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课件_第1页
社会保障学课件_第2页
社会保障学课件_第3页
社会保障学课件_第4页
社会保障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社會保障概述“法國大罷工”的背後你如何理解社會保障?請從生活中你所關心的內容入手德國對社會保障的界定英國對社會保障的界定

一、各國對社會保障的界定社會保障是為競爭中不幸失敗或失去競爭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具有互助性質的安全制度,起到維護社會公平和社會安全的作用。社會保障是一項以國家為主體的公共福利計畫,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手段,它應該遵循普遍性原則,對全體國民實施“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面的安全保障。美國對社會保障的界定

日本對社會保障的界定

社會保障是一種“社會安全網”,對國民可能遭遇的各種風險如年老、失業、疾病等加以防護。社會保障是一種“社會安全網”,對國民可能遭遇的各種風對疾病、負傷、分娩、殘疾、死亡、失業、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貧困,以保險方法和直接的國家負擔,尋求經濟保障途徑.險如年老、失業、疾病等加以防護。國際勞工組織對社會保障的界定社會保障可理解為一個社會在出現規定的事件或在規定的情況下向其成員提供的保護,其目的是:①盡可能防止使收入喪失或收入銳減的意外出現;②當意外確實發生時,盡可能提供醫療並對引起的經濟後果提供財政保護;③盡可能為遭受意外者身體康復和職業恢復提供便利;④盡可能為撫養兒童提供福利待遇。概念界定的多樣化制度的多樣化制度實踐的差異研究視角的差異二、本課程對社會保障的定位定義主要要點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實施的、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會行為及其機制、制度和事業的總稱。責任主體:國家和政府實施依據:社會立法實施手段:國民收入再分配保障目標:滿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大社會保障概念經濟保障服務保障精神保障

請試著用一句話概括社會保障?社會保障是用經濟手段解決社會問題達成政治目標三、社會保障的主要特徵:

社會性

福利性保障性公平性互濟性強制性社會保障的本質特徵最終責任主體:國家或社會,社會性目的:穩定社會,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依法實施,強制性目標:為社會成員基本生活權利提供安全保障,公平性資金來源:國家財政+企業+個人,經濟福利性專案:以特定社會問題存在並需要國家經濟援助的方式解決為設立條件,變動性、發展性方式:自成體系的國民收入分配與再分配方式,自身獨特的規律,特殊性社會保障的三要素三要素經濟福利性社會化行為以保障和改善國民生活為根本目標社會保障是各種經濟福利性的、社會化的國民生活保障系統的統稱。一些常用的概念

社會保障對象社會保障範圍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法規社會保障管理社會保障社會保障保護的對象是

城鎮職工還是全體國民?小案例思考題:1.社會保障保護的對象究竟是誰?是全民?還是僅有城鎮?2.如何看待中國現在農村和城市差距懸殊的社會保障狀況?3.在中國目前階段,哪些人的社會保障問題最值得關注?

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國內學界,關於社會保障的保護對象,儘管用詞上略有不同,如有的用“公民”、“國民”、“社會成員”等,但其實質都是泛指一個國家的全體居民或全體社會成員,而不分城市和鄉村,不分工人和農民,也不分幹部與群眾。只要是合法的居民,都有權利享受到政府規定的社會保障。但是,縱觀我國社會保障的理念、制度和實踐,有以下兩個方面值得關注:⑴重城市輕農村。⑵強制性與自願性的衝突。時至今日,我國真正納入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人員只占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幾十年來,由於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也由於經濟水準偏低這一客觀原因,占人口大多數的9億農民長期以來基本被排除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第二節社會保障制度的構成體系瞭解不同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重點掌握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本節學習目標一、不同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差別以英國為代表的福利型保障制度

以新加坡為代表的儲蓄型保障制度

以德國為代表的保險型保障制度英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險系統國民健康服務體系個人生活照料系統養老金失業救濟金工傷津貼疾病津貼兒童津貼等返回英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簡介

英國是最早以立法形式建立社會保障的國家。

社會保障的內容有:社會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社會救助——基本收入維持、負所得稅、住房補助、社會基金社會津貼——疾人津貼

、疾病照顧津貼

、工傷津貼、法定產婦津貼、法定疾病津貼

、住房補貼、兒童津貼、無勞動能力者生活津貼等特點:

體系完整覆蓋面廣,與福利制度相聯系;分類合理,體現不同功能;財政負擔繁重,福利剛性明顯;公積金制度其他保障計畫雇主責任制公務員社會保障新加坡的社會保障體系返回儲蓄保險模式典型國家——新加坡

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創立於1955年7月。保障功能:

養老保障功能——最主要功能醫療保障功能——支付個人或家人的住院費用購買住房功能——一大創新中央公積金特點:徵收具有強制性、支取不存在隨意性;籌資模式是完全積累式的,雇主和雇員按規定比例支付社會保險費;公積金記入個人帳戶,採取以福利為主、社會保障為輔的原則;個人的公積金存款與本人的勞動貢獻和工資收入緊密結合在一起;中央公積金功能多樣,是綜合性的自我保障體系;公共項目轉移補償項目社會保險:老年、藝術、殘疾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稅收轉移支付補償:社區發展與住房,健康與福利,教育與人力,州與地方援助等公共援助:老年援助,永久性殘疾人援助,家庭援助,一般援助等健康轉移補償:老人醫療照顧援助,老人醫療補助等住房轉移補償:公共住房,房租不住,住房貸款,農村住房等食品轉移補償:商品分配專案,食品券計畫,兒童哺乳計畫等社會服務專案公共援助中的社會服務,兒童福利,鄰里服務中心,職業補習,社會衛生服務,雇員服務,地區重建,鄰里青年俱樂部,人力發展和訓練,工作俱樂部特別團體保障退休軍人:退休軍人補償金,生活津貼,生活保險,健康服務,職業補習,未成年兒童教育援助,軍人教育和訓練議案軍人:住房保障,消費保障,保險與撫恤,一般社會服務農民:農場價格支持,信貸,保險,農業雇用勞力印第安人:教育保障,就業保障,健康保障私人項目保險人壽保險,補充失業福利金,年工資擔保,職員撫恤計畫,健康保險慈善轉移支付慈善事業,贍養費和兒童支持私人社會服務諮詢服務(包括家庭服務協會、兒童福利團體,各教會分支的社會服務等),娛樂服務(主要是宗教團體組織的青少年服務),訓練和重修(如戒毒治療中心等),健康照顧,代理服務(如紅十字會和上門福利服務等),社區協調專案等返回美國社會保障。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簡介發端於1935年頒佈的社會保障法令

