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2023.09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傅斯年认为,“周之代商,绝不代表物质文明之进展……未必在宗法制度也……而在人道主义之黎明……一切固保天命之方案,皆明言在人事之中。”该观点意在强调西周(

)A.萌发贵族政治 B.改进生产方式C.重视敬天保民 D.弱化宗法关系2.东汉时期,史籍中出现大量“猛虎渡河’’、“飞蝗出境”和“盗贼止息”的记载,以此表彰良吏旅行德政。这种书写方式在随后的史籍中被广泛应用。据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史事记载有程式化趋势 B.皇权集中规范官吏任用C.政治腐败导致贪官横行 D.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挑战3.石榴树从安息国移植到中国,魏晋把石榴作为多子的象征,曹植的《弃妇诗》中以石榴树不结实起兴,感叹女子因不育而被遗弃。这反映出(

)A.中原地区的膳食结构发生剧变 B.传统农业注入新生产方式C.域外植物被赋予本土文化价值 D.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4.隋朝开皇十年,番禺少数民族首领王仲宣起兵抗隋。冼夫人得知广州被困,立刻派孙子冯喧带兵援救。之后,冼夫人不顾花甲高龄,又亲自披甲胄护卫朝廷使者裴矩巡抚当地诸州,各路豪强被慑服,接受隋朝官爵。这表明隋朝(

)A.加强了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B.设置了羁縻府州缓和民族关系C.建立了完备的武装巡查制度 D.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认同5.明朝宣德年间,祁门县十西都故民李舒妻李阿谢,因为继子李景祥“不行奉养”,“以弟承兄不应’’为由,“经投里老及首告本县”,要求改正。徽州府根据永乐十年、二十年黄册记载做出判断,最终将户名改为“李阿谢”,同时户籍上开除李景祥的名字,并将田地准还其亲弟。这表明,黄册(

)A.加速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B.强化了民间基层的自治C.提供了人口变动的书证 D.减轻了民众的税收负担6.下图是晚清时期《两日画报》上的漫画《有点不文明》,编者加了按语:“巡警任意打人,亦实不合警章,但能开明劝导,也不致现像当街。”此报道最有可能出现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7.下图是一幅历史地图,它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时间流变反映在具象的平面上。下列标题最为贴切的是(

A.《民国初年形式上统一与实质分裂》 B.《民国初年共和与帝制的斗争历程》C.《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状况》 D.《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8.《卿云歌》表达了上古先民对美德的崇尚和圣人治国的政治理想。1921年,国务会议将该诗歌确定为国歌。时人对此歌评论:“古曲文章是不行的!”“国歌应强调竞争存亡,《卿云歌》过于‘中正平和’。”这反映出(

)A.民众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B.传统文化丧失生命力C.时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D.国民革命的风起云涌9.下图为1941年莫朴创作的版画《我们活跃在苏北》,画面中间位置,一头水牛正在田间劳作,新四军战士正和农民亲切交谈,展现出军民的鱼水深情。画面保留了大片空白空间,表现一望无垠的天空与广阔的水田。这幅画体现出中共(

)A.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B.在边区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C.实行普遍、自由的选举制度 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卓有成效10.20世纪60年代,大批女青年以“铁姑娘”之名被整合到工农业生产当中,逐渐派生出女拖拉机手、女子测量队、女子地勘队等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铁姑娘”群体的出现表明(

)A.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 B.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拓展C.出生率下降劳动力严重匮乏 D.经济利益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11.1979年,《人民文学》刊登了一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乔厂长一开始像“搞革命”一样办工厂,后来转变观念,采用现代化治厂方针,初见成效,得到上级表扬,鼓励他不妨把手脚放开一点,各种办法都可试一试。这折射出,当时(

)A.厂长负责制得到了广泛认同 B.民众期待加快改革步伐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初见成效12.公元前325年以前,希腊世界有着多样化的货币类型。到公元前300年左右,很多小亚细亚的城市放弃了自己的钱币类型,开始仿造“亚历山大型”钱币,只是在钱币反面一般会铸上各自城市的象征或保护神。这一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A.亚历山大权威急剧上升 B.不同文化间的交流C.希腊集权体制逐渐强化 D.世界货币体系形成13.公元8世纪,意大利地区的伦巴第国王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大量吸收罗马法的内容,如规定在转让财产和成立债务时必须依据正式的书面文件。这是由于(

