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统编版)02_第1页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统编版)02_第2页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统编版)02_第3页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统编版)02_第4页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统编版)0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统编版)02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作为人类情感结晶的诗歌自然也不例外。体现诗歌存在状态的时空是现实的物理时空,而在诗歌内部,诗人具体描绘的艺术世界自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小宇宙,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时空。诗歌的艺术时空是现实时空和诗人心理情感交汇融合的产物。诗人将现实时空诉诸内心感受,最终经过诗歌作品得以具体呈现,其中灌注了诗人丰沛的情感。情感的抒发是诗歌最为根本的内容,正因有了情感,时空才被赋予极大的可塑性和选择性。在诗歌里,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所以采用虚构、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段,将现实时空重新组合而建立起诗歌的时空结构。有时,诗人借助时空转换,在今昔对比或巨大反差中抒发一种人世沧桑、物是人非之情。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这里呈现的是同一空间里时间转换的时空结构,诗中的事件就发生在“板桥”上。开篇作者描述了一片清丽春景,诗人心底的忧伤被悄然唤起,思绪由今入昔,怀念故人之情绵绵;最后一句又把时间转回“今朝”,与开头照应,产生“今—昔—今”的时空转换。有时,因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难以遏抑,现实时间的顺流性和空间的逻辑性在强烈的情感面前失去意义,不仅时间变得具有可逆性,其中的空间也会发生大规模切换,以适应诗人喷涌的激情。李白的诗篇常常如此:“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其一)作此诗时,李白因受小人迫害而离开了他渴望一展宏图的长安,时空使因内心的悲愤之情发生了巨大改变:空间描写在黄河与太行山间转换,以“冰塞川”的不可穿越和“雪满山”的不可登攀表达了世路的艰难险阻与英雄失意的悲慨;时间则在现实与历史和虚构中穿梭,从当下自己受迫害的现实切入,先是写周朝姜太公,又向前逆推到商朝的伊尹,形成跳跃性的时空结构。在诗歌里,现实时空本身的客观属性和固有的自然标度早已随诗人情感的变化而改变,或者上下几千年的时空被压缩成一瞬间,或者又将一瞬延长,使之包含更丰富的情感内涵。为表达情感之需,诗人通过想象创造了这种与现实时空相参照的、经过压缩或延长乃至被幻化的时空结构,如李贺的《梦天》中:“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仙界俯视人间,时间变得短促,空间变得渺小,诗人于其中寄寓了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冷峻思考。可以说,诗人任由情感的驱遣,在诗歌里营造出多变的时空结构。然而,诗歌中的艺术时空并非被动受情感的支配而消极生成,其本身对情感的表达也有反作用。如王昌龄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全诗属于那种在时间的顺流中空间自然转换的时空结构。时间通过少妇所处所见的不同空间“闺中”“翠楼”“陌头”的顺次切换而逐渐推移,场景由室内向室外转变,少妇心中隐秘的情感也在转变中悄然展现,正因为“陌头”那惊鸿一瞥,后悔与悲愁渐渐取代了精心梳妆享受春色的喜悦,最终弥漫全诗。总之,巧妙的诗歌时空结构处理方式会激发诗情的层层推进,使其向纵深发展,让情感的血脉在每一首诗歌里奔涌涤荡,呈现出顿挫缅邈的诗美。(摘编自岳丽颖《中国古典诗歌时空结构新探》)材料二:富有联想和想象意味的诗歌,是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进行不落痕迹处理的呢?这些转换技巧又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诗歌中最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是以空间的转换暗示时间的流逝。之所以将存在于空间的事物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是因为时间是抽象的,它的流逝是不易觉察的,读者只有注意到真切可感的事物的改变,才会意识到时间在变化。《世说新语》中东晋大司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讲得就是这个道理。诗歌中还有一种转换时空的技巧是时空交错、结合,共同营造诗的意境。正如初唐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以时空为坐标系,将主人公置于横向的历史与未来无限延伸和纵向的天与地无限广阔的交汇点上,感慨万千,全诗写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极大地拓展了时空容量,已突破了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之界限,超越中使内在意蕴趋于无穷。时空的不完全转换也是一种重要技巧。