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星溪矿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_第1页
2010年星溪矿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_第2页
2010年星溪矿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_第3页
2010年星溪矿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_第4页
2010年星溪矿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福建省政和县星溪矿区金矿资源/储量核实地质报告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二0一0年六月编写单位: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六分队编写人:杨渊华郑文生王灿江里跃技术负责:吴其昌单位负责:吴其昌总工程师:林仟同大队长:张传贵提交单位: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提交时间:2010年6月正文目录TOC\o"1-2"\h\z\u第一章概况 4第一节工作目的和任务 4第二节交通位置及矿区范围 4第三节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5第四节矿区地质勘查及矿山开发简史 5第二章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 8第一节区域地质 8第二节矿区地质 11第三章矿床地质特征 12第一节矿体形态、产状、规模 12第二节矿石质量 13第三节矿体围岩及夹石 17第四节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18第四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19第一节概述 19第二节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19第三节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25第四节矿区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27第五章核实地质工作方法与质量评述 28第一节核实地质工作方法选择依据和布置原则 28第二节核实地质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29第六章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 31第一节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 31第二节工业指标的确定 31第三节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 32第四节矿体的圈定原则 32第五节资源/储量类型和块段划分原则 33第六节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34第七节采空区边界的确定 36第八节资源/储量核实估算结果 37第九节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说明的问题 38第七章探采对比及资源/储量变化的主要地质原因 39第一节探采对比 39第二节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评述 40第八章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研究 40第一节矿产资源形势分析 40第二节矿产资源可行性评价概略研究 41第九章结论 43附图目录顺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1福建省政和县星溪矿区金统一图例21福建省政和县星溪矿区金矿外围地形地质图1:1000032福建省政和县星溪矿区金矿地形地质图1:2000福建省政和县星溪矿区金矿图1:2000福建省政和县星溪矿区金矿水文地质图1:200065星溪矿区金矿17线地质剖面图1:100076星溪矿区金矿15线地质剖面图1:100087星溪矿区金矿13线地质剖面图1:100098星溪矿区金矿11线地质剖面图1:1000109星溪矿区金矿5线地质剖面图1:10001110星溪矿区金矿7线地质剖面图1:10001211星溪矿区金矿3线地质剖面图1:10001312星溪矿区金矿1线地质剖面图1:10001413星溪矿区金矿0线地质剖面图1:10001514星溪矿区金矿425m水平断面图1615星溪矿区金矿380m水平断面图1716星溪矿区金矿350m水平断面图1817星溪矿区金矿325m水平断面图19182019星溪矿区金矿硫矿体(S1-S5)资源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1:10002120星溪矿区金矿0线水文地质剖面图1:1000附表目录表1控制点测量成果表表2新增采样工程化学分析结果表表3金矿体单工程平均品位计算表表4硫矿体单工程平均品位计算表表5金矿体块段投影面积、真面积计算表表6硫矿体块段投影面积、真面积计算表表7金矿体块段平均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表8硫矿体块段平均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表9金矿体块段体积、矿石量及金属量计算表表10硫矿体块段体积、矿石量及金属量计算表表11矿体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表附件目录1、原采矿许可证复印件PAGE18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目的和任务为查明政和县星溪矿区保有金矿资源/储量,为续办该矿山采矿许可证提供依据,福政和县大源矿业公司委托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六分队对该矿山资源/储量进行核实,编制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其具体工作任务如下:1、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对矿体特征及矿石质量特征作进一步的地质工作;2、系统收集以往开采资料;3、对原开采办证范围内的矿体采样,并对采空区进行圈定,估算其保有资源储量,为延续采矿证及下步合理开采提供依据。4、了解矿区开采后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特征变化情况。5、对矿床可行性评价作出概略研究。第二节交通位置及矿区范围一、交通位置矿区位于政和县城关250方向,直距4km2,隶属石门村、松源村管辖。矿区北侧有简易公路与政和—建瓯主干公路相接,矿区至政和县城关公路行程6km,至建瓯城关90km,交通方便(图1)。二、矿区范围3500000310109,东经118°47′50″-118°48′05″,北纬27°20′39″-27°21′04″。其拐点坐标由A、B、C、D共四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为0.304km表1星溪矿区各拐点坐标一览表拐点坐标ABCDX3026400302640030271603027160Y40381000403814004038140040381000开采深度由+624m至+280开采面积0.有效期限2003年11月至2010年11月第三节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一、自然地理工作区属低山丘陵区,最高海拔标高700.3m(地雷岗顶),最低标高240m(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相对高差460.3m;详查区内最高标高690m,最低标高440m,相差250m。地形陡,切割深,水系较发育,自然排泄条件好。本区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18.5℃,3-6月为雨季,年降雨量为1727mm二、经济概况区内以农业为主,粮食自给有余,经济作物以毛竹、茶叶和毛粟为主,工业不发达,仅县办企业水泥厂、磷肥厂、水轮机厂等。电力资源以水电为主,能满足工矿企业和生活用电。全县人口21.5万,以农业人口为主,劳力充足。第四节矿区地质勘查及矿山开发简史一、以往地质工作1、1972年,福建省区调队完成浦城幅1:20万区调工作,提交《1:20万浦城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圈定铁山—夏山一带面积达135km2的多金属成矿远景区(编号Ⅰ-4)。