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全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测试
语文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历史考古,是以考古学物质文化定义“文化圈”,在有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的时期,则附会以古史记载的族属,这样“物质文化圈”便成为“民族文化圈”的替代品,于是追溯“考古学文化”便可以成为寻找古代民族来龙去脉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西方考古学传统中一般认为始自德国历史语言学家科西纳,后由柴尔德发扬光大。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安特生一开始就试图通过寻找仰韶文化的来源,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同时也有研究者论证了仰韶文化就是虞夏文化。此后,本土化的文化历史考古虽然被称为“区系类型”学说或者文化谱系研究方法,但按照俞伟超、张忠培的说法无非就是“通过考察我国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来研究中国这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而三代考古至今仍然热衷于利用考古学文化、文化谱系或文化因素来探讨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进而“追迹三代”,更何况在中国考古学中,最先规范考古学文化的夏鼐,利用的就是柴尔德考古学文化的概念。
(摘编自张弛《民族与革命——百年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取向》)
材料二:
以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方法揭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始终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考古学的主流。这里所说的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具体指建立在考古类型学基础上、着眼于中国整体的长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前提,就是认为考古学文化和某些特定的人群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整体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目的是试图理清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谱系、脉络和结构。聚落考古学或者社会考古学重点在考察某个聚落或者某个区域社会的状况,长于分析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却很难宏观把握各大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很难洞悉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整体结构和脉络。这也正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当西方明显发生了由所谓物质文化史研究向社会考古的转型,而中国考古仍然执着于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的主要原因。
20世纪前叶,安特生、李济、梁思永、吴金鼎、尹达等对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的讨论,虽然涉及的时空范围有限,但着眼点已在探索整个中华文化的始源问题。五六十年代,随着黄河流域考古材料的急剧增多,出现了“黄河流域中心论”或者“中原中心论”。1959年,安志敏就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认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推动和影响了邻近地区的古代文化”“黄河中下游一直是古代文明的中心”。石兴邦有类似认识。1962年,夏鼐也说“黄河流域是我国上古时代文明的中心”。1965年,苏秉琦更具体指出,仰韶文化时期“一方面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的主体,另一方面又把原来关系比较疏远的江淮河汉之间的诸原始文化联系起来”。这些论述或许有不成熟之处,但都是对中国考古学文化整体谱系和结构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消解极端的中原中心论,充分认识各地区文化自身的发展演变脉络,苏秉琦等提出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学说,将全国大部地区划分为六个大文化区,强调在每个文化区内划分考古学文化及地方类型,并考察这些文化、类型的发展演变和相互关系。虽然是以分区为基础的学说,但六区的划分本身着眼全国,也关注区域之间的文化关系。区系类型学说影响巨大,对迄今为止的中国考古学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据此基本搭建了全国范围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分期年代框架和考古学文化谱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对全国范围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张光直提出大约距今6000年以后,由于各区域文化的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严文明提出史前中国有着“重瓣花朵式格局”,奠定了现代多民族统一中国的最早基础。两人的观点有一定区别,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中的各文化互相“平等”,而严文明的“重瓣花朵式格局”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形象表述。不过总体而言,两人认识还是很相似,即都认为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秦汉以后“中国”或者现代中国基本格局的雏形。21世纪以后,赵辉还有关于“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的论述,则进一步提出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概念,论证了有中心有主体的多支一体的早期中国文化结构,梳理了其跌宕起伏的连续发展过程。
