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一地理合格考试复习提纲简化1_第1页
山东省高一地理合格考试复习提纲简化1_第2页
山东省高一地理合格考试复习提纲简化1_第3页
山东省高一地理合格考试复习提纲简化1_第4页
山东省高一地理合格考试复习提纲简化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必修=1\*GB3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宇宙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人造天体(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等)2、天体系统层次: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地月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银河系宇宙(可观测)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3、太阳系(1)八大行星的名称:①水星、②金星、③地球、④火星、⑤木星、⑥土星、⑦天王星、⑧海王星(2)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3)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土星、木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GB3①外部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运行轨道。=2\*GB3②自身条件:a、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b、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c、液态水的形成。5、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时空分布规律eq\o\ac(○,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地冬半年。eq\o\ac(○,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大体上自东南向西北递增,西部非季风区多于东部季风区,地势高的地区多于地势低的地区。青藏高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原因:eq\o\ac(○,1)海拔高,空气稀薄;eq\o\ac(○,2)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eq\o\ac(○,3)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最贫乏的地区原因:eq\o\ac(○,1)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大气中含水汽多;eq\o\ac(○,2)阴雨天、雾天较多,日照时间短(2)太阳能对地球的影响:为生物生长发育提供光、热资源b、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c、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d、煤、石油、天然气是被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天、地、纬、昼、污天气状况: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地势高低:地势越高,大气越薄,透明度越好,大气削弱作用弱。维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量越大昼长(日照时数):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长污(大气透明度/污染程度):大气污染程度越高,大气透明度低,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越强,太阳辐射量减少。太阳大气层分层及主要的太阳活动A光球层————黑子(太阳活动的标志,活动周期11年)B色球层————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珥C日冕层————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a、引起地球电离层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b、引起“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c、在地球两极地区引起极光现象;d、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6、地球的历史新生早晚四三纪,六千万年喜山期;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以上同属显生宙,还有元太冥古宙。有机质有机质蓝藻大爆发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出现蓝藻低等生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重要成矿期(铁、金、镍、铬)成煤期成煤期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球的大气层、海洋、陆地形成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变迁,后期汇聚联合古陆联合古陆开始解体现代海陆格局形成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三叠、侏罗、白垩古近、新近、第四前寒武纪7、圈层结构=1\*GB3①地震波:纵波速度快,可以通三态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代码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波的传播速度随波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S波横波慢固体P波纵波快固体、液体、气体(1)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2)两个不连续界面依据两个不连续面(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内部圈层C莫霍界面:在地下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D古登堡界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地球的内部圈层: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在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3\*GB3③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最活跃元素)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主体:海洋)、生物圈(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是最活跃的圈层)。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大气的垂直分层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具有选择性,O3吸收紫外线,水汽、CO2吸收红外线。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侯,反射越强。因此多云的白天气温低。散射:有选择性,可见光中的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3.*应用eq\o\ac(○,1)我国北方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③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④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参考】①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塑料进入温室,使温室内地面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被截留,使大棚内大气充分增温;塑料隔绝与外界热交换。②释放烟雾,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③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地膜进入地面,地面温度升高,地膜减弱地面辐射,保证地温的储存。④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4、利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解释现象:①“高处不胜寒”;②“晴天比阴天日较差大”;③“十雾九晴”;④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多的地方;⑤逆温现象;⑥深秋,霜冻出现在晴朗的早晨;⑦一天中气温最高在午后两点。【参考】①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海拔越高,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温度越低。②晴天,白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温差大。③晴天的晚上,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雾。④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⑤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或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6℃/1km。⑥晴朗的早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早晨又是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刻,故深秋的早晨易出现霜冻。⑦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会有一个过程。三、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地面冷热不均→气流大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高、低空的热力环流2、气压分布规律: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等压面的判读方法:高压向上,低压向下。3、热力环流的应用(1)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2)山谷风: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3)城市风:“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3、等压面变化规律(1)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2)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3)同一垂直方向——高空与近地面高低压相反;(4)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5)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6)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面向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直接原因冷热不均(根本原因)→上升和下沉→气压差→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风2、风力(速)(1)温差→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风。