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1页
辽宁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2页
辽宁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3页
辽宁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4页
辽宁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辽宁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

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回忆“五四”

冰心

一九一九年,我是北京协和女子大学的一年生。

在五四运动的前几天,我就已经请了事假住在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陪着我的动了耳部手术的二弟。“五四”那一天的下午,我家的女工来给我们送东西,告诉我说街上有好几百个学生,打着纸旗在游行,路旁看的人挤得水泄不通。黄昏时候又有一位亲威来了,兴奋地告诉我说北京的大学生们为了阻止北洋军阀政府和日本签订出卖青岛的条约在天安门聚集起浩大的游行队伍,在街上呼口号撒传单,最后涌到卖国贼章宗祥的住处,火烧了赵家楼,有许多学生被捕了,我听了又是兴奋又是惯慨,她走了之后,我的心还在激昂地跳,窗外刮着强劲的春风,槐花的浓香熏得我头痛!

“五四”这一夜,我兴奋得合不上眼,第二天就同二弟从医院回家去了。到学校一看,学生自治会里完全变了样,大家都不上课了,都站在院子里面红耳赤地大声谈论,同时也紧张地投入了工作。我们的学生会是北京女学界联合会之一员,我也就参加了联合会的宣传股。出席女学界联合会和北京学生联合会的,都是些高班的同学,我们只做些文宇宣传,鼓动罢课罢市,或对市民演讲。为了抵制日货,我们还制造些日用品如文具之类,或绣些手绢去卖。协和女大是个教会学校,一向对于当前政治潮流,不闻不问,而这次波澜壮闻的爱国力量,终于冲进了这个校园,修道院似的校院,也成了女学界联合会代表们开会的场所了。同学们个个兴奋紧张,一听见什么紧急消息,就纷纷丢下书本涌出课堂,谁也阻挡不住。我们三五成群地挥舞着旗帜,在街头宣传,沿门沿户地进入商店,对着怀疑而又热情的脸,劝说他们不要贩卖日货,讲着人民必须一致奋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反对军阀政府卖国行为的大道理。我们也三三两两地抱着大扑满,在大风扬尘的长安街,在破敝踏旧的天安门前,拦住过往的人力车,请求大家捐些钢子,帮助援教慰问那些被捕的爱国同学。我们大队大队地去参加北京法庭对被捕学生的审讯。我们开始用白话文写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的文章,在各种报刊上发表。

这时新思潮空前高涨,新出的报刊杂志,像雨后春笋一般,几乎看不过来。我们都贪婪地争着买,争着借,彼此传阅,如《新青年》、《新湖》、《中国青年》,一直到后来的《语丝》。看了这些书报上大学生们写的东西,我写作的胆子又大了一些,觉得反正大家都是试笔,我又何妨把我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小问题,也写出来求教呢但是作为一个大学里的小学生,我还是有点胆怯,我用“冰心”这个笔名投稿。

这时我写东西,写得手滑了,一直滑到了使我改变了我理想中的职业。

在这以前,我是一心一意想学医的。在中学时代,我就对于理科课程特别用功,升到协和女大时,我报的也是理预科。在我对写作的兴趣渐渐浓厚了以后,又得到周国人们的帮助和怂恿,我就同意“改行”了,理预科毕业后,我就报升文本科,还跳了一班。从那时起,我就断断续续地写作起来,直到现在。

二十年前,在一九五九年四月,我已经写过一篇《回忆“五四”》的短文,在那里我曾歉仄地承认过,我的家庭出身和教会学校的教育,以及我自己的软弱本质,使得我没有投身到火热的政治革命中去,使得五四运动对我的影响,仅仅限于文学方面——即以新的文学形式来代替旧的文学形式,等等。但在今天,我又想,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整个潮流在前进,决不容一朵小小的浪花沉滞在中流,特别是经过了这曲折的六十年,我更认清、看准了,在我们前面高高照耀的科学与民主这两盏明灯。如今,我的岁月和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仍当为我们能拿到、举起这两益照耀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光明前途的明灯,尽上我最大的力量!

