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2023级高一“三新"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术语是传递知识与思想的基础工具,知识与思想是话语体系的基础。而在某一学科、某一理论、某一著作、某一文章内起主导作用的术语,我们称之为核心术语。核心术语是我们运用已有知识,特别是本民族的知识概念,来理解外民族问题、传递本民族思想的基础工具。

核心术语奠定话语体系基础。核心术语是建构思想、理论和知识体系最基本的“物件”,是链接思想的“关节"。各种关联的核心术语概念按照一定的逻辑构成某一专业领域的概念体系,而概念体系的建构有助于揭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差异,并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知识体系。通过进一步逻辑化与结构化以中国核心术语为核心的世界性知识体系,开展对中国核心术语的“诠释”与“再诠释"研究,可以不断生产新知识,丰富世界知识体系,从而推动中外平等对话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因此,对于核心术语的挖掘、阐释、翻译和表达,可为中国话语体系莫定基本的知识框架与语义基础。同时,中国核心术语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不仅有利于“中国知识”的世界表达与阐释,而且有助于“中国知识"所蕴含的“中国智慧”被国际社会理解与接受,进而引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未来走向。

核心术语传播提升中华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话语体系构建的目的,是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产生更好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可对话的情景之中获得世界的理解,更要使中国知识成为世界性的普遍性知识”。而实现这一目标,文化认同是关键。受众对于“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接受程度,与文化信仰和理念紧密联系。过往的传播内容,往往缺少对中华民族文化深层次的解读,缺少对民族文化中作为人类文明共同基础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文化认同,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深耕中华文化思想沃土,挖掘反映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内容,增加对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解读,在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中形成理解与共识,这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增强文化认同的基础性工作。中国核心术语是解读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础工具。将凝聚和浓缩了中国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文化核心词,准确翻译成不同语言,并有效传播到不同国家,是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世界认同、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

(摘编自彭澍、袁军《以核心术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材料二:

话语权不仅显示出文明的影响力,也关系着文明的生存权。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由于中华文明显现出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不仅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体系、思想观念,亦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进步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也是中华文明自身活力的生动显现。在近千年以来,特别是启蒙运动时期,中华文化对欧洲的转型、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以来,由于先发国家的强势发展,其话语权也显现出强势之态,在诸多方面对世界各地区文化的影响十分突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话语权,往往在表面“正确"的话语概念中隐藏着损害他人利益、实现自身利益的目的。

中华文明要实现现代转型,必须构建真正能够体现真理、道义与人类根本利益的话语体系。要认真研究梳理中华文明中那些具有现代内涵的话语概念,进一步弘扬其精神价值。要对持续产生影响的话语范畴进行现代转换,用顺应时代要求的内涵来丰富它们。要创造新的体现中华精神、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话语形态,维护社会根本利益,引导历史未来走向。要努力建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风范,对中华民族负责、对人类未来负责的话语体系,更加有效地掌握主动权,更加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建设。

(摘编自杜学文《以文化繁荣来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产生更好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关键在于构建话语体系。

B.在国际上广泛传播中国核心术语,能够向世界传递“中国知识”以及蕴含在其中的“中国智慧"。

C.先发国家拥有强势的话语权,往往在表面“正确”的话语概念背后隐藏损人利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D.我们要以文化繁荣来推动我国现代文明建设,掌握更多主动权,更好地推动道路、理论和制度建设。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话语体系的基础是知识与思想,而传递知识与思想需要术语这一基础工具

B.核心术语具有主导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外来民族问题、传递本民族思想。

C.各种关联的核心术语概念构成了某一概念体系,进而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

D.只要对我国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解读,就能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认同。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由“术语"引出“核心术语”的概念,然后论述核心术语的作用,层层递进,条理清晰。

B.材料—在论述核心术语奠定话语体系基础时,将核心术语比作“物件"和“关节”,通俗易懂。

C.材料一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将过往与现在的传播内容进行对比,指出传播内容应形成有效的文化认同

D.材料二先指出话语权的重要性,接着阐述中华文明对人类的发展进步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如何实现

现代转型。

4.挖掘、阐释、翻译和表达中国核心术语,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绝技,这样诞生

蒋子龙

铁板浮雕是郭氏的独门绝技。

所谓铁板,实际是一毫米厚的钢板。先在上面作画,然后用各种不同形状的白钢錾刀,或轻或重、或挑或抹、或急或缓地一下下敲击,心与铁在交流,手与锤在呼应……画面渐渐浮凸而起,平面画遂成立体雕塑。

郭氏,大名海博,五岁学画,兼临《曹全碑》和汉简,后爱上雕塑。他在农村读完高中,毕业后种过地,进过建筑队、工厂、杂志社,读完了电大本科。他还没有能力铜浇铁铸自己的梦想,灵机萌动,想到经常接触的、相对廉价的铁板,同样可以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创意。

