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统编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二)(原卷+解析)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
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二)(解答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第二年就开凿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大沟”,即“鸿沟”的前身。到魏襄王时期便有了“鸿沟”的说法。事实上,鸿沟的修建经历了几个阶段,几番修整才最终成型。鸿沟以黄河为水源,呈西北—东南流向,包括涡水、涣水、睢水、汳水等分支,整体上引黄河水南下,经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将水引至都城大梁,后又向东延伸,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汇入淮水的支流颍水。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
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鸿沟还联通起济、濮、睢、汝、泗等支流,使各水系与淮河有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道”的河、淮流域之间织起一张奇妙的水网,与早已成型的淮河邗沟水网相连相通,进而在黄淮平原上形成完整的“鸿沟”水系。
鸿沟在改善交通的同时,还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灌溉大任,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发展,河水流淌过诸多富庶地区,也将实打实的财富带入魏国,“南有鸿沟”更成了战略家苏秦对魏国实力的慨叹。国都大梁,从原先的普通小城摇身一变,成了“诸侯四通,条达辐辕”的富饶之地,鸿沟流域更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位于鸿沟水系的定陶、淮阳、寿县等城市也因水而兴,远近闻名。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民情有别、风俗各异的南北方也随着水上交通的发展,有了难得的交流机会,许多北方的文化风俗悄然走进南方民众的生活。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魏国也因此富国强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令人唏嘘的是,鸿沟的加持并没有如料想般为魏国带来绵长的国祚,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公元前228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一计黄河淹城,很快便让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国沉寂于历史的车轮之下。其实,秦国很早便盯上了“鸿沟”航运带来的“香饽饽”。公元前249年,秦将蒙骜伐韩,先后取成皋、荥阳,秦国随后在荥阳东北的教山上建立粮仓,用于屯兵储粮,取名“敖仓”。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后,敖仓成为河、渭漕运的中转粮仓,储粮甚丰。
毗邻鸿沟,享航运之便,依傍敖仓,据天下之粮,多重光环下,荥阳也成为秦时的军事重镇,更成为后来楚汉的必争之地。也正是一场楚汉争霸,让鸿沟有了真正“名垂青史”的机会。楚汉相争,汉军接连失去敖仓、甬道,屡战屡败之下,刘邦渐失信心,试图放弃夺回荥阳、成皋,退守巩、洛。谋士郦食其认为此时正是收复荥阳、重据敖仓的最好时机。一番筹谋,“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于是,刘邦与项羽“讲和”,“汉四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
自此,原本一心载船运粮的“鸿沟”,因着卓越的经济贡献,逢着一场机缘,在狼烟四起的乱世,化身二分天下的界线,作为明确的政治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符号。“鸿沟”的意义中被添上一笔——两物之界线,不可逾越。
就在项羽领兵东去途中,刘邦单方面撕毁条约,大力追击楚军,其后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汉。如今,象棋的棋盘上都赫然画着一道“楚河汉界”;前往汉王城遗址的路途中,名为“鸿沟”的石碑悄然屹立。它们都不会说话,却见证着千百年前的那场烽火狼烟,记忆着属于中华大地的一段过往。
严格来算,“鸿沟”不算长寿。西汉末年,黄河大肆泛滥,甚至平均20年就发生一次决溢。由此,开封东南的广大地区饱受水淹之苦,鸿沟也因大量河水的浸灌而淤塞。眼见苍生遭难,“鸿沟”受害,人们没有坐以待毙。永平十二年,东汉王景奉命治水,对鸿沟的支流汴渠进行疏浚。整整一年缠斗,大量人力投入,百亿钱财消耗,终于换回汴渠正常通航。可惜的是,鸿沟水系中的其他河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或再不见记载,完整的“鸿沟”水系就此与世人告别。但某种意义上说,“鸿沟”又从未远去。隋大业元年,通济渠开通,鸿沟水系得到再一次修整。唐开元十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水闸,以此通淮、泗。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为主要的漕运干线,时常得到修整完善,年运六百万石粮食,被统治者作为“建国之本”置于心头。
如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当今的河南省西华县,以前叫作鸿沟县。而“鸿沟”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翻开成语词典我们能找到“判若鸿沟”的词条,小朋友们还会学习什么叫做“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今穿梭间,“鸿沟”不再是硬邦邦的界线,反而创造着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与途径。1983年,美国哲学家莱文在论文中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外在的科学视角与内在的经验视角之间存在一条无法弥补的沟壑。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一份报告中阐释了一种现象,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存在差距。在我们的话语里,前一种现象,叫作“解释鸿沟”,后一种差距,意为“数字鸿沟”。或许在未来,“鸿沟”还会有新的打开方式,新的内涵意指。
“鸿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穿越时光,完成了一场又一场奇妙的旅行。
(改编自念缓《鸿沟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行其道”在文中是指没有开凿鸿沟时,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互不沟通。
B.“热好盒饭”在文中是指秦国很快就要灭掉魏国,使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香饽饽”在文中是指“鸿沟”水系便利的航运条件给魏国带来的丰足粮食。
D.“解释鸿沟”在文中是指外在科学视角与内在经验视角之间的巨大差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沟是由魏国经历几个阶段、经过几番修整建成的大规模人工运河,它最早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
