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的衡量与决定理论_第1页
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的衡量与决定理论_第2页
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的衡量与决定理论_第3页
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的衡量与决定理论_第4页
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的衡量与决定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知识目标】(1)掌握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构成;(2)掌握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和收入法。【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2)能够运用乘数原理分析投资对国民收入的作用。【素质目标】(1)能够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2)能够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现实经济形势。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内生产总值概述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具有如下特点:(1)国内生产总值的表现形态是市场价值,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市场价格计算的交换价值,不包括自产自用的部分。(2)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一切产品和劳务,不包括非法部分。(3)国内生产总值只计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产品,以避免重复计算。(4)国内生产总值既包括食品、服装、家用电器等有形的产品,也包括艺术表演、家政服务、医疗诊断、法律咨询等无形的产品。(5)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成果,不包括在过去生产而在本期出售的产品。(6)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遵从国土原则,即计算在本国领土上的生产成果,而不论生产者是谁。2.名义GDP和实际GDP由于GDP是用货币计算,因此一国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变动;二是产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当然,二者经常会同时变动。要搞清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究竟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需要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用当年价格计算当年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全部最终产品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水平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将名义GDP折算为实际GDP,需要用到GDP折算指数。GDP的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即3.GDP与国民生产总值与GDP有关的另一总量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它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与GDP不同,GNP的一部分可以来自国外。当某国的GNP超过GDP时,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超过了外国公民从该国获得的收入;当GDP超过GNP时,则情况相反。也就是说,GDP不考虑从国外获得的以及支付给国外的收入,它是一个国家在国内实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测量值。GDP与GNP在国际资本与劳动等要素流动占较大比重的情况下差别很大。换言之,如果本国的GDP远大于本国的GNP,表明外国公民从本国的经济发展中分享了更多的收益。实际上,GDP概念中的国家是从地域的意义上理解的,故称为国内生产总值,而GNP概念中的国家的含义是从国民的意义上理解的,二者的唯一区别是它们空间范围的确定原则不同。GNP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而GDP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二者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即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国外净要素收入=本国国民在国外的收入-外国国民在本国的收入4.GDP指标的缺陷GDP指标的缺陷具体表现为:(1)GDP反映经济的量,不反映经济的质。(2)GDP无法反映环境的损失。工业化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但GDP反映的是只有产出导致的经济总量增加,没有环境损失导致经济总量的减少。(3)GDP无法反映闲暇的损失。闲暇是近现代社会以来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个体自我调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条件,闲暇的增加同时也会成为很多第三产业繁荣的基础。发展中国家GDP的增加常常以巨大的闲暇损失为代价。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企业产出是企业创造的价值增值,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实际等于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由此可以得出,在经济社会中,总产出等于总收入,也等于总支出。由此,得到核算GDP的两种方法:一是支出法,即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GDP;二是收入法,即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总和来求得GDP。1.支出法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或产品流量法,指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终使用包括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及净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一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的总和。1)消费消费(用C表示)指居民个人消费的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等)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内。2)投资投资(用I表示)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它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个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厂房投资、居民住房投资和机器设备投资。需要指出的是,购买当年新生产的固定资产算投资,而购买二手固定资产不能算投资,如消费者购买当年建成的新房算投资,而购买二手房不算投资。存货投资是指企业存货的增加量,生产存货就是生产最终产品,计入GDP,而出售存货相当于消费者支出增加和企业支出减少,两者相抵,出售存货并不影响GDP。3)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用G表示)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国防、警察、公益事业及其他领域的经常性支出。这些政府购买都作为最终产品计入GDP。4)净出口净出口(用X-M表示)是商品和劳务的出口额(用X表示)与进口额(用M表示)之间的差额。