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裁判文书上网与审判公开及论信息时代的财务报告创新_第1页
论裁判文书上网与审判公开及论信息时代的财务报告创新_第2页
论裁判文书上网与审判公开及论信息时代的财务报告创新_第3页
论裁判文书上网与审判公开及论信息时代的财务报告创新_第4页
论裁判文书上网与审判公开及论信息时代的财务报告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裁判文书上网与审判公开摘要裁判文书上网属于裁判文书公开的范畴,是审判公开原则在阳光司法进程中具体化的重要内容,系统研究裁判文书上网的一系列问题,有助于深化司法改革、促进审判公开等工作。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在统一裁判尺度,提升法官司法技能,规范社会公众行为,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形成法律智力资源库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开篇首先论述裁判文书上网公开的理论基础,着重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述,分别是裁判公开与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司法透明与公民的知情权以及审判公开,意在厘清裁判文书上网公开与审判公开之间的关系。本文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裁判文书公开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如缺乏证据分析、说理不充分、制度缺陷等,然后依据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关于裁判文书上网方面的践行经验的介绍,旨在引以为鉴,为完善我国的裁判文书上网,促进审判公开公正,寻找合适的路径。本文第三部分紧接着对我国的裁判文书现状提出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实问题寻找完善的方案和提出建议。主要方案如强化裁判文书中的证据分析,完善裁判文书说理的公开,加强裁判文书上网公开的制度保障等等。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裁判文书上网公开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在日益重视法治的当今社会,在信息化日趋先进的时代,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在塑造司法公信力及司法权威方面将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关键词:裁判文书上网裁判公开审判公开审判公正STUDYONLEGALDOCUMENTS’INTERNETOPENNESEANDJUDICIALOPENNESEABSTRACTInternetrefereeinstrumentsarewithinthescopeofthejudgmentdocumentopen,publictrialisajudicialprocessinthesunprincipleembodiedanimportantpartofthesystemofInternetresearchinstrumentsrefereetheoreticalandpracticalexperience,tocontinuetopromoteafar-reachingpublicjudgmentdocument.JudgmentDocumentsdisclosedintheconsolidatedrefereeInternetscale,enhancetheskillsofJudges,regulatepublicbehaviorandpromotesocialcreditsystem,theformationofthelawofintellectualresourcebaseareofgreatvalue.ThispaperfirstdiscussesthetheoreticalbasisoftherefereebeginsinstrumentsdisclosedintheInternet,mainlyfromthreeperspectivesdiscussed,namelytherefereeandtherefereepubliclydisclosedonlinedocuments,judicialtransparencyandcitizens'righttoinformationandopentrial,intendedtoclarifythejudgmentdocumentaccessandpublictrial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ublic.ThesecondpartintroducesthesituationandtheproblemsofJudgmentDocumentdisclosure,suchaslackofevidenceanalysis,reasoningisinsufficient,thesystemdefects,andthenbasedontheintroductionofothercountriespracticeexperienceontheInternetaspectofthejudgmentdocumentdesignedtodrawlessonsfortheimprovementofourjudgmentdocumentaccess,promotefairandopentrial,tofindtherightpath.Thenthethirdpartofthestatusquojudgmentdocumentpresentedtheproblemsandfindsolutionstoimproveandmakerecommendationsonpracticalissues.Majorprogramssuchasthestrengtheningoftheevidencerefereeanalysisinstruments,soundMagistrateInstrumentReasoningpublic,tostrengthenthesystemtoprotectpublicjudgmentdocumentaccessandsoon.Finally,theconclusionsdrawninthisarticle,thejudgmentdocumentonlinepubliclongwaytogo,needtoworktogetherinmanyways,increasingemphasisontheruleoflawinsocietytoday,intheeraofinformationtechnologybecomesmoreadvanced,therefereeinstrumentsinshapingpublicInternetcredibilityofthejudiciaryandjudicialauthorityaspectwillproducecannotbeunderestimated.KEYWORDS:LegaldocumentsopenontheinternetOpenjusticeJudicialcredibility目录TOC\o"1-4"\h\z\u引言 1论裁判文书上网与审判公开 2一、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理论基础 2(一) 裁判文书网上公开 21.裁判文书上网的依据与价值 32.裁判文书上网的意义 4(二) 审判公开 51.审判公开的内涵 52.审判公开的价值 73.审判公开的意义 8(三) 审判公开与公民的知情权 91.审判信息公开——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102.审判公开原则——保证司法公开 103.阳光审判——保障行使监督权 11(四) 裁判文书上网与审判公开 111.公开裁判文书就是公开审判的过程 122.公开裁判文书就是公开审判的结果 123.公开裁判文书就是公开审判法官的素质 13二、我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现状与域外经验 13(一) 我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现状与问题 141.裁判文书上网中存在的问题 142.裁判文书说理存在的问题 153.裁判文书公开制度上的问题 16(二) 域外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经验借鉴 181.裁判文书上网的法律基础 182.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范围 203.裁判文书上网的主体和平台 224.裁判文书上网的审核和救济程序 235.裁判文书上网的查询检索功能 24三、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完善 25(一) 加强裁判文书的证据分析 25(二) 强化裁判文书的说理 261.鼓励法官发挥主观能动性 262.强化说理中的法律推理 273.强化说理中的法律论证 27(三) 裁判文书上网公开的制度保障 291.完善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立法机制 292.完善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监督机制 293.完善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救济机制 304.完善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纠错机制 31结论 32参考文献 33引言2014年元旦,最高院发布的(法释[2013]26号)《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正式颁布施行,迄今为止,中国裁判文书网已成了全国法院裁判文书公开的统一平台,截至2016年1月1日,我国大陆地区34个省级区域的三级人民法院已经做到了全部将生效的裁判文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中国裁判文书网总访问量为408,131,572次,收录文书总量为14,254,508篇,其中,刑事文书2,669,276篇,民事文书8,913,580篇,行政文书503,171篇,赔偿文书6,776篇,执行文书2,137,683篇。