B.鸿沟在给魏国带来富庶的同时,也给魏国带来了灭顶之灾,秦国一计黄河淹城,让大梁不攻自破,魏国灭亡。
C.鸿沟水系在楚汉争霸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成功化身为政治符号。
D.完整的鸿沟水系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一段时间,战国时期形成,东汉时期便不复存在,但有些支流直到宋代仍在发挥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不仅改善了中原地区的交通状况,而且增进了南北方的相互交流,促进了鸿沟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
B.凭借鸿沟水系带来的优势,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强大起来的魏国变得富饶,带动整个中原地区使之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黄河泛滥,鸿沟因大量河水浸灌而淤塞,其支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历代统治者均为了通航而修整鸿沟支流。
D.如今,虽然“鸿沟”水系已经消失,但“鸿沟”又焕发了新生,正如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时今日。
4.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鸿沟”在历史变迁中的丰富内涵。
5.本文源自《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C2.C3.A4.①鸿沟在战国和秦汉时代是一条连通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的水运河道,后来曾作为项羽楚国与刘邦汉国的分界线;
②现在“鸿沟”只剩下少数干涸的河道,“鸿沟”这个词代表着隔阂和差距。5.①文章系统介绍了鸿沟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还介绍了鸿沟的概念,具有学术性;
②大量笔墨介绍楚汉相争的故事,语言生动形象,具有通俗性。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给魏国带来的丰足粮食”错,原文“秦国随后在荥阳东北的教山上建立粮仓,用于屯兵储粮,取名‘敖仓’。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后,敖仓成为河、渭漕运的中转粮仓储粮甚丰”“香饽饽”指秦国屯兵储粮。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错,原文“一番筹谋,‘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原本一心载船运粮的‘鸿沟’,因着卓越的经济贡献,逢着一场机缘,在狼烟四起的乱世,化身二分天下的界线,作为明确的政治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符号”是说“鸿沟”的政治意义,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的是一番筹谋。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强大起来的魏国变得富饶,带动整个中原地区使之成为全国经济中心”错,原文“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不是魏国带动的结果。
C.“历代统治者均为了通航而修整鸿沟支流”于文无据,原文只提到“东汉王景奉命治水”“隋大业元年,通济渠开通”“唐开元十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水闸”“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为主要的漕运干线,时常得到修整完善”。
D.“‘鸿沟’又焕发了新生,正如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时今日”错,原文“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当今的河南省西华县,以前叫作鸿沟县。而‘鸿沟’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只剩下干涸的河道,不是“鸿沟”焕发了新生的体现;“鸿沟”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指的是新时代“鸿沟”内涵的变化。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可知,鸿沟在战国和秦汉时代是一条连通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的水运河道,“汉四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后来曾作为项羽楚国与刘邦汉国的分界线;
结合“如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可知,“鸿沟”只剩下少数干涸的河道;结合“翻开成语词典我们能找到‘判若鸿沟’的词条,小朋友们还会学习什么叫做‘不可逾越的鸿沟’”可知,“鸿沟”这个词代表着隔阂和差距。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学术性:“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公元前228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一计黄河淹城”“汉四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西汉末年,黄河大肆泛滥,甚至平均20年就发生一次决溢”“如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材料以时间为轴,向读者纵向介绍了鸿沟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丰富了读者的历史知识,具有学术性;
通俗性:“楚汉相争,汉军接连失去敖仓、甬道,屡战屡败之下,刘邦渐失信心,试图放弃夺回荥阳、成皋,退守巩、洛。谋士郦食其认为此时正是收复荥阳、重据敖仓的最好时机。一番筹谋,……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于是,刘邦与项羽‘讲和’‘汉四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材料夹叙夹议,叙述楚汉相争故事,吸引读者阅读;“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香饽饽”多处使用比喻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具有通俗性。
评卷人得分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①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②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了。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
③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④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⑤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人不晓得礼数。”
⑥我说:“好!”
