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木叶”》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D/2A/wKhkGWXA9J6ALpNlAAJNnLr2K28341.jpg)
![【高中语文】《说“木叶”》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D/2A/wKhkGWXA9J6ALpNlAAJNnLr2K283412.jpg)
![【高中语文】《说“木叶”》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D/2A/wKhkGWXA9J6ALpNlAAJNnLr2K283413.jpg)
![【高中语文】《说“木叶”》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D/2A/wKhkGWXA9J6ALpNlAAJNnLr2K283414.jpg)
![【高中语文】《说“木叶”》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D/2A/wKhkGWXA9J6ALpNlAAJNnLr2K2834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教科书
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之说“木叶”林庚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3、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4、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及热情,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2、知识与能力的运用。
我们从小就接触古诗词,对其已比较熟悉,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古诗词究竟有哪些基本特质?这篇论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一个具体问题作了分析,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词会有启发。
本文从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有趣的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作者从古代诗词创作和鉴赏注重“暗示”这一角度去阐释,结合创作与鉴赏的心理,作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解说得非常清楚。
学习本文,不仅要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还要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另外,还应当学习这篇研究文学现象的论文如何从材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加以解决。这篇文章注重考证,但写得并不枯燥,阅读时要细加体会。学习提示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知识性的文学批评样式。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或哲理的议论,注重内容的知识性,讲究文采,深入浅出。文艺随笔
诗歌的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流露。
所谓意境,是指艺术创造,特别是指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歌的意境,当然首先要注意诗歌是否表现了真景物、真感情,景情关系是否处理得恰到好处,是否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境是诗人或艺术家的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共处于兴奋状态下所获得的,既能恰当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巧妙地使之发生延展的知觉表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林庚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1933年毕业后陆续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教,自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林庚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新诗创作,出版《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被称誉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他60余年一直致力于新诗形式建构的开拓,并通过对古代诗歌的研究和对中西文化、文字、语言的研究,提出了由“节奏音组”和“半逗律”相结合组成“典型诗行”的理论。他的诗作和诗论对中国新诗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简介
林庚以学者兼诗人的眼光思考中国文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探讨文学的内在精神力量。20世纪50年代初他标举的“布衣感”“寒士文学”以及在唐诗研究中提出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被学术界称许和沿用。他撰写的中国古典文学专著和整理的资料有《中国文学史》《诗人李白》《天问论笺》《唐诗综论》等。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背景资料袅袅()照浦()褒()奖灼灼()亭皋()寒砧()涔()阳
万应锭()言筌()窸窣()迢()远
庾()信橘徕()冉冉()陆厥()柳恽()桅()杆niǎopǔzhuócénxīsūláijuétiáorǎndìnggāoyùnzhēnwéiquánbāoyǔ注
音
词
语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形容声音延长不绝)皎皎——洁白明亮的样子。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迢远——遥远。亭皋——水边平地。亭,平;皋,水旁地。萧萧——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无妨——不妨。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歧路——岔路。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翩翩——飞舞的样子。绵密——柔和紧密的样子。1、发现问题(1—3):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2、分析问题(4—6):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3、总结全文(7):
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全文思路
理清思路1、(1-3)叙述现象,提出问题。“木叶”为诗人所钟爱。2、(4-6)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现象)(分析)
(总结)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二部分(4~6段):说明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两个特征。分为三个层次进行阐述:
①用比较的方法,概括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②引用诗句,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一步具体说明“木叶”是清秋的落叶,是清秋的象征。
③仍然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落木”和“木叶”的形象的差别。第三部分(7段):是本文的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是一字千金。文章结构思路第一部分内容分析1、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引用的作用:引出话题。2、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
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3、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叶”。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第一部分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1-3段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树叶”“落叶”无人过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第一部分内容探究“木叶”为诗人钟爱。(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二)“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为什么古代诗歌中很少看见“树叶”呢?1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2组: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阅读第2自然段枝繁叶茂,浓阴饱满。“树”或“叶”都给大家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欲滴饱满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树叶”所包含的,诗词中常用“树”或“叶”代替“树叶”。“木叶”与秋季相联,也就是“落叶”的意思。而“落叶”则是枯黄,残败的形象,暗含萧瑟、凄凉的感觉,这不再是“树叶”所能包含的了。
“树叶”却无人过问,“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阅读第3自然段第二部分内容分析1、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
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引用的作用:以诗歌作为例证。2、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