(摘编自韩建业《中国特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时空范围有限,所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黄河流域中心论”或者“中原中心论”观点是不成熟的,也是极端的。
B.区系类型学说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作为本土化的文化历史考古,主要研究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C.考古界利用柴尔德考古学文化概念,利用考古学文化、文化谱系或文化因素“追迹三代”,来探讨夏商周文化。
D.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西方考古没有同步转型是因为聚落考古学长于分析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很难有宏观视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考古界对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的讨论,体现了对中国考古学文化整体谱系和结构的认识。
B.苏秉琦一方面坚持中原中心论,另一方面也关注区域之间的原始文化联系,这是他对中华文化始源的认识,体现了其观点的先进性。
C.区系类型学说影响巨大,指导作用明显,源于其强调划分文化区的考古学文化及地方类型,且着眼全国,关注区域之间的文化关系。
D.对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张光直认为各文化平等交流,严文明则认为是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两者都是对早期“中国”的认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聚落考古学研究的一项是()
A.严文明从姜寨入手,分析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
B.夏鼐认为中国文明可以从殷墟向上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虽有外来影响,但起源是独立的。
C.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实证了晚商历史,摧毁了“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谬论。
D.白寿彝认为仰韶文化后期对应炎黄时期,龙山时代对应尧舜禹时期。
4.材料二论证的严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5.依据材料一,给“文化历史考古”下一个准确定义,并分析材料二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证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一次收获(节选)
陈忠实
赵鹏多少年没有看见这壮丽的麦黄时节的景象了啊!往昔的夏收时节,他不用操心收麦的事。今年不同了,土地承包到户了,他不能安静地在那个热处理车间钻研“曲轴淬火”的问题了。工厂里照顾他这个家在农村的工程师,准许下十多天假期,让他回家收麦子。现在,他投身在这沟壑纵横的山野之中了。
河川里呈现出一种少见的紧张和忙乱景象,极易使人联想到战争。是的,一场全民参战的战争场面,莫过于此吧!从河川里通到各个村庄的田间小路上,被一溜一串负载着麦捆的车辆拥塞着,流向村子里去,一切先进的或落后的机械占据了窄窄的小路。河川里,男人吼叫儿子的粗哑的声音,女人喝骂偷懒的儿女的调门,纷乱而嘈杂地营造出一种特有的紧张忙乱的气氛。
一场近似疯狂的劳动终于结束了!吃罢夜饭,淑琴叫他到麦场里去过夜。明天要在场面上摊开新麦晾晒,晚上就不需把麦子搬回家里来,为了防备手脚不干净的人灌走粮食,就得各户看守自家的麦堆。
脱粒机在碾麦场的那一角轰响,人声嘈杂,尘土飞扬。麦堆前或堆垒的麦积子跟前,都有一个主人在小推车上睡觉。脱粒机轰然作响,丝毫不影响在小推车上睡觉的庄稼人舒缓香酣的鼾声。赵鹏在小推车上铺上干燥的麦秸,再铺上被子,就躺下了。
乡少年没有在乡村里露天睡觉了,唤起人多少甜蜜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记忆啊!小时候,每到夏收,他就拽一片破席,和小伙伴们到麦场上来睡觉,在麦草窝里翻跟斗,在粮食堆子里倒栽桩,玩到夜深了,小伙伴们挤在一窝窝睡觉。
现在,赵鹏又背对热烘烘的乡村土地,面向高远的星空睡觉了。他睡过一晚要价三十多元的床铺,那是富有弹性的一种软床,很舒服。此时睡在小推车上,也觉得挺舒服。看来人的皮肉也没有定着,全看在何时与何地,可能性又如何了。
身边一阵唰唰响,他转过头,看见淑琴站在麦堆跟前,用手撩着麦粒儿,忙问:“哦呀!你不看看什么时候了,还不睡!”
淑琴在麦堆上坐下,轻声说:“我睡不着,想来看看麦子!”
“麦子在这儿搁着,跑不了哇!有我给你守着,谁也灌不走!”赵鹏说,“你还不放心?”
“由不得人呀,赵鹏!”淑琴动情地说,“咱们啥时候有过这么多麦子!”
是啊!过去顶好的年景里,人均夏粮从没超过二百斤,十之八九的年份里,都是百斤左右。跟前这一堆麦粒,刚从脱粒机里流出来的时候,几个老农已经估定不在二千斤以下。即使全年不吃一粒杂粮。放开肚皮也吃不完呀!
琴转过头说:“赵鹏,夏收后我们真的就走么?”“早说了嘛!你又……”赵鹏说。
“咱们的地怎么办?”她问。
“早跟你说了,交给队里嘛!你咋……”赵鹏已经意识到,淑琴犹豫了。
“不交行不行呢?”淑琴问,“我不想进城了。”
“怎么啦?”赵鹏意料不到。
“种地有种头儿了。”淑琴说,“其实,就是收麦时忙些苦些,平时锄草施肥,我一个人全干得了。你在城里工作,让娃娃跟你上学,我在家种地,给你爷儿们供给吃的,倒好。”
赵鹏瞅着淑琴,她不是随口说的闲话,而是经过周密考虑之后的谋划。她看见自己辛勤劳动的丰盛的成果,眷恋这块热土了。
赵鹏大口抽着烟,瞅着淑琴,她本该是一个技校毕业生,现在应该在某工厂里作一个不错的技术员。可是,她现在离不开乡村的土地了,这儿有丰盈的收获强烈地吸引着她。
赵鹏来到河川里。每一块尚未割掉的麦田里都有人在弯腰挥动镰刀,每一条通往村庄的河川小路上都有满载麦捆儿的小推车或架子车在缓缓移动,似乎昨天夜里根本就没有停止过,土地承包到户之后所迸发出来的疯狂的劳动劲头啊!
南北灌渠的渠沿高高地超出两边的田地,渠里流淌着清凌凌的河水,有人已经给割过麦子的田地里灌水了,促使包谷苗儿茁壮生长。
在取得了责任制后的第一个丰盛的夏收之后,他要永久性地从这亲爱的土地上拔脚了,竟成了最后的一次收获。
淑琴犹豫了。第一次获得的丰盛的劳动果实,强烈地诱惑她,吸引她,她不想进城去了。可是,那仅仅是丰盛的收获果实的诱惑么?