2、1981-1987年,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开展1:5万政和、后山、川石幅区调工作,提交《1:5万政和、后山、川石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将官湖—王母山—前际一带29km2范围(本矿区含于其中)划分为硫、铅锌、铜、金一级成矿预测区。3、1976年,福建省地质三队开展矿区东侧的前际金多金属矿点普查工作;1987年闽北地质大队又进行了补充地质普查工作。前后共投入钻探534.34m,探槽1500m34、1977-1979年,福建省地质三队开展王母山硫铁矿勘探,投入钻探16878.24m,井探492.35m,槽探8366m3,基本分析样2509件。圈定硫铁矿体57个、铜矿体26个、金矿体16个和褐铁矿体5个,求得硫铁矿石量435.3万吨、铜金属量2974吨、金金属量232kg,伴生金金属量2212kg5、1987年10月-1988年12月,闽北地质大队继续对王母山矿区西侧金矿开展地质普查工作,投入钻探727.26m,槽探720m3,基本分析样324件,重新圈定了15个金矿体,求得D级矿石量44.35万吨,金金属量1988kg6、1992年,闽北地质大队提交了《浦城管查及政和王母山、夏山Ⅴ级成矿区1:5万铜(铅锌银金)矿成矿预测报告》,预测在王母山—星溪一带10km2范围内是寻找铜、金有利地段。7、2003年7月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提交了《福建省政和县星溪矿区金矿详查地质报告》,经福建省国土资源评估中心评审通过(闽国土资储审[2003]167号),矿区共提交(332+333+3341)类型金矿石量54.47万吨,金金属量3798.5kg,其中332+333类型金矿石量44.55万吨,金金属量2962.4kg,该报告是本次资源/储量核实的依据之一。二、矿山开发简史本矿区由福建省闽北地质矿产技术开发公司于2003年11月依法申办采矿证,并与地方合资组福建省政和县大源矿业有限公司。2004年1月矿山正式投产建设,至目前历时约6年时间,主要开采对象为金矿,同时对其伴生的硫铁矿也进行开采,进行综合回收利用。矿山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平硐、平硐—盲斜井开拓,农用机车运输,采矿方法为留矿法和全面法。已经施工的工程主要有463m、425m、380m、350m、325m中段,其中380m为主平硐,各个中段之间硐内以天井、溜矿井相通,地表以简易公路相连,形成完整的开拓、运输、通风系统和安全出口。目前425m中段以上的矿体已基本采完,现主要在380m、350m中段进行残采以及325矿山自上次办证至本次资源/储量核实(2003年11月-2010年1月)以来得出矿区采空矿石量(即开采消耗资源储量)为15.28万吨,贫化率10%,损失率0.3%,开采回采率85%。三、本次工作情况(一)工作情况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六分队接到任务后,于2010年1月初开始工作。先行熟悉收集星溪矿区采选资料和2003年11月提交的《福建省政和县星溪矿区金矿详查地质报告》资料,在认真核对了矿山采矿工程与原报告资料基础上,开展野外各采空区实地勘查工作,重点对矿体进行采场查验、编录,并在需补取样的采矿工程进行采样工作;同时对矿山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进行调查工作。4月份进入报告编写阶段。(二)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1、探(采)硐编录1891m2、探(采)硐工程测量1891m3、基本分析样148件4、基本分析内检样10件5、基本分析外检样30件6、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187、硐口(内)测流量点1个8、工程地质点3个9、环境地质点2个1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0.304km2(三)取得主要地质成果在充分收集前人工作资料及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内的地层、构造、侵入岩已基本了解,基本了解和掌握了矿体的分布和形态,对矿石的品位进行了测试,对矿区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作了实地勘查,核实矿区原采矿许可证范围内保有资源/储量(122b+333)类型金矿石量9.1037万吨,硫矿石量为18.8473万吨为今后的开采提供地质依据。第二章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第一节区域地质工作区位于北东向政和—大埔深断裂带与北西向浦城—宁德断裂带交汇部位,北东东向泰宁—政和金银成矿带东段,东坑中生代火山盆地北西侧,属政和铁山—建瓯东游金多金属远景区。区内基底变质岩广泛出露,中生代构造、岩浆岩活动强烈,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为金银铜铅锌等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一、地层根据1:50000政和、后山、川石幅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在矿段周围约80平方公里范围内,出露有中—晚元古代马面山(岩)群大岭(岩)组上段、东岩(岩)组、龙北溪(岩)组及震旦纪稻香组下段等变质岩,侏罗纪梨山组下段沉积岩、赤水组下段火山岩,白垩纪石帽山群黄坑组火山沉积岩及第四系等(图2),现分述如下:(一)大岭(岩)组上段(Pt2-3dl分布于碓子前、潘坑头—石屯一带。以斜长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石英片岩为主,往上逐渐过渡为石英云母片岩,底部为片状云母石英岩、条带状黑云母石英岩、石英岩等。厚度大于617米。(二)东岩(岩)组(Pt2-3d)出露于石屯—洋后—碓子前、潘坑头一带,呈半环带状分布。岩性为暗绿—灰绿色绿片岩类,主要有角闪片岩、斜长角闪(阳起)片岩,次有阳起片岩、绿帘(绿泥)阳起片岩,夹薄层状云母片岩或石英云母片岩,顶部出现大理岩透镜体。与下伏的大岭(岩)组呈整全接触。厚度16.49-123.24米。(三)龙北溪(岩)组(Pt2-3l分布于松溪—石门一带,为松溪复式向斜核部地层,与下伏的东岩(岩)组呈整合接触,厚度大于3158米。根据岩性组合分为下段、中段下亚段、中段上亚段、上段。下段以暗灰色石英二云片岩、斜长云母石英片岩为主,中下部夹片状云母斜长石英岩;中段下亚段以灰黄色斜长云母石英片岩、灰白色云母石英片岩为主,中上部偶见云母斜长变粒岩夹层,下部见片状云母斜长石英岩;中段上亚段以灰白色片状云母斜长石英岩、片状云母石英岩为主,夹有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石英云母片岩,含黄铁矿层、炭质层;上段以浅灰-深灰色斜长云母石英片岩、石英云母片岩为主,偶见灰白色块状云母钾长石英岩透镜体。(四)稻香组下段(Zdx)分布于政和城关南西星溪里附近。下部以阳起石化绿帘石化安山质晶屑凝灰岩、沉凝灰岩为主,夹凝灰质粉砂岩、硅质岩、泥岩(或绢云母千枚岩),上部为泥岩、硅质岩和泥质硅质岩。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不明。厚度大于744米。(五)梨山组下段(Jla)出露于官湖—前际一带,呈长条状展布,夹于两条北东向断裂之间。上部为浅灰色厚—巨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下部为中粗粒砂岩夹薄层状砾岩、砂砾岩。厚度大于237米。(六)赤水组下段(Jch1)分布于矿段及其南部的前际、东际一带。由中酸性火山碎屑熔岩类及火山碎屑岩类组成。不整合复盖于上述地层之上。厚度大于200米。(七)石帽山群黄坑组(Kh)分布于测区南西部东际一带,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火山喷发建造,不整合于赤水组下段之上,厚度2077米。岩性下段为凝灰质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夹英安质凝灰岩;上段为英安岩、流纹英安质熔结凝灰岩等。(八)第四系(Q)主要为残坡积物及分布于七星溪两侧的冲、洪积物。厚度数十厘米~20米。二、构造本区位于北东向政和—大埔断裂带与北西向浦城—宁德断裂带及南北向浦城富岭—永泰嵩口断裂带的交汇地段。华夏系构造发育,是本区主要构造格架基础,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褶皱,其次为断裂。(一)褶皱主要为华夏系松源复式向斜,向斜轴纵贯本区中部,轴向总体近南北向,轴面向东陡倾或近直立。核部地层主要为龙北溪(岩)组上段(Pt2-3lc),两翼为龙北溪(岩)组中、下段(Pt2-3lb、Pt2-3l在向斜北西翼石屯一带,次级低序次的紧密线状倒转背斜褶皱发育,南起潘坑头北经石屯延伸至图外。轴线形态呈“乡”字形,轴面倾向自南往北由倾向南东转为东,倾角50度左右。两翼不对称。核部为大岭(岩)组上段(Pt2-3dlb)地层,两翼为东岩(岩)组(Pt2-3d)及龙北溪(岩)组下段(Pt2-3l(二)断裂由于受到区域上政和-大埔断裂的影响,区内断裂以北东向为主,其次为北西向。