由此可见,我国法院裁判文书的网上公开工作已颇具规模,这在无形中有助于推进审判活动的公开,尤其是扩大审判活动公开的受众。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号召的精神,法治的生命线在于公正,对社会公正起着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的正是司法公正,如果司法不公正,那么社会公正便会遭受严重的破坏。并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还提出,一定要建立便民且透明、动态又开放的司法机制,使各项公开工作如审判、检务、警务、狱务等公开工作着力推进,严厉禁止认为的暗箱操作,要将各项执法活动、司法审判的依据、程序、结果、生效的法律文书等等及时向社会公开,尤其要在裁判文书中强化法律解释和法律说理,让生效的法律文书都能统一在网上公开,并且能够让社会公众查询。这些会议精神,便为推进法院裁判文书的网上公开以及其他各类生效法律文书的公开树立了一个政策方向,更为研究法院裁判文书的网上公开、审判公开以及研究司法公开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审判公开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何以践行审判公开?审判公开是实现审判公正的前提条件。在审判公开中,最重要的内容便是庭审活动的公开,而社会公众是无法参加法院的每一个庭审活动的,因而,法院便有必要让庭审活动的记录载体——裁判文书——公之于众。因此可以说,裁判文书的公开与审判公开的实现是息息相关的。虽则如此,在实际操作中,审判公开的实现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特别是裁判文书的实质公开即说理公开存在很多问题等等,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尽管在网上公开裁判文书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认同,但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做法都有所不同。纵观世界各国的裁判文书上网公开现状,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各国之所长,结合我国之国情民情,以补我国之短处。如此,才能为建立有效的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制度以及将来的法律文书全面公开制度打下牢固的基础,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司法审判的公开。

论裁判文书上网与审判公开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理论基础我国的裁判文书从历史上的“将堂断贴于造壁”,到如今立法规定要求公开在互联网上;从仅让裁判文书当事人知晓,到现在的各个法院积极向众多媒体和社会公众公告庭审裁判活动及宣读判决,裁判文书这一公开活动经历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司法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司法改革的推进,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公众愈来愈关注审判公开及审判公正等问题。要想实现审判公正,首先必须先落实审判公开,而审判公开的重心,则是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的公开。虽然作为审判公开的关键——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支持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围绕裁判文书究竟如何在网上公开、如何实现审判公开、展现审判公正等问题,理论界人士与实务届人士仍在不断地发出争鸣之声。本文着意从梳理裁判文书上网公开与审判公开入手,对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及审判公开等问题进行探讨。裁判文书网上公开正如杰里米•边沁(JeremyBethan)所言:没有公开就没有正义,公开是正义的灵魂。万斯庭:“万斯庭:“美国法官的工作”,见宋冰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页。王晨著:《司法公正的内涵及其实现》,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在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裁判文书已不再简单地被视为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之后的文字产品,而是记载了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和结果,更是法官自由心证的书面记载。学界普遍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裁判文书记录了司法的过程,是司法公开的主要标的,是司法公正的承载物。一份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说理充分、说服力强的裁判文书,不仅能够展现法官进行法律推理、法律解释以及自我说服的过程,也能够使当事人以及社会公众直接或间接地体验法律适用的过程,沐浴在法律思维的世界里,心服口服。1.裁判文书上网的依据与价值早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十一五纲要中,前院长肖扬就提出要公开裁判文书,而近年最高院确定将中国裁判文书网作为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网上公开裁判文书的统一平台,使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集中展示在社会公众面前,接受社会公众的审阅与监督,这一举措,有助于推进审判、司法公开、保障审判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具体来说,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依据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裁判文书网上公开是审判公开的重要手段。权力是需要制约的,否则将被滥用,作为国家三大权力之一的司法权,其行使更应予以公开,使其接受监督。尽管我国目前的司法监督体系主要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即人民法院的自我监督和审级监督,外部监督即其他机关的监督,如人大、检察院等机关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但是,如果司法公开程度不足,那么,再完备的监督体系也无法得以施行。因此,作为与社会公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司法活动之一——审判活动,其最终产品——裁判文书的公开,便成了司法公开的重要手段,便于让社会公众对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进而约束和制约国家的司法权,防止和杜绝司法腐败。其次,树立司法权威,体现审判民主。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曾经这么说:“公开司法不应该只是为了监督。公众对司法活动的积极参与会产生对司法的信任,同时这也是他们积极参与司法活动的前提。”[德]拉德布鲁赫著,米健、朱林译:《法学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德]拉德布鲁赫著,米健、朱林译:《法学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戴维·米勒著:《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第三,促进法官业务素质提升。审判业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每天都日新月异的更替变化着,提高法官的业务能力就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和沉淀。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不能够单纯寄托于法官自身的意识,还需要建立一种外在的激励机制促使法官进步。以裁判文书网上公开推动审判公正的实现,既需要裁判文书的制作者——法官们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更需要加强外部监督。法官的自身水平对社会公平公正影响很大,在裁判文书中,判决理由可以折射出法官的专业水准。因此,这便是需要公开的首先内容,也是决定司法价值是否得以高效体现的关键因素。公开法官自我说服的心证过程,对防止法官司法擅断、滥用裁判权力能够起到制约和监督作用,而这种制约和监督能够使法官产生压力,激励法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职业素养。具体而言,这种激励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法官在公开的裁判文书中,书写了自己如何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解释法律,同时体现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而当事人及社会公众甚至于法院系统内部的和自己每天朝夕相处的同事,都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看阅览自己制作的裁判文书并进行评论和指摘。