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共48分)1.《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商汤灭夏后遭遇大旱,巫吏卜筮说需要以人做牺牲来求雨;商汤不忍,剪发缚手,将自己扮作牺牲模样,向神灵求雨,不久,天便降下大雨。这一故事可作为史料印证()A.商朝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B.商汤废除了活人祭祀制度C.战国时期人本思想的传播 D.诸子百家对统治者的美化〖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在百家争鸣、交流基础上,作为研究战国思想一手史料的《吕氏春秋》,借商汤亲自扮作牺牲求雨的故事,传递了以人为本思想,说明民本思想在当时得到了重视和传播,C项正确;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讲的夏商时期历史多有杜撰,不能说明商朝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排除A项;该故事不足以说明商汤废除了活人祭祀制度,排除B项;思想家在《吕氏春秋》中美化商汤是在劝诫而非美化当时的统治者,排除D项。故选C项。

2.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是早期史学发展的重要节点,历史表述主题侧重点由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变为贵族和诸侯功业等,中下级贵族及士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表述的主体,开诸侯国史著述之风、私人述史之风。这反映当时()A.士族政治开始出现 B.传统秩序受到挑战C.宗法观念持续强化 D.礼乐制度土崩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晚期至东周初(中国)。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史学由原来关注贵族到关注士阶层,说明传统秩序受到挑战,B项正确;“开始出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宗法观念弱化而不是持续强化,排除C项;礼乐制度土崩瓦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3.商朝农作物以粟、黍为主,春种秋收,时人分一年为春、秋两季。西周春秋之间,随着冬种秋收的小麦种植逐渐推广,春夏秋冬“四时”观念逐渐形成,“以时序政”“依时行政”也逐步成为统治集团的共识。这反映出()A.自然规律决定国家治理理念 B.传统历法体系趋于完备C.农耕文明赋予中华文化底色 D.农业生产实现精耕细作〖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春夏秋冬“四时”观念的形成,“以时序政”“依时行政”成为统治集团的共识,这些思想文化是受到农业发展影响而形成的,所以,农耕文明赋予中华文化底色,C项正确;自然规律能够影响国家治理理念,不能决定,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先秦时期,传统历法开始兴起发展,“完备”的表述程度过重,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开始走向精耕细作,排除D项。故选C项。4.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古代政治结构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中,西周的分封制是联结方国联盟制和君主郡县制的关键。由此可知,分封制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B.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威C.促进了国家治理形态的进步 D.延续了夏商的平等联合状态〖答案〗C〖解析〗根据“西周的分封制是联结方国联盟制和君主郡县制的关键”可以看出,西周的分封制为之后的政治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借鉴和基础,促进了国家治理形态的进步,C项正确;分封制之下中央不能直接管理地方,也没有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B;材料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而不是对前代的继承,排除D。5.著名学者杨宽指出,战国时期各国主要推行了三种制度:官吏的任用,一般采用俸禄制度;对于功臣的赏赐,已开始用黄金货币;建立了公文用玺(官印)和发兵用符(虎符)的制度。这说明,战国时期()A.封建官僚制度初步形成 B.已具备争霸战争的条件C.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D.政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俸禄制度背景下,形成了“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制度,这样就形成了国君对各级官吏可以随时任免,随时选拔的局面;而对功臣开始用黄金货币进行赏赐,意味着天子不必采用分封土地的办法,这对于废除分封制来说,是起着推动作用的;而公文用玺制度的推行,使大权集中到国君手中。总之,这些新制度的创立,使得一整套官僚机构能够层层控制,集中权力于国君手中,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且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主要是兼并战争,春秋时期是争霸性质的战争,排除B项;“社会结构”指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政治统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指的是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6.《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实践()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 B.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 D.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双重功能〖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知,礼乐主张体现了孔子对弟子实行文化自觉的要求;“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体现了孔子在实践过程中的文化自信;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孔子学说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题干强调的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孔子借鉴外来思想成果的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孔子学说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的双重功能,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编的蒙学教材逐渐普及且无不渗透经学思想,士人幼习五经已趋普遍,私家经传注疏数量远超两汉。这一现象()A.展现了儒学传承的活力 B.反映了官办教育的盛况C.扭转了士族的清谈风尚 D.阻遏了佛道学说的流播〖答案〗A〖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扭转了”“反映了”等词汇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范围为魏晋南北朝的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经学的学习逐渐普遍,私家经传注疏数量远超两汉,这说明当时儒学并未因社会动荡而中断,反而得到了传承,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经传注疏数量远超两汉,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官学教育并不兴盛,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清谈风尚流行,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流行,排除D项。