⑦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爹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他却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⑧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翔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⑨又歇憩的时候,我终于恳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⑩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默的,无声无嗅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闸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节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我最受重视的文学体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肯定了我的有着诗的含蓄意韵的文体面目。我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个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数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自序》,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我”想同石匠谈讲,急切地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山外的模样,但那个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
C.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代表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引发读者思考。
B.小说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劳作场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突出石匠的技艺高超。
C.石匠侧耳一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就可知碾子的状态,侧面写出石匠精湛的技艺。
D.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我”眼中的石匠、父亲以及“我”对外界的好奇,突出“我”的主观感受。
8.小说标题“石匠留下的歌”具有怎样的意蕴?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如欲以“一篇‘绝句式’小说”为题写一篇《石匠留下的歌》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6.B7.C8.①“石匠留下的歌”既指石匠锤凿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好听的声音,以及经过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越、悠扬”的声音;
②又指石匠精湛的手艺、“见过世面”的人生阅历带给我的人生启蒙和启迪;
③还指留存在“我”记忆深处的山村生活、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传统文化与文明。9.①在情节构思上,故事短小,不以宏大曲折取胜,而是以小场景反映大历史。
②在主题表述上,意蕴深长,耐人寻味,以“我”的诗性视角叙写,突出主观感受,使小说富有韵味。
③在刻画人物、描绘环境上,具有诗歌的意境美,以诗性语言写物写人,将人与物变成诗的意象,处处充满了意境美。
④语言简练,多用短句,节奏整齐和谐,富有音韵美。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B.“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说法错误。从原文“不发表阔论高谈”以及对“我”说的一番话“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可知石匠并非口拙言迟。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侧面写出石匠精湛的技艺”说法错误,“石匠侧耳一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就可知碾子的状态”,直接描写石匠的动作表明他精湛的技艺,应为“正面描写”。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意蕴的把握能力。
根据原文“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可知,“石匠留下的歌”指石匠锤凿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好听的声音以及经过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越、悠扬”的声音。
从原文“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并且经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清越、悠扬”的声音,可以看出石匠精湛的手艺;“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当我让“见过世面”的石匠讲点什么的时候,他的深奥的话语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深思,给我的人生启蒙和启迪。据此可概括出:“石匠留下的歌”又指石匠精湛的手艺、“见过世面”的人生阅历带给我的人生启蒙和启迪。
本文回忆了小时候在深山里的生活情境,父亲用水碾子碾谷,然后来自山外面的、手艺精湛的石匠给修理石碾,而这用水碾子碾谷,石匠修理石碾都代表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以“石匠留下的歌”还指留存在“我”记忆深处的山村生活、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传统文化与文明。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文本二提到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是“绝句式”的小说。
情节构思上:《石匠留下的歌》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的简单故事,故事短小,也没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反映了如何对待传统文明的深刻思想,以小见大,以小场景反映了大历史。这种构思方法借鉴了“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
主题上:文本一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展现了如何对待传统文明的深刻思想。“我”家所在的地方有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用石碾子劳作等反映是传统的生活方式;石匠会修理石碾,体现的是传统技艺;而石匠走过的山外的地方是另一个样子,是与“我”所在的地方完全不同的世情和民风。文章以“我”的诗性视角叙写,突出了主观感受,展现出世情、民生、传统技艺等丰富的历史内容,富有韵味,耐人寻味。
在刻画人物、描绘环境上:文章用写诗的方式描写人物和环境。如写石匠身体健壮,富有阳刚之美,写他喝茶、吸烟、休憩,写父亲“让得三分”“晓得礼数”,都运用了诗化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以审美眼光写物写人,如写石匠喝茶、吸烟、休憩、凿石,写锤子的回声、凿后的碾槽等,将人与物变成诗的意象,有极强的画面感,形成独特的意境,处处充满了诗歌似的意境美。
