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辑06散文真题集训
(本文档可直接打印作为学生专题练习)
(一)
思念是人生的彩虹
从维熙
思念是一种享受。比如,在冬日里思念起小花萌芽的早春,在春日里思念起十月的枫红,
闷热如煮的夏日里,忆起冬日飞舞的雪片,或是在冰河封冻的严冬,突然记起百花争艳的春天,
都会给人的精神上带来一丝慰藉。如果把春夏秋冬比作人生四季,那么思念是人生四季精神上
的彩虹。
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时代的到来,人类
逐渐无所不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可以载人登上月球,一台笔记本电脑,任你访问世界的名
山大川,天与地之间距离浓缩到方寸之间,固然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但是将其放
在感情的天平上去衡量,却也会发现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不久前,友人从美国打来电话说:“你在电脑上安上一个出像设备,我们通话时就可以面
对面地看见彼此的形影了。"我说:“别,还是让我留下点想象和思念的空间吧!”之所以这么
回答,因为我不想让电子光波破坏了思念的情怀。如果,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他的肖像,那固然
有瞬间面对面的快乐,但是思念与想象之苦与乐,便会随之化为泡影。人类生活包括亲
情在内,是需要一点距离的,假如溶解了这种距离,感情的天平永远在平衡点上,会让人与人
之间的感情淡化,更有甚者,会使感情霉变而生菌,继而发生病变。更何况,我刚回来探亲不
久,朋友们的音容笑貌,还鲜亮地活在我的记忆库中呢?!
古代诗词中的“长相思”,来自于“久离别”。余光中一首《乡愁》的诗章,所以那么撕裂
肝肠,就是因为“久离别”而后孕生出来的“长相思”。当然作为民族统一大业来讲,除非一
小撮“台独”,没有人会希望民族长期分割,但是这种《乡愁》点燃起的思念之火,将是海峡
上架起飞虹的力量。不是吗?民族情愫如此,亲情与爱情的真谛,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民谚
中“久别胜新婚”的成语,不就是对思念的最好诠注吗!常常见到一些时尚中的人,像蜜蜂巢
居那般形影不离,殊不知没有空间没有思念,没有彼此守望的情感田园,感情田园中的绿阴会
褪色的,没有精神空间的人生厮守,久而久之是会变质变味的——虽然伊人仍旧,但实质上是
无色无味的白开水了。
古人说的“大爱无形”与“挚爱无声”,不是空对空地坐而论道。而是实对实的感情界定。
记得,1998年中国作家出访宝岛台湾,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
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此话出口后,立刻获得满堂喝彩声,之所以如此,全然在于时尚
中人,太少了曲径通幽之美,什么都像阿拉伯数字中的“1”那么快捷,但却没有了九曲通幽
之享受。人类感情世界的精神数码有含金量,是难以跟随手指在电脑键盘上的动作翩翩起舞的。
凡是把感情变为时尚的脂粉和唇膏者,多为轻浮浪子感情的装点或死了的灵魂的泼皮游戏。如
果将此延伸到文化领域,快捷的“读图时代”和“娱乐致死”之风,都意味着将中华含蓄而深
邃的文化,引向“肥皂剧”那般的精神墓场。
当然,电子时代给予我们许许多多前人无法想象的方便,因而我们常为生在这世纪而庆幸,
天上的飞机,地下的地铁,一直到笔记本电脑和无所不能的飞机,给了我们生活“直达车”的
快捷,但这些生活载体的飞跃进步,不仅无法取代人间感情的价值定位——正好相反,越是飞
船上天人们更要警觉人类的真情坠地。因为太多的方便和直达,致使将真情的思念与肝肠寸断
的牵挂,化为宇宙间之乌有。看看春运时人头攒动的车站吧,那是思念井喷的绝妙写照,如果
人间死了这种思念,还会有这种精致的画面吗?
保留一点思念与想象的空间吧!那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所独有的精神彩虹。
(摘自《北京青年报》2007年2月17日)
1、结合全文,作者为什么说“思念是人生的彩虹”?
