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九年级上册第1-3单元知识梳理_第1页
期末九年级上册第1-3单元知识梳理_第2页
期末九年级上册第1-3单元知识梳理_第3页
期末九年级上册第1-3单元知识梳理_第4页
期末九年级上册第1-3单元知识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踏上强国路

核心观点

1.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

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易错

点)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地位)

3.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4.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地位)

5.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

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

6.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将改革进行到底,开

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

向前进。

7.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

9.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10.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1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13.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

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考点一:改革开放

1.奋斗目标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强国富民。

2.中国共产党担当的历史使命

(1)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

人民共和国。

(2)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

(3)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

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

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

合国力显著提(W)O

3.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的初

心和使命)

4.改革开放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

(1)国家:①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

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②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

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③中华民

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

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2)社会:①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

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②尊重劳动、尊重知

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5.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1)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

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

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4)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是党

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腾飞的表现(我国取得的巨大变

化)

(1)经济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

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

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2)科技、教育、文化: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

蓬勃发展。

(3)人民生活:①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②人民

收入较快增长;③家庭财产稳步增加;④城乡社会保障制

度逐步建立和完善;⑤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⑥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

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

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

(4)国际影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

高,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已经成为

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7.正确认识我国推行的改革

(1)改革的领域:我国推行的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

社会变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

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改革。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我国的基本国情: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

(2)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变化:①我国经

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②我国经济发

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

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4)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

时,没有完成时。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主要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③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④坚持新发展理

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⑤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以德

治国相结合;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0.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

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

考点2:共享发展

1.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原因: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

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2)重要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

要求。

(3)意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做法:①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

发展一体化;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协调、共享的发

展理念。

2.我国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1)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教育水平

差距大、医疗水平差距大、生活消费水平差距大、社会保

障差距大、就业率差距大、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大、城镇化

水平不高。

(2)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差距大;东

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

3.共享发展成果

(1)原因:

①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

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③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⑤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2)国家做法: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

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②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

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

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

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③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核心观点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

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地位)

2.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3.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易错

点)

4.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重要性)

5.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易错点)

6.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

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

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现

状)

7.我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做法)

8.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

道路。(做法)

9.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10.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

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

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做法)

1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

12.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和科学求实的

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

质人才。(做法)

13.青少年要培养创新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4.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

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重要性)

考点一:创新

1.创新的地位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2.创新与生活的关系

(1)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中的点滴创新改变着我们对

生活的惯常看法。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3)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4)创新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

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3.创新对个人的影响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2)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

(3)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

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4)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

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4.创新的引擎作用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

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2)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

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

胜。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创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

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

实需要。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

撑。(从我国民族复兴的角度提出创新驱动是必然要求和

现实需要)

(4)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

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

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5.创新与改革的关系

(1)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

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

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

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考点2:建设创新型国家

1.我国科技创新现状

(1)成就:

目前,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

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如:国产大型水陆两

栖飞机AG600水上首飞成功;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等等。

(2)不足:

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

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2.我国取得一系列科技成就的原因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

造的方针。

(3)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

坚实的物质基础。

(4)广大科技工作者刻苦攻关,开拓创新。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义

(1)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

具有战略意义。

(2)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为我国

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3)对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经济增长

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4)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

国具有长远意义。

(5)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

略举措。

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做法

(1)国家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

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②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

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

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

的繁荣昌盛。

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

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

路。

④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

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

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⑤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

⑥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2)中学生

①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②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

神。

③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

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

才。

④多动脑,勤动手,在实践中创新,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小

发明、小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

⑤转变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根据自身的特点,找

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原因

(1)当今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

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可以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

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

献。

(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

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4)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6.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企业和公民提出的要求

(1)对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自强奋

斗、敢于突破。

(2)对公民:①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②发扬创新精神;③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

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7.创新精神的表现

(1)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

(2)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

(3)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

(4)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8.教育的重要性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

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2)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

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9.教育现状

(1)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

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

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2)不足:从整体上看,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

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

人,高科技人才缺乏,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不够,劳

动者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考点3:知识产权

1.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

2.保护知识产权的做法

(1)学习相关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

(2)当未成年人的知识产权遭到侵犯时,可以由其父母

或其他监护人出面请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

人承担法律责任。

(3)拒绝购买盗版产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4)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

核心观点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

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特点)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

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4.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

真谛。

5.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

优势。

6.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7.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

利。

8.增强民主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

权、表达权、监督权。(做法)

9.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能够为人

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重要性)

10.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和善治。(要求)

11.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

要保障。(地位)

12.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求)

13.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4.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

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做法)

15.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

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关系)

考点一:追求民主价值

1.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

(1)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

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具有强大生命力。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3)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

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4)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

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

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

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

2.人民民主的形式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

谛。

(1)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

(2)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

实施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协商民主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问政成为一种新的民主

协商形式。

3.在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

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

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

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4.公民参与民主生活

必要性: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

项权利。

内涵:公民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

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

权益。

5.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公民如何正确行使知情

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2)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

问题。

(3)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

(4)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6.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

民主选举:

(1)地位: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2)形式(途径):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

差额选举等。

(3)要求: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公民要积

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1)地位: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2)制度保证: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

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

(3)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

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民主监督:

(1)地位: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

体体现。

(2)意义: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

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

腐败;②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

情。

7.公民增强民主意识的做法

(1)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

生活。

(2)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

的民主态度。

(3)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

识。

(4)学会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

权、监督权。

考点2:建设法治中国

1.法治

重要性(意义):

