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2.难点认识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通过了解这些古代文化,理解古代文化的多样性。二、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1.本课立意本课通过对古代印度、古代朝鲜与日本、美洲印第安文化的介绍,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认识文化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世界文化的多源发展,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的能力,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尊重。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各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古代印度、古代朝鲜、古代日本、古代美洲处于不同的文化历史环境之下,它们的早期发展相对独立,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这也充分说明了人类早期文化发展的多源性和文化的多样性特点。3.内容取舍的考虑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南亚、东亚与美洲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现象。第一子目“古代印度文化”选取了佛教、梵文、《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佛塔和数字符号,这些内容具有印度特色,并产生了比较大的世界影响。第二子目“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介绍了它们的文化特点和主要文化成就,特别强调了中华文化的影响。第三子目“美洲印第安文化”讲述了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共性以及古代美洲三大文明的主要成就。教科书在介绍这些文化现象时,基本上都是点到即止,对文化现象的具体内涵没有展开阐述。4.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第一子目“古代印度文化”,强调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以后的文化发展,梳理了其发展的大致脉络,介绍了主要成就。讲印度文化首先要介绍宗教,自古以来宗教文化就是印度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雅利安人最主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表现是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形成与雅利安人社会的发展及雅利安人征服印度的过程息息相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后来,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出现了,祭司和贵族有了更多的财富和权力,雅利安人社会中逐渐形成了祭司、贵族和一般劳动者即氏族普通成员三个不同的阶层,他们分别被称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被征服的原住民和没有氏族成员资格的雅利安人被称为“首陀罗”。种姓制度形成了。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既得利益,在雅利安人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婆罗门教出现了。婆罗门教为种姓制度披上了一件神圣的外衣。种姓制度最主要的特点是职业世袭和内部通婚,这固化了社会阶层。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和印度河上游有16个国家,它们之间战争不断,印度历史进人“列国时代”。这一时期,种姓制度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吠舍和首陀罗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分化,阶级矛盾尖锐。这种现象引起了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人们对婆罗门教的说教产生了质疑,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学说,出现了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佛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以求得来世的福报,迎得了广泛的支持。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成为孔雀王朝的国教,并逐渐向外传播,对世界文化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4世纪时,笈多帝国在印度北方兴起,笈多帝国和南方许多国家的统治者都信奉婆罗门教。这一时期,婆罗门教也在发生着变化,吸收了佛教等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印度教减少了婆罗门教的许多烦琐仪式,打击了婆罗门在宗教中的垄断特权,特别是适当提高了首陀罗的地位,既减少了下层百姓的反抗,又迎合了上层的需要,受到印度社会多个阶层的欢迎,迅速崛起。而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他宗教则在印度逐渐衰落。一直到13世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德里苏丹国建立,印度教一直是南亚次大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时至当代,印度教仍然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是印度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们是印度历史上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印度文化的伟大成就。