2、请解释下面两句话。
①为什么说“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
②为什么说“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3、文章在构思立意上很有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4、文中既写到古诗词,又谈到余光中的《乡愁》诗章,还提及中国民谚,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5、第五段中,作者对“时尚和古典”的态度如何?作者借此话题贬斥了社会怎样的现实
状况?请作简要分析。
(二)
母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骗,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
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
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
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
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付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
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
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
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田径,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
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射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
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
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
世界。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
神一
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
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
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是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
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
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分)
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分)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三)
头脑中的旅行
彭程
(1)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
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
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
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
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
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2)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
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
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
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
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
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
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3)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
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栗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
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4)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
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
获得满足。
(5)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
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
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
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
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
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
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6)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
诗和美的道路。
(7)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
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伦的线头布片,
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
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8)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
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
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
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9)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栗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
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
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
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10)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
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蕨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
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11)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
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
2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
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
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
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D.第⑨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
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E.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瞩目于网
上的各种图片,在头脑中旅行,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17.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18.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
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4分)
19.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
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
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
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
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
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
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
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娓紫嫣红开遍”,
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
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
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
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
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瀚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
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
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
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
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
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
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暮
“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
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
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
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
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筑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
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
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
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
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
不可即。一是无锡的亳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
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
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
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
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
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
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商”,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
难工的。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史料详实,
使文章平添了一种严谨的科学性。
B.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去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
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C.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
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D.本文写太湖美景,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
味丰富,然而面面俱到的描写则使文章稍显赘余。
5.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6.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五)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
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
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
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
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
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
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
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
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
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
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
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
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
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
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
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
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
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
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
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
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要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
就觉悟到了他的椅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
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
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漱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
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
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
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
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
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
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
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
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
观流转变化,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
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
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
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16、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17、文章第⑧段写“我”在,赖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8、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
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河里,有说服力。(6分)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
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
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
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
(六)
拯救
李娟
视野右边的山谷口三三两两停着一大群马。此时,马群已经越过沼泽,似乎准备离开,又
像在等待什么。
卡西在前面突然停下来,居高临下看了一会儿,回头冲我大喊:“看,马掉进去了!"我低
头冲山谷尽头一看,果然,隐约有一匹红马在那里的黑泥浆中激烈地挣扎,已经陷到了大腿处。
我连忙放下冰块,说:“下去看看吧!”
但是卡西不让。再这么耽搁下去,冰越化越快,多可惜!先背回家再说。
回到家,一个人也没有,妈妈和斯马胡力不知到哪里去了。把冰块卸进敞口大锡锅里后,
我立刻出门去看那匹马,卡西去山梁西边找阿依横别克。他家是我们在吉尔阿特的唯一的邻居,
这一大片牧场上只有阿依横别克和斯马胡力两个男人。
红马已经不能动弹了,浑身泥浆。看我走近,本能地挣扎了一下。我拾起石头丢过去,希
望它受惊后能一个猛子蹦出来。但是等我把这一带能搬动的石头全都丢完了也没什么进展。四
周那么地静,明净的天空中有一只鹤平稳缓慢地滑过。一个人呆在这里,面对陷入绝境的生命,
毕竟有些害怕,又过了一会儿我便离开了沼泽。
刚走到山谷口,迎面遇上了卡西,却只有她一个人,手里提着一大卷牛皮绳。阿依横别克
他们都不在家。
卡西在牛皮绳的一端打了绳圈,然后试着甩向沼泽中露出的马头,但她显然没有斯马胡力
那样的技术。甩套没有用,卡西决定亲自下去套。她卷起裤脚,持着绳子踩进了黑色的沼泽泥
浆。我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一直看到她稳稳当当走到马跟前,才松了口气。原来沼泽其实也并
没有那么危险,表层的泥浆在春日的阳光下晒得已经很紧了,加之淤泥中又裹有团团的细草茎。
但因马蹄是尖的,身体又那么重,可能会容易陷下去。但人的体重轻,脚掌又宽长,如果下陷
的话,顶多陷到小腿肚就停止了。
套好绳子后,我们两个岸上岸下地又扯又拽,弄得浑身泥浆。那马纹丝不动。我们只好先
回家,等男人们回来再说。
两个小时后,太阳完全落山,漫长的黄昏开始了,气温陡然下降。我穿上了羽绒衣独自走
进山谷又去看那马。冰渣一般寒冷的泥浆使它开始浑身痉挛,圆圆大大的肚皮不停激烈抖动着,
我想它身体里的河流已经开始崩溃、泛滥。糊在它背上的淤泥已经板结成浅色的土块,毛发肮
脏。马群不能继续等待下去,迂回曲折地渐渐走远。
回到家,卡西抬出大锡盆,开始和面,准备晚餐。我却老惦记着不远处冰冷沼泽里那个正
在独自承受不幸的生命,焦虑不已。那一刻,我为自己的微弱无力而难过
在天色彻底黑透之前,那匹马最终给拖上来了。
那时男人们都回来了,斯马胡力跳下齐腰深的泥水潭,从另一个方向使劲推挤马肚子,阿
依横别克在对岸骑在自己的马上拼命挥鞭策马拖拽一一马肚上勒着绳子,绳子另一头套在泥浆
里的马脖子上和它翻出泥浆的一条前腿上。其间粗粗的牛皮绳被拉断了好几次。
当时那马一动也不动,死了一样,侧着脸,一只眼睛整个儿淹没在泥浆中。突然,绷紧的
绳子一松,它明显地被扯着挪动了一下,斯马胡力赶紧往后跳开,那马整个猛地往前一陷,全
部扎进了泥水中。本能让它作出最后的挣扎,它的后腿一脱离结实的泥浆就开始踢蹬不已,仰
着脖子,努力想把头伸出水面,但很快整个沉没下去。
我尖叫起来,面对这番情景连连后退。但大家大笑起来,说:“松了!松了!”阿依横别克
更加卖力地抽打自己的座崎,牛皮绳绷得紧紧的。
当时我以为那马肯定会溺死,感觉过了好久好久,马头才重新浮出水面。
两个男人累得筋疲力尽,满脸泥巴。但仍然不放弃,一边互相取笑着,一边竭尽全力地拯
救。最后马被拖上高高的石岸时跟死了一样,要不是肚子还在起伏的话。它的肚子被石头和绳
索磨得血肉模糊,耳朵也在流血,背上伤痕累累,脖子上的鬃毛被斯马胡力扯掉了好几团。
值得安慰的是,哪怕在那样的时刻,它仍注意到脸庞边扎着一两根纤细的草茎,它努力扭
过头侧着脸去啃食。我连忙从别的地方扯了一小撮绿色植物放到它嘴边,我听说牧人是很忌讳
这种拔草行为的,但大家看了都没说什么。
第二天上午,马虚弱地站了起来,浑身是板结的泥块,毛发肮脏而零乱。我总算舒了一口
气。虽说“一切总会过去”,但“一切”尚远未“过去”的时候,总感觉“一切”永远不会“过
去”似的。再回想起来,自己只会瞎操心!