净出口反映的是国外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净购买情况。综上所述,按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为GDP=C+I+G+(X-M)2.收入法收入法又称要素收入法或成本流量法,它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报酬进行加总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严格来讲,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之外,还包括一些非要素收入,如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以下项目。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包括工作报酬、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费等;利息实质上是货币资金的增值;租金包括出租土地、房屋等获得的租赁收入和转让专利、版权等获得的收入。2)利润利润包括公司利润和非公司利润,均指税前利润。公司利润包括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非公司利润指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店主的收入。3)企业间接税及企业转移支付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和周转税;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和消费者坏账。企业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不是要素收入,但往往都会转嫁给消费者,也就是说,两者都是最终产品价格的组成部分,故计入GDP。4)折旧折旧是资本的损耗,企业为维持原有资本存量,必须支出这部分成本,可以看作对最终产品的消费,故也计入GDP。综上所述,按收入法核算GDP的公式为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企业间接税及企业转移支付+折旧三、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的恒等关系1.两部门经济中的恒等关系两部门经济,即假设一个经济社会里只有消费者和企业两个部门。消费者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使用者。在两部门经济中,不存在税收、政府支出及国际贸易。从支出的角度看,由于把企业库存的变动作为存货投资,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若用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用C表示消费,用I表示投资,则有Y=C+I从收入的角度看,由于把利润看作是最终产品卖价超过工资、利息和租金的余额,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总收入,总收入的一部分用作消费,其余部分则当作储蓄。若用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用C表示消费,用S表示储蓄,则有Y=C+S由Y=C+I与Y=C+S结合可得由此可得C+I=C+SI=S2.三部门经济中的恒等关系在三部门经济中,把政府部门引了进来。一方面,政府向企业与消费者征税,形成政府收入T;另一方面,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并对居民和企业进行转移支付等,形成政府支出G。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即Y=C+I+G从收入方面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储蓄和政府收入的总和,即Y=C+S+T由此可得I=S+(T-G)3.四部门经济中的恒等关系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一个国家有四个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四部门经济中有了对外贸易,本国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和劳务,形成国家收入(M,即进口)。另一方面,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形成国家支出(X,即出口)。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即Y=C+I+G+(X-M)。从收入方面看,国内生产总值Y=C+S+T+Kr。其中,C=S=T的意义与三部门经济中的意义一样,Kr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由此可得C+I+G+(X-M)=C+S+T+Kr进一步得到I=S+(T-G)+(M-X+Kr)表示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和国外对本国的储蓄之和)和投资恒等。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商品、劳务、货币要连续不断地循环流动,好像“水”在环型管道里流动一样。第二节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1.消费函数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包括收入、财富、商品价格、个人偏好、社会风尚、利率以及收入分配状况等,其中收入是最重要的因素。假设在影响人们消费的众多因素中,收入以外的因素给定不变,则消费函数可以记为c=c(y)为论述方便,假设消费函数是线性函数,其形式为c=α+βy边际消费倾向是用来测度收入增加(∆y)引起的消费增量(∆c)大小的一个概念,记为∆c/∆y。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人们的消费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可记为c/y。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其收入之间有一种稳定的函数关系:收入增加时消费支出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量∆c小于支出的增量∆y,即0<∆c/∆y<l。假如∆c/∆y=1,则意味着无论生产怎样增加,总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不会出现,生产总可以扩大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另一方面,假如∆c/∆y有着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趋向,这意味着社会越富裕,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少,从而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越多,假如没有相应的投资吸纳储蓄,则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2.储蓄函数在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中,储蓄被视为收入的函数,即s=s(y)又y=c+s则s=y-cs=y-c=y-(α+βy)=-α+(1-β)y边际储蓄倾向是用来测度收入增加(∆y)引起储蓄增加(∆s)的程度的一个概念,记为∆s/∆y。因为∆y=∆c+∆s,故∆c/∆y+∆s/∆y=l。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人们的储蓄金额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记为s/y。因为y=c+s,故c/y+s/y=1。二、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由于在国民经济均衡条件下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即C+S=C+I,所以,国民经济趋于均衡的条件可以表达为人们意愿的储蓄等于企业意愿的投资,即S=I。三、乘数原理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是均衡国民收入增量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需求增量的比率。乘数的计算公式为自发总需求是指不随国民收入变化的总需求,即国民收入Y为零时的总需求,为总需求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如图9-3所示,初始的总需求线如AD1所示,当自发总需求增加∆A时,总需求线由AD1平移至AD2,引起均衡国民收入由Y1增加至Y2,均衡国民收入增量为∆Y。