(1)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

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

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

活。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

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

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要求:

(1)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

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

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

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

大化。

2.全面依法治国

新方针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

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

(1)科学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

遍拥护。

(2)严格执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

(3)公正司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4)全民守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

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名师点拨:这四个方针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不能孤

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或否定其他方面;只

有完全做到这四点,才可能实现建设法治中国这一目标。

3.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1)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人们享受着政府提

供的公共服务。

(2)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

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4.法治政府

内涵: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

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地位: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目标。

目标:《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

年)》提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

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

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要求:

(1)政府:①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

化;②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

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进程。

(2)公民: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

依法行政。

5.依法行政

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重要性: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

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

确行使权力。

6.厉行法治

原因:

(1)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2)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

要求:

(1)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

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2)社会: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

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

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3)公民:①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

义务;②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

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7.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

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

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

作用。

柘展提升

1.我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说明了什么?

(1)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

权。

(4)我国实施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做到严格执

法,推动法治中国建设。(5)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

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2.我国取得反腐败成果(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有效

破解/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的原因。

(1)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格执法。

(2)我国不断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督促政府工作

人员积极履行职责。

(3)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4)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又向前迈进一步。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核心观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点)

2.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

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

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重要性)

3.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

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

力。(重要性)

4.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5.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

沉、更持久的力量。

6.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做法)

7.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8.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重要性)

9.我们要弘扬以爰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爰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易错点)

10.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

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

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

神动力。(重要性)

11.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爰国和爱党、爰

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爰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

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

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考点一: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

(1)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内容:

①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如:小篆、行书、隶书等。

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如:《诗经》《红楼梦》《论语》

等。

③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如:指南针、造纸术、日善等。

④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如:京剧、刺绣、剪纸等

(3)重要性:

①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

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

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

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

力。

③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

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2.中华特色文化例子

(1)物质文化: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明皇陵、

颐和园、武当山古建筑群、梵净山、九寨沟、武陵源等。

(2)非物质文化:京剧、武术、篆刻、汉字、书法、皮影

戏、华阴老腔等。

(3)代表人物:孔子、老子、韩非子、李白、杜甫等。

(4)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

节、重阳节等。

3.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原因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

容乃大的包容力。

4.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

(1)国家:①制定并完善保护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②加

大保护传统文化的资金投入力度。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

园活动的开展。④坚持创新,探索保护传统文化的新途径。

⑤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

化走向世界。⑥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旅游

产业。

(2)青少年:①通过课外阅读、艺术欣赏和社会调查等方

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②自觉保护文化遗产,以实际行动弘

扬优秀传统文化。③大力宣传民族文化,做优秀传统文化的

传播者和弘扬者。

5.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

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

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6.文化的地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7.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

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

的内涵)

(2)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

的传承发展。

8.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做法

(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考点2:传统美德

1.特点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2.内容

(1)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爰国情怀;

(2)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3)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4)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5)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

(6)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3.重要性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

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

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

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3)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

好、更加幸福。

4.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典故:孔融让梨、子路负米、凿壁偷光、黄香温席、

卧冰求鲤。

(2)要求:①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

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3)具体做法:①了解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学习古今优

秀人物事迹。②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从小

事做起,如热爰祖国、孝敬父母、诚实守信、与人为善

等。

5.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

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

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等。

(3)改革开放时期: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

精神、塞罕坝精神、奥运精神、女排精神、工匠精神、改革

开放精神、探月精神等。

6.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表现:①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

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②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

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③在日常

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2)人物事迹:①愚公移山;②屈原忧国投江;③林则徐

虎门销烟;④董存瑞舍身炸碉堡;⑤"铁人"王进喜:宁可少

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

隆平:一生与水稻为伴;⑦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陶

文铃。(体现民族精神的中国故事)

(3)青少年的做法: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

想,创造精彩人生。③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敢于实

践,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④积极

参加社会实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奉献精神,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⑤学习和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优秀品质,严格要

求自己,做新时代的青少年。

考点3:民族精神

1.内涵

以爰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

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特点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

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3.重要性

(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

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

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

(2)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

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

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

神动力。

4.正确理解爰国主义

(1)爰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去不

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

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2)当代中国,爰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爰党、爱

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考点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内容

(1)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

QO

2.重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

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

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

值标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

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

面进步。

3.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做法

(1)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

实。

(2)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

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核心观点

1.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

点。(特点)

2.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自然资源丰富,总量

大,种类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

紧缺。(现状)

3.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

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

痛。(现状)

4.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

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危害)

5.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

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6.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7.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

须遵循自然规律。(原因)

8.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9.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法)

10.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

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1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

护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法)

12.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

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做法)

13.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

展生产力

考点1:人口问题

1.我国人口现状

(1)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3)新的特点: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

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

等。

2.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原因:①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带来了

严重的社会问题。②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

期性、战略性问题。③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

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

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2)意义: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

发展与社会进步。

3.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1)原因: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

化不断完善。

(2)目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

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考点2:资源、环境问题

1.资源环境危机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

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资源现状

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1)优势: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

(2)劣势:①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

源紧缺;②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

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

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3.不合理利用资源的后果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

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4.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1)由于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

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

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

重。

(2)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

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5.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

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

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6.为什么要关爰和保护环境?

(1)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环境恶化的后果)

(2)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3)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