这种技巧往往将时间与空间中的一种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而将另一方竭力扩展,以达到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呈现的时间被限定在黄昏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但全诗却展示出藤、树、鸦等丰富意象和空间变化。以上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时空处理技巧,需指出的是,诗歌中时空处理是非常复杂的,有时是各种技巧的综合运用,不会仅仅局限于这三种方式,需要认真分析。(摘编自范海霞《略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时空转换技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情感结晶的诗歌有两种时空状态,一是作为艺术作品存在的现实物理时空,一是诗人情感和现实时空融合形成的艺术时空,B.材料一中刘禹锡《竹枝词》运用时空不完全转换方式,将空间限定在一定范围,这种限定方式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运用的完全相同。C.材料一第四段使用李白的诗进行论证非常合适,世路的艰难险阻所激荡起的诗人的汹涌情感,确实已经冲破了常规逻辑的范畴。D.两则材料都围绕“时空转换”展开,但重心不同,一个重在阐述时空转换与情感的关系,一个重在阐述时空转换的技巧与效果。【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这种限定方式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运用的完全相同”错误。限定方式不相同,《竹枝词》是空间限定,时间转换;《天净沙·秋思》是时间限定,空间转换。故选B。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果论证能帮读者理清事物之间的逻辑顺序,例如材料一第二段用此手法论证时空结构能对诗人情感表达产生重要作用。B.诗中具体时空被压缩、延长乃至被幻化,实际体现的是情感在其中的支配作用,反映的是情感在艺术时空中的运动状态。C.因为时间是抽象的,不易觉察的,所以诗人常把空间的事物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用事物的改变让读者意识到时间在变化。D.《登幽州台歌》让我们感受到,置身于悠久时间和广阔空间交汇的时空点上,个体的孤独感和历史的深重感会更加强烈。【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例如材料一第二段用此手法论证时空结构能对诗人情感表达产生重要作用”错误,因果颠倒。原文有“情感的抒发是诗歌最为根本的内容,正因有了情感,时空才被赋予极大的可塑性和选择性”,材料一第二段论证的是情感抒发对诗歌采用时空结构的重要作用。故选A。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重在阐述时空转换与情感的关系,时间、空间和情感都要涉及才最适合。A.前两句表明感情;“沉吟至今”表时间。B.“向天横”“拔五岳掩赤城”都指空间。C.“大江东去”指空间,“千古”指时间,“浪淘尽”“风流人物”满含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D.“怎敌”含感情;“晚来”指时间。故选C。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答案】①首先以问题开篇,引出关于时空转换技巧及其艺术效果的论证主体部分;(1分)②然后分别论述了三种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及其艺术效果;(2分)③最后指出还应全面具体地看待时空处理方式。(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富有联想和想象意味的诗歌,是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进行不落痕迹处理的呢?这些转换技巧又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首先以问题开篇,引出关于时空转换技巧及其艺术效果的论证主体部分;第二至四段,“诗歌中最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是以空间的转换暗示时间的流逝……读者只有注意到真切可感的事物的改变,才会意识到时间在变化”“诗歌中还有一种转换时空的技巧是时空交错、结合,共同营造诗的意境……诗极大地拓展了时空容量,已突破了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之界限,超越中使内在意蕴趋于无穷”“时空的不完全转换也是一种重要技巧。这种技巧往往将时间与空间中的一种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而将另一方竭力扩展,以达到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然后分别论述了三种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及其艺术效果;第五段,“需指出的是,诗歌中时空处理是非常复杂的,有时是各种技巧的综合运用,不会仅仅局限于这三种方式,需要认真分析”,最后指出还应全面具体地看待时空处理方式。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杜甫《登高》一诗中颈联是如何运用时空转换的技巧来表达情感的。(6分)【答案】①诗人由江边之景扩展到万里之外,由眼前之时间扩展到百年,对现实的时空进行大规模切换,以表达自己难以遏制的漂泊之愁和老病之伤;②诗人通过想象创造了与现实时空相参照的、经过压缩或延长乃至被幻化的时空结构,将万里、百年的广阔时空压缩在登高之一瞬、一隅,寄寓了对人世沧桑更丰富的情感;③诗歌中的艺术空间并非被动接受情感的支配而消极生成,其广阔的时空意境对诗人漂泊的孤独情感的表达起到了反作用。