在这样多重的外部社会压力下,法官们将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免落人口实。其二,实际上,我国的法律体制就赋予了法官非凡的权利,他们的言行或许会给他人带来深远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他们的洞察力、判断力以及对司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司法水平。总之,随着社会司法制度的不断健全,对法官的要求越来越高。尹西明:“裁判公开制度研究”,载《河北法学》2003年第5期。2.裁判文书上网的意义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对于防止司法腐败、推进案例指导制度、提高法官的职业素质、推动司法改革和司法为民的实践并最终实现司法公正等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有利于防止司法腐败。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就是要让当事人和社会公众都能够清楚地了解人民法院审理和裁判案件的过程和结果,将裁判文书公之于众,方便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其进行审阅和监督。如此一来,社会公众即使没有参加庭审也能够了解案件事实,能够评价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是否公正,使司法人员不敢对案件掉以轻心、玩忽职守甚至枉法裁判。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是社会公众行使司法监督权的前提。裁判文书上记录着案件主审法官的姓名,记载着法官认定案件事实、适用法律并且得出审判结论的过程,这些详细的记录使得法官的审理裁判活动暴露在社会公众的视野之下,使社会公众能够便捷地对法官的裁判活动进行监督和质疑。最有效的防止腐败的方式便是阳光透明公开,将裁判文书公之于众,是防止司法腐败的有效措施。其次,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有利于推进案例指导。尽管国家颁布的法律是一致的,但是到了各地方的人民法院,由于审判人员素质不一,对于法律的理解和适用无法完全达成一致,再加上各个地方独有的人文和经济条件,同样或者类似的案件在不同的地方法院会得到不同的裁判结果。这样的同案却不同判的情形有损我国的司法权威,容易使当事人以及社会大众降低对司法裁判的信任。尤其是当平民百姓与富商或高官实施同样或类似的违法犯罪行为,而二者所得到的裁判结果却天壤之别,便极其容易引发社会愤怒的舆情,对法律产生一种仅服务于有钱人及有权人服务的不良猜想。甚至是在同一个人民法院,相同或者相似的案件也会出现不同的裁判,这难免会让当事人及社会公众质疑法官是否枉法裁判、法院是否被人操纵。这就有必要将人民法院制作的裁判文书公开出来,让各个地方的人民法院可以通过查阅其他地方的人民法院的案件审理裁判情况,为自己的审理裁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而在同一个人民法院里,也可以通过文书学习的方式,相互取经。另外,上级人民法院还可以公布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的裁判文书,供下级人民法院学习与借鉴,对下级人民法院而言具有案例指导意义。第三,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有利于提高法官的职业素质。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司法公开、审判公开也日益不断地完善着,裁判文书也得到愈来愈多的社会公众的关注。作为统一公开平台的中国裁判文书网,其访问量与日俱增,并且其功能也正逐步完善。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制度使人民法院的每一篇上网的裁判文书都24小时接受着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检查”。裁判文书中已然署上了相应案件的审判人员的姓名,若上网公示的裁判文书正文中出现了错字、别字、逻辑混乱、黑白颠倒、语法错误、法律适用错误等等问题,在该裁判文书上署名的法官将会受到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质疑和声讨,可谓是“压力山大”。在互联网上公开的裁判文书仔仔细细地记录了法官审判案件的过程,将法官对于裁判案件的法律逻辑、法律思维和法律推理方法展现出来。裁判文书中是否说理、说理是否充分、逻辑是否严密、推理是否严谨等等问题,能够直接反映出法官的职业素养和知识水平。因此可以说,将裁判文书公开上网,对于审理裁判案件的法官甚至法院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挑战,可以说,公开裁判文书将促使法官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审判公开在中国30多年的司法改革进程中,审判公开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相关的体制和政策逐渐完善。追溯其历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开成为法治建设中的一大环节。当时的公开手段比较单一,随着传媒手段的科学改革,现如今公开的途径多样,而且效率也逐渐提高。也就是说,借助于当今发达的信息化社会,审判公开的水平将大大提高,如此持续下去,我国的法治化建设必将取得非凡成果。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信息化时代一定会给予司法改革和进步的动力、契机。1.审判公开的内涵所谓审判公开,其实是说人民法院将其审理裁判案件的活动以各种方式如媒体宣传、开放庭审旁听等等向社会公众公开,使社会公众了解法院审理裁判案件的详情。范旭东,陈立伟:范旭东,陈立伟:“对我国裁判文书公示的理性思考”,载《法治研究》2007年第8期。(1)形式公开。审判公开的形式有很多种,庭审旁听公开、网络公开、庭审媒体直击等多种形式,而网络公开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形式。裁决文书上网公布是推进审判公开的关键一步,网上晒判决是审判透明第一步。将裁判活动公开在网上,可以限制和规范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抵制各式各样的不正当的干预。裁判活动涉及当事人的诉求,案件涉及的各类证据、法官认定案件事实证据及适用法律、审判的程序等等,审判活动公开上网,就可以让法官的裁量权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从而使各种不当干预手段无法施展。另外,审判活动公开,能够使社会公众充分知晓法院的司法活动,从而监督司法。形式公开并不等于内容公开,就是形式公开的最大局限所在。比如合议庭的不同意见、审委会的不同意见能公开吗?这在我国目前为止是不能公开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国首要战犯时,其判决书充分公开了合议庭的不同意见,如国际军事法庭前苏联国籍法官司法少将伊·特·尼钦科就法庭对于被告人沙赫特、巴本、弗立茨、赫斯及被告组织德国内阁、参谋部及国防最高统帅部的判决书提出了许多不同意见,判决书中对其予以完整公布。整份判决书篇幅为298页,而不同意见所占篇幅是263页至298页,整整占了35页,充分完整地将各方的不同意见表述出来。另外,在我国,法官在裁判中的说理内容的公开程度同样非常有限。虽然在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样式规定中有明确的要求,但在审判司法实践中,裁判文书说理确实不尽如人意。(2)实质公开。与形式公开相对立的说法是实质公开,与实质公开相一致的说法是“心证公开”。故此,实质公开首先是法官“心证”的公开。审判公开首先是就法官反对什么,歌颂什么,贬斥什么的态度的公开,具体而言,就是法官对案件事实、法律的认识和争议事实、争议法律的再认识。其具体过程为:材料——内心——结果。其反映了审判运行的过程,即,各种材料(包括案件卷宗及其证据、法律、审理过程等)进入到法官的内心,在经过法官内心的处理后产生出裁判结果的过程。在这三个环节中,材料是固定的,结果是固定的,唯独法官的内心世界是不为人所知的。这是整个审判过程中最隐秘、最重要的一环。公开裁判的“心证”就是公开法官裁判时自我说服的内心世界。而这种“心证”的公开、这种法官自我说服的内心世界的公开才是审判公开的实质。形式公开可以独立,这是审判公开的需求。但形式公开的目的在于让大众、让社会了解审判公开的实质。形式具有共性,即国家意志,实质具有个性,即法官自由裁量权。如果说审判公开的第一层次是形式公开,那么,审判公开的第二层次就是实质公开。没有第一层次的存在,当然就无从探研第二层次的存在。实质公开意味着裁判人员即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公开,法官如何认定案件事实、如何选择适用法律、如何出具裁判结论,这种形成过程是一种逐步说服的过程,换言之,也是法官内心世界敞开的过程。从审判公开而言,审判的形式公开和实质公开就是法官塑造自我形象、自我价值、展现其内在的秉公执法精神的表现。因此,审判公开的本质就是实质公开,实质公开是一切形式公开的本质追求。没有实质公开,一切形式的审判公开都没有实际的意义。2.审判公开的价值审判活动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在于实现审判公平与审判正义。而审判公正的实现必须是通过公开的审判程序、开放的审判过程,并且必须让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来进行的。秘密审判,即便得到的裁判是公正的,也不能够体现审判正义,无法充分保障参与人的公平权。是故,在现代法治社会,国家审判机关进行审判活动、行使审判权力必须要求审判公开透明运行,如此,方能保障审判公平与正义的实现,为社会正义提供制度保障。具体而言,审判公开具有如下价值内涵:(1)审判公正的价值。审判公正的实现依赖于开放、透明的审判环境,因此,审判公开制度为实现审判公正提供了开放、透明的审判环境,是实现审判公正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如果仅仅从逻辑上来说,审判公开只是一种方式和手段,审判公开并不完全与审判公正等同。