1、北东向断裂为区内主干构造,是区域上政和-大埔断裂带的组成部分,有几条大致平行的断层组成。断层走向北东20-35°,倾向南东,倾角60-85°,断层性质为压-压扭性;其控制了区内侏罗纪梨山组及赤水组地层的分布,同时为后期岩浆活动及含矿热液运移提供了通道。2、北西向断裂出露于坤口-石门及碓子前一带,走向北东300-30°,倾向北东,倾角60°左右,断层性质为压扭性;其破坏区内龙北溪(岩)组地层的分布,使其走向不连续或出现错位,同时形成了北西向的层间破碎带。三、侵入岩区内侵入岩比较发育。主要有晚元古代王母山单元(Pt3W)方辉橄榄岩、辉石岩,志留纪夏茂超单元中堡单元(SZ)细晶角闪闪长岩,晚侏罗世虹垂超单元将军山单元(J3J)石英闪长岩,晚侏罗世古竹超单元陈屋楼单元(J3Cw)细晶花岗岩;此外尚有一些零星出露的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正长斑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辉绿玢岩及石英斑岩等小岩脉。第二节矿区地质一、地层矿段出露地层有中-晚元古代马面山(岩)群龙北溪(岩)组(Pt2-3l)、侏罗纪赤水组下段(Jch11、中-上元古界马面山(岩)群龙北溪(岩)组上段(Pt2-3l3),厚度>呈北北东—近南北向展布于矿区中南部。其岩性组合:下部以石英二云片岩为主,局部相变为二云石英片岩,含有数层薄层状黄铁矿层,构成复式向斜轴部(轴向近南北向)。上部为黑云石英片岩、云母石英岩、斜长黑云石英片岩,构成复式向斜翼部。2、侏罗纪南园群赤水组下段(Jch1)厚度>300m呈不规则状分布于矿区北部,喷发不整合复盖于变质岩之上。岩性:中-上部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角砾凝灰岩;下部为流纹质晶屑(角砾)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底部见铜、金矿化。二、构造1、褶皱矿区位于地雷岗顶复式向斜(区域上称松源复式向斜)轴部及西翼,轴面走向NNE-近南北向,倾向东,倾角53°-83°以陡倾为主。2、断层矿区内断层以NNE-近南北向F6、F7为主,次为NW及近东西向。近于平行的F6、F7位于矿区中部,西侧F6为上界,东侧F7为下界,构成F6-F7断层带,宽50-80m,其内断层发育,切穿基底变质岩及盖层火山岩。断层带具有往北收敛、往南撒开,地表撒开、深部收敛的趋势。其成因属早期(褶皱)层间滑脱、后期继承性断层,是区内矿化(构造)蚀变带、金矿(化)体的主要控矿、容矿构造。F6:实际控制长1200m,延伸至区外。结构面呈舒缓波状,属逆冲断层,断裂破碎带内见褐铁矿化、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产状:0°-5°/SE∠76°-81°。F7:实际控制长1200m,延至区外。结构面呈舒缓波状,属逆冲断层,断裂破碎带内见硅化、褐铁矿化、黄绿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不均匀的铜兰、方解石化,见有石英脉贯入。产状:345°-20°/W∠80°-85°,是Au7矿体控矿赋矿构造。三、侵入岩矿区内岩浆侵入活动不强烈,仅见零星呈NE、NW向展布的闪长玢岩(δμ)、花岗斑岩(γπ)和石英脉。第三章矿床地质特征第一节矿体形态、产状、规模一、矿体特征经核实,矿区内共圈定金矿体9个,其中工业品位以上金矿体(表内矿)5个:Au7、,Au1、Au8、Au4-2;、Au2-1低品位金矿体(表外矿)4个:HAU2-2、HAU5-1、HAU5-2、HAU4-1(见表2),而新发现硫矿体有5个:S1、S2、S3、S4、S5(见表3)。主要矿体为Au7。矿体分布在矿区(2~19线)中,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断裂带中,受构造破碎带控制,产状与控旷构造一致,属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Au7:分布于2-17线,赋存于F7断层破裂带内,呈脉状、哑铃状产出于火山岩及变质岩中。矿体分布标高为365-624m,产状与F7断层产状基本一致,走向10°-15°,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44°-75°。矿体长480m,延深最大213m。矿体真厚度0.85-6.30m,平均厚度为2.28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86%,其沿走向具明显的变化规律,即中间薄、两头厚,呈哑铃状,沿倾向变化规律较大,即463m标高矿体倾向逐渐从北西变化到南东,并有变缓的倾伏趋势。矿体工程平均品位为3.38-17.02×10-6,矿体平均品位为6.17×10-6表2金矿体特征一览表矿体编号规模(m)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开采情况走向长厚度斜深水平方向垂直方向(标高m)走向倾向倾角一般平均Au74800.85-6.302.282132-17365-624哑铃状10-15北西或南东73或45已开采Au1401.68381490-528透镜状0-30北西73已开采Au8401.86197385-404透镜状10-15南东45未开采Au4-21201.20.72.813-17509-603脉状5-10北西67-78已开采Au2-11001.170.99502-1463-532透镜状340北西75未开采HAU5-1400.99580434-489薄脉状20北西73未开采HAU5-2401.09573430-486薄脉状8北西76未开采HAU4-1402.462.011070-1385-487.5脉状350北西78未开采HAU2-2401.372015551-571透镜状22北西74未开采表3新增硫矿体特征一览表矿体编号规模(m)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开采情况走向长厚度斜深水平方向垂直方向(标高m)走向倾向倾角一般平均S1962.74-3.122.93704-1385-455脉状12-20南东45未开采S21631.57-5.033.301474-5295-442脉状10-15南东45已开采S3671.42-2.101.76353-2365-400脉状10-15南东45未开采S41611.26-3.002.13884-5297-385脉状15-20南东45未开采S51531.21-1.661.44830-7296-379脉状10-15南东45未开采第二节矿石质量一、矿石的结构、构造(一)金矿石的结构、构造1、金矿石的结构根据原地质报告及本次资料,矿石结构有粒状结构、碎裂结构、交代结构等。①粒状结构半自形、自形晶和他形晶的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自然金等矿物往往紧密镶嵌形成镶嵌聚粒结构。②碎裂结构在动力作用下,矿石中部分矿物如黄铁矿、石英产生碎裂,同时又被后期形成的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方解石等充填形成;此结构为区内金矿石的主要结构。③交代结构早期形成的矿物颗粒被晚期形成的矿物交代溶蚀后,呈不规则形状残留于晚期矿物中的一种结构。其为区内矿石的主要结构之一,见有黄铁矿部分被黄铜矿、闪锌矿交代形成交代残留结构,闪锌矿被黄铜矿沿其边缘交代形成交代镶边结构。2、金矿石的构造①条带状构造黄铁矿等金属矿物集合体与石英、绿泥石、长石等非金属矿物集合体平行相间排列组成条带状构造,此类矿石构造在本矿段未见,根据原报告叙述其在0-6线间较常见。②胶状、皮壳状、钟乳状及多孔—蜂窝状、网格状构造为地表氧化矿石的典型构造,见于0-4线,本矿段未发现。由黄铁矿沿着解理分解失硫形成多孔(网格)状构造或矿石在氧化过程中,氢氧化铁溶液迁移至裂隙、空洞中沉淀而形成胶状、皮壳状及钟乳状构造。③浸染状构造矿段原生矿石的构造大部分属此类型;金属矿物呈浸染状分布于非金属矿物基质之中,一般分布不均匀,按浸染状矿物的多少,可分为稀疏浸染、中等浸染和稠密浸染状构造等。④斑杂状构造在同一矿石内,具有几种不同构造类型,如在浸染状构造的矿石中,包括有细脉状构造、团块状构造、斑点状构造等。⑤块状构造一种或几种矿石矿物(如黄铁矿、黄铜矿)粒径较大且大致相等,彼此均匀地紧密地连生,形成致密的块体;矿石矿物的含量常在80%以上。此类构造主要出现在含硫较高的矿石中。(二)硫矿石的结构、构造1、硫矿石的结构主要有它形粒状结构、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局部见有聚粒镶嵌结构、乳浊状结构、交代假象结构等,分述如下:(1)它形粒状结构: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呈它形粒状出现。(2)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黄铁矿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3)包含结构:黄铜矿中包裹着黄铁矿或粒状石英颗粒。(4)聚粒镶嵌结构:黄铁矿呈聚粒镶嵌状集合体分布。(5)乳浊状结构:磁黄铁矿、黄铜矿在闪锌矿中呈乳滴状分布。(6)交代假象结构:黄铜矿、方铅矿交代阳起石呈纤维状假象。