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儿子

陈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述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述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马幼渔

张中行

马幼渔先生名裕藻,是我的双重老师。三十年代初我考入北京大学,选定念中国语言文学系。他是系主任,依旧说,我应该以门生礼谒见。上学时期听过他一年课,讲的是文字学中的音韵部分。马先生虽然是宁波人,风范却没有一点精干和善于拨算盘珠的样子。口才也不见佳,因而讲课的效果是平庸沉闷,甚至使人思睡。总之是,因为看不出他在学术以及行事方面有什么突出之点,同学们对他总是毫无惧意,甚至缺乏敬意。他早年在日本,也是听过章太炎先生讲学的,因而以太炎先生为引线,关于马先生就有个颇为不好听的评语,是某某人得其什么,某某人得其什么,这里的“其”指的是章太炎先生,马先生列在最后,是得其胡涂。

说胡涂,是近于开玩笑,难免过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马先生不过是好好先生而已。好好先生有可取和不可取的两面,可取的是不伤人,不可取的是不办事。不办事而能多年充当系主任,这或者正是北京大学容忍精神的一种表现吧?不过无论如何,他总是系主任,依照帅比将高的惯例,他就不能不出名。出名还有另外的原因,都是来自家门的。其一是有几个弟弟,其中两位在学术界相当有名:一位是马叔平,金石学家,写过《石鼓为秦刻石考》,受到门内汉的赞许,后来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位是马隅卿,有大成就的小说学家。其二是有一位贤内助,怎么个贤法,家门之外的人自然不得详知,但马先生有时似乎愿意泄漏一点消息,于是曾因此而受到女学生的嘲弄。其三,就是这位贤内助生了个赫赫有名的女儿,名马珏,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我在校时期,全校学生公推为校花。校花,闺门待字,其在男学生群里的地位、印象可不言而喻,这且不管;马先生却因此而受到株连,这也不是什么过大的伤害,只是间或,当然是背地里,戏呼为老丈人。

三十年代末,北京沦陷了,马先生因为年近花甲,没有随着学校去往昆明。他原来住在景山西街,也许为了隐姓埋名,迁到王府井大街大阮府胡同,与刘半农先生的夫人住前后院。其时我和同系同学李君也住在北京,寂寞,很怀念旧日的师友,而师友星散,所以有时就到马先生那里坐坐。我们发现,马先生也很寂寞,更怀念红楼中的相识,于是渐渐,我们就把到马先生那里去当作后辈的义务。

这样,日久天长,我们才明白,在校时期对马先生的认识其实并不对。他通达,识大体,以忠恕之道待人,并非庸庸碌碌。旧日有些印象像是沾点边,也是似是而非。比如“好好先生”,这是我们把他的宽厚看作无原则的迁就。其实,他律己很严,对人的迁就也仅限于礼让。在这方面,可记的事情颇不少,随便举一些。还是任系主任时候,他家的某一个年轻人报考北京大学,有一次,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马先生面前自言自语地说:“不知道今年国文会出哪类题。”马先生大怒,骂道:“你是混蛋!想叫我告诉你考题吗?”又有一次,同学李君请马先生写些字,留作纪念。马先生沉吟了一会,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现在国土沦陷,我忍辱偷生,绝不能写什么。将来国土光复,我一定报答你,叫我写什么我写什么,叫我写多少我写多少。”马先生可谓言行一致。北京大学迁走了,他借贤内助善于理财之助,据说生活没有困难,于是闭门读书,几年中不仅不入朝市,而且是永远不出大门。

他爱国,有时爱到近于有宗教的感情。他相信中国最终一定胜利,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我们每次去,他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听到什么好消息吗?”为了安慰老人,我们总是把消息挑选一下,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报喜不报忧。——我们确是有个忧,是马先生有个羊角疯的病根,几年反复一次,而且,据说一次比一次重,不久之后会不会有意外呢?

大概耐到一九四四年的年尾或下年年初,我们有些日子没去,忽然传来消息,马先生得病,很快作古了。遗憾的是,他朝夕盼望胜利之来,七年多过去了,终于没有看到就下世了。他不能瞑目是可以想见的,真的胜利了,“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还能听见吗?

(选自《负暄琐话》,有删节)

文本二:

所谓记忆都是零零星星的,既不齐备,又不清晰,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影子中有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总起来成为曾见于昔日的“境”。

影子的内涵很杂,数量不少,这里抄存的是与“境”有关的一点点。选这一点点,是考虑到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可感,就是昔日曾经使我感动或至少是感兴趣,今天想到仍然有些怀念的。二是可传,就是让来者知道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逝者如斯,长生、驻景都是幻想,永垂不朽只能存于来者的感知里。遗憾的是存于来者感知里的数量太少了,尤其是不曾腾达之士。《史记·伯夷列传》末尾有这样的话:“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由太史公到现在,又两千年过去了,“名堙灭而不称”的真是不可数计了。我,笔拙言轻,但希望是奢的,就是很愿意由于早春晚秋,坐在向阳的篱下的这些闲谈,有点点的人和事还能存于有些人的感知里。

这样,当作玩笑话说,我这些琐话,虽然是名副其实的琐屑,就主观愿望说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自然,就读者诸君说就未必是这样,因为时间空间都隔得远,他们会感到,作为诗,味道太薄,作为史,分量太轻。那么,古人云:“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设想有的人有时也许一人枯坐萧斋,求博弈不得,那就以此代替博弈,或者不是毫无用处的吧。

1984.4

(选自《负暄琐话·小引》,有删节)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叙写马先生“平庸沉闷”“甚至使人思睡”,师出名门,却十分胡涂,欲扬先抑,为后文描写先生张本、蓄势。

B.“这或者正是北京大学容忍精神的一种表现吧?”语言风趣犀利,意含讽刺,与《藤野先生》里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实在标致极了”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三十年代末,我跟马先生滞留在北京,常常到先生处坐坐,这既是出于一种责任,也排解了彼此的寂寞,为进一步了解他提供契机。