故选A项。8.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A.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 B.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C.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 D.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而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思想符合当时汉武帝要求实行大一统在文化领域的政治要求,C项正确;家国一体是指家族和国家都以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而材料中只是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并没有跳出家国一体的框架,排除A项;古代民本思想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与时间不符,排除B项;宗法伦理思想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一种道德理论,而材料中董仲舒只是想跳出其局限,并没有削弱宗法伦理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9.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所示)。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①第一次热潮反映治国思想的变化②第二次热潮得益于民族的交融③第三次热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④第四次热潮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这主要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作用突显,治国思想发生变化。而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发展的需求,①④解读准确,B项正确;从“礼教”到“个性”主要是因为战乱,儒学以佛道的冲击。从“门第”到“平民”主要是因为科举制的完善。②③解读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0.宋代是中国第一个留下丰富皇帝肖像画的朝代,而且宋人特别强调肖像的真实性,于是几乎所有皇帝都有自己的“证件照”。这些御容画像被供奉于各地御容殿中,“如朕亲临”,供百姓瞻睹天颜。这些御容画像()A.兼具政治和情感的功能 B.意在展现皇帝风姿神采C.营造了神秘抽象的帝威 D.凸显了艺术世俗化趋势〖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御容画像被供奉于各地御容殿中,‘如朕亲临’,供百姓瞻睹天颜”可知,宋代皇帝画像被供奉于各地御容殿中,供百姓瞻睹天颜,体现了其彰显皇帝威仪的政治目的,以及在情感上得到百姓拥护的目的,A项正确;展现皇帝风姿神采是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是政治目的,排除B项;宋人特别强调肖像的真实性,而非神秘抽象性,排除C项;皇帝画像具有宫廷画的特征,不能体现世俗化,排除D项。故选A项。11.明代中叶以后,产生了一批具有纯粹求知态度的科技学者,如徐霞客蔑视科举功名,“以生命游”“直抉鸿蒙来未凿之窍”;宋应星专门从事技术科学的研究和自然哲学的探讨,宣称“既犯泄漏天心之戒,又罹背违儒说之讥,亦不遑恤也”。这反映了()A.科技呈现出独立发展之势 B.宋明理学开始走向了衰落C.自然科学理论得到了创新 D.启蒙思想激发了科学精神〖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的“罹背违儒说之讥”可知,徐霞客、宋应星等人的科技研究摆脱了对儒学的依附,体现了科技独立发展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中的“罹背违儒说之讥”说明当时儒学仍占主流地位,并非走向衰落,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科学理论得到创新,且当时中国传统科技仍注重实用性,而非理论研究,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不能说明是启蒙思想激发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12.山东济南、泰安、淄博、济宁等地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并将彩绘艺术副入其中。尤其是纪念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的彩绘,有很多二十四孝故事的画面,如"卧冰求鲤""芦衣顺母""丁兰刻木"等。可见,这些建筑彩绘A.具有明显的儒家文化特征 B.题材内容涉及范围广泛C.追求华丽新奇的表现形式 D.受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答案〗A〖解析〗。"卧冰求鲤""芦衣顺母""丁兰刻木"等故事体现的都是儒家"孝"文化,故选A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建筑彩绘涉及的是"二十四孝故事",未涉及其他题材,故排除B项;这些建筑彩绘呈现的表现形式并不华丽新奇,故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这些建筑彩绘与西方绘画艺术的关系,故排除D项。13.清代大批闽越移民到台湾谋生,寺庙成为移民的精神寄托。中央政府利用寺庙示禁碑的方式增强在地方权威,参与地方社会治理。此举旨在A.增强台湾对中央政府认同 B.强化中央政府对台湾统治C.促进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D.推动佛教在台湾地区传播〖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央政府利用寺庙示禁碑的方式增强在地方权威”等信息可以看出,此举意在扩大中央政府在地方民众中的权威和影响,利用民俗增强台湾民众对中央政府的心理认同,故〖答案〗为A项;此举意在从心理上对民众产生影响,主要不是强化政治统治,排除B项;这一做法与发展社会经济没有关系,排除C项;此举目的不是为了推广佛教,而是利用民俗增强心理认同,排除D项。14.从20世纪20年代起,各地美术学校陆续设立“国画课”“国画科(系)”。1927年,在国乐大师刘天华主持下,国乐改进社成立。1931年7月,中华医药联合会更名为中华国医学会。1931年底—1932年初,国剧大师齐如山参与创建国剧学会。这些现象反映出A.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B.民国政府注重培养艺术人才C.传统文化随时代不断更新 D.知识精英找到了救国道路〖答案〗A〖解析〗提取题干关键信息“国乐”“国画”“国剧”等,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救亡图存依然是时代要求,题干现象恰恰反映了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不断更新,排除C项;大革命失败后,先进的###人逐渐找到了真正的救国道路,知识精英并未找到救国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15.下图为晚清时期湖北地区绅士的多向流动情况。说明当时湖北地区A.新式教育居于主导地位 B.科举考试选才方式发生变化C.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D.实业救国思潮影响职业选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晚清时期湖北地区绅士的多向流动”可知,绅士集团有40%在教育文化行业,有15%在行政,8%在军事,5%在实业,表明传统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项正确;表格信息表明传统教育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项;晚清时期仍然是科举取士,排除B项;表格中实业救国只占5%,无法得出实业救国思潮影响职业选择,排除D项。