2、矿石的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斑杂状构造、条带浸染状构造、浸染状构造,部分为角砾状、细脉状蜂窝状、胶状等构造,分述如下:(1)块状构造:矿石矿物彼此均匀地紧密连生而形成致密块状构造。(2)斑杂状构造:大小悬殊、外形不规则的矿石矿物聚合体杂乱地分布在脉石矿物中,它们犹如“斑晶”不规则地分布在“基质”中一样。(3)条带浸染状构造:浸杂状分布的矿石矿物集合体组成条带状与脉石矿物集合体交替出现。(4)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或它们的集合体在矿石内呈星散状分布,其粒径一般小于0.2mm。根据矿石矿物的含量多少,可划分为稠密浸染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稀疏浸染状构造。(5)角砾状构造:矿石呈角砾状被晚期成矿物质或其它矿物胶结。(6)细脉状构造:矿石矿物或集合体呈细脉状充填于岩石或早期的矿石裂隙中。(7)胶状构造:矿石矿物呈同心圆状、半圆状而呈平行的同心带状分布。二、矿石的矿物成分(一)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自然金、铜蓝等,氧化矿石中见有针铁矿、褐铁矿。1、自然金:金黄色,呈片状、毛发丝状、粒状,粒径0.004-0.1mm。其载体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及石英,其中以黄铁矿为主。金的赋存状态为单体裂隙金和包裹金。裂隙金主要分布于中粒黄铁矿裂隙及石英裂隙中,少量金包裹在晚期细粒黄铁矿及石英晶体中。2、黄铁矿:呈半自形粒状或他形粒状,粒径以0.2-2mm的粒级为主,部分0.1-0.2mm,粗的可达3.2mm,细的在0.005mm。粗粒黄铁矿形成时间早,裂纹发育,沿裂隙或黄铁矿的粒间空隙见有闪锌矿充填。中粗黄铁矿形成于热液期第二阶段,为区内主要载金矿物。细粒黄铁矿形成于热液期第三阶段,金含量较低。3、黄铜矿:他形粒状,部分呈乳浊状分布在闪锌矿中,粒径0.06-0.2mm;其次见少量细脉状充填于黄铁矿裂隙中。4、闪锌矿:他形粒状,粒径0.1-3mm,集合体呈细脉状、斑点状分布于黄铁矿裂隙中和黄铁矿颗粒间。5、方铅矿:他形粒状,粒径在0.1-0.3mm,主要充填在黄铁矿粒间空隙,或呈脉状穿插于闪锌矿中。6、黄铜矿:他形粒状,部分呈乳浊状分布在闪锌矿中,粒径0.06-0.2mm。7、褐铁矿:黄褐、棕褐色,分布在地表氧化带。他形、半自形状,粒径0.05-0.5mm,呈胶状,多孔状、皮壳状等。(二)非金属矿物1、绿泥石:墨绿色,细小鳞片状、叶片状。有两种成因:一是区域变质而成,另一种系热液蚀变而成。集合体呈不规则状、团块状,常分布于金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中,与矿体关系密切。2、绢云母:呈极细微鳞片状集合状出现,主要交代围岩中的长石而成,少部分交代云母或沿裂纹充填形成。3、石英:乳白、灰白色,他形粒状,粒径0.02-0.3mm,少数大于1mm。有二种成因类型:一种是原生矿物;另一种为后期热液蚀变生成,具团块状、脉状及不规则状,与金矿关系密切。其次,还有少量的方解石矿物,其为晚期热液蚀变作用产物。三、矿物的生成顺序和共生组合(一)生成顺序据原报告数据,,矿物的生成顺序如下:①绢云母、绿泥石、细粒黄铁矿——②中—粗粒黄铁矿、石英——③自然金——④闪锌矿、细粒黄铁矿、黄铜矿、方解石——⑤褐铁矿、针铁矿。(二)矿物共生组合1、氧化矿石的矿物共生组合有:石英—褐铁矿—自然金、石英—针铁矿—自然金2、原生矿石的矿物共生组合有:石英—(中粗)黄铁矿—自然金、石英—(中粒)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金、石英—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四、矿石的化学成分(一)、矿石中有益组分矿体中主要有益组份为金、硫。(二)、矿石中伴生组分据原报告数据,矿石中伴生组分主要为Ag、Pb、Zn、Cu、S、As,其中As为伴生有害组分,其中均为伴生为有益组分。各组分含量如下:Ag含量为30.3-33.4×10-6,铅含量为0.02-0.34%,锌含量为0.39-0.7%,铜0.14-0.41%,As0.04%。根据《岩金地质勘查规范》,有益组分均达到要求,可考虑综合回收,而有害组分含量较低,对选矿影响不大。五、矿石类型(一)、矿石类型本矿床的矿石自然类型,按矿石氧化带程度划分为氧化矿石与硫化矿石。但氧化带规模较小,总体以硫化矿石为主。因此未单独圈定氧化带。按构造划分有条带状矿石、团块状矿石、角砾状矿石及斑杂状矿石等。矿区矿石工业类型较简单,属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二)、矿石品级根据矿石中有益组分的含量高低,本次工作划分有工业品位以上金矿石、低品位金矿石,工业品位以上硫矿石。六、矿类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一)、矿类成因类型本区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交代型金矿床,其依据有:1、矿体呈脉状,赋存于断裂破碎带内,并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2、容矿围岩主要为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围岩蚀变类型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绿泥石等热液蚀变。3、矿石具明显的硫化物—金建造,同时具团块状、角砾状、斑杂状构造,其显示热液矿床的特征。(二)、找矿标志1、矿体出露地表后经氧化形成红褐色铁帽,为找矿直接标志。2、断裂破碎带中硅化、中粒黄铁矿化叠加并存时,可作为寻找矿体的直接标志。第三节矿体围岩及夹石一、矿体围岩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走向和倾向平行主断裂带展布,矿体围岩主要碎裂岩为主,其次为碎裂岩化岩,矿体产状与控矿断裂带一致,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二、围岩蚀变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闪锌矿化、黄铜矿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褐铁矿化,其中与金矿关系密切的为硅化、黄铁矿化。三、夹石区内金矿体中未见夹石。第四节矿石加工技术性能1、矿石性质简述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少见乳浊状结构,包含结构、交代残余结构。构造主要有斑点-斑杂状构造、块状构造,不规则脉状、团块状构造,稠密浸染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少数为角砾状构造及表生作用形成的蜂窝状、多孔状、皮壳状构造。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以黄铁矿为主,少量磁铁矿、黄铜矿,偶见鲕状、胶状针铁矿。高倍镜下可见银金矿、自然金,局部矿石标本中偶见自然金。脉石矿物主要有绢云母、石英、方解石、绿泥石,局部见白云石。2、矿石加工矿山选矿方法为一般浮选法,最终产品为金硫混合精矿,现将矿山的矿石加工利用情况叙述如下:首先对矿石进行破碎,采用2次回路颚式破碎;矿石经破碎后进入振动栅分离,粒度≤2.5×3.0厘米的矿石进入球磨机磨细,其余返回重新破碎;球磨后矿石经分离机溢流,其中粒度-200目占78%左右的矿石流入浮选池进行浮选,其余返回再磨。由于矿石中伴生有硫有用组分,浮选采用金硫混选工艺,经过粗选和精选、扫选三道工序;浮选中加入的药剂有丁基黄药、乙基黄药、丁铵黑药、2#油、中性油、碳酸钠、石灰等。3、选矿主要指标矿石浮选结果统计显示:金矿石入选品位一般为3g/t,浮选后精矿品位为12g/t,其选矿回收率为85%,尾矿金平均品位0.17×10-6;硫矿石入选品位一般为14%,浮选后精矿品位为45%,其选矿回收率为88%,尾矿硫平均品位1.46×10-24、结论综上所述,矿石属难选矿石,其精矿中含硫较高,金、硫难以富集。但福建省政和县大源矿业有限公司黄金综合冶炼厂具备对此类难选矿石进行综合冶炼回收的工艺,其首先对精矿进行培烧脱硫,然后通过氰化获得金,因此该矿石可作为政和县大源矿业有限公司的后备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第四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概述一、工作概况2003年7月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对福建省政和县星溪矿区金矿做过详查地质工作,对水文、工程、环境地质也做了本阶段相应的工作,本次储量核实,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按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要求开展调查和编写报告。