D.张中行认为自己的写作内容是“名副其实的琐屑”,体现了作家坦诚而又谦虚的态度,然而这些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和独立的人文品格却令读者为之瞩目。

8.文本一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举其中两例分别简析的用意。(6分)

9.文本二说,是将回忆“当作诗和史写的”,请谈谈的这一主观愿望在文本一中是怎样达成的。(6分)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石书记的承诺

李伶伶

老肖在山上捡了一捆松枝,下山前又去看武建国。

老肖看到武建国的墓前放着鲜花和果品,知道石书记又来过了,老肖把松枝放下,把鲜花和果品重新摆摆,把墓碑周围新长出来的草铲了,然后坐下来陪武建国。老肖经常这样陪武建国,一陪就陪了三十多年。

日头偏西的时候,老肖背着松枝,拖着一条残腿回家了,他看到窗台上放着蔬菜、肉和点心,知道石书记也来看他了,没等到他又走了。老肖把东西拿进屋后,没有急着做晚饭,而是坐到炕上,看起了炕头墙上贴着的年历。墙上一排贴着四张年历,每张年历上印着一年十二个月的日期。从第一张的十月份开始,每个月份都有一个日子用油笔画了一个圈,那是石书记来看武建国的日子。老肖数了数,算上今天,正好三十个圈。没想到石书记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老肖在今天的日期上画完一个圈后才开始做晚饭。老肖家就他一个人,当年他结过婚,媳妇生孩子时难产大出血,孩子没保住,大人也一起去了。老肖很难过,后来就没再娶。当然,没娶的原因,不只是难过,还因为这里太穷了。岭上村山多地少,种地的收入仅够维持温饱,村里的姑娘留不住,村外的姑娘不进来,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少,光棍却越来越多,全村只剩四十一户人家,像老肖这样的单身汉就有十来个。不过现在就剩他一个了,因为其他人都在石书记的动员下搬到山下了,听说这两年日子都好过了。

老肖也有点心痒,可是他舍不得武建国和他父母。当年抗洪抢险时,武建国为救他被洪水冲走,他在心里立下誓言,会一直陪着他,并代替武建国给他父母养老送终。退伍后,他来到武建国的老家,照顾武建国父母。如今,武建国的父母已入土,他可以安心地离开了。可他就是放心不下,武建国的父母没有别的孩子,他也没有后人,想到将来连个给他们烧纸添土的人都没有,他就觉得对不起他们。

晚上,老肖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完武建国又开始想石书记。老肖没想到石书记真是个说话算数的人,当初对他许下承诺,会经常来看武建国,还真做到了。可是他也听说了,像他们这样的干部不会长期留在村里,干满三年就走了。他要是回到县城,还能来看武建国吗?再说,他的腿自从那天夜里给武建国父亲去山下找大夫摔瘸后,就干不动重体力活了,搬到山下又能做什么?还不如留在山上陪武建国。

老肖种地之余,就是守护埋有武建国和他父母的这座松林。松树大多是老肖栽的,山上土少石头多,树扎不下根,栽下十棵能活一棵就不错了。老肖栽了三十多年才活下来三百多棵,能有这片绿荫很不容易。

这天,老肖又来山上看武建国,看到石书记正把鲜花放在武建国的墓前。石书记没有一点儿官架子,在村里走东家串西家都是一个人,从来不用人陪。老肖转身想走,被石书记叫住了。老肖说,你不用白费口舌,我是不会搬走的。石书记说,村里就剩你一个人了,万一哪天你病了,都没人知道。老肖没说话。石书记说,老哥,我真是为你着想,你一个人在山上生活多不安全,如果武建国地下有知,他也不会同意你这么做的。老肖说,可是,把他们一家三口留在这里,我也不放心啊。石书记说,我跟你说过,我会经常来看他们的,我如果没有空,会让别人来的。老肖说,你马上就要离开这里了,等你走了,谁还听你的?石书记说,这事我已经交给你们村的书记了,他答应我,会来给武家人扫墓的。

听石书记这么说,老肖稍稍放下心,说,可是我这腿,搬到山下又能干啥呢?石书记说,这个我早替你想好了,你的腿不好,吃不了大力,养猪养鸡都不行,不过可以养鸽子。山下现在有养鸽户二十多家,每家最多养二百对鸽子,每月都有人上门来收鸽子,饲料送上门,鸽子价格这几年比较稳定,收入比种地好多了,你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老肖说,你说的都挺好,可是我没钱买鸽子啊。石书记笑了,说,这个你不用担心,养鸽子的本钱村里帮你出,不过是借你的,将来你挣钱了,得还给村里。老肖也笑了,说,当然得还。

五年后,老肖成了岭下村最大的鸽子养殖户,不但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还找了个老伴儿。已升任县委副书记的石书记来村里,老肖拽着石书记的手不放,非要请他吃饭。石书记看着老肖和村民们生活得这么好,觉得自己当年提议把岭上村整体搬迁到岭下的决定是对的。石书记说,饭就不吃了,我们一起去山上看看武建国吧。老肖听了,心里涌出一股暖流,哽咽着说不出话,把石书记的手握得更紧了。

(有删节)

文本二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感恩这个有情有义的世界

李伶伶

回忆二十多年的写作经历,我觉得有些话对我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天池小小说》主编黄灵香老师说过:“小说可以虚构,但是要虚构得合理,要让人觉得真实。这个真实是艺术的真实。”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艺术的真实,同时也让我知道,写小说不能虚构得太离谱,太离谱会让人觉得虚假。既不能写得太真实,又不能写得太离谱,看上去小说好像没法写了。不过我倒觉得,这两句话像是划了两条边界,我可以在这两条边界内进行小说创作。写得多了,我感觉到,这个地带挺好的。

