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企业管理的信息处理_第1页
第2章企业管理的信息处理_第2页
第2章企业管理的信息处理_第3页
第2章企业管理的信息处理_第4页
第2章企业管理的信息处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信息系统主讲:肖凤华:xfhxx@126Welcometo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2024/2/42第2章企业管理的信息处置平台2.1信息处置平台概述2.2计算机系统平台2.3通讯平台2.4计算机网络平台2.5数据库系统平台2024/2/432.1信息处置平台概述信息处置平台是为进展信息处置提供技术支持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信息处置平台包括硬资源:计算机系统平台、通讯及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等;软资源:实际、方法、规范、规那么、制度、政策等。2024/2/442.2计算机系统平台2.2.1计算机2.2.2计算机的体系构造2.2.3计算机的开展过程及方向2.2.4多媒体技术及多媒体计算机2.2.5多媒体的关键技术2.2.6多媒体系统

2024/2/452.2.1计算机电子数字计算机是一种可以自动、高速、准确地进展信息处置的现代数字电子设备,可以实现高速数据运算和大量数据的存储。2024/2/462024/2/472.2.2计算机的体系构造计算机的五大根本组成部件2024/2/482.2.3计算机的开展过程及方向发展阶段基本部件体系结构软件特点代表产品第一代(1946-1954年)电子管和继电器存储程序计算机、程序控制I/O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普林斯顿ISA、ENIAC、IBM701第二代(1955-1964年)晶体管、磁芯、印刷电路浮点数据表示、寻址技术、中断、I/O处理机高级语言和编译、批处理监控系统UnivacLARC、CDC1604、IBM7030第三代(1965-1974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多层印刷电路流水线、Cache、先行处理、系列计算机多道程序和分时操作系统IBM360/370、CDC6600/7600、DECPDP-8第四代(1975-1990年)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向量处理、分布式存储器并行与分布处理Cray-1、IBM3090、DECVAX9000、Convax-1第五代(1991-至今)高性能微处理器、高密度电路超标量、超流水、SMP、MP、MPP大规模、可扩展并行与分布处理SGICrayT3E、IBMSP2、DECAlphaServer8400计算机开展的五个阶段及其特点2024/2/49硬件当前计算机软硬件本钱的变化情况20世纪70年代本钱软件向高性能化、微型化、群众化、智能化与人性化、功能综合化的方向开展;随着手写输入、语音识别、生物测定、光学问别等技术的不断开展和完善,人与计算机的交流将更加便利。2.2.4多媒体技术及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音频视频技术、图像紧缩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超媒体技术、文字处置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结合;它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展数字化采集处置,集成为一个可交互的系统。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2024/2/410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技术,包括信号处置技术、音频和视频技术、通讯技术、图像紧缩技术、人工智能和模拟识别技术等,是处于开展过程中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新技术。2024/2/4112.2.5多媒体的关键技术1.数据紧缩与编码技术〔1〕静态图像信息紧缩技术〔JPEG〕;〔2〕动态图像信息紧缩技术〔MPEG〕。2.数字图像技术3.数字音频技术4.数字视频技术5.多媒体通讯技术6.多媒体数据库技术7.虚拟现实技术2024/2/4122.2.6多媒体系统1.多媒体硬件〔1〕多媒体计算机;〔2〕多媒体板卡〔显示卡、声音卡、视频卡、网卡〕;〔3〕多媒体设备;〔显示器、光存储系统、音箱/耳机/话筒、摄像机、扫描仪、数码相机、触摸屏和投影仪等〕。2.多媒体运用的软件系统〔1〕多媒体系统软件:①多媒体素材制造工具、②多媒体著作工具、③多名媒体编程言语;〔2〕多媒体运用软件。2024/2/4132024/2/4142.3通讯平台2.3.1数据通讯系统2.3.2数据传输的根本知识2.3.3传输媒体2.3.4带宽的概念2.3.5多路复用技术2.3.6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2.3.7数据交换技术2.3.1数据通讯系统1.