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卷全卷共6页,22小题,满分为120分,考试用时为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容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运用(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题。(21分)在诗人眼中,秋天是充满诗意的。(1)曹操登碣石山,壮志高诵:“□□□□,洪波涌起。”(《观沧海》)(2)刘长卿过贾谊宅,伤怀低吟:“□□□□□□□,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同为异乡客,(3)李商隐夜读书信,愁秋雨阻归程:“□□□□□□□,□□□□□□□。”(《夜雨寄北》)(4)马致远天涯思乡,观落日苦游情:“□□□□□□,□□□□□□,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都是贬谪身,(5)范仲淹观图而拟想游人的“览物之情”:“则有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6)苏东坡览月而思亲,遥寄祝福:“□□□□□,□□□□□。”(《水调歌头》)秋天意象之美令人迷醉。秋光明净,秋色,秋波澹澹,秋声戚戚,无不liáodòu()着诗人的情思;风雨露霜,梧桐蒹葭,黄花红叶,归雁寒蝉,无不拨弄着诗人的心弦,令他们为之,为之倾心,为之醉狂。失意的人儿悲秋,,huáigǔshāngjīn();孤寂的人儿思秋,望月怀远,登高念亲;勤劳的人儿喜秋,稻香煮浪。橙黄橘绿……秋天与诗歌,二者如此xiāngdéyìzhāng()。数千年来,前人留下海量的秋之诗篇,无时无刻滋润着我们的灵魂,着我们的生命,何其幸哉!1.在文中空格处填上正确的古诗文。(10分。每句话1分,错1个字扣0.5分。)2.根据拼音写出文中括号处相应的词语。(3分)(1)liáodòu()(2)huáigǔshāngjīn()(3)xiāngdéyìzhāng()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鲜妍折服情景交融修养B.鲜艳折腰情景交融濡养C.鲜妍折腰触景生情濡养D.鲜艳折服触景生情修养4.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找出语病之处,并加以修改。(2分)语病之处:“”应修改为:“”5.划虚线处的句子精炼优美,请你模仿着再写一个句子,与例句形成一组排比句,共同展现秋天丰富美好的意境。(2分)们句:孤寂的人儿思秋,望月怀远,登高念亲;勤劳的人儿喜秋,稻香麦浪,橙黄橘绿;,,。6.“霜”是秋天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请根据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说一说“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霜”这一意象,既表现了边塞将士戍边生活怎样的特点,又表达了他们此时怎样的内心情感?(2分)知识卡片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在古代诗歌中,霜不仅是表现秋寒天冷的时间意象,还常是一种空间意象,因为南方气候温暖少霜,北方寒冷而多霜,所以多用于描写北方边塞等地的特殊气候;霜降使得许多植物凋零枯萎,造成一种萧瑟肃杀的环境氛围,因此霜的意象也常常代表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学校举行“金秋文化节”系列活动,主题是“金秋读经典,文化我传承”。小秋参与了其中几项活动,请你帮她完成下列任务。(8分)7.小秋读了张岱《柳敬亭说书》一文,对其中提到的“景阳冈武松打虎”产生了浓厚兴趣,又细读《水浒传》,发现书中打虎的不只武松一人,于是她开展了“好汉打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列表格如下。请你帮她补完空缺的内容。(3分)姓名绰号武器打虎事件概括阅读体会武松行者赤手空拳武松醉后独自过景阳冈双拳打死老虎,______②_______。可见武松一身是胆,武艺高强,勇猛刚劲。李逵①__朴刀因老娘被害连杀四虎,后遭李鬼老婆告发而被曹太公灌醉绑送官府。可见李逵至孝至纯,武艺高强,但头脑简单。解珍解宝两头蛇双尾蝎窝弓毒箭设窝弓毒箭伤了老虎滚落毛太公庄园,去索要反遭陷害打入死牢。鲜明表现本书“乱自上作、③_____”的主题。8.小秋同学继续开展《水浒传》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推出了“梁山为民除害英雄榜”,入选的有武松、鲁智深、杨志、史进、李逵。请你从这五人中任选一位,为他写一份80字左右的“为民除害英雄”颁奖词。(3分)9.小秋同学进一步将《水浒传》和其他名著作比较阅读,整理出以下几条知识内容。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水浒传》和《西游记》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经作者艺术加工和提炼而最终成书的。B.鲁智深大闹桃花村和孙悟空高老庄降伏猪八戒,二者的情节非常相似,显然是作者借鉴了《西游记》的故事而写的。C.《水浒传》用古代白话叙事,简练明快,极富表现力;《骆驼祥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来写,生动活泼,充满了北京地方特色和民族韵味。D.同样写反贼,《水浒传》描述的是封建时代的“草莽英雄”,《海底两万里》则摹写充满科幻色彩的“潜艇风云”,它们都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与支持。