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关系+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关系+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关系+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关系+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关系+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标:1.5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概述P48、916123496012061141112711251115103812271260127112761368北宋南宋元朝辽西夏蒙古金【时空坐标】国家战和并立时间辽宋关系43年122年165年宋夏关系20年(1038-1044、1084-1098)169189年夏金关系34年88年112年特征:

多民族政权并立,

长期与两宋对峙,

和平局面为主导。

从分裂走向统一。

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9【Ⅲ】26题:北宋募兵制天津·2元代行省制下地方拥有适度权力;浙江·5.元朝行省制度;江苏·24王安石变法浙江7.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2020【Ⅱ】26·宋代科举制发展(殿试)【Ⅱ】45·王安石变法山东·4.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上海·5北宋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并立北京·5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2021【Ⅰ】26·宋代科举制;河北·19辽太祖法律改革2022【乙】26·宋加强中央集权海南·4文化认同浙江·元边疆管理2023湖南

4.宋代台谏合一山东.4张载思想:扩大地方权力近五年高考考点明重点备热词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及影响2.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分散机构权力、重文轻武、文治、通判、知州、中书门下、政权并立、兵农合一、募兵制、澶渊之盟、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靖康之变、绍兴和议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9【Ⅲ】26题:北宋募兵制天津·2元代行省制下地方拥有适度权力;浙江·5.元朝行省制度;江苏·24王安石变法浙江7.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2020【Ⅱ】26·宋代科举制发展(殿试)【Ⅱ】45·王安石变法山东·4.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上海·5北宋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并立北京·5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2021【Ⅰ】26·宋代科举制;河北·19辽太祖法律改革2022【乙】26·宋加强中央集权海南·4文化认同7浙江·元边疆管理2023湖南

4.宋代台谏合一山东.4张载思想:扩大地方权力1.考情分析:全国卷侧重考查两宋的制度和改革,地方卷侧重考查元朝行省制和地方治理、民族交融、北宋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2.备考策略:关注宋元的制度变革和改革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权并立、制度互鉴和民族交融近五年高考考点壹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二、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中央地方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转运使,从州、县到路(监督地方各级官员)、州(府)、县选官、考核、监察①科举制完善,成为选官主要途径;考核:制定严格标准考核官员;②监察:中央设御史台;地方划路为监察区;台谏合一法律教化法律:沿用唐朝法律体系,以唐律为蓝本,制《宋刑统》《天圣令》;教化: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深入族规、家训中;宋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户籍制度主户(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与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赋税制度沿用两税法,但赋役沉重;募役法基层治理乡里制度;保甲制社会救济宗族内部救助活动兴起;福田院民族关系多政权并立,两宋与各少数民族政权时有战争,以和为主,民族交融加强;对外关系北方陆路交通受阻;海路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二府三司,崇文抑武,收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基础梳理】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战争不断、国家分裂、节镇太重、君弱臣强合作探究一:结合材料分析北宋初年,统治者面临哪些问题,怎样解决?收精兵,制钱谷、削实权、国家统一集权为要979年,宋朝完成统一。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前朝之弊

削实权(政治上)

制钱谷(经济上)收精兵(军事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大部分上交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1、收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路府州军监县安抚司(帅司)转运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知州(或知府等)通判知县(或县令)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基本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弊。2、分散宰相权力,加君权特点:分化事权、相互制约行政: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财权:三司(户部、度支、盐铁)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军权:枢密院专掌军政,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全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二府三司行

政军

事盐

中书门下(政事堂)同平章事

(宰相)参知政事

(执政)枢密使枢密副使

三司

二府

枢密院财政台谏御史中丞监察知谏院作用:皇权加强,有效的监察和牵制官员,以防权臣篡权。【知识拓展:唐宋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何区别】北宋:二府三司行

政军

事盐

中书门下(政事堂)同平章事

(宰相)参知政事

(执政)枢密使枢密副使

三司

二府

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一切都要通过皇帝。与此同时提高监察机关的权利和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台谏官。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唐·三省六部制

