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乐安中学2022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厦门市乐安中学2022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厦门市乐安中学2022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厦门市乐安中学2022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厦门市乐安中学2022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厦门市乐安中学2022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美国阿肯色大学最近发表公告说,该校化学工程师研制出一项利用超临界甲醇

将鸡肉脂肪转化成生物柴油的新工艺。超临界甲醇指的是处于超临界流动状态(压

力和温度超过临界状态)的甲醇,甲醇通常被用来做溶剂或燃料。

在这一研究基础上,科学家又找到了将妥尔油脂肪酸转变成生物柴油的方法。

妥尔油脂肪酸是木材浆化过程中的主要副产品。这两项工艺成就意味着燃料生产的

重大突破,有关研究人员和石油公司已开始考虑用这种生物柴油替代石油。

领导这项研究的阿肯色大学化学专家巴布科克说:“鉴于目前的柴油价格较

高,我相信这项工艺将促使能源生产商认真考虑从原始和廉价材料中提取生物柴

油。”

物质在被加热和加压到临界点时会进入“超临界”状态,极值高温与高压能使

物质在气态和液态之间以一种平衡状态存在。巴布科克及其工作小组使用超临界甲

醇法将鸡肉脂肪和妥尔油脂肪酸溶解。令这两种物质的组成成分在高温高压情况下

发生反应,转化成生物柴油。这个过程无需使用催化剂,并且生物柴油产出率非常

高,其中鸡肉脂肪的产出率是89%,妥尔油脂肪酸的户出率是94%。

在以前的试验中,科学家使用常规工艺加入催化剂制造生物柴油,这种方法的

产出率很高,但需要更长的反应时间和大量的乙醇,而且原料通常使用成本较高的

植物油,因此生物柴油生产在经济上不太可行。超临界甲醇法无需使用催化剂,并

且可以避免产生不需要的副产品和产出率下降等问题,而且它使用的是更加便宜的

鸡肉脂肪等原料,大大降低了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目前,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仍

是汽油的两倍。

这项新工艺将为生物柴油的使用提供广阔的前景。生物柴油的生产无需使用石

油产品,由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可再生材料制造而成。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研究使

用更廉价的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以便它的成本最终能和汽油相竞争。

3.下列对文中“超临界甲醇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临界甲醇法是用被加热加压到临界点的甲醇将动植物油脂转化为生物柴

油的工艺。

B.超临界甲醇法通过加热使植物油或动物油脂进入“超临界”状态发生反

应。

C.超临界甲醇法不使用催化剂,而且生物柴油的产出率非常高。比常规工艺

先进。

D.超临界甲醇法使用的原料比常规工艺的更加便宜,生产成本比常规工艺的

低。

4.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生产生物柴油不以石油而以妥尔油脂肪酸为原料•;生产成本比汽油

高.

B.超临界甲醇法的成功研制,使能源生产商开始从廉价材料中提取生物柴

油。

C.运用超临界甲醇法生产的生物柴油,其价格比目前普通汽油的价格低。

D.利用超临界甲醇法是燃料生产的重大突破,使生物柴油替代石油成为可

能。

参考答案:

3.B(要进入“超临界”状态“加热和加压”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4.D(A项“生产生物柴油不以石油而以妥尔油脂肪酸为原料.”有误,该工艺并未

进人生产阶段。B项“能源生产商开始从廉价材料中提取生物柴油”有误,能源生

产商只是在认真考虑而未开始提取。C项“其价格比目前普通汽油的价格低”有

误,原文找不到依据。)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T9题。

讲故事的人(节选)莫言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①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

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

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

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②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

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

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

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

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③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④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

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

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

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⑤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

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

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

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

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

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⑥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

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

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

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

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

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⑦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

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

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⑧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

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

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

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

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

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出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

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⑨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

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

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

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

他们道歉。

17.文中一一段写了作者记忆中四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5分)

18.简要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6分)

(1)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2)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19.本文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演讲,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篇幅来

讲自己的母亲?从莫言的成长经历你得到什么启示?(7分)

参考答案:

17.“最早的事”表现母亲的关爱和体谅“最痛苦的事”表现母亲对他人的原谅和宽容

“最深刻的事”表现母亲对老人的尊重和无私“最后悔的事”表现母亲对诚信的重视。

(每点1分,全对给5分)