印度的其他文化成就,例如文学和艺术,都或多或少地被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古代印度的文学成就辉煌灿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是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这两部史诗都是用梵文写成的,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是数百年间许许多多的印度民间歌手和弹唱艺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人们没有办法确定它们的具体成书年代。两部史诗经过无数次完善,大约在4世纪完全定型。它们的主要内容是远古时期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助于后人了解古代印度社会。古代印度人还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这就是后来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印度文化深刻影响了东南亚地区,这与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印度与东南亚地区交通方便,印度先民很早就进人东南亚地区,发达的印度文化很快便传到了这里。同时,东南亚地区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这里成为印度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交汇地。在本子目教学中,建议教师在介绍印度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介绍印度文化的成就与特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帮助学生理解文化成就和文化特点都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培养他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第二子目“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分别介绍了古代朝鲜和日本的主要文化成就和文化特点,特别是讲述了两国同中国的文化联系。朝鲜和日本两国与中国一衣带水,很早就有人员往来,经济文化联系也持续不断。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朝鲜与中国的联系相对更加密切,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更大。中国在典章制度、伦理宗教、文学、生活习俗、建筑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对朝鲜、日本有影响。朝鲜和日本长期使用中国的汉字,当地先民在汉字基础上创制了本民族文字。即使如此,汉字文化仍然在两国文化中根深蒂固。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宗教思想发展比较特别。它经历了从对自然的多神崇拜到神道教的过程,虽然糅合了来自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元素,但主体还是日本本土宗教思想。因此,日本文化虽然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但有较强的独特性。古代朝鲜和日本在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华文化。建议教师在本子目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古代朝鲜和日本的主要文化成就,了解朝鲜和日本文化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第三子目“美洲印第安文化”。本子目需要说明美洲的地理环境与古代文化的特点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还是亚洲的印度、中国,它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有着某种联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始终存在。但古代美洲却几乎是在隔绝状态下独立发展的,其文化呈现出独特的形态。这一子目的相关内容在《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已经有过一些介绍,所以对学生来说很多是熟悉的知识,不用过多讲述。需要注意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他们不懂冶铁,不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不知道制造和使用车轮和车,也没有大型的驮畜和挽畜。他们形成了等级分明的社会,祭司和贵族是社会的统治阶级。印第安人社会多流行多神崇拜和自然崇拜。印第安人最大的文明成就是农业,他们独立培育出了占世界近半数的农作物品种。他们用石头修建了许许多多的城市和巨大的建筑群,金字塔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古代美洲的金字塔和历法都与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和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印第安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字,无论是玛雅人独特的象形文字还是阿兹特克人的图画文字,都还很不成熟。这些文字虽然具有一定的记事表意功能,但非常复杂,很难普及。人们还不能释读这些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这也是人们至今对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成就知之甚少的主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玛雅人在数学上知道“零”的概念,但并没有使用0的符号,0的符号是古印度人的文化贡献。在玛雅人的20进制数字体系中,“零”常常以一个贝壳表示,数字1至4用点来表示,面从5起的数字则用线条和点来表示。建议教师在本子目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总结印第安文化的主要成就,分析印第安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形成的历史地理原因。