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读书人是幸福人-教师用书3_第1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读书人是幸福人-教师用书3_第2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读书人是幸福人-教师用书3_第3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读书人是幸福人-教师用书3_第4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读书人是幸福人-教师用书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书人是幸福人一、课文解读(一)课文解读这篇课文选自《永远的校园》,作者谢冕是当代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课文是一篇有关读书的随笔。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可以自由阅读的时代。读书的途径越来越多,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宽,但很多人已经丧失了阅读的兴趣,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本文就阅读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全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扣题,总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这部分有两个要点:其一,人拥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世界;其二,人的精神世界更重要: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从三个角度谈读书的意义。第2自然段,主要谈阅读与个体经历和经验之间的密切关系。“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使人知识增广,有限生命得到了超越。这是阅读的第一层意义。第3自然段,递进一层,用“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人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作为过渡句,过渡到: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接着用《论语》中智慧的思考、《史记》中严肃的历史精神、《正气歌》人格的刚烈、马克思入世的激情、鲁迅的批判精神、列夫•托尔斯泰道德的执著、歌德诗句中睿智的人生、拜伦诗句中奋斗的热情8个例子,充分证明阅读对于形成良好人格的重大作用。这是阅读的第二层意义。第4自然段,更进一步,表明阅读“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因为与书本结缘,人便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心灵更加纯净而富正义感,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这是阅读的第三层意义。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读书人是幸福人”一句总结,点题,呼应开头。本文结构十分清晰,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严谨明晰。语言朴实精练,运用因果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把读书所感受到的幸福论述得透彻而精彩,不失为一篇对青年人颇具启发意义的文章,也是一篇适合模仿写作的随笔。(二)写作技巧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层层递进的,首尾呼应,主旨鲜明。一、结构清晰,层层递进本文思路清楚,一方面源于作者清晰的写作思路,另一方面源于作者对语言的准确把握,尤其是关联词的准确运用。比如第二段通过“然而”这个转折连词引出第一个分论点。接着通过“不仅……而且”关联词进一步指出,读书使我们所增长的知识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第三段作者用短语“更重要的是”引出第二个分论点,读书“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第四段作者点出第三个分论点后,又用“况且”做补充论证,并非所有的书都是好书。如此,句子和句子之间承接、转折、递进等关系简明清晰。二、事例丰富,有说服力。如第三段,作者论证时列举了《论语》、《史记》、《正气歌》等著作和马克思、鲁迅、列夫·托尔斯泰、哥德、拜伦等一批古今中外名人,使文章富有文彩,且极具说服力。再如第四段,作者引用了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来谈读书“使人向善”的观点,引用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言来谈读书“使人避恶”的观点。文章生动丰富,让人印象深刻。三、排比句式,有节奏感排比句式的运用,使文章读来更有节奏感,增强了议论文的气势。如第三段的举例论证,读来朗朗上口。二、教案示例(一)教学要求1.品味文章准确而严密的语言。2.学习本文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3.理解阅读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二)教学时数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2课时。(三)操作流程1.感悟(1)由交流当代人关于阅读的格言、名句导入课文学习。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2)感受文本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扫除生字词障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注释内容)。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和旁批。