二、阅读(41分)小秋在“金秋文化节”向你推荐了两篇妙文,请你作比较阅读,完成10—14题(17分)【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佳木秀而繁阴(3)太守之乐其乐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乙】昔余尝至一乡,辄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①,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②之方,甘旨③之尝,以徜以徉④,是为醉乡。”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⑤之徒矣。当是时,神州陆沉⑥,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不必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⑦,岂无其人者欤?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已。(清·戴名世⑧《醉乡记》)【注释】①荒惑:恍惚迷惑。荒,通“恍”,恍惚。②酣适:酣畅适意,指痛快饮酒。③甘旨:美味。④以徜以徉:安闲自在。⑤刘伶、阮籍:俱为西晋人,名列“竹林七贤”。二人纵酒放诞,蔑视礼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常以醉酒保全自己。⑥陆沉:陆地沉入海中,比喻当时中原土地为少数民族所占据。⑦其不入而迷者:那些不入醉乡且不昏迷慌惑的人。⑧戴名世:(1653—1731)清朝散文家,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时已57岁。三年后御史赵中乔参劾他眷恋“前朝”,不承认清朝“得天下之正”,以“大逆”罪判斩,株连三百余人,其《南山集》亦被禁毁。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是何乡也/是进亦忧,退亦忧B.酣适之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C.甘旨之尝/其间未尝有可乐者D.或以为可以解忧云尔/或异二者之为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不必解也14.认真阅读【甲】【乙】两文,帮小秋同学补完下列读书笔记。(4分)两篇文章中的“醉”都只是①,文意的根本另有所指。甲文是游记散文名篇,欧阳修以“醉”写“乐”,表现了自己②、③的旷达情怀。而乙文是一篇议论性杂文,戴名世以虚写实,借虚幻的醉乡来批判清朝现实社会,曲折地鞭挞了④,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愤世之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0分)抢救“陈景润精神”杨文丰①那个一辈子只算出一道题目,而其他题目都算得一塌糊涂的人去了。那是一个以数学为粮食,以演算为空气的人。他生来只属于这一道题目,他把整个世界简化成了这一道题目。这个人肯定算不出副教授等于副处长等于副县级,还可以等于三室一厅。这个智商最高的人其实成了最傻最简单的人。以上的句子,摘自《美文》月刊上《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数学家》一文,作者路也在文末奇峰突起、不落俗套:“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数学家?我想,或许到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随便抓出一个人来,都会是一个不错的数学家。唯独陈景润不是。”②我不假思考,就完全明白了路也笔下之人会是谁。③这个“谁”的身上,窃以为依然还有我们并未读懂的内容,这内容于国于民,似乎还不可或缺。④陈景润先生作古,确已有些时日了,但陈景润精神似乎也随着“作古”了。⑤陈景润多像一片林间旱衰的叶子啊,十分突兀却又十分自然地脱离了树枝,非常轻非常轻地飘摇翻转几下,搅动了几下热空气,便无声地跌入土地,溶入苍茫……⑥对他的离别,又能表现出多少的离情呢,今日人间。⑦然而,或许世人忘却了,曾经红得发紫的作为一颗“知识星”,确是曾经阔红过。其时,中国出了个陈景润,在很大程度上,就等于给长期所谓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臭老九”平了反,雪了冤,扬了眉,吐了气。——即令今日红上一流的歌星、影星,若论“星质”,我以为也极少有一位敢于挺身而出,与之试比肩的。⑧商潮毫不客气地卷压神州大地之后,依然铁心端坐在据说已是高楼深院的高等数学工作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1+2”的陈先生,当然就不可能依然那么风光了。这只能怪在世俗眼里:“1+2”不值钱。⑨不值钱的东西里,果真包括“1+2”吗?⑩一个人的精神家园能否存在,完全依赖于其人是否具有常靑的追求精神,追求的品格又决定了精神家园的水准层次,两者琴瑟相和、山水相依。⑪敬业,爱业,辉煌时经得起,寂寞时耐得住,坚定不移,一如既往。既不完全向生活条件瞅,也不完全向金钱待遇看,即使并不知最终能否摘得到皇冠上的璀璨明珠,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明珠,都能出于良知,兢兢业业,甚至于鞠躬尽痒,死而后已。⑫我们的时代,似乎总缺点什么。这“什么”之中,断断少不了陈景润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当然不可能也不应该有成群结队、浩浩荡荡的陈景润们去从事“1+2”式国际水平级理论研究,但是,陈景润精神却是万万不可缺的。(摘自《羊城晚报》)【链接材料】①蜗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陈景润,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8年,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②1933年5月,陈景润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旁人觉得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让他充满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老一辈数学家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③“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是陈景润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一个关于他忘我钻研数学问题的故事广为流传:陈景润走路边想边走,有一次他碰到路旁的大树上,连忙道歉,可是并没有反应,他仔细一看,才知道自己碰的是一棵白杨树。