而卡西呢,一点儿也没见她有过担心的样子,只见她尽可能地想办法营救那马。后来赶到
的斯马胡力和阿依横别克也是一边打打闹闹地开着玩笑,一边竭尽全力地把它拖上岸,从头到
尾都无所谓地笑着,好似游戏一般的态度。
节制情感并不是麻木冷漠的事情。我知道他们不是残忍的人,他们的确没我那么难过、着
急,但到头来却远远做得比我多。只有他们才真正地付出了努力和善意。
卡西和斯马胡力他们是强大又宽容的,他们一开始就知道悲伤徒劳无用,知道叹息无济于
事,知道“怜悯”是居高临下的懦弱行为。他们可能还知道,对于所有将死的事物不能过于惋
惜和悲伤,否则这片大地将无法沉静、永不安宁。
(有删改)
注:李娟,汉族,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长在四川。2007年春天,李娟进到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
妈家,她与扎克拜妈妈、妈妈的儿子斯马胡力和女儿卡西同吃同住同劳动,跟随他们转场放牧
3个多月。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这一时期的生活。
10.理解文章划波浪线的句子。(4分)
(1)我想它身体里的河流已经开始崩溃、泛滥。(2分)
(2)它努力扭过头侧着脸去啃食。(2分)
11.分析文章划直线的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12.结合原文,分析哈萨克人的性格特点。(6分)
13.这篇散文意蕴丰富,其主题可作多种解读,请结合文本对主题进行探究。(6分)
本专题参考答案
(-)从维熙
《思念是人生的彩虹》
L这句话运用暗喻,既形象又生动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又启示人们对自身的精神生活进行
反思,给人带来精神的希望和慰藉。
2.①人类生活,包括亲情,是需要一点距离的,没有了这种距离,会让人们之间的感情淡化,
更有甚者,会使感情霉变而生菌,继而发生病变。
②现代化的东西虽带来方便和直达,但空间距离渐趋于无,也使人失去了思念,失去了彼此
守望的情感田园,失去了精神空间的人生厮守,久而久之会带来生活的变质变味。
3.文章开篇点明题旨,一句“思念是一种享受”让人刮目相看,人常说“思念是一种病”、“思
念是一种痛”,但作者反其道立意,认为“思念是一种享受”,一下子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深刻。
接着,作者说:“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这是构思的纲,下文就围绕
这句话展开,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结尾回应标题,再一次表明观点,言尽而意无穷。
4.①多处引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促使读者去思考。②为
了说明“久别离”后“长相思”的动人魅力,启示读者“思念”必须以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
为前提。
5.借王安忆的回答表明自己对古典的向往,因为古典有曲径通幽之美,讲究含蓄而深邃,而
时尚中人则少了曲径通幽之美,凡事讲快捷,于是没有了九曲通幽之享受。作者借此话题贬
斥了人们不再追求“大爱无形”与“挚爱无声”,凡事讲快捷方便的后果是真情缺失,感情变
成了装点或游戏,而文化则崇尚“读图时代”和“娱乐致死”之风,导致“肥皂剧”般的精
神墓场。
(二)何家槐《母亲》
【答案】
11.①忙碌;②辛苦
12.①遗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13.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
的复杂心理。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14.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
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15.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
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三)彭程《头脑中的旅行》
16.(4分)CE
17.(4分)①以具体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
境,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才华一一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够
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景,呈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
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18.(4分)①因为借助想象描绘出的风景并不完全是现实的复现,而是作家的艺术创造,其
中蕴含了作家连通诗和美的生命感受。②作家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世界,是源于其
善感的灵魂、丰富的心灵。杰出作家想象中的旅行实乃心灵的探寻,他们描绘的动人风景,
映现的正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奇景。
19.(8分)答案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
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
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③
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
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答案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
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
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②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
“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③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
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
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
和提升。
答案示例三: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
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
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②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
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目睹,不
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
③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
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
(四)范烟桥《太湖碎锦》
4.B
5.(1)文章第二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2)表达了作
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
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6.(1)“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
的喜爱和赞美。(2)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
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3)作者以“碎锦”表明
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
的赞赏。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项,文中并没有对“太湖
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进行详细的描绘。D项,“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
法”错误。故选AD。【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