美國社會保障僅限定在以下三個專案範圍內:(1)向那些臨時或永久失去收入的人和家庭提供現金支付的專案;(2)向在上述條件或在某種情況下接受保險金的人和家庭,向在一既定範疇內的所有人提供醫療照顧的專案;(3)向一既定範疇內的所有兒童提供現金支付的專案;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遵循以下五大基本原則:保險金以假定的需要為基礎;“一層樓保護”概念;個人公平性和社會充分性的平衡;與收入相關的保險金;以自我支持的捐獻為基礎為什麼社會保障在各國有差異?國情不同國民的需求歷史變化政府的指導思想等Socialsecurity美式英語:狹義的僅指養老金或者退休金一塊英式英語:廣義的包括教育、醫療、養老等參見鐘心《比利時經濟學家帕斯蒂爾縱論中國社會保障》

轉引自社保線上網路返回二、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構成醫療保健子系統其他保障子系統

三、中國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多數專家和學者普遍認為)

社會救濟——最低層次的社會保障社會保險——基本保障

社會福利——高層次社會保障社會優撫——特殊性質的社會保障社會保障的四大構成體系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最高層次核心最低層次社會優撫社會救助內涵:國家與社會面向有貧困人口與不幸者組成的社會脆弱群體提供款物救濟和扶助的一種生活保障政策。通常被視為政府的當然責任或義務採取非供款制與無償救助方式目標是幫助社會脆弱群體擺脫生存危機,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外延:災害救濟貧困救濟其他針對社會脆弱群體的扶助措施社會保險的界定

以勞動者為保障對象,以勞動者的年老、疾病、傷殘、失業、死亡等特殊時間為保障內容的一種生活保障政策,強調受保障者權利與義務相結合,採用收益者與雇用單位等共同供款和強制實施的方式,目的是解除勞動者的後顧之憂,維護社會的穩定。—待遇水準的確定與受保障者的收入水準直接關聯,是收入關聯制度—交費是受益的前提條件,供款與勞動者的薪資水準直接關聯—解決勞動者未來的和不確定的風險社會救助:解決脆弱社會成員的即期生存危機社會福利國家和社會通過社會化的福利實施和有關福利津貼,以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服務需要並促使其生活品質不斷得到改善的一種社會政策。責任主體本質:經濟福利性社會化(開放式)供給:服務保障目標我國社會保障構成與特點商業人身保險是

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嗎?商業人身保險是將人身風險作為商品的一種企業行為,是被保險人在投保後,在保險期內因投保專案受到傷害時,由保險人負責給付保險金的一種保險形式。一般來說,商業人身保險包括人壽保險、人身意外事故保險、健康保險等專案,是對投保人年老、生病、死亡等風險實行承保。有觀點認為,我國的社會保險體系是由基本社會保險、企業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組成。還有的觀點認為,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二者在性質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功能定位也不盡相同,不能將商業保險歸入我國社會保險體系,當然也不能將商業保險歸入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小案例思考題:1.商業人身保險與社會保險、社會保障二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2.社會保障特別是社會保險,可以從商業保險中借鑒哪些方面的東西?⒊若將一部分社會保險交由商業保險公司運營管理,是否就可以認為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二者並沒有本質區別?第三節社會保障的功能與作用

重點掌握社會保障的主要特徵,社會保障制度的原則,社會保障的功能;能運用社會保障的原則功能等原理分析我國現階段社會保障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本節學習目標一、社會保障制度應遵循的原則

原則社會保障水準適度的原則公平和效率兼顧的原則權利與義務相對等的原則討論公平性原則基本出發點、基本歸宿保障範圍的公平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保障過程的公平性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如何?二、社會保障制度的功能

含義社會保障功能是社會保障客觀具有的內在能動功效。它具體可分為社會性、經濟性和政治性功能等方面。功能社會性功能經濟性功能社會保障的社會性功能

社會保障的經濟性功能

社會保障的政治性功能社會補償功能社會穩定功能社會公平功能調節國民收入分配與再分配功能影響國民經濟發展保證勞動力再生產,優化勞動力配置促進資本市場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功能判斷

判斷規則通常不取決於社會保障制度本身,而取決於制度的設計者和執行者食物討論: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發揮的功能如何?穩定?調節?促進發展?三、對社會保障學科的認識社會保障的學科性質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管理學社會保障應當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即是在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獨立的、交叉的、處於應用層次的社會科學。社會保障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基礎理論應用理論管理理論社會保障的研究方法縱橫結合定性與定量結合多學科綜合其他具體方法問卷法個案法社會保障的研究現狀已經起步正趨繁榮尚不成熟任重道遠社會保障與中國當今社會的關係和諧社會小康社會新農村民生問題社會保障制度的劃分依據以社會保障在不同時期的具體實踐內容為依據-社會救助型發展階段-社會保險型發展階段-社會福利型發展階段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為依據-慈善事業時代或前社會保障階段-濟貧制度的形成與發展階段-現代社會保障階段(產生-發展-成熟)社會保障制度影響社會保障發展進程的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道德倫理因素政治因素社會保障發展階段的劃分標誌:一定時期內的生產力發展水準或社會經濟發展水準一定時期內社會成員對社會保障的需求政府介入的程度社會保障實踐的出發點與基本目標一定時期內社會保障實踐的具體內容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階段萌芽階段建立時期形成時期改革時期發展時期一、萌芽時期(十九世紀三十年代)

英國在1601年頒佈《濟貧法》保障內容:就業保障和財政補貼,兼有強迫勞動和福利救濟保障性質:恩賜性和懲戒性英國在1834年頒佈新《濟貧法》

——標誌著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萌芽原則:政府有保障公民生存的義務,救濟不是消極行動,而是一種積極的福利舉措。意義:首次體現了現代社會保障的重要特徵——互濟性及受益人的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二、社會保險制度建立時期(十九世紀晚期)

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

德國在1883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險法》1884年,頒佈了《工傷事故保險法》1889年,頒佈了《老年和殘障保險法》

上述法令的頒佈,標誌著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社會保險體系的建立

理論與主張:德國新歷史學派國家除政治職能外,還應有經濟和社會管理職能國家的法律至上,決定著經濟的發展進程德國面臨的最危險的社會問題是勞工問題國家必須通過立法實行社會政策措施進行經濟與社會改革德國俾斯麥社會保險特點以社會保險制度的出現作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標誌:--制度化保障,完成了由濟貧時代的不確定性、臨時性到穩定性、經常性的轉變--雇員、雇主共同繳費、國家資助,真正確立了社會責任與風險的共同分擔機制--受保障者無需以犧牲人格尊嚴和接受懲戒為受益條件,免去了濟貧制度下的經濟狀況調查和濟貧院的奚落--質的飛躍:即零星的救災濟貧措施發展成為國家固定的社會政策,施捨式的社會救助發展成為公民的一種法定權利社會保險制度的基本特徵在性質上是權利義務結合型根本目的是解除社會成員的後顧之憂保障水準是基本保障型保障過程是規範化、強制性三、社會保障形成制度時期(20世紀30年代)標誌:以美國羅斯福“新政”為代表