故选C项。16.1902年6月,天津《大公报》和上海《中外日报》相继刊载了一则征婚广告,此后社会各界名人、知识分子流行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此征婚方式反映了当时A.传统婚姻方式已被摒弃 B.广告征婚已成为社会主流C.新式婚姻成为社会风尚 D.婚姻方式呈现近代化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利用广告进行征婚,冲击了传统的婚姻观念,反映了婚姻方式呈现近代化趋势,D项正确;A项已被摒弃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社会主流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是征婚广告,不是新式婚姻成为社会风尚,排除C项。故选D项。17.下表可以反映出民国时期的上海()表: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单位:人/天)年份步行人力车马车轿子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11770689454490000192650823146000034593764172922A.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B.城市治理水平得到提升C.民众出行以新式交通为主 D.封建习俗退出历史舞台〖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反映出”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民国时期的上海。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近代上海通行交通工具中,逐渐出现了传统交通方式和近代交通方式并存的局面,这说明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对上海的城市交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意味着城市化的机遇和挑战并存,A项正确;材料只是静态呈现交通工具变化情况,无法看出当时城市的治理水平是否提高,排除B项;当时步行和人力车占比较高,说明传统的出行方式占主导,排除C项;出行方式和封建习俗并无直接关联,而非这一时期封建习俗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18.一战后,在陈独秀提出“德先生”与“赛先生”说法的基础上,有人提出,还需要加上“费先生”(Philosophy)或“穆姑娘”(Morality),主张以哲学和道德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地刻画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这一认识反映出当时()A.知识界对西方文明有所反思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C.一战诱发了传统文化的转型 D.国人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残酷的帝国主义战争,它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战后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对这种弊端进行反思,“主张以哲学和道德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所以材料中的认识反映了当时知识界对西方文明有所反思,A项正确;材料中的认识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排除B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是社会发展需要与西方文化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由一战诱发,排除C项;材料中的认识没有体现对民族独立与政治民主的追求,不能反映国人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排除D项。故选A项。19.下图是存于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中的一份传单。当时发放该传单的目的是()劝告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皆是吾中华民国的好百姓,何苦去帮助日本,反来摧残吾中华民国之爱国学生。况军、警两界大半出身山东,祖宗血地被人侵占,良心上应有何种痛苦。尚望急起挽救,与学生商民取一致行动,万勿借口长官命令,忘却国民义务,虐待爱国学生。——上海绅商学界忠告A.抗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声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C.谴责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D.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北洋政府就可以明确时间范围在1912—1928年间,材料虽然针对日本且与山东相关,但是指山东被日本人侵占,且学生在这一事件中发挥重大作用,所以只能是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主权转让日本而引发的五四运动,B项正确;材料时间是范围在1912—1928年间,而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排除A项;济南惨案是1928年,在二次北伐时发生的济南惨案,排除C项;一二·九学生运动是1935年,排除D项。故选B项。20.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开展“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收到来自干部、士兵和老百姓共5万多篇稿件(如下图所示)。这一写作运动()“冀中一日”写作运动部分来稿内容摘编◎站岗的60多岁老大伯坐在树荫底下,鼻孔里断断续续地哼着一首抗日歌曲。◎七八岁的孩子挺着胸膛站岗,见到生人,先问识字牌上的字,再检查通行证。◎一位八路军战士回家探亲,儿子称其“爹同志”,父亲回称“儿子同志”◎民众学习“唯物史观、中国革命与###”,识字“保卫麦收”“努力春耕”等A.抓住了抗日战争形势好转的时机 B.广泛传播了土地革命的方针C.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政权认同感 D.有效提高了根据地文化水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冀中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冀中一日’写作运动中,干部、士兵和老百姓踊跃投稿,描述了抗日根据地在###领导下,团结抗日、移风易俗、发展文化教育等情况,刻画出了冀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欣欣向荣的局面,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政权认同感,C项正确;1941年抗日战争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且“抗日战争形势好转”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A项;抗日战争期间,###在抗日根据地停止使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的政策,改为实行减租减息,排除B项;发起“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是为了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的伟大史实,对于提高根据地文化水准直接作用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21.下图是1950年《提高文化》宣传画。其内容主要反映了()A.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 B.