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一数》说课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以活动
的形式呈现教材,从标题来看,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从内容看,学
生学习了有价值的数学,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与情境中,很自
然的渗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事例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熟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
之间的关系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
的数感。
3.培养学生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感受克服困难与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感受大数,认识“千”,“万
【难点】充分感知一千,一万有多大,理解单位之间的进位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大正方体
【教法】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
本课数正方体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听为主动探究,
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
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学法】学生是主体,本节课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大数,在动手
操作,实践感知大数,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感。
【教学程序】课标指出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缺点,更应
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数
学活动置身于实施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现的机
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如下四大环节。
一)联系生活,体验新知
1.出示数幅图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数,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大数
的欲望。第⑴幅图片是全校集会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试着估一估大约
有多少人。第(2)幅是东方电视塔,让学生读数,先比划一下一米
有多长,四百多米也就是大约四百多小朋友小手伸直的长度。紧接着
出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让学生读一读,相机渗透爱国情感。接下来
出示万里长城和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让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体会生
活中处处有大数。
2.象这样生活中的大数还有那些?与同桌说一说。
3.请同学汇报。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大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出示:由1000个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请同学们估一估,
数一数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生经历数的过程,
出现了100,600,1000的结果,先听学生汇报自己数的结果。不马
上否定学生的结论。
2、屏幕演示数的过程,先出示一列有10个,板书:一列是10
个。课件演示一层又由10列组成。板书:一层是10个10列100
个演示:一个大正方体又由10层组成,带领学生一起数,100、200、
300.......1000让学生理解10个10是一千。
3、认识万一个这样的大正方体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生:1000
个。二个呢?三个呢?(课件出示)……九个呢?那么十个呢?生:
一万。
4、进一步理解“千”“万”的实际含义。
1)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少页?生:100页。10本这样的书约
有多少页?生:1000页。实际操作一下,让学生比划一下一千页、
一万页大约有多高。
2)出示千人合唱团的图片,10个这样的千人合唱团共有多少人。
生:一万。请学生闭眼想一想那个场面。说感受。生:壮观热闹
5、填写数位顺序表
1)卡纸出示没填完的数位顺序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计数单位?
生:个位,十位,百位。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认为第4位是什么位?第5位呢?生:
万位。请学生填写完整。告诉学生万后面还有很多数位,以后再学习。
3)体会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如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
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他们的进率都是10。
三)应用新知,学以致用
我们运用今天的新知来解决问题。
1、数一数,说一说,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组成。(教材31页
的说一说)
1)请学生先独立数,试做,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其他
同学认真倾听。
2、红色涂出238个小方格。
1)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小方格的排列规律。生:用红线围出来的
一个大正方形里面有100个小正方形。
2)涂出238个小方格。要求一眼就能看出来。
3)作品展示。
四)回顾评价
1.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关于大数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设计意图】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
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脑数数,动手操作等活动,
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
的学习情境中,认识了“千”“万”,建立了良好的数感。鼓励学生尝试
用数字刻画出事物。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新知能力,板书简洁有
效,学生印象深刻。增加了运用,尽量让学生去说数的过程,体现学
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人口普查》说课稿
【说课内容】
《国土面积》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第6〜7
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
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
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
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
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
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
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
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
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
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
良好习惯。
【说教法与学法教法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
验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
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我综合运用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
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
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
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
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如自主尝试、验证......
【教学程序设计】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
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
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活动(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
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习欲望。)
活动(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
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
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活动(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
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
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
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
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活动(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活动(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
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设计理念: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
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
《角的度量(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的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的《角
的度量(一)》一课,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线段、直线与射线
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部分知识
是学生后面学习画角、角的分类的基础。教材注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活
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必要性,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一)说学生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
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
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小小的量角器虽然被拿在学生的手中,
但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一条条放射状的线,不同的刻度,会使
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样用它测量角的大小,就更显得无
从下手了。而且,在实际中,学生似乎没有度量角的需要,他们所掌
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生活中。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在测量角大小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得到培养和发展。
情感目标:1、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表达,使学生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
值,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体会、总结量角的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量角,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去的
教学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这项技能。无疑,这种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低效的。新课
程标准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陶行
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
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
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本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
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放风筝比赛,怎样判断谁的风
筝放的高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展开新知的学习,
然后设计几个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动,使学
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意义,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逐渐掌握量角
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中,来体会角的大小在生活
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我分别
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你喜欢风筝吗?放过吗?参加过比赛吗?