以美國羅斯福“新政”為代表

1935年《社會保障法》的頒佈為標誌美國《社會保障法》特點(1)由聯邦政府舉辦全國統一性的老年保險;(2)由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共同辦理失業保險;(3)由聯邦政府資助和州政府舉辦老年人、兒童福利及公共衛生措施。社會保障制度形成的基本標誌-性質上表現為全民普遍性福利;-根本目的在於提高社會成員的-立法先行生活品質和促進社會整合;-循序漸進-保障專案走向完備化;-不斷完善-實施過程進一步社會化。四、社會保障充分發展時期(20世紀中葉)

標誌:以英國福利國家建成為起點

“貝弗裏奇報告”的主要特點社會保險制度應以統一的標準發放津貼或救濟;參加保險者不分貧富,按統一標準繳納保險費;發放的救濟或津貼應是以維持正常生活;因無收入而不能參加保險的人,國家應制定公共援助法。社會保障主要模式制度安排角度-福利國家模式

-保險型保障模式

-自助儲蓄型保障模式制度差異與模式混合複雜的影響因素和國情的差異純而又純的單一模式並不存在,大多是以一種模式為主與多種模式混合在一起福利國家型保障模式以公民權利為核心,確立了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則以國家為直接責任主體以國家為全體國民提供全面保障為基本內容以充分就業、收入均等化和消滅貧困等為目標政府與公民之間的責任關係取代了建立福利國家之前的雇主與雇員、領主與農奴以及社團夥伴之間、家庭親屬之間的責任關係社會保險型保障模式建立政府、社會、雇主和個人之間的責任分擔機制,實現風險保障的互濟性強調受保障者權利與義務相結合以解除勞動者的後顧之憂為核心實現市場效率與社會公平的協調建立政府、社會、雇主和個人之間的責任分擔機制,實現風險保障的互濟性強調受保障者權利與義務相結合以解除勞動者的後顧之憂為核心實現市場效率與社會公平的協調強制儲蓄型保障模式--新加坡公積金制度以雇主和雇員為責任主體政府只充當一般監督,而由官方性質的中央公積金局負責管理完全積累模式無互濟性--智利(養老保險)模式雇主不繳費而只由勞動者個人繳費由私人機構管理養老基金的運營個人帳戶上的強制性儲蓄只能用於養老--香港(養老保險)模式雇主、雇員分擔繳費私人機構管理國家保險模式-社會保障事務完全由國家(或通過國營企業)包辦-個人保繳納任何保險費-在保障目標上以追求社會公平為主-在保障範圍上幾乎是全體國民混合型保障模式-福利保障與保險保障乃至儲蓄保障並存-現收現付與部分積累乃至完全積累並存這些社保模式的效果如何?它們存在的問題有什麼不一樣?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在進行社保制度改革,包括歐洲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在這些不同的模式之間,它們的改革目標、困難和動力是什麼?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改革的趨勢有什麼差異性?五、改革時期(20世紀80年代至今)

改革的背景

(1)經濟增長率低(2)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加劇(3)自然資源的不規則分配(4)家庭結構的裂變

存在的問題

(1)消弱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2)國家財政負擔嚴重(3)管理體制僵化、效率低、成本高改革目的

(1)更適應社會需求(2)更合理的資金收效關係(3)進一步擴大個人選擇的餘地改革方法:開源;節流

改革的背景

(1)經濟增長率低(2)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加劇(3)自然資源的不規則分配(4)家庭結構的裂變存在的問題

(1)消弱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2)國家財政負擔嚴重(3)管理體制僵化、效率低、成本高改革目的

(1)更適應社會需求(2)更合理的資金收效關係(3)進一步擴大個人選擇的餘地改革方法:開源;節流改革全世界所有國家幾乎都在進行改革,那麼,不同模式的改革重點有什麼不同?難點有什麼差異?改革的措施有什麼區別?經驗-尊重本國的國情-追求長期穩定協調發展-建設健全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努力追求社會化-社會保險一體化教訓-國家包辦社會保障事務和福利的高速膨脹,將帶來嚴重的社會保障財政危機-社會保障水準過高會助長國民惰性,影響國家競爭力-社會保障體系的殘缺不全會使有關社會問題進一步惡化可以概括的規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規律

-特定社會時期、特定社會結構、特定社會問題、社會保障目標

-採用經濟援助手段,必須有相應的經濟基礎剛性發展規律

-需求不斷增長

-制度化的保障機制

-保障範圍和水準剛性發展

-階梯式持續發展規律協調發展規律

-各具體專案之間

-各子系統之間多樣化發展規律

-專案體系多樣化

-管理體制多樣化

-實施方式多樣化

-經費來源管道多元化

-社會保障支出管道多元化可以概括的規律“智利模式”是否代表了

新的改革趨勢?從20世紀60年代起,智利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出現了破綻。20世紀70年代末,人口老齡化帶來了財源不足,造成了人們對舊制度的信心危機。智利從1979年開始推行自由化改革,對積弊已深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推行“新制”。1980年軍政府公佈的《養老保險法》將社會保障新制一錘定音。新的智利對養老保險制度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雇員個人繳費、個人帳戶積累、多個私人管理公司共同管理基金的退休金制度。這種新制度的核心內容是實行強制性儲蓄,建立個人帳戶,將強制性儲蓄的功能私人化,並結合指數化年金市場,將儲蓄積累轉換為退休者的養老收入。

小案例思考題:1.私有化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常見模式,把它放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是否合適?2.智利在原有體制上強制性的徹底改革,是如何解決不同年齡段的勞動者問題?3.智利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第二節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與變遷瞭解國家—單位保障制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制度框架和特色掌握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變遷能瞭解歷史上的相關知識本節學習目標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改革開放前:國家—單位保障制改革開放後:國家—社會保障制按照年代劃分(粗分和細分)按照城鄉劃分按照社會保障專案劃分按照關鍵事件劃分一、國家—單位保障制的形成與發展國家—單位保障制的創建(1949—1956)國家—單位保障制的調整(1957—1968)國家—單位保障制責任中心的轉移(1969—1985)國家—單位保障制向國家—社會保障制邁進(1986年以來)一、國家——單位保障制框架與特色國家保障板塊農村集體保障板塊城鎮單位保障板塊框架

