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实验学习模式的有效构建_第1页
小学数学课堂实验学习模式的有效构建_第2页
小学数学课堂实验学习模式的有效构建_第3页
小学数学课堂实验学习模式的有效构建_第4页
小学数学课堂实验学习模式的有效构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基础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为其后续学习和生活助力。当下,很多教师一味追求“节奏快”“容量大”的数学课堂,致使学生忙于应付,思维的主动性不强,对知识缺少内化、顿悟的过程,无法构建起良好的知识体系,影响着学习效率的提升。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相符的。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释放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成效。而实验学习模式便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能调动学生多重感官融入学习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实现从“看客”到“创客”的转变,历练数学思维,促进学习力的形成。一、趣味性实验,诱发学习欲望数学是抽象的、复杂的,学生对其直接产生学习兴趣颇有难度。在很多小学生的心中,数学成了“枯燥”“单调”的代名词,在内心甚至有些排斥情绪。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想提升数学学习效率,显得非常困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想法千奇百怪,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一特性,设计各种各样的趣味教学活动,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全新的体验[1]。而趣味性实验便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他们趣味盎然地探索数学知识,获取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圆”的知识时,学生感受到在一切平面图形之中,圆是最美的。教师在教学中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用同样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正方形或者圆,是围成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围城圆形的面积大?”这样的问题,立即诱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猜想。对待学生的猜想,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也没有告诉学生最终的结果,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根细绳,让学生动手围一围,然后测量出相应的数据,并记录下来,最后算出它们的面积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样的趣味性实验,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投入其中,主动地进行实验,去寻找相应的结论。以往教师机械灌输下的课堂,显得枯燥、无趣,而这样的数学课堂趣味横生,取得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数学是深奥的,如何给复杂的数学知识披上趣味的“外衣”,数学教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尝试。而趣味性实验的运用,就可以实现这一点,它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数学学习,使数学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二、冲突性实验,升华学生认知数学知识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很多知识点联系紧密,学生借助旧知就可以完成新知突破,实现有效的迁移。但是,有时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和将要探索的知识会形成矛盾或差别,形成困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认知冲突”。教学实践证明,“认知冲突”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经常所面对的情况,出现“认知冲突”并不是什么坏事情,有人认为是学生前进道路中的“绊脚石”,其实不然,“认知冲突”尽管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但必定驱动学生努力探寻知识的平衡点,更好地升华学生的认识[2]。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冲突性实验,让学生产生“认知失衡”,使其产生重新寻找认识平衡的内在需求,一探究竟,构建起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学生通过先前的学习,只知道三角形是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连接而成,但是,并不知道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在课前,教师准备了不同长度的小棒,新课伊始,教师提出问题:“老师打算用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一个三角形,你认为需要几根?”“3根。”学生们脱口而出。教师追问:“是不是任意抽取3根,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是。”学生都确信无疑。教师顺势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任意抽取不同长度的3根小棒,然后动手围,看有什么发现。这样的操作活动,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在围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问题,因为有的学生顺利地围成了三角形,有的学生虽然也抽取了3根小棒,但是,无论怎样围,都围不了三角形。学生很是吃惊,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眼前的事实和原先的想法产生了强烈反差,形成了认知冲突。原因在哪呢?学生心中产生了疑问,并驱动学生探索其中的缘由。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长度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分类记录,然后比一比,看有怎样的发现?最终发现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奥秘。在上述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巧妙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欲答不能、欲罢不能的渴求新知的心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的认知力和判断力,让他们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三、探究性实验,实现新知内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教育部印发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已被广泛运用。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应充分放手,将探索数学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收获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收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索性实验,并为他们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慢慢苏醒,教师则要适当“隐身”,在关键处做好引导便可,让学生突破思考“瓶颈”,收获“柳暗花明”的快乐,更好地提升思维品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数学课本中的特色性教学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去感悟,而不是简单告知。在教学中一一列举策略时,教师在屏幕上出示问题:“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头,围成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才会最大?”很多学生都一筹莫展,觉得无从下手。教师让学生拿出22根1厘米长的小棒动手摆一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在汇报中,学生们发现不管围成怎样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和是相等的,也就是都是11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整理,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在比较后,学生们发现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宽与长的长度最接近时,面积最大。可见,学生在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自我构建。当前,探究学习已经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在探索中学生才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能力的升华。探究性实验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从以往的“教会”走向“会学”“学会”。四、理解性实验,掌握知识本质理解力是学习数学的前提,理解力强的学生,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而理解力不强的学生,只能停滞于知识的表面,属于浅层次的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理解性实验的引入,可以引领学生的思维步步逼近知识的本质,触及其内涵。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采用大包大揽的方式,将教学内容逐步分解,然后面面俱到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要竖着耳朵听便可,无法深入其中,缺少深刻理解的过程[4]。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针对相应的知识点,为学生设计理解性实验,让学生借助实验走向知识的更深处,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顺利完成理解力的进阶。概念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教学概念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实验,帮助学生降低理解的难度。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教师准备了2个完全一样的水杯,小石块,桃子,一个水桶,以及适量的水。教师请学生代表到前面做实验,先将一个水杯倒满水,然后将小石块放入另一个水杯中,这时将第一个杯子中的水向第二个杯子中倒,第二个杯子满了,第一个杯子中的水还有剩余,什么原因?因为小石块占了一定的空间,可见,学生此时对体积的意义形成了感性认知,但还不清晰。紧接着,教师让学生继续做实验,一个杯子里放小石块,另一个杯子放桃子,然后都注满水,再取出小石块和桃子,这时学生们发现两个杯子中的水不一样多,这是什么原因?因为石块占的空间比桃子占的空间小。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学生最终理解了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实验作为促进学生理解的有效途径,可以将遥不可及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也可以弥补传统教学课堂中存在的诸多不足,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自然发生,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力,使他们获得对数学本真的感悟。五、应用性实验,提升应用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生活,联系生活进行教学是必须的。现实生活是学生成长的环境,也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将数学课堂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设计应用实验,彰显生活中的主题,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让学生产生参与活动、主动探讨的意识,为学生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5]。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应用性实验的使用,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爬坡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领略数学学习的价值。在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后,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应用性的实验。实验的内容是这样的:四大名著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课外阅读内容,分别调查出已经阅读过《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的男、女生人数,然后记录下来,并制作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这样的实验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自然会投入其中。学生们在完成这样的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然后根据数据制作出相应的统计图。在制作好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四大名著中的哪一部书最受大家欢迎?哪一部书阅读的人最少?学生在完成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统计的现实意义,体验数学的活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课堂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阵地,但学习活动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传统教学受到了教室场地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应用性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突破自我,学会从多元化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实现做思结合,领略数学学习的价值。数学家欧拉认为:“数学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