这样,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小动物们放风筝比赛的图片,看,他们放得
多认真!到了评比的时候了,这可急坏了刚当上裁判的小猴子,它只
记得比赛规则是同样长的绳子,看谁放的风筝高,却忘记了怎样才能
知道谁放得风筝高的办法。怎么办呢?你们能帮帮小猴子吗?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要知道谁的风筝放得高,只要知道绳子
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所成的角越大,风筝放得越高。
在这里运用多媒体课件,抽象出绳子与地面所成的角,帮助学生理解
生活中的数学,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带
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体会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你们真有办法,要知道谁放得风筝高,只要知道风筝线和地面所
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可是,怎样才能知道角的大小呢?
这一句追问,进一步激活思维,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知道角大
小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在交流中,
学生会有不同的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如,用小一点的角进行测量;用
直尺测量;把两个角重合比较大小;用量角器测量等方法。
在这里,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在使
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在这种情况下用把两个角重合的
方法不适用,用小一点的角测量虽然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但是不能较
精确的知道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多少,这几个方法在使用时都有局限
性,只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才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使学生产生
学习用量角器量角的愿望,为学习量角奠定情感的基础。当学生有了
学习的需要时,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
2、认识量角器
请拿出准备的量角器,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认识量角器上的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8个大格,
180个小格、r的角。知道度是量角时用的单位。
学生拿到量角器后看到的就是这些,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
的,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量角器,同时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自由汇报,然后运用多媒体演示量角器量角的
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3、在量角器上找角
你们的眼睛真亮,找到了量角器这么多的秘密,其实量角器上还
藏着很多角呢,你能试着找一找吗?请你在练习纸上画出你找到的
角。
学生尝试在纸上的量角器上画角。
你找到了哪个角?你知道它是多大的角吗?
请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试着说出这个角有多大。
这个活动实际上就是体验量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量
角器的中心点,就是所有角的顶点,从这一顶点引出的任意两条射线
都可以形成角,而且每个角都可以知道度数,为后面量角做好铺垫。
4、尝试量角
你在量角器上已经找到这么多的角了,能尝试着用量角器量出角
的大小吗?
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应该是学生早就想知道了,在学生认识了量
角器后引导学生尝试测量角的大小,要学习的内容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尝试测量练习纸上的几个角。给出的几个角的开口有的向
左,有的向右,有的向下。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
作交流中逐渐掌握量角的方法,研究解决量角时出现的问题,如读内
圈刻度还是读外圈刻度;把角的一边对准“0”度刻度线比较简便等。
这样教学就是前面提到的“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
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师要
熟悉学生学习的思维,顺应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站在更高的角度关
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5、总结量角的方法
刚才在展示量角方法的时候,同学们有儿个共同的地方,你发现
了吗?
引导学生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即: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
点重合,角的一边和量角器的“0”度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的刻度。
因为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深有体会,怎样量角学生在实践中一点一点
的体会,一点一点摸索,所以量角时的注意事项完全可以总结,并且
能深刻理解量角的本质,逐渐形成量角的技能。从而使本节课主要内
容的学习达到了水道渠成的效果。
6、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会用量角器量角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小猴子裁判,判
断谁放的风筝高了。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小猴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前面创设
的情境更完整,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更主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乐趣,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量角的用处
出示生活中量角的例子:滑梯的角度;椅子靠背的倾斜角度;踢
足球时选择射门的位置;这里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抽象的角,
让学生感知测量角的大小的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进一步
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
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的意识和习惯,
体会数学的价值。
(五)说板书设计
在学生总结量角方法的时候,根据学生的交流,相应地板书,帮
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角的度量(一)
角的顶点——中心
角的一边一一0刻度线
角的另一边?