國家保障板塊城鎮單位保障板塊農村集體保障板塊特色國家負責單位包辦板塊分割封閉運行全面保障二、轉型時期的制度變革

----國家—社會保障制的基本確立

制度轉型的時代背景經濟改革所帶來的變化動搖了國家—單位保障制的經濟基礎與社會基礎國家—單位保障制自身亦存在著缺陷,並在實踐中造成日益嚴重的負面影響。轉型時期的制度變革

----國家—社會保障制的基本確立制度轉型的簡要歷程第一階段(1986—1993),重點是為國有企業改革配套和緩解鄉村貧困問題,國家—單位保障制在延續,但國家—社會保障制開始生長。第二階段(1993—1997),社會保障成為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柱,國家—單位保障制和國家—社會保障制並存,但此消彼長。第三階段(1998年以來)社會保障逐漸成為一項基本的社會制度,國家—社會保障制的特色日益明顯地得到體現。

三、兩種社會保障制度的比較共性:國家主導社會保障制度安排;

政府直接干預;

国家和政府承担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责任

區別:1951年頒佈《勞動保險條例》1978年制定104號文1993年和1994年設計社會保障改革大思路2000年策劃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四、中國社會保障歷史上不該忘卻的大事1951年頒佈《勞動保險條例》中國社會保障歷史上不該忘卻的大事1951年2月政務院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1年3月1日正式實施勞動保險待遇包括傷殘、死亡、疾病、養老、生育及供養直系親屬待遇等方面,短期待遇企業支付,長期待遇基金支付。對供養直系親屬規定勞動保險待遇,是勞動保險制度的一大特色,包括醫療待遇、死亡待遇、生育待遇。勞動保險待遇中的部分專案是根據職工是否加入工會組織而有所區別的。勞動保險待遇專案中不含失業。(為什麼?)勞動保險的實施範圍只覆蓋企業職工。“文革”前,勞動保險事業統一由中華全國總工會負責,費用來源於企業繳納的勞動保險金,費率為3%。“文革”後,負責執行勞動保險事務的工會各級組織癱瘓,費用由企業營業外列支。企業直接支付勞動保險基金支付負傷待遇1.因公負傷:全部診療費,藥費,住院費,住院時的膳費與就醫路費,全額發給工資2.非因公負傷:診療費,手術費,住院費及普通藥費,病傷假期工資非因工負傷(醫療期連續6個月以上者);救濟費殘廢待遇1.因工負傷致殘:撫恤費或補助費2.因病或非因工致殘;救濟費疾病待遇1.診療費,手術費,住院費及普通藥費2.病傷假工資1.本人負擔貴重藥費,住院膳費及就醫路費確有困難;酌予補助2.疾病救濟費死亡待遇喪葬費(僅限因公死亡)1.撫恤費(因公死亡或因工全殘後死亡)2.喪葬補助費和救濟費養老待遇照發工資(已符合退休養老條件但仍被企業留用,1958年取消)1.退職養老補助費2.在職養老補助費(1958年取消)生育待遇1.產假工資2.檢查費和接生費生育補助費供養直系金屬待遇1.免費診療,並負擔一半手術費和普通藥費2.喪葬費1.撫恤費或救濟費2.喪葬補助費3.生育補助費資料:1951年《勞動保險條例》1978年104號文新亮點1978年104號文是中組部和國家勞動總局會同有關部門共同起草的《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其亮點有:——分別規定了幹部和工人的退休與退職條件。幹部退休的條件是: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參加革命工作滿10年;完全喪失工作能力的,年齡各放寬10歲。工人退休的條件式: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0周歲,連續工齡年滿10年;從事特殊工種或崗位的,年齡各放寬5歲——規定了最低退休金標準。無論是幹部工人,退休金低於35元的,均按35元計發——對戰鬥英雄,勞動模範等有特殊貢獻的幹部和工人,從優計發退休待遇,浮動標準為退休金的5%至15%.——允許子女頂替,即工人退休後,其1名子女頂替到國營企業工作(該項政策於1986年廢止)——改變退職待遇支付方式,把一次性支付改為按月發放給生活費,幹部和工人的標準都一樣,即為本人工資的40%.資料:1978年104號文退休和退職退休和退職是兩種不同的概念退休:職工因年老或病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而退出工作崗位,按規定定期領取生活費用,養老休息的法律行為。凡達到一定的年齡和工齡,或具有較長工齡因身體衰弱喪失勞動能力不能繼續工作的,或因公殘廢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都可以退休。退休職工按照規定的標準領取退休費,直到本人去世為止。退職:對已經達到退休年齡,但連續工齡較短,不夠退休條件,或經醫院證明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又不具備退休條件的,可以辦理退職。退職可領取退職生活費,並享有醫療和死亡待遇。返回

1993-1994年社會保障改革大思路(一)資料:1993-1994年1993年和1994年是我國社會保障決策最為關鍵的兩個年頭,社會保障在這兩年中激烈辯論中敲定。社會統籌部分

退休費用社會統籌:始於1983年的退休費用的統籌經過10年的改革到1993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到1993年末,全國共有50多萬戶企業參加退休費用的社會統籌,涉及在職職工7800多萬人,離退休人員1700多萬人醫療費用社會統籌:醫療費用的社會統籌到1993年,全國共有16個省,直轄市的88個市縣和28個系統(行業)開展了中小企業大病醫療費用社會統籌,參加統籌的職工為27.2萬人。失業保險部分

1993年4月《國有企業職工待業保險規定》開始實施1993-1994年社會保障改革大思路(二)資料:1993-1994年養老金計發辦法改革部分:

1993年10月,勞動部正式發佈《關於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對養老金的計發方法進行了新的改革,即把養老金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同本地區的社會平均工資掛鉤,計發標準為省、自治區、直轄市職工平均工資的25%;第二部分同職工本人的繳費工資和繳費年限掛鉤,每繳費一年按1%計算。為什麼改革養老金計發辦法?資料1.標準工資已經成為“檔案工資”。2.仍按標準工資計發退休待遇,導致退休職工實際收入減少過多。3.造成企業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待遇上的不平衡。

勞動和保險的統一性1.勞動是享受勞動保險的前提。職工之外的人不能享受職工的勞動保險待遇。2.勞動也是享受勞動保險的一種尺度。參加工作時間長短、勞動貢獻大小構成了勞動保險待遇高低的依據。3.勞動是保險的保證。企業的勞動效果、經營狀況決定了勞動保險的實現程度。資料:什麼是勞動保險資料:2000年中國社會保障

