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范文_第1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范文_第2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范文_第3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范文_第4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范文2022五班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范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旧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约的方程。

2.使同学在观测、分析、抽象、概括和沟通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阅历,培育独立思索,主动与他人合作沟通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约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日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依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假如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

谈话:现在天平复原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改变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3.出示第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改变的吗?

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改变前的关系和改变后的关系?

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改变的?她们的改变有什么共同特点?

4.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测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5.做练一练的第1题

二、教学例4

1.出例如4的天平图,你能依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留意把等号对齐。

3.完成试一试

4.完成练一练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了。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3题

2.做练习一的第4题

3.做练习一的第5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日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50=5050+10=50+10解:*+10=50

*+a=50+a50+a-a=50+a-a*-10=50-10

*=40

检验:把*=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40是正确的。

2022五班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范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并掌控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旧是等式。

2.使同学掌控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并掌控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旧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同学掌控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假如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

1.引导同学认真观测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觉?

*=202*=20×2

3*3*÷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测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觉?

6.引导同学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依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6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同学认真观测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依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末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0.2=0.8

师巡察并援助有困难的同学。

练习后指名让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7.2方程两边应同时

*÷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以下各式

8*÷850+*-40

*÷9×9*-1.4+1

3.P6第7题

老师引导同学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0.7=14★0.9*=2.45★76+*=91

*÷9=90★*-54=18★2.1*=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留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202*=20×240*=960

3*3*÷3=60÷3解:40*÷40=960÷40

*=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40是原方程的解。

2022五班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范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练习一第9~13题

教学目标要求:

1.通过练习,使同学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能依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

教学难点:

能依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什么是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18+17=35*=112-Y=4S+12=49

21-b24*=14+7816+a=27+b

a+b=6b-8=100*+104*=60

2.让同学说一说等式的性质一和等式的性质二

(1)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25=37*-23=520.7*=3.5★

*÷0.5=1248-*=25★4.8÷*=20★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缘由,使其明白算理。

3.在○运算符号,在□填数字。

(1)*-20=30(2)5*=2.4

解:*=30○□解:*=2.4○□

*=□*=□

(3)3.6+*=5.7(4)4.8÷*=12

解:*=5.7○□解:*=4.8○□

*=□*=□

同学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同学明白:依据等式的性质。

小结:通过把解方程的过程补充完整,启发同学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提高解方程的娴熟程度。

二、指导练习

1.p7第9题

同学独立完成

2.P7第11题:pp列方程求表中的未知数的值

同学看懂题意,列方程,解方程

3.P7第13题

同学口答练习

4.出示小黑板

判断题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

(2)方程肯定是等式,等式不肯定是方程。……()

(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同学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方程的用处大吗?

四、作业

1.P7第10题

2.P7第12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题

12*=31.29.6y=48

解:*=31.2÷12解:y=48÷9.6

*=2.6y=5

2022五班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范文4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受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并体会统计是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使同学经受试验的详细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项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约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项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简约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说明,和同学沟通自己的想法。

3、培育同学积极参加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进展与他人合作沟通的意识与技能。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一些事项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

理解红球和黄球的个数相等时,任意摸一次,摸到红球和黄球的会是相等的。

教学预备:

多媒体,红球3个黄球3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装有3个红球的袋子

(1)谈话:假如从中任意摸一个球,结果怎样?(肯定摸出红球)

(2)往口袋里加入3个黄球,假如从这样的口袋里摸一个球呢?(可能摸出红球,也可能摸出黄球)

2、揭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肯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会不会发生难以确定,只能说具有可能性。今日我们继续讨论可能性问题。(板书:可能性)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摸球。

(1)猜想。

(出示上述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透亮口袋)

谈话:不看球从这个口袋中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出以后把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猜一猜,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

同学自由猜想

(2)验证。

谈话: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想,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做?(摸一摸)

①明确活动要求。

谈话:摸前先把袋中的球搅一搅,然后不看球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出后进行记录,把球再放入口袋中,如此,一共摸40次。

②明确统计方法。

提问:怎样能记住每次摸球的结果呢?

以前我们用过哪些方法来记录?(画“√”、涂方块…)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记录数据的方法?(引导说出画“正”字的方法)

怎样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呢?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老师相出示“摸球结果记录表”,向同学介绍。

讲解示范:一画“一”表示1次,1个“正”字表示记录5次。

红球

黄球

③明确分工。

谈话:活动时我们要相互合作,相互援助,这样才能顺当完成任务。请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工活动。

④活动体验。

同学分组试验,老师巡察指导。

(3)归纳。

①各小组沟通汇报统计结果,老师用实物投影展示。

②提问:统计的结果和你的估量差不多吗?我们再将各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和摸到黄球的次数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觉?(有的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和摸到黄球的次数同样多,有的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一些,有的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少一些)假如继续摸下去,摸到红球的次数和摸到黄球的次数会怎样?

讲解并描述:这就说明从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会和摸到黄球的会是相等的,也就是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提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摸球结果的?你觉得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好不好?(记录简便、整理快速)记录之后我们又对数据作了怎样的处理?(填入统计表)可见用统计的方法来讨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试验和统计得到了什么结论?(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三、玩中沟通,内化沟通。

1、抛小正方体。

老师出示小正方体,问:知道小正方体有几个面吗?在6个面上都写有数字,小组成员认真观测有哪些数字?各涌现了几次?

假如把小正方体抛30次,那么“1”“2”“3”各字朝上的次数会怎样呢?

验证。

明确活动要求:小组成员按顺次轮番抛小正方体,并记录朝上数字的次数。

在小组内明确分工。

活动体验:同学先分组试验,再统计结果,填写以下表格。

朝上的数字123

次数

归纳。

各小组汇报统计结果,老师将数据填入下表。

朝上的数字

123

合计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提问:认真观测统计表,统计的结果和你估量的差不多吗?你发觉了什么?

反思。通过这一活动,你又明白了什么?为什么1、2、3朝上的次数差不多?

讲解并描述:依据合计栏里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抛的次数越多,数字1、2、3朝上的次数就越接近。那么抛一次,向上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这三种可能性的大小怎样?(相等)

三、拓展深化

谈话:假如要在装有红球和蓝球的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和蓝球的可能性相等,可以怎样放球?

同学各抒己见

谈话:为什么可以这样放?(由于红球和蓝球的个数相同,所以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和蓝球的可能性相等。)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小组争论,再展示沟通,说说想法。

四、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统计与可能性

3个红球3个黄球

当口袋里红球与黄球一样多时,摸到红球与黄球可能性是相等的

2022五班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范文5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因数,观测它们的特点,初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培育孩子的观测、比较、抽象、概括技能,通过探究找出查找质数的简约的方法。

3、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亲密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斥着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