雄伟的笔直的大堤,把小河河道通直了,过去被河水任意切割得弯弯曲曲的河岸,现在还看得出残缺不全的走向。他站在河堤上,一道蓝色的清水在沙滩上弯来拐去,哗哗流淌,旱季里的河滩上,河床裸露着粼粼的石头和沙滩。太阳即将出山,秦岭东山群峰的巍峨的巅峰,被炽红的霞光融合了,变得模糊不清了。
应该说服淑琴,不能动摇,夏收完毕以后,立即进城去,他这样想。
他不能把汗水再洒到黄土掘坡上……他无法再回到这种原始的生产状态中来,不是鄙薄故乡故土,也不是鄙视劳动吧?举家离土进城,在他们祖辈的漫长的生活史上,将划开一个历史性的。但不论他日后怎样都不会忘记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之中的小河川道的天地;都不会忘记牛皮车绊和蜷卧小推车的滋味!为了他的乡亲和赵村的后代尽早摔掉那又硬又涩的牛皮车绊,他明白自己应该怎样……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赵鹏以工程师的身份原本不用再操心下田的事,因为“土地承包到户”不得不回到山野之中,心中有些不乐意,他期待着再次离开。
B.淑琴因为担心“手脚不干净的人灌走粮食”,半夜睡不着,就到麦场里看护麦子,才有了后面的对话。
C.刚割完麦子,就有人给田地里灌水,促使包谷苗儿茁壮生长,说明农民必须一刻不停地劳作才能供应生活。
D.尽管“土地承包到户”带来了巨大的丰收,但是乡村并没有因此发生太大的变化,还是“原始的生产状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展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借此烘托出“土地承包到户”后给农民带来的巨大收益。
B.小说第二段以小见大,通过男女的吼叫声、喝骂声等细节,意在营造出紧迫的夏收氛围,突出中国农民的粗放豪爽。
C.小说叙事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而人物对话则偏口语化、生活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与人物身份相契合。
D.小说巧妙运用留白写法,把一些情节略去不写,使小说结构紧凑,行文流畅,又表意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8.粮食丰收后,淑琴却对进城的事犹豫了。小说是如何表现淑琴的犹豫的?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9.在描写赵鹏躺在小推车上睡觉时,为什么要插叙他对童年以及城市生活的回忆?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丁丑,秦王世民遣右武卫将军王君廓攻轘辕,拔之。王世充遣其将魏隐等击君廓,君廓伪遁,设伏,大破之,遂东徇地,至管城而还。先是,王世充将郭士衡、许罗汉掠唐境,君廓以策击却之,诏劳之曰:“卿以十三人破贼一万,自古以少制众,未之有也。”世充尉州刺史时德睿帅所部杞、夏等七州来降。秦王世民以便宜命州县官并依世充所署,无所变易。于是河南州县相继来降。刘武周降将寻相等多叛去。诸将疑尉迟敬德,囚之军中。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言于世民曰:“敬德骁勇绝伦,今既囚之,心必怨望,留之恐为后患,不如遂杀之。”世民曰:“不然。敬德若叛,岂在寻相之后邪?”遽命释之,引入卧内,赐之金,曰:“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辛巳,世民以五百骑行战地,登魏宣武陵。王世充帅步骑万余猝至,围之。单雄信引槊直趋世民,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世充兵稍却,敬德翼世民出围。世民、敬德更帅骑兵还战,出入世充阵,往返无所碍。屈突通引大兵继至,世充兵大败,仅以身免。擒其冠军大将军陈智略,斩首千余级,获排槊兵六千。世民谓敬德曰:“公何相报之速也!”赐敬德金银一筐,自是宠遇日隆。敬德善避槊,每单骑入敌阵中,敌丛槊刺之,终莫能伤,又能夺敌槊返刺之。齐王元吉以善槊自负,闻敬德之能,请各去刃相与校胜负。敬德曰:“敬德谨当去之,王勿去也。”既而元吉刺之,终不能中。秦王世民问敬德曰:“避槊与夺槊,孰难”敬德曰:“夺槊难。”乃命敬德夺元吉槊。元吉操槊跃马,志在刺之,敬德须臾三夺其槊;元吉虽面相叹异,内甚耻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时共事之情也
B.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时共事之情也
C.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时共事之情也
D.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时共事之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丑,干支历六十甲子中的一个,此处不是纪年,而是和后文的“辛巳”一样都用来纪日。
B.行台,指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行台左仆射,官职名,在唐初位同宰相。
C.槊,古代冷兵器,用上好的金属锻造而成,属攻击性武器。主要种类有马槊、步槊、杂槊。
D.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其体例跟《左传》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君廓屡次设计击退王世充部下将领,得到高祖的充分肯定,认为自古以来还没有率领区区十三人打败一万人的以少胜多的先例。
B.当诸将怀疑尉迟敬德有叛离之心将其囚禁起来后,李世民力排众议,认为他并无反叛之心,下令将其释放,并请入内室,赐其黄金。
C.当李世民带五百骑兵行视战区地形之时,王世充仓猝率军而至包围了他,尉迟敬德掩护李世民突围时单骑避槊,如入无人之境。
D.尉迟敬德与齐王李元吉比试长矛,顷刻间三夺李元吉手中长矛。李元吉虽然脸上一副惊叹诧异的样子,内心却深深地感到耻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民曰:“不然。敬德若叛,岂在寻相之后邪?”