唐:程序性分工宋:事权性分工枢密院财政台谏御史中丞监察知谏院(2023·湖南·高考)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可知,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与谏官反对皇帝废后,跪求奏对,导致御史中丞遭贬黜,而后朝廷诏令御史、谏官“相率请对”,说明士大夫阶层为维护政治稳定,敢于向皇帝谏议,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膨胀,B项正确;(2023山东.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命题点: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A罢宿将兵权文官掌枢密更戍法“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劝学诗》宋真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崇文: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抑武:3、崇文抑武方镇太重君弱臣强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重文轻武,以文制武①考试制度严密②录取名额放宽③优礼进士【知识拓展:宋代的文官政治】(2)评价

①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使皇帝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科学技术与文化都较为发达。

②局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

头重尾轻,地方凋敝。(1)产生原因①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②政策上: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③选官上:科举制度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④教育上: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发展到宋朝,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当完备、成熟的阶段,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考虑到宋朝统治具有比其他朝代尤其明显的重文轻武色彩,也可以将宋朝的官僚政治更确切地称之为文官政治,或是士大夫政治。

(2023·海南·高考)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的村落,文化风气依然浓厚,因此可以推断宋代整个社会形成崇文风气,C项正确;积极:1.强化了专制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安定。

2.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材料1: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

材料2: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叶适《水心集》消极:1.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2.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

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分化事权,加强皇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加强中央集权。(2022.全国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材料考察了通判的职能,依据所学通判主要是监督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客观上有利于规范地方行政,A选项正确。宋代的通判通判,中国古代的官名之一。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宋初为了防止州官尾大不掉,又在州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命题点:宋代的台谏合一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台谏合一”

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

谏官拥有御史的监察权。【知识链接】1.官员选拨与管理(1)选官: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2)监察: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链接·选择性必修1·P32】2.法律与教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P48、P103】(1)法律: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教化:(特点:理学渗入基层)①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人族规、家训之中。②宋朝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吕氏乡约》成为范本。(3)社会救济: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设立义田、义学等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

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希望通过广泛募兵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即所谓“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募兵过滥致使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累增至120余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2019·全国Ⅲ卷高考·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知识拓展】北宋的募兵政策A中央地方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转运使,从州、县到路(监督地方各级官员)、州(府)、县选官、考核、监察①科举制完善,成为选官主要途径;考核:制定严格标准考核官员;②监察:中央设御史台;地方划路为监察区;台谏合一法律教化法律:沿用唐朝法律体系,以唐律为蓝本,制《宋刑统》《天圣令》;教化: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深入族规、家训中;宋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户籍制度主户(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与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赋税制度沿用两税法,但赋役沉重;募役法基层治理乡里制度;保甲制社会救济宗族内部救助活动兴起;福田院民族关系多政权并立,两宋与各少数民族政权时有战争,以和为主,民族交融加强;对外关系北方陆路交通受阻;海路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二府三司,崇文抑武,收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基础梳理】宋与西夏和议北宋西夏国主,请笑纳零花钱!澶渊之盟兄弟相称弟弟,请笑纳零花钱!北宋以钱财换和平积弱两次北伐的惨败北宋与辽朝协议北宋与西夏和议边防压力西夏称臣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岁币”“岁赐”二、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1、统治危机影响:边境获得安定,北宋内部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但也带来了财政危机。不可取的理由:屈辱求和,财政受损材料3:“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4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材料1:“澶渊之盟”订立后……茶马互市,扩大了茶和马的市场,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商品的交换。

——《中华文明地图》材料2:澶渊之盟后,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苏辙【讨论】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可取的理由:受损有限;和平主流;互市繁荣;民族交融;二、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1、统治危机宋朝的“三冗两积”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增设官员分化事权多人共职、扩大科举冗官扩充中央禁军实行募兵制冗兵养官养兵冗费岁币开支皇室用度军费支出积贫积弱养官养兵岁币(辽)岁赐(西夏)岁贡(金)财政困难重文轻武地方贫弱流民当兵兵将分离军事羸弱以钱财换和平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启示:过分集权无法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集权应当适度1、统治危机(1)背景①军事危机:与周边少数民族间发生战争,边防压力大;②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积弱③改革失败:庆历新政失败,没有改变北宋的颓势,