(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诗歌中还有一种转换时空的技巧是时空交错、结合,共同营造诗的意境”“已突破了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之界限,超越中使内在意蕴趋于无穷”分析,诗句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万里悲秋常作客”是常常客居他乡,是从空间上强调远离家乡、漂泊无依的悲愁;“百年多病独登台”则从时间上表明年老多病、孤独寂寞的哀伤。诗人由江边之景扩展到万里之外,由眼前之时间扩展到百年,“万里”与“百年”时空结合,对现实的时空进行大规模切换,极大拓展了时空容量,表达自己难以遏制的漂泊之愁和老病之伤;结合“在诗歌里,现实时空本身的客观属性和固有的自然标度早已随诗人情感的变化而改变,或者上下几千年的时空被压缩成一瞬间,或者又将一瞬延长,使之包含更丰富的情感内涵。为表达情感之需,诗人通过想象创造了这种与现实时空相参照的、经过压缩或延长乃至被幻化的时空结构”可知,诗人通过想象创造了与现实时空相参照的、经过压缩或延长乃至被幻化的时空结构,将万里、百年的广阔时空压缩在登高之一瞬、一隅,寄寓了对人世沧桑更丰富的情感;结合“然而,诗歌中的艺术时空并非被动受情感的支配而消极生成,其本身对情感的表达也有反作用”可知,“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百年多病独登台”,诗句加上时空的转换,表现作者登高触景生情,那种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更深切地写出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这一效果体现了情感表达与时空转换技巧的辩证关系,其广阔的时空意境对诗人漂泊的孤独情感的表达起到了反作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保京上任贾平凹抓纲治国的第二个年头,礼泉县委接到通知:王保京任县委书记。但是,已经是第五天了,县委机关里还没有见到王保京的面。这时候,正是礼泉县北部山区遭受着一场百年罕见的大旱:十七个月,五百零十几天了,没下过一场透墒雨!因为缺水,麦苗好不容易从地缝里钻出来,却发不了枝,分不了蘖;因为缺水,麦苗刚长到五寸高便要吐穗,许多穗却又吐不出来,卡死在脖子里了;①因为缺水,挣扎着出了穗的,只能顶个蝇头般大的瘪壳壳,在热风中摇晃。中午。北山的田埂上,走着一个戴草帽的人,一个地道的,泾河岸上的庄稼人:敞着怀;一个裤腿挽在膝盖上,一个裤腿吊在小腿上;反抄着手,手里捏着一块土疙瘩;土疙瘩捏碎了,细细的土面儿从指缝间流出来,一股热风,立刻就吹散了。这土,这原是长庄稼的土呀!现在,绕着北山,缠上了一条一扯百里长、十几万亩面积的旱腰带,在勒着北山,勒着全县,勒着他的心。他忽然想抽一支烟,他本来没有这种嗜好,但现在却想抽得厉害。掏出个纸片片,就近扯了一片干枯的树叶,揉碎了,卷起个喇叭头来叼在嘴角,却苦于没有火。火,他抬头看一眼那悬在空中的一盆火,火!火一样的土地上,什么东西能长绿呀?一个老汉从山包后转出来,他喊了一声,老汉没听见,又走过山包去了。他追过去,他突然忘记了要火,他看见山包那边有一片绿!火焰山上还真有绿地啊?!他扑过去,跪在地边,嘿嘿嘿地笑。这是红苕苗呀,这是旱地里的勇士呀,苗儿正绿,那薄薄的叶上,看得出叶脉,有深绿的汁水在流动。他喜欢得要去逗那叶儿,又怕撞坏了它。老汉过来说:“长得疼人不?”他给老汉甜甜地笑着,他问老汉为啥红苕长得这么好?老汉告诉他:红苕最耐旱,只要能逮住苗,就有收成。他乐了:“这是宝!这是宝!咋不大量种红苕呢?”“可惜大家都不注意这玩意,往年只种一点尝个鲜。”“要大种,不大种不行!咱们就在这红苕上打它个翻身仗!”他说得十分认真,然后就在边地转着看。老汉问他来干什么,他才记起应该向老汉讨个点烟的火。但一摸嘴,那喇叭头烟卷早不知遗到哪里去了。而且怪得很,竟连一点想抽烟的欲望也没有了。天黑的时候,戴草帽的人已经站在山下的烽火大队的村口了。烽火,这是他的所在队。在这片埋葬着他祖宗的土地上,他滚爬奋斗了几十年,领着全村的贫下中农,硬把一个穷得苍蝇不拉蛋的荒滩,变成了全省有名的农业学大寨的先进队。在棉田里参观的各社负责人,已经得知这个大队的支部书记就是新上任的县委书记了。这当儿,他们发现他了,立即跑着围上来,人们亲热地喊着他的名字:“保京!”有人提议为他鼓掌。因为他有双喜:一、今年大旱,烽火粮棉却丰收在望;二、他担任了礼泉县委书记。热烈的掌声立刻爆发出来。②王保京,在掌声中并没有眉开眼笑,他冷静地站在水渠里,看着这些战友,胸部起伏。他感激战友们的祝贺,他从他们的掌声中得到了一种鼓励;他从他们的眸子里看出了一种期望。他看着面前的麦浪在翻涌,整个平原都仿佛在颤动;但山上呢?过去,他领着一个大队,一个大队搞上去了。如今,面前摆着礼泉县这辆战车,他这个赶车的,将要使出多少劲呢?他觉得胸口有一团热乎乎的东西在翻腾,他突然说:“伙计们!党把县上担子让我挑,挑得咋样,全凭伙计们的帮劲呀!用不着客套,用不着寒暄,谁也知道谁能吃几老碗饭。咱们肩上挑的是几万人口的嘴,是社会主义的大旗啊!”“今年山下丰收在望,为啥大旱之年丰收?是前几年山上山下的贫下中农,合力修了宝鸡峡渠的结果!因为‘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山上的一个水利工程没有开工,遭了大旱。眼下只有栽红苕!栽红苕又缺苗子、人力,这是礼泉县眼前火烧房子的急事啊!”紧急大事,就要迅速动员全县人民抗旱救灾!这些各个公社的带头人,③这些降龙伏虎的“干家子”,沉默起来了,新县委书记的话砸在他们的心窝里,丁当价响!北山遭灾,他们是知道的;北山的灾情,他们也曾耳闻目睹;他们也为北山人民着急过。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北山还有长绿的希望,山下还可以支援去栽红苕?!这位身穿粗布褂子的泥腿子书记,上任的第一把火,是从这儿点起的!他们几乎没有再作什么考虑,就大喊起来:“帮!当裤子脱袄也要帮!”保京说:“帮,怎么个帮法?