(2)齐王元吉以善槊自负,闻敬德之能,请各去刃相与校胜负。
14.请简要分析屈突通、殷开山主张斩杀尉迟敬德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①
岑参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②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③开,流尽千万秋。
行行潘生④赋,赫赫曹公⑤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二十岁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之后。②伯夷:商末士君子。③巨灵:指河神,此处指黄河。④潘生:指西晋文人潘岳。他曾西来长安,作《西征赋》。⑤曹公:即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题目“怀古”可知该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题材相同,都属咏史怀古诗歌。
B.前两句中“暮春”“晚景”点明了诗歌所写的具体时间,而津楼也因在暮霭中显得低矮。
C.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在暮春时所见潼关景色为实,对历史上人物故事的联想为虚。
D.“川上多往事”即是对上文中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的总结,也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
16.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除第一空外每空1分)
(1)屈原在《离骚》中说到自己经常感叹流泪,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2分),表述了自己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判了士大夫以社会地位为借口而耻于互相学习的心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公共场合如何应付“熊孩子”,是社交媒体上永远热闹的话题。有人主张严厉对待,让“熊孩子”在路人社会上学些教训;①,孩子毕竟是孩子,管不住自己的行为是常情。作为成年人,因为陌生儿童的行为导致自己行为失控,才更不得体。双方都有道理,在现实中,狭路相逢勇者胜,就看当事人的决心有多大,气场有多强了。
公共空间中的儿童扰人,其实绝大部分情况下,路人并不是要跟扰人的孩子过不去,②。如果父母表现积极,道歉及时,旁人大多会谅解。让人生气的是孩子一直左冲右突,尖声怪叫,家长就在旁边,却木木然毫无知觉,仿佛在等孩子自己跟别人协商。殊不知,疲惫的父母早已习惯了儿童噪音的频率和分贝,③,可是路人却受不了。
18.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B.张书通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夺眶而出,“呜呜”哭了起来。
C.美国对华“援助”帮助蒋介石杀死几百万中国人,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D.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的这层“厚壁障”太难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唐朝的《步辇图》《簪花仕女图》,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寒林重汀图》,宋朝的《摹张萱捣练图》《千里江山图》……①不久前,在浙江大学开幕的“‘盛世修典’——②‘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上,500余幅珍贵名画的等比例打印稿亮相,令人。这次展览,是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下称“大系”)③历经16年,在世界各地搜集、拍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的部分成果的展示。
广袤无垠的山水,被世世代代的画笔反复描摹:千载轮回的四季,被南北东西的人们竞相纪颂;罗陈万象的生活,被数以万计的作品再三绘写。数千年来,中国绘画艺术以惊人的规模、成就,再现了中华大地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记录了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境界。
“大系”还努力运用高科技手段,探索出一条让更多的民众与传世名迹“亲密接触”的新途径。通过系列短视频,“大系”项目在“学习强国”④平台科普艺术,至今已推出450余期。中国绘画史上的传世名作无不经历过各种浩劫,无数神品妙迹已然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目前,还有大量与中国历代纸质、绢质绘画紧密相关的古代壁画、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数字化采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依然。
20.对文中①省略号②破折号③括号④引号的作用判断正确的一项()
A.①列举的省略②标明副标题③解释上文④特定称谓
B.①语意未尽②标明副标题③插入内容④特殊含义
C.①列举的省略②强调引出的下文③插入内容④特定称谓
D.①语意未尽②强调引出的下文③解释上文④特殊含义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拍案叫绝源远流长期待任重道远
B.叹为观止博大深邃亟待任重道远
C.拍案叫绝博大深邃亟待举步维艰
D.叹为观止源远流长期待举步维艰
22.文中划横线的语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述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一年级准备开展经典文学课本剧表演活动,同学之间出现了一些讨论。
“我报了林黛玉,如果要我演丫鬟,我可不愿意。”
“我要演就演项羽,项庄、曹无伤这类小角色我肯定拒绝。
“可是配角总得有人演呀,如果人人都演主角,那不成戏呀!”