(2)摩擦力:地面平坦开阔;海面(湖面);植被稀疏;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风力大;城市楼房密集→风力小。(3)山谷口,狭管效应。3、各种风的受力作用分析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风受力作用受力作用分析风向理想状态受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高空风受两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4、风向的画法(1)判高低;画水平(由高指低);画风向(判半球:南偏左,北偏右;高空90°,近地面45°);画地转偏向力(⊥风向);画摩擦力(与风向相反)。(2)切;垂;偏。第三章水循环1、水循环的过程:2、水循环的意义:=1\*GB3①联系四大圈层,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作用;=2\*GB3②促使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3\*GB3③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并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4\*GB3④塑造和改变地表形态。2、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1)水文特征:①径流量大小;②水位(径流)季节变化、汛期;③含沙量大小;④结冰期(有无、长短、凌汛);⑤流速(落差)。(2)水系特征:①流程、②流域面积、③支流多少、④水系形状(放射状、向心状、树枝状、平行状)、⑤河道特征(河面宽窄、河床深浅、河道曲直、河道形态“V”型或“槽”型)、⑥干支流河床比降(河床落差与长度之比)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海水的温度(1)概念: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状况。(2)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是海洋的主要热量来源。海水蒸发消耗热量,是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3)分布规律①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从海洋表层至1000米深水温变化幅度较大;1000米以下温度变化幅度较小。②水平分布: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③季节分布: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4)海水温度的影响①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②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越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③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的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比内陆地区小。2、海水的盐度(1)概念: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通常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2)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①外海或大洋:温度(洋流)、蒸发量、降水量。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高;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②近岸地区:入海径流、海陆轮廓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低。(3)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大致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副热带海域盐度高副热带海域受副高控制,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赤道海域盐度不高赤道海域温度虽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高纬盐度较低纬度越高,海水温度逐渐降低,蒸发量较低(4)海水盐度与人类:①晒盐:日照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②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③养殖:盐度的稳定性极其重要。④海水淡化:缓解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缺水状况。3、海水的密度(1)概念: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2)影响因素: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3)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①水平分布: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②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中低纬度海区:一定深度内,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随深度的变化很小。◎高纬度海区:随深度的变化较小。(4)海水密度与人类:有时候,海水层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称为“海中断崖”。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潜艇会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四、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海浪:海水的波状起伏(1)类型:①海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浪高越高,能量越大。②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形成巨浪。③风暴潮:在强风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热带(台风)、温带(寒潮)的沿海地区。(2)影响:①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②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能资源,可提供能源。③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3)海岸防护: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修建海堤、种植海岸防护林等。2、潮汐(1)潮汐: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的海水涨落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为汐。(2)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3)规律: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为大潮;农历每月的初七、八和二十二、三为小潮。(4)影响: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都需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3、洋流(1)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2)洋流的分类:①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②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如: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离岸风→上升流→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如:秘鲁渔场。②影响海洋航行:海轮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给海上航运造成威胁;寒暖流交汇处和寒流影响海域多海雾,不利于航行。③影响海洋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④影响大陆沿岸气候: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一、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①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②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①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②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风力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风蚀洼地、风蚀柱、蘑菇石、风蚀城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沉积物的沉积过程具有分选性,颗粒大的、重的先沉积;颗粒小的、轻的后沉积流水机械侵蚀“V”形谷、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出山口形成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河漫滩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河口三角洲化学溶蚀溶洞、石钟乳、石笋等喀斯特地貌海浪海蚀陡崖、海蚀柱沙滩等海岸地貌冰川角峰、冰斗、“U”型谷沉积物颗粒不分大小,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甲:冲积扇乙:河口三角洲二、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3、喀斯特地貌类型及特征(1)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地貌特征成因溶沟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称为溶沟。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流水的溶蚀作用洼地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被称为坝子,为重要农业区。峰丛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峰林当峰丛进一步溶蚀,基座被切开,山与山之间变得相对独立散布,则被称作峰林。孤峰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残丘地表山峰经长期溶蚀作用残留的低矮山丘。(2)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地貌特征成因溶洞溶洞长数米到数百米,常常呈层状分布流水侵蚀(溶蚀)作用石钟乳、石幔、石帘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的岩体,按形态不同可分为石钟乳、石幔或石帘流水的沉积(淀积、沉淀作用)石笋溶洞底部向上发育的尖锥状岩体石柱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的柱状岩体4、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①云贵高原在地质时期是一片热带浅海,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②地壳抬升,海水退缩,形成了高原;③在流水的侵蚀(化学溶蚀)与沉积(化学沉积)作用下,云贵高原形成了众多喀斯特地貌。