要想由审判公开转而实现审判公正,必须要有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相关机制为其保驾护航。比如说,建立惩罚警戒制度,避免审判公开流于表面形式;通过建立监督制约机制,细化和量化审判公开的理念,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建立审判管理相关机制,避免打着审判公开的旗帜,拖延审判活动,降低审判效率,使审判正义迟延到达。(2)审判民主的价值。人民法院在法律规定范围的所有审判活动就是审判公开的对象,而社会公众就是审判公开的受众,审判公开的受众的广泛性正是体现了审判的人民性。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几乎每个互联网使用者都是一个“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声音,这样的一个互联网环境容易导致躁动而缺乏理性的互联网生态系统,嬉笑怒骂、追捧炒作、哗众取宠、真知灼见等相互交杂错乱,使得真实的民意难以辨别,以民主为旗号而大行网络语言暴力的情形此起彼伏。裁判文书在互联网上公开正是逢上了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时代,因此,如何在审判公开过程中避免公民的话语权流失就成了审判公开中无法回避的问题。(3)审判文明的价值。法治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是审判文明。审判公开使得审判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其他国家权力、掌权者不当干预审判,使审判活动回归正常而符合其自身逻辑的运行轨道中去。与此同时,审判活动通过审判公开让社会公众知晓,可以向社会传达审判体系内的运作方式和风气风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文明的广泛的辐射效果,引导社会风气向正方向发展。(4)审判程序优先的价值。审判公开首先属于审判活动程序要求,因此,审判公开必然体现审判程序有限的价值。在现代法治国家,程序优先于实体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原则。我国的三大诉讼法也对诉讼程序作出了明文规定,要求各项审判活动都应按照审判程序进行。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审判公开自身便是对程序优先于实体之理念价值的贯彻。(5)审判廉洁自律的价值。审判之所以公开,其目的在于让社会公众充分参与到审判活动中来,监督审判活动的运作,将审判活动暴露在社会公众的视野下,防止审判活动暗箱操作、滋生腐败。审判公开的现实基础和重要保障就是审判廉洁自律。审判活动不公开、不开放、不透明,缺少了社会公众的监督,不仅会破坏审判公信力,更容易产生审判腐败现象。只有让社会公众充分有效地参与审判、监督审判,才能真正实现审判廉洁,清除腐败现象。3.审判公开的意义正如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所述,没有公开,那么正义就没有意义。审判公开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国家宪法的原则。近些年来,为加快促进审判公开的实现,提高审判在社会公众中的公信力,最高人民法院强烈号召审判公开化,并将其当作人民法院的工作重心。毫无疑问,从长期的审判实践来看,审判公信力的实现,就是要通过消除审判在社会公众心中的神秘感,打造“阳光”审判的途径来实现的。具体说来,审判公开具有如下几层意义:(1)公开审判活动能够提高社会公众对于审判的信任感。在目前的形势下,审判并没有取得社会公众的高度信任,这在现实中成为了制约人民法院审判工作顺利开展的突出问题。审判未获得公众信任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公众对于审判活动处于被蒙在鼓里的状态、更无法谈及参与审判、监督审判甚至表达自己的看法了,社会公众对于审判活动的认知和认同感普遍偏低。因此,在新的审判大格局下,各法院必须做好审判公开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为审判公开开拓更宽更广的受众范围。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公众更加便捷地了解审判活动、参与审判活动、监督审判活动并且表达自己的看法。审判公信力的建立和形成需要各方进行有效的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一方面,法院要做好审判工作,审判活动公正、审判高效且高质,这是审判公信力取得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要及时与社会公众互动,让社会公众充分感受审判活动的过程。在公众瞩目的视野下进行审判活动,人民法院的司法审判人员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直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如此高透明度的审判活动,才能使司法审判人员意识到自己正在被监督,才能自觉自律,做到依法裁判、依法行使审判职权。因此,要想提高审判在社会公众心中的信任度,人民法院不仅自身要做到依法审判,更要同时将审判活动公之于众,打破审判活动的神秘感,让社会公众充分接触审判活动,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2)公开审判活动,是贯彻执行审判为民之宗旨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进入到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高涨,越来越强烈要求获得政府及国家的公共信息,这就对各个国家机构公示及公开信息工作提出了要求和挑战。审判活动更是如此。随着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纠纷进入到了审理裁判中,大众对于法院如何审理、如何裁判案件表示出了更强烈的期待和关注。因此,只有强化并深化审判公开,才能使是社会公众便捷、充分地参与、知悉、监督审判活动,让审判活动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把坚持审判为民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3)公开审判活动,也是廉洁审判的必然要求。廉洁自律,是每一个公务人员应当奉行的职业守则。审判腐败、审判枉法将对审判公信力造成最大最直接的破坏。而公开审判活动则可以迫使法官等审判人员自觉奉公守法、依法审判,从而保障审判公正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存有疑虑,认为法官偏向对方,对自己裁判不公,有的当事人还因此成为了法院的钉子户,每天都到法院叫喊声讨。造成这一的局面,原因之一就在于审判公开做的不够,裁判中未能够向当事人释明,致使当事人甚至其他的社会公众对法官产生误解和不必要的猜疑。公开审判活动,让审判依法运行,能够使法官廉洁自律,也是一种保护法官的手段。审判公开与公民的知情权立法者要在最大的程度上保障每个公民实现其应有的民主政治权利,这便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因此,国家就需要采取各种手段来保障人民的权利。就审判公开而言,公开裁判文书就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的表现,并且必须从程序内和程序外两方面进行,这是促进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民意得以实现的有利途径,更是保障人民基本利益的最佳方式。当然,程序的公开是其首要因素,对司法民主的影响最为深远、最为直接。诚如有的学者所言,民主的重要内容就是公开性。审判活动只有公之于众,社会公众才能清楚地了解审判活动,才能满足公民的审判知情权,使审理裁判的透明度得到显著的增强。总而言之,裁判的公开程度与其所显示的审判民主性成正比,公开程度越高,审判民主性也就越强。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1.审判信息公开——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信息公开的含义很丰富,根据不同的信息提供主体而有不同的含义。本文所说的信息公开,主要是指公权力主体即政府及其各类国家机构向社会公众公开自己所拥有的与社会公众相关或与公共事务相关的信息。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是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的知情权。最初,知情权是由美国人肯特·库伯提出来的,代表社会公众享有的通过媒体或新闻传播媒介了解或知悉政府信息的法定权利。而在现代公民社会,知情权的含义则更为丰富,是指各类社会主体依法享有的知晓、获取各种信息(如政府信息、审判信息、社会信息等等)的自由和权利。本文中的“知情权”的对象主要是审判信息。审判信息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不同,顾名思义,审判信息公开所公开的内容是审判机关在履行审判职责、行使审判权力的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裁判文书属于审判信息的范围,尽管目前我国人民法院已经允许公民到法庭旁听、允许新闻媒体进行采访报道等等,以让社会公众了解审判过程,但是,上述方式仍然会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那么,司法公开后,没有充足的知情者,民众的知情权并未完全得以保障,社会民主化进程备受阻碍。只能通过裁判文书的公开,来弥补民众知情过程中的不足,它关系着整个审判过程的多个因素,被公开后,民众可以通过网络等传媒手段进行了解。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以及其他权利的实现,一方面需要社会公众的主观努力,不断强化自己的权利意识,依法积极主张和行使权利,另一方面,更需要国家层面的主动回馈,使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及时得到回应和支持。