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归省7省份行辈/一目十行兴高采烈/方兴未艾

B.康健/俅慨思寿/警然回首疏疏飒朗/书声琅琅

C.叩唠/叨扰闭搴/搴翁失马装模作样/模模糊糊

D.优待/侍卫聊跃/风起云涌黑不敢当/惊心动曜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怠慢茂腾腾耐人寻味戛然而止

B.讫立宝塔山大彻大悟红旗飘飘

C.眼眶写包票叹为观止人情事故

D.振撼一股劲垂珠联珑汪洋恣肆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虽知追求成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但平常中不起波澜对人宽容平和,遇事

随方就圆才是木御木惜。

B.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杂技演员小心翼翼地走过了一段离地面几十米

高的钢丝,表演结束,背景音乐事然画小,让人回味无穷。

C.说书先生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聊三国了,精彩绝伦处让人叹为那止!

D.不为灯红酒绿诱惑,不以觥筹交错为欢,不被人情世故左右。我以我心践

诺言,慎行,永葆共产党员本色。

4.下面语段中每个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4分)

①书信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感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②古人写信,内容包罗万象,把天气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了书信。③

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尝诗文、训诫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

讨论物价等。④所以,书信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

承者。

⑴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与__________互换位置。

⑵第②处结构混乱,应将删去。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把改为o

(4)第④处成分赘余,应删去。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

前。

C.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D.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每年腊月二十五到次年的元宵,古黑的铜锣架就会在族人聚居的一座古老

而宽大的四合院子里支起来。

②因此,那时的我特别喜欢撞铜锣,能把祖上传下来的几种旋律敲得滚瓜烂

熟。

③浙江老家过年时有撞铜锣的习俗。

④也敲去了我们许多清冷的时光。

⑤那声声迭起的铜锣声,敲出了节日的气氛。

⑥铜锣由一面一米余高的落地鼓和两大一小的三片铜质锣组成。

A.③⑥①⑤④②B.⑥①④⑤②③

C.③①⑥④⑤②D.⑥⑤④②③①

7.下列有关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无误的一项是()(3分)

A.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皆为我国传统

节日。

B.《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我”少年时期到赵庄看

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C.《傅雷家书》中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

是:先为艺术家,次为人,再为钢琴家,终为音乐家。

D.《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青衣。

8.班级举行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

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7分)

⑴同学们在活动中开展了“如何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主题辩论,辩论中,有的

同学认为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节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过

洋节;有的同学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应该丢弃传统,传统节日是所有中

国人的生命印记。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呢?(3分)

⑵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

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即可)(4分)

①往日牛郎常拭泪②山意冲寒欲放梅

③喜见树前闹杏花④开门迎春春满院

A.春节B.清明节

上联:上联:相逢马上纷桃雨

下联:抬头见喜喜事多下联:

C.七夕节D.冬至节

上联:上联:岸容待腊将舒柳

下联:今宵织女欲过桥下联:

二'阅读探究(41分)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6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赏析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3分)

10.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怎样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

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前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

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娱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

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母亲

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

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母亲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

阴干在屋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糯米红红白白,

泡在瓷盆里;包粽子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

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

母亲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

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

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母亲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

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

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

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

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母亲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

下五除二,穿衣蹬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

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

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儿露水就打湿

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

我便想起了母亲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

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

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

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

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

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母亲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

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11.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2.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4分)

13.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第⑤段画线的句子。(3

分)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14.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画线句“让人止不住要落泪”的理解。(3分)

15.请结合全文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故乡的风

杨俊文

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

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认识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

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就说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说是绿色;从

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风,与其他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

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

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那时的风与沙

尘,像是从未分开过。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

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

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

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⑤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

眼镜。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

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

价格要高出很多。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

⑥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

的“标配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

浅白的圈圈。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风从对

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不知

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

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

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⑦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小凌河从明朝开始有了好听的名字,

被称之为“凌川”“锦水”。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

回纹"。我没看过有回纹的锦水,只看过它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

滴水皆无。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起,放风筝时视野

开阔。我仅放过一次风筝,地点就在那里。记得那只风筝是用牛皮纸糊成的很大

的“鹰”,父亲为之花费了多半天的时间。放风筝前,我找来好几个伙伴,想在

他们面前炫耀一番。乘着晚秋的偏北风,“鹰”很快飞起来了,飞到河道的上空,

颇有搏击长空的英姿,伙伴们开始欢呼。

⑧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他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故乡在