5、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影响:(1)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2)居住、防空、储藏的最佳选择地(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不利影响:(1)交通: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河;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2)农业:平地少,地表水缺乏,土壤层薄且贫瘠;(3)生态:石漠化严重,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植被减少,旱涝灾害等发生频率增加。三、河流地貌1、概念由河流作用于地表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河流地貌。可以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2、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三种侵蚀作用同时进行,但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如图所示:方法技巧: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如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3、河流堆积地貌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示意图地貌特点洪积—冲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多为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四、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2、分布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有分布。3.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4、风沙地貌类型类型形成过程典型景观景观图地貌特点风蚀地貌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长期吹蚀下,形成的孤立石柱风蚀蘑菇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雅丹地貌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风蚀城堡呈现出许多层状墩台,相对高度多为10~30米,墩台的顶部较平坦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蜂窝状形态风积地貌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气流受阻时,沙尘便降落到地表,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新月形沙丘平面图形呈新月形,沙丘的两侧有顺着风向向前伸出的两个兽角(翼)。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纵向沙垄顺风向,呈互相平行的长条形五、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2、类型类型形成过程典型景观景观图地貌特点海蚀地貌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等海蚀崖高出海面的陡崖海蚀平台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台面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和淤泥层海蚀穴海浪冲蚀海滨陆地形成的槽形凹穴,断续沿海岸线分布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似拱桥海积地貌海浪携带的泥沙、贝类等物质堆积在近岸的浅水带里,形成海滩、沙坝、贝壳堤等海滩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沙坝与海岸略成平行的长条状堆积体。未露出水面的称“水下沙坝”;出露水面的称“岸外沙坝”;完全露出水面的称“海岸沙堤”六、地貌观察的顺序1、地貌概念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2、地貌按规模大小分类①大规模的地貌类型: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②小规模的地貌类型:山岭、河谷、山丘、洼地等。③微规模的地貌类型:山峰、河岸、陡崖等。3、地貌观察的顺序(1)观察点的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2)观察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3)观察步骤①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山地、平原等)。②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山岭、河谷等)。③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河岸、陡崖等)。(4)观察手段野外实地考察或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无人机等辅助观察。七、地貌观察的内容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1、高度(1)绝对高度(海拔):表示地貌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2)相对高度:表示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2、坡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1)坡度①大小: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②应用:农业生产上平整土地发展种植业。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2)坡向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生长。①阴坡和阳坡通常面向太阳的山坡为阳坡,背对太阳的山坡为阴坡。在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阳坡和阴坡之间温度或植被的差异常常是很大的,不同坡向光照条件不同,影响植物生长,一般阳坡动植物种类比阴坡要多,雪线也高于阴坡。②迎风坡和背风坡通常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所以一般迎风坡雪线较低,背风坡雪线较高。常见坡:坡的类型等高线特点剖面示意图陡坡密集缓坡稀疏均匀坡间隔均匀凸形坡自下而上,等高线由密而疏,表示山下部坡较陡,山上部坡较缓凹形坡自下而上,等高线由疏而密,表示山下部坡较缓,山上部坡较陡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一、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地貌、生物、土壤。2、整体性的概念:各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3、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二、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陆地自然带2、世界主要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植被、土壤的对应关系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植被类型土壤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砖红壤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性红壤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红棕壤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荒漠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褐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钙土温带荒漠带温带荒漠荒漠土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寒带苔原带寒带苔原气候寒带苔原冰沼土寒带冰原带寒带冰原气候寒带冰原未发育3、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4、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典型地区图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热量太阳辐射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水分海陆分布中纬度地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规律水热状况地形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三、植被与环境1、植被的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2、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裸地少数种类的植物生长裸地少数种类的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多数种类的植物生长稳定的植被(2)环境(光照、热量、水分等)影响植被的种类、形态及分布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植被分布具有规律性①阳光: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②热量、水分: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植物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拓展】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对其生长的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植物是环境的一面镜子。如:铁芒萁→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骆驼刺→干旱环境;芦苇→水湿环境。