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_第1页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_第2页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_第3页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_第4页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论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实现途径戴勇摘要:实现大学公平就业,减少和避免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歧视和不公现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的就业不公平现象进行剖析后,提出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平就业观等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歧视、公平就业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也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屡见不鲜、显失公平的不平等就业、就业歧视的事例在挑战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剖析这些不公平就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求合理的解决之道,在当下的社会经济转型期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当下大学生就业歧视和就业中的不平等问题现状“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就业难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高校毕业生遭遇的就业歧视和就业不平等,妨碍了社会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加剧了就业困难的状况。1、制度性不公平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的现状来看,不少就业歧视的规定充斥于政府文件和用人单位的招录规章,非理性的制度壁垒横亘于处于弱势的毕业生面前,阻隔了公平、公正的就业、择业活动。——地域(户籍)歧视。户口的藩篱分割了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一些地区在接收外地生源毕业生、尤其是外地高校非本地生源的毕业生时,人为地设置户口准入门槛,只允许少数名校高学历的毕业生取得本地户籍,比如上海市对大学生在上海就业落户的规定,每年只有绝对量很少的落户指标提供给学历高、出身名校的大学生,其他欲在上海就业的大学生只能取得每年均需要审核的“居住证”;一些用人单位在招录要求中明确规定只招有本地户口的毕业生,比如北京市的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大都需要北京户口。找工作需要当地户口和找可解决当地户口的工作这对貌似悖论的矛盾,却并行不悖地突出存在着。——性别歧视。很多用人单位包括国家党政机关在招考职员或者公务员时,往往首先声明:本岗位只招男性,有的招录条件即使没有性别要求,但在同等条件下,除非女性应聘者特别优秀才会考虑。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女生比例已经达到44%,但就业机会却远远低于男生,2005年3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毕业时只有5.5%的学生认为求职顺利,承认受到性别歧视的高达32.75%。2007年初,一所高校针对女性就业进行的调查显示,70%的女性认为求职过程中存在男女不平等情况,60%的男生承认存在就业性别歧视。”——身体歧视。将某些病毒携带者、外貌、身高等本与与一般性职业并无必然关系的因素作为苛刻的招聘条件,如前几年部分地区公务员招考中,乙肝病毒等疾病的病毒携带者赫然列入不录用条件,许多与饮食、健康产业无关的企业也将这些人群排除在就业门槛之外,让这一部分本就处于巨大的生存压力或社会压力之下的人群更加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对应聘大学生的外貌、身高等身体特征设置门槛,招聘条件往往附加了容貌秀丽、身高要在一米六五以上甚至一米七零以上的要求,更有甚者,南方某地在公务员招录启事中甚至对女性应聘者提出了“双乳对称无包块”的莫名要求。——学历和非专业技能的歧视。不少用人单位具有学历“高消费”的倾向,设置超出岗位需要的学历门槛,大专生可以干的工作招聘条件却注明本科以上,许多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却用研究生。有些用人单位尤其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招聘条件中规定非理性的、招聘条件,如某地在一个事务管理类职位的公务员报考条件中竟然匪夷所思的规定“钢琴十级”的要求。2、非制度性不公平摆在处于弱势的毕业生面前的除了制度化的就业歧视规定以外,还有许多软性的、潜伏的非制度性的就业不公平,而且,这种不公平的理念不少已经较深地植根于社会文化、行为方式乃至人们的思维习惯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凸现的“代际效应”,家长占据的权力、财富等社会资源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据《羊城晚报》2006年9月19日的一则报道: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有41.61%的学生坦然承认: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前几年四川省某市曾面向大学毕业生公开招考区县级数百名公务员,据记者与当地人事部门联合问卷调查显示,在录用的公务员中,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比例最小,仅占2.8%,而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3.3%。[1]二、大学生就业不平等和就业歧视情况分析、1、公平就业的含义就业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减少就业市场中出现的种种乱相,依法处罚那些不遵守社会规则的用人单位,维护社会公平;加大就业公平的保障力度,政府出台措施关心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对社会弱势群体就业采取优惠政策。这样,大学生的就业公平问题就能够有法可依,在受到侵害时能够进行合法的维权,公平就业的权利得到进一步的保障。2、完善就业公平的各项政策措施。国家在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的过程中,已经将不必要的身高地域健康限制排除在外,这为我国的就业市场的公平带来了好头。在正式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国家应当尽快完善反就业歧视的各项政策措施。出台促进企业就业市场公平的政策文件,规范企业各类招聘行为。依据现有法律,加大对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行为的查处力度,保障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谐。我们不妨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平等就业委员会,作为一个独立的准司法机构存在,负责接受遭遇不公平就业和就业歧视的求职者的投诉,帮助应聘者与用人单位对话,并有权诉诸法院[8]。3、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导致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代际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大学毕业生个体掌握的就业信息越不完全,权力和财富等社会资本就有越大的运作空间。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要充分发挥市场体制在“双向选择”、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有效利用网络、校园橱窗和布告拦、群发手机短信等信息平台发布信息,让大学生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和快捷的方式掌握充分的就业信息;同时,要切实改善就业市场发育的客观环境,协调推进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项改革,规范用人单位的招录行为和就业市场秩序,特别是规范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用人招考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4、完善公平就业的监督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应包括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是公平就业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随着立法的完善,公平就业的法律监督逐步由可能变为现实,政府出台的规章和文件若含有不公平就业的内容,则与上位的公平就业法律产生冲突,属于可撤消的范畴,政府和用人单位可能由于就业歧视的不当行为分别成为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被告;政府的劳动、人事等职能部门则可以行使行政监督权,通过劳动仲裁等方式和途径制止侵害就业公平的行为;舆论监督的力量则可以让潜规则得以暴光,让许多在当今制度框架下貌似合理的歧视行为和不公正对待行为接受公众的评判,让正义彰显于天下。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平就业观实现公平就业,作为主体的大学生也并非注定无所作为的,这也需要我们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教育。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是首选之道,毕竟诱发就业歧视和就业不公平的制度环境正在发生变革,民生、人本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闪亮字眼,在抗争不公平对待的同时,提升包括创新、沟通、团队合作和专业知识在内的综合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实现公平就业目标的不贰选择。其次,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不公平时,我们要指导、帮助学生合法、合理维权,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理性地实现自己的公平就业权。(作者系南京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3)注释:[1]羊城晚报,2006年9月19日。[2]石玉顶:《就业公平与我国转型期失业下岗》,财经科学,2003年第4期,第66页。[3]国际劳工大会《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第一条。[4]张金麟:《论我国大学生公平就业环境的构建》,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期,第76页。[5]钟云华、应若平:《从教育公平看社会资本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