渤海湾处,气候本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

冬天刮大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

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

甚。那时,没读过清代学者孙星衍的“莫放春秋佳日过”,要是读过并懂其意,

定会说他胡言乱语。长大后,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

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忽然觉得自己“生不逢地”。

⑨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

树造林。上小学时,老师带学生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

⑩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

江南,但黄鹉翠柳、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着实让我兴奋一阵。

当然,故乡是变不了江南的。故乡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

⑪梦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

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

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⑫数不清的风筝,还在空中飘飞。河岸,确切地说是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

缤纷的色彩。弯曲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间或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

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

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看得出来,流水不再是河道上的匆匆过客。鳞次栉比

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

⑬梦里有的,连连飞来眼底;梦里没见过的天鹅,竟也成群飞来,栖落在城

区偏北一座新建水库的上游。因此,那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鹅湖。灰鹰、

苍鹭、鸥鸟、秋沙鸭、赤麻鸭……追逐着从水库里流淌出的小凌河的浪花。

⑭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

穿过绿树荫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

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

(选自2018年8月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6.文章以《故乡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17.删去第④段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4分)

18.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9.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画线句子。(4分)

20.概括选文主旨,并探究其中反映的时代精神。(4分)

三'写作(50分)

21.你也许去过很多地方,也许很少外出,但你一定接触过不少你感兴趣的东西,

并为此去探索,或者游学,或者实验,或者比赛,或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或者查找资料……,总之,你亲身体验过,实践过,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获得

了一些启示。请你以“体验”为题,写一篇作文,600字以上。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答案

一、LC点拨:四个选项的读音分别为:A.xTng/sheng,hang/hang,xing/xTng;B.kang/k

ang,mu/mo,lang/ldng;C.dao/tao,se/sdi,mu/mo;D.dai/shi,yong/yong,kui/pdo

2.A点拨:B"讫”应为“屹”;C.“事”应为“世”;D“振”应为“震”。

3.C点拨:“叹为观止”的意思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而这里是“听”,应该改为

“拍案叫绝”。

4.(1)传承文化传递感情

⑵把(或皱”)

(3)品尝品赏(或“欣赏”“品析”“品味”等)

(4)不知不觉(或“于无形之中”)

5.C

6.A点拨:③句引出撞铜锣的习俗,放在开头;⑥句紧承③句介绍铜锣的样子;①⑤

④句具体记叙过年时敲铜锣的情形;②句说明“我”喜欢撞铜锣的原因,放在最后。

7.D点拨:A.“国庆节”不是传统节日;B.《社戏》出自小说集《呐喊》;C.先为人,次

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8.(1)示例:我们应该认真传承民族文化,过好传统节日,但在继承发扬传统节日的同时,

我们也不要盲目排斥洋节。

(2)A.④B.③C.①D.②

二、(一)9.“辅”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

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一个"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

人的惜别之情。

10.示例: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

态度,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基

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11.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表明了文章行文线索。

点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一般为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

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含修辞

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

面去分析。本文的标题既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又表明了文章所写的事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12.家乡包粽子、吃粽子、割艾草、插艾草等端午习俗。

点拨: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的方法

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13.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被煮时发出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米粽

的热切期盼之情。

点拨: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

效果。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

具体准确或形象生动等)地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14.表达了“我”对儿时端午节和母亲的怀念之情。

15.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乐观爱子的人。比如:“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

兜”表现母亲勤劳,融入浓浓的母爱;“绣得好看”“手巧眼也明亮”“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

索”表现母亲能干、心灵手巧;”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表现母亲乐观的性格。

(三)16.①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②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③点明本文的行

文线索;④点明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

17.“漫天”表示风沙范围的广泛,“席卷”展现风势的恢宏,突出了故

乡的风强劲有力的特点。若删除,不能充分表现故乡的风沙个性十足、生猛异

常(气势恢宏)的特点。

18.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故乡风大,引出下文写故乡治理风

沙。内容上:为下文写故乡经过治理发生巨变做铺垫。

19.示例一:(表达方式)景物描写。本句描写了波光泛动、绿荫倒映的小凌

河河水,反映出故乡的人们通过对风沙的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