一九七九年三月二日

(选自《文艺论丛》1979年9月第8期,有改动)

扑满,我国古代人民储钱的一种盛具,类似于现代人使用的储蓄罐。

6.下列对于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戚兴奋地讲述学生游行,听到后“又是兴奋又是愤慨”,表明当时的“运动”对普通大众而言是得人心的。

B.曾经对政治潮流不闻不问的协和女大深受爱国力量感召,其学子积极行动,成了本次救亡图存运动的中流砥柱。

C.能“改行”写作,是与空前高涨的新思潮的影响、报刊上同学们发表文章的鼓舞及周围人的帮助分不开的。

D.在文章结尾,对自己过去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决心将老骥伏枥,为祖国的光明前途而竭尽全力,

7.下列对于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窗外刮着强劲的春风,槐花的浓香熏得我头痛!”烘托了的激切心情,夸张地写出五四当天的事对她的振奋之大

B.第三段写一向对政治闻不问的协和女大的学生在五四动后积极行动起来,从侧面表现了五四运动对当时社会影响深广

C.详细地叙述了协和女大学生在五四运动后的种种革命行动,从而对学生高涨的爱国热情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

D.把一九五九年写文章时的认识与今天作了比较,是为了表明,随着时间推移,自己对五四运动的感悟更加深刻

8.经历五四运动的洗礼,“我”由先前的“软弱”直到后来坚定地为“祖国光明前途的明灯”尽力,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4分)

9.有人说:“冰心的散文体现着自己所强调的独特风格。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段。编织在自己的情感波澜之中,凭借着敏锐的眼力和细密的情思,把内在的深情和外物的触发溶在一起。

请结合本文,赏析冰心散文的语言风格。(6分)

辽宁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期初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门缝里看戏卞毓方

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那年头,我五岁半。

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

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

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

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

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

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

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

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

瞅着眼热,但学不来。

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身后是处土院,堆着柴禾,码得整整齐齐,再过去是人家的东门,半敞着,也许有人正从门后监视,我不敢随便搬动柴禾。

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

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那人立马移开了。

《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我”在南门被当头棒喝到“门眼”又被挡住,体现出“我”看戏的过程曲折与执着。

B.“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表明“我”从小就受到了戏曲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C.具体介绍《秦香莲》剧情,说明“我”对此记忆犹新。也体现了“我”爱憎分明的性格。

D.看戏后“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由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起,既是为了借此“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自然引出下文,也为后文抒发情感张本。

B.看《秦香莲》,文中提到“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这一细节既照应了前文,又使下文顺利看戏的情节合乎情理。

C.文中对祖父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带进了戏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来陶醉其中甚至影响了学业。

D.在整个看戏的过程中,有多处主人公“我”通过独白的方式,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增强了文章表现力。

8.本文题目为“门缝里看戏”,文中对幼年时门缝里看戏的经历已记叙完整,为什么还要增加最后一段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9.散文与小说本是两种文学体裁,但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说化。这篇散文具有了哪些小说的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巴尔扎克葬词

雨果

各位先生:

①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②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路线。

③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④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取名喜剧,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

⑤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⑥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基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⑦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⑧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⑨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诗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熠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⑩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慕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面对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作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魂!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一切虚构都消失了”是指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创作的结束;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虚构”的小说。

B.第④段中“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这里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

C.第⑥段“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基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他的创作给自己奠定了历史地位。”

D.第⑧段中“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里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概括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样,都表述了沉痛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做出了崇高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对他们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做了深刻的阐发。

B.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二人之上,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

C.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D.这篇葬词语言质朴,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8.第⑤段“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请分析句中“揪”字的使用效果。

9.请赏析段划线句的语言特色

辽宁省沈阳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暑假阶段验收测验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足球

史铁生

那支法国足球队来这儿比赛的时候,正是八月里最热的一天。离七点半还有两个多小时,山子和小刚就动身了,一人一辆手摇车,在太阳底下拼命地摇。体育场离他们住的地方太远,不这么早动身不行。

单从上半身看,两个小伙子长得都很健壮,胳膊都很粗。山子的车上挂了两支拐杖。小刚连挂拐也挂不了。两辆车一前一后。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一两辆自行车。有些骑车的人惊讶地望望他们,望望他们那萎缩得变了形的腿。

直到走了差不多一半路,小刚看了看表,两辆车的车速才慢了下来。

小刚用两个手指撑开上衣兜,看看那张票。

山子的目光立刻跟过去,说:“统共就一张票,你别再忘了带。”

小刚没回答,脸上的笑容慢慢变得僵硬,心想:什么叫“统共”?反正一张票不能你我都进去。不过又想:出来的时候说好了,山子不至于说话不算话。

“带着没有?”山子又问,很着急的样子。

小刚还是不回答,把票掏出来,托在手里看,心里有点后悔:这事真不该到处去瞎显摆,二华送来了票,自己就应该悄悄地走……小刚觉得这是个机会,得说句话了:“你真不如趁早上你姨家去呢,别把转播也耽误了。”