郭母心疼着魔般跟铁板较劲的儿子,腾出一个6平方米的储藏间,为了不搅扰邻居,用厚棉帘子把门窗堵得严严实实。北方寒冬腊月,储藏间宛若冰窖,因有气焊不可有炉火,铁板、錾刀等一应器具冻得粘手。而冰冷属于精神,铁板浮雕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全靠自己的灵性,一点点地摸索。

创造是心物之争,即物见心,一切有形之物,无不是心灵的外化。人活的不就是个心吗郭海博喜欢的《劝学》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蟾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所幸,他的精神内质硬度很高,一旦进入创作的痴迷状态,便没日没夜地叮叮当当,发出了一种精神的芳香。

由于铁板的成分与质量不同,他不知敲废了多少铁板,赔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而越是难以搞出来的艺术,内涵就越丰富。生活是公正的,他笃信:“想要最好的,就一定先给你最痛的。”那间封堵严密的小屋子,却封锁不住一个注定要出世的艺术天才。

待要出世,须有根基,和卫星升天要有发射台是一个道理。郭海博沉毅刚健、待人和厚的性格,吸引了一位早就熟识的姑娘——郭荣。这是个宜家宜室的女人,他用自行车就把新娘子和她的一个包袱,驮回了自己的小屋。新娘子拿出1000元,作为郭氏铁板浮雕的“启动资金",置办了电剪、台钳、砂轮与气焊机等。海博及其弟海龙,如虎添翼,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跟铁板打交道,终于吃透了铁板的“铁性”。见到铁板,郭海博就想用手摸一摸。他一摸一掰,再看看铁板的氧化皮,就知道了铁板的成分、硬度及质量,适不适合做浮雕。

他开发出抛磨和烧色等技术,使铁板可以出现乳黄、紫红、湖蓝、月白与翠绿等颜色;他用气焊为动物点睛,小鹿的眼眸如春天的湖水一般清澈……一项项新技术的应用,令铁板浮雕升华到形象生动、呼之欲出的境界,并相继推出了紫铜浮雕、彩铜浮雕……似乎任何金属在他们的榔头、錾刀下,都可成为浮雕作品的载体。

“沧桑历练由阡陌,坎坷经逾化纵横。"在雕刻铁板的过程中,郭海博也体验了自己的思想深度与创造力,錾刀仿佛也深深地进入他的本真,让他了解了自己的耐性和可塑性。心物合一,神与物游,迎来了该他傲然出世的一天。

1998年金秋,郭氏铁板浮雕受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艺术博览会。自博览会开幕那天起,郭氏兄弟的展台前总是围着一大群人。他们在现场操作,叮叮当当,或敲或錾,围观者可亲眼目睹铁板浮雕的创作过程,自然会引起不大不小的轰动效应。在他们工作台后面的墙壁上,挂着几幅已经完成的浮雕作品:

三个男孩子在搬弄一个大南瓜,作品洋溢着充盈的生命力和鲜活的童趣;

农家院里,一只整装待发的毛驴,眼睛有光,皮毛细腻,给人以祥和丰宁之感

一幅紫铜彩雕小品“金龙戏珠”,凌空盘旋的龙色彩斑斓,散发着金属烧灼出来的光晕,奇瑰宏丽,夺人心魄……

博览会进行到第四天,一位中年女士走到郭海博近前,提出要购买他的作品。那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女士将他们墙上挂着的作品全部买走了。

自此,郭氏铁板浮雕艺术对外的大门打开了,凡国内艺术类展会,甚至一些国际上的民间艺术展览,都少不了郭海博和他的作品。而且,他的展台前总是不愁没人围观。现代艺术终究要进入市场,市场反映出今人对铁板浮雕艺术的需求。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靠的都是生活经验的积累。郭海博陆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有了汽车后,驾车钻进太行山深处的村村镇镇,或拍照或速写,相继创作了《秋韵》《山里娃》《农家院一角》等获国家级大奖的作品。取自然之性,成创造之功,他神思感奋,刻励精进。

挂满一面墙壁的各种奖状和证书,愈发印证了“路有多宽,眼界就有多宽"的道理。反过来也成立:“眼界有多宽,路就有多宽。”郭海博多次驾车进藏,创意纵横,创作了气韵磅礴、丰致道劲的《西藏风情系列》,并广受赞誉。恰如爱默生所言:“谁走遍世界,世界就是谁的。"

许多喜欢美术和雕塑的年轻人,还有大学绘画和雕塑专业的学生,找到郭海博想拜师学艺,最终,都知难而退了。唯有他的女儿郭墨涵,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回到郭海博身边。她心怀珠玉,胆智精细,利用自己的美术专长和熟练使用榔头、錾刀的“童子功”,赋予浮雕更强的现实感,让冰冷的铁板打动人心。她创造了蜡染和烫彩艺术,烫出的颜色不是人工色,亦非自然色,一次一个样,使铁板浮雕愈加精美。

郭海博一家人,算是活出了他们生命原本的丰盛。

(选自《河北日报》2023年7月28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铁板浮雕,就是用各种不同形状的白钢錾刀在一毫米厚的钢板上根据设计好的图形有规律地敲击而成的立体雕塑。