平原社队,一是要寸土必争,进行增种,每条田埂,每条路旁,村口,巷院,凡是能种的,都种;能种一苗的,算一苗。二是组织劳动力,带上红苕苗,带上水,带上干粮,上山!栽它四万亩红苕,收它个几千万斤,看看是什么火色?谁家没有红苕苗?”“有!”“都有!”保京笑了。“我上任的第一次公社干部会议就算结束了,都回村,我给咱搞场电影看看,吃的,住的,烽火包了!”但是,没有一个公社干部在这里过夜。他们只拿了简单的行李,都跑回去了。边远公社的一个老书记也要走,保京生气了,强命留下,因为他知道这老汉有肝炎病。但是,当晚上保京来请他去吃饭时,人不见了,桌上留个纸条:“保京,你不要怪我,这是啥时候呀,能待能住吗?我走了!”保京捏着纸条,没有再说什么。④他打开了窗户,窗外,星月当空,满地银白。顿时,他感到浑身每一块肌肉都凸鼓鼓的了,他在心里说:礼泉县,是大有希望的呀!1978(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直接点出“礼泉县委书记上任至今还未露面”与“县北部山区旱情严峻”两件事,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B.保京发现老人种的红笤时既兴奋又笃定,“要大种,不大种不行!”展现了保京敏锐的治灾头脑和果断的做事风格。C.保京在会后提议“搞场电影看看”,吃住“烽火包了”,又强留边远公社的老书记,体现其圆滑世故的处事手段。D.礼泉县的“大有希望”,既源于红笤为旱灾带来的转机,也源于公社干部身上展现的团结合作、一心为公的精神。【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体现其圆滑世故的处事手段”错误。“强留边远公社的老书记”等行为表现的是王保京对公社干部们的关心。故选C。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画线句①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苗因旱灾而干瘪的严峻景象,具有感染力。B.画线句②中“冷静”一词写出了保京没有自满于已有的功绩,“胸部起伏”则显示他的内心并不平静。C.画线句③中公社干部们之所以“沉默”,是因为保京一番心系灾民、掷地有声的话语让他们心生羞愧。D.画线句④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窗外静谧明亮的景象,烘托了保京此时感动愉悦、温暖敞亮的心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D.“白描的手法”错误。画线句④“满地银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D。8.主人公王保京登场时,小说隐去了他的姓名,称他为“戴草帽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答案】①呼应了上文王保京没有露面,同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②在人物塑造上,能更好地塑造王保京心系旱情,一心为民的农民干部形象。(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段落的作用的能力。①小说在王保京登场时隐去了他的姓名,称他为“戴草帽的人”,可以和上文的“已经是第五天了,县委机关里还没有见到王保京的面”相呼应,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能够设置悬念,让县委书记以一个农民的形象出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小说开篇称他为“戴草帽的人”能更好地塑造王保京在礼泉县五百零十几天没有下过一场透墒雨的情况下并不急于上任,而是先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更好地表现王保京心系旱情,一心为民的形象。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火”这个意象多次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没有点烟的火,是实实在在的可点燃的火,用点烟的火侧面烘托了王保京的担忧,焦急。②“悬在空中的一盆火”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王保京对于太阳的炙烤造成的旱灾的烦躁,找不到解决办法时内心的焦虑。③“火焰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主人公看到一片绿油油的红苕苗时的欣喜之情,找到了战胜灾情的办法时激动,对礼泉县未来生活的憧憬。(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物象的作用的能力。画波浪线部分一共出现了三次不同含义的“火”的意象,逐个分析。①“掏出个纸片片,就近扯了一片干枯的树叶,揉碎了,卷起个喇叭头来叼在嘴角,却苦于没有火”这里的火是指点烟的火,是实实在在的可点燃的火,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王保京想抽一支烟,侧面烘托了王保京因为没有寻找到解决旱情的办法时的担忧,焦急。②“悬在空中的一盆火”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王保京对于太阳的炙烤造成的旱灾的烦躁,“火!火一样的土地上,什么东西能长绿呀?”表现了王保京找不到解决办法时内心的焦虑。③“火焰山上还真有绿地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主人公王保京看到一片绿油油的红苕苗时的欣喜之情,“火焰山”与“绿地”的强烈对比中表现了王保京为找到了战胜灾情的办法时的激动,看到了礼泉县即将收获的满腔希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公讳光,字君实。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节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B.