2000年是中國社會保障年,年底,國務院發佈了《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方案》,基本完成了各項制度的統一:養老金制度改革從分散走向統一

1997年7月《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啟航

1998年11月《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失業保險確定

1999年《失業保險條例》工傷保險

2003年《工傷保險條例》(1996年,有試行條例)生育保險

1995年1月《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7年8月《國務院關於在各地建立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社會保障改革研討熱

資料拖欠養老金的原因勞動部分析:1.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欠發或減發了應由本企業支付的養老金。2.部分企業長期不繳納養老保險費,社會保險機構停止支付養老金。3.社會保險機構撥付不到位造成短期拖欠。財政部分析:1.養老基金被擠佔挪用,在一些地方“有賬無錢”。2.統籌層次低,基金不能調劑使用。3.一些地區難以落實國家出臺的養老金正常調整政策。第三節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變遷的評估掌握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結構變遷評估的標準能運用這些標準對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客觀合理的評估本節學習目標思考討論社會保障制度是什麼樣的制度?國企改革的配套制度?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柱?基本的社會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如何評價?制度的特點意味著什麼?社會制度意味著有哪些指標?經濟補償手段意味著有哪些指標?保障程度意味著有哪些指標?一、社會保障評估的主要指標-價值取向與建制理念價值取向:

-主張公平取向;

-主張效率取向;

-主張公平與效率兼顧理念:

-英國:濟貧以維護社會的穩定;

-德國:以“懷柔”政策化解工人階級的反抗;

-美國:彌補市場“失靈”和促進經濟穩定發展-制度的適應性:時代適應性國情適應性評估的主要指標制度的有效性

-制度結構的合理性

-制度運行的規範性

-社會保障需求的滿足程度

-社會保障資源的利用效率

-社會保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作用制度的可持續性

-制度的穩定性

-財政的可靠性

-制度的發展性

-支持社會保障制度的因素變化趨勢價值取向與建制理念可持續性適應性主張公平取向主張效率取向;主張公平與效率兼顧英國:濟貧以維護社會的穩定;

德國:以“懷柔”政策化解工人階級的反抗;

美國:彌補市場“失靈”和促進經濟穩定發展有效性制度結構的合理性制度運行的規範性社會保障需求的滿足程度社會保障資源的利用效率社會保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作用制度的穩定性財政的可靠性制度的發展性支持社會保障制度的因素變化趨勢時代適應性國情適應性二、對國家—單位保障制的評估國家—單位保障制的價值取向與建制理念分析價值取向:將各種社會保障政策或措施看成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內容,再讓人民當家作主的同時追求公平至上。建制理念:集體主義與平均主義國家—單位保障制的適應性分析背景:建國初期,受戰爭年代的供給制影響受嚴重的城鎮失業問題與鄉村災荒問題影響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對國家—單位保障制的評估

國家單位保障的有效性分析在制度運行的規範性方面規範性弱在社會保障需求的滿足方面:需求滿足參差不齊在社會保障資源利用效率方面:前高後低在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作用方面:經歷了從促進到促退的轉變對國家—單位保障制的評估國家—單位保障制的可持續性分析制度的穩定性弱財政的可靠性差制度的發展空間局限國家—單位保障制本身不具備可持續發展對國家—單位保障制評估的結論:價值取向與建制理念超越所持時代,過於理想化;能與計劃經濟相適應,卻又欠規範、欠成熟、欠穩定,不具可持續性;成為推進改革事業的障礙三、對國家—社會保障制的評估2。國家—社會保障制的可持續性是責任分擔的機制。是水準適度得多層次制度安排是社會化制度安排國家—社會保障制的建立與發展,還可以充分地借鑒國外的經驗教訓。1。國家—社會保障模式的合理性分析延續了國家承擔社會保障的責任包容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各方的直接參與與責任分擔3.對價值取向與建制理念的評論價值取向: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建制理念:將社會保障作為一項基本的社會制度加以建設4.對社會保障適應性的評論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選擇了漸進改革方式中國社會保障改革是在新舊模式並行中實現國家—社會保障制替代國家—單位保障制。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採取的是試點先行的做法對國家—社會保障制的評估四、國家—社會保障制

面臨的主要問題新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安全網客觀上存在著漏洞。立法滯後對新制度的負面影響重大。新制度在實踐中造成的不平等亟待改變。在制度安排中存在著忽略鄉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失誤責任劃分不清,國家財政還未真正到位,直接損害著新制度的健康發展。在機制構造中存在著誇大個人責任的失誤新制度的有效性還有待提高。討論題:中國醫改是否成功評價了哪些階段?評價的依據有哪些?評價的結論是什麼?一、社會保障水準的概念含義社會保障水準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或地區社會成員享受社會保障的高低程度。它是衡量、體現社會保障程度的重要指標。社會保障水準有絕對水準和相對水準之分社會保障絕對水準是指每個獨立個體所獲得的社會保障給付量;社會保障相對水準是指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所謂的“相對”,就是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的總量而言的,其計算公式為:社會保障水準=社會保障支出總額/國內生產總值X100%西方國家一般把社會保障相對水準作為衡量社會保障水準的主指標。

社會保障水準特點

粘性或者剛性特點動態性特點適度性特點

二、社會保障水準的制約因素

社會保障水準的供求平衡條件

社會保障水準的供給條件社會保障水準的需求條件影響社會保障支出水準的外在因素

經濟規模與經濟發展水準政治、社會結構制度年齡與人口結構歷史、人文等特殊因素幾個西方國家社會保障支出在GDP中的比例2002年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例資料來源:1、OECDinFigures,1970~19982、ALTER,1950~1980表2西方國家社會保障水準增長速度(1960~1995) %類型國家水準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國家福利型英國水準13.914.415.919.523.524.526.529.85年增長0.51.53.64.01.02.03.3瑞典水準12.817.521.226.735.533.533.635.85年增長4.73.65.68.8-2.01.11.2自保公助型德國水準20.519.025.627.230.731.532.033.95年增長-0.56.61.63.50.80.51.9法國水準13.415.815.324.123.928.826.532.95年增長2.4-0.58.8-0.24.9-2.36.4美國水準10.310.214.718.626.028.030.033.25年增長0.93.53.97.42.02.03.2日本水準8.011.014.017.723.025.025.525.85年增長3.03.03.75.32.00.50.3資料來源:1、OECDinFigures,1970~19982、ALTER,1950~1980如何確定與評價

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水準?人均社會保障支出最能反映主要西方國家社會保障水準的高低情況。1983年主要西方國家人均社會保障支出從高到低依次是法國2411美元、德國2369美元、加拿大1912美元、美國1856美元、英國1387美元、日本1068美元。從以上各項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德國和法國屬於高層次的社會保障水準,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屬於中層次的水準,日本屬於低層次的水準。目前,我國社會保障絕對水準和相對水準均較低。主要表現為:沿海地區和大城市的社會保障水準、覆蓋面分別高於西部邊遠地區和小城市;城市居民人均社會保障費用是農民的20倍以上,大約占總人口1/8的城市居民享有90%的社會保障費用支出等等。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社會保障水準如何?