其工作方法:矿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测绘,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矿坑涌水点观察。完成的工作量见表4。表4完成工作量一览表工作内容单位工作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km20.304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m1891水文地质硐口(内)测流量点个1工程地质工程地质点个3环境地质点个2二、矿山现状矿区内共圈定金硫矿体14个。其中工业品位以上金矿体5个,低品位金矿体4个,而新发现硫矿体有5个。矿体均赋存于F6、F7断裂中,受断裂破碎带控制。产状与控旷构造一致。矿山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平硐、平硐—盲斜井开拓,农用机车运输,采矿方法为留矿法和全面法。已经施工的工程主要有463m、425m、380m、350m、325m中段,其中380m为主平硐,各个中段之间硐内以天井、溜矿井相通,地表以简易公路相连,形成完整的开拓、运输、通风系统和安全出口。目前425m中段以上的矿体已基本采完,现主要在380m、350m中段进行残采以及325m中段开拓、采矿,采用机械排水至350m标高平硐后自流出地表,其流量为第二节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一、地形、水系、气象(一)地形星溪金矿区属低山—丘陵区,山脉走向大致南北向,最高点海拔700.3m(位于矿段中南部),最低处海拔240m,相对高差460.3m,切割较深,地形相对较陡峻,一般坡度20-30°,天然排泄条件较好。(二)水系地表水系不发育,仅见小冲沟,且水量不大。(三)气象根据政和县气象台资料,本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90.5毫米,年最大降水量2062.8毫米(1970)年,月最大降水量546.1毫米(1982年6月),日最大降水量130.6毫米(1982年6月15日),按月降水量的级配不同(见表5),全年可分为:3~6月为丰水期,2、7、8、9月为平水期,10月至翌年1月为枯水期,降雪一般出现在1月上旬至2月中下旬,最大平均积雪厚100毫米(1983、1984)。最高气温40.1℃(1964年8月7日),最低气温为-7.6表5多年月降水量级配表月份123456降水量(毫米)56.7100.4190.4222.9239.5304.6占年降水量(%)3.566.3111.9714.0115.0619.15月份789101112降水量(毫米)121.3122.091.256.745.539.5占年降水量(%)7.637.675.733.562.862.48二、地层岩石的富水性矿段内大面积分布中一上元古界马面(岩)群龙北溪(岩)组变质岩(Pt2—3l3)、侏罗系南园群组赤水组上段火山岩(Jch1),第四系地层为残坡积层(Qel-dl(一)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矿段内分布于丘陵坡麓地带,地下水分布于变粒岩、片岩、火山岩等风化残积坡积砂质粘性土、砾质粘性土夹碎石之孔隙裂隙中,含水层厚度2.00-4.00米,呈网状分布,为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地下水顺坡向沟谷低洼处迳流,以泉的形式排泄地表,泉流量0.010-0.10L/S,该层不含水,为透水层,对矿床充水基本无影响,水化学类型为HCO3—Cl—K(二)侏罗系南园群赤水组上段火山岩(Jch1)地层呈北东向不规则磨菇状出露于王母山东侧—地雷岗顶一带,主要岩性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角砾凝灰岩、流纹质晶屑(角砾)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该层岩性较坚硬,但裂隙发育,岩心破碎。沿裂隙易溶解的矿物被溶蚀,铁染现象普遍,赋含裂隙水。由于地形较陡,切割较强,在地形低洼处有泉出露,涌水量0.15—2.0L/S,水温18℃,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和HCO3—Ca.k+Na质水,PH值为7.1—(三)中一上元古界马面山(岩)群龙北溪(岩)组地层中一上元古界马面山(岩)群龙北溪(岩)组(Pt2-3l3)在矿段内广泛分布,主要岩性为黑云斜长变粒岩、石英黑云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等,厚度大于202.6米。因风化作用,强-弱风化岩石中风化裂隙较发育,局部密集,弱风化岩石RQD指标14.1-39.8%,微风化岩石RQD指标35.0-74.0%,弱风化岩和微风化岩上部裂隙彼此连通,形成风化裂隙潜水含水层,该含水层在平面上受地形控制,在分水岭区,风化裂隙发育较深,但地形高,为透水不含水(或含水)层;沿山坡至沟谷较平缓地段,一般地形相对较高处含水层埋藏较深,地形较低处含水层埋藏较浅。单泉流量0.016-0.189L/S,地下水迳流模数5.38-7.62L/s.km2,最大为12.83L/S.km2,富水性弱至中等。水化学类型属HCO3—Mg.Ca.K+Na质水,PH值为4.55—新鲜岩石较完整坚硬,裂隙一般不发育,为相对隔水层。三、断裂的富水性矿段内断层较发育,主要有F5、F6、F7、F11等4条,其水文地质特征见表6。除F6、F7断层控制的碎裂矿脉含水外,其余断层本身不含水。受断层影响矿段内岩石硅化破碎、蚀变较强烈。岩石碎裂,分布不均,根据钻孔揭露,每个钻孔内一般都有2-3层构造裂隙(脉状)承压含水层。在平面和剖面上呈条带状或透镜状分布,厚度为1.79-16.00米。钻孔岩芯含水段大多裂隙发育,回次水位在含水段变化不大,平硐内含水段岩石潮湿,有少量滴水及渗水现象,在0线和15线平硐内目估总流量小于0.50LF6、F7断裂含水,富水性弱;断裂与小冲沟水力联系弱。表6断层水文地质特征一览表编号性质位置产状走向延伸(米)水文地质特征走向倾向倾角(°)F5逆断层矿段西部北东北西85>250破碎带宽1-2m,呈透镜状分布、潮湿,透水不含水。F6逆断层矿段中部近南北南东76-81>3000控制矿脉走向;岩石较破碎,破碎带宽0.6-3.0m,呈透镜状分布,潮湿,透水不含水。F7逆断层矿段中部北西转北东南西或北西80-85>1200控制矿脉走向,破碎带宽0.6-3.0m,矿脉呈透镜状分布,碎裂状,含断裂脉状裂隙水。F11压扭性矿段中部北西北东75>100控制矿脉走向,破碎带宽1-2m,含断裂脉状裂隙水。四、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的变化矿区内地下水类型有风化裂隙水、断裂脉状承压水。二种类型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有差异。风化裂隙潜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储水空间是风化裂隙带,呈网格状分布,风化裂隙发育在近地表,区内均有分布,矿山开采前风化裂隙水在浅部自高处向低处迳流,以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或汇集于断裂带。矿山开采(开拓)后,采掘工程穿过风化层,其影响半径范围内的风化裂隙水流入矿井,在弱风化带内见有风化裂隙水流入矿井,风化裂隙水多以串珠状水滴到坑道内,463m、425m、380m、350m四个中段均有滴水段,其350m中段水流量0.926L/S。矿体开采中局部有揭穿风化带,其下渗的风化裂隙潜水多补给下中段的矿体及矿体两侧的破碎带,即补给了断裂脉状承压水带。断裂脉状承压水:由冲沟地表水、风化裂隙潜水补给。F6、F7断裂交汇地表的小冲沟,冲沟地表水渗入断裂带,为主要补给源;风化裂隙水向断裂带汇集是次要补给源。水沟与断裂带之间水力联系弱,冲沟地表水实给量有限,补给条件差。开采前断裂脉状承压水多以泉的形式或低洼处排出,矿山开采(开拓)后,工程揭穿断裂脉状承压水带,破坏了原有的地下水的平衡,呈片状从破碎带中排入矿坑中,矿体在325m标高水的流量经水泵抽到350m标高汇合后的水量为0.926L/S。五、地下水化学类型区内地下水为松散岩类孔隙水、风化带网状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根据矿区附近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和区域水文地质资料:1、松散岩类孔隙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K—Na.Ca型。2、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和K+Na.Ca.Mg型。3、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和K+Na.Ca.Mg型、矿化度67.29—173.76mg/L。六、矿井充水因素及上部采空区对深部充水的影响矿井的直接充水因素:主要是断裂脉状承压水,其次是风化裂隙水。间接充水因素是沟水和降水。