梁薇:“裁判文书公开问题研究”,辽宁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2.审判公开原则——保证司法公开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将国家权力划分为三种,司法权、立法权与行政权。而司法权的主要用途在于定纷止争及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5页。伴随着社会公众权利意识的普遍提高以及社会的飞速发展,讲法律、依法办事等朴素的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司法权越来越频繁地对社会秩序进行维护、对社会公众的权益进行保障、对政府的公权力也起到了制约作用。但是,任何权力都避免不了具有压迫性、扩张性和侵略性,更避免不了被滥用的可能性。法律虽然被国家所制定,但毕竟无法做到家家户户都懂法、都去熟读法律,“法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审判神秘性虽然会使社会公众不敢冒险以身试法,但同时也会使得审判过程中出现“暗箱操作”和“肆意擅断[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5页。[意]切萨雷·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了能够对司法肆意裁判起到制约作用的审判公开理念,并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广泛认可。我们国家在三大诉讼法以及《人民法院组织法》中明文规定了审判公开原则。所谓审判,顾名思义,先审后判,那么审和判两个过程的具体内容都要在裁判文书中加以公示,以此来维系司法的透明制度。裁判文书中掺杂着两个过程的具体元素,成为审判最权威、最直接的佐证,承载了该案件的具体情况,代表着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裁判文书的网上公开正是审判公开原则对司法权进行制约的必然要求。审判对社会公众是否守信用以及社会公众对审判是否充分信任,这是审判与社会公众双向互动的过程,更是审判公信力的核心部分,关玫著:《司法公信力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关玫著:《司法公信力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3.阳光审判——保障行使监督权2012年11月8日,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诸如完善审判公开制度、由人民来监督权力、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等等;两年后,党为了加快民主化的进程,作出指示:每个案件都应该具有透明性,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以此来维系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地位。采用互联网技术方式,将裁判文书在网上公开,就是让审判实现在阳光下运行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裁判文书的公开能够实现法院、法官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能够让审判活动贴近社会公众,使社会公众近距离地感受到审判公平与正义,更能够使审判民主程度得到提高,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公开裁判文书也是让司法权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方式之一,以防止司法权力被滥用。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因此,作为三大公权力之一的司法权,必然要求在阳光下运作,使社会公众对司法权予以监督。裁判文书上网与审判公开裁判文书,简单地说,其实就是人民法院制作的法律文书。我国的司法裁判活动主要表现为三大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在三大诉讼活动中,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对所审理的案件的程序问题和实体问题进行依法裁判,并将裁判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制作成具有国家法律效力的文书,这便是裁判文书。可见,裁判文书它记录了人民法院审理的过程和裁判的结论,是一个大型或微型的审判活动的载体。从这一载体中,我们可以查看审判活动如何运行,审判是否公正客观。傅郁林:傅郁林:“民事裁判文书的功能与风格”,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1.公开裁判文书就是公开审判的过程正义不仅要实现,并且其必须用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去实现。这句话已被引用了无数遍,因为它确实是真理。审判要想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就应当向社会公众展示其过程,公开其活动,而不能仅仅是告知一个裁判结果。任何审判活动都是有法定的程序的。一个案件,从开始到结束,其必然要经历起诉-立案-受理-告知-传唤-开庭-审理-辩论-裁判-执行等过程,而在上述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相应的法律文书,这些法律文书客观地记录了案件进行的整个过程。洪瑶:“洪瑶:“论司法公信力与裁判文书”,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童兆洪:“裁判文书改革与司法公正的实现”,载《法律适用》2001年第12期。2.公开裁判文书就是公开审判的结果实现审判公正,是需要审判公开来予以保障的,这也是审判公开的最终目的所在。在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中,审判公开主要是由公开裁判文书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裁判文书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和裁判案件而最终形成裁判结论的载体,能够通过公示的方式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悉和了解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人们为什么要诉诸法院,主要在于诉讼结论的法律强制性,人们需要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结论来保障自己的权益。然而,在人民法院的诉讼中,国家的意志在其审理、裁判、执行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当事人的意志是受到限制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裁判结论,要想得到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就应当向社会公开宣布,让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傅郁林:傅郁林:“民事裁判文书的功能与风格”,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3.公开裁判文书就是公开审判法官的素质法官是具体实施和适用法律的主体,法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判公正的实现。而通过法官制作的裁判文书,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可以直观地看出法官的办案质量和业务水平的高低。也就是说,作为审理裁判案件的法官,其专业素养会在其所制作的裁判文书的字句中体现出来。童兆洪:“童兆洪:“裁判文书改革与司法公正的实现”,载《法律适用》2001年第12期。洪瑶:“论司法公信力与裁判文书”,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如上所述,记载了审理裁判活动之过程的裁判文书,其所展示的是审判程序的公开;记录了审理裁判活动之结果的裁判文书,其所展示的审判实体的公开;而一份合格、充分的裁判文书,其能够反映审理裁判案件的法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在裁判文书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情操与作风,从而让审判赢得当事人及社会公众的信任与信赖。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裁判文书是审判公开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手段。洪瑶:“论司法公信力与裁判文书”,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网上公示信息已经成为了信息公开的首选手段,裁判文书公开上网,让越来越多的人们都能够查看,甚至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无异于是一个普法的重要路径选择,裁判文书不仅关系到当事人个体本身,更关系到与当事人处于相同或相似情境的社会大众,审判公开的目的就在于服务大众、服务群体、让社会公众了解和参与审判,而裁判文书作为审判活动的忠实记录者,让裁判文书公开上网更是推进审判公开的不二选择。我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现状与域外经验虽然全国各省市的人民法院都已经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了裁判文书,但是从地域来看,各个地方的人民法院在统一的平台上却公布了各篇风格、方式、标准不一的裁判文书的现象,裁判文书公开工作亟需加强与完善。