(节选自《中国作家网·理论评论·创作谈》)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抓住细节,描写老肖家墙上的年历,年历上老肖画的三十个圈,从一个侧面塑造了石书记重信守诺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B.“岭上村山多地少”“栽下十棵树能活一棵就不错了”等等叙写,交代了岭上村恶劣的生存环境,为小说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通过老肖和石书记的一大段对话,小说既写出了老肖对于搬迁的重重顾虑,同时也表现了石书记为群众考虑周全的办事风格。

D.老肖“也有点心痒”,对于下山,其实早决定了,他真正担心的只有下山后的生计,所以石书记一解决这一问题,他就下山了。

8.武建国在小说中从未出场,但多次提及,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文本二谈到,小说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你对“小说艺术真实”的理解。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声音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大”念“太”,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二兰子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这尾音拖得特别的长。

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通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晚上,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她想来想去,竟觉得河西岸那青草一准会比河东岸的多——河东岸那青草原来不算多,也不算嫩!……

天亮以后,她踏过一条独木小桥,进了对岸的林子了。林子里的鸟儿也许吵累了,四周静得很,空荡荡的林子里,只有她那挥动镰刀的嚓嚓声。割了一会儿,她听到了有人在不远的地方喊了一声。她不知怎么有些慌乱,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她终于看到一棵皮黑如铁的老弯榆下,正有个人面向河东,用力地喊着。“是他了!是他了!”二兰子心里叫了一声,随手用镰刀狠劲儿扫了一下跟前的灌木丛。树丛发出了一阵“啪啦啦”的响声。

那个人赶紧转回身来。二兰子看真切了,也差点儿喊叫出来——这哪里是个小伙子啊:矮矮的个子,瘦干干的脸;一双眼睛陷得有点深,使上眼皮和眉骨处有一道深纹儿。他挺直身子站立着,那头颅也要往前探出一截儿——他是个罗锅儿!二兰子大失所望,觉得他就和身边那棵老弯榆差不多。他大概有二十八九岁了吧?她惊讶得嘴巴张得老大。

罗锅儿看到了二兰子,一下子怔住了!他把身子久久地贴到老弯榆上,让粗粗的树干挡住自己的脸。呆了好长时间,他才不得不从树后走出来。

他们都默默地割牛草,谁都不说什么话。小罗锅儿敢藏在树丛里喊“大姑娘”,“大姑娘”真地来了,他却怕羞似的一个人跑到一边割着草。……也只是不一会儿的时间,他就割了好大的一堆,速度快得简直让二兰子吃惊。他异常麻利地将草捆儿打好,然后就倚在草捆上,掏出个小本本看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咕咕哝哝……

几天过去了,二兰子看小罗锅儿还算老实,她就上前搭讪着说起话来了,“你读的什么?”他翻动着书页,头也不抬地说:“没什么,一本书……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懂外语的,这会儿正物色人呢……不过已经有好多懂外语的来报过名了,厂里决定通过测试取两名……”

“哎呀,才取两名!”

“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小罗锅声音低沉,但却非常有力量。

二兰子敬佩地看着他,点点头说:“你行唻,你去制品厂呗,你是不该割牛草……咱不行,咱连个字儿也不识。咱割牛草,割到找婆家。”

小罗锅听了,猛地转过身来,直直地仰脸望着她,那神情里有惊愕、有惋惜,甚至还有不能抑止的愤怒:“你不行吗?哎哟,你十九岁活灵灵,怎么能不行?!听你那嗓子,你能唱戏哩……哎哎,你怎么?!你平常不知道照镜子、照大镜子吗”他说着,两个按在膝盖上的手掌微微抖动。

二兰子惊住了!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望着,她竟“呜呜”地哭出了声音,她哭啊哭啊,泪水把花衫儿都打湿了。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到处都在闪光啊。树林子到了喧闹的时候:风声、鸟声、远方的人声……“二兰子,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

这天,他们谈了很久,分手时已经很晚了。二兰子直盯着他的背影,看着他消失在一片浓浓的绿色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突然心上不由得一紧,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汪水。她扳开跟前的灌木,紧跑几步,向前放开声音喊着:

"大刀唻——,小刀唻——!”

二兰子喊完,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她这样等了一会儿,终于听到了从远远的林间送来的声音——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

1982年3月于济南(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为背景,开头两段的交代有助于凸显后文二兰子的心灵发展与变化。

B.画线部分的叙述语言有对话感,反复出现“往前走”,与“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的告诫形成对照。

C.小说中写河西岸回应的是“普通话”,暗示男主人公有追求,为后文写他学外语、报名应考做铺垫。

D.小说将男主人公设定为“罗锅儿”,突出其外形与内在的强烈反差,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

8.小说的标题“声音“有着丰富的含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诗性”的。(6分)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落魄

汪曾祺

到我们认识他时,他开了个小馆子,在我们学校附近。

大学生都是消化能力很强的人。初到昆明时,大家的口袋里还带着三个月至半年的用度,有时还能接到一笔汇款,稍有借口,或谁过生日,或失物复得,或接到一封字迹娟秀的信,或什么理由都没有,大家“通过”一下,就可以派一个人做东请客。有人说,开了个扬州馆子,那就怎么也得巧立名目去吃他一顿。

学校附近还像从前学校附近一样,开了许多小馆子,开馆子的多是外乡人,山东、河北、江西、湖南的,都有。在昆明,只要不说本地话,任何外乡口音的,都可认作大同乡。一种同在天涯之感把掌柜、伙计和学生连接起来。学生来吃饭,掌柜的、伙计(如果他们闲着),就坐在一边谈天说地;学生也喜欢到锅灶旁站着,一边听新闻故事,一边欣赏炒菜艺术。

这位扬州人老板,一看就和别的掌柜的不一样。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盘花纽扣,纽绊拖出一截银表链。雪白的细麻纱袜,浅口千层底礼服呢布鞋。细细软软的头发向后梳得一丝不乱。左手无名指上还套了个韭菜叶式的金戒指。周身上下,斯斯文文。除了他那点流利合拍的翻锅执铲的动作,他无处像一个大师傅,像吃这一行饭的。这个馆子不大,除了他自己,只用了个本地孩子招呼客座,摆筷子倒茶。可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木架上还放了两盆花。就是足球队员、跳高选手来,看看墙上菜单上那一笔成亲王体的字,也不好意思过于嚣张放肆了。