数据通讯的概念数据通讯〔datacommiunicatioa〕的概念是相对于电报通讯、通讯等传统的通讯方式提出的。它是指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终端之间传送数据音讯的一种通讯方式和通讯业务,数据信息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终端以及终端与终端之间的二进制数据信息〔如字符、文本、图片、多媒体文件等〕的传送。2024/2/4152024/2/416源点发送器传输系统接纳器终点数字比特流数字比特流数据通讯系统模型通讯模型包含以下要素〔1〕源点〔2〕发送器〔3〕传输系统〔4〕接纳器〔5〕终点2.数据通讯的方式按通讯双方的信息交互方式划分单向通讯双向交替通讯,又称半双工通讯双向同时通讯,又称全双工通讯按传输二进制数的时空顺序划分并行通讯:传输速度快,但耗费资料多,造价高,所以不适用于长间隔的传输串行通讯:可以节省设备线路费用,但速度比并行通讯慢,普通运用于长间隔数据传输2024/2/4173.数据通讯系统的功能2024/2/418数据通信的任务解释传输系统的利用传输设施通常被多个通信设备共享,需要有某技术或机制为多个用户合理的分配传输系统的总传输能力,充分利用传输设施。接口及信号产生保证终端与传输系统间的信息交互、产生能在传输系统上传播,并能被接收器还原成数据的信号。同步发送器和接收器达成约定,接收器能够正确判断信号从开始到达和结束的时间点,同时知道每个信号单元的持续时间。差错检测与纠正能够发现通信系统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信号失真,并纠正由此引起的数据差错寻址与路由当两个以上设备共享传输设施时,终点系统必须有独立的地址标识,传输系统能够保证终点系统唯一地收到具有该标识信息的数据;如果传输系统本身是具有多条路径的网络,某条特定的路径能够被选择出来进行数据传输。网络管理数据通信设施作为非常复杂的系统,不能自行创建和运行,需要各种管理功能来规划、设置、监控、调度和维护。安全保证数据在源点和终点间的传输不会被改变,且不会被其他非法用户获取。2.3.2数据传输的根本知识1.数据传输的信号模拟信号:传统的电视图像、语音、传感器的输出、遥感遥测信号数字信号:计算机数据、数字和数字电视等2024/2/4192.编码方式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把二进制数据的0和1用离散、非延续的电压脉冲序列来表示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2024/2/4202.3.3传输媒体有线介质双绞线:价钱低廉、运用方便,但在传输间隔、带宽及数据的传输速率上有很大的局限,通常适用于间隔较短、速率要求不高的网络同轴电缆:性能比双绞线优越得多,可以适用于频率更高、数据传输速率更快的环境光缆:容量大,质量轻,衰减小,隔绝电磁场,本钱低。从长途干线传输、市内干线传输直到用户环路、局域网2024/2/421无线介质无线电波:频率范围在300KHz~30GHz,全向性,用于电视和无线电广播、手机微波:波长范围在1mm~1m之间,方向性,适用于点对点通讯,用于电视广播、长途传输、全球定位系统及公用商业网络红外线:波长在760nm~1mm范围之间,用于家用电子产品遥控设备蓝牙:低功率短间隔的无线衔接技术规范,用于数码相机、摄像机、打印机、电子钥匙2024/2/4222.3.4带宽的概念模拟系统的带宽:为定义数据在频域系统中的传送性能,以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间的差值为带宽,单位为赫兹。数字通讯系统的带宽:通常是指数字系统中数据的传输速率,其表示单位为比特/秒或波特/秒。带宽越大,表示单位时间内的数字信息流量也越大;反之那么越小。2024/2/4232.3.5多路复用技术为了提高效率,通常可以让多个通讯的双方共享数据链路的带宽容量,这样的技术称为复用。复用的常见方式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码分多路复用〔如CDMA〕2024/2/4242.3.6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异步传输:以字符为单位发送数据,字符前加起始码,字符后加停顿码;接纳方以字符为单位接纳数据;不需求在发收两端间传输时钟信号,实现简单,但传输效率较低。同步传输:以数据块为单位发送数据,数据块前后分别有起始标志和终了标志,接纳方以数据块为单位进展接纳;传输效率高,费用低,但收发双方需建立同步时钟,实现和控制比较复杂。2024/2/4252.3.7数据交换技术电路交换:传输延迟小,线路被一对用户独占而不会发生用户冲突。但建立物理线路所需的时间长,带宽是预先分配的,易呵斥带宽浪费。报文交换:采用存储转发网络,不需事先建立物理电路。但节点延迟时间长,不适宜交互。分组交换:适宜速率要求高的交互式通讯,是当前数据通讯系统中最主要的交换方式。2024/2/4262024/2/4272.4计算机网络平台2.4.1计算机网络的体系构造2.4.2网络协议2.4.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2.4.4TCP/IP协议体系2.4.5IP协议2.4.6TCP与UDP2.4.7常用的TCP/IP命令2.4.8物联网与云计算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信息传送资源共享添加可靠性提高系统处置才干2024/2/4282.4.1计算机网络的体系构造国际规范化组织(ISO)于1977年提出了使各种计算机可以互连的规范框架——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OSI模型。