工业化建设的热情高涨C.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 D.对“双百”方针的拥护〖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提高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之后,国家要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有文化的人,因此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扫盲班,很多人民都学习文化的现象,反映了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学习文化的热情,无法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学习文化,无法体现对工业建设的热情,排除B项;“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2.新中国初期,政府在发行公债的同时,还组织城市工人家庭等社会各界积极参加储蓄。为此,上海等地提出了“功在国家,利在自己”的宣传口号,各地厂矿工会也纷纷成立互助储金会。这些举措旨在A.形成金融领域的计划体制 B.配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C.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D.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政府在发行公债的同时为此,上海等地提出了”可知上海的这些举措是为了配合国家政策,B项正确;计划体制是从1953年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勤俭节约,排除C项;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排除D项。故选B项。23.1956年冬至1957年春,上海《文汇报》陆续刊出了一些生物学家和农学工作者反对或赞成消灭麻雀文章。其中,薛德的《谈谈麻雀》一文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促成了一场关于麻雀问题的全民大讨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A.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地位的提升 B.国民经济建设面临着严重困难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 D.社会主义科学繁荣方针的贯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上海《文汇报》陆续刊出了一些生物学家和农学工作者反对或赞成消灭麻雀的文章。”并促成了一场关于麻雀问题的全民大讨论。可知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氛围浓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双百方针”的提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排除A项;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是1959-1961年,排除B项;最早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1979年9月25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排除C项。故选D项。24.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说:“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这反映出邓小平主张()A.从不同的角度解释马克思主义 B.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C.在民主革命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 D.解放思想使中国摆脱右倾思想的束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邓小平认为,马克思、列宁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受时代限制,不能给现时代面临的各种新问题和挑战提供现成的具体〖答案〗,所以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当下的具体实际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B项正确;邓小平主要讲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而非多角度解释,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主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排除C项;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中,出现的主要是左倾错误,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而不是解放思想使中国摆脱右倾思想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主观题)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士大夫对民众的劝诫,大多结合相关社会教化活动来进行。宋仁宗时期,“文治浸盛,学校大修,远郡僻邑莫不建学”,“州郡不置学者鲜矣”,宋仁宗还对江淮以南地区的民间非法宗教“皆严禁绝”,大力推行儒学。两宋时期的士大夫、官员常常对所辖地区的名宦名士、孝子贤孙、贞节烈女进行统计上报,对受到朝廷褒奖者给予减赋或旌表门闾的奖励,“广厚风俗”。赵朴任职越州时,就上报神宗对上虞县刘承诏加以旌表;朱熹任职南康军时,通过查阅方志、走访各地,对东晋陶侃、北宋刘涣等前代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或建祠,或拜谒,以此来教育民众。——摘编自张淑生《宋代俗训与社会教化》材料二明代初期,朱元璋就十分注重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基层百姓,以纲常礼教为总原则,继承了以儒为宗的统治思想,通过“每年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举行“乡饮酒礼”来落实。此外,明政府还将闾阎百姓作为教化的主要对象,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制定州县官员条例,要求县官亲自下乡督查乡约讲授情况,以重其事;明代闾里还建有申明亭和旌善亭,“凡民间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皆书其实行,揭于其中,劝善也”。明代统治者认为“致治之道在于善俗”,洪武五年(1372年)规定“有司今后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并亲作“农桑学校诏”,督促执行,以导善行。——摘编自许燕婵《试论明代教化》材料三宗教改革以来,英国在不断创立对穷人进行扫盲并传播宗教的慈善学校的同时,季审小法庭也发展成为民间基层较为繁忙的司法机构,处理案件并普及司法常识。17世纪,乡绅和富商捐助建立了大批提供通识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学校,并将子弟送到欧洲大陆游学。英国基层社会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英国政府主动为乡村社会的转型提供制度和经费保障的举措,使更多的英国乡村民众获益。——摘编自付有强《城市化背景下的近代英国乡村教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时期社会教化的共性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国与近代英国在社会教化方面产生不同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社会教化的积极影响。