《平移与平行》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第二单元的内容一一《平移与平
行》,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恳请在
座的各位专家、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后,来认识一
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
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
做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平行线的认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
得容易,有利于学生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给学生
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具体、抽象、概括、
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认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会
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否平行来判
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
学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
生乐于探究。
三、教材处理
1、主题图、练一练1处理,课本在主题图下抽象平行线,学生
已有线的认识,已有一些实际生活例子。这节课安排在课件2铅笔平
移后,结合练一练1,进行学生操作活动。这样组织,给学生提供了
上下平移和斜的平移训练,丰富学生的感知,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正
确建立起两条直线的内在关系。
2、对练一练2处理,主要是整个图形的平移,关键是找斜的一
组平行线。这个练习还是强调平移得到平行。
3、对学生实践活动处理:在生活中中找平行线,这个内容可以
安排在数学实践活动课进行探究比较合适。
四、说教学过程
1>认识“平行线”
2、判断平行线
3、找平行线、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
4、画平行线
设计意图: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在教学达成
1、精心预设,关注数学问题的动态发展
为什么你移动的这么慢,而且这么小心?(认知的关键处)
你觉得画平行线最应该注意什么地方?(问题的难点处)
2、驾驭教材,关注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
活动1:学生小棒移一移,体验平移过程。
活动2: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找平行线。(学生对平行线的认
识提升一个新高度,关注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在棋盘中横着的都是
互相平行的,竖着的也是,这两组斜的也是)
3、感受数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渗透。
移平行线、画平行线、检验平行线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教师进行
引导渗透,学生主动参与到有效学习的全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从中感悟数学思想,努力做到学生有体验,有启发,有发展。
《线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
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
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
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
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努力贯穿这一理念,帮助他们在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是数
学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简析。
我执教的《线的认识》这一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
二单元《线与角》的第一课时,是在认识角、直角、锐角、钝角基础
上学习对线的认识,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在
教学设计时我遵循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等形式,让学生在
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
发,拓展思路,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三、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
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
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同时指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
和归宿,也是整个课堂设计的灵魂,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安排
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学程序才有依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结合教
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认知规律,本节课我确定如下教学
目标:
第一方面: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方面: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第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课标指出: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
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所以根据本节课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为以下教
学重点: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课标指出: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
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
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
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
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
成困难。所以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认知规律确定以下为教
学难点: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
线、线段与射线。
五、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
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
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鉴于教材的
特点和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教育,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
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多合作、多交流,主
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提
高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
维能力。
说学法:新课标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
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在学法上,我采用学生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
难点。
六、教学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作业纸、直尺。
学生学具:教材、练习本、笔、尺
七、说教学流程。
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创设情境——操作活动——建立模型(这节
课主要是建立线的模型)——实践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通过
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便于学生直观认识这些线,注重学生
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从而加深学生
对这三种线的理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在新课开始,我向同学们提问:“你们认识线吗?你们发现生活
中哪里有线?”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我继续说:线在我们生活中
无处不在,有直的,有弯的,数学中同样也有直的线和弯的线,今
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直的线。引出课题“线的认识
本环节我结合学生已有的表象,从生活中常见的线出发,引出所
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离生活很近,并不陌生。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我首先播放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图片,再让学生说说孙悟
空手里的宝贝是什么?学生会说金箍棒,我追问金箍棒有什么本事?
当学生说能变长时,我及时通过动态的演示,展示金箍棒的伸缩变化,
以此让学生感受什么是无限延长。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出所学的知识,目的是让学
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教师时刻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我用
学生喜爱的孙悟空为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习得轻松有趣,他
们能很自然地融入探究活动当中去。
接着我从“你能用简单的线条表示这种‘无限延伸’的感觉吗?这
个问题出发,利用想一想,画一画,贴一贴等活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