B.郭海博在母亲腾出的储藏间里学制铁板浮雕,即使环境恶劣,他还是坚持不懈,靠着自己的灵性不断地摸索。

C.郭海博在妻子郭荣的支持下,和弟弟海龙持之以恒地和铁板打交道,研究新技术,使铁板浮雕升华到新境界。

D.中国艺术博览会上郭氏兄弟的展出的几幅浮雕作品全被买走,证明了他们的作品具有轰动效应,人人竞相购买。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铁板浮雕是郭氏的独门绝技"开篇,既是突出强调,也制造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引用的《劝学》中的语句,通过比喻和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而本文则借此揭示郭海博的内心世界。

C.“他一模一掰,再看看……”这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郭海博对铁板了如指掌,可以快速判断出是否适合雕刻。

D.文章多次详细地描绘郭氏兄弟的铁板浮雕作品,突出了郭氏铁板浮雕技艺的高超、作品的精美。

8.“路有多宽,眼界就有多宽"和“眼界有多宽,路就有多宽”两句话在郭海博身上都得到了体现,请简要分析。(4分)

9.文章结尾写到了郭海博的女儿郭墨涵,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临武君与孙卿子①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弓矢不调,则界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孙卿子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

(节选自《苟子·议兵》'

材料二:

太宗曰:“分合为变者,奇正安在"靖②曰:“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三军之士,止知其胜,莫知其所以胜,非变而能通,安能至是哉分合所出,惟孙武能之,吴起而下莫可及焉。”太宗曰:“吴术若何"靖曰:“臣请略言之。魏武侯问吴起:‘两军相向。’起曰:‘使贱而勇者前击锋始交而北北而勿罚观敌进取。一坐一起,奔北不追,则敌有谋矣。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击之勿疑。’臣谓吴术大率多此类,非孙武所谓‘以正合,以奇胜’也。”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孙卿子:即荀子,名况,字卿。②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使贱A而勇者B前击C锋D始交E而北F北而勿罚G观敌H进取。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术,指重要的策略、方法,也指方术、学术、创作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或要诀。

B.势利,文中指形势有利,与现在所说的“势利眼"中的“势利”意思不同。

C.奇正,古时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奇",设伏掩袭等为“正”。

D.言,文中指说明、陈述,与《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中的“言”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临武君认为用兵的要术在于获得天时地利,观察敌方阵势的变动情况,在敌人采取行动之后行动,在敌人到达目的之前到达。

B.临武君认为用兵看重的是权变谋略、形势有利,施行的是变化莫测、隐秘诡诈的计谋,而荀子对此予以否定。

C.苟子认为仁义之人的军队,不会被诡诈之术打败,能被欺诈的不过是那些懈怠大意、羸弱疲惫、离心离德的军队。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君臣问答的形式讨论用兵要术,都认为孙武和吴起二人用兵如神、不分伯仲。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4分)

(2)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击之勿疑。(4分)

14.荀子和李靖分别认为善于用兵的人是什么样的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太白峰①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②,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注】①太白峰:即太白山,秦岭主峰,在今映西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交界处。②化用自《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写李白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

B.三、四句以实写虚,写诗人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以此表现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

C.五、六句境界开阔,“愿乘泠风去”化用了《逍遥游》中的句子而无斧凿痕迹,“泠风"指自由轻快的清风。

D.这首诗想象丰富,忽而驰骋天际,忽而回首人间,结构跳跃多变,突然而起,忽然而收,雄奇跌宕。

1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把人生比作朝露,感叹人生苦短、韶华易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海日东升、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词人瞭望长江北岸,回忆当年扬州战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家有100平方米的露台,我则喜称之为“空中课堂",因是“园丁”出身,三句不离本行。我把露台的花草树木当作孩子一样精心培育,让它们茁壮成长。我爱竹,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所以露台处处皆有竹,靠东的围墙砌有长长的竹子花坛,坛里有紫竹、黄金竹、慈孝竹及细细矮矮的凤尾竹,斜竿疏竹,竿竿挺拔,节节分明,翼以修长蟒峋的石笋,好似一幅郑板桥的竹石图,然而一旦疏于修理,①,竹坛乱象丛生,疏竿变密林,杂竹乱蹿,好端端的竹石图变成涂鸦。我必须拿起小砍刀,删繁就简,再用小锯锯掉枯竿杂枝,竹林终于减“肥”,呈现靓姿。盆栽的竹子也按删繁就简的思路,趁翻盆的机会,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如此分盆术,露台处处“板桥竹",还有迎春、木香盛花飞舞,也独具特色,让“空中课堂”充满书卷气。

“空中课堂"的“公开课”,让人难以忘怀。参加公开课的朋友至今有几百号,他们交口称赞。绿竹掩映、②的“空中课堂",是大家欢聚学习的好场所.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斜竿疏竹,竹竿挺拔,竹节分明,置以修长嶙峋的石笋,好似一幅竹石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