星溪金矿主矿体大多分布在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落石出240m以上,但主要矿体的顶底板有巨厚地相对隔水层,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矿段内虽然沟谷纵横交错,水系发育,但大多数冲沟流量较小、因此地表水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矿段内对矿床充水有影响的主要为风化裂隙潜水、构造裂隙承压水,风化裂隙潜水一般在地表垂深19.60-50.66米以内发育,多分布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易于自然排水,且富水性弱,对矿床充水影响小;构造裂隙承压水在矿段内零星分布,在平面和剖面上多呈条带状或透镜状分布,对矿床有一定影响(特别是ZK001、ZK002孔,承压含水层多达2-3层,厚度1.79-16.0米),含水层大多分布在矿层标高以下或矿层下部,所以地下水对矿床充水影响较小。矿体在七、矿坑涌水量(一)矿坑涌水现状Au7矿体采用平硐结合盲斜井开采,现在主要生产坑道是YM6(325m标高),各标高巷道之间已经互相连通。巷道主要在破碎带中,硐顶潮湿或有滴水,在枯水季以潮湿或弱滴水为主,而在丰水期巷道顶或采空区顶部弱-中等滴水。由于各巷道已连通,水由325m中段抽出至350m中段后沿SPD10平硐排泄。(二)矿坑涌水量预测1、计算方法矿坑水有二种来源:1、表层的风化裂隙水,在325m标高SPD10硐口测流量为0.926/S(80.00m2、断裂脉状承压水涌水量随开采深度的增加而增大Au7、S4矿体矿井已开拓至325m标高,预测矿体延深296m标高,325m标高实测矿井涌水量为0.926L/S(80.00m3/d),矿井抽水资料统计,枯水期为20断裂脉状水涌水量加风化裂隙水涌水量即为矿坑总涌水量。3、计算公式采用比拟法,同一矿井,脉状承压水涌水量计算公式:4、参数确定Q断:开采至296m标高,断裂脉状水涌水量(m3Q断1开采至325m标高断裂脉状水实测涌水量(80.00H:开采至296m标高水位降低值(566m-296mH1:开采至325m标高水位降低值(566-325m)5、计算结果平水季节:Q断=44.81m枯水季节:Q断=22.41-33.61m丰水季节:Q断=56.02-89.63m6、矿体开采至296m枯水季节:Q总=30.64-41.84m平水季节:Q总=53.04m丰水季节:Q总=64.25-97.86m八、矿山供水方向该矿山自己已办有选矿厂,但选矿厂未建在矿区内,因此只有生活用水和机械冷却用水的需求,需水量不大。矿区南东侧距民居相对较近,可作为供水水源。九、矿山开采后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矿体均处在当地侵蚀基准面24综上,本矿区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第三节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一、工程地质条件现状评价(一)工程地质岩组划分坚硬工程地质岩组:侏罗纪南园群赤水组下段(Jch1),呈北东向不规则磨菇状出露于王母山东侧—地雷岗顶一带,主要岩性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角砾凝灰岩、流纹质晶屑(角砾)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中一上元古界马面山(岩)群龙北溪(岩)组(Pt2-3l3半坚硬工程地质岩组:区内均有分布,其风化裂隙发育,裂面具铁锰质浸染,锤击可碎,厚度5-13m。主要分布在靠地表地段,受风化裂隙切割,整体性较差。松散工程地质岩组:残坡积层、强风化的侏罗纪南园群赤水组下段(Jch1)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角砾凝灰岩、流纹质晶屑(角砾)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中一上元古界马面山(岩)群龙北溪(岩)组(Pt2-3l3)黑云斜长变粒岩、石英黑云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等。区内均有分布,山脊和山顶较厚,沟谷地段相对较薄,厚度0.5-3.32m软弱工程地质岩组:区内发育F6、F7断裂,是近南北向断裂,以F6断裂为上盘,F7断裂为下盘,断层带宽度30-80m,走向延伸1200m,破碎带由矿体、硅化、构造角砾岩组成。为该区的软弱带,局部岩石较破碎,稳固性差。(二)风化作用对现状岩层稳固性的影响根据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分为残坡积层、强风化、弱风化、微风化四带。残坡积层:主要分布在沟谷及山坡两侧,岩性为亚粘土,含碎石亚粘土,厚度为0.50-3.32m,多数松散软弱,遇水软化,易坍塌,稳固性差。硐口须清除。强风化带:发育深度5-10m之间,最深可达13.00m,岩石呈碎块,锤击即碎,力学强度低,稳固性差。今后掘新硐,硐口强风化岩石已清除,并支护。弱风化带:该带底界埋深一般为15-20m之间,岩石裂隙发育,裂隙密度3-4条/m,裂隙延伸短,较稳固,但在裂隙交汇部位易发生掉块。开拓巷道时,应注意清除松动岩岩,并做好支护。微风化带:发育垂深5m之下,钻孔岩芯完整性较好,岩石致密坚硬,裂隙不发育,抗压抗剪强度较高,岩体的稳固性较好,不易发生坍塌。(三)断裂对岩层稳固性的影响矿区内主要发育两条断层F6、F7。近于平行的F6、F7位于矿区中部,西侧F6为上界,东侧F7为下界,构成F6-F7断层带,宽50-80m,其内断层发育,切穿基底变质岩及盖层火山岩。断层带具有往北收敛、往南撒开,地表撒开、深部收敛的趋势。其成因属早期(褶皱)层间滑脱、后期继承性断层,是区内矿化(构造)蚀变带、金矿(化)体的主要控矿、容矿构造。断裂结构面呈舒缓波状,属逆冲断层,具硅化、褐铁矿化、黄绿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不均匀的铜兰、方解石化,见有石英脉贯入。两侧岩体较完整,胶结较好,裂隙很少且小。具硅化、绢云母化。对采矿无大的影响。但在断裂拐弯、扭转部位,岩石挤压破碎厉害,致使岩石稳固性差。断裂上、下盘围岩,裂隙不发育,整体稳定性较好。在盲斜井口附近,见岩石有二组节理,裂隙密度1-2条/m。对采矿无影响,稳固性较好。(四)矿体及顶底板围岩的稳固性矿石主要有斑点-斑杂状构造、块状构造,不规则脉状、团块状构造,稠密浸染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少数为角砾状构造及表生作用形成的蜂窝状、多孔状、皮壳状构造。硅质含量较高,稳固性较好。矿体直接顶底板为硅化、角砾岩化构造带,其厚度在2-8m左右,稳固性较好,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小,在矿床开采过程掉块、坍塌、冒顶等不良地质现象较少,属坚硬工程地质岩组。(五)采空区的工程地质情况从巷道观察,采空区地段较稳固,矿山今后开采出现掉块、坍塌、冒顶等不良地质现象,需另掘进主运输巷道,并要留好矿柱及搞好支护工作。二、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经巷道观察,巷道完好,岩石稳固,仅在矿体拐弯部位附近岩石强烈破碎,破碎带内岩石松散,易掉块。今后开采至深部,仍然会遇到,开拓时需要支护。325m标高以上三、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矿区内风化带发育不深,硅化较好,岩石坚硬致密,断裂上、下盘10m范围内岩石裂隙不发育,综上,本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型。第四节矿区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一、抗震设防烈度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3-200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福建省区划一览表,政和县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为0.05g。二、矿区环境地质现状1、矿区范围内无居民点和永久性建筑物,矿山开采对居民的生产、生活不会造成危害。2、矿区内在局部地段见风化带小坍塌,今后开采过程中,特别是雨季,应注意其稳定性。矿山采用地下开采,利用矿渣将沟谷填平成堆矿坪,矿区内未见多余的矿渣。区内竹木生长良好,道路通行顺畅。3、区内不存在重大污染源,地表及地下水质良好,矿坑排出的水经沉淀后不含泥砂,亦无其他有害杂质,对周围水体无甚影响,矿石和废弃物化学成分稳定,对周围环境无影响。4、矿层及围岩未发现其它对环境和人体有害的元素和气体。5、目前矿山已建成尾矿库等,并对尾矿库进行改造。在星溪矿区金矿已形成的大小采空区可以堆积部分的废石,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6、矿区周边自然斜坡上植被较发育(60-80%),在自然状态下,相对较稳定,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可能性小。