时间,让他们有从具体形象的事物中抽象出直线的思维变化过程,这
样很容易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样我利用数学书和手电筒等实物,也是
用上述方法来教学线段和射线的。当教学线段时,我向同学们质疑:
“木棍的一条边可以用直线来表示吗?”来引而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想
办法可以用什么来阻挡直线,不让它无限延伸呢?从而引出:“端点”,
进而掌握了线段的特点。我又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手电筒来启发它所发
出的光线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认为结合身
边的事物从中提练出线段和射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画起来也比较
容易。
(三).进一步区分三种线,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我用课件向学生出示表
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的特点如:端点,延伸情况,与直线的联系,
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
果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
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
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
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四).联系生活,内化知识。
我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这三种线的实例,完全让学生展开想
象,想到什么线就说什么线,有的学生说:铁轨的一部分是直线、红
外线是射线、激光也是射线……可见学生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善于
观察,善于发现。然后,我再放映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并举头发的例子,
借助生活中的情境,加深对线的认识,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
大家留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
(五).三种线的读法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我采用自学的方式来学
习“读一读”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学懂得直线有两种读法,射线有一种
读法,而且明确射线只有一种读法,线段有两种读法。
本环节我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学,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提高课堂效果。
(六).动手操作,感受“点与线”的关系。
我用课件出示了两个填空题,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又
可以画几条直线呢?让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经过画一画来拓展学生的
思维,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为了更直观的让学生便于理解,我用课件展
示了画的过程,来加深学生对点与线的认识。在练习题环节中,我创
设了去小猫咪家走路线的情境,让学生找出第三条线是最短的路,从
而小结出两点间的无数连线中,线段最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七).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而且让学生明确认
识了这三种线对于以后学习线与线之间的关系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
用。
八、说板书设计
恰当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的重、难点。虽然课件
清晰地呈现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但规范的书写板书及课题可以让学生清晰和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以及教学的重难点,所以仍是必不可少的。
线的认识
线段射线直线
长度有限无限无限
端点2个1个无
与直线的关系是直线的一部分是直线的一部分
九、说课堂评价
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
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
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
的课堂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
生本的多项、丰富、适宜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交流过程。通过评价,使
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对对学生的回
答、板演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因为评价运用得好,可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有效地引导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出一
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
注结果,有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教材
P30-32)o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并能进行适当的估算和正确计算。
方法过程:引导质疑,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索出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
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
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还有计算每
步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
二、说学生
本班的学生经历了三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
法口算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估算
方法、还能应用加减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他们具有一定的独
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他们应有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动
手能力还不够强。
三、说教法
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一引导
探究,合作交流一一测评反馈,巩固运用一一课堂小结,质疑问难一
一课堂作业,巩固知识。详细如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幻灯呈现教材第30页的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
分时间。
2、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20圈呢?21圈所需要的时
间,你可以计算吗?怎么列式?指名生列出算式:114x21=【设计
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由三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整十数
的口算过度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3、揭示课题。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1、提出问题:估算一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
间?你打算怎么估算?
生讨论交流出三种方法:
方法一:(把两个乘数都估小)114x21-110x20=2200
方法二:(把两个乘数都估大)114x21句20x30=3600
讨论:精确结果在什么范围之间?(在2200〜3600之间)
方法三:(把一个乘数估大,另一个乘数估小,具体哪个数估大,
哪个数估小,根据实际情况决定)114x21句20x20=2400【设计意图:
让学生归纳三种估算方法,以此推断出哪种估算更接近精确结果,通
过估算了解精确结果在哪两个数之间】
2、引导探究算式114x21的计算方法。
说一说:“114x21"你打算怎么算?
学生思考,汇报交流,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114x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x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114x21
=114x7x3(用21看成“7x3”)
=798x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2394
解决方法3:114x21
X1OO1O4
20
1
解决方法4:114(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x21_______
114...114x1
228114x20
239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设计意图:让
学生进一步掌握四种计算方法,对比四种方法各自的特点,从而明白
竖式计算对于大数的乘法显得更加简便。】
3、讨论:你喜欢哪种方法,哪种方法最方便最快?
4、用竖式计算:
135
X74【设计意图:加大竖式计算的难度一由不进位的过度
到进位的。】
讨论: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同位的俩同学交流。
汇报交流结果,师抓核心关键词板书:相同数位对齐;进位。【设
计意图:针对学生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现象,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竖式计算应注意的方面,警示学生避免出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
力。】
(三)测评反馈,巩固运用
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3题。
指名演板,其余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
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反馈运算结果,评价演板的同学,学生订正自己的答案。【设计
意图: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不知针对性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
师:你还有什么疑惑?