山子不言语了,山子的心情立刻有些沮丧。他本来就有点动摇:万一是自己记错了呢?体育场门前没有台阶,小刚坐在车上可以进去呢?自己白跑一趟倒没美系,问题是把电视转播也误了。问题是法国队!他这几天总想起十二届世界杯赛的场面:想起普拉蒂尼罚直接任意球时的样子;想起佐夫鱼跃扑球时的样子;还有鲁梅尼格,那小子真是浑身都长得漂亮,人要是长得漂亮也真是福气;马拉多纳不漂亮,可那小子跑起来真好看,摔倒了又蹿起来,永远也摔不坏似的,真长得结实,人要是长得结实也行,也漂亮……

见山子不言语,小刚又紧叮一句:“是你自己非要跑一趟不可的。咱们可有话在先,我要是进得去,你可就得乖乖滚回来。”他尽量使语气显得像是开玩笑。

“噢噢,那当然,”山子的灵魂这才从巴塞罗那的绿草坪上飞回来。“我是说,要是你的车进不去、这么难弄到的票别糟蹋了。”

山子又使劲回忆起来。他明明记得体育场门前有很高的台阶,至少有十几层。二华那小子整天迷迷糊糊的,没记清楚过什么事,不过,也许是自己记错了?他还是八年前腿没坏的时候去过。那时候他才二十岁,跟小刚现在一般大。他还记得自己跑上那些台阶时的情景;台阶不仅高,而且陡,他一步三级往上跑,那台阶大概并不止十几层,什么地方还种着一些冬青树……每次回忆都是到这儿就断了。也许那不是在体育场?也许是电影院?剧场?美术馆?每次回忆都是以清晰开始,以模糊告终。

小刚叹了口气:“要是再有一张票就好了。”

小刚又叹了一口气说:“我好像还从来没到这边儿来过呢。”

山子心里忽悠一下子,忽然觉得自己心眼真够呛——小刚还从来没到体育场里看过足球呢!小刚的腿从小就坏了。

山子忽然转过脸来说,带些笑容,在这之前他一直木然地望着很远的地方。“什么时候能在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杯赛啊?那还差不多!”

“净想好事儿。”小刚说。虽然这么说,却也觉得心里舒服了一点。

“那咱们拼了命也得买上票。”

“拼了命你也未必买得上。”

“提前一个星期我就上售票处窗户底下坐着去!支个帐篷。”

小刚脸上也现出笑容:“亲眼看一回世界杯赛,这辈子也值了。”

“我老是梦见体育场。”小刚说。

“梦?”

“嗯。我老是梦见到了体育场,也看见了里面有人在踢球,可就是找不到门,进不去……”

山子心里“轰”的一下子,想起来了:那些台阶是在梦里见过,很高很陡,数不清有多少层,像一座山。自己往上跑,跑,一步三级,跑得好累呀,突然眼前豁然开朗,看见了一片绿色的草坪。不,不对,是一片辽阔的草原,他自己正在那儿踢足球。踢得可真不错,盘带,过人,连着过了几个后卫,又过了守门员,直接把球带进了大门。他笑着在草原上奔跑。他看见自己腿上结实的肌肉,心想这下子行了,不用再去摇那辆手摇车了。远处是冬青树,不对,是大森林,他向森林跑去,挥着拳头,林涛声像是欢呼……

车流、人流越来越稠密了,都朝那个方向涌去。望得见体育场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小刚和山子宽阔的生活之流中截取看球这一个点,细微地开掘出了这一对残疾青年复杂的内心波澜。

B.小刚和山子一人一辆手摇车,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自行车,可见其对待生活有不服输的劲头。

C.小刚和山子虽有一张门票,但对自己能不能进场看球赛并没有十分的把握,两个人都抱着赌一把的心理。

D.小说的结尾两人是否如愿看到了足球赛不得而知。开放性的结局留下悬念,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7.关于文中两人梦到体育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刚的梦境里透露出他的渴望,而找不到门则折射出他现实中遭遇了困境。

B.梦境中山子在草原上快乐地踢球,这一梦境是由他内心极度的渴望催生而成。

C.山子梦境中的台阶来自他对体育馆的记忆,这记忆因时间久远而变得模糊。

D.山子梦境中的自己腿上的肌肉结实,这和现实中的情形截然不同,令人心痛。

当年这篇文章审稿的编辑认为:“此稿有史铁生的味儿,有些残疾人的凄凉感,但基调还是明朗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进行简要分析。(4分)

9.前往体育场的路途中,山子的思绪不断在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廊桥上的人生

周华诚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

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

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就能见到一座廊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一考就考上了。

深秋乌柏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人。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涧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

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

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廊桥架于水上,山中洪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桥神,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