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C.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D.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新建的国家用轻的刑罚,动乱的国家用重的刑罚,和平的国家用中等刑罚,这是刑罚根据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不是变化。况且治理天下,就像居住的房子,破旧了就修理,不是严重毁坏的就不重新建造。严重毁坏重新建造,没有好的工匠和上等的材料无法完成。“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结构相同,各自断开,排除AC;“敝则修之”,“敝”是“修”的原因,“而”连词,前后成分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B。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绝”,意为断绝,文中“绝编”借此指读书专心,与《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含义相同。B.“举进士甲科”,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甲科”原指科举考试的科目,后引申为科举考试。C.“天圣”,是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D.“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中的“蚕”与“樯橹灰飞烟灭”中的“灰”“烟”的活用现象相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以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含义相同”错误。“独下帷绝编”的“绝”,断绝;句意: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而绝江河”的“绝”,横渡;句意: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B.正确。C.正确。D.正确。“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中的“蚕”,名词用作状语,像蚕一样;句意:敌人就得以渐渐地蚕食那里的土地。“樯橹灰飞烟灭”中的“灰”,名词用作状语,像灰一样;“烟”,像烟一样;句意: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故选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光年幼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的能力比不上别人,便专心刻苦地读书,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能终身不忘。B.庞籍转任麟州时,因事被罢去了节度使的官职,改任青州知府。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C.王安石主持政事时,吕惠卿指出司马光意在讽刺朝廷变法,做法不对,便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多次往复,希望安石听从他作修改。D.在司马光看来,巧言令色的谄媚之人缺少仁义。他曾经指出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C.“吕惠卿指出司马光意在讽刺朝廷变法,做法不对,便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错误。原文“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给王安石写信阐明道理的人是司马光。故选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1)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2)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答案】(1)但是将领郭恩勇猛而且狂傲,(他)在夜里打开城门,带领一千多人渡过河水,运来酒食,遇到敌人战死。(2)吕惠卿背叛王安石,上书告发他的罪状,如果有可以用来使王氏覆灭的事情,他没有不做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引”,带领;(每点1分,句意1分)(2)“告”,告发;“苟”,如果;“覆”,使动用法,使……覆灭;“靡”,没有。(每点1分)14.针对王安石的变法,司马光是如何提出反对意见的?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①以萧规曹随的典故,指出国家目前不用改革;②以修理房子为喻,指出变法条件不成熟;③多次给王安石写信阐明道理。(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可概括出:以萧规曹随的典故,指出国家目前不用改革;由“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可概括出:以修理房子为喻,指出变法条件不成熟;由“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可概括出:多次给王安石写信阐明道理。参考译文:公名光,字君实。