总需求不同构成部分的增加具有相应的乘数效应,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对外贸易乘数等。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就越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增加就越多,从而乘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就越少,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增加就越少,从而乘数越小。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总需求总需求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一国所有家庭、厂商、政府及外国客户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9-4中的AD曲线所示。在图9-4中,横轴Y为商品和劳务总产量(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纵轴P为物价总水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价格水平越高,总需求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总需求量越大。总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有以下三种效应:(1)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增加了财富,从而刺激了消费支出。(1)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从而刺激了投资支出。(2)汇率效应。当一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其利率下降时,其本位币在外汇市场上的真实价值则下降,这种贬值会刺激其产品的出口需求。以上三种效应的结果是一致的,即物价水平的下降引起了商品和劳务需求量的增加。总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及净出口构成。在物价既定时,总需求中的每一构成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当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及净出口增加时,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移;当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及净出口减少时,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平移。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也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预期未来收入增加或通货膨胀,会增加当期消费,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移;预期未来利润增加,会增加投资,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移。另外,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会使总需求曲线发生相应的变动。二、总供给总供给表示一国所有厂商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总供给取决于资源利用情况,资源利用情况不同,总供给与价格的关系不相同,总供给曲线所呈现的特征也不相同,如图9-4中的AS曲线所示。根据资源利用情况,总供给曲线AS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图9-3中,处于水平状态的总供给曲线称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表明存在大量闲置资源,厂商可以在既定的价格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此种曲线由凯恩斯在西方国家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提出。2)短期总供给曲线在图9-4中,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表示短期中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从短期来看,物价水平影响经济的产量。价格上升,产量增加;价格降低,产量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之所以会向右上方倾斜,有以下几个原因:(1)工资黏性。工资黏性是指对于经济状况变动而言,名义工资调整缓慢。(2)价格黏性。价格黏性是指对于经济状况变动而言,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调整缓慢。(3)相对价格错觉。相对价格错觉是指厂商因暂时误判相对价格所做出的反应,使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综上所述,在短期,当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物价水平时,厂商会增加产量;当实际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物价水平时,厂商会减少产量。预期物价水平会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上升,成本上升,产量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平移;预期物价水平下降,成本下降,产量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平移。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及生产技术等因素的变动会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当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及生产技术等因素增加时,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平移;减少时,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平移。3)长期总供给曲线在图9-5中,处于垂直状态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表示长期在实际产出水平等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与价格水平的关系。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处于潜在产出水平上的一条垂线。从长期来看,资源会实现充分利用,而在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无论价格怎样变化,总供给都保持不变,因为长期内物价总水平并不会影响经济生产产品和劳务的能力。三、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水平的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如图9-5(a)所示,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相交于均衡点E,实现短期宏观经济均衡。此时,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等于总供给量,决定均衡国民收入为Y0,均衡价格水平为P0。在短期,由于名义工资是固定的,不能使经济调整到充分就业状态,因此实际产出水平低于或高于潜在产出水平。如图9-5(b)所示,总需求曲线AD与长期总供给曲线LAS相交于均衡点E,实现长期宏观经济均衡。此时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等于总供给量,决定实际产出水平等于潜在产出水平,均衡价格水平为P0。长期宏观经济均衡之所以会实现,是因为名义工资得到调整。潜在产出水平和总需求决定价格水平,而价格水平影响名义工资。长期均衡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四、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运用1.描述经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