廊桥之下,川流不息。廊桥之上,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就在这廊桥上,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的神龛面前,人们与高处的某些神明达成了精神上的沟通。这是一个人神交流、心灵交换的空间。

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在这里,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细密密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

一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甚至还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

空闲下来的时候,素秋还是喜欢跑到廊桥上去坐一坐,吹吹溪上的风。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素秋在这里已经待了七年。后来有了孩子,她就把孩子也带到廊桥来玩。守护廊桥的时光,是素秋的一整个青春岁月。

(有删改)

文本二:

散落在高山秘境中的古老廊桥,不用一铜一钉,全靠木头交叠穿插的廊桥如何经受住数百年风雨?浙江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以文化散文的笔法,讲述了浙南古老廊桥的古今故事,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壁合,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营造技艺。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曾散落着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各色廊桥,每个廊桥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美。周华诚决定开始寻访那些古廊桥,“希望能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去寻找和发现‘人’的故事”。他历时两年多寻访泰顺廊桥,最终就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部《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该书在造桥人、守桥人、说桥人、访桥人、桥乡人等不同角度的切换中,描绘了文物、交通、民俗、技艺、宗教等不同维度的廊桥,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述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

——(选自《周华诚:用(流水辞),为古老廊桥做有温度、有生命的全新表述》,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残月、落樱这类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变迁的感慨,以之类比老旧的廊桥,会有一种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B.素秋听爷爷的话回到家乡做廊桥讲解员,开始她觉得随处可见的廊桥很平常,后来受到村民影响才看到廊桥的美。

C.素秋成为廊桥讲解员是一次看似偶然的选择,但却决定了她人生道路的方向,她用一整个青春岁月守护着廊桥。

D.文本通过廊桥这一艺术形象,表述了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和习俗主题思想,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关于文中村民在廊桥供奉神灵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村民们希望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是因为桥在就可以去到山水阻隔的对岸了。

B.对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作了细节性描写,表现了廊桥是乡民们精神的纽带。

C.有人说散文应该关注现实,而却选用供奉神灵的材料,这是不符合散文选材要求的。

D.乡民们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那些愿望体现了他们淳朴忠厚的特点。

8.文本一通过静谧、深邃文字呈现了廊桥哪些内涵?

9.文本二说周华诚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述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

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回忆“五四”

冰心

一九一九年,我是北京协和女子大学的一年生。

在五四运动的前几天,我就已经请了事假住在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陪着我的动了耳部手术的二弟。“五四”那一天的下午,我家的女工来给我们送东西,告诉我说街上有好几百个学生,打着纸旗在游行,路旁看的人挤得水泄不通。黄昏时候又有一位亲威来了,兴奋地告诉我说北京的大学生们为了阻止北洋军阀政府和日本签订出卖青岛的条约在天安门聚集起浩大的游行队伍,在街上呼口号撒传单,最后涌到卖国贼章宗祥的住处,火烧了赵家楼,有许多学生被捕了,我听了又是兴奋又是惯慨,她走了之后,我的心还在激昂地跳,窗外刮着强劲的春风,槐花的浓香熏得我头痛!

“五四”这一夜,我兴奋得合不上眼,第二天就同二弟从医院回家去了。到学校一看,学生自治会里完全变了样,大家都不上课了,都站在院子里面红耳赤地大声谈论,同时也紧张地投入了工作。我们的学生会是北京女学界联合会之一员,我也就参加了联合会的宣传股。出席女学界联合会和北京学生联合会的,都是些高班的同学,我们只做些文宇宣传,鼓动罢课罢市,或对市民演讲。为了抵制日货,我们还制造些日用品如文具之类,或绣些手绢去卖。协和女大是个教会学校,一向对于当前政治潮流,不闻不问,而这次波澜壮闻的爱国力量,终于冲进了这个校园,修道院似的校院,也成了女学界联合会代表们开会的场所了。同学们个个兴奋紧张,一听见什么紧急消息,就纷纷丢下书本涌出课堂,谁也阻挡不住。我们三五成群地挥舞着旗帜,在街头宣传,沿门沿户地进入商店,对着怀疑而又热情的脸,劝说他们不要贩卖日货,讲着人民必须一致奋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反对军阀政府卖国行为的大道理。我们也三三两两地抱着大扑满,在大风扬尘的长安街,在破敝踏旧的天安门前,拦住过往的人力车,请求大家捐些钢子,帮助援教慰问那些被捕的爱国同学。我们大队大队地去参加北京法庭对被捕学生的审讯。我们开始用白话文写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的文章,在各种报刊上发表。