公开裁判文书已成为国际共识,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借鉴其他国家裁判文书公开的方式方法,对我国的裁判文书公开工作也会有所助益。我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现状与问题自从最高院颁布的(法释〔2013〕26号)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实施以来,中国裁判文书网已收录裁判文书逾千万篇,访问人次也逾四千万。截止2016年1月1日,我国大陆地区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经实现了辖区内三级法院生效裁判文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公开的裁判案件类别有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知识产权案件、赔偿案件以及执行案件六大类,文书类别有裁定书、决定书、判决书以及通知书四类。应当说,裁判文书网上公开这一举措博得了社会不少的赞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尤其是统一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依然属于新事物,在运行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些许问题。1.裁判文书上网中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上公开裁判文书是有具体的操作规定的,裁判文书上网工作并非点击鼠标直接上传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由专门机构负责,事先应当告知当事人公布裁判文书的范围,并且要对裁判文书进行技术处理,这些技术处理有时间限制,必须在裁判文书生效之后的7日内进行,完成法定的技术处理之后,再提交给专门负责的机构,由其上传至中国裁判文书网。《规定》第八条:《规定》第八条:“承办法官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专门人员应当在裁判文书生效后七日内按照本规定第六条、第七条的要求完成技术处理,并提交本院负责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专门机构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首先,负责管理裁判文书上网的专门机构不明。由倪寿明主持的《人民司法》杂志社课题组以西安、武汉、内江、枣庄、无锡、乌鲁木齐市六家中级法院和江苏东台市人民法院其中,西安、武汉、乌鲁木齐三家中级法院为全国司法公开试点法院,东台法院虽为基层法院,但每年审结案件超万件,也是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其中,西安、武汉、乌鲁木齐三家中级法院为全国司法公开试点法院,东台法院虽为基层法院,但每年审结案件超万件,也是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其次,裁判文书上网的技术处理不当。主要表现为上网的裁判文书应按《规定》合理匿名,但是很多情况下都没按照规定进行,出现了很多相悖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容易泄露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甚至会侵犯他们的隐私权,如此一来,违背了民众的利益。举例论之,笔者经过调查,在相关网站上查阅某案件的裁决现状,发现很多人名是真实的,并未匿名,有的是由于疏忽,只关注正文,标题却未匿名,造成前后不相应的情况。案号:(2014)临民初字第519号。案号:(2014)临民初字第519号。案号:(2014)深中法刑二初字第36号。案号:(2014)深中法刑二终字第376号。最后,裁判文书未按法定时间上网。《规定》在第1条中规定:“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应当遵循依法、及时、规范、真实的原则。”且以北京市三级人民法院中随机抽取的民事裁判文书为例。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刘德明合伙协议纠纷申诉、申请一案案号:(2014)高民申字第631号。案号:(2014)高民申字第631号。案号:(2014)一中民终字第07543号。案号:(2014)海民初字第9277号。2.裁判文书说理存在的问题上述三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针对裁判文书上网的流程而言的,实践中,已经发布、正在发布以及将要发布上网的裁判文书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则直接关系到审判公开的社会效果。(1)裁判文书的内容中说理不足。法国的一位学者迪德(Dewey)曾经这么说:“法院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作出判决,法官们还应该解释说明所作出的裁判,而解释说明的意义在于释明其裁判的理由为何,以向社会证明他裁判的依据并非是武断的,而是能够使当事人心悦诚服的。要做到这样,就要求所作出的裁判是一份完整合理的陈述,裁判中阐明了充分的理由,并且体现了与裁判理由相关的逻辑结构。”在现实的司法审判活动中,法官通常在裁判文书中罗列一堆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和证据,而不重点针对法官自己之所以如此认定事实和证据的理由进行阐释和说明,只是在裁判文书中简简单单地一句“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格式说法一言以蔽之,再附上几个法律条文,而不对为何选用该法律条文进行说理,更有甚者,对当事人聘请的律师或者其他代理人为当事人作出的代理意见,法官更是只字不提。这种缺少法律解释和逻辑推理的裁判文书将严重影响法院裁判的司法效果。(2)裁判文书的内容中说理简单粗暴。粗暴说理主要表现为法官虽然在裁判文书中对控辩双方或诉辩双方的意见进行了概括,但却过于简单,缺少评述。尤其是在刑事裁判文书中,法官似乎对辩护律师的意见没有什么耐心,尽管辩护律师在庭上洋洋洒洒地陈述了自己对于被告人的辩护意见,法官最终落到裁判文书中时,却只剩下了屈指可数的几行字:“辩护人的意见与本案事实不符,不予采信”、“辩护人认为无罪的辩护意见与事实不符,不予采纳”、“辩护人认为应当减轻处罚的辩护意见与事实不符,不予采纳”等等类似的格式表述,但是对于辩护人所陈述的具体事实和理由,法官在裁判文书中不予表述、更缺乏分析。这样的说理简单粗暴,难以使社会公众了解具体情况,即使裁判不公正,也只有当事人及代理律师心知肚明,不了解案情的社会公众难以对裁判文书进行社会监督。即使裁判公正,但是由于裁判文书说理简单粗暴,也难免会令人质疑其公正性。(3)裁判文书内容中的说理欠缺逻辑。在对各个法院的裁判文书进行抽检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裁判文书虽然说理了,但是对于证据的认定取舍较为神秘,事实认定突兀,裁判论证空洞。不少裁判文书在叙述完认定的事实之后,紧接着罗列出一堆证据,最后交代一句“以上事实经庭审举证、质证,查证属实,本院予以确认。”而回头看裁判文书前面部分的内容,所谓“举证”,只是简单地将证据罗列出来,对于各个证据具体能够证实或者佐证哪些事实和哪些情节,以及各个证据之间有什么实际联系等等,总是语焉不详;所谓“质证”则根本没有相应的表述。因此,对法官在裁判过程中采信了哪些证据,排除了哪些证据,根据哪些有效证据认定事实,当事人及社会公众无从知晓,这严重影响了法院裁判文书的证明力和公信力。3.裁判文书公开制度上的问题我国裁判文书公开除了存在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之外,更为根本的问题在于裁判文书公开制度上的缺失,裁判文书公开要想走得更远,就必须要有制度保障。具体而言,我国裁判文书公开制度上的缺失有以下几点。(1)法律层面的规定缺失。我国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以及三大诉讼法仅仅规定了公开审判原则,而没有对裁判文书公开作出相应的规定。我国关于裁判文书公开的规范散见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文件形式为批复、办法、通知、规定等,虽然数量不算少数,但是其法律级别仅仅停留在法院系统内部的工作指导意见层面,最多也只是司法机关规定层面,距离国家法律层面还差了好几个档次,其法律位阶较为低下,效用也就难免大打折扣。因此,法律层面的规定缺失,为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的有效运行设置了障碍。(2)公开的统一标准缺失。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法释〔2013〕26号),用来指导裁判文书的网上公开工作,并指定中国裁判文书网为统一的公开平台,但是却并没有提供统一的裁判文书公开标准,具体的实施细则仍然由各人民法院自行制定。这就导致各级地方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公开情况不一。特别是对裁判文书进行技术处理方面,各地方人民法院的处理标准、处理方式不同。例如在对必要的当事人进行匿名处理的时候,有的人民法院使用“某”、“某某”,有的人民法院使用“某甲”、“某乙”,有的人民法院使用“X”、“XX”、“X1”等等,显得非常不规范。因此,有必要加快颁布一套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关于裁判文书公开的统一标准。(3)缺少保障裁判文书公开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首先,对于公开的裁判文书尚未建立审查机制。作为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载体,裁判文书在公开之前应当经过严格审查,保证裁判文书不出现错误和疏漏,然而实践中,有的法官并未审查自己制作的裁判文书,在对全国各法院的裁判文书进行抽查的过程中,经常发现部分公开的裁判文书内容上存在写错字、别字、语言不通顺等问题,另外,那些必须经过技术处理再上网公开的裁判文书也出现处理不当的情况,如有的裁判文书属于公开时就应当匿名处理的情形,但是法官未加仔细审查,未做匿名处理便将裁判文书公开于互联网上,在抽查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例子便是离婚类裁判文书。