OSI的七层参考模型2024/2/4292.4.2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纳信息的一系列规那么.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设计开发运转的根底。网络协议有以下三个关键要素:语法语义定时2024/2/4302.4.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根据覆盖范围,计算机网络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和互联网。分布距离覆盖范围网络类型10米房间局域网100米建筑物10公里校园160公里城市城域网-国家广域网-洲或洲际互联网局域网局域网是间隔在几十米到几公里的办公楼群或校园内计算机相互衔接构成的计算机网络。常运用共享信道,具有高数据传输率、低延迟和低误码率的特点。新型局域网数据传输率可超每秒千兆位。主要有总线构造和环状构造两种拓扑构造。31城域网城域网所用技术与局域网类似,但规模更大,可以覆盖相距不远的几栋办公楼,也可以覆盖一个城市;既可以是私人网,也可以是公用网;既可以支持数据和话音传输,也可以与有线电视相连。城域网普通只包含一两根电缆,以总线方式存在,没有交换设备,任务间隔普通是160km,数据传输率为44.736Mbps。32广域网广域网跨接很大的物理范围,如几个国家。采用交换技术,经过假设干相互衔接的交换节点(称之为通讯子网),将分布在各地的主机或局域网衔接起来。主要交换技术有X.25、帧中继和ATM等。担任交换节点的设备通常是路由器或交换机。332.4.4TCP/IP协议体系2024/2/434TCP/IP是一组协议,称号源于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2.4.5IP协议2024/2/435IP协议是TCP/IP协议簇网络层的中心,是因特网可以有效运转的根底。IP地址:IP协议最根本的功能是实现IP编址,IP地址有五类:A类,B类,C类,D类,E类。IP路由:指不同网络间数据收发选择途径衔接。IP协议的版本IPv4:可运用的IP地址有43亿个,绝大部分已用;IPv6:地址的长度128位,可以提供2128-1个地址。2.4.6TCP与UDP2024/2/436面向衔接:先在需求通讯的双方之间建立一个传送信息的通道,再由发送方发送恳求衔接信息,当接纳方呼应后才开场传送信息。资源本钱较高,通讯双方独占一个通道。面向非衔接:事先不需求接纳方呼应就直接发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保证信息传送的可靠性。2.4.7常用的TCP/IP命令2024/2/4371.ping命令2.hostname命令3.ipconfig命令4.netstat命令5.route命令6.tracert命令7.arp命令2.4.8物联网与云计算2024/2/4381.物联网〔1〕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是经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并按照一定的协议,将各种物品与互联网衔接起来进展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对物体进展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方式。〔2〕物联网与互联网〔3〕物联网的开展〔4〕物联网的层次架构①感知层;②网络层;③运用层。〔5〕物联网的用途2024/2/4392.云计算〔1〕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方式,是分布式处置、并行处置、网格计算等计算机技术的开展和商业化的产物。其原理是将大量由互联网衔接的计算资源进展一致的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效力。〔2〕云计算的特点①虚拟化技术;②平安性和可靠性;③灵敏方便的获取效力;④高性价比。〔3〕云计算与科技创新〔4〕云计算效力方式①根底设备效力;②平台效力;③软件效力。2024/2/4402.5数据库系统平台2.5.1数据处置技术的开展2.5.2数据库系统的组成2.5.3数据库系统的构造2.5.4数据库管理系统2.5.5数据库技术的新开展2024/2/4412.5.1数据处置技术的开展数据处置技术开展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2024/2/4422.5.2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库是指以计算机系统为根底,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综合系统。1.数据库2.硬件支持系统3.软件支持系统4.数据库管理员5.用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