18.(1)此句意为母亲和大地融为一体,大地母亲是作者创作的源泉和动力。(3分)

(2)“那个打我的人”是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看守人”,有社会角色和职责,而

这个老人只是一个没有社会角色和职责的自然人。(3分)

19.因为母亲是他此刻最想念的人,他想借此来让母亲分享他的光荣。作者很爱他的母

亲,借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为了告诉听众,他取得的成功与母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

的。展示东方文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特色(每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获得的启示:家庭教育(或母爱)对一个人的成才有很大的影响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要

做文,先做人。(答出两点,就给3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临近端午,许多人早早制定了游玩计划,购物、出行、访友……在忙碌与快节奏

的工作与生活中,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假期,放松一下原本无可厚非,可许多人似乎把注意

力更多地投向了端午这个新定的“假",或多或少淡化了端午这个传统的“节”。端午不

仅是“假”,更是“节”,我们过端午节时,更应该关注它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端午节又叫五月五日、重午、端五、重五、五月节、端阳、蒲节、天中节、诗人

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医药节等,是最早出现的中华传统节日之一。早在先秦已

经出现,到了汉代,己有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诸多习俗。

有统计显示,在中国56个民族中,半数左右拥有属于自己的端午节。比如彝族都

阳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流行。在节日这一天,每家挂上

菖蒲和艾叶,孩子们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包好粽子,在山间草坪唱歌跳舞尽情娱乐。

由是观之,端午节习俗传承是古老和现代的统一、时代与地域的交融。

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栽体。包粽子、划龙舟等是

主要内容。我们过好端午传统文明节日,对弘扬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特色,增强民族凝聚

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鲜活地体现在传统的民族节日

中。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端午文化应该更可以在传承中别开生面。现代化、全球

化、信息化,都可为端午提供新的载体、创制新的手段、赋予新的内涵。在信息化时代如

何持续传承和振兴端午文化?比如,立足对屈原的纪念,发掘“诗人节”传统,读诗诵诗

赛诗,重塑“诗如海”的端午;比如,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实

现“数字化”的端午;比如,顺应全球化大趋势,推动东亚国家共建共享端午文化,打造

“走出去”的端午。在这些方面,政府、企业、媒体、社会都可大有作为。端午如是,整

个中国的文化建设又何尝不是这样?

端午节习俗的传承过程现代性和传统性兼具,包含中国人对文化的选择、对生活

的选择,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文化自信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端午

节俗在新时代丰富多彩又不失神韵地演绎,传承与彰显着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有民俗专家建议,将端午节文化修养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和必修课,同时运用新

的呈现方式让人们了解体验,让端午节成为“记得住的乡愁”。

(摘编自高帆《弘扬端午文化,传承彰显文化自信》,“光明网”2018年6月17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A.对如何过端午来说,许多人重“假”轻“节”,未关注其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B.端午节名称丰富、起源较早,先秦已有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风俗。

C.四川凉山雷波县一带的彝族人的端午节叫都阳节,有挂艾叶、包粽子等节日内容。

D.新时代端午节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彰显了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们对端午节的看法入题,介绍了其名称、由来、习俗、意义及传承。

B.彝族都阳节例说明端午节非汉族独有,其习俗传承体现古今统一、时空交融。

C.文章对如何发扬端午文化问题进行横向阐发,从三方面为相关责任主体支招。

D.文章在论述端午传承的基础上,以专家建议作结,呼吁提升修养,创新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从而创建了端午的网络营销模式。

B.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都可为传承文化提供新载体、创制新下段、赋予新内涵。

C.对端午节文化进行传承必须规范其内涵,因为传承文化是彰显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D.端午节习俗包含了中国人对文化、对生活的选择,彰显着其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参考答案:

I.B2.A3.B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

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先秦

已有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风俗”不正确。由原文“到了汉代,已有合药、

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诸多习俗”可知,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诸多

习俗是汉代出现的。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

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

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A项,“介绍了其名称、由来、习俗、意义及

传承”分析不正确。由原文可知,文章在介绍端午节名称之后并没有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