这时新思潮空前高涨,新出的报刊杂志,像雨后春笋一般,几乎看不过来。我们都贪婪地争着买,争着借,彼此传阅,如《新青年》、《新湖》、《中国青年》,一直到后来的《语丝》。看了这些书报上大学生们写的东西,我写作的胆子又大了一些,觉得反正大家都是试笔,我又何妨把我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小问题,也写出来求教呢但是作为一个大学里的小学生,我还是有点胆怯,我用“冰心”这个笔名投稿。

这时我写东西,写得手滑了,一直滑到了使我改变了我理想中的职业。

在这以前,我是一心一意想学医的。在中学时代,我就对于理科课程特别用功,升到协和女大时,我报的也是理预科。在我对写作的兴趣渐渐浓厚了以后,又得到周国人们的帮助和怂恿,我就同意“改行”了,理预科毕业后,我就报升文本科,还跳了一班。从那时起,我就断断续续地写作起来,直到现在。

二十年前,在一九五九年四月,我已经写过一篇《回忆“五四”》的短文,在那里我曾歉仄地承认过,我的家庭出身和教会学校的教育,以及我自己的软弱本质,使得我没有投身到火热的政治革命中去,使得五四运动对我的影响,仅仅限于文学方面——即以新的文学形式来代替旧的文学形式,等等。但在今天,我又想,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整个潮流在前进,决不容一朵小小的浪花沉滞在中流,特别是经过了这曲折的六十年,我更认清、看准了,在我们前面高高照耀的科学与民主这两盏明灯。如今,我的岁月和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仍当为我们能拿到、举起这两益照耀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光明前途的明灯,尽上我最大的力量!

一九七九年三月二日

(选自《文艺论丛》1979年9月第8期,有改动)

扑满,我国古代人民储钱的一种盛具,类似于现代人使用的储蓄罐。

6.下列对于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戚兴奋地讲述学生游行,听到后“又是兴奋又是愤慨”,表明当时的“运动”对普通大众而言是得人心的。

B.曾经对政治潮流不闻不问的协和女大深受爱国力量感召,其学子积极行动,成了本次救亡图存运动的中流砥柱。

C.能“改行”写作,是与空前高涨的新思潮的影响、报刊上同学们发表文章的鼓舞及周围人的帮助分不开的。

D.在文章结尾,对自己过去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决心将老骥伏枥,为祖国的光明前途而竭尽全力,

7.下列对于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窗外刮着强劲的春风,槐花的浓香熏得我头痛!”烘托了的激切心情,夸张地写出五四当天的事对她的振奋之大

B.第三段写一向对政治闻不问的协和女大的学生在五四动后积极行动起来,从侧面表现了五四运动对当时社会影响深广

C.详细地叙述了协和女大学生在五四运动后的种种革命行动,从而对学生高涨的爱国热情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

D.把一九五九年写文章时的认识与今天作了比较,是为了表明,随着时间推移,自己对五四运动的感悟更加深刻

8.经历五四运动的洗礼,“我”由先前的“软弱”直到后来坚定地为“祖国光明前途的明灯”尽力,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4分)

9.有人说:“冰心的散文体现着自己所强调的独特风格。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段。编织在自己的情感波澜之中,凭借着敏锐的眼力和细密的情思,把内在的深情和外物的触发溶在一起。

请结合本文,赏析冰心散文的语言风格。(6分)

6.B(“成了本次救亡图存运动中的中流砥柱”不符事实。)

7.A(“夸张地写出”表述不当,这里并没有夸大。)

8.(4分)①五四运动,让我兴奋地合不上眼。②参加宣传股,兴奋、紧张地投身宣传、募

捐等活动。③心怀“胆怯”地用“冰心”这一笔名写作投稿。④写作兴趣渐渐浓厚,坦然同

意“改行”创作。⑤满怀“歉仄”地自我反省直至坚定地为国为民尽力。(共4分,少答1

点扣1分。)

9.(6分)①在整体语言风格上,表述浅近而情感真挚深远。通篇运用自我告白式的抒情笔

调,如“我听了又是兴奋又是愤慨,她走了之后,我的心还在激昂地跳。……”寓真挚的情

感于生活化的叙述中,真切动人。②在用词方面,运用清新典雅的个性化词语,在描摹事物

时传达出浓重的情感色彩。如“破敝黯旧”“沉滞”等。③善用比喻等修辞,在突出了散文

形象性的同时也强化了情感性。如“新出的报刊杂志,像雨后春笋一般”“在我们前面高高

照耀的科学与民主这两盏明灯”,既生动形象又有利于表情达意。④在句式方面,以散句为

主,但在关键段落适时适当地运用了整句,如表现“我们”五四革命活动的段落,如“在大

风扬尘的长安街,在破敝黯旧的天安门前”等,增强语势,从而增强了情感力量。

(每点3分,包括概述2分、分析1分。完整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如答出3点或以上,也