5.栏目内容设置的考虑本课导入本课导入介绍了从印度哈拉帕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印章文字,说明在4000多年前印度就有早期文化,以此导入第一子目“古代印度文化”。这一内容既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也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历史纵横本课设置了三则《历史纵横》,对正文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第一则“吠陀时代”介绍了印度-雅利安人早期的历史和文化成就,这些内容既重要又复杂,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一些就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些内容。第二则“《高丽史》介绍了朝鲜王朝15世纪中期编撰的《高丽史》。这部史书记载了朝鲜高丽王朝的历史,它是用汉字书写而成的,体例与中国官方正史完全一致,由“世家”“列传”“志”“年表”等部分组成,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第三则“大洋洲文化”简单介绍了大航海时代前,大洋洲文化的特点。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由于原住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他们还没有进入阶级社会,没有形成国家,大洋洲文化表现出来的形态也比较原始。史科阅读本课设置一则《史料阅读》,史料内容是《大唐西域记》中关于梵文的介绍。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梵文和玄奘眼中的印度社会,加深对古代印度的认识。学思之窗本课设置一则《学思之窗》,材料是一段外国学者对古代印第安文化的介绍和评述,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后根据材料回答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思考点本课在第一子目设置了一则《思考点》,要求学生思考: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加深对古代印度文化的了解,认识古代印度文化的世界意义,从而进一步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影响。6.对本课相关内容的补充说明哈拉帕文明的发现19世纪初,一个名为詹姆斯·刘易斯的英国人应征到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当兵。可是,他生性散漫,喜欢到处逛,不能适应纪律严格的军队生活,也不愿打仗杀人。于是,他当了逃兵。詹姆斯·刘易斯伪装成一个美国工程师,化名查尔菲·迈森,准备到各地寻古与探险。1826年,他在穿越今天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时,看到在一块不规则的多岩石的高地上,有一片废墟。尽管岁月的侵蚀使这处废墟与自然风貌相差无几,但依然可以见到人工建筑的痕迹。刘易斯被这里的神秘景观吸引,停了下来,经过仔细探究,他意识到这里可能是一座废弃已久的古城。当时,他认为这里可能是古代罗马人曾经提到过的东方之城桑加拉。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对古城遗址作了生动的描述,并为此地取名“哈拉帕”。但他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1837年,另一位年轻的探险家亚历山大·伯恩斯来到哈拉帕,虽然他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和论断,但哈拉帕开始引起更多人的注意。此后,英国考古队来到这里进行考古发掘,仍然没有新的发现。这期间,英国人在附近修建铁路,将遗址里的许多砖石拉走做路基,使遗址遭到很大破坏。1873年,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学者们开始对遗址进行发掘,找到了一枚石制印章。但是,学者们认为这枚印章可能是从外面传入的。1919年,英国学者约翰·马歇尔在距哈拉帕560多千米的印度河沿岸一个叫摩亨佐·达罗的山丘上发现了一座古代佛塔,佛塔周围有许多破碎的砖头。经过发掘,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不同的沉积层,也就是说这里曾经存在着不同年代的遗址。考古学家在这里,除了发现多座城市建筑遗址以外,还发现了与哈拉帕类似的石制印章。此后,人们开始在这里和哈拉帕进行长期考古探索,陆续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里存在着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城市文明,这两地的文明存在许多共性,因而被命名为“哈拉帕文明”。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哈拉帕文明突然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延续的痕迹。它为什么会消失?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关于吠陀时代的印度历史公元前1500年前后,雅利安人进入印度。雅利安人是古代印欧人的一支,最早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因为无法确定具体地点,也有人认为是东欧到亚洲的广阔平原地区)。他们驾着马拉战车,驱赶着畜群,进读”,还必须先学会汉字,有很大的局限性,朝鲜人迫切需要能标记本民族语言的民族文字。朝鲜世宗时,在国王的亲自主持下,很多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在1444年创制了“训民正音”,并于1446年颁行。训民正音又称“谚文”,既指朝鲜文字方案,也指朝鲜文字本身。最初,训民正音有28个正式字母,其中子音字母17个,母音字母11个。后来,训民正音又经修改、完善。现在,大韩民国使用的谚文中还夹用汉字,而且横竖排均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出版物则通行横排,少有竖排,并取消了文字中夹用的汉字。法隆寺在日本古都奈良,有一片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群-法隆寺,又称“法隆学问寺”或“斑鸠寺”。相传,它是圣德太子在7世纪初所建,因此,它也是日本佛教圣德宗的总院。据说,法隆寺最初是日本用明天皇发愿修建,由圣德太子和推古天皇完成,供奉药师如来,曾经过多次修建和增建。