建议开展小型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为制定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三、环境地质预测评价矿体已开采至深部,采用盲斜竖井、平巷开拓,浅眼爆破溜矿采矿,不会产生大量弃渣。弃渣堆存于沟谷。沟谷上方无聚水的盆地地形,因此暴雨时沟水流量不大,不会引发泥石流。但堆渣场前方要砌挡石墙,以免矿渣向下方推移,损坏林木。矿体已开采至近地表,采空区今后会出现局部塌陷,塌陷坑出现,矿山业主要负责填堵,以免人畜掉入坑内。矿区范围内无居民点和农田,采空区塌陷危害不大。今后应坚决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综上,本矿区的环境地质条件属良好类型。第五章核实地质工作方法与质量评述第一节核实地质工作方法选择依据和布置原则一、概述本次工作首先是搜集原地质报告有关资料和2003年以来在生产期间开展的采矿工程、探巷及矿山测量等资料。然后对矿山采空区进行实地勘查,重点通过探(采)平硐的编录及样品采集测试等方法了解矿体特征,估算矿区的保有资源/储量。二、勘查类型的确定本矿区金矿体Au7走向长480m,倾向斜深最大213m,一般40-213;同时矿体形态为脉状,厚度变化系数为86%,品位变化系数为80三、勘查网度的确定本次勘查网度仍延续原报告的勘探工程间距,即122b类型资源量:40×40m333类型资源量:80×80m四、工作方法选择依据和布置原则本次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是在原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矿山开采的实际而开展的。主要是对矿山开采办证范围内生产探(采)矿平巷地质编录,同时在探(采)矿平巷中采取基本分析样进行测试工作。基本分析样品原则上布置在勘探线上,勘探线上无工程时,则结合实际情况而布设,以满足资源储量核实工作的需要。第二节核实地质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本次储量核实工作分野外调查阶段和室内整理阶段。野外工作重点是对探(采)平硐各中断进行编录素描、同时对见矿工程进行补充系统取样。根据矿体变化情况,实地圈定矿体界线。室内整理阶段是以《原核实报告》资料为基础,结合本次野外收集的地质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整理,按《岩金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要求编写《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一、地质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1、基线和剖面线利用原报告测量成果,采用光电测距仪测量,比例尺1:1000,基线测站点的距离用光电测距仪单程-测回测定,垂直丝按中丝法往返各观测一测回,基线点以单觇测定,且均设标石。剖面方位300-120°,施测剖面10条,基本符合工作要求。各项精度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2、坑道测量矿区井上下对照图由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一分队测量组测绘,区内平硐导线采用光电测距支导线测量,支点测量一次,水平角、垂直角各观测-测回,边长用光电测距仪测量,在坑道顶底板设立标志。坑道与地面测量坐标,高程采用同一系统。测量精度符合《规范》要求。二、探(采)硐地质编录及质量评述矿山内坑道工程主要根据生产需要而布设。矿山采用平硐+盲斜井方式开拓,目前矿区内主要采矿矿井463m、425m、380m、350m、325m探(采)硐地质编录素描图引用原坑道中测量埋石或埋桩坐标,采用皮尺量距,同时测量皮尺的方位角和坡度角,编录过程中按实际形态素描一顶两壁,记录矿体、样槽及分层位置,其精度可以满足本次资源/储量核实工作质量要求。三、基本分析样品的采集、加工、测试及质量评述(一)样品的采集基本分析样的采集方法为刻槽法,样槽布置在探(采)硐硐顶或两壁上,沿勘探线方向或垂直矿体走向方向,按矿化强弱,矿石类型连续布采。样长一般为1.0-2.0m,样槽规格10(二)样品加工与测试样品加工和测试由福建省地矿局闽北实验室承担,其具有测试乙级资质,具备承担样品测试工作的能力。1、样品加工:基本分析样品加工按照DZ0130.13-94《岩矿分析样制备规程》的要求进行,分为破碎—过筛—拌匀—缩分四个连续的工序。缩分系数K值铜、锌矿取0.2,金矿取0.8。经检查样品加工损失率为3-4%,缩分误差为<3%,均满足规范要求。2、样品测试:本次样品测试项目有金、硫。金采用王水溶矿,泡沫吸附,硫脲解脱、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按DZG93-09规程标准,称加工好金矿样品10-20g,经600-700℃灼烧,王水溶解后,用泡沫吸附金,硫脲解脱、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金。仪器为GGX-Ⅱ型原子吸收仪。每批基本分析样中Au含量大于0.5×10-6的样品进行100%检查,对Au含量小于0.5×10-63、测试项目基本分析样品测试项目主要为Au、S。(三)基本分析样的内、外检1、内检样:内检样品由送样单位从基本分析的样品(本次样品148件)的副样中抽取,另行编号,随同其它基本分析样品的正样一起送原分析单位(闽北地质实验室)分析。矿区共提内检样品10件,占基本分析样总数的14.8%,达到相应规范规定的5-10%的要求。从10件样品分析结果看,外检合格率为100%,大于DZ0130.3—94规定的80%的标准。2、外检样:外检样品由送样单位提出报原分析单位,由原分析单位(闽北地质实验室)从分析正样提取编密码同时附原分析方法送福建省地质测试研究中心分析,矿区共送外检样30件,占基本分析样总数的20%,达到规范中规定的3-5%的要求。从30件样品分析结果看,外检合格率为96.67%,大于规范规定的90%的要求。。从上述内、外检样品分析结果看,基本分析成果质量可靠,可供圈定矿体,计算资源量使用。四、水、工、环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本次资源储量核实,开采技术条件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规定》的要求,在矿段内开展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测绘;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等工作。矿段主要矿体已开采多年,采用平硐分中段的地下开采方式。目前星溪矿段矿山已开拓463m、425m、380m、350m、325m等多个中段采矿坑道,根据矿山开采和现有的坑道水文地质编录情况来看,矿体的顶、底板岩石比较致密、坚硬,稳固性比较好,各开采坑道均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坑道内未见涌水现象,局部见有裂隙潜水。第六章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第一节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一、资源/储量估算范围核实范围为采矿证所划定的允许开采范围二、资源/储量估算对象为采矿证内圈定的工业品位以上的金矿体和工业品位以上的硫矿体;而对规模小、厚度薄、品位低或低于工业品位、高于边界品位的矿体(表外矿)未进行资源/储量估算。第二节工业指标的确定一、工业指标的确定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3年3月1日实施的《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及《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0-2002),并为了使矿体的圈定、连接对比及资源储量估算与原报告一致,仍按照原报告圈矿的工业业指标。原报告确定的金、硫工业指标为:1、金矿(1)边界品位:1g/t;(2)最低工业品位:3.0g/t;(3)最小可采厚度:0.8m;(4)夹石剔除厚度:2.0m2、硫矿(1)边界品位:8%(2)最低工业品位:14%(3)最小可采厚度:1.5m(4)夹石剔除厚度:2m第三节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一、估算方法的选择区内主矿体AU7受构造控制多为脉状,透镜状,产状较陡,矿体厚度较稳定。探采工程没有按一定网度布置,多数工程偏离勘探线,故采用“地质块段法”在垂直纵投影图上估算资源/储量。第四节矿体的圈定原则由于本次星溪矿段的资源/储量工作主要是在开采办证范围内,矿体的圈定主要在开采办证范围内进行,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构造、矿体形态、产状和各见矿工程矿体品位,按上述金、硫铁矿的工业指标在采矿证范围内进行矿体圈定,具体圈定原则如下:一、单工程中矿体圈定(一)单工程中矿体边界严格按确定的工业指标圈定。矿体边界圈定从边界品位样品开始,但必须首先确保工业品位以上矿体的圈定。圈定后的矿体真厚度≥可采厚度,平均品位≥最低工业品位。