司马光年幼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比不上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得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功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能终身不忘。十五岁时,书本上的知识没有不理解的。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头等。改任为奉礼郎。原宰相庞籍,见到司马光认为他很奇特,等到自己做了枢密副使,推荐司马光做馆阁校勘。天圣年间,朝廷禁止百姓到河西种田,敌人就得以渐渐地蚕食那里的土地,成为河东的忧患。庞籍请求司马光前往巡视查看。司马光为他出谋划策:“应该依靠州里的老兵,再增加三千禁兵,在河西筑起两处据点,可以使堡外三十里的敌人不敢来种田,那么州西六十里范围内就不会有敌人。招募有能力耕种闲田的百姓,免除他们十五年的赋税,官府虽然没有收入,但卖出的粮食就会便宜,可以渐渐地解救河东的百姓。”庞籍转任麟州,按照司马光的话去做。但是将领郭恩勇猛而又狂傲,夜里打开城门,带领一千多人渡过河水,运来酒食,遇到敌人战死。论罪的官员把罪责归于庞籍的身上,罢去了节度使的官职,改任青州知府。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王安石开始主持政事,在天下推行他的新法。迩英阁的臣子为皇上讲读,讲到萧何、曹参的事情。司马光说:“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做法,得到安守天下的方法。所以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天下太平,百姓衣食丰足。”过了几天,吕惠卿侍讲。就说:“先王的治国方法,有五年一变的,是巡查考核等制度。有三十年一变的,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调整刑法轻重。也有百年不变的,是父慈子孝兄和弟恭的礼仪。前日司马光说的不对,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而且讥讽我是主管草拟条例的。”皇上问司马光:“惠卿说得怎么样?”司马光说:“诸侯有改变礼乐的,皇上在巡查的时候就会惩罚他,因为皇上自己没有改变。新建的国家用轻的刑罚,动乱的国家用重的刑罚,和平的国家用中等刑罚,这是刑罚根据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不是变化。况且治理天下,就像居住的房子,破旧了就修理,不是严重毁坏的就不重新建造。严重毁坏重新建造,没有好的工匠和上等的材料无法完成。现在二者都没有,我恐怕连风雨也无法遮蔽了。”惠卿不能回答。司马光就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多次往返,尽力讲理,希望安石听从他作修改。司马光又说:“巧言令色的人缺少仁义。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你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谄媚之人,在当下确实让人顺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权势,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就对宾客指点着说:“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这之后六年,吕惠卿背叛王安石,上书告发他的罪状,如果有可以用来使王氏覆灭的事情,他没有不做的。由此天下人佩服公有先见之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鹧鸪天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山花子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②,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可煞:表疑问,是否。②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鹧鸪天》开篇两句堪称别开生面,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B.《山花子》上片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从形到神,借晋代名士来比拟桂花的不凡风度,彰显桂花的高洁品质。C.两首词末都提到“无情”,《鹧鸪天》中词人用抱怨屈原来表达对桂花的喜爱,《山花子》中却嗔怪桂花虽好但香气过浓,令人生厌。D.两首词同为咏桂,从《鹧鸪天》中直白的自信,到《山花子》中蕴藉的忧愁,可感受到词人南渡前后词作风格的明显转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令人生厌”错误,《山花子》中词人嗔怪桂花太过无情,打破自己的好梦。既表现桂花香气之浓郁,也抒发了自己南渡后悠远绵长的忧愁,绝无令人生厌之意。故选C。16.两首词的下片都提及其他花,手法和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6分)【答案】同: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梅、菊和丁香作为陪衬,展现出桂花的卓然不群,以及词人对桂花由衷的赞美与崇敬。(2分)异:①《鹧鸪天》正衬/拟人(任意一点即可),“妒”“羞”两字将梅花和菊花人格化,它们妒忌和羞愧的心理,更凸显出桂花的地位,表现了词人对桂花的高度赞许和仰慕。(2分)②《山花子》对比/反衬(任意一点即可),以梅和丁香的低俗不堪、令人嫌弃,对比反衬出桂花的高雅脱俗、令人仰慕。(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情感态度、表达技巧的能力。相同点。