半年以后,店门关了几天,贴出了条子:修理炉灶,停业数天。

重新开张后,饭铺气象一新,一早上就坐满了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扬州人听从有人的建议,请了个南京的白案师傅来做包子下面,带卖早晚市了。

白案上,那位南京师傅集中精神在做包子。他很忙,顾不上想什么。但是今天是新开张,他一定觉得很兴奋。他的脑袋里升腾着希望,就像那蒸笼里冒出来的一阵一阵的热气。听他用力抽打着面团,声音钝钝的,手掌一定很厚,而且手指很短!他的脑袋剃得光光的,后脑勺挤成了三四叠,一用力,脑后的褶纹不停地扭动。周身上下,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跟扬州人的那种“票友”风度恰成对比。

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猪肝面,加了一点菠菜、西红柿,淡而无味。我看了看墙上钉着的一个横幅,写了几个美术字:“绿杨饭店”(不知是哪位大学生的大作),心想:三个月以后,这几个字一定会浸透了油气,活该!——我对猪肝和美术字一向都没有好感。

半年过去,很多人的家乡在不断“转进”(报纸上讳言败退,创造了一个新奇的名词)的战争中失去了。滇越铁路断了,昆明和“下江”邮汇不通,大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在外面兼了差,教中学的,在拍卖行、西药铺当会计的,当家庭教师的,各行各业,无所不有。昆明每到中午十二点要放一炮,叫做“午炮”,据说放那一炮的也是我们的一位同学。有的做了生意,而且越做越大。还有一些对书本有兴趣,抱残守阙,除了领“贷金”,在学校吃“八宝饭”(糙米中有砂粒、鼠屎种种东西),靠变卖衣物维持。附近有不少收买旧衣的,背着竹筐,往来吆唤。其中有一个中年妇女,嗓音极其脆亮,我一生很少听到这样好听的叫卖声音:“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学生的变化,自然要影响到绿杨饭店。

这个饭馆原来不大像一个饭馆,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太像了,代表这个饭馆的,不再是扬州人,而是南京人了。

那个南京人,第一天,就从他的后脑勺上看出这是属于那种能够堆砌“成功”的人,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他抓紧机会,稳扎稳打,他知道钱是好的,活下来多不容易,举手投足都要代价。他一大早冲寒冒露从大西门赶到小南门去买肉,因为那里的肉要便宜一点;为了搬运两袋面粉,他可以跟挑夫说很多好话,或骂很多难听的话;他一边下面,一边拿眼睛瞟着门外过去的几驮子柴,估着柴的干湿分量;他拣去一片发黄的菜叶,丢到地下,拾起来,看一看,又放回案板上。他的床是睡觉的,他的碗是吃饭的。他不幻想,不喜欢花,他不聊闲天,不上茶馆喝茶,而且老打狗。没有多少时候,绿杨饭店就充满了他的“作风”。从作风的改变上,你知道店的主权也变了。南京人攒了钱,红利、工钱,加了自己的积蓄,入了股,从伙计变成了股东。

绿杨饭店的主顾有些变化,但生意没有发生太大影响。在外兼职的学生在拿到薪水后会来油油肠子。做生意的学生,还保留着学籍,选了课,测试时得来答卷子,平时也偶尔来听听课。抱残守阙者,有时觉得“口中淡出鸟来”,就翻出几件值一点钱的东西拿到文明新街一卖——最容易卖掉的东西是工具书,《辞源》《牛津字典》……有一个四川同学家里寄来一件棉袍子,他约了几个人一同上邮局取出来,出了邮局大门,拆开包裹,把一件全新的棉袍搭在手臂上,就高声吆唤:“哪个买这件棉袍!”然后,几个馋人,一顿就把一件新棉袍吃掉了。昆明冬天不冷,没有棉袍也过得去。

绿杨饭店的生意好过一阵,好得足以使这一带所有的饭馆为之侧目。这些饭铺的老板伙计全都对它关心。别以为他们都希望“绿杨”的生意坏。他们知道,“绿杨”的生意要是坏,他们也好不了。他们的命运既相仿,又相共。果然,过了一个高潮,绿杨饭店走了下坡路了,包子里的豆芽菜、豆腐干越掺越多,卖出去的包子越来越少。时间很快过了两年了。大学的学生,有的干脆弃学经商,在外地跑买卖,甚至出了国,到仰光,到加尔各达。有的还选了几门课,有的干脆休了学,离开书本,离开学校,也离开了绿杨饭店。在外兼职的,很多想到就要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不再胡乱花钱。风翥街冷落了许多。开饭馆的江西人、湖南人、山东人、河北人全都风流云散,不知所终。绿杨饭店还开着。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太阳光如一匹布,阳光中游尘飞舞。

一九四六年(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落魄”,即潦倒失意,在本文中不仅指扬州人所经营饭馆的落魄,更指在烽火硝烟中众多背井离乡小人物的落魄,表述了对时代洪流和人生浮沉的思考。

B.“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通过对扬州人穿着的详尽刻画,写出了扬州人对做菜的讲究,显示出他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C.扬州人“无处像一个大师傅”,而南京人“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绿杨饭店“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叙述者在“像与不像”的评价中流露褒贬之意。

D.“他们的命运既相仿,又相共”的“相共”指的是人们在朝不保夕的战时环境的冲击下,都会先选择生存目标,而搁置精神追求。

8.《落魄》以“我”的视角聚焦扬州人饭馆的变迁,折射群体,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6分)

9.汪曾祺师承沈从文,小说“淡而有味”,请结合本文加以赏析。(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儿子

陈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述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述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6.B(“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错误,结合“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分析可知,父亲是想让儿子观察人生百态,告诉儿子他们没有坏意,不是教儿子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故选B。)