④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有数学家给他写信:“你移动了群山。”他的研究成果,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⑤陈景润后来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尽管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⑥1996年3月,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3岁。15.下列对文章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的标题用“抢救”一词,突出了在当今时代陈景润精神的不可或缺,具有强烈的紧迫感,也极大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第①段借用路也的文章开篇,作道理论证,从而引出第③段的中心论点。C.第⑦段运用对比论证,用今日红上一流的歌星、影星与陈景润曾经作为“知识星”的阔红作对比,突出了陈景润曾经在国内的影响力之大。D.作者高呼“抢救陈景润精神”,目的是希望大家都去争做国际高端理论研究,并弘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爱业精神。16.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杂文,作者却在第⑤段用细腻的文笔描绘陈景润似“一片林间早衰的叶子”跌落。结合链接材料和上下文,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分)17.小秋最近向你抱怨说,学习那么苦累,又听不懂、太难学,不如去玩玩游戏,还可以卖点装备赚点钱呢。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并联系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和生活实际,劝说小秋,帮她重新回到学习的正轨上来。(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4分)两片秋叶侯西忠①秋意浓入肃杀,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看几片不肯离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黑黄的色,边儿早已碎败,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②我悲秋,我亦恋秋。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秋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怀莫名的悲哀。③人生,不都如这枯叶么?在转瞬即逝的浓绿后转黄,变黑,飘飘地落地,不知葬身哪一角落。④又一阵风过,叶儿在书扉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⑤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体,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着亮点儿的眼睛,一股热情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的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爱我,但更爱大山——这使我气恼,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大山!⑥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⑦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越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我不懂自己何故竟会生了要将这片以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⑧“你爱这大山的红枫么?”那双洋溢着炽热生命力的眼睛似乎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挤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⑨我慢慢感觉到,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人生的春固然可爱,但也用不着为留它不住而无端发愁。即使到了秋,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何况春后面还有夏哩。⑩我于是将那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选自《阅读与鉴赏》)18.结合文章内容,你认为两处画线句子,作者对“心上搁个秋”产生不同理解的原因各是什么?(2分)(1)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2)我慢慢感觉到,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19.