其实,不只是演戏,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其他类似的情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2.B3.A4.①论证结构严谨。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以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方法揭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始终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考古学的主流。然后按时间脉络梳理论证观点。②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无论是“黄河流域中心论”“中原中心论”,还是“中国相互作用圈”“重瓣花朵式格局”等,都能恰切地论证分论点,进而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③大量引用学者的观点或结论,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也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④用语准确精练。比如“主要”“或许”“还是很相似”等语句使表述恰当,有分寸。5.定义:所谓文化历史考古,是始自德国历史语言学家科西纳,由柴尔德发扬光大的通过追溯考古学物质文化以定义“文化圈”,进而寻找古代民族来龙去脉的研究方法。
①对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的讨论,着眼于探索整个中华文化的始源问题。②根据区系类型学说搭建了全国范围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分期年代框架和考古学文化谱系。③“中国相互作用圈”和“重瓣花朵式格局”都认为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秦汉以后“中国”或者现代中国基本格局的雏形。④“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的论述提出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概念,认为早期中国文化结构是有中心、有主体的多支一体结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因为时空范围有限,所以……‘黄河流域中心论’或者‘中原中心论’观点是不成熟的,也是极端的”强加因果,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虽然涉及的时空范围有限,但着眼点已在探索整个中华文化的始源问题。五六十年代,随着黄河流域考古材料的急剧增多,出现了‘黄河流域中心论’或者‘中原中心论’”,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C.“考古界利用柴尔德考古学文化概念……”错误,材料一说的是“三代考古至今仍然热衷于利用考古学文化、文化谱系或文化因素来探讨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进而‘追迹三代’,更何况在中国考古学中,最先规范考古学文化的夏鼐,利用的就是柴尔德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可见,明确利用柴尔德考古学文化的概念的是夏鼐,而非整个考古界。
D.“没有同步转型是因为聚落考古学长于分析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很难有宏观视野”错误,根据“聚落考古学或者社会考古学重点在考察某个聚落或者某个区域社会的状况,长于分析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却很难宏观把握各大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很难洞悉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整体结构和脉络。这也正是……国考古仍然执着于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的主要原因”可见,“聚落考古学或者社会考古学”“很难宏观把握各大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很难洞悉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只是主要原因,而非全部原因;另外也不是“很难有宏观视野”,而是“很难宏观把握各大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观点的能力。
B.“苏秉琦一方面坚持中原中心论,另一方面也关注区域之间的原始文化联系,这是他对中华文化始源的认识,体现了其观点的先进性”错误,根据材料二“1965年,苏秉琦更具体指出,仰韶文化时期‘一方面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的主体,另一方面又把原来关系比较疏远的江淮河汉之间的诸原始文化联系起来’。这些论述或许有不成熟之处”可见,他坚持中原中心论并关注区域文化联系的观点有不成熟之处,原文没提到该观点的先进性。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A.根据材料二“聚落考古学或者社会考古学重点在考察某个聚落或者某个区域社会的状况,长于分析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可见,从姜寨入手,正是考察某个区域社会,分析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体现其长于分析社会的复杂化程度,适合用来论证聚落考古学。
B.根据材料一“最先规范考古学文化的夏鼐,利用的就是柴尔德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可见,夏鼐的观点适合论证文化历史考古。
C.这是对三代的追迹,从材料一“三代考古至今仍然热衷于利用考古学文化、文化谱系或文化因素来探讨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进而“追迹三代”可见,选项适合论证文化历史考古。