7.C(“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错误。结合“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分析可知,此处的“飘”指的是不懂生活的意义而产生不切实际的生活态度,不是“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故选C。)

8.①写出干农活的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以干很多事的潜能,人生要能承受生活之重;②由有些农活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③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④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每点1分)

9.甲组解析示例: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解析示例: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每点2分)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马幼渔

张中行

马幼渔先生名裕藻,是我的双重老师。三十年代初我考入北京大学,选定念中国语言文学系。他是系主任,依旧说,我应该以门生礼谒见。上学时期听过他一年课,讲的是文字学中的音韵部分。马先生虽然是宁波人,风范却没有一点精干和善于拨算盘珠的样子。口才也不见佳,因而讲课的效果是平庸沉闷,甚至使人思睡。总之是,因为看不出他在学术以及行事方面有什么突出之点,同学们对他总是毫无惧意,甚至缺乏敬意。他早年在日本,也是听过章太炎先生讲学的,因而以太炎先生为引线,关于马先生就有个颇为不好听的评语,是某某人得其什么,某某人得其什么,这里的“其”指的是章太炎先生,马先生列在最后,是得其胡涂。

说胡涂,是近于开玩笑,难免过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马先生不过是好好先生而已。好好先生有可取和不可取的两面,可取的是不伤人,不可取的是不办事。不办事而能多年充当系主任,这或者正是北京大学容忍精神的一种表现吧?不过无论如何,他总是系主任,依照帅比将高的惯例,他就不能不出名。出名还有另外的原因,都是来自家门的。其一是有几个弟弟,其中两位在学术界相当有名:一位是马叔平,金石学家,写过《石鼓为秦刻石考》,受到门内汉的赞许,后来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位是马隅卿,有大成就的小说学家。其二是有一位贤内助,怎么个贤法,家门之外的人自然不得详知,但马先生有时似乎愿意泄漏一点消息,于是曾因此而受到女学生的嘲弄。其三,就是这位贤内助生了个赫赫有名的女儿,名马珏,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我在校时期,全校学生公推为校花。校花,闺门待字,其在男学生群里的地位、印象可不言而喻,这且不管;马先生却因此而受到株连,这也不是什么过大的伤害,只是间或,当然是背地里,戏呼为老丈人。

三十年代末,北京沦陷了,马先生因为年近花甲,没有随着学校去往昆明。他原来住在景山西街,也许为了隐姓埋名,迁到王府井大街大阮府胡同,与刘半农先生的夫人住前后院。其时我和同系同学李君也住在北京,寂寞,很怀念旧日的师友,而师友星散,所以有时就到马先生那里坐坐。我们发现,马先生也很寂寞,更怀念红楼中的相识,于是渐渐,我们就把到马先生那里去当作后辈的义务。

这样,日久天长,我们才明白,在校时期对马先生的认识其实并不对。他通达,识大体,以忠恕之道待人,并非庸庸碌碌。旧日有些印象像是沾点边,也是似是而非。比如“好好先生”,这是我们把他的宽厚看作无原则的迁就。其实,他律己很严,对人的迁就也仅限于礼让。在这方面,可记的事情颇不少,随便举一些。还是任系主任时候,他家的某一个年轻人报考北京大学,有一次,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马先生面前自言自语地说:“不知道今年国文会出哪类题。”马先生大怒,骂道:“你是混蛋!想叫我告诉你考题吗?”又有一次,同学李君请马先生写些字,留作纪念。马先生沉吟了一会,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现在国土沦陷,我忍辱偷生,绝不能写什么。将来国土光复,我一定报答你,叫我写什么我写什么,叫我写多少我写多少。”马先生可谓言行一致。北京大学迁走了,他借贤内助善于理财之助,据说生活没有困难,于是闭门读书,几年中不仅不入朝市,而且是永远不出大门。

他爱国,有时爱到近于有宗教的感情。他相信中国最终一定胜利,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我们每次去,他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听到什么好消息吗?”为了安慰老人,我们总是把消息挑选一下,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报喜不报忧。——我们确是有个忧,是马先生有个羊角疯的病根,几年反复一次,而且,据说一次比一次重,不久之后会不会有意外呢?

大概耐到一九四四年的年尾或下年年初,我们有些日子没去,忽然传来消息,马先生得病,很快作古了。遗憾的是,他朝夕盼望胜利之来,七年多过去了,终于没有看到就下世了。他不能瞑目是可以想见的,真的胜利了,“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还能听见吗?

(选自《负暄琐话》,有删节)

文本二:

所谓记忆都是零零星星的,既不齐备,又不清晰,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影子中有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总起来成为曾见于昔日的“境”。

影子的内涵很杂,数量不少,这里抄存的是与“境”有关的一点点。选这一点点,是考虑到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可感,就是昔日曾经使我感动或至少是感兴趣,今天想到仍然有些怀念的。二是可传,就是让来者知道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逝者如斯,长生、驻景都是幻想,永垂不朽只能存于来者的感知里。遗憾的是存于来者感知里的数量太少了,尤其是不曾腾达之士。《史记·伯夷列传》末尾有这样的话:“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由太史公到现在,又两千年过去了,“名堙灭而不称”的真是不可数计了。我,笔拙言轻,但希望是奢的,就是很愿意由于早春晚秋,坐在向阳的篱下的这些闲谈,有点点的人和事还能存于有些人的感知里。

这样,当作玩笑话说,我这些琐话,虽然是名副其实的琐屑,就主观愿望说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自然,就读者诸君说就未必是这样,因为时间空间都隔得远,他们会感到,作为诗,味道太薄,作为史,分量太轻。那么,古人云:“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设想有的人有时也许一人枯坐萧斋,求博弈不得,那就以此代替博弈,或者不是毫无用处的吧。

1984.4

(选自《负暄琐话·小引》,有删节)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叙写马先生“平庸沉闷”“甚至使人思睡”,师出名门,却十分胡涂,欲扬先抑,为后文描写先生张本、蓄势。