语言上:文本一中大量运用短句,语言简练,如“其音清越,其韵悠扬”“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他累了,倦了”“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等,节奏整齐,言简意赅,和谐优美,富有音韵美,类似“绝句”。
评卷人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习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式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较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项》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教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项》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
(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
材料二: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既A而B学C琴D于E友F人G受H宫I声J数K引L久M而N乐O之P不Q知R其S疾T之U在V体W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策,即布列算筹。策,是我国最早的计算工具,与“策扶老以游憩”中的“策”意思不同。
B.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文中指古代汉族礼仪总称,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C.俯仰,在文中指“一举一动”;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不同。
D.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度”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并非只关注其一,而是注重多方交融,如在学习礼乐中学习射御等。
B.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行走、宴请宾客都有琴瑟之音的伴随。
C.材料一题为“听琴”,化实为虚,着眼于义理之阐述,语言质朴自然,可谓别开生面之作。
D.材料二中,欧阳修开头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又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
(2)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教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
14.曾巩和欧阳修都谈到了音乐的作用,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10.GLP11.D12.B13.(1)书道(或“书术”)并不只是纵笔写字罢了,而是应该辨明字体并要全部通晓其中的意蕴。
(2)可见,音乐不只能除去邪气,还能用来补救性格的偏执而归于中和。14.曾巩所谈音乐其实是礼乐,强化其在儒家教化思想上的功能;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养成高尚品德。欧阳修认为音乐可以养神祛病,寄托情怀,排遣忧愁。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来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
“既而学琴于友人”中“于友人”是句子的后置状语,正常语序是“既而于友人学琴”,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应该从“友人”后断开,选G;
“受宫声数引”是指学习内容,“久而乐之”是学琴时间长了内心的感受,这是两个内容,所以两句中间应该断开,选L;
而“不知其疾之在体也”是说明学琴使自己忘了疾病,同时照应前一句“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所以应该与前句断开,选P。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说法正确。“策扶老以游憩”中的“策”:拄着。句意: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
B.说法正确。
C.说法正确。“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比喻时间短暂。句意: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D.两个“度”都是指“标准、限度”。句意:在衣食住行上懂得限度。/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不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以此为限度。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乘车、行走、宴请时都有琴瑟之音的伴随”错误,原文为“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燕处”指“闲居”时。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书”,书道,书术;“肆笔”,纵笔,随意放笔写字;“体”,体式;“意”,意蕴。
(2)“去邪”,除去邪气;“所以”,用来……的。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比较信息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说明音乐的作用,根据“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可知,曾巩所谈音乐其实是礼乐,强化其在儒家教化思想上的功能;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养成高尚品德。
第二则材料通过自身经历得出音乐的作用,根据“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可知,欧阳修认为音乐可以养神祛病,寄托情怀,排遣忧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求学之人对于六艺,射要能做好射箭之事,还应当擅长那些作揖谦让的礼节。御要能做好驾驭车马之事,又要擅长那些策马快跑的礼节;书法不是能纵笔就可以了,还应当能辨别它的体式并都能做到通达其中的意蕴;数术不是能布列算筹就好了,还应当知道它的用处并完全掌握其中的方法。五礼之类的重要礼仪,绵延三千年,六乐之类的礼节规定,可说是极其细致繁多了。唉!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心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先贤学者必须能够一一做到,也可以说是很难的了。
但他们在“礼乐”的基础上学习那些射御、干戈等军事作战事宜,那么他们年少时学习知识,年长后入任工作,他们对于军事作战等知识的领悟本来就已经(慢慢)修习好了。先贤学者们受过家整、乡校、国学等良好教育,受过老师的教导,在言行举止上懂得仪容,在衣食住行上懂得限度,他们的书桌和随身手杖上刻有自励的铭文,他们的日常饮食器具上刻有自省的戒文。他们坐车的时候(行车有礼)和鸾相应,他们行走时佩环叮咚(令人赏心悦目),他们工作之余日常生活中亦喜爱“雅”“颂”正音。不是特殊原因,琴瑟不会离身。我想他们待人处事,一言一行,其礼仪规范皆发自内心,这就是他们礼仪修养达到如此细致入微的原因。
孔子说:“人的修养,入门于学《诗经》,确立于学《礼》,最终圆满于学《乐》。”乐,是用来摇动内心从而内化于心的,所以说“成于《乐》”。先前舜任命夔掌管音乐事务,负责教导年轻人,说:“(让年轻人)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慎,性情刚正不阿而不暴烈,态度磊落而不傲慢。”那么乐不仅仅能够祛除不良习气,还可以用来矫正一个人偏狭的性情然后使他们进入中正的状态。所以行车时和鸾相应,行走时佩玉叮咚,《雅》《颂》琴瑟之音,没有特殊原因不会离身,难道是不真实的吗?