综合C。
【易错警示】解答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多
项选择题,首先要了解5个选项涉及传主的主要事迹、生活细节、性格特点以及传文的主要内
容。解答此题,宜将5个选项的“分析和概括”分别与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比照作答。要牢
记解答要领:材料事迹内容符,概括分析不虚无。品质精神有升华,情感褒贬显意图I。例如本
题选项A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选项D犯了范围扩大的错误。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第一问,应聚焦
第②段。“胜概”即美景、美好的境界,“哪些”暗示考生应分类概括。第②段中有两个关键
句:”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渔民们勤
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抓住这些具有概括性、提示性内容的语句,结合上下文分
析,即可概括出“胜概”中的三美。回答第二问,应聚焦作者“情感”。既然“胜概”呈现,
则爱此景、赞此景之情自然流出,喜爱、礼赞之情兼具,认知、崇尚之情并生
【考点定位】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归纳内容要点一般是对一段或者几段文字进行分析概括,而概括中心则是就整篇
文章来的分析概括。而对内容要点及中心的概括,要在结合命题意图基础上,抓住关键的语段,
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要依据试
题的要求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对于文章的内容要点归纳,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
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对于没有中心
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
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例如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第②段写
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这是考查学生概括的能力;第二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前者首先应回归文本第二段,要抓住“胜”的表现,
“胜”的意思是优美的(景物、境界、景象等。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东山的
物产丰富,第二部分写其自然景象之美,第三部分通过写渔船归来,写劳作之美。从这些描述
和用词中,即可看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丰富含意及作用的能力。一般说来,解答此类题目,可
从标题与表达技巧、标题与内容结构、标题与主题情感、标题与作者读者的关系等方面去挖掘
标题的含意及作用。就本文来说,标题“太湖碎锦”有修辞的运用,要指出修辞手法及表达效
果;再结合文意分析,可知这一标题还有统领全篇、勾连结构、凸显情感等作用。如此把握,
答案便会更为周全。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
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例如本题针对标题设题。一问标
题的内涵,二问标题的作用。设题的方式: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③为
什么以此为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本文的标题是“太湖碎
锦”,首先应理解其意思,再思索其作用。“碎锦”,比喻细碎的花纹,就是零散知识的集合。
本文指的是太湖的零散景象。文中就是写太湖的这些景象,标题对文章就起到了统领的作用,
这是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作者用“碎锦”来比喻太湖的景象,包含了对太湖的赞美。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探究题有意蕴探
究、体验探究、手法探究、取舍探究之分,本题属于取舍类探究题目。考生应在整体把握文本
的基础上,立足文本,联系实际,发表见解。第一步,务必表明观点:“赞同”或“不赞同”。
第二步,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写出思考感悟,若赞同“近观不如远眺之美”之说,可联系文
本、现实加以解说;若赞同“远眺不如近观之美”之说,也应找到充分理据进行说明。只要言
之成理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
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
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一一引据一一论述一一
小结。首先应理解“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这句话,在理解的基
础上,“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思考”。这句话中的重点词是“近观”“远眺”“这个境
界”,“近观”可以看到什么美景,“远眺”可以领略什么风采,生活中与此相类似的有哪些
情形,思维打开了,此题就不难了。还要注意答题的模式,观点+理由。
(五)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15.ACo
A项中提到“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
点”,但是我们可以回到原文第一段中去探求,原作者提到“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
是独断是笼统的,所以作者对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是持否定的态度,而在后文提到“自然景物
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说明自然景物只是对人生和艺术产生了影
响,并不是模仿。然而,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中心论点是最后一句:''欣赏山水以及自
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C项中提及“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
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实则不然,作者在第五段中最后一句提到:“因为山
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表明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集团公司中秋节的慰问信范文(10篇)
- 思想品德教学总结
- 污染控制承诺书6篇
- 高中生励志演讲稿范文(32篇)
- DB12-T 1093-2021 无障碍设施数据规范
- 2024年压电陶瓷元件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飞机用石英玻璃管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光刻胶专用化学品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随堂测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郴州爱国古吟作者:湖南省郴州市五岭大道陈友训
- 2024中国石油春季招聘(8000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中国交通建设集团限公司招聘200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退化林修复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工作计划
- 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维护方案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铝合金汽车轮毂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3.15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 小学校长家校共育交流分享发言稿
- 办公用品及耗材采购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2024至2030年海上风电智能运维行业市场需求与竞争战略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