根据如上标准累加,直至满分。意思对即可给分,有理有据的其他解析也可酌情给分,只要

根据题干中评论内容,在作答时突出冰心在语言方面提升散文情感性的特色皆可。)

辽宁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期初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门缝里看戏卞毓方

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那年头,我五岁半。

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

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

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

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

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

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

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

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

瞅着眼热,但学不来。

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身后是处土院,堆着柴禾,码得整整齐齐,再过去是人家的东门,半敞着,也许有人正从门后监视,我不敢随便搬动柴禾。

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

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那人立马移开了。

《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我”在南门被当头棒喝到“门眼”又被挡住,体现出“我”看戏的过程曲折与执着。

B.“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表明“我”从小就受到了戏曲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C.具体介绍《秦香莲》剧情,说明“我”对此记忆犹新。也体现了“我”爱憎分明的性格。

D.看戏后“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由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起,既是为了借此“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自然引出下文,也为后文抒发情感张本。

B.看《秦香莲》,文中提到“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这一细节既照应了前文,又使下文顺利看戏的情节合乎情理。

C.文中对祖父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带进了戏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来陶醉其中甚至影响了学业。

D.在整个看戏的过程中,有多处主人公“我”通过独白的方式,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增强了文章表现力。

8.本文题目为“门缝里看戏”,文中对幼年时门缝里看戏的经历已记叙完整,为什么还要增加最后一段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9.散文与小说本是两种文学体裁,但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说化。这篇散文具有了哪些小说的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6.D解答: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错误,“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终于可以完整地看完一场戏。故选D。

7.C.解答: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甚至影响了学业”错误。从“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可知,并没有影响学业。故选C.。

8.①内容上:尾段记叙半个世纪后重看淮戏,强调了儿时门缝看戏对我的影响和我对戏曲的挚爱之情;

②结构上:照应开头重温《桃花源记》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圆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③主旨上:将对戏曲的热爱上升到对盐阜大地文化的热爱,体现了浓郁的乡愁,升华了文章主旨。

(每点2分)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可知,尾段记叙半个世纪后重看淮戏,强调了儿时门缝看戏对我的影响和我对戏曲的挚爱之情

根据结尾“半个世纪后……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开头“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知,照应开头重温《桃花源记》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圆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根据“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可知,将对戏曲的热爱上升到对盐阜大地文化的热爱,体现了浓郁的乡愁,升华了文章主旨。

9.①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本文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我”幼年看戏的曲折经历。

②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文章将“我”热爱戏曲、执着追求的个性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

③大量运用描写手法。如母亲摸口袋的动作描写,第一次从门眼看戏的细节描写,尽兴看戏后的心理描写等。(每点2分)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根据“那年头,我五岁半。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可知,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本文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我”幼年看戏的曲折经历。

根据“很想再看一次”“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可知,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文章将“我”热爱戏曲、执着追求的个性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

根据“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可知,大量运用描写手法。如母亲摸口袋的动作描写,第一次从门眼看戏的细节描写,尽兴看戏后的心理描写等。

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巴尔扎克葬词

雨果

各位先生:

①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②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路线。

③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④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取名喜剧,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

⑤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⑥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基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⑦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⑧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⑨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诗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熠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⑩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慕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面对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作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魂!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一切虚构都消失了”是指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创作的结束;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虚构”的小说。

B.第④段中“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这里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

C.第⑥段“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基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他的创作给自己奠定了历史地位。”

D.第⑧段中“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里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概括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样,都表述了沉痛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做出了崇高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对他们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做了深刻的阐发。

B.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二人之上,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

C.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D.这篇葬词语言质朴,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8.第⑤段“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请分析句中“揪”字的使用效果。

9.请赏析段划线句的语言特色

6.B7.A8.“揪”指的是抓住并扯出,这里用“揪”字表现了巴尔扎克在分析、批判、使用这些素材时强而有力、随意自如、毫不费力,表述了对巴尔扎克对社会万象的深刻洞察的高度赞扬。9.①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②多次运用“不是”“而是”“以及”“就是”等词语,加强语气,通过反问,表述内心强烈的情感;③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做出这样的评价,具体而生动。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浪漫主义精神”错,应是“现实主义精神”,因为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间喜剧》为人们展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B.“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二人之上,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错误。根据原文“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可知,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把此判现实主义特色,并且与两位作家有根本的不同。