生问生答,特别的问题教师可以答疑。【设计意图:总结、质疑。】
(五)课堂作业,巩固知识
1、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1题。
指名生读题,引导理解题意,列出算式,然后讨论怎么做?(先
估算,写出估算算式;再精确计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答案,说明算理,集体订正。
2、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2题。
齐读题,理解题意然,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独立完
成,集体订正,提醒学生单位的互化。【设计意图:安排这两个问题
在后面目的是培养学生审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预
防时间不够,做灵活处理。】
《有多少名观众》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多少名观众》,下面我从说教材、说
学情、说教学流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说教材
1、说内容。
《有多少名观众》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33至34页内容。
2、教材简析。
对较大数进行估计,先要把较大的数分成大体相同的几个部分,
那么只要能估计出其中一部分的数量,就可以用乘法算出要估计的数
量。教科书提出三个问题:1.讨论用什么策略估计体育场馆中人数;
2.如何估计一个看台观众的人数;3.如何估算得到体育场可容纳的观
众人数。
4、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
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数学信息的收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的全过
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
算的习惯。
5、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对估计方法进行归纳。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能正确、合理的对数据进行估算。
二、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学生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实践,愿意与人合作,已经
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计算
方法,所以为本堂课大数的估算打下了基础。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
排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即:创设情景,活动探究一一获取新知,巩
固应用。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展示本课主图
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没有亲自到体育场看过现场比
赛?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
多少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良好习惯。
2、出示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座位数相同,你能估
算出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小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情境图和收集数据信息的能力,为解决
问题做准备。
四、巩固应用
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习题:
1.估计黄豆数量
2.估计报纸文字数量
3.估计草坪面积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自主解决问题的成果,主动太散估计方法。
学生可能还会提出一些其他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特殊问题,要
多注意引导。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给学生提问题、解答
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
4、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2)你有什么感想?(3)你要提醒
大家注意什么?(4)你还有什么疑惑?(5)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
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
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以上是我对《有多少名观众》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
于时间短促,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
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加法
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
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
识。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基于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我制
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两个规律。
2.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在本节课上,本着真实有效的宗旨,让课堂焕发生活的活力,让
每个孩子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并注重教师与学生
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加强情感交流,使得课堂真正成为
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从而让教师与学生都获取丰富的,积极
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主要设计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口算初步感受规律
二、探索规律:
活动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现在我们来观察每一组中的两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
点?(每组式子的加数相同,只是位置变换了。)
2.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和怎么样?(不变)
也就是说每组的两个式子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
3.请同学们照样子写一组这样的式子。
4.用a,b代表两个加数,你能写出上面的规律吗?
a+b=b+a
5.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内容-加法交换律。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活动二:探索乘法交换律
1.加法有交换律,乘法也有交换律吗?
2.自学指导:
(1)根据7x9=9x7,照样子写一组算式。
(2)观察式子,我发现在乘法中,交换两个()的位置,积
()O
(3)用a,b代表两个乘数,乘法交换律可以这样表示:
()x()=()x()
三、达标检测:
1.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填一填。
5+17=()+5
45X18=18x45
29+13=()+()
()x()=210x30
a+b=()+()
△xD=()x()
()+()=()O()
()O()=()x()
2.计算下面各题,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13+31431x23
四、拓展延伸:
减法和除法也满足交换律吗?举例试一试。
五、课堂总结。
通过对一节课学习的回顾,让学生谈谈收获,尤其是在数学的思
想与方法上做出评价。
六、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xb=bxa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结合律”是教育部审定北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
的第三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是学
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
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
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
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
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
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
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和学法
下面,为了说清楚重点和难点,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
教法和学法上来谈一谈。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
探索。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
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
累。更重要的是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教
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
探索。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
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结合律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
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
忆、模仿和积累。更重要的是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
作交流等。具体的教法和学法,我将落实到下面的教学过程当中: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学中,利用情景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
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为新课做铺垫。
(二)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因为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
础上进行的,所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学习的经验是学好本内容的
基本策略。
学习任务二:通过设计“课本中52页的小朋友是怎样表示加法结