文章有一处插叙,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20.小秋和小叶在阅读本文时产生了争执。小秋认为,本文重在托物寓意,鲜明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态度、人生价值的选择过程;小叶则认为,本文重在借物喻人,借红叶含蓄地赞扬了“他”和“他”的精神品质。你赞同谁的看法?为什么?(4分)21.文章结尾,“我”将红枫嵌进了书页后。如果此时要给“他”回复一段话,你觉得“我”会怎样说呢?请用第一人称将“我”要给“他”的心声写出来。(5分)三、作文(50分)22.按要求作文。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或许一片黄叶勾起你记忆深处的往事,伤感涌上心头;或许一颗苹果映红你洒满汗水的笑脸,欣喜溢于言表;或许一句问候温暖你当时忧伤的心,重拾前行信心;或许一缕凉风送来远方亲朋的讯息,思念萦绕久久;或许一张照片定格身边英雄的伟岸,温暖平凡人间……无论如何,这样的一个秋天,总归能让我们感受到真、善、美,让我们懂得人间珍贵、世界美好、人生无价,值得你用心体会、用心记录!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以“这是一个的秋天”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九年级语文质量监测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一、积累运用(29分)1.默写古诗文。(10分。每句话1分,错1个字扣0.5分。)(1)秋风萧瑟(1分)(2)秋草独寻人去后(1分)(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2分)(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2分)(5)忧谗畏讥,满目萧然(2分)(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分)2.(3分,错一个字扣1分)(1)撩逗(2)怀古伤今(3)相得益彰3.C(2分)鲜妍是“光彩艳丽”,鲜艳指“颜色鲜明艳丽”,形容秋色,宜用鲜妍。折腰是倾倒之意,对象可以是人是物,而折服是使人屈服或信服,对象是人,此处宜用折腰。情景交融是一种写作手法,主语一般是文章,而触景生情的主语一般是人,此处宜用触景生情。濡养是滋养的意思,可以说濡养生命,而修养是名词,后面不能带宾语。4.(2分,每空1分)应将“无时无刻”修改为“无时无刻不”或“时时刻刻(都)”5.(2分)示例一:豪迈的人儿赞秋,天高气爽,疾风劲草。示例二:乐观的人儿爱秋,东篱赏菊,西山观叶。6.(2分)表现了边塞将士戍边生活的苦寒(艰苦),又表达了他们此时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7.(3分)①黑旋风②被敬为打虎英雄做了阳谷县步兵都头③官逼民反8.(3分)略(能概括为民除害的事例,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语言精练优美即可)9.(2分)B(《西游记》成书在《水浒传》之后)二、阅读(40分)(一)(17分)10.(3分)居高面下(高踞)茂盛以……为乐11.(4分)(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2)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啊。12.(3分)A(A这,这样B地方/方圆C品尝/曾经·D有人/或许)13.(3分)夫忱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杲有其忧焉/抑亦不必解也14.(4分)表象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清王朝的残酷统治(统治集团昏庸残暴)【参考译文】从前我曾游至一地方,一到那里就浑身发软,歪歪倒倒,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天地因此变换了位置,日月因此失去了光明,眼睛因此发花,心因此荒乱迷惑,身体因此衰败不堪。我向别人打听:“这是什么地方?”回答说:“(这是)喝得畅快舒适的地方,有着各种美味的品尝,安闲自在,这便是醉乡。”啊!这里便是醉乡了吗?古人果然没有欺骗我。我曾听说刘伶、阮籍这一类(迷恋醉乡)的人。在那个时代,国土沦丧,中原纷乱,天下的人,放纵自己痛饮之后便颠颠倒倒,一个接一个不断的进入醉乡了。据我所见,那里不曾有可使人快乐的地方,有的人认为那里可使人消除忧愁。如果忧愁是可以消除的,就不是真的忧愁;如果是真有了忧愁的人,或许也不必去消除它。何况醉乡实在不能使人消除忧愁,那么,进入醉乡的人,都是没有忧愁的人。啊!自从刘伶、阮籍以来,醉乡遍及天下;醉乡有了人,天下就没人了。这样的境况昏昏沉沉,迷迷糊糊,颓废消沉,萎靡不振,进去就不知道出来了。那些不入醉乡且不昏迷慌惑的人,难道没有那样的人了吗?而昏聩无能、丧德败乱的人却常常指着他们取笑,就真不愧是醉乡中的酒徒了啊!(二)(10分)15.D(3分)从最后一段可知,作者并不是希望大家都去争做国际高端研究。16.(3分)①作者将陈景润比作早衰的叶子,写出他身体虚弱多病的情况,/对他的过早离世深感痛心。②同时,作者强调叶子跌落时的“非常轻”和“无声”等特点,也表达出对今日世人冷漠的慨叹,/表达出自己对“陈景润精神”似乎也将“作古”的忧虑之情。③离去的无声,与下文提及曾红极一时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在这个时代抢救“陈景润”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答任意三点即可)17.(4分)参考答案略。大致分值如下:有称呼和对话情境,1分;学习要像陈景润一样耐得住寂寞,有敬业精神(结合本文),1分;要学会找到学习中的乐趣(结合梁启超的文章),1分;不要沉迷游戏、急于赚钱而荒废学习,学习是为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