D.根据材料二“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具体指建立在考古类型学基础上、着眼于中国整体的长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前提,就是认为考古学文化和某些特定的人群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可见,选项梳理文化谱系对应关系,适合论证考古学文化考古。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材料二论证的观点是“以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方法揭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始终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考古学的主流”,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接着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70年代以后、80年代中期、21世纪以后的时间顺序梳理论据,论证观点,采用总分结构,严谨周密。
论据上,文章多出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结论,如“安志敏就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认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推动和影响了邻近地区的古代文化’”“黄河中下游一直是古代文明的中心”“夏鼐也说‘黄河流域是我国上古时代文明的中心’”“张光直提出大约距今6000年以后,由于各区域文化的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严文明提出史前中国有着‘重瓣花朵式格局’”等,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体现论证的严密。
论证方式上,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如在论证“五六十年代,随着黄河流域考古材料的急剧增多,出现了‘黄河流域中心论’或者‘中原中心论’”时,列举了许多当时考古学家的论点;论证区系类型学说时,详细揭示了区系类型学说的起源、特征及影响等,而这些观点和论据的展示,正好论证了“以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方法揭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始终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考古学的主流”。
在语言上,表述准确,如“主要原因”“虽然涉及的时空范围有限”“或许有不成熟之处”“对迄今为止的中国考古学”“有一定区别”“认识还是很相似”等,恰当严谨。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所谓文化历史考古,是以考古学物质文化定义‘文化圈’,在有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的时期,则附会以古史记载的族属,这样‘物质文化圈’便成为‘民族文化圈’的替代品,于是追溯‘考古学文化’便可以成为寻找古代民族来龙去脉的研究方法”“在西方考古学传统中一般认为始自德国历史语言学家科西纳,后由柴尔德发扬光大”,可以概括出,“文化历史考古是寻找古代民族来龙去脉的研究方法”,其方法是“以考古学物质文化定义‘文化圈’”,起源于德国历史语言学家科西纳,由柴尔德发扬光大,将之总结为一个长单句即可。
材料二第二段“20世纪前叶,安特生、李济、梁思永、吴金鼎、尹达等对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的讨论,虽然涉及的时空范围有限,但着眼点已在探索整个中华文化的始源问题”,可概括出①对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的讨论,着眼于探索整个中华文化的始源问题。
第三段“区系类型学说影响巨大,对迄今为止的中国考古学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据此基本搭建了全国范围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分期年代框架和考古学文化谱系”可概括出②根据区系类型学说搭建了全国范围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分期年代框架和考古学文化谱系。
第四段“张光直提出大约距今6000年以后,由于各区域文化的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严文明提出史前中国有着‘重瓣花朵式格局’,奠定了现代多民族统一中国的最早基础……都认为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秦汉以后‘中国’或者现代中国基本格局的雏形”可概括出③“中国相互作用圈”和“重瓣花朵式格局”都认为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秦汉以后“中国”或者现代中国基本格局的雏形。
“21世纪以后,赵辉还有关于‘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的论述,则进一步提出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概念,论证了有中心有主体的多支一体的早期中国文化结构”可概括出④“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的论述提出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概念,认为早期中国文化结构是有中心、有主体的多支一体结构。
6.A7.B8.①通过语言描写“我不想进城了”,直接表现出淑琴的犹豫不决。
②通过心理描写“她看见自己辛勤劳动的丰盛的成果,眷恋这块热土了”,直接表现出淑琴的犹豫不决。
③小说详写了赵鹏从突然意识到淑琴犹豫,再觉得她的决定出乎意料,最后确认淑琴不想进城的心理过程,通过对赵鹏心理变化的描写,侧面烘托出淑琴的犹豫心态。
④以全知视角,从叙述者的角度插入评论,点出淑琴这篇土地的眷恋和对进城的犹豫。9.①从情节来看,工程师身份的主人公却可以在小推车上睡觉,是因为儿时经历过,使情节更加合理完整;
②从内容来看,插叙小时候在麦场睡觉,从而引出一系列甜蜜的童年回忆,使小说内容更加丰富;
③从人物形象来看,赵鹏记忆中的童年是“甜蜜”的,表现出他对家乡的眷恋,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④从情感主旨来看,通过对比睡软床与睡小推车时同样舒服的感受,说明小麦丰收带给赵鹏精神上的满足,暗示“土地承包到户”后给农民带来了巨大收益。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淑琴因为担心‘手脚不干净的人灌走粮食’,半夜睡不着”错。联系下文“淑琴动情地说,‘咱们啥时候有过这么多麦子’”,说明是因为收成好,激动得睡不着。