这将使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审判的公信力产生严重质疑。其次,裁判文书公开缺乏公开中的审判与民意互动机制。要使社会公众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和态度来看待和评价审判,就应当让人民当家做主的价值得以发挥,这就完全可以凭借社会舆论的巨大力量李群星:李群星:“民意与司法:互动与交融——以民意与司法的关系为视角”,载郭卫华主编:《网络舆论与法院审判》,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域外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经验借鉴裁判文书网上公开业已成为了国际上的共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建立了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平台。闭门无法造车,每一项改革在着手之前,都应当博采众长,以期为我所用。德国学者茨威格特在其与克茨合著的《比较法总论》中提到:“对于在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法律改革活动,比较法研究的方法是相当有用的,原因在于通过使用比较法研究的方法可以激励对本国法律秩序的不断批判,这种批判对于本国法律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远比局限在本国之内所进行的‘教条式’的议论要大许多。”[[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潘汉典等译:《比较法总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1.裁判文书上网的法律基础域外国家或地区规定裁判文书上网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以单行立法的方式明确文书上网的内容,如美国的《电子政务法》、俄罗斯的《法院信息公开法》;有的通过修订诉讼法明确文书公开的内容,如韩国、新西兰等国家。(1)美国裁判文书上网的法律基础。美国关于裁判文书上网的内容主要是由《电子政务法》(E-governmentAct)和《最高法院诉讼规则》予以规定的。《电子政务法》主要是规定了法院裁判文书上网的内容、时效以及隐私。如其第205条规定,要求各个法院都应当建立起独立的法院网站系统,并公开法院的基础的信息,例如各个法院的联系电话、联系地址;各个法院所适用的诉讼程序规定或者条例;各个法院内部的有关规定;所承办的各个案件的程序信息;与案件有关联的所有的书面文件,包含裁判文书、律师的答辩意见、其他参与人提出的意见等等;此外,各个法院还应当为社会公众提供文件下载功能。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编译:“裁判文书公开的域外经验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编译:“裁判文书公开的域外经验”,载《人民法院报》2013年11月22日第5版。何帆、林娜、杨建文、龙飞:“外国裁判文书上网概况”,载《法制资讯》2013年第5期。(2)欧洲各国裁判文书上网的法律基础。欧洲各国在网上公开的裁判文书一般是:媒体感兴趣的案件;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的案件;能够创新法律适用规则的案件;集团或团体关注的案件;能够促进审判和法律研究发展的案件;高级别的法院审理裁判的案件。夏南、林娜编译:夏南、林娜编译:“欧洲各国司法-媒体-社会关系报告”,载《人民法院报》2013年5月31日。(3)新西兰裁判文书上网的法律基础。新西兰相关的法律制度比较完善,有多部法律文献规定了民众的司法知情权。审判记录的备案可以向全国民众公示,一些普通的民事案件的审判过程可以让民众参与,既有利于监管司法部门,又提高了司法的透明度。新西兰法院会将法院审理的最新案件公布在法院网站的“通知公告”栏目中,并且还提供案件裁判结果的PDF文件,供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自由下载。(5)韩国裁判文书上网的法律基础。韩国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书及其副本,相关的证据材料文件及副本,各方包括律师、当事人、检控方、被告人向法院提供的各种材料或信息,每个人都可以去法院设立的档案处或者卷宗保管处进行查阅或复印。杨建文:杨建文:“韩国的文书公开制度”,载《人民法院报》2013年8月23日。(6)新加坡裁判文书上网的法律基础。新加坡格外重视司法审判的过程,很多相关法律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审判范围、程序、环节和特殊情况等。而且为了公开裁判文书,法院都有自己的官网,这便是保障民众司法知情权的平台。而且最高法院的官网与众不同,为了更加全面、更加独特,设置了5个栏目,其中包含了很多相关因素,共同组成一个专门版块。案件的具体信息、裁决现状、当事人情况、案件性质、影响程度、关联因素等都在该网站中呈现出来,尽可能满足民众的知情需求。李林、田禾主编:《司法透明国际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林、田禾主编:《司法透明国际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43-244页。(7)我国台湾地区裁判文书上网的法律基础。我国台湾地区裁判文书的公开平台是司法院全球资讯网,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台湾地区的各级法院陆陆续续地将裁判文书公开在互联网上,并且公开时间是相关案件宣判之后就即时公开,让社会公众进行查询。我国台湾地区的法院组织法(2010年修订)在第83条中规定,各级法院及分院应当定期出版公报或以其他适当方式,公开裁判文书。龙飞:龙飞:“台湾地区裁判书上网制度”,载《人民法院报》2013年9月27日。(8)香港特区裁判文书上网的法律基础。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司法公开比较到位,也设有专门的信息网站,而且信息更新及时。其中,包含了六十余年的案件信息,而且非常详细,相关的裁判文书就是民众司法知情权的有力佐证,作出的主体有很多,各地法庭和法院的审判文书,而且范围广泛、内容具体、形式多样、作用突出。在通常情形下,相关的应当予以公开的裁判文书都会在送达到当事人之后的3个工作日内公示在司法机构网站上。如果是重要的案件或者引起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的案件,一般会在宣告判决当天就予以公示。(9)澳门特区裁判文书上网的法律基础。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相关法律也比较完善,对不能公开的特殊情况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譬如关系着国家安全的、社会秩序的案件,在不公开的范围内。中级以上的法院,案件的裁判文书并不是全部公开的,而仅公开法律要求公开的部分,公开的平台则是澳门的司法系统网站上。澳门法院的裁判文书公开效率较高,一般当天审理完毕的案件,当天下午就能在网站上找到裁判文书。另外,澳门法院在公开裁判文书的时候,还要求应当附有摘要,主要包含对于案件基本情况和相关信息的介绍,裁判文书的制作者、审判人员名单等内容。这些摘要都有助于查阅裁判文书的人员快速阅览。2.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范围根据司法审判活动所作出的判决文书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法院所作出的裁判文书都应当予以公开,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裁判文书也存在不予公开的例外。因此,裁判文书公开只是原则性要求,也就是说,有一些特殊的状况,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要细致分析公开的范围、内容、程度等,相关工作者要有判别能力,了解私密案件的相关信息。实际上,很多国家都重视这个问题,都在是否可以公示的层面上下工夫。(1)美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范围。尽管美国在裁判文书公开方面相当积极主动,但是如果裁判文书关系到了国家的机密、国家安全和个人的隐私等等,则该裁判文书是不予公开的。联邦最高法院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一些私密信息严格限制,譬如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移民事宜等,都要进行隐藏。并不是所有的文书信息都要被公开,一定要把握好公开范围,美国一直致力于此,以个人隐私利益为重,切实维护民众利益。但是美国同时也禁止涉案的其他人员假借维护隐私权的名义,要求法院将自己的姓名或者企业信息等必要性内容进行技术处理。(2)欧洲各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范围。欧洲各国在公开裁判文书的时候,通常都会将裁判文书中涉及到的公民个人的信息匿去,如此处理之后才将文书公开在网上。比较特殊的国家和地区则是英格兰和威尔士,这两个地区所公开的裁判文书都是未做匿名或者技术处理的,它们所公开的裁判文书中的当事人的姓名和住址都是真实的。在其他国家,对于案件标的额很小、案情单一的诉讼,在公开裁判文书时,对涉案当事人的姓名就不采取匿名措施。在对裁判文书进行技术处理的时候,大多数国家采取只公开姓氏而不公开名字的方式,也有的国家采取当事人姓氏字母来代表当事人的姓名。裁判文书一旦公开,其受众是非常广泛的,因此,就非常有必要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尤其是一些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当事人,如妇女、儿童等。