從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到現在,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水準即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呈線性上升趨勢。但是,持續上升的社會保障水準給本國帶來了很大的危害,並且隨著中產階層的不斷擴大,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準不應當無限制的上升,社會保障水準在發展到一定限度後就會穩定發展,到一定時期後還會逐漸下降。三、社會保障水準倒U型發展理論

社會保障水準倒U形曲線發展軌跡前社保時期社保水準形成社保水準高峰社保水準回落和上升時期基本生活水平線人均GDP增長我國社會保障水準的評價

我國社會保障的絕對水準:我國社會保障的相對水準:對我國社會保障水準的判斷1980--2002年我國社會保障支出水準年份社會保障支出(億元)GDP(億元)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年份社會保障支出(億元)GDP(億元)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1980153.94517.83.4l19921372.526638.15.151981174.14862.43.5819931739.934634.45.021982200.15294.73.7819942044.946759.44.371983234.35934.53.9519952464.558478.14.211984281.871713.9319962846.567884.64.191985357.48964.43.9919973176.374462.64.271986448.110202.24.3919983522.578345.24.51987537.911962.54.519994866.982067.55.931988695.614928.34.6620005330.689442.25.961989815.416909.24.8220016508.695933.36.781990990.118547.95.3420027318.2102397.97.151991115821617.85.36

注:(1)表中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國民政統計年鑒》以及財政決算有關數字整理。

1998--2002年全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情況表單位:億元、%項目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數額比重數額比重數額比重數額比重數額比重合計7757.18137610.43163210.77251313.88286113.41公費醫療經費1771.641911.452151.422401.332521.18撫恤社會福利救濟費1701.571801.372131.4l2671.473681.72行政事業離退休經費2832.623932.984793.166253.457743.63社會保障補助支出1461.356114.635263.477864.3410144.75補充全國社保基金

2001.3l5953.294532.12

注:表中“比重”為各項支出占當年財政總支出的比重。

我國與歐盟成員國保障水準對比數據歐盟2001年,歐盟15成員國約3.8億人口,平均社會保障支出6405歐元(約64000人民幣)。

1993年——2001年,歐盟成員國老年人平均福利支出由1764歐元漲到2574歐元,健康福利支出已經從1229歐元變為1736歐元,傷殘福利平均支出則從363歐元變為505歐元。

2002年,歐盟成員國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例的平均水準為27.5%.中國

2001年,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1.9%.2005年,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支出為13247億元,占GDP的7.3%,人均1030元。

差距一目了然第二節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與效率分析本節學習目標重點掌握公平和效率的基本關係;能分析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中的公平與效率問題一、公平與效率的含義經濟學界定的社會公平,是社會經濟各種資源要素在多種不同使用方向間的最優配置,資源要素得到優化組合,從而實現社會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它涉及到制度公平、市場公平與補償公平三個層次

從經濟學角度講,效率的具體形式有資源配置效率、生產效率和X效率三種。二、公平與效率的關係

公平與效率是對立的

公平優先論效率優先論

公平與效率是相互補充的

效率是基礎,只有效率的不斷提高,才有公平的質的增進,損害效率終將損害公平。反過來,要提高效率,就必須有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三、社會保障制度設計的價值取向

(一)公平是主要核心目標1.保障範圍的公平性2.保障待遇的公平性3.保障過程的公平性(二)效率為次要目標(三)需要明確的相關問題

關於社會保障公平性的幾種觀點

目前,中國的具體情形是社會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社會公正已經成為各個階層高度關注的問題,也由此引發一些對社會公平性方面的討論和看法。目前一提到社會保障的公平性,有以下觀點:“重視公正便會妨礙效率”;“原始積累是不可避免的”;“國家財力不足”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如何實現公正與效率的“雙贏”?你有什麼建議名家說:公平與效率的關係社會保障要講效率似乎永遠是正確的,因為任何制度都必須講效率,沒有效率的制度是不可持續的制度,但從社會保障制度的本質出發,它的效率只能來自公平,應當是公平裏面出效率,並且在社會保障制度中講效率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加公平。因此,社會保障中的公平與效率關係是目標與手段的關係,社會保障領域講效率是有條件而不是無條件的,目標與手段之間的關係是千萬不能倒置的。摘自:“中國社會保障論壇首屆年會”

鄭功成教授第三節社會保障主體中的政府與市場職責界定本節學習目標掌握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定位;掌握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的概念及其表現能夠分析我國社會保障中的政府責任一、市場失靈與社會保障

市場失靈的表現經濟外部性公共物品壟斷資訊不完全

政府介入社會保障的作用政府可以運用社會保障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政府承擔社會風險能力高於市場

社會保障中的政府責任

政府介入社會保障可以分為三種“理想模型”:包辦、主導和不干預。包辦是指政府實施全面干預,充當著管理者的角色。不干預是指政府沒有直接出面建立起系統化、正規化的制度體系,政府不願或無力擔負起社會保障中的責任。主導型簡單來說就是介於包辦和不干預之間的一種方式,政府在社會保障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三種“理想模式”中,哪一種更適合中國國情?為什麼?

關於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責任趙履寬和楊體仁(1987年提出):

1、給全體勞動人民以養老和醫療保障,是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2、企業也有自己的責任,勞動者個人也應該自保、互保。吳敬璉和榮敬本——領銜“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計”課題組,1992年

將政府在社會保障上的責任定位於“濟貧”,並建議在與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人口範圍內初步建立社會保險制度。二、政府失靈和社會保障

政府介入社會保障的弊端無法反映消費者的偏好權利義務不對等社會保障運行機制的低效率一、社會保障基金是國家依法籌集並用於保障國民基本生活和增進國民福利的專項資金,它是社會保障制度的物質基礎。總體的社會保障基金反映著社會保障制度的總量水準,並與總體的收入分配和社會經濟發生聯繫分類的社會保障基金是各種具體的社會保障制度運行的實質性內容,是評價社會保障體系與功能結構的客觀標誌基金的分類以基金的用途或功能為依據可以被劃分為養老保險基金、醫療保險基金、救災基金等等;以基金的存儲與運轉為依據可以被劃分為積累性基金與非積累性基金;以基金來源為依據可以劃分為財政性社會保障基金、社會保險基金和社會福利基金等;總結:社會保障基金的特點專項性