《鹧鸪天》中,“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以梅花、菊花及群花作衬,盛赞桂花;《山花子》中,“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用梅花和丁香作为陪衬,凸显桂花的奇香。两首词都运用衬托手法,展现出桂花的卓然不群,以及词人对桂花由衷的赞美与崇敬。不同点。《鹧鸪天》中写道,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说梅“妒”菊“羞”,运用拟人手法盛赞桂花,“冠中秋”更以群花作衬,突出桂花的地位。这些都是从正面衬托,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赞许和仰慕;《山花子》中写道,梅花只注重外形,它那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就像一个只会矫妆打扮的女子使人感到很俗气。丁香花簇簇拥结在一起显的太小气,一点也不舒展。这是用桂花与梅花、丁香作对比,在她的眼中梅花和丁香是远远不如桂花的,以此反衬桂花的高雅脱俗、令人仰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白居易用一个设问句“?”表明自己是听琵琶女演奏感触最深的人。(2)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两句诗以动写静,以鸡犬之声相闻,表现了村居生活淳朴宁静,充满情趣。(3)曹操《短歌行》中的“,”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的话,表明贤才多多益善。【答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每空1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座”“衫”“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无论是传统文化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作品都要对当下观众产生影响。《只此青绿》在虎年春晚上爆红,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创设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中国风舞服,清奇秀美,舞者摇曳生姿,裙带生风。中国画充满着阴阳对立的美学,《千里江山图》更有独特的体现,浓墨重彩、轻描淡写,巍峨壮丽、……无不透着审美意蕴,笔意之中自带节奏感。线条的节奏感和舞蹈的节奏感是相通的,用舞蹈的方式进行创意表现,令人。唯美的舞姿,赏心悦目。如此,让在场的观众也飘飘欲仙,也欲,起舞弄清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沉浸其中,妙不可言。全剧结尾,一轮明月朗照千年,王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拱手致意。令人想起李白《把酒问月》中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其含义也可以表述为:“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月色如桥,古今相望,这是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江山千里

赞不绝口

琳琅满目

乘风归去B.幽美灵秀

拍案叫绝

美不胜收

乘风归去C.幽美灵秀

赞不绝口

美不胜收

扶摇直上D.江山千里

拍案叫绝

琳琅满目

扶摇直上【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幽美灵秀”形容幽静美丽清秀的风景,更精致小巧。“江山千里”形容江河和山岭壮阔。此处应对应前文“中国画充满着阴阳对立的美学”,要能够像“浓墨重彩、轻描淡写”一样体现这种对立矛盾,而“江山千里”形容的是壮阔,不能与“巍峨壮丽”构成对立,“幽美灵秀”更合适。第二处,“赞不绝口”意为“不停地称赞”。“拍案叫绝”则指拍桌子叫好,形容赞赏至极。从原文中对《只此青绿》的创造力的高度赞赏来看,用“拍案叫绝”更合适,更能表达这种惊讶与赞赏之感。第三处,“美不胜收”指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侧重于对“美”的叹赏。“琳琅满目”意思是满眼都是美玉,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此处修饰舞蹈,用“美不胜收”更合适。第四处,“乘风归去”化用自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轻舞弄清影”,表达一种沉醉的、飘然欲仙的感觉。“扶摇直上”化用自《庄子·逍遥游》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后世常常用来指代情怀豪迈、志向远大。结合语境来看,此处主要是形容观众沉醉于艺术之中的飘然欲仙的感觉,因此,用“乘风归去”才合适,与下一句“起舞弄清影”正好呼应。故选B。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只此青绿》在虎年春晚上爆红,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带来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B.虎年春晚上爆红的《只此青绿》,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创设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C.《只此青绿》在虎年春晚上爆红,它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创设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D.