材料二:
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最低的声音,小的是最高的声音,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像怨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评卷人得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寄高常侍①
杜甫
汶上相逢年颇多②,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③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④,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高适回朝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时年60岁。②开元二十七年,高适至汶上,与杜甫订交。③曹刘:汉代文学家曹植、刘桢的并称。④汲黯:汉代名臣,以直谏闻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认为和高适的友情并没有因初逢之后分别时间久远以及友人的升迁而发生改变。
B.颈联用廉颇的典故突出了高适年龄之大,也抒发了因高适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悲愤之情。
C.虽有明媚的春光,但诗人想到自己人生迟暮,更觉友情之可贵,因此更觉离别之悲伤。
D.全诗是诗人对友人的寄奉之作,由从前事写到目前事,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待友之挚情。
16.前人论此诗,认为杜甫“赠诗不作谀词”。对这一观点应该怎样理解?请结合颔联进行简要分析。
15.B16.①领联认为高适可与曹植、刘桢并驾齐驱,这是对高适文学能的赞美。
②但也认为高适在楚蜀统领军队时未尽全力,委婉地指出高适在军事能力上存在不足。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述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也抒发了因高适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悲愤之情”错误,应是从侧面对高适的称赞。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赠诗不做谀词”意思是杜甫写的赠诗不作阿谀奉承的话,即实事求是,客观评价。
颔联“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对高适的一生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总戎楚蜀”是说高适作为淮南、西川两地节度使,统领军队,“应全未”是说他未尽全力。这是委婉指出高适在军事能力上存在不足。
“方驾曹刘不啻过”是说把高适与汉代文学家曹植、刘桢放在一起并驾齐驱也不为过,这是称赞高适的文学才能。
这一联有赞扬,有委婉的批评,可见杜甫“赠诗不做谀词”。
评卷人得分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2)面对权贵,鲍照哀叹“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而李白则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了“”的呐喊。
(3)古人常用骏马寄托自己的情怀,唐诗宋词中常常闪现骏马的身影,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荆”“卿”“焉”“摧”“事”“戈”“卢”“霹”“雳”“络”。
评卷人得分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00后”奥运射击冠军杨倩表示,如果练习中有一次打得不好的话,她就会主动要求自己,一定要把下一枪打好。所谓“冠军品质”,其实就是要求自己从一个个简单的动作开始,一招一式反复练习,最终成就卓越。汗水浇铸出一块块奥运奖牌,每一个鲜活的影视角色都要靠一个个细节来塑造,反复试验才能酝酿出科研成果……无数事实证明,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是事业成功的必由之路。要创造辉煌业绩,就必须打好基础,做好积累。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
19.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两种不同的语境中进行转述。
要求:①不改变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述准确;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
李勇对王强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①当天下午,王强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了这件事。王强说:“。”
②第二天一大早,王强跑到语文组找到了郭老师。王强说:“。”
20.根据图表,在语段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衔接自然,逻辑严密。
学者杨博民做过射击训练中预定目标与训练效果的相关性研究,下面是根据其实验结果做的两张图,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注:两组均为35人,学习起点相同;学习效果=最后成绩/最初成绩。
根据两图信息,你能得出哪些结论?总数不超过80字。
18.每一块奥运奖牌都是训练汗水浇铸成的,每一个鲜活人物角色都是由一个个细节塑造出来的,每一次科研突破都是反复试验酝酿的。19.珊珊,李勇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说后天晚上去你家找她,问行不行。郭老师,李勇说他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20.学习有目标的效果是没有目标的两倍多;学习有目标者比没有目标者容易进步,且成绩容易稳定,学习后退的概率低。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题干要求把原句改写成整句,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整句。整句是排列在一起的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排比、对偶句都属于整句。结构上,可以使用“每一……都是……”的句式,三个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内容上,第一、三句话仿照第二句,可将“奥运金牌”“科研突破”作为主语进行仿写。
故文中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为:每一块奥运奖牌都是训练汗水浇铸成的,每一个鲜活人物角色都是由一个个细节塑造出来的,每一次科研突破都是反复试验酝酿的。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得体的能力。
当面陈述和请人转述是两种不同的表述,要恰当运用,当面陈述,根据双方的关系把陈述的内容讲清楚就行,这种表述简单一些。请人转述,涉及第三人,不仅叙述角度变了,时间、地点、称代等因素也应相应加以改变。这种表述复杂一些,必须考虑将变化了的各种因素作恰当表述。李勇请王强转达的话目的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得清清楚楚,说得也“客气”包含着尊重小王的意思,也就是得体的。小王转述时就需要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组织语言。
如:①珊珊,李勇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说后天晚上去你家找她,问行不行。
②郭老师,李勇说他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结论”是通过对图表中两组对比得出。