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

案。A项,“创建了端午的网络营销模式”未然改已然;原文说的是“比如,借鉴电商营

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实现‘数字化'的端午”,只是一种设想,并没有成

为现实。C项,无中生有。文中既没有提到“传承必须规范其内涵”,也没有提到“传承

文化是彰显文化的前提和基础”。D项,偷换概念,“端午节习俗……”不正确。由原文

倒数第二段可知,不是“端午节习俗”,而是“端午节俗的传承过程”。

【点睛】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

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

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

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

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参考答案: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

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

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

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

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

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

虚’,何谓也?”对日:“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人虽多仍就

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

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

垂J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

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

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

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

“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削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

赞》,诏改为《正义》云。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

/中虽实/容若虚

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

无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

/中虽实/容若虚

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

无中/虽实容若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博士,学官名,唐代设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其内设博士、祭酒等

职,主管学政。

B.子,与上文的“县男”均为唐代爵位名目之一,用以封赏有功者。爵位等级不一,其

中子属最高等级。

C.释菜,亦作“释采”,此处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于《礼

记•月令》中即有记载。

D.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的文

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颖达学问精湛,早年成名。他八岁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

中,表现突出,而且年龄最小,引起一些人的嫉妒,被人刺探行踪。

B.孔颖达熟悉典籍,善于劝谏。他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不只讲清楚了经典的内容,而

且借题发挥,把道理引入执政之国之道上。

C.孔颖达尽忠职守,不为身谋。作为太子的侍讲官,他见到太子不遵法度的行为,就直

言其过,面对劝阻,也不改初衷。

D.孔颖达一心为国,颇得恩遇。生前,他多次得到加官晋爵的赏赐,死后也得到赠官赠

谥的恩赏,甚至还享有陪葬太宗的殊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参考答案:

10.C

11.B

12.A

13.⑴(孔颖达)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没有礼待他。等到他提出疑

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⑵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

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

10.分析:此题可通过结构分析来推断。古人为文有时追求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大

多在意义上呈现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情况,可据此推断。如“己虽能,仍

就……;己虽多,仍就……”"内……外……”等。

11.分析:“子”并非唐代最高爵位,其上有“国公”“郡公”等爵位。

12.分析:根据文章第二段,孔颖达并非被人刺探行踪,而是被人刺杀,只因受杨玄感保

护而幸免。13.试题分析:重点词语:“造”“质”“若”“据”“恃”“乖”。

参考译文:

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

熟记《三礼义宗》。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

《礼记》,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侯的方法。曾去拜访同郡的刘

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

了。

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

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

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动

乱,他到虎牢去避难。

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

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

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

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

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

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

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所

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如果凭借至尊的地

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自古以

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授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

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

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

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

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

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

颂》,太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

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

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

号为宪。

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

《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

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5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李若水字清卿①,洛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

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蹑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

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

故,欲加缗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

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

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

粘罕令曰④:“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

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日:“天无二日,若水宁有

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

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

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

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噗血骂愈切⑤,至

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

而被害。②蹬跻:越级升官。③扈从:随从护驾。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

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⑤哦(xim)血:含血喷出。

10.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靖公议也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曳: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职:职分。

11.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蹦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12.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春秋:指年龄。

以下13~14题的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13.①其罪当与童贯等②帝殊有难色()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14.①汝归勿遽言②奈并累若属何()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

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

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

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

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

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

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

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

分惨烈。

参考答案:

10.B11.C12.B13.D14.C15.A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依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与示例句式相同,语意相关。(5分)

示例:若无每日闻鸡起舞的坚持不懈的磨砺,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

古!

(1)

参考答案:

(1)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苦练,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

呢?

(2)若无半生精心演算草稿盈室,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共5分,写一句给2分,两句5分)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强国之策,对于增强经济

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推动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B.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俄全力开动宣传机器,试图将土耳其与IS“暗通款曲”的种种

罪名坐实,令他在国际舆论场上观感不佳。

C.对于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将查明事故性质和责

任,对相关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给党和人民一个负责任的交待。

D.作为网络熟人社会的“朋友圈”,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因传播环境的封闭,它的

自我纠错力很弱,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网络。

参考答案:

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

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等。A项,搭配不当,应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

动力”;B项,偷换主语,将第一句改成“在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后”,使之变成状

语,“他”指代不明,应改为“土耳其”;D项,句式杂糅,“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网络”

杂糅。故选C。

9.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歇后语“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