B.“这或者正是北京大学容忍精神的一种表现吧?”语言风趣犀利,意含讽刺,与《藤野先生》里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实在标致极了”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三十年代末,我跟马先生滞留在北京,常常到先生处坐坐,这既是出于一种责任,也排解了彼此的寂寞,为进一步了解他提供契机。

D.张中行认为自己的写作内容是“名副其实的琐屑”,体现了作家坦诚而又谦虚的态度,然而这些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和独立的人文品格却令读者为之瞩目。

8.文本一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举其中两例分别简析的用意。(6分)

9.文本二说,是将回忆“当作诗和史写的”,请谈谈的这一主观愿望在文本一中是怎样达成的。(6分)

7.B(“意含讽刺”错误,本句语言平实直白,没有明嘲暗讽的意思。)

8.①一开始我认为马先生是“好好先生”,庸庸碌碌,深入了解后发现他通达,识大体。用这一对比赋予故事内容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注意力,增强阅读趣味。

②马先生“严于律己”,与“以忠恕待人”形成对比。这样写突出了马先生的厚道质朴,有助于全面认识马先生的形象,表述了对先生的敬重之情。

③马先生对人的迁就仅限于礼让,与他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形成对比。这样写突出了马先生的严谨、正直的品质和“爱国情怀”,有助于深入了解他的形象。

(任意答出一点得3分,意思相近即可)

9.①讲究写作技巧和为文风韵,有诗意的美。比如手法上,运用比喻、引用,使文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语言上,幽默风趣,简练流畅,富于节奏感,有行云流水之感。

②具有浓郁的抒彩,体现诗意的美。在与马先生的相处中,对先生的感佩、同情、叹惋和思念等情愫充溢于字里行间。

③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再现时代背景。如文中“三十年代末,北京沦陷”“北大迁居昆明”等。

④对笔下的人物,力求不虚美不隐恶。如文章既描写了马先生讲课平庸沉闷,又强调他治学上的原则性。

(任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相近即可)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石书记的承诺

李伶伶

老肖在山上捡了一捆松枝,下山前又去看武建国。

老肖看到武建国的墓前放着鲜花和果品,知道石书记又来过了,老肖把松枝放下,把鲜花和果品重新摆摆,把墓碑周围新长出来的草铲了,然后坐下来陪武建国。老肖经常这样陪武建国,一陪就陪了三十多年。

日头偏西的时候,老肖背着松枝,拖着一条残腿回家了,他看到窗台上放着蔬菜、肉和点心,知道石书记也来看他了,没等到他又走了。老肖把东西拿进屋后,没有急着做晚饭,而是坐到炕上,看起了炕头墙上贴着的年历。墙上一排贴着四张年历,每张年历上印着一年十二个月的日期。从第一张的十月份开始,每个月份都有一个日子用油笔画了一个圈,那是石书记来看武建国的日子。老肖数了数,算上今天,正好三十个圈。没想到石书记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老肖在今天的日期上画完一个圈后才开始做晚饭。老肖家就他一个人,当年他结过婚,媳妇生孩子时难产大出血,孩子没保住,大人也一起去了。老肖很难过,后来就没再娶。当然,没娶的原因,不只是难过,还因为这里太穷了。岭上村山多地少,种地的收入仅够维持温饱,村里的姑娘留不住,村外的姑娘不进来,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少,光棍却越来越多,全村只剩四十一户人家,像老肖这样的单身汉就有十来个。不过现在就剩他一个了,因为其他人都在石书记的动员下搬到山下了,听说这两年日子都好过了。

老肖也有点心痒,可是他舍不得武建国和他父母。当年抗洪抢险时,武建国为救他被洪水冲走,他在心里立下誓言,会一直陪着他,并代替武建国给他父母养老送终。退伍后,他来到武建国的老家,照顾武建国父母。如今,武建国的父母已入土,他可以安心地离开了。可他就是放心不下,武建国的父母没有别的孩子,他也没有后人,想到将来连个给他们烧纸添土的人都没有,他就觉得对不起他们。

晚上,老肖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完武建国又开始想石书记。老肖没想到石书记真是个说话算数的人,当初对他许下承诺,会经常来看武建国,还真做到了。可是他也听说了,像他们这样的干部不会长期留在村里,干满三年就走了。他要是回到县城,还能来看武建国吗?再说,他的腿自从那天夜里给武建国父亲去山下找大夫摔瘸后,就干不动重体力活了,搬到山下又能做什么?还不如留在山上陪武建国。

老肖种地之余,就是守护埋有武建国和他父母的这座松林。松树大多是老肖栽的,山上土少石头多,树扎不下根,栽下十棵能活一棵就不错了。老肖栽了三十多年才活下来三百多棵,能有这片绿荫很不容易。

这天,老肖又来山上看武建国,看到石书记正把鲜花放在武建国的墓前。石书记没有一点儿官架子,在村里走东家串西家都是一个人,从来不用人陪。老肖转身想走,被石书记叫住了。老肖说,你不用白费口舌,我是不会搬走的。石书记说,村里就剩你一个人了,万一哪天你病了,都没人知道。老肖没说话。石书记说,老哥,我真是为你着想,你一个人在山上生活多不安全,如果武建国地下有知,他也不会同意你这么做的。老肖说,可是,把他们一家三口留在这里,我也不放心啊。石书记说,我跟你说过,我会经常来看他们的,我如果没有空,会让别人来的。老肖说,你马上就要离开这里了,等你走了,谁还听你的?石书记说,这事我已经交给你们村的书记了,他答应我,会来给武家人扫墓的。

听石书记这么说,老肖稍稍放下心,说,可是我这腿,搬到山下又能干啥呢?石书记说,这个我早替你想好了,你的腿不好,吃不了大力,养猪养鸡都不行,不过可以养鸽子。山下现在有养鸽户二十多家,每家最多养二百对鸽子,每月都有人上门来收鸽子,饲料送上门,鸽子价格这几年比较稳定,收入比种地好多了,你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老肖说,你说的都挺好,可是我没钱买鸽子啊。石书记笑了,说,这个你不用担心,养鸽子的本钱村里帮你出,不过是借你的,将来你挣钱了,得还给村里。老肖也笑了,说,当然得还。