互濟性強制性廣泛性增值性儲存性1998年—2004年社會保險資金滾存節餘情況圖上海最大腐敗案:社會保障基金案

一家神秘的民營投資公司“福禧”、一個管理著上海老百姓保命錢的社保局、一家優質的國企“上海電氣”,一起陷入了上海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腐敗案中。為了徹查此案,中央已派出超過百人的調查組常駐上海。

隨著上海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原局長祝均一嚴重違反國家財經紀律、收受賄賂被隔離審查,“福禧投資”董事長張榮坤被限制自由配合調查,“上海電氣”董事長王成明、副總裁韓國璋被“雙規”,寶山區區長秦裕涉嫌嚴重違紀被調查,這起牽連甚廣的重大腐敗窩案、串案的黑幕正被層層揭開,其中的灰色資金鏈條也逐步清晰起來。上海社保腐敗大案暴露了公共基金管理方面的漏洞,也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勞動保障系統紀檢監察工作座談會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監察部表示將建立專項檢查制度,每年組成聯合檢查組,對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征繳、支付、管理和發放情況進行專項檢查,並直接對市縣進行抽查

老百姓的“養命錢”啊!二、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原則收支平衡,確保制度正常運行量力而為,合理負擔,維持適度待遇水準綜合平衡,有效配置,支撐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三、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模式現收現付制基金積累制部分積累制現收現付制——近期橫向收付平衡內涵:利用目前投保人繳納的保險費為現在的保險受益人支付保險金,完全靠當前的收入滿足當前的支出,以支定收,略有節餘優點:以支定收,只需考慮短期資金平衡,不必承擔長期風險。缺點:當人口年齡結構和勞動力的年齡結構發生變化或者經濟發生動盪時,會增加現有人口和勞動力的負擔。基金積累制——遠期縱向收付平衡內涵:首先算清楚在某項社會保險上,勞動者在將來享受保險待遇期間所需開支的費用總額,然後將其按照平均比例分攤到勞動者整個就業期間。特點:

初期收費率高,見效快,長期收費率保持穩定,可形成儲備基金。優點:

可以對付可預見的和未能預見到的風險。缺點:

積累的基金要承擔保值增值的風險。部分積累式內涵:將現收現付式和基金積累式實行有機結合,將社會保障基金的收支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現收現付,另一部分積累。特點:

結合了現收現付式和基金積累式的優點收費率分階段調整,費率相對穩定,儲備金可既可應付意外支出又可用來投資。四、影響基金籌資模式的因素

籌資模式的選擇需要考慮不同的社會保障專案的支出特點。籌資模式的選擇需要考慮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趨勢。籌資模式的選擇需要充分考慮經濟承受能力和社會經濟協調穩定發展的客觀要求。

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模式選擇有哪些影響?人口老齡化是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已成為人類發展的大趨勢和21世紀人口發展的主要特徵。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其人口老齡化趨勢已十分明顯。老齡化速度快人口老齡化規模大未富先老老齡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和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長將成為21世紀上半葉我國人口變動的最重要的現象,並將對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模式等問題產生重要的影響。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模式選擇如何發生變化?小案例第二節

社會保障基金的收付管理本節學習目標掌握社會保障基金的來源管道、負擔方式重點掌握社會保障基金的支付原則及標準一、社會保障基金的來源1.用人單位繳費;2.受保人個人繳費;3.國家(地方)財政撥款或補貼等社會保障基金的來源二、社會保障基金的籌資形式

社會保障基金籌集形式,就是指籌集社會保障基金所採取的具體手段和方式

社保基金籌資形式統籌繳費社會保障稅預算基金帳戶徵稅方式(繳稅制)財政性社會保障基金/福利國家現收現付制的社會保險基金優點:強制性強,負擔公平,有利於提升社會保障的社會化程度。不足之處:稅收形成財政資金後只能通過年度預算來安排,且通常以年度收支平衡為基本目標,無法積累社會保障基金,無法抗拒週期的社會保障風險。征費方式(繳費制)-征費方式是指政府職能部門依據有關法律強制徵收並用於特定社會保障專案的籌資方式。-征費方式的特點,是在強制徵收的同時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既可以採取類別費率,也可以採取綜合費率;既可以混合籌集,也可以分項籌集。徵收方式稅乎?費乎?社會保障“費改稅”?

為了解決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與收繳問題,有學者提出了開徵社會保障稅來解決這一難題。原因如下:社會保障基金籌集費改稅的社會環境逐漸成熟;稅源基礎基本具備開徵社會保障稅符合稅收效率原則社會保障費改稅是否能夠解決我國社會保障基金征繳中的問題呢?社會保障費改稅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呢?三、社會保障費(稅)的提取社會保障費率確定方式:統一費率制單項費率制分類費率制提取原則:收支平衡原則略有結餘原則適度調整原則四、社會保障基金的支付相關性原則風險覆蓋原則公正性原則支付條件:

指的是一系列要素的組合,滿足要素的組合的社會成員有資格獲得相關社會保障專案待遇的給付。支付標準:工資比例制均一制第三節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運營本節學習目標瞭解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的相關知識掌握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的原則一、社會保障基金的運營

基金運營的重要性

滿足社會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需要投資收益是社會保障基金的重要來源社會保障基金運營的目的:實現所儲存的基金的保值實現所儲存的基金的增值社會保障基金運營的條件具有一定的規模的社會保障基金;健全的資本市場;高效率的營運機制;國民經濟發展狀態良好,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健全的監管機制;通貨膨脹率被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二、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原則與方式

安全性原則;收益原則;可流動性原則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模式間接的、被動的、保守的投資將基金存入金融機構,或是購買國家及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優點: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缺點:投資收益偏低,在銀行利率和債券利率低於通貨膨脹率的條件下不僅不能實現保值增值的目標,而且必然降低基金原有的價值量和購買力。直接的、激進的、風險型投資即基金管理機構直接從事商業證券投資和實業投資。優點:回報率高;缺點:風險大、過程複雜。平穩型投資(委託投資)--即將社會保障基金委托給專門的投資公司進行投資,所獲得的利潤按委託投資合同的規定共同分享。--其特點是介入上述兩類投資模式之間,獲利水準較第一類投資模式高,風險則較第二類投資模式小。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方向