但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2)目的: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2、王安石变法(选必1)王安石二、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目的措施内容富国农业商业强兵取士(3)内容和特点特点:涉及领域广;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加强国家管理和控制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募役法纳钱代役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省兵:精简军队,缩减编制强兵: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法(兵农合一),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官马由农户保养。改革科举制度,废诗赋取士,注重能力的经义策论考试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材料三:(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货款。……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摘编自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之法……使上至朝廷,下至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合作探究三

材料二: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缺陷:涉及面大、推进操之过急、执行有偏差败因:损害了农民利益;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引发党争;

没有改变制度弊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

北宋危机。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某些缺陷和失败的原因,有何启示?“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①改革要认清形势,分析矛盾,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②改革必须使措施行之有效,具有广泛群众基础;③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坚决彻底,尤其需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④改革需要有长远的计划和目标,不可操之过急;⑤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当;二、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2、王安石变法

(2020·山东·高考)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答案】C【解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靖康之变(1127年)军事上依旧不振政治上延续北宋制度偏安东南岁赐岁贡1276年被元朝所灭和议时间内容绍兴和议1141年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隆兴和议1165年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尊金帝为叔父;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嘉定和议1208年宋改尊金帝为伯父;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边界二、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3、南宋偏安贰辽宋夏金元的制度互鉴与创新二、治理之策的互鉴与创新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到统一三、民族关系的冲突与交融成吉思汗:蒙语意为“拥有海洋四方”政权民族兴起领域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主要制度辽契丹族辽河上游耶律阿保机916-1125上京北宋汉族赵匡胤960-1127东京(开封)西夏党项族陕北宁夏李元昊1038-1227兴庆金女真族黑龙江松花江完颜阿骨打1115-1234会宁-燕京南宋汉族赵构1127-1276临安元蒙古族漠北蒙古忽必烈1271大都辽夏金元及两宋政权概况南北面官制二府三司制汉制与蕃制并立猛安谋克制行省制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到统一1.辽的制度建设——南北面官制

思考:阅读教材P54学思之窗的相关内容,思考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制度与设置特点是什么?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除此之外,辽朝还有什么制度?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胡服,掌实权;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汉服,仿汉制。原因:民族差异影响: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推动了民族交融。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A.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B.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C.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

D.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A二、治理之策的互鉴与创新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四时捺钵主要地点时间活动内容春捺钵长春州鱼儿泺正月上旬捕鹅、钩鱼夏捺钵永安山炭山四月上旬—七月中旬避暑、议政、放鹰秋捺钵庆州伏虎林七月中旬入山射鹿冬捺钵永州广平淀十月以后避寒、议政、猎虎四时捺钵: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作用进行军事训练笼络归属民族酋长保持特性1.辽的制度建设——四时捺钵二、治理之策的互鉴与创新辽朝在燕云地区(汉人聚居)的治理

“先是,契丹及汉人相殴致死,其法轻重相均,至是一等科之。”

“(辽圣宗)免南京被水户租赋...赐南京统军司贫农耕牛”

“因其(汉士)素所习之业取士”——《辽史》法律平等恢复生产开科取士

“(辽地汉人)不复思归”——欧阳修《新五代史》

“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司马光《资治通鉴》

“燕民皆服”——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辽朝对北方的民族交融做出了卓越贡献!二、治理之策的互鉴与创新(2022·天津·高考)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采取汉人和契丹人分开治理的措施,体现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特点,A项正确;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中书司枢密司三司御史台行政财政监察军事皇帝北宋中央机构图西夏中央机构图2.西夏的制度建设——汉制与蕃制并立

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上》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一套制度,两套称谓)二、治理之策的互鉴与创新