根据“射击成绩比较”表中的“预定目标组”和“不预定目标组”的比较得出:“预定目标组’的学习效果是2.82,“不预定目标组”的学习效果是1.31,由此可见,学习有目标,效果是没有目标的两倍多。
根据“射击学习进展比较”表中的“继续进步型人数”“成绩稳定型人数”“学习后退型人数”三组比较,得出:学习有目标者比没有目标者容易进步,且成绩容易稳定,学习后退的概率低。
评卷人得分
七、语言表述
21.下面是某人写给某出版社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日前向你那里寄呈之稿件,系敝人对生活的一些感悟。呕心力作,如蒙见用,不胜感激,今后我会多多赐稿。稿件若有不当之处,恳请指出来。若不合出版要求,也务必回信,让我知悉。
①“你那里”改为“贵社”;
②“呕心力作”改为“涂鸦小文”;
③“赐稿”改为“寄稿”;
④“指出来”改为“斧正”;
⑤“务必”改为“敬请”。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得体的能力。
①作为给出版社的信,表述应庄重,“你那里”,为口语,不够正式,可改为“贵社”;
②“呕心力作”,比喻用尽心思和精心完成的作品。呕心:喻用尽心思和精神从事工作。力作:精心完成的作品。一般用于评价他人作品。此处是说自己的作品,应用谦辞,可改为“涂鸦小文”;
③“赐稿”,出版机关向人约稿。此处是说自己给出版社邮寄稿件,可改为“寄稿”;
④“指出来”,为口语,用于此处不够正式,可改为“斧正”;
⑤“务必”,指一定,必须的意思,有命令意味。这里是请出版社给自己回信,表述不得体,可改为“敬请”。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练习。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被认为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制冷技术。对于以前的冰箱和空调而言,制冷剂一般是氟利昂,这种化学物质会破坏臭氧,进而影响全球气候。而这次北京冬奥会的部分场馆用到的制冷剂则是二氧化碳,这在冬奥会历史上还是首次。虽然制冷剂发生了变化,但是制冷的原理其实和原来的冰箱、空调是一样的。简单地说,就是将二氧化碳通过加压的形式变成液态。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热量,所以需要将高温下的二氧化碳气体冷凝成液体,然后减压让液体挥发掉,在液体挥发的过程中,它会从周围的介质(比如水)中吸收热量,以达到制冷的效果。
虽然二氧化碳也是温室气体,但相对于其它制冷剂而言,它是大气中天然存在的成分,所以还是非常环保的。而且,这种技术可以让冰面温度差控制在1.5℃以内,而国际滑联的要求是不超过1.5℃,所以,许多制冰专家认为,北京冬奥会拥有史上最公平的冰面。
结合材料内容,分析语段中使用流程图配合文字表述的作用。
①形象直观地显示各制冷环节之间的关系;
②便于呈现材料的重点内容,简明扼要;
③逻辑层次清楚,便于理解,不会产生“歧义”。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图文转换的能力。
流程图里有一些固定格式的框图、直线、箭头,以图形方式更加有条理地表述工作流程,逻辑层次清楚,便于理解,一目了然。
流程图中的方框简洁地呈现出材料的重点内容,如“二氧化碳”“压缩机”“加压”“冷凝器”“蒸发器”“减压”“介质:水”“冰面”,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从“二氧化碳”到“冰面”中间各制冷环节之间的关系非常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而且每一环节中只呈现重点说明性的文字,呈现出材料的重点内容。
评卷人得分
八、话题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广东深圳某小区在做核酸检测时,一位年轻小伙因前面的大妈让自己老伴儿插队而怒怼半个小时。大妈不停地道歉,但小伙依然不依不饶,引得围观群众纷纷上来替大妈解围,指责这位小伙子太不成熟。
有人说,年轻人学会了闭嘴和说话,就是成熟;也有人说,年轻人能够冷静、忍让和低调,就是成熟;还有人说,年轻人只有懂得为他人着想、接受不公平,明白吃亏是福就是成熟……
读了以上材料,请你以学长的身份围绕“成熟”这个话题,给光明中学的全体高一学生写一封信,表述你的体会和感受。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统一署名:魏中华)。
例文:
人情练达即文章,关己共他臻成熟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近来深圳小伙怒斥大妈插队的新闻引发热议,各路群众纷纷就“成熟”话题发表感想。我也不禁思考:何谓成熟?如何才能从稚嫩的孩童成长为成熟的社会人?这是诸位高一同学的人生必修课,作为过来人,我愿借着热点,在此信中谈谈自己的看法。
拉康有言:“他者的目光是婴儿认识自我的镜子。”社会对一个人的成熟多有期待。言适时闭嘴即成熟者有之;言冷静低调即成熟者有之;言接受不公、吃亏是福者亦有之。
成人社会奉行“人情”“己情”“共情”之标准,力图用一把锉刀将新竹打磨成同一把箫笛。却不知,成熟从没有虚假的模板和套路。年轻人以一腔热血关己之情,共他之心,照样走出一条成长之道,何惧那一套成熟之辞?又何固那一条成熟之准?
观古,有持才傲物,以绣口吐盛唐而不为盛唐折腰的年轻人李白,却也写出“桃花潭水”的关情之语。成熟不是低头向权,走向人情的妥协,而是真心实意于社会中相互守望的温情。故而这首诗成为表述友谊的千古名诗。
察今,有从未露面,以华笔描绘意大利小镇盛衰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其以隐身的状态处在意大利文艺的最顶端。成熟不是忍让和低调,而是以自由之姿,时刻观己的状态。故而其小说又被称为“自我的成长史”。
进入“Z世代”,年轻人已不复从前。热点事件中年轻人遇到公然插队,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直接出言指责,就已显示出年青一代敢想敢言的个性作风。其失在一味愤怒而不能冷静,肆意泄愤而不顾辈分长幼,与惯于尊老敬老、讲求中庸适度的传统守则背道而驰,无怪乎招来指责教训。
成熟应有关照己身的强大内心,管理情绪,不再服从原始的动物本能,将嚎叫与嘶吼藏在内心深处,形成理性之思考。成熟应不再只顾自己前进,还要在途中回望那些掉队的人,共他人之苦,保持敏感的内心,不让它变得粗粝。诗人霍夫曼斯塔尔也说“成熟就是独立得更彻底而又联系得更紧密”。年轻人若能止一时冲动,转怒怼为和谈,若能体谅老人腿脚不便,主动让出空位,这一场无谓的喧嚣便可息声,生活也可少一些戾气。
人生的漫长旅程中,有谁曾言自己是真正的成熟呢?成熟没有最高级,只有比较级;成熟也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吃瓜抢麦大发评论的看客们,应给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多一些时间,也给默守陈规旧俗的自己留一点反省的余地。如若被世故的观念俘虏,缺乏最深的觉悟,那么,恐怕到了耄耋之年也不算真正成熟。
同学们,愿你们通达人情而深思明辨,成长成才而臻成熟之境,于社会这场大考中交付一份圆满的答卷。
魏中华
2022年12月30日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
材料由两段话组成。第一段记叙一起社会事件,讲一位年轻小伙怒怼让老伴插队的大妈,对方一再道歉仍不依不饶,引来围观群众指责“太不成熟”。这起事件中,大妈让自己老伴儿插队固然有错在先,年轻小伙为此要等待更长时间,利益受损因而生气也在情理之中,但“怒怼半个小时”显得脾气过分暴躁,且不懂得晚辈应该尊敬礼让长辈,在“大妈不停地道歉”以后仍不罢休,更显得不识大体,不知道应该适当克制、见好就收,因此招致“不成熟”的批评也属自作自受。
第二段是各方对“成熟”这一话题发表见解。什么是成熟?怎样才算成熟?年轻人如何才能摆脱稚嫩,走向成熟?这些是讨论该话题需要思考的问题。
观点一:年轻人学会了闭嘴和说话,就是成熟。“闭嘴”和“说话”是应对事情的两种不同选择,一为沉默,一为发声。主持公道、维护正义时,应勇于发声;多说无益,恶语伤人时,则沉默是金。事件中年轻人一开始指责插队行为,是在维护公共秩序,有理有据,无可非难。但是长时间怒怼、不依不饶则犯了该闭嘴时仍恶语连珠的过错。
观点二:年轻人能够冷静、忍让和低调,就是成熟。冷静是遇事理性思考,权衡利弊再行动;忍让是讲究礼让谦和,退一步海阔天空;低调是在众人面前不显摆、不夸饰,不搏取虚名;这些都是中国人为人处世中崇尚的品德和智慧。事件中,老年夫妇年事已高,排队做核酸实属不易,年轻人若能体谅他们不便久站,主动让出位子,也算成全一桩功德。奈何小伙子处事急躁、爱争抢、唱高调,遂惹出这么一场不快。