问题:通读全文。作者在开篇提出“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的主要观点后,从几个角度谈读书的意义?这几个角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感悟内容讨论上述问题。【明确:作者在开篇提出“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的主要观点后,从读书可以增加个人经历和经验、形成良好人格的重大作用、引导人一步步走向美好的境界三个角度谈读书的意义。三个角度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对于人生来说,意义逐层重大。】2.品读(1)品读第1自然段。1)学生各自朗读第1自然段。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问题1: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①将“是多么的不幸”改为“是不幸的”,可以吗?为什么?②“不可补偿”能不能换成“巨大的”?说说理由。3)设问、讨论。【明确:①“多么”一词表示程度的词,放在“不幸”前表示其程度深,如果省去,修改为“是不幸的”就没有此效果,只能让读者理解为一般的不幸了;②“不可补偿”不能换成“巨大的”,“巨大的”虽然能说明程度,但不含有“不能弥补”的意思,“不可补偿”有是失去就再也无法弥补、留下永远的遗憾的意思。】(2)品读第2~4自然段1)学生朗读课文。2)学生带着问题品读课文。问题1: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删去加点的字,把这句话改为“读书加惠于人们的是知识的增广与精神的感化和陶冶”,不是更简洁些吗?问题2: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①“此种嗜好”在文中指什么行为?②括号里的两个词语,都是表示程度的,去掉不是更能表现态度的坚决明朗吗?说说你的理解。问题3: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被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把雨果的这句话改为“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会逐渐减少和消失”,和原句作个比较,你认为效果有什么不同?3)设问、讨论。【明确1:是简洁些。但原句用“更为重要的是”,联系了上文,强调下面说的比上面说的更重要。用“不仅”、“而且”这对表递进的关联词语,强调了“精神和陶冶”比“知识的增广”更重要。】【明确2:①此种嗜好指的是读书。②“多半”指不是全部包括在内,但绝大多数;“往往”表示的是多数情况下,“多半”是从数量范围上限制,“往往”是从发生概率上进行限制。不使用这两个词虽然表面上看是更坚决,但过于绝对,没有例外,相反不符合事实,而使用这两个词比不使用更准确严密。】【明确3:不好。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蠢事”比做一种可以熔化的东西,把“好书”比做“烤箱”,把因受好书影响而减少做蠢事,比做东西在烤箱上被渐渐熔化,很形象,很生动,表达效果好。】(3)分析这篇文章主要论证手法。因果论证:课文的第2、3、4自然段是因,最后一段是果。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所谓原因,指的是产生某一现象并先于某一现象的现象;所谓结果,指的是原因发生作用的后果。原因与结果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具有时间先后关系的现象并非都是因果关系;除了时间的先后关系之外,因果关系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结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所引起的。在议论文体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因果论证使文章思维缜密,有说服力。举例论证:第3自然段中8个例子。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让文章浅显易懂。3.探究(1)设问:读书不仅使人们的知识增广,还能使人精神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并能使人趋善避恶,因此常有人说“开卷有益”。但是,书的品位价值和档次也有优劣、高低之分,面对这种情况,你还同意“开卷有益”的说法吗?请说明理由。(2)分组讨论。(3)集中讨论,全班交流,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明确:“开卷有益”这句话要辩证地看,以书来说,要进行选择,并不是什么书都能给读者带来益处;而对于那些好书来说,则开卷有益,应该是多多益善。首先要将阅读当作人的生存方式之一,先读起来,在读中认识、感受、体悟人生;其次要有选择地读,多读好书,就能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达到精神的愉悦,真正感受到幸福;第三,还要注意阅读的方法,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专题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深入细致地精读和总览全局式浏览相结合。做到以上三点,才能成为能读会读的人,才真正做到“开卷有益”。】4.积累 (1)摘录文中名人谈读书的格言。(2)抄写下列词语:冠冕浩瀚上溯诸多陶冶睿智结缘奸诈嗜好大抵趋避凡俗往哲先贤三、教学建议一、本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适合作议论文写作的范本。可引导学生分析本文严密有序的论证结构,并分析段落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结合“句式”运用,品味本文精练到位、准确流畅的语言特点。二、理解文中提出的读书的意义,可结合名人读书的事例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其中的含义,产生阅读的兴趣。三、本文谈论读书的意义,但单纯的理论没有感染力,因此建议教师补充一些名家名作简介及精彩片段欣赏,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其对阅读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更好地领会文章的观点,理解读书的意义所在。