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表达技巧题型(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表达技巧题型(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表达技巧题型(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表达技巧题型(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表达技巧题型(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诗歌专题训练表达技巧题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注],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注]敧(qī):倾斜,斜靠。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三句从视觉和听觉来描写,生动地描绘了秋夜景象,自然地引出了秋思。B.“天淡银河垂地”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银河”与“月华”都易引起相思之情。C.“残灯明灭枕头敧”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愁人独对残灯、百无聊赖、倚枕昏睡的情状。D.末尾三句把愁人的思念之情推向高峰。虽然全词没有一个“思”字,但句句含“思”情。2.本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并州路李宣远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注】李宣远:晚唐诗人,唐德宗贞元间进士。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并州虽非家乡,但离开并州再往边关,竟也产生一种类似离乡别故地的思绪。B.颔联写孤城,是典型的边塞之景。作者并未直接写愁,但傍晚的号角声更增加了孤城的惨淡之气。C.颈联写大军的军帐与临水遥相对应,诗人遥望着牛羊悠然下山回家,营造了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相同的意境。D.尾联写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又开始了,可见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4.本诗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抒发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欲山行,春风吹断了积雨,可见当时风雨交织的天气也没能影响诗人的出行。B.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是从形的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在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6.全诗写景颇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野菊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③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④,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骚人,屈原作《离骚》,故称屈原为骚人;后用来指称风雅文人。糗粮,干粮。②政,即“正”。③肯为,怎肯因为,难道因为。④东篱族,陶渊明酷爱菊花,于宅边东篱下种菊颇多。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野菊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B.颔联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进行了生动的描绘。C.“在野”是与“在庭”相对的,野菊不会因无人赏识而减去自己的幽香。D.诗人在匆忙之中遇野菊,折取而观赏,表达了诗人对野菊的哀怜和惋惜。8.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尾联。阅读诗歌,完成各题。河北民王安石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②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注】①二边:指北宋与辽国、西夏接壤的地区。②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曾对传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梅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虞,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A.这首诗的创作有似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是因为北宋与辽国、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C.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黄河以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由此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罹,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D.诗歌的最后,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10.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①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注】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这首诗的题目“越中览古”来看,这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古迹所写。B.锦衣:华丽的衣服,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文中指战士得胜之后,穿着华服得意归来的样子。C.“只今惟有鹧鸪飞”感慨如今的越王宫残破荒废,只有鸟儿乱飞的凄凉。D.这首诗歌讽刺了越王勾践得胜归来后的骄奢淫逸和纵情寻乐。12.本诗歌历来为人称道,请对其表达技巧进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①张九龄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③。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注】①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为第四首。②池潢:池溏,这里引申为护城河,借指皇室。③三珠树: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指古代传说中的珍木。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孤鸿是自喻,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奸臣。全诗以孤鸿的语气,抒发了诗人在官场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悲愤情怀。B.前两句写经历过大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对潢池却不敢眷顾;然后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C.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其,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险恶用心无法实现,从而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超逸。D.杜甫《春望》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著兴衰感慨,表达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全诗格律严整,与该诗在体裁和情感上都不相同。14.古人评论:“九龄才思敏捷,诗意超逸。”请你简要分析这首诗前四句的表达技巧。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石榴歌皮日休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流霞包染紫鹦粟,黄蜡纸裹红瓠房。玉刻冰壶含露湿,斓斑似带湘娥泣。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①千万粒。[注]①水精:即水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香”写石榴的芳香,“老”写石榴的老熟之状,着一“愁”字,可见诗人的悲秋之情。B.颔联通过红、紫、黄三种色彩的交织,再加上“染”“裹”词,淋漓尽致地描绘出石榴的特点。C.“瓠房”“水精”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刻画了石榴成熟时的外形特点以及石榴籽晶莹剔透的特点。D.尾联将女子初嫁时那种难以言说的欢悦、兴奋、羞涩来比作品尝清香宜人、酸甜可口的石榴时的刹那感觉。16.请分析颈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参考答案:1.C2.①都运用了叠词的手法。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开篇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婉转凄楚,余味无穷;本词“纷纷”写枯叶的乱且多,“年年”强调时间之久、情感之深。②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声声慢(寻寻觅觅)》借“雁”“黄花”等意象抒发愁情;本词借“坠叶”“月华”等意象抒发孤独、离愁和思念之情。③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雁过、梧桐、细雨既有听觉描写,又有视觉描写,极写内心愁苦;本词“银河”“月华”是目之所见,“寒声碎”是耳之所闻,突出了孤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现了愁人独对残灯、百无聊赖、倚枕昏睡的情状”错误。应该是表现了词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的神态。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表达技巧以及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本诗“纷纷坠叶飘香砌”“年年今夜”中“纷纷”“年年”为叠词,“纷纷”写枯叶的乱且多,“年年”强调时间之久、情感之深。《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了七组叠词,写出了环境和内心的凄凉,并且运用叠词,极富音乐美,婉转凄楚,余味无穷。所以,两首词都运用了叠词的手法。本诗“纷纷坠叶飘香砌”“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中运用了“坠叶”“月华”这两个意象,借景抒情,抒发了孤独、离愁和思念之情。《声声慢(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运用了“酒”“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借景抒情,抒发了愁情。