)A.意大利地区商品经济恢复与发展 B.罗马法推动了新兴帝国的出现C.中古欧洲大规模地复兴古典文化 D.天主教会致力于推广法治理念14.威廉·华莱士(1270年-1305年),是一名苏格兰骑士,他领导了苏格兰独立战争,但最终失败。在英格兰历史上,他被视为一个叛逆和暴徒。15世纪,苏格兰诗人布莱克却在长诗《华莱士》中着重称赞了他的英勇和无畏。据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史家以成败来评判英雄人物 B.政治立场影响人物形象塑造C.文学作品缺乏历史研究价值 D.历史真相淹没在时代长河中15.20世纪20年代墨西哥兴起了“壁画运动”,政府经常委托艺术家在公共空间绘制代表墨西哥形象的壁画作品。作品展现了印第安人传说中的神、古代墨西哥城的奠基、西班牙武力征服墨西哥的血腥历史、墨西哥革命和现代社会的生活变迁以及学校标志。“壁画运动”表明(

)A.墨西哥现代化道路的起步 B.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C.意识形态色彩被刻意淡化 D.政府建构历史的共同记忆16.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总统提到最多的是“公平”。他反对过高的边际税率与累进税率,认为过高的税收实际上抑制了私人部门的积极性。据此,里根的“公平’’是指(

)A.增加福利减少贫富差距 B.确立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C.更多地享有合法的财产 D.调节个人收入加强干预经济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20题各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材料

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公元前87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公元前81年,汉朝的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们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进行了一场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辩论的结果,一方面肯定了武帝时期所进行的财政改革的成绩,一方面又为昭帝时期调整某些经济政策作了舆论准备。盐铁政策翔论双方主张(节选)御史大夫桑弘羊肾良、文学之士先帝哀边人之久患……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大夫君修太公、桓、营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筹计之所致,非独耕桑农业也。今废道德而任兵革……立盐、铁,始张利官以格之,非长策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愿罢盐、铁、酒控、均输。——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1)据材料,概括西汉盐铁政策辩论双方的核心主张及其理由。(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谈谈对这场辩论的认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材料一

13世纪之后,欧洲和中国的关系在中断了至少4个世纪后又得以恢复。传教士、商人和文学作家,通过自己的笔触,将一个地大物博、人民富庶的中国形象带入黑暗的中世纪欧洲。17-18世纪哲学家们从各种资料中构建理想的中国形象,中国的道德哲学要远超欧洲,莱布尼茨还塑造了康熙皇帝这个“德统天下、内圣外王”的理想中国君主的形象。——摘编自赵风玲《西方中国形象演变的历史图景》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旅欧游记者带着学生的心态去欧洲,对欧洲产生或多或少地狂热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梁启超等人到西欧考察,面对满目疮痍的战后景象,却仍然对西欧各国的未来持乐观的态度。30年代以后,西欧的乌托邦形象衰落,代之以苏联乌托邦形象的逐步生成。二战后,战争中旅居英国的萧乾在战后到中立国瑞士旅行,迫切希望找出瑞士和平、安定的原因。中央日报驻伦敦的特派员徐钟珮则写了《外国不是天堂》等通讯文章。——摘编自安然《1912-1949年中国旅游游记中的欧洲形象》(1)归纳材料一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动因。(2)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中国游记中对“欧洲形象”认知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这一时期国人关注、记述欧洲的时代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材料一

张海迪以高昂的热情、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和英、日、德、世界语,以及针灸医疗、广播器材修理等技术。她忍着病痛为群众治病达一万多人次,翻译外文资料16万多字,还热情帮助、教育了许多青少年。团中央号召全国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向张海迪同志学习。——《人民日报》报道(1983年3月8日)材料二

综合上述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纵观世界历史,我们看见两条线,一条是横线,一条是纵线。横线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运动趋势,终结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纵线是从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发展,文明在发展中持续升华。——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1)在下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工业革命的进程。(要求:选取对应的资料,依据示例作答,资料可重复使用。)【资料夹】①17世纪,毛纺织业遇到来自印度和中国物美价廉的棉织品的竞争。1733年,英国人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的效率,引起了棉纱荒。1765年,哈格里沃(夫)斯发明了一台手摇纺纱机——珍妮纺纱机,它是人类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②英国格拉斯大学的仪器修理工瓦特研制出单项蒸汽机,1769年取得专利。1782年,他试制成双向蒸汽机。③1785年起,蒸汽机开始应用于棉纺织厂。蒸汽机还推动了各个部门的机械化,刨床等工作母机先后被发明出来。19世纪30-40年代,一个新的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诞生了。④1825年英国解除机器出口限制。1830年革命后,比利时新政府立即实施修建全国铁路网的方案。除英国和比利时外,其他欧美国家在1848年后出现兴建铁路同的热潮。⑤李鸿章于1865年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利用进口的机器,生产枪炮弹药,制造轮船。1870年12月,日本成立工部省,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到19世纪末,日本一方面从欧美进口机械设备,另一方面已经开始向亚洲邻国出口棉纱、棉布等工业产品。——以上资料均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卷》(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纵、横两个方面简析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工业革命的进程作答示例:根据资料①②,工业革命首先爆发于英国。