虎年春晚上爆红的《只此青绿》,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带来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只此青绿》在虎年春晚上爆红,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此句暗换主语,在“舞蹈”前面应加上“它用”,或者把这句改为“虎年春晚上爆红的《只此青绿》,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二是搭配不当,“创设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创设有“开始设立”“兴办,成立,创办”等含义,在此处“创设”与“享受”搭配不当,将“创设”改为“带来”。只有D将两处语病全部修改。故选D。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李白《把酒问月》中两句诗的改写,结合语段,你认为改写后的诗句要表达什么含义?有何妙处?(5分)【答案】(1)“古月”是指《千里江山图》,“今人”是指当下的观众,其含义为:画家已逝去千年,但是千载之后,那幅画的神韵却通过现代舞蹈的转化,熏陶了无数的观众。(2分)(2)妙处:①以改写诗句的形式来呈现作者的感悟,使得表达更加诗意和优美;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千里江山图》比作“古月”,化平实为生动,激发读者想象;③诗句中包含了“古月”“今人”的今昔对比,在对比中传达出更为清晰悠远的历史感,诗情哲理并茂,更为精妙丰富。(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赏析表达效果的能力。理解“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的含义,关键是理解“今人”和“古月”的含义。结合语境,舞蹈《只此青绿》的结尾“一轮明月朗照千年,王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拱手致意”可知,“古月”是指《千里江山图》,“今人”是指当下的观众。这句话的意思是:画家早已逝去千年,但是千载之后,那幅画的神韵却通过现代舞蹈的转化,熏陶了无数的观众。“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观看舞蹈《只此青绿》后的感悟,借改写诗句的形式使得表达更加诗意和优美。“古月”指《千里江山图》,这是使用比喻的手法,将《千里江山图》比作“古月”,生动形象,激发读者想象。同时,“古月”“今人”形成今昔对比,通过对比突出《千里江山图》悠远的历史感,诗情哲理并茂,与后文“这是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衔接紧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过去100多年里,全球温室气体逐渐增加,使地球系统“困住”了更多热量,直接驱动了全球变暖,这些能量的90%以上都存储在海洋中,海洋变暖实际上就等于全球变暖。当考虑全球能量或热量变化时,甚至可以忽略大气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①,就可较为准确地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状况。②;推升全球海平面、降低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效率、增加海洋热浪发生概率、造成更多强台风和极端降雨等事件。温度影响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海水温度越高,③。全球变暖使海水表层增温更快,而深水的增温更慢,这不利于表层和深水区的物质交换,氧气向下输送会更加困难,这会让海洋缺氧“雪上加霜”。21.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困住”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B.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C.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大白莲花骨朵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D.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项中的引号与文中“困住”的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强调。D.表示反语。故选A。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答案】①只分析海洋热容量的变化;②海洋变暖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③能够容纳的氧气就越少。(每句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前文说“海洋变暖实际上就等于全球变暖”,根据前文“甚至可以忽略大气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以及后文“就可较为准确地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状况”,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为“只分析海洋热容量的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