C.“说明农民必须一刻不停地劳作才能供应生活”错。全文多处提到小麦大丰收,此处展现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D.“但是乡村并没有因此发生太大的变化,还是‘原始的生产状态’”错。“雄伟的笔直的大堤,把小河河道通直了,过去被河水任意切割得弯弯曲曲的河岸,现在还看得出残缺不全的走向”,乡村生活正越来越好,小麦的丰收也预示着农村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突出中国农民的粗放豪爽”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二段“河川里呈现出一种少见的紧张和忙乱景象”“河川里,男……的声音,女……的调门,纷乱而嘈杂地营造出种特有的紧张忙乱的气氛”可知,通过对夏收紧张与忙碌场面的描写,意在表现实施土地承包到户政策后粮食大丰收,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极度高涨,并非是突出中国农民的粗放豪爽。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1)根据“‘不交行不行呢?’淑琴问,‘我不想进城了’”分析,此处是淑琴的语言描写,她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不想进城了”的犹豫不决。
(2)根据“她看见自己辛勤劳动的丰盛的成果,眷恋这块热土了”分析,此处通过心理描写,直接表现出淑琴的犹豫不决。
(3)根据“‘怎么啦?’赵鹏意料不到”“赵鹏瞅着淑琴,她不是随口说的闲话,而是经过周密考虑之后的谋划”“应该说服淑琴,不能动摇,夏收完毕以后,立即进城去,他这样想”“为了他的乡亲和赵村的后代尽早摔掉那又硬又涩的牛皮车绊,他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分析,小说详写了赵鹏从突然意识到淑琴犹豫,再觉得她的决定出乎意料,最后确认淑琴不想进城的心理过程,通过对赵鹏心理变化的描写,侧面烘托出淑琴的犹豫心态。
(4)根据“她现在离不开乡村的土地了,这儿有丰盈的收获强烈地吸引着她”“淑琴犹豫了。第一次获得的丰盛的劳动果实,强烈地诱惑她,吸引她,她不想进城去了。可是,那仅仅是丰盛的收获果实的诱惑么”分析,小说中以全知视角,从叙述者的角度插入评论,点出淑琴这篇土地的眷恋和对进城的犹豫。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1)从情节来看
根据“工厂里照顾他这个家在农村的工程师,准许下十多天假期,让他回家收麦子”“赵鹏在小推车上铺上干燥的麦秸,再铺上被子,就躺下了”“乡少年没有在乡村里露天睡觉了,唤起人多少甜蜜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记忆啊!小时候,每到夏收,他就拽一片破席,和小伙伴们到麦场上来睡”分析,工程师身份的主人公却可以在小推车上睡觉,是因为儿时经历过,使情节更加合理完整。
(2)从内容来看
根据“乡少年没有在乡村里露天睡觉了,唤起人多少甜蜜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记忆啊!小时候,每到夏收,他就拽一片破席,和小伙伴们到麦场上来睡觉,在麦草窝里翻跟斗,在粮食堆子里倒栽桩,玩到夜深了,小伙伴们挤在一窝窝睡觉”分析,插叙小时候在麦场睡觉,从而引出一系列甜蜜的童年回忆,使小说内容更加丰富。
(3)从人物形象来看
根据“乡少年没有在乡村里露天睡觉了,唤起人多少甜蜜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记忆啊”“不论他日后怎样都不会忘记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之中的小河川道的天地;都不会忘记牛皮车绊和蜷卧小推车的滋味”分析,赵鹏记忆中的童年是“甜蜜”的,表现出他对家乡的眷恋,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4)从情感主旨来看,
根据“现在,赵鹏又背对热烘烘的乡村土地,面向高远的星空睡觉了。他睡过一晚要价三十多元的床铺,那是富有弹性的一种软床,很舒服。此时睡在小推车上,也觉得挺舒服。看来人的皮肉也没有定着,全看在何时与何地,可能性又如何了”分析,通过对比睡软床与睡小推车时同样舒服的感受,说明小麦丰收带给赵鹏精神上的满足,暗示“土地承包到户”后给农民带来了巨大收益。
10.D11.B12.C13.(1)李世民说:“不是这样的,敬德如果真要叛离,又怎么会在寻相之后呢?”
(2)齐王李元吉颇以擅长骑马使长矛自负,听说尉迟敬德的名声,请求各自去掉枪头相互较量,一决胜负。14.尉迟敬德骁勇绝伦,现在被囚禁,内心必然怨恨,留着恐怕会成为后患。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男子汉大丈夫相互之间讲的是意气相投,不要因为一点小仇怨而介意,我最终没有相信谗言而害了忠良,您应该明白。如果您一定要走,这点金子就算作路费以表这一段共事之情。
“意气相期”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
“吾”作“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的主语,不能与上面的“介意”相连,排除B、C两项。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槊是用上好的金属锻造而成”说法错误。槊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骑兵武器,类似于红缨枪、斧头的攻击武器,即长杆矛,同“矟”。槊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王世充仓猝率军而至包围了他”说法错误。原文中“王世充帅步骑万余猝至”的意思是“王世充率领一万多步兵骑兵突然而至”,其中“猝”是“突然”的意思。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然”,这样,指代上文屈突通等所说的情况;“若”,如果;“岂”,怎么。
(2)“善”,擅长;“相与”,相互;“校”,较量,比试。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于屈突通、殷开山主张斩杀尉迟敬德的原因,文中有比较明确的交代,“敬德骁勇绝伦,今既囚之,心必怨望,留之恐为后患,不如遂杀之。”也就是屈突通、殷开山等人认为尉迟敬德骁勇绝伦,现在被囚禁,内心必然怨恨,留着恐怕会成为后患。同时鉴于上文所提到的“刘武周降将寻相等多叛去”,所以建议李世民杀掉尉迟敬德。