所以,两首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本诗“纷纷坠叶飘香砌”“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中“坠叶”“银河”“月华”是目之所见,是视觉描写;“寒声碎”是耳之所闻,是听觉描写,视听结合,突出了孤寂。《声声慢(寻寻觅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雁过”“梧桐”“细雨”既有听觉描写,又有视觉描写,视听结合,极写内心愁苦。所以,两首词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3.C4.①借景抒情。首联借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抒发感伤之情。颈联写被困孤城,牛羊下山的情景,由此引发征人思乡之情。②视听结合。颔联描写了傍晚时间的景象,“吹角”是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视觉角度描写,更添凄凉。③以景结情。尾联写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④借代。烽火代指战争。烽火再次升起,这暗示着战争的持续和征战的艰辛。【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营造了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相同的意境”错误,本诗描绘出的是一幅萧瑟凄清的图景,引发征人思乡之情;“风吹草低见牛羊”突出整个草原的勃勃生机,描写的是明朗开阔的意境。二者不同。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联“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黄色的榆树叶落在敌人占领的城关上。这就引发悲秋伤感之情。萧瑟的秋风、飘零的黄叶自然而然勾起了作者的感伤之情。颈联“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大军的军帐跟临水遥相对应,牛羊从那上面下来。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这两联,均借景抒情。颔联“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被敌人包围的孤城才刚结束吹号角的声音,几个人就骑着马射雕回来了。“吹角”是听觉,“射雕还”是视觉,此联视听结合描写了傍晚时间的景象,更添凄凉。尾联“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开始了。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最后,本诗还运用了借代手法,以烽火代指战争。烽火再次升起,这暗示着战争的持续和征战的艰辛。5.A6.①拟人。写桃花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②动静结合。“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溪柳自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A.“风雨交织的天气”错误,首联是写春风吹断了积雨声,指天空放晴,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野桃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赋予“桃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形象生动。“竹篱短”“沙水清”是静态描写,景物清新怡人;“野桃笑”“溪柳摇”是动态描写,写活了“野桃”、“溪柳”,动景活泼自在,充满情趣。动静结合,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突出了山村自然景物的宁静美好。7.D8.①化用典故。尾联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来写家菊,陶渊明酷爱菊花,有“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家菊向陶渊明寻求恩宠。②运用了拟人手法。家菊寻求恩宠,野菊冷笑,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家菊和野菊以人的思想情感,使表达更生动形象。③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写家菊寻求恩宠,来反衬野菊的高洁脱俗。【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哀怜和惋惜”分析不当,诗人遇野菊折取而观赏,应是对其“喜爱和赞美”。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化用典故。“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两句的意思是: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尾联从“东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分析,明显化用了东晋陶渊明的诗句,野菊的形象隐含了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此处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来写家菊向陶渊明寻求恩宠。其次,运用了拟人手法。“冷笑”“觅”两处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家菊和野菊以人的思想情感,写家菊寻求恩宠,野菊冷笑,使表达更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写“犹向陶翁觅宠光”的家菊,来反衬野菊的高洁脱俗,使野菊形象更加鲜明立体。9.B10.①铺陈(渲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②对比。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与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有感于民不聊生的惨象,通过今昔对比针砭时弊。③正侧结合(虚实相生)。“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天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虚写)。“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实写)。通过正侧结合(虚实相生),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具体形象,典型生动。【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因为北宋与辽国、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错,“长辛苦”的原因不仅是战乱,从诗中“输与官家事夷狄”与“州县仍催给河役”可知,主要原因还有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铺陈(渲染)。“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一篇的题意。“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这是第一层。河北之民,勤劳成习。劳动所得先交给朝廷,朝廷转手送给辽国与西夏。“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这是第二层。大旱之年,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州县两级官吏不顾人民死活,把最有生产自救能力的丁壮抽去上河工,丢下老弱妇孺不管。“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这是第三层。边地既无活命希望,边民只好向南逃荒求生。但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黄河之南以后,竟发现河南人民也在挨饿。开头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②对比。“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和对外退让的情形正好与唐太佘所说的“二喜”构成鲜明对比。王安石用感叹的口吻对流民宣传“贞观之治”的美好,这不仅是对流民的安慰,更是对时政的批判。③正侧结合(虚实相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上句为正面描写,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太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下句为侧面描写,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色沮神丧。11.D12.对比。①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②诗人选取了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D.“这首诗歌讽刺了越王勾践得胜归来后的骄奢淫逸和纵情寻乐”错。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选取了越王勾践报仇雪耻、凯旋之后君臣腐化的一段史实,抒发了时移世变、富贵难久的感慨,对那些被胜利冲昏头脑而骄奢淫逸起来的统治者提出警戒。故选D。1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这是一首怀古之作。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主题。首句,直接叙事,写越王勾践灭吴而还。一个“破”字,概括了越国军队的威武无比、取胜神速。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如花”,形容宫女非常漂亮、俊俏,“满宫殿”,极言美女之多。第一句虽未正面写越王,却通过对宫女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越王的骄奢淫逸。末一句,由以上遐想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实景。前三句着重渲染昔日的繁华,末句以今日的凄凉反衬,以乐写哀,今昔对比,愈增其哀。13.A14.①托物言志:本诗借“鸿雁”的孤独诉说自己不公正的政治遭遇,借孤鸿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表现出他超逸的情怀。②对比:通过一独一双,一大一小的孤鸿和翠鸟的对比,写出了孤鸿的失意和翠鸟的得意。③比喻:诗人以孤鸿自喻,双翠鸟喻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权臣奸相,使诗歌显得生动形象。④用典:“三珠树”是指古代传说中的珍木,这里用来指朝堂,使诗歌显得委婉含蓄。【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全诗以孤鸿的语气,抒发了诗人在官场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悲愤情怀”说法错误,此诗诗人以“孤鸿”自喻,抒发的是自己高逸的情怀,没有悲愤的情怀。特别是“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两句,站在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诗人假托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采用对比的手法,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孤”和“双”对比,大“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