〖答案〗(1)共性特点:推行儒家思想;突出学校功能以基层政府为主导;有士大夫、乡绅阶层参与;教人向善,旌表名人;服务于专制集权体制。(2)原因:明代中国,专制集权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据主导;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近代英国,宪政体制逐步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解放运动发展。(3)积极影响:传播了启蒙思想;提高了民众的司法意识;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利益;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解析〗(1)共性特点:依据材料“朱元璋就十分注重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基层百姓”,得出推行儒家思想;依据材料“有司今后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得出突出学校功能以基层政府为主导;依据材料“两宋时期的士大夫、官员常常对所辖地区的名宦名士、孝子贤孙、贞节烈女进行统计上报”,得出有士大夫、乡绅阶层参与;依据材料“赵朴任职越州时,就上报神从宗对上虞县刘承诏加以旌表”,得出教人向善,旌表名人;从两者的目的分析,得出服务于专制集权体制。(2)原因:明代中国,依据材料“明政府还将闾阎百姓作为教化的主要对象,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制定州县官员条例,要求县官亲自下乡督查乡约讲授情况,以重其事”,得出专制集权体制强化;依据材料“必书农桑”,结合所学得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依据材料“朱元璋就十分注重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基层百姓,以纲常礼教为总原则,继承了以儒为宗的统治思想”,得出理学居于统治地位。近代英国,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分析,得出宪政体制逐步确立;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依据材料“英国基层社会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得出思想解放运动发展。(3)积极影响:依据材料“英国基层社会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得出传播了启蒙思想;依据材料“季审小法庭也发展成为民间基层较为繁忙的司法机构,处理案件并普及司法常识”,得出提高了民众的司法意识;依据材料“英国政府主动为乡村社会的转型提供制度和经费保障的举措,使更多的英国乡村民众获益”,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利益;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文化的“轴心突破”材料一所谓轴心突破,即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的精神突破,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精神突破。这次精神突破的标志,就是世界几大主要文化类型分别诞生了各自主要的文化代表和思想主以后的人类思想就围绕着这些轴心开始旋转,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史。——摘编自赵士林《中华民族:未完成的精神突破》材料二中华文明发生突破的时期,正是春秋战国时代。这种突破,从思想层面看,表现在诸子百家思想的出现。这些新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路向,其价值观念也如基因一样不断在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重构着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形态。——摘编自李磊《编户齐民制与传统中国的国家能力》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突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突破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文化的突破时期,百家争鸣是“轴心时代”人类精神突破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之中。一方面,诸侯纷争,贵族政治体系趋于瓦解,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华夏族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济世的各种方案,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争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这推动了学术思想与文化教育的繁荣,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百家争鸣”是轴心时代中华文化突破的重要标志。以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为代表的诸多思想先贤,分别创立了儒、道、墨、法等学派,各学派间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其中,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标准,成为西汉以后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构成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学说则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家励精图治、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促进了国家大一统的实现与中央集权制的萌芽与建立。总之,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化的突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为后世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对当时及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转型,起了巨大的奠基与推动作用,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突破”即短文的题目,答题需要做的就是用所学历史史实来证明这个短文主题。根据所学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核心的史实是“百家争鸣”,它也是春秋突破的最主要标志,但首先要了解其发生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来看,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之中。一方面,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华夏族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贵族等级体系趋于瓦解,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济世的各种方案,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争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这推动了学术思想与文化教育的繁荣,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然后从“百家争鸣”的内容来看,以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为代表的诸多思想先贤,分别创立了儒、道、墨、法等学派,各学派间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