購買政府債券;存入銀行;投資於符合政策導向的專案;進入資本市場購買股票;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社會保障基金的具體投資方式實業投資債券投資銀行存款股票投資信託投資不動產投資全國社保基金2005年度各類主要資產收益率情況一覽股權投資比重不大,但收益最好,為6.05%債券收益其次,為4.08%銀行存款收益穩居中堅,為3.24%指數投資為新增內容,收益較好,為2.82%委託投資收益情況最低,為1.55%三、社保基金投資的運作機構與政策

運作機構政府直接管理基金;委託專門管理機構政策調控規定在一定時期內基金不同投向的比重或比重區間;給予基金的投資收益以稅收優惠實施機構-官營或公營機構-民營機構-半官方機構我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的委託代理模式介紹2001年12月13日,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共同發佈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並已於發佈之日起實施。目前我國有兩種常見的委託代理方案:一個是事先規定一個投資收益的最低線,一旦出現損失(即收益水準低於此標準),則要求由投資管理人補虧或者取消其管理資格。另一個是建立準備金以應付投資回報過低的情況出現小案例你認為哪種方案會使我國的基金保值增值增起到促進作用?我國社會保障基金委托投資模式運行機制社會保障基金運營的監管

——根據社會保障法律及社會保障基金投資法律等,制定可供操作的完善的基金運營規則,它可以視為國家社會保障投資立法的延伸和具體化;

——通過財務審查或投資審查來糾察基金運營中的失範行為。監控機制必要性社會成員的社會保障權益需要維護社會保障運行中的非正常狀態需要糾察社會保障運行中的潛伏危機需要預警社會保障運行機制的自我完善需要監督機構行政監督系統專門監督系統司法監督體系社會監督體系監督機構預警系統預警系統的運行指標的設置社會保障水準指標國家財政支出比養老保險金支出指標社會保險基金滾存結餘資料與資訊發佈危機的防控社會政策的調整審慎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審慎確定勞動者的退休年齡控制失業率審慎確定社會保障的覆蓋範圍其他財務政策的調整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實現充分就業開源節流,擴充社會保障財務儲備控制運行成本,防止基金流失開闢基金運營管道其他第四節社會保障管理本節學習目標掌握社會保障管理的原則、內容掌握社會保障管理方式及社會保障管理的發展趨勢一、社會保障管理的含義與內容

社會保障管理是指為了實現社會保障目標,由國家和政府成立專門的社會保障機構,組織社會保障的專業人員,對各項社會保障事務進行計畫、組織、協調、控制和監督的過程。社會保障管理的內容體系

管理內容行政管理基金管理對象管理社會保障管理的基本原則依法管理公開、公正與效率集中管理與分類管理相結合屬地管理與保障關係協調一致二、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類型

集權制管理分權制管理統分結合的管理社會保障管理模式

-集中管理模式把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以及其他社會保障專案全部統一在一個管理體系內,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管理機構,集中對社會保障各項目基金營運、監督等實施統一的管理。特徵社會保障決策權統一集中在中央;社會保障預算權統一;政府間的社會保障聯繫是一種直接的雙重聯繫。有利於社會保障的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監督,避免了政出多門、多頭管理所產生的諸多利益衝突,使社會保障功能更有效地發揮有利於社會保障各項之間、社會保障運行機制各環節之間的協調和社會保障基金的集中管理,並在一定範圍內調劑使用,形成規模效益,真正發揮社會保障的互濟功能;有利於社會保障管理和企業機構精兵簡政,降低管理成本,控制管理費用;對社會保障業務和基金的集中管理,有利於增強透明度,便於加強社會監督。某些社會保障專案的管理與政府業務主管部門往往難以協調,進而影響管理效果;往往以國家行政管理為主,受行政干預較多。

優點

局限性-分散管理模式是不同的社會保障專案由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各自建立一套保障執行機構、資金營運機構及監督機構,各保障專案之間相互獨立,資金不能相互融通使用。-特徵各級政府及社會保障部門事權獨立;各級政府社會保障部門社會保障預算獨立;政府間的社會保障聯繫是間接的,政府將社會保障事務委託給社會保障經辦機構管理,只對社會保障進行監督,並根據各類保險專案的財務狀況進行必要的平衡。各管理機構具有較大的自主性,能根據自己所管理社會保障專案特點制定詳細、周全的管理法規,較靈活地適應社會保障發展的需要;管理的獨立性強,能根據客觀實際,及時調整保障專案和內容,較靈活地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管理機構多,管理成本高;因機構龐雜和相互獨立導致工作的反復,給被保險人和保險機構管理增添了許多難題。

局限性

優點集散結合管理模式將社會保障共性較強的專案集中起來,實行統一管理,而將特殊性較強的專案單列,由統一的社會部門分散管理。特徵根據社會保障專案的不同,把集中統一管理和分散自主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表現既能體現社會保障社會化、一體化的要求,又能兼顧個別專案的特殊要求;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中國社會保障管理體制中國現階段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是1998年在中央政府機構改革中確立的,它主要表現為政府對社會保障事務的管與監督。在中央政府機構序列是,管理社會保障事務的職能部門主要有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衛生部和財政部,其他有關部門亦不同程度地參與社會保障管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勞動和社會保險事務的主管部門,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以及社會保險基金等是其管理職責範圍內的事務內設的社會保險事務管理機構有:政策法規司、養老保險司、失業保險司、醫療保險司、工傷保險司、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司、農村社會保險司、直接事業單位。民政部負責管理全國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事業等。內設的相關機構主要有:政策研究中心、救災救濟司、最低生活保障司、社會福利與社會事務司、優撫安置局。其他部門衛生部參與管理農村合作醫療、全民衛生保健等事務;財政部內設社會保障財務司,管理中央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及財務制度等;審計署內設社會保障審計司,負責對社會保障事務進行審計監督;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制定社會保障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等;一些半官方性質的組織與社會團體,亦參與社會保障事務的管理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機構就不同程度地參與社會保障事務的管理。

社會保障管理的實例宣武區社會保障大廳與醫療保障大廳的圖片三、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存在的問題

1、社會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面臨困難

目前按照勞動保障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要求,只能購買國債和銀行存款來實現增值和保值的目的。客观上社保资金的投资渠道不畅,资本市场发展不顺利,造成缺乏相应的选择性。

2、隱性債務較嚴重

由於轉制中“老人”與“中人”的轉制成本構成了養老金的隱性債務將達到3萬億元,

3、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混亂

社會保險基金出現了挪用、呆賬、冒領等現象,造成了社保基金的損失。四、社會保障管理的發展趨勢

實行社會化的組織管理建立和完善法制化的保證措施構建系統化的管理體制民主化趨勢一、養老保障制度的確立

養老問題養老保障制度

對政府立法確定範圍內的老年人口,提供養老補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