附:旁批参考答案B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总结说明读书使人增广知识;引出下文观点,读书可以感化和陶冶精神。D“极大的可能”体现作者语言的严谨。四、相关资料(一)作者简介谢冕,福建福州人,1932年生。早年就读于福州三一中学。1949年8月入伍,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1989年起,谢冕在北大首创“批评家周末”,以学术沙龙的形式定期研讨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大或热点问题,坚持十年不辍。谢冕是“二十世纪文学”理念的支持者和实践者。他先后主持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丛书》(10卷),《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1卷),并主编了《中国百年文学经典文库》(10卷),《百年中国文学经典》(8卷)等。谢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新诗史和新诗理论的研究,特别专注于中国当代诗的理论批评。1980年《光明日报》发表谢冕的论文《在新的崛起面前》,引发了关于新诗潮的广泛讨论,对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80年他筹办并主持了全国唯一的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谢冕先后出版了《文学的绿色革命》、《中国现代诗人论》、《新世纪的太阳》、《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898:百年忧患》等专著十余种,另有散文随笔《世纪留言》、《流向远方的水》、《永远的校园》等。(二)课文相关作家作品简介文天祥《正气歌》1.简介《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随后连用十二个典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凛然显示出浩然正气的力量。接下来八句说明浩然正气贯日月,立天地,为三纲之命,道义之根。最后联系到自己的命运,虽然兵败被俘,处在极其恶劣的牢狱之中,但是由于自己一身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因此能够坦然面对命运。全诗感情深沉、气壮山河、直抒胸臆、毫无雕饰,充分体现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2.原文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3.译文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体形。在下面就表现为山川河岳,在上面就表现为日月辰星。在人间被称为浩然之气,它充满了天地和寰宇。国运清明太平的时候,它呈现为祥和的气氛和开明的朝廷。时运艰危的时刻义士就会出现,他们的光辉形象一一垂于丹青。在齐国有舍命记史的太史简,在晋国有坚持正义的董狐笔。在秦朝有为民除暴的张良椎,在汉朝有赤胆忠心的苏武节。它还表现为宁死不降的严将军的头,表现为拼死抵抗的嵇侍中的血。表现为张雎阳誓师杀敌而咬碎的齿,表现为颜常山仗义骂贼而被割的舌。有时又表现为避乱辽东喜欢戴白帽的管宁,他那高洁的品格胜过了冰雪。有时又表现为写出《出师表》的诸葛亮,他那死而后已的忠心让鬼神感泣。有时表现为祖逖渡江北伐时的楫,激昂慷慨发誓要吞灭胡羯。有时表现为段秀实痛击奸人的笏,逆贼的头颅顿时破裂。这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宇宙乾坤,正义凛然不可侵犯而万古长存。当这种正气直冲霄汉贯通日月之时,活着或死去根本用不着去谈论!大地靠着它才得以挺立,天柱靠着它才得以支撑。三纲靠着它才能维持生命,道义靠着它才有了根本。可叹的是我遭遇了国难的时刻,实在是无力去安国杀贼。穿着朝服却成了阶下囚,被人用驿车送到了穷北。如受鼎镬之刑对我来说就像喝糖水,为国捐躯那是求之不得。牢房内闪着点点鬼火一片静谧,春院里的门直到天黑都始终紧闭。老牛和骏马被关在一起共用一槽,凤凰住在鸡窝里像鸡一样饮食起居。一旦受了风寒染上了疾病,那沟壑定会是我的葬身之地,如果能这样再经历两个寒暑,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自当退避。可叹的是如此阴暗低湿的处所,竞成了我安身立命的乐土住地。这其中难道有什么奥秘,一切寒暑冷暖都不能伤害我的身体。因为我胸中一颗丹心永远存在,功名富贵对于我如同天边的浮云。我心中的忧痛深广无边,请问苍天何时才会有终极。先贤们一个个已离我远去,他们的榜样已经铭记在我的心里。屋檐下我沐着清风展开书来读,古人的光辉将照耀我坚定地走下去。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做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60—1861年,托尔斯泰出国结识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尔斯泰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托尔斯泰深受东正教的影响;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的基本教义体系产生怀疑。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抗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每个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歌德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戏剧家、诗人、文艺理论家,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持之烦恼》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声音。1831年完成《浮士德》。《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的传说,是欧洲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浮士德》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歌德的读书方法。