观点三:年轻人只有懂得为他人着想、接受不公平,明白吃亏是福就是成熟。“为他人着想”指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拥有“利他”精神,儒家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这个道理。“接受不公平”“吃亏是福”的说法趋于消极,有待商榷。事件中老人插队属于无心,被埋怨后立即道歉,并非蓄意破坏秩序。再说公共场所中老人优先原则也并不是对年轻人不公,而是体现了文明社会对弱势群体的爱护。“吃亏是福”是中国社会一句老话,但要辩证看待,出于善意的忍让礼貌值得提倡,遇事窝囊退让还自诩有福则是自欺欺人。
注意遵从导语要求。一是“学长”身份,考生应当站在成熟的评论者的立场上,客观评价插队事件,指出小伙的不足,并阐明成熟的内涵;二是“给光明中学的全体高一学生写一封信”,公开信的措辞有一定的演讲感,信件格式要正确;三是“选准角度”,考生可以从段二观点中三选一,或谈说话的艺术,或谈体现成熟的具体品质,或谈利他与宽容精神,也可以整合三方观点,多层次表述对“成熟”的理解。
立意:
1.懂得吃亏是福,造就成熟人格。
2.认识自我,走向成熟。
3.学会讲和也是成熟。
4.冷静处事,方为成熟。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
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二)(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第二年就开凿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大沟”,即“鸿沟”的前身。到魏襄王时期便有了“鸿沟”的说法。事实上,鸿沟的修建经历了几个阶段,几番修整才最终成型。鸿沟以黄河为水源,呈西北—东南流向,包括涡水、涣水、睢水、汳水等分支,整体上引黄河水南下,经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将水引至都城大梁,后又向东延伸,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汇入淮水的支流颍水。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
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鸿沟还联通起济、濮、睢、汝、泗等支流,使各水系与淮河有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道”的河、淮流域之间织起一张奇妙的水网,与早已成型的淮河邗沟水网相连相通,进而在黄淮平原上形成完整的“鸿沟”水系。
鸿沟在改善交通的同时,还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灌溉大任,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发展,河水流淌过诸多富庶地区,也将实打实的财富带入魏国,“南有鸿沟”更成了战略家苏秦对魏国实力的慨叹。国都大梁,从原先的普通小城摇身一变,成了“诸侯四通,条达辐辕”的富饶之地,鸿沟流域更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位于鸿沟水系的定陶、淮阳、寿县等城市也因水而兴,远近闻名。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民情有别、风俗各异的南北方也随着水上交通的发展,有了难得的交流机会,许多北方的文化风俗悄然走进南方民众的生活。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魏国也因此富国强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令人唏嘘的是,鸿沟的加持并没有如料想般为魏国带来绵长的国祚,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公元前228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一计黄河淹城,很快便让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国沉寂于历史的车轮之下。其实,秦国很早便盯上了“鸿沟”航运带来的“香饽饽”。公元前249年,秦将蒙骜伐韩,先后取成皋、荥阳,秦国随后在荥阳东北的教山上建立粮仓,用于屯兵储粮,取名“敖仓”。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后,敖仓成为河、渭漕运的中转粮仓,储粮甚丰。
毗邻鸿沟,享航运之便,依傍敖仓,据天下之粮,多重光环下,荥阳也成为秦时的军事重镇,更成为后来楚汉的必争之地。也正是一场楚汉争霸,让鸿沟有了真正“名垂青史”的机会。楚汉相争,汉军接连失去敖仓、甬道,屡战屡败之下,刘邦渐失信心,试图放弃夺回荥阳、成皋,退守巩、洛。谋士郦食其认为此时正是收复荥阳、重据敖仓的最好时机。一番筹谋,“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于是,刘邦与项羽“讲和”,“汉四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
自此,原本一心载船运粮的“鸿沟”,因着卓越的经济贡献,逢着一场机缘,在狼烟四起的乱世,化身二分天下的界线,作为明确的政治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符号。“鸿沟”的意义中被添上一笔——两物之界线,不可逾越。
就在项羽领兵东去途中,刘邦单方面撕毁条约,大力追击楚军,其后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汉。如今,象棋的棋盘上都赫然画着一道“楚河汉界”;前往汉王城遗址的路途中,名为“鸿沟”的石碑悄然屹立。它们都不会说话,却见证着千百年前的那场烽火狼烟,记忆着属于中华大地的一段过往。
严格来算,“鸿沟”不算长寿。西汉末年,黄河大肆泛滥,甚至平均20年就发生一次决溢。由此,开封东南的广大地区饱受水淹之苦,鸿沟也因大量河水的浸灌而淤塞。眼见苍生遭难,“鸿沟”受害,人们没有坐以待毙。永平十二年,东汉王景奉命治水,对鸿沟的支流汴渠进行疏浚。整整一年缠斗,大量人力投入,百亿钱财消耗,终于换回汴渠正常通航。可惜的是,鸿沟水系中的其他河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或再不见记载,完整的“鸿沟”水系就此与世人告别。但某种意义上说,“鸿沟”又从未远去。隋大业元年,通济渠开通,鸿沟水系得到再一次修整。唐开元十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水闸,以此通淮、泗。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为主要的漕运干线,时常得到修整完善,年运六百万石粮食,被统治者作为“建国之本”置于心头。
如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当今的河南省西华县,以前叫作鸿沟县。而“鸿沟”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翻开成语词典我们能找到“判若鸿沟”的词条,小朋友们还会学习什么叫做“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今穿梭间,“鸿沟”不再是硬邦邦的界线,反而创造着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与途径。1983年,美国哲学家莱文在论文中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外在的科学视角与内在的经验视角之间存在一条无法弥补的沟壑。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一份报告中阐释了一种现象,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存在差距。在我们的话语里,前一种现象,叫作“解释鸿沟”,后一种差距,意为“数字鸿沟”。或许在未来,“鸿沟”还会有新的打开方式,新的内涵意指。
“鸿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穿越时光,完成了一场又一场奇妙的旅行。
(改编自念缓《鸿沟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行其道”在文中是指没有开凿鸿沟时,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互不沟通。