(二)由于硫化矿石在技术加工性能上无本质上的差异,再加上氧化矿石所占比例小,故将硫化矿石分别单独圈定。二、矿体的连接(一)矿体的连接视矿体产状、分布的地质规律和顶、底板特征用直线圈定。(二)相邻二工程分别为工业品位以上矿体或低于工业品位而高于边界品位的矿体时,分别将其顶、底界线直接连成矿体。(三)相邻二工程,一为表内矿体,另一个品位较高而厚度小于可采厚度(用m·g/t≥2.4值圈矿),其厚度品位参与计算,该工程外推20m,但外推部分不计算资源储量。达不到m·g/t值时,作尖灭点处理。三、矿体外推本次工作外推原则采用闽国土评字【2010】001号文《关于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若干问题处理》的要求。(一)122b资源储量控制的块段外推:在走向、倾向上无限外推采用333资源量类型工程间距的1/2尖推333资源量;有限外推为333资源量类型工程间距的1/2,最大距离不超过333网度的1/2。(二)333资源量控制的块段外推:在走向、倾向上无限外推采用333资源量类型工程间距的1/2尖推333资源量;有限外推为333资源量类型工程间距的1/2,最大距离不超过333网度的1/2。而对单剖面、单工程揭露的矿体走向、倾向上无限外推按第Ⅲ勘查类型探求333资源量的最小工程间距的1/2.第五节资源/储量类型和块段划分原则一、资源/储量估算类型的确定参照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3年3月颁发实施《《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划分矿体勘查类型的条件,确定本矿床为第Ⅲ勘查类型。以40×40m网度探求122b类型资源/储量,以80×8二、资源/储量估算类型确定的条件(一)、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1)控制了矿体形态、产状和分布范围,有40m×40m网度的探矿工程控制,经沿探(采)矿坑道验证,达到了探明程度的块段。(2)基本查明了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3)基本确定了矿石的工业类型和矿石加工技术条件。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类型:(1)大致控制了矿体的形态、产状和分布范围,经80×80m网度的工程揭露或是(122b(2)经单剖面、单工程揭露的矿体合理外推部分所圈定的块段。(3)大致了解了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4)大致了解了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控矿地质构造。(5)大致确定了矿石的工业类型和矿石加工技术条件。三、块段划分根据矿体工程控制程度,将同一矿体以地质剖面线为基础结合资源/储量类型划分,相邻两剖面间同一资源量储类型的矿块即划分为一个块段。其编号自南西往北东,从上往下进行编号,据块段不同的资源/储量类型,依次为122b-1、122b-2……,333-1、333-2……。第六节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一、厚度的确定1、单样矿体真厚度(H)本次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中坑道中一般采用水平并垂直矿体取样,矿体的真厚度为样长乘以矿体平均倾角的正弦值,即H=L×sinα。式中:H——单样矿体真厚度(m)L——实际测量样长(m)α——矿体平均倾角(°)2、单工程矿体真厚度(Hi)将单工程内符合矿体工业指标的单样真厚度相加,便得出单工程矿体厚度,即Hi=∑H。式中:Hi——单工程矿体厚度(m)∑H——单样矿体真厚度之和(m)3、块段矿体平均厚度(M2)M2=Mi—块段内控制点的矿体厚度(包括尖灭点)n—块段内控制点数(包括尖灭点)二、平均品位的计算1、单工程矿体平均品位(C2)由于矿化不均匀,样长与坡度、坡向有一定关系,单工程矿体平均品位采用单样厚度加权法,计算公式如下:M0—单样矿体厚度C1—单样品位2、有特高品时工程平均品位计算控制Au7矿体的SPD1-CM1坑道工程中的H25号样品分析结果,含金259.00×10-6,经内部检查分析(即第二次分析),其结果与第一次分析结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该品位亦大大高出矿体平均品位(9.38×10-6—特高品位未处理时平均品位)的8倍,故SPD1-CM1—H25样品被确定为特高品位。计算工程平均品位时,必须对其进行处理。特高品位处理办法是用特高品位在内的单工程平均品位计算结果来代替该样品品位。具体处理是采用二次平均计算法:第一次是用特高品位在内来计算其所影响的工程平均品位,为63.53×10-6,第二次计算用第一次计算的平均品位63.53×10-6代替特高品位样品品位,再计算工程平均品位为17.02×10-6。最终采用第二次的工程平均品位17.02×10-6参加资源量估算。3、块段矿体平均品位(C3)依据块段内见矿工程品位与厚度加权法求得。M1—单工程矿体厚度C2—单工程矿体平均品位4、矿体的平均品位(C4)采用矿体各块段矿物量总和除以各块段总矿石量求得,计算公式如下:原报告工程中矿体品位仍采用原报告中的数据。本次工作中矿体品位为本次核实取样求得。三、垂直纵投影面积的计算1、块段矿体投影面积的计算(S0)在垂直纵投影图上,采用mapgis求面积法求得投影面积。2、块段矿体倾斜面积的计算(S)投影面积除以块段矿体倾角的正弦值求得。S0S=S:块段矿体面积、S0:块段矿体投影面积、α:块段矿体的总体倾角四、块段体积的计算块段矿体的体积(V):用块段矿体的平均厚度乘以块段矿体的倾斜面积求得。V=S×M式中:S—块段矿体的倾斜面积M—块段矿体的平均厚度四、体重的确定采用2003年7月《详查地质报告》中实测的矿石平均体重2.87t/m3作为本次资源储/量核实的矿石平均体重。五、资源/储量估算公式1.矿石资源储量(Q)估算公式:Q=V×D。式中:Q——块段矿石量(t)V——块段矿体体积(m3)D——矿石体重(t/m3)2.金属量(M)估算公式:M=Q×C式中:M——金属量(t)Q——矿石资源储量(t)ω——平均品位(×10-6)或(×10-6)第七节采空区边界的确定采空区的圈定主要是在探采工程地质编录的基础上进行,采用罗盘加皮尺的半仪器测量方法,巷道及重要地质界线点则采用经纬仪测量。宽度和高度用皮尺丈量,对个别高度量不到地方,采用结合上中段位置标高或结合地质资料目估办法。该矿采空区都未见塌陷,在平面上数据均为实测数据,个别矿体搜集矿山原始台账记录。本次其边上采空区合并作为已损失矿石处理,经过复核检验,所测数据符合质量要求。矿体在各中段平面上的界线,依据野外实地编录勾绘界线,圈定矿体实际形态;在剖面上也是如此。当搜集不到数据时,采用直线实地勾绘编录。根据中段编录和实际矿体情况将各矿体不同中段的采空区投影到矿体水平投影图上,最后连接不同中段采空区边界,即为各矿体采空区范围。第八节资源/储量核实估算结果一、矿区原查明储量2003年7月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提交了《福建省政和县星溪矿区金矿详查地质报告》,经福建省国土资源评估中心评审通过(闽国土资储审[2003]167号),矿区共提交(332+333+334)类型金矿石量54.47万吨,金金属量3798.5kg,其中332+333类型金矿石量44.55万吨,金金属量2962.4kg,二、历年开采量、损失量据矿山提供资料,该矿从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得出矿区采空矿石量(即开采消耗资源储量)为15.28万吨,回采率为85%,贫化率<10%。三、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经重算,全区累计探明矿石资源/储量(122b+333)类型金矿石量24.38万吨。金金属量1560.1千克(平均品位6.40g/t),新增矿石资源/储量(122b+333)四、重算后增减资源/储量矿区原探明矿区采矿许可证范围内保有矿石资源/储量(122b+333)类型金矿石量44.55万吨。重算后矿区采矿许可证范围内累计探明矿石资源/储量(122b+333)类型金矿石量24.38万吨(含采空区15.28万吨)与原探明资源储量相比大幅度减少,总矿石资源/储量减少了45%。五、矿山实际保有资源储量(一)、金矿体实际保有资源/储量矿区原采矿许可证范围内保有金矿石资源/储量(122b+333)类型金矿石量计为9.1037万吨(其中122b类型2.5698万吨,333类型6.5339万吨),金金属量559.05千克(平均品位6表7金矿体实际保有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表矿体编号矿石类型资源储量类型采矿证内保有资源储量矿体平均品位矿石量(t)硫化矿石122b25698143.465.5833359514384.66.59122b+33385212528.066.2033300333286718.036.28122b+33300333295812.964.38合计122b25698143.465.5833365339415.596.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