C.“排比句、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力”错误。比喻句的表述效果是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排比句的表述效果是语调铿锵、激昂慷慨,而比喻句的表述效果应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

D.“这篇葬词语言质朴”错误。根据原文“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熠熠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等可知,这篇葬词的语言应为“语言华丽,有文采”,而非“语言质朴”。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述艺术的能力。

分析词语的表述效果,首先写出词语的字面意思,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写出运用这个词语所表述的效果,最后结合文章主题写出运用这个词语所表述的情感。

根据原文内容,“揪”的意思是紧紧地抓,抓住并扯出。

根据原文“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可知,“揪”指的是巴尔扎克在写作中分析运用素材时的有力、随意自如、毫不费力。

结合“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可知,“揪”表述了对巴尔扎克进行写作时,深刻洞察社会万象的高度赞扬。

9.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述艺术的能力。

分析句子的语言特色可以从修辞、句式、语言、结构、情感、作用等方面来分析。

从修辞的角度,画线的句子“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句子都是“不是……而是……”的句式,从而构成排比;效果是语调激昂慷慨,“是光明!是开始!是永生!”写出了巴尔扎克逝世的影响。

从句式的角度,画线的句子运用“不是……而是,……不是……而是,……不是……而是……,就是……”的句式,多次运用“不是”“而是”,还有“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中的“就是”等词语,加强语气,通过反问“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表述内心强烈的情感;

从作用的角度,画线的句子是雨果对巴尔扎克的逝世做了评价,多种修辞的运用,以及哲理句“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做出这样的评价,具体而生动。

辽宁省沈阳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暑假阶段验收测验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足球

史铁生

那支法国足球队来这儿比赛的时候,正是八月里最热的一天。离七点半还有两个多小时,山子和小刚就动身了,一人一辆手摇车,在太阳底下拼命地摇。体育场离他们住的地方太远,不这么早动身不行。

单从上半身看,两个小伙子长得都很健壮,胳膊都很粗。山子的车上挂了两支拐杖。小刚连挂拐也挂不了。两辆车一前一后。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一两辆自行车。有些骑车的人惊讶地望望他们,望望他们那萎缩得变了形的腿。

直到走了差不多一半路,小刚看了看表,两辆车的车速才慢了下来。

小刚用两个手指撑开上衣兜,看看那张票。

山子的目光立刻跟过去,说:“统共就一张票,你别再忘了带。”

小刚没回答,脸上的笑容慢慢变得僵硬,心想:什么叫“统共”?反正一张票不能你我都进去。不过又想:出来的时候说好了,山子不至于说话不算话。

“带着没有?”山子又问,很着急的样子。

小刚还是不回答,把票掏出来,托在手里看,心里有点后悔:这事真不该到处去瞎显摆,二华送来了票,自己就应该悄悄地走……小刚觉得这是个机会,得说句话了:“你真不如趁早上你姨家去呢,别把转播也耽误了。”

山子不言语了,山子的心情立刻有些沮丧。他本来就有点动摇:万一是自己记错了呢?体育场门前没有台阶,小刚坐在车上可以进去呢?自己白跑一趟倒没美系,问题是把电视转播也误了。问题是法国队!他这几天总想起十二届世界杯赛的场面:想起普拉蒂尼罚直接任意球时的样子;想起佐夫鱼跃扑球时的样子;还有鲁梅尼格,那小子真是浑身都长得漂亮,人要是长得漂亮也真是福气;马拉多纳不漂亮,可那小子跑起来真好看,摔倒了又蹿起来,永远也摔不坏似的,真长得结实,人要是长得结实也行,也漂亮……

见山子不言语,小刚又紧叮一句:“是你自己非要跑一趟不可的。咱们可有话在先,我要是进得去,你可就得乖乖滚回来。”他尽量使语气显得像是开玩笑。

“噢噢,那当然,”山子的灵魂这才从巴塞罗那的绿草坪上飞回来。“我是说,要是你的车进不去、这么难弄到的票别糟蹋了。”

山子又使劲回忆起来。他明明记得体育场门前有很高的台阶,至少有十几层。二华那小子整天迷迷糊糊的,没记清楚过什么事,不过,也许是自己记错了?他还是八年前腿没坏的时候去过。那时候他才二十岁,跟小刚现在一般大。他还记得自己跑上那些台阶时的情景;台阶不仅高,而且陡,他一步三级往上跑,那台阶大概并不止十几层,什么地方还种着一些冬青树……每次回忆都是到这儿就断了。也许那不是在体育场?也许是电影院?剧场?美术馆?每次回忆都是以清晰开始,以模糊告终。

小刚叹了口气:“要是再有一张票就好了。”

小刚又叹了一口气说:“我好像还从来没到这边儿来过呢。”

山子心里忽悠一下子,忽然觉得自己心眼真够呛——小刚还从来没到体育场里看过足球呢!小刚的腿从小就坏了。

山子忽然转过脸来说,带些笑容,在这之前他一直木然地望着很远的地方。“什么时候能在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杯赛啊?那还差不多!”