B.“热好盒饭”在文中是指秦国很快就要灭掉魏国,使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香饽饽”在文中是指“鸿沟”水系便利的航运条件给魏国带来的丰足粮食。
D.“解释鸿沟”在文中是指外在科学视角与内在经验视角之间的巨大差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沟是由魏国经历几个阶段、经过几番修整建成的大规模人工运河,它最早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
B.鸿沟在给魏国带来富庶的同时,也给魏国带来了灭顶之灾,秦国一计黄河淹城,让大梁不攻自破,魏国灭亡。
C.鸿沟水系在楚汉争霸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成功化身为政治符号。
D.完整的鸿沟水系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一段时间,战国时期形成,东汉时期便不复存在,但有些支流直到宋代仍在发挥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不仅改善了中原地区的交通状况,而且增进了南北方的相互交流,促进了鸿沟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
B.凭借鸿沟水系带来的优势,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强大起来的魏国变得富饶,带动整个中原地区使之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黄河泛滥,鸿沟因大量河水浸灌而淤塞,其支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历代统治者均为了通航而修整鸿沟支流。
D.如今,虽然“鸿沟”水系已经消失,但“鸿沟”又焕发了新生,正如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时今日。
4.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鸿沟”在历史变迁中的丰富内涵。
5.本文源自《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评卷人得分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①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②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了。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
③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④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⑤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人不晓得礼数。”
⑥我说:“好!”
⑦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爹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他却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⑧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翔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⑨又歇憩的时候,我终于恳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⑩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默的,无声无嗅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闸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节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我最受重视的文学体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肯定了我的有着诗的含蓄意韵的文体面目。我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个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数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自序》,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我”想同石匠谈讲,急切地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山外的模样,但那个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
C.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代表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引发读者思考。
B.小说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劳作场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突出石匠的技艺高超。
C.石匠侧耳一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就可知碾子的状态,侧面写出石匠精湛的技艺。
D.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我”眼中的石匠、父亲以及“我”对外界的好奇,突出“我”的主观感受。
8.小说标题“石匠留下的歌”具有怎样的意蕴?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如欲以“一篇‘绝句式’小说”为题写一篇《石匠留下的歌》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评卷人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习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式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较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项》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教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项》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
(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
材料二: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重庆年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答案
- 酒店住宿租赁合同模板
- 临时演出场地租赁合同样本
- 绿宝石矿建设土石方施工合同
- 食品加工销售延期付款协议
- 商业步行街房产过户模板
- 基坑支护施工合同:交通设施篇
- 城市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 分离厂电力系统安装合同
- 银行押运车司机聘用协议
- 企业合同签订流程培训
- 2024年浙江省义乌市绣湖中学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
- 乡镇街道合法性培训审查
- 腹腔穿刺术评分表
- 危重病人心理护理与沟通技巧
- 四年级上数学计算题100道可打印
- 曳引驱动乘客电梯安全风险评价内容与要求
- 耳硬化症护理查房
- 浙江省义乌市六校联考2024届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