“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3、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那么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1.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木”→(潜在的形象)木头、木料、
木板→(联想)树干→疏朗→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树”→(潜在形象)满树的叶子→(联想)饱满→不是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自屈原开始就把“木”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所以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第二部分内容探究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生命力旺盛)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骨感)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3.阐释“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4、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树叶”: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可简化为“叶”。“木叶”:“叶”常被排斥在“木”疏朗形象之外。
“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树
木艺术特征枝叶繁茂绿色枝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黄色、干燥的质感意思情味
饱满
疏朗适用场合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秋风叶落第三部分内容分析总结对比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情感)(落)木(叶)树(叶)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褐绿(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密密层层浓阴满地生机活力枯黄填写下表,区别“(落)木(叶)”与“树(叶)”木叶
树叶疏朗空阔绵密饱满相去无几一字千里暗示性全文总结主题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通过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等的不同艺术特征及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竟的差别的分析,指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只在于凭借显著的和外露的意义,更在于它的潜在意义或暗示性。1、努力探究文学的规律性。
作者在治学中总是试图从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并“直指根本、与整个文学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葛晓音)。《说“木叶”》是作者这一努力的具体体现。这就使得本文既有理论意识、宏观意识作为主线,又不完全脱离具体文本,始终以微观透视作为立论的依据,善用归纳、辨析之法,不为凿空之论。写作特色2、善于“卖关子”。
这里的“卖关子”,也就是说不直接抛出观点,而是凭借出色的问题意识,在别人视若无睹之处提出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意愿。本文开篇时并没有直接阐发“木叶”的内涵,而是从古代的诗歌钟情“木叶”而少用“树叶”说起,向读者提出问题: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以此为基础,作者向纵深发展,挖掘“木”的内涵。从屈原在“洞庭波兮木叶下”中创造性地发现“木叶”的奥妙,到杜甫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对“落木”的再创造,初步揭示了古代诗人的继承与创新。3、真切而富有个人特色的体验。
作者既是诗人,又是学者,既有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又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这两者相辅相成,使作者能够自如地出入于各种诗歌语境,将比较复杂的文学鉴赏问题解说得形象生动、清楚明晰。比如,不管是一开始对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现象的梳理,还是对“木叶”暗示性特征的分析,作者均引用了大量的例证,名篇佳句信手拈来,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体验。1、“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文章举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
补充:比较“空阔”与“空旷”“空濛”。课文探究2、“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褐绿色
密密层层
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繁密
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例如疏落的晨星。
诗句引用的作用:1、引出话题;
2、用作例证;
3、提高全文文化意味。3、试辨析诗歌中“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1)“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称为“叶”。“木叶”中“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落叶”更显得空阔,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①“木”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比“树”显得更单纯。它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的“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②“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4、本文中大量援引了古代诗人关于“木叶”“落木”的诗句,这对于阐发道理起到怎样的作用?
本文所引用的有关“木叶”“落木”的诗句,其意象都没有离开“秋”字。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的话题;二是作例证,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林庚先生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但是文章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寄托在具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诗句的解读中指导读者领悟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5、这篇文章实际上谈论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
把“说‘木叶’”作为标题,就可以把诗歌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木叶”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这样处理,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容易写得深入浅出。6、林庚先生认为,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这种暗示性常常会形成一个美好的传统。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传统一旦形成,会给文学创作造成滥俗的流弊。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看法。
观点一:
我赞同林庚先生的观点。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种暗示性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构成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
观点二:
我对林庚先生的观点持谨慎的保留意见。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咬文嚼字》)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创作,这种流弊并不少见。
只要提到“木叶”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阅读下列诗句,说说它们的特定文化意味。
比如:------月、酒拓展延伸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月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酒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得到启示反传统,反“套板”,从传统中中翻出新意来。练习:梅关于“梅”的意象讨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学教务主任聘任合同样本
- 单项木工承包合同
- 中外采购与供应合同范本
- 专业水处理设备维护合同细则
- 三人合伙经营合同范本
- 不孕不育治疗服务合同范文
- 三人合作经营合同协议书范文
- 上海股权转让合同样本
- 专利使用权转让合同书
- 上海市化妆品品牌授权经营合同
- 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中长期发展规划五年发展规划
- 中医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
- GMP-基础知识培训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同音字归类
- 高二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 文学类作品阅读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练习(浙江绍兴)(含解析)
- SB/T 10624-2011洗染业服务经营规范
- 第五章硅酸盐分析
- 外科学总论-第十四章肿瘤
- 网络反诈知识竞赛参考题库100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