合律并填写完整,我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这个
环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进一步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内
涵。
(三)巩固练习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全体同
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前两题是
基础巩固题,是针对加法结合律的定义设计的填空。三题是将加法交
换律也放入了习题中,让学生能够区分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第
四题则是开放题,在一个算式中,给学生作图题,让学生自己想出一
个适合的方法来使计算简便一些。这样,我就把主动权再次交给学生,
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性。
(四)课堂小结
我会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让
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加法的结合律
(4+8)+6=4+(8+6)
(19+62)+38=19+(62+38)
(30+40)+50=30+(40+50)
(a+b)+c=a+(b+c)
《买文具》说课稿
《买文具》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小节的内容。
下面把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及处理教学内容时采用的教学策略简单的
说一说。
一、分析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买文具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第一
节的内容。
(二)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内容以小朋友购买文具用品为素材,在现实情境中分别提
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了整数四则
运算的方法,会列分步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
学生也已经学过含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
两步式题,这些式题由于乘法在前,所以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的。
因此学生开始学习本单元时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为了分散难点,便
于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和递等式的书写格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
混合运顺序和正确的书写格式。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两
个特点:一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理解
和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逐渐
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不断提高理解水平。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经验,要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教学信息,面对实
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
题的策略,因此本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四则混合运算(不超
过三步)顺序的合理性,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
2、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认真看题,耐心细致计算的
良好习惯。
3、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未知”转化“已知”的
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的”。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脱式过程的书写格式,结合题意帮助学生理解先算乘
法的理由。
二、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
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
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对周边
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
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的方式上,
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
人对话。
三、分析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
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
进行学习,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从学生已
有的经验出发,通过故事情境,电脑辅助的方法教学本课内容,让学
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
四、分析学法
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
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学生通过主动地参与探究,动手实践,
讨论交流,获取新知,领悟方法,形成能力。
五、分析教学过程
本课我主要分为五个环节:1、温故导入、回忆旧知;2、创设情
境、设疑自探;3、独立思考、解疑合探;4、巩固练习;5、课堂小
结。
(一)温故导入、旧知引入
1.首先请学生口答:5+8-7,12+4X4这两道算式,并且让学生
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从旧知入手,让学生回忆并归纳同一级运算按从左
往右依次运算,为新课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设疑自探
1.出示P47主题图,谈话导入:星期天,淘气、笑笑、小明一起
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教师板书:买文具。让学生仔细观察,
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淘气买3计算器和1支钢笔,你们能帮他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
钱吗?”
【设计意图: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4.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教师板书:
22X3=66(元)244-4=6(元)66+6=72(元)
5.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要先算出什么?(指名回答)
6.提问: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并计算
呢?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22X3+244-4
=66+6
=72(元)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于算式的理解程度,明白算理。】
7.(教师手指22X3+24+4)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一步计算
的算式合在一起的,在这个综合算式里,22x3的积表示什么?24+4
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
(1)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3个计算器和1
支钢笔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2)提问: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
么也要先算22x3?(指名回答)
学生在汇报时,教师适时点拨同时算,可以用一条横线表示出来,
让学生明确算理。
教师小结: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算式里,无
论乘(除)法在前还是乘(除)法在后,都要先算乘(除)法,再算
加(减)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板书: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创设较为宽松的氛围,充分利
用学生的已知,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
的想法,从而把旧知纳入已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三)独立思考、解疑合探
完成教材47页的三道题。
1.学生独立完成,并且提醒学生用画横线的办法标出每道题的计
算顺序。
2.小组交流,提出合作要求。说清自己的想法,先算什么,再算
什么。派代表汇报。
(四)巩固练习
第一层次:完成“练一练”第1题。
1.谈话:同学们帮淘气解决了问题。老师:(同时课件出示:笑
笑也想请你们帮忙,她买2副羽毛球拍,付了100元,谁能帮她计算
出“应找回多少元”呢?)你们能列综合算式解决吗?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全班交流:你们的综合算式是怎样列的?为什么?学生尝试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
评价。
3.提问性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中,重点从学生的作业中找出错误资源,
引起学生注意与重视,然后结合题意,让学生在充分比较、反思、碰
撞中,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流仓库经理年度述职报告
- 智慧教室装修方案
- 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 孕期糖尿病饮食和护理
- 老年人糖尿病病人的护理
- 龋齿病的发展过程图解
- 2.3.1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吉林省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10有理数的除法课件新版华东师大版
- 吉林省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全章整合与提升课件新版华东师大版
- 深度学习及自动驾驶应用 课件 第9、10章 生成对抗网络及自动驾驶应用、强化学习理论及自动驾驶应用实践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护理学习教案
- 脑梗塞临床路径
- 苏教版数学 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 机读答题卡模板 英语
- 工程项目专项监督检查表
- 线性方程组的迭代解法及收敛分析
- LightGuideing导光柱设计指南
- 甘蔗汁褐变抑制研究
- 海康威视枪机摄像机检测报告精编版
- 强化沸腾传热的方法
- 《小红帽》绘本故事PPT课件61647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