五年后,老肖成了岭下村最大的鸽子养殖户,不但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还找了个老伴儿。已升任县委副书记的石书记来村里,老肖拽着石书记的手不放,非要请他吃饭。石书记看着老肖和村民们生活得这么好,觉得自己当年提议把岭上村整体搬迁到岭下的决定是对的。石书记说,饭就不吃了,我们一起去山上看看武建国吧。老肖听了,心里涌出一股暖流,哽咽着说不出话,把石书记的手握得更紧了。

(有删节)

文本二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感恩这个有情有义的世界

李伶伶

回忆二十多年的写作经历,我觉得有些话对我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天池小小说》主编黄灵香老师说过:“小说可以虚构,但是要虚构得合理,要让人觉得真实。这个真实是艺术的真实。”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艺术的真实,同时也让我知道,写小说不能虚构得太离谱,太离谱会让人觉得虚假。既不能写得太真实,又不能写得太离谱,看上去小说好像没法写了。不过我倒觉得,这两句话像是划了两条边界,我可以在这两条边界内进行小说创作。写得多了,我感觉到,这个地带挺好的。

(节选自《中国作家网·理论评论·创作谈》)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抓住细节,描写老肖家墙上的年历,年历上老肖画的三十个圈,从一个侧面塑造了石书记重信守诺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B.“岭上村山多地少”“栽下十棵树能活一棵就不错了”等等叙写,交代了岭上村恶劣的生存环境,为小说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通过老肖和石书记的一大段对话,小说既写出了老肖对于搬迁的重重顾虑,同时也表现了石书记为群众考虑周全的办事风格。

D.老肖“也有点心痒”,对于下山,其实早决定了,他真正担心的只有下山后的生计,所以石书记一解决这一问题,他就下山了。

8.武建国在小说中从未出场,但多次提及,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文本二谈到,小说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你对“小说艺术真实”的理解。

7.D8.①武建国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小说行文紧紧围绕他展开,使小说故事更紧凑;②围绕武建国,老肖重情重义的形象和石书记关心群众疾苦、重信守诺的形象得到了集中展现;③小说围绕武建国展开矛盾冲突,解放军战士勇于自我牺牲、农村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中一心为了群众利益的主题得以凸显,使矛盾冲突更集中,主题更丰富、更突出。

9.①小说可以虚构,但要让人觉得真实。小说中的人物、事件、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抗洪抢险、脱贫攻坚的事迹是广泛存在的,因此给人的感觉是真实的。②小说的虚构不能太离谱,太虚假。小说中老肖、石书记的行为事迹都符合人物特点并与脱贫攻坚的实际情形吻合,不夸张,不虚假,给人真实感。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其实早决定了,他真正担心的只有下山后的生计”错。“有点心痒”只是表明老肖有了搬下山的想法,对于原来的决定有些动摇。老肖对于下山担心的很多,其中更放心不下的是自己下山后,战友和战友父母无人照管,因此“真正担心的只有下山后的生计”的归因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结合“老肖在山上捡了一捆松枝,下山前又去看武建国。老肖看到武建国的墓前放着鲜花和果品,知道石书记又来过了”“可他就是放心不下,武建国的父母没有别的孩子,他也没有后人,想到将来连个给他们烧纸添土的人都没有,他就觉得对不起他们”“石书记说,饭就不吃了,我们一起去山上看看武建国吧”可知武建国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小说行文紧紧围绕他展开,使小说故事更紧凑;

结合“可他就是放心不下,武建国的父母没有别的孩子,他也没有后人,想到将来连个给他们烧纸添土的人都没有,他就觉得对不起他们”“每个月份都有一个日子用油笔画了一个圈,那是石书记来看武建国的日子。老肖数了数,算上今天,正好三十个圈。没想到石书记能坚持这么长时间”“石书记说,村里就剩你一个人了,万一哪天你病了,都没人知道。老肖没说话。石书记说,老哥,我真是为你着想,你一个人在山上生活多不安全,如果武建国地下有知,他也不会同意你这么做的……石书记说,我跟你说过,我会经常来看他们的,我如果没有空,会让别人来的……石书记说,这事我已经交给你们村的书记了,他答应我,会来给武家人扫墓的”可知围绕武建国,老肖重情重义的形象和石书记关心群众疾苦、重信守诺的形象得到了集中展现;

结合“老肖也有点心痒,可是他舍不得武建国和他父母。当年抗洪抢险时,武建国为救他被洪水冲走,他在心里立下誓言,会一直陪着他,并代替武建国给他父母养老送终。退伍后,他来到武建国的老家,照顾武建国父母”“石书记说,老哥,我真是为你着想,你一个人在山上生活多不安全,如果武建国地下有知,他也不会同意你这么做的”“石书记说,这事我已经交给你们村的书记了,他答应我,会来给武家人扫墓的”可知小说围绕武建国展开矛盾冲突,解放军战士勇于自我牺牲、农村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中一心为了群众利益的主题得以凸显,使矛盾冲突更集中,主题更丰富、更突出。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结合文本二“小说可以虚构,但是要虚构得合理,要让人觉得真实。这个真实是艺术的真实”可知小说可以虚构,但要让人觉得真实。小说中的人物、事件、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当年抗洪抢险时,武建国为救他被洪水冲走,他在心里立下誓言,会一直陪着他,并代替武建国给他父母养老送终”“石书记看着老肖和村民们生活得这么好,觉得自己当年提议把岭上村整体搬迁到岭下的决定是对的”,但抗洪抢险、脱贫攻坚的事迹是广泛存在的,因此给人的感觉是真实的。