答案解析1.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西周(中国)。傅斯年认为西周尤为进步之处在于“一切固保天命之方案,皆明言在人事之中”,即西周重视敬天保民,C项正确;傅斯年强调的是西周政治中的民本思想,而非贵族政治,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生产方式无关,排除B项;西周的宗法关系很强,而非弱化,排除D项。故选C项。2.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东汉时期,史籍中出现大量‘猛虎渡河’、‘飞蝗出境’和‘盗贼止息’的记载,以此表彰良吏施行德政。这种书写方式在随后的史籍中被广泛应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史籍中出现大量“猛虎渡河”、“飞蝗出境”和“盗贼止息”的记载,以此表彰良吏施行德政,这种书写方式在随后的史籍中被广泛应用,这说明史事记载有程式化趋势,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皇权集中规范官吏任用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政治腐败导致贪官横行的结论,排除C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儒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佛教、道教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3.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安息国传入中国的石榴被赋予了文化意义,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由此可知,域外植物被赋予了本土文化价值,C项正确;石榴并未引发中原地区膳食结构的剧变,排除A项;石榴属于植物,其并不属于新的生产方式,排除B项;石榴传入中国,并且被赋予文化内涵,并不能证明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4.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开皇十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番禺少数民族首领王仲宣起兵抗隋,冼夫人不仅派孙子冯喧带兵援救,还亲自披甲胄护卫朝廷使者裴矩巡抚当地诸州,使得广州地区豪强慑服,接受隋朝官爵,表明隋朝加强了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羁縻府州,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建立了完备的武装巡查制度,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岭南地区,不能得出“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5.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徽州府根据黄册记载做出判断,将户名改为“李阿谢”,户籍上开除李景祥的名字,表明黄册提供了人口变动的书证,C项正确;据材料,改户名没有加速阶层流动,排除A项;材料中是通过政府变动人口,不属于民间基层自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税收,排除D项。故选C项。6.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警章的出现说明是政府行为,漫画批判巡警任意打人,希望改变方式和态度,遵循警章,从而改变社会风气,此报道最有可能出现于清末新政时期,D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期主要关注的是列强侵略,而不是巡警,排除A项;洋务运动时期主要是学习西方技术,倡导自强求富,不会专门关注巡警工作情况,排除B项;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改革,主要关注的不是巡警,排除C项。故选D项。7.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材料中有国民党、民主党、共和党等并且国民党占据了国会的优势,在此背景下宋教仁被刺杀,可知这是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D项正确;材料中宋教仁被刺杀后还是袁世凯当政,不能看出民国初年形式上统一与实质分裂,排除A项;材料中重点体现的是政党政治,不是共和和帝制的斗争,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8.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时间1921年的信息可知,此阶段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当时社会秩序比较混乱,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材料中“古曲文章是不行的!”、“国歌应强调竞争存亡,《卿云歌》过于‘中正平和’。”可知,时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C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民众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现实,排除A项;传统文化丧失生命力说法绝对,排除B项;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1927年,排除D项。故选C项。9.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1941年”、“新四军战士正和农民亲切交谈,展现出军民的鱼水深情”,可得出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迎合全民族抗战的需要,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A项正确;大生产运动是在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而材料是苏北,排除B项;材料体现军民的鱼水深情,没有提到选举制度,排除C项;精兵简政政策是陕甘宁边区整顿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充实基层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材料中“女拖机手、女子测量队、女子地勘队等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的出现,说明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拓展,B项正确;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排除A项;材料中“大批女青年以'铁姑娘’之名被整合到工农业生产当中”,说明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拓展,并不能说明出生率下降劳动力严重匮乏,排除C项;材料中“大批女青年以'铁姑娘’之名被整合到工农业生产当中”,说明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拓展,并不能说明经济利益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B项。11.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乔厂长上任记》在《人民文学》上刊登,小说中乔厂长转变观念,治厂有效,小说所表达的改革理念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呼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进一步推动了改革事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厂长责任制,排除A项;1984年后,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C项;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12.