“净想好事儿。”小刚说。虽然这么说,却也觉得心里舒服了一点。

“那咱们拼了命也得买上票。”

“拼了命你也未必买得上。”

“提前一个星期我就上售票处窗户底下坐着去!支个帐篷。”

小刚脸上也现出笑容:“亲眼看一回世界杯赛,这辈子也值了。”

“我老是梦见体育场。”小刚说。

“梦?”

“嗯。我老是梦见到了体育场,也看见了里面有人在踢球,可就是找不到门,进不去……”

山子心里“轰”的一下子,想起来了:那些台阶是在梦里见过,很高很陡,数不清有多少层,像一座山。自己往上跑,跑,一步三级,跑得好累呀,突然眼前豁然开朗,看见了一片绿色的草坪。不,不对,是一片辽阔的草原,他自己正在那儿踢足球。踢得可真不错,盘带,过人,连着过了几个后卫,又过了守门员,直接把球带进了大门。他笑着在草原上奔跑。他看见自己腿上结实的肌肉,心想这下子行了,不用再去摇那辆手摇车了。远处是冬青树,不对,是大森林,他向森林跑去,挥着拳头,林涛声像是欢呼……

车流、人流越来越稠密了,都朝那个方向涌去。望得见体育场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小刚和山子宽阔的生活之流中截取看球这一个点,细微地开掘出了这一对残疾青年复杂的内心波澜。

B.小刚和山子一人一辆手摇车,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自行车,可见其对待生活有不服输的劲头。

C.小刚和山子虽有一张门票,但对自己能不能进场看球赛并没有十分的把握,两个人都抱着赌一把的心理。

D.小说的结尾两人是否如愿看到了足球赛不得而知。开放性的结局留下悬念,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B“不服输的劲头”错误,原文“体育场离他们住的地方太远,不这么早动身不行”,可见此处是两人为准点到达体育场而快速前进。

7.关于文中两人梦到体育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刚的梦境里透露出他的渴望,而找不到门则折射出他现实中遭遇了困境。

B.梦境中山子在草原上快乐地踢球,这一梦境是由他内心极度的渴望催生而成。

C.山子梦境中的台阶来自他对体育馆的记忆,这记忆因时间久远而变得模糊。

D.山子梦境中的自己腿上的肌肉结实,这和现实中的情形截然不同,令人心痛。

C“山子梦境中的台阶来自他对体育馆的记忆”错误,原文“山子心里‘轰’的一下子,想起来了:那些台阶是在梦里见过”,可见山子对体育馆的记忆来自他的梦境。

当年这篇文章审稿的编辑认为:“此稿有史铁生的味儿,有些残疾人的凄凉感,但基调还是明朗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进行简要分析。(4分)

①史铁生年轻时因病瘫痪,从此与轮椅相伴。但这种生活磨难,没有打垮他,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2分)

②小刚和山子双腿萎缩变形,生活受限,更无法享受踢足球的快乐,有些残疾人的凄凉感;两人虽双腿残疾,但依然保有对足球的热爱,充满着对生活的希望。(2分)

如有其他解析,可酌情给分。

9.前往体育场的路途中,山子的思绪不断在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①对不知道小刚是否带票时的担心;②对小刚坐车可以进体育场而自己将看不到比赛的沮丧;③对体育场是否有台阶的恍惚;④对小刚从小残疾,没有来过体育场的心疼;⑤对想要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杯赛的期待;⑥对自己能够在绿茵场上踢足球的幻想。(每点1分)

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廊桥上的人生

周华诚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

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

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就能见到一座廊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一考就考上了。

深秋乌柏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人。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涧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

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

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廊桥架于水上,山中洪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桥神,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

廊桥之下,川流不息。廊桥之上,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就在这廊桥上,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的神龛面前,人们与高处的某些神明达成了精神上的沟通。这是一个人神交流、心灵交换的空间。

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在这里,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细密密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

一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甚至还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

空闲下来的时候,素秋还是喜欢跑到廊桥上去坐一坐,吹吹溪上的风。时间一点一点,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