(3)韩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范围。韩国的制定法明文规定了要求法院公开法律文书,但是也同时明确限制了部分法律文书的公开。主要的限制情形包括如下几种:案件本身就属于不公开审理的情形,其裁判文书不予公开;案件当事人为青少年的情形不予公开裁判文书;公开裁判文书将会造成重大影响的情形,如犯罪案件中,共犯正在潜逃;公开裁判文书可能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形;当事人认为公开其裁判文书会侵犯其名誉权、隐私权、生命健康权、生活居住权等可以提出不予公开的申请;公开裁判文书将会引起恶性竞争或泄露商业秘密等情形。杨建文:杨建文:“韩国的文书公开制度”,载《人民法院报》2013年8月23日。(4)我国台湾地区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范围。裁判文书公开在我国台湾地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早在20世纪末期,台湾的司法院便出台规定要求所有的裁判文书都必须依法在全球资讯网上予以全文的公开,后来,台湾民众的个人权利尤其是隐私权保护意识的增强,也由于裁判文书全文公开对当事人带来的困扰,司法院在5年之后又采取了技术处理措施,将依法公开的裁判文书中的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匿名处理,但对这一匿名处理措施并无明文规定。直到2010年,我国台湾立法院修正了法院组织法的部分条款,要求各个法院应当以出版公报的形式或者其他合适的方式,来公开裁判文书,在公开裁判文书的时候,要做到使被公开的自然人的个人资料无法被识别出来。因此,现在查阅台湾地区的司法院全球资讯网,可以看到裁判文书中只公开了个人的姓名,其他个人信息则一律被匿名处理了。龙飞:龙飞:“台湾地区裁判书上网制度”,载《人民法院报》2013年9月27日。(5)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范围。香港属于英美法系,其传承了英美法系里开放的传统。其认为,当事人没有理由提出不公开涉案裁判文书的申请,裁判文书是由国家公权力作出来的,既然当初当事人选择了运用国家权力才裁决和处理其所遇到的纠纷,就应当接受公开的审理和裁判,也应当接受其个人信息被公开的事实。龙飞:龙飞:“域外法院裁判文书上网制度比较研究”,载《人民司法》2014年第17期。3.裁判文书上网的主体和平台域外国家和地区对网络载体的要求很高,因为网络具有便捷的特性,传播程度高,受众广泛,因此,大部分法院采用网络的形式对裁判文书进行公开。当然,网站的类型各不相同,具体如下所示:(1)政府和法院双系统同时运行美国在互联网公开方面较为完善,为了充分满足民众的知情需求,设置了多个网站,并设立了GPO和FDSYS两个部门和系统,专门负责公共公示的具体事宜。自二零一一年开始,正式启用FDSYS的相关项目,民众们便可随意登陆相关系统了解公共事宜,而且是免费的。这就大幅度提高了民众的知情程度,也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正是如此,美国的相关公开制度才会科学妥当、合理适宜。美国法院的PACER系统是一个可以让社会公众获取法院法律文件的公共平台,该平台向社会开放,可以让社会公众自由地从平台上查阅已审理及待审理的案件信息。新西兰法院的判决主要通过新西兰法院网站(t.nz/)和新西兰司法部网站(t.nz)公布法院判决。(2)司法系统单一运行韩国在此方面开发了新的系统,专门收录法院裁决信息,设立民众了解法律信息的平台,以此来保障民众的知情权。韩国的综合法律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在韩国的综合法律信息系统中,收录有判例公报以及各个法院的裁判公报中的裁判文书。同时,韩国在其大法院及法院图书馆的主页上设置了媒体报导裁判栏目,将所有的由媒体进行采访报导过的裁判文书进行公开,各个地方的法院的裁判文书则主要是在每个地方法院自己的网站上进行公示。我国台湾、香港、澳门三个特别行政区的法院也将法律信息上传至互联网,各自开发专门的官网,以此来提高司法部门信息的透明度。当然,它们具体的公开制度有所差别,但是方式和途径都是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来推动社会的公正、和谐、进步。总而,法院信息的公开是无比重要的。(3)社会组织参与运行我国法院信息管制严格,第三部门无权私自披露裁判文书。但有的国家,第三部门具有此权利,专门负责收录裁决信息,然后编攥、整合、汇入,最后公开。美国便有此种情况,有专门的组织和公司负责此事,然后开发相关软件,很多情况下,民众需要付费才可查阅,这也是这些公司的利润来源。这与法院官网的最终目的不同,但在客观上也保障了民众的知情权。当然,这些公司也有免费的服务。除此以外,美国还支持各个社会机构发行联邦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每一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工作人员都会制作更新并公布有权公示或发布联邦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便于社会公众使用。4.裁判文书上网的审核和救济程序裁判文书也不可能不经审核便进行公开,这就需要有专门的部门和工作人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为此下了很大工夫,颁布相关法律文献,譬如我国的台湾,就设置了较为科学的审核系统。我国台湾地区的裁判文书上网遵循法定的流程,首先,由各个法院的法官将其制作的裁判文书原件提交给书记员,书记员收到之后要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在法定期限内做成裁判书的正本,随后还要进行电子系统的判别和筛选,设定一定条件,如若不能公开,必须陈述原因,并报告司法院,确保万无一失。最后,提交到相关部门,该部门负责最终审核和监管。由于很多关乎当事人隐私的信息,都要慎重选择和处理,包括姓名、财产、家庭等信息,这些都需要严格把握。以上大多数流程的环节都是利用计算机程序就可以完成的,并不会使工作人员加重负担。通常情况下,各个法院在裁判文书在通过审核之后的2日内就可以在网上查询到相关信息。最高级别的法院公开的裁判文书则较晚一些,一般是在裁判之后的1个月内提供检索。关于裁判文书上网的救济程序,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此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目前,人们通常把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当作是法院的一项义务,其实,公开裁判文书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即要求获得审判信息的权利。而对于这项公民权利,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国家里,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在保障公民获取法院裁判文书方面大多数没有规定救济渠道和监督程序。在这方面,俄罗斯是个例外,在保护公民司法知情权方面,俄罗斯独树一帜。其专门颁布相关法律,作出具体阐述,如若民众没有获取司法信息,也就是正常权利遭受公职人员的侵犯,这允许其提起诉讼,以此来维护民众的知情利益。这样一来,民众的基本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直接从立法方面对公民的司法知情权予以保护,并且可以就司法不公开的行为进行起诉。5.裁判文书上网的查询检索功能很多人认为在网络上公开裁判文书就能够提高司法透明度,实际上并不是。想要保障民众随时查阅司法信息的权利,就应该开发更科学的平台,以此来给予民众便捷和科学查阅的契机。很多国家对此重视,开发了相关软件或平台,以供民众随时查阅,既保证了科技带给民众的利益不受损害,又能够促进公平公正的程度。我国也正在努力,还需借鉴国外或其它地区的经验。(1)美国裁判文书的网上查询功能。美国在设置裁判文书检索和查询方面充分地利用了现代发达的互联网及科学技术,在美国法院网站上公示的裁判文书,都使用了便捷的程序指令,使相关案件的一审裁判、二审裁判、诉讼文书、上诉文件等相关链接和关联,从而使社会公众在查询检索时方便进行对比和分析,大大提高了裁判文书的利用率。美国法院的PACER为民众提供了便捷、科学的通道,以保障民众了解相关法院的司法信息,获取案件的具体情况。检索的主要关键词可以是案件主人公的姓名,这样更方便、更迅速。如此的话,美国民众便享有非常特殊的知情权,而相关部门对案件信息的披露也更加透明化。而且,这种服务是免费的,对于民众来说,非常人性化。而且,WEST重新改革,在搜索方面进行了更进,并不是单纯搜索一方面,而是概要、主题、编号三方面。三者相辅相成,一同为美国的司法透明作出贡献。民众通过它们三者能够更加详细、具体得了解到司法案件的相关信息,大大提高了司法透明度。还有的机构专门负责卷宗,便开发了相关数据库,进行收集、整合、归纳、录入等环节,将案件详细资料上传至数据库,然后以供民众阅读。从而提高公平、公正、公开的程度。(2)我国台湾地区裁判文书的网上查询功能。我国台湾地区司法院全球资讯网公开平台上具备了全文搜索的功能,裁判文书类别分为许多种,包括民事诉讼类、刑事诉讼类、行政诉讼类、知识产权类、公务员惩戒类等等,社会公众在查询检索的时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比如根据案件的编号、案件的诉由、裁判的日期以及各种关键字。(3)香港特区裁判文书的网上查询功能。我国香港特区并不像台湾地区那样早就开放了裁判文书的网上检索功能,而只是在2008年之后才开放检索,并且检索范围也不是特别宽泛,产生于在2008年之前的裁判文书,只有那些具有法学研究价值的裁判文书才会上传到互联网上,作为数据库中的新增分类。在网站上的检索方式也非常有限,目前只有两种检索方式,一是根据审理法院的类型进行检索,二是根据案件的编号进行查询。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完善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社会公共机构以电子网络的形式公开各类信息已成为了时代要求。根据2016年1月31日中国互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