法隆寺占地面积大约19万平方米,由东院和西院两组院落组成,共有40多座建筑物,其中有11座建筑物建于8世纪以前或期间,建筑风格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东院由原来圣德太子住的斑鸠宫改建而成,有梦殿、讲堂、僧房、钟楼等,西院是法隆寺的中心伽蓝,包括南大门、金堂和五重塔等。法隆寺建筑群以木结构为主,是日本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群。1993年,法隆寺地区的佛教古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和绘和浮世绘大和绘是一种日本民族绘画艺术,最初出现于10世纪,11世纪时形成。大和绘是日本在学习和临摹中国唐朝画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主要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表现了日本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也有的绘画作品与战争或宗教有关。大和绘追求一种及时行乐的唯美主义情趣,避免零乱的线条和过于严肃的笔法,采用浓艳的色彩。大和绘一般都画在纸或绢上,有时也画在宅邸的隔扇或屏风上。浮世绘出现并兴盛的年代比大和绘要晚,盛行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1603-1867)。浮世绘是一种风俗画,“浮世”的意思是转瞬即逝的尘世、现世。它以描绘市民生活为主,常常以美女、歌舞伎演员为主要内容。浮世绘最初以墨色印刷,后来发展出丹绘、锦绘等多色样式,色彩鲜艳、线条简练,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19世纪后期,随着日本国门的打开,浮世绘传到西方,对西方印象派产生过重要影响。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对大自然的了解甚少,他们敬畏自然,认为自然界所有的事物中都有神灵,流行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玛雅人信奉的神大多是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自然神,例如,恰克是雨神,阿普切是死神,阿普切的妻子伊斯切尔是幸福之神,此外还有玉米神、太阳神和月亮神等。在众神中,太阳神伊查姆·纳是最重要的神,他既是创造之神,又兼有其他神的本领。玛雅人也有天堂和地狱的说法:天空中有天堂,充满欢乐;地下有地狱,到处是饥饿、严寒和苦役。印加帝国的主神也是太阳神,印加国王自称是太阳神之子,但同时允许各个部落、村社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印加人的部落或村社的宗教信仰中,最普遍的是瓦卡崇拜。瓦卡是受崇拜的某个圣物或圣地,其实就是修建大量精美绝伦的宫殿和寺、塔。1431年,因为遭到泰族人的入侵,吴哥被攻占并被洗劫一空。高棉人只得迁都金边,开始了金边王朝时代。此后,吴哥被废弃,很快就无人知晓。直到1860年,随着殖民扩张而来的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在柬埔寨的森林里寻找生物标本时,无意中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遗存,大为震惊,写了《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让世人重新认识了这沉睡数百年的建筑瑰宝。吴哥古建筑群包括吴哥城(称“大吴哥”)、吴哥窟和女王宫,吴哥窟又称“小吴哥”或“吴哥寺”,是吴哥古建筑群的精华部分,建于12世纪,是为供奉神灵毗湿奴而建的。吴哥窟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1.3千米,周围环绕着约190米宽的护城河。吴哥窟周围有回廊,主体建筑在石砌的三层台基之上,有5座尖塔,中间的最高。几乎所有的建筑上都有精美的浮雕和塑像,内容基本都与佛教、印度教或印度古代传说有关。1992年,吴哥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5.瞻星台遗址瞻星台是世界著名的古代天文观测台之一,位于韩国庆州,建于新罗时期。瞻星台是一座石结构建筑,呈圆筒形,台高9.17米,由362块石块分27层堆砌而成,象征阴历一年的362天。人们通过观察星象,测定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等二十四节气。6.紫式部(约978-约1016)像紫式部出身日本贵族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熟悉中华文化。家道中落后,她嫁给一位年长自己20多岁的男子。丈夫去世后,她回到娘家依靠父兄生活,并开始创作《源氏物语》。不久,她入宫做皇后女官,讲授古书,官名“藤式部”,后改称“紫式部”。数年后,紫式部离开后宫。这座石像位于日本宇治市中宇治川上的宇治桥旁,这座桥也是日本古老的石桥,这里属于京都府。日本人认为每座桥都由一位女神守护,她就是所谓的“桥姬”。紫式部在《源氏物语》里就提到了“宇治桥姬”。后来,人们在宇治桥旁建了一座紫式部的石像。7.美洲印第安文明分布图这幅地图展现了古代美洲三大典型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的分布情况。玛雅文明诞生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分布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上,一度非常繁荣。地图中的奇琴·伊察是玛雅文明的代表性城市,城中有巨石砌成的神庙和天文台,十分壮观。阿兹特克文明分布在今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大约兴起于14世纪。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位于湖中岛上,但与陆地有长堤、水渠相连,非常别致,集中体现了阿兹特克人的建筑智慧。印加文明兴起于南美洲。到16世纪初,印加人通过征战等方式,已经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西狭长的太平洋沿岸建立起庞大帝国。都城库斯科附近的马丘比丘是举世闻名的印加古城遗址。古城依山而建,遗址中有城墙、宫殿、神庙、监狱、给排水设施和开垦过的梯田,这些都说明印加人建筑技艺高超,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8.羽蛇神金字塔奇琴·伊察是位于尤卡坦半岛东北部的一座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