他提出了专心学一门学科的学习主张:“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去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他曾说:“理论本身对它自己是没有用处的,但它却使我们相信各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性。”他又说:“因为我们对自己学习过的东西,归根到底,只有能在实践中运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他强调了实践和运用对于人的重要性。总之,歌德是个好学的人。正由于他的勤奋读书和刻苦探索,以及他伟大的人格,才使他集文学创作与科学研究于一身,成为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拜伦拜伦(1788—1824),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他在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一、拜伦的读书癖四岁半的时候,拜伦被送进阿伯丁学校读书。他好学、聪颖,记忆力特别好,但也像所有的孩子一样顽皮。除了在学校读书,母亲还为他请了历史和拉丁语家庭教师,拜伦的历史癖就是从这时候形成的。他早熟,喜欢读各种书籍,尤其是历史书籍,他常常恳求母亲把关于罗马、希腊、土耳其的历史故事书从公共图书馆里借回来。每当夜色降临,小拜伦就带着新奇、甜蜜和一点点恐怖的感觉去读书、去遥想,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徜徉、留连。他后来回忆说:“人们从未看到我读书,老是懒洋洋的,恶作剧或做游戏,事实上我在吃饭时读,在床上读,在没有人读书时读,自我5岁以来,就读了所有的读物。”古人在军事上的辉煌战绩曾多次激起拜伦内心的英雄梦,他有一次对小伙伴说:“我总有一天会召集一支部队,士兵们身穿黑衣,骑着红马,他们将被称为‘拜伦的黑骑兵’。你们一定会听到我们了不起的奇迹的。”1801年,拜伦13岁,家里送他到一所素有名望的学校——哈罗公学就读。在哈罗公学的日子里,拜伦对正规的课堂学习一如既往地不大用功,可是一到关键时刻,他却能大笔一挥,写出三四十句拉丁文的六韵诗行;他对课本不感兴趣,却热心于课外阅读,博览群书,从而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懒散而博学”是他中学时代的特点。二、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性格,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的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有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常常以失败而告终。(三)拓展文章做一个读书人的幸福赵丽宏因为我的不少文章被收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中,便有和语文有关的杂志编辑约我写文章,谈谈关于读书的问题。就从我那篇被选入课本的散文《旷野的微光》谈起吧。《旷野的微光》写于1980年10月,当时我还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学生,坐在文史楼的大教室里写了这篇散文,写的是在崇明岛“插队落户”时的往事,是在孤独和闭塞中追寻理想和知识的情景。在偏僻乡野的一盏小油灯下,读书使我走出了困顿和颓丧,使艰辛的日子变得乐趣无穷。没有想到这篇文章日后会成为中学生的课文。我想,现在的青少年,读我写于二十多年前的这篇文章,可能会感到陌生,因为那确实是早已远去的上一个时代的生活。那时,读书非常艰难,找到一本好书,会像过节一样快乐。我想,如果没有当年这种追求和坚持,我一定不会有今天。读书可以丰富扩展一个人精神世界,也可以改变人生。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可以自由阅读的时代。像我当年那样千方百计觅书,偷偷摸摸读书的情景,恐怕不会再发生。现在的青少年,不愁没书读,愁的是没有时间读,愁的是书太多不知道读什么书好。我曾经担心,现在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越来越狭窄,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很多人已经丧失了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和欲望,而其他与课程和考试无关的书,他们更是难有机会涉猎。这是一个令人担忧,也多少使人感到悲哀的现象。十多年前,我接待过英国女作家莱辛,她的一句话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使我共鸣。她说,在英国,有高学历的“野蛮人”越来越多。这些“野蛮人”,懂得最先进的科技知识,能操纵最复杂的机器,却缺乏情感,缺乏情趣,缺乏宽容博爱的精神。造成他们“野蛮”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读文学作品。这样的话出自一位文学家之口,也许有人会认为失之偏颇,但她确实是指出了一个在现代社会具有普遍性的现象。我想,中国的年轻一代学子,绝无理由成为这样的“野蛮人”。令我欣慰的是,这几年中,我很多次参与青少年的读书活动,发现青少年中还是有很多人喜欢读书,阅读的范围很广,数量也不小。在当评委读他们的读书笔记时,我也常常被他们活跃的思想和灵动的文笔打动。我相信,读书的时代,永远也不会结束,因为,对一个有文化的现代知识分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会是多余的,而汲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便是读书,读那些有价值的好书,读那些能给人知识,给人启迪的书。读书能使人了解世界的浩瀚辽阔、人心的幽深博大,也能使人更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激发起追寻真理、实现理想的欲望和激情。一本好书,可能是一个聪慧坚韧的人,用他所有的智慧和毕生的心血追求的成果和结晶,作为一个读者,我们用几个小时或者几天时间,就能了解这一切,这样的好事情,何乐而不为?如果将读书的范围仅限于课堂教育规定的范畴,或者只是课本知识的有限补充,那实在太狭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