四、森林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划分依据:森林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3、森林的类型:类型主要分布地区气候特征植被群体特征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降水丰沛生长旺盛,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丰富;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和板根现象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常绿,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落叶阔叶林温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温暖生长时间达4~6个月,四季分明,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叶片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红树林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热带和亚热带支柱根和板状根;呼吸根;“胎生”;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五、草原与荒漠草原类型热带草原温带草原荒漠分布南北纬10°~20°之间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的热带和温带地区环境特征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特征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偶见矮小灌木以旱生的灌木为主,植被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拓展】不同区域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1)丘陵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3)沿海地区→防止海浪侵袭,保护海堤;(4)城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声。六、观察土壤1、土壤的概念: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见下图:理想土壤组成)3、观察土壤的内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1)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2)土壤质地:按土壤质地颗粒分为:砂土、壤土、粘土类型形成或组成特征砂土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空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易耕作壤土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通气、透水性能良好,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粘土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3)土壤剖面构造:类型剖面层方向特点森林土壤有机层上上下上下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耕作土壤耕作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七、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2、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2)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3)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4)生物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3、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对土壤特性的影响: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少冷湿环境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物理风化作用强,淋溶作用弱,土壤有机质积累少高寒地区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4、地貌: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1)由于水热条件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2)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5、时间: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6、人类活动: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八、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的功能(1)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3)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4)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土壤的养护(1)土壤的改良:有些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如:改良盐碱地措施:引淡淋盐、井灌井排、覆盖、农业生物措施。(2)土壤的养护:①目的: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②方法: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第六章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1、洪涝灾害(1)概念:因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2)分布:气候因素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3)危害:①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②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③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2、干旱灾害(1)概念: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2)分布世界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我国分布广泛。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3)危害:①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②影响畜牧业,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③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④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3、台风灾害(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2)结构及其天气(见右图)成因:气温高,广阔的海洋面;地转偏向力(3)时空分布:①时间分布:多发于夏秋季节②空间分布: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4)危害:主要来自其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①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②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③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4、寒潮灾害(1)概念: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2)时空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3)危害:①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②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③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4)影响我国的寒潮①发源地: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②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影响小之外,我国大部分地区会受到寒潮的影响。二、地质灾害1、地震灾害(1)地震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集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2)地震构造(见右图)(3)震级与烈度①震级: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②烈度: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地震烈度大小: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③关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4)主要分布地区: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①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②我国: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5)危害①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②地震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次生灾害。③地震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2、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①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②形成的主要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滑坡多发。③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淹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2)泥石流:①概念: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②形成的主要条件:地势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③危害: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三、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1、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直接引发多种灾害。旱灾旱灾火灾沙尘暴淡水短缺饥荒病虫害地震滑坡海啸泥石流崩塌水灾火灾2、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旱灾旱灾淡水短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震泥石流堰塞湖洪水3、灾害之间关联性的判断方法(1)分清主灾和次生灾害。(2)看看能否形成灾害链条。台风风暴潮台风风暴潮海水污染暴雨洪水泥石流内涝四、防灾减灾手段1、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2、防灾减灾的手段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1)灾害监测: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2)灾害防御: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