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开始仿造‘亚历山大型’钱币,只是在钱币反面一般会铸上各自城市的象征或保护神”可知,公元前300年左右,亚历山大建立起了地跨亚欧非的亚历山大帝国,其推动希腊化时代的到来,希腊化时代下帝国各地城市仿造“亚历山大”型钱币体现了各地区对希腊文化的认同,但他们同时又保留了自身文化特色,体现了不同文化交流的特点,B项正确;各地区还保留了自身城市特色,且仿造货币无法体现权威上升,排除A项;亚历山大大帝已经去世,且材料与集权体制强化无关,排除C项;世界货币体系形成于近代,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8世纪意大利。基于唯物史观一定社会的文化是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公元8世纪意大利之所以规定在转让财产和成立债务时必须依据正式的书面文件是因为当时意大利地区商品经济恢复与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的“公元8世纪”说明当时罗马帝国已经灭亡,排除B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题干涉及时间是8世纪,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意大利地区的伦巴第国王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大量吸收罗马法的内容”是国王推广法治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14.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推断题。时空是:13世纪的英格兰。根据材料可知,13世纪时,英格兰国王视威廉.华莱士为叛逆和暴徒,而15世纪苏格兰诗人布莱克则称赞他的英勇和无畏,这说明时代不同,人们对同一人物的评价也不同,即政治立场影响人物形象,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家以成败来评判英雄人物,排除A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排除D项。故选B项。15.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墨西哥。根据材料可知,墨西哥“壁画运动”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内容主要涉及墨西哥各个民族的历史,且有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些内容,体现了政府对各民族共同记忆的构建,D项正确;现代化道路主要体现经济发展,而非文化展示,排除A项;拉美当时已经独立,排除B项;壁画的内容涉及各个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变迁,并未强调意识形态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6.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强调降低税率,认为过高的税率会抑制私人部门的积极性,因此所谓的“公平”指的是更多的享有合法的财产,C项正确。里根时期是减少国家干预,会减少福利,排除A项;确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B项;里根时期是减少国家干预,排除D项。故选C项。17.(1)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理由:认为该政策能筹措军费;满足民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物资的流通。贤良、文学之士:反对盐铁官营。理由:以德治国,盐铁政策不是长久之策;盐铁官营政策与民争利;抑制农业发展。(任答1点)(2)认识:这场争论双方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追求长治久安;经济政策的争论是不同治国道路之争;国家政策既要维护稳定又要适时调整。【解析】(1)桑弘羊主张: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可知桑弘羊的主张是盐铁官营。理由: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桑弘羊辩论的理由是,认为该政策能筹措军费。根据材料“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可知满足民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根据材料“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可知促进物资的流通。贤良、文学之士: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今废道德而任兵革……立盐、铁,始张利官以格之,非长策也。”“愿罢盐、铁、酒控、均输。”可知贤良、文学之士主张反对盐铁官营。理由: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今废道德而任兵革……立盐、铁,始张利官以格之,非长策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贤良、文学之士的理由是以德治国,盐铁政策不是长久之策。根据材料“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可知盐铁官营政策与民争利。根据材料“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可知抑制农业发展。(2)认识: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辩论的结果,一方面肯定了武帝时期所进行的财政改革的成绩,一方面又为昭帝时期调整某些经济政策作了舆论准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争论双方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追求长治久安;经济政策的争论是不同治国道路之争;国家政策既要维护稳定又要适时调整。18.(1)中国形象:地大物博;人民富庶;政治文明;安定和谐;君主贤明。历史动因:文化的交流(蒙古西征;商贸往来;人口流动);欧洲与中国鲜明的反差(中世纪欧洲的落后、元明清时期中国相对繁盛);哲学家传播启蒙思想的需要。(2)变化:从学习到反思;从关注发展转向追求和平稳定。影响:推动中国思想解放;促进国家出路的探索;有利于破除欧洲中心思维;推动对本地文化的反思。【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中国形象: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情况进行分析。地大物博;人民富庶;政治文明;安定和谐;君主贤明。历史动因:结合丝绸之路以及蒙古西征可分析出文化的交流(蒙古西征;商贸往来;人口流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欧洲与中国鲜明的反差(中世纪欧洲的落后、元明清时期中国相对繁盛);根据材料“。17-18世纪哲学家们从各种资料中构建理想的中国形象,中国的道德哲学要远超欧洲”可分析出哲学家传播启蒙思想的需要。(2)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材料“民国时期的旅欧游记者带着学生的心态去欧洲,对欧洲产生或多或少地狂热情绪”、“中央日报驻伦敦的特派员徐钟珮则写了《外国不是天堂》等通讯文章”可分析出从学习到反思,从关注发展转向追求和平稳定。影响:根据材料“30年代以后,西欧的乌托邦形象衰落,代之以苏联乌托邦形象的逐步生成”可分析出推动中国思想解放;根据材料“迫切希望找出瑞士和平、安定的原因”可分析出促进国家出路的探索;根据材料“《外国不是天堂》等通讯文章”可分析出有利于破除欧洲中心思维;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推动对本地文化的反思。19.答案示例: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五讲四美三热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等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响亮的口号。报道和海报展现了张海迪身残志坚的事迹。起到宣传、倡导的作用。【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983年的中国。从材料一的时间和材料二的内容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得出短文主题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中央的精神文明建设角度表述为中共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