结合文本二“写小说不能虚构得太离谱,太离谱会让人觉得虚假”可知小说的虚构不能太离谱,太虚假。“老肖也有点心痒,可是他舍不得武建国和他父母。当年抗洪抢险时,武建国为救他被洪水冲走,他在心里立下誓言,会一直陪着他,并代替武建国给他父母养老送终。退伍后,他来到武建国的老家,照顾武建国父母”“老肖没想到石书记真是个说话算数的人,当初对他许下承诺,会经常来看武建国,还真做到了”“石书记说,这个我早替你想好了,你的腿不好,吃不了大力,养猪养鸡都不行,不过可以养鸽子……这个你不用担心,养鸽子的本钱村里帮你出,不过是借你的,将来你挣钱了,得还给村里”,小说中老肖、石书记的行为事迹都符合人物特点并与脱贫攻坚的实际情形吻合,不夸张,不虚假,给人真实感。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声音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大”念“太”,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二兰子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这尾音拖得特别的长。

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通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晚上,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她想来想去,竟觉得河西岸那青草一准会比河东岸的多——河东岸那青草原来不算多,也不算嫩!……

天亮以后,她踏过一条独木小桥,进了对岸的林子了。林子里的鸟儿也许吵累了,四周静得很,空荡荡的林子里,只有她那挥动镰刀的嚓嚓声。割了一会儿,她听到了有人在不远的地方喊了一声。她不知怎么有些慌乱,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她终于看到一棵皮黑如铁的老弯榆下,正有个人面向河东,用力地喊着。“是他了!是他了!”二兰子心里叫了一声,随手用镰刀狠劲儿扫了一下跟前的灌木丛。树丛发出了一阵“啪啦啦”的响声。

那个人赶紧转回身来。二兰子看真切了,也差点儿喊叫出来——这哪里是个小伙子啊:矮矮的个子,瘦干干的脸;一双眼睛陷得有点深,使上眼皮和眉骨处有一道深纹儿。他挺直身子站立着,那头颅也要往前探出一截儿——他是个罗锅儿!二兰子大失所望,觉得他就和身边那棵老弯榆差不多。他大概有二十八九岁了吧?她惊讶得嘴巴张得老大。

罗锅儿看到了二兰子,一下子怔住了!他把身子久久地贴到老弯榆上,让粗粗的树干挡住自己的脸。呆了好长时间,他才不得不从树后走出来。

他们都默默地割牛草,谁都不说什么话。小罗锅儿敢藏在树丛里喊“大姑娘”,“大姑娘”真地来了,他却怕羞似的一个人跑到一边割着草。……也只是不一会儿的时间,他就割了好大的一堆,速度快得简直让二兰子吃惊。他异常麻利地将草捆儿打好,然后就倚在草捆上,掏出个小本本看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咕咕哝哝……

几天过去了,二兰子看小罗锅儿还算老实,她就上前搭讪着说起话来了,“你读的什么?”他翻动着书页,头也不抬地说:“没什么,一本书……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懂外语的,这会儿正物色人呢……不过已经有好多懂外语的来报过名了,厂里决定通过测试取两名……”

“哎呀,才取两名!”

“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小罗锅声音低沉,但却非常有力量。

二兰子敬佩地看着他,点点头说:“你行唻,你去制品厂呗,你是不该割牛草……咱不行,咱连个字儿也不识。咱割牛草,割到找婆家。”

小罗锅听了,猛地转过身来,直直地仰脸望着她,那神情里有惊愕、有惋惜,甚至还有不能抑止的愤怒:“你不行吗?哎哟,你十九岁活灵灵,怎么能不行?!听你那嗓子,你能唱戏哩……哎哎,你怎么?!你平常不知道照镜子、照大镜子吗”他说着,两个按在膝盖上的手掌微微抖动。

二兰子惊住了!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望着,她竟“呜呜”地哭出了声音,她哭啊哭啊,泪水把花衫儿都打湿了。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到处都在闪光啊。树林子到了喧闹的时候:风声、鸟声、远方的人声……“二兰子,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

这天,他们谈了很久,分手时已经很晚了。二兰子直盯着他的背影,看着他消失在一片浓浓的绿色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突然心上不由得一紧,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汪水。她扳开跟前的灌木,紧跑几步,向前放开声音喊着:

"大刀唻——,小刀唻——!”

二兰子喊完,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她这样等了一会儿,终于听到了从远远的林间送来的声音——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

1982年3月于济南(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为背景,开头两段的交代有助于凸显后文二兰子的心灵发展与变化。

B.画线部分的叙述语言有对话感,反复出现“往前走”,与“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的告诫形成对照。

C.小说中写河西岸回应的是“普通话”,暗示男主人公有追求,为后文写他学外语、报名应考做铺垫。

D.小说将男主人公设定为“罗锅儿”,突出其外形与内在的强烈反差,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

8.小说的标题“声音“有着丰富的含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诗性”的。(6分)

7、D(“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有误,主要为了突出小罗锅自励自强、自我超越的可贵)

8.①林子里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之声,如风声、鸟声、树声;②蕴含着主人公复杂情绪的呼喊声,如:兰子和小罗锅的相互应和;③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觉醒之声,如结尾青春心灵的碰撞形成深沉昂物的回响。(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共6分)

9.①意境优美:墨绿的森林、晶莹的露珠、鸟儿的歌唱、青翠的草地等意象,营造出充满诗意的氛围。②人物形象纯真:二兰子、小罗锅朴实真挚,自我意识觉醒,具有诗性特质。③语言富有节奏感:运用叠词、反复、排比等手法,使语言具有诗意韵味。④抒彩浓郁: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答出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共6分)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落魄

汪曾祺

到我们认识他时,他开了个小馆子,在我们学校附近。

大学生都是消化能力很强的人。初到昆明时,大家的口袋里还带着三个月至半年的用度,有时还能接到一笔汇款,稍有借口,或谁过生日,或失物复得,或接到一封字迹娟秀的信,或什么理由都没有,大家“通过”一下,就可以派一个人做东请客。有人说,开了个扬州馆子,那就怎么也得巧立名目去吃他一顿。

学校附近还像从前学校附近一样,开了许多小馆子,开馆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