丁丑(十七日),秦王李世民派遣右武卫将军王君廓攻打轘辕,王君廓攻克轘辕。王世充派魏隐等将领攻击王君廓,王君廓伪装逃跑,设下埋伏,大败郑兵,于是又向东攻占到管城后回军。在此之前,王世充的将领郭士衡、许罗汉进入唐境攻掠,王君廓设计击退郭、许,唐高祖下诏慰问王君廓说:“你率领十三人打败一万敌人,自古以来以少胜多,还没有过这样的先例。”王世充的尉州刺史时德睿率领所辖杞、夏七州前来降唐。秦王李世民相机行事,命归附的各州县的官更仍用王世充所任命的官员,不作变动。于是河南郡县相继前来归附。降唐的原刘武周将领寻相等人大多又叛唐而去。唐军诸将怀疑尉迟敬德也会叛离,将他囚禁在军中,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向李世民进言道:“尉迟敬德骁勇绝伦,现在被囚禁,内心必然怨恨,留着恐怕会成为后患,不如索性杀了他。”李世民说:“不是这样的,敬德如果真要叛离,又怎么会在寻相之后呢”马上下令放开尉迟敬德,把他带入卧室之中,赐给他金子,说:“男子汉大丈夫相互之间讲的是意气相投,不要因为一点小仇怨而介意,我最终没有相信谗言而害了忠良,您应该明白。如果您一定要走,这点金子就算作路费以表这一段共事之情。辛巳日(二十一日),李世民带五百骑兵巡视战区地形,登上魏宣武帝陵,王世充率领一万多步兵骑兵突然而至,包围了李世民,单雄信挺长枪直奔李世民而去,尉迟敬德跳上马大喊着横里将单雄信刺下马,王世充军稍稍后退,敬德又护卫着李世民突出包围。李世民、尉迟敬德重新率骑兵回击,出入王世充队伍,如入无人之境。屈突通带领大军随后赶到,王世充军队大败,王世充只身逃脱。唐军活捉了王世充的冠军大将军陈智略,斩首一千多级,俘虏六千手持盾牌长矛的士兵。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怎么这么快就得到了您的回报”赐给尉迟敬德一箱金银,尉迟敬德从此日见宠遇。尉迟敬德善于避让长矛,每次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敌人密集的长矛刺来,却始终伤不了他,他还能夺取敌人长矛回刺过去。齐王李元吉颇以擅长骑马使长矛自负,听说尉迟敬德的名声,请求各自去掉枪头相互较量,一决胜负,尉迟敬德说:“敬德我自应当去掉枪头,大王您就不必了。”然后李元吉刺尉迟敬德,始终刺不中他。秦王李世民问尉迟敬德:“夺矛和避矛哪个难”敬德回答:“夺矛难。”于是秦王又命尉迟敬德夺齐王李元吉手中的长矛。李元吉手持长矛跳上马,一心要刺中尉迟敬德,但尉迟敬德只一会儿就三次夺了李元吉手中长矛,李元吉虽然脸上一副赞叹诧异的样子,而内心却深以为耻。
15.D16.①求仕不成的失意、落寞之情。诗人对策落第,“欲济无舟楫”,于暮春离开长安,内心充满落寞,漫漫归程缥缈在前方,使游子产生一种无所归依感。②对古人的仰慕之情。诗人来到潼关,不禁缅怀仰慕于此建功立名的古人。③对自己功名未立的惆怅。古人有丰功伟绩,为后人缅怀,而自己仕途无着,壮志难酬,不禁凄凉满怀。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也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说法错误,“川上多往事”是对上文中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的总结,没有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结合解释①“此诗作于诗人二十岁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之后”,前四句“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写诗人于暮春离开长安,东归途中的所见所感。西去的夕阳徘徊在津楼上久久不下,漫漫归程缥缈在前方,使游子产生一种无所归依感,商末“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伯夷、叔齐二君子忽然浮现在眼前,多想一睹他们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可在对岸的首阳山无轻舟可济,只能望洋兴叹,空发幽情。与其说是对“首阳山”欲往无轻舟,不如说诗人对自己理想和壮志欲往无轻舟。此四句表述了诗人求仕不成的失意、落寞之情。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写诗人来到潼关,目睹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发思古之幽情,仰慕千古流传的潘岳之赋,缅怀赫赫战功的曹公——潘岳在此作下行行名赋,赫赫曹公于此显奇谋。
诗人献书阙下,对策落第,心绪不佳。东归途中,登高远望,睹奔流万年的黄河水,思古人征战杀伐的累累战绩,叹自己茫然无着的仕途,壮志难酬,不禁凄凉满怀,表述了对古人的仰慕和对自己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
17.哀民生之多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8.D19.(1)也有人主张多多包容(宽容/理解/体谅/谅解)
(2)而是对纵容孩子的父母生气
(3)可以做到充耳不闻(无动于衷/不闻不问)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熊孩子”中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
A.引号作用为直接引用。
B.引号作用为标明句子中的象声词。
C.引号作用为讽刺,反语。
D.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文“有人主张严厉对待,让‘熊孩子’在路人社会上学些教训”可知,这是人们的一种态度。下文是人们的另一种态度,从后文“孩子毕竟是孩子,管不住自己的行为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生态旅游场承包经营合作协议范本4篇
- 2025年度大棚农业保险合作协议3篇
- 二手房交易标准协议样本(2024个人版)版
- 2025年度叉车租赁与租赁物租赁期限调整合同4篇
- 2025年昌月离婚协议书婚姻解除及财产清算范本4篇
- 2025年度航空航天材料质量保证协议4篇
- 2024年重庆地区标准离婚合同模板一
- 2024私募股权投资居间协议
- 专项舞台效果策划与实施协议版A版
- 2024年食堂运营合作协议标准文本版
- 2024解析:第三章物态变化-讲核心(原卷版)
- DB32T 1590-2010 钢管塑料大棚(单体)通 用技术要求
- 安全行车知识培训
- 2024年安徽省高校分类对口招生考试数学试卷真题
- 第12讲 语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原卷版)
- 2024年采购员年终总结
- 2024年新疆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肺动脉高压的护理查房课件
- 2025届北京巿通州区英语高三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公婆赠予儿媳妇的房产协议书(2篇)
- 煤炭行业智能化煤炭筛分与洗选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