《金史·兵志》记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始定制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猛安谋克人户平时在训练之余,从事农业生产。有战事则丁壮接受征发,自置鞍马器械出征;其家口仍留家生产。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性质: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职能: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特点: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效果: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典章法度几及汉唐”——《金史》卷63《文艺传》3.金朝——猛安谋克+汉唐典章猛安谋克军事单位社会组织基层制度二、治理之策的互鉴与创新(2015·重庆高考·4)《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 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2022·海南高考·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A.疆域拓展B.民户管理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CA命题点:金朝的治理吸收汉唐典章,促进民族交融命题点:两宋时期农耕经济的扩展促进民族交融

(2022·辽宁·高考)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中期,金朝统治者改革中央官制,不再让女真大贵族担任宰执,削弱贵族在国事、国政中的影响,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金朝官僚体系完善,排除A项;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不能说明宗室素质下降,排除B项;吏治腐败严重与宗室大贵族不再担任中枢高官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中央地方行省制,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设置宣慰司、宣政院等加强边疆治理,修建驿道选必一P6选官、考核、监察①选官: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后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②管理: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选必一P32法律教化户籍制度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选必一P93赋税制度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选必一P100基层治理社会救济民族关系以和为主,设立管理机构,内地边疆一体化,民族交融加强;对外关系蒙古四次西征;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中书省、六部、御史台、枢密院【基础梳理】二、治理之策的互鉴与创新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城关的坊里制;农村的村社制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流浪人员的机构——众济院.选必一P103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行政)元:中书省一省制御史台(监察)枢密院(军事)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相权反弹

元朝的中央政府由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组成,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宜。这与秦汉至唐宋的政治体制是相衔接的。——樊树志:《国史十六讲》4.元朝的制度建设——中央机构二、治理之策的互鉴与创新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大体上是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地区;其余设置行省二是宣政院辖地吐蕃(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三是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四是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西域,四大汗国尊元朝为宗主国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琉球澎湖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和琉球——————————四大汗国名义上尊元朝为宗主国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4.元朝的制度建设——地方行省制与边疆治理二、治理之策的互鉴与创新地方各级:省—路—府—州—县(选一6)五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4.元朝的制度建设——地方行省制二、治理之策的互鉴与创新

材料: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指出元朝地方管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的影响变化:从山川形变到犬牙交错;突破自然疆界的地域限制;形成以北

制南的局面。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为后世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地方各级:省—路—府—州—县(选一6)

材料二:(元)某地方出了事,就由中央宰相府派一两个人去镇压。“行省”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一:元朝的行省实际上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材料三: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行省地方势力虽然强大,主管境内各项事务,但其受中央节制比较严重。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点地方大而难独---中央有效控制范围大!身份高!职权广!会不会重蹈唐朝藩镇割据覆辙?会不会重蹈宋代内重外轻的覆辙?5、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交通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元朝大运河:元代全国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后,为了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1283~1293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元朝的大运河中,最北的一段是元代新开凿的通惠河,由元朝著名天文学家、水利学家郭守敬支持开凿。粮食逐步以海运为主。它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急递铺(2)京杭大运河(选必二P68)意义: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③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目的:巩固统一;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二、治理之策的互鉴与创新【选择性必修2】6.官员选拔与管理

①选官: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后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

②管理: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7.民族关系: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外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8.赋税制度: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选择性必修]1二、治理之策的互鉴与创新10.对外交往: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畅通。6.官员选拔与管理

①选官: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后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②管理: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7.民族关系: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外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8.赋税制度: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

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

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选择性必修]19户籍制度: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二、治理之策的互鉴与创新

辽夏金元建立政权后,他们的统治措施有什么共同点?这说明了什么?都学习了中原制度,都不同程度保留了自己民族的特性;都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制度的互鉴与融通有利于民族的交融与交流;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共同点:说明:1、宋元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1)民族关系: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选必一P61元朝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2)对外关系:宋朝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港口。元朝: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然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马可·波罗三、民族关系的冲突与交融

(2021·海南·高考真题)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章句集注》均是汉族士人进入仕途的必读儒家经典,元朝恢复开科取士,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为课本和参考书,有利于汉族士人进入仕途,从而加强汉族士人对元朝的政治认同,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B项正确;AD两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西征时间成果第一次西征1218年后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西征灭亡金朝之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