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大余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据我数年来对于大学一年生的观察,推测高中生学习国文的情形,觉得他们理解与鉴赏旧诗比一般文言困难,但对于诗的兴味却比文言大。这似乎是一个矛盾,其实不然。他们的困难在意义,他们的兴味在声调;声调是诗的原始的也是主要的效用,所以他们虽觉难懂,还是乐意。

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现在并不劝高中的学生作旧诗,但这句话却有道理。“熟读”不独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具的表现法式。初学觉得诗难懂,大半便因为这些法式太生疏之故。学习这些法式最有效的方法是综合,多少应该像小儿学语一般;背诵便是这种综合的方法。也许有人想,声调的好处不须背诵就可领略,仔细说也不尽然。因为声调不但是平仄的分配,还有四声的讲究;不但是韵母的关系,还有声母的关系。这些条目有人说是枷锁,可是要说明旧诗的技巧,便不能不承认他们的存在。

(节选自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材料二: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我提出两个新的概念:宣示义和启示义。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所谓诗的多义性,就是说诗歌除了宣示义之外,还具有种种启示义。一首诗艺术上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启示义的有无。一个读者欣赏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启示义的体会能力。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启示义,我大致分为以下五类: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这五类启示义,以它们依赖宣示义的程度,构成一个系列。

在一般场合下,使用语言的时候,一个词只传达一种意义,而排斥它的其他意义,以避免发生歧义。而双关却是让两个意义并存,读者无法排斥掉其中任何一个。

双关义可以借助多义词造成。例如,“远”有两种意义:远近的“远”,表示空间的距离长;久远的“远”,表示时间的距离长。《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远”字,就可以作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或者两方面的意思都有。双关义还可以借助同音词造成,南朝民歌里有大量这类例子,如以莲花的“莲”双关爱怜的“怜”,以丝绸的“丝”双关思念的“思”。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经过无数诗人的提炼、加工和创造,拥有众多的诗意盎然的词语。这些词语除了本身原来的意义之外,还带着使之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这种种感情和韵味即为情韵义。情韵义是对宣示义的修饰。

词语的情韵是由于这些词语在诗中多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凡是熟悉古典诗歌的读者,一见到这类词语,就会联想起一连串有关的诗句。这些诗句连同它们各自的感情和韵味一起浮现出来,使词语的意义变得丰富起来。而这种种丰富的情韵义,是一般词典中难以包括的。

“绿窗”,意思是绿色的纱窗。但是它在诗词中另有一种温暖的家庭气氛,闺阁气氛。如刘方平的《夜月》:“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李绅的《莺莺歌》:“绿窗娇女字莺莺,金雀娅鬟年十七。”温庭筠的《菩萨蛮》:“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韦庄的《菩萨蛮》:“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象征义专指那些用象征的手法派生出来的意义,有的附着在词语的宣示义上,有的并不在词语上,而在整个句子之中或整篇诗歌之中。宣示义往往只起指代作用,象征义才是主旨之所在。象征义有两个特点:一、用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象征抽象的意义;二、用客观的事物象征主观心理和情绪。例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美人香草象征理想,等等。有些词语由于反复使用,已经有了固定的公认的象征义,如:“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本是写实,由于诗人在诗里屡次咏菊,菊花几乎成了诗人的化身,所以连带着“东篱”这个词便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一提“东篱”,就让人想起那种远离尘俗的、洁身自好的品格。因为“东篱”有了这种象征意义,后人写诗的时候写到篱笆,便常常说“东篱”,似乎“西篱”“南篱”“北篱”,都缺乏诗意了。

深层义隐藏在字句的表面意义之下,有时可以一层一层地剖析出来。如欧阳修《蝶恋花》的最后两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古今词论》引毛先舒云:“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竞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上述四种意义,或是诗歌语言所负荷的,或是诗歌语言所蕴含的,或是诗歌语言所指代的,可以总称之为言内义。然而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言外之义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言内义在字里,言外义在行间,诗人虽然没有诉诸言辞,但在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如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诗写一个大雪之夜,准备集合轻骑兵,去追击溃退的敌人。诗人只写了准备出击的场景,究竟出击没有,追上敌人没有,统统略去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并不是战斗的结束。可是那种艰苦的自然环境、肃穆的战斗气氛和将士们的英雄气概,都被烘托出来了。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尾在云中,若隐若现。

以上所讲的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和言外义,构成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但这五种意义的区别,只能说是大致的、相对的。在有的诗里,各种意义可能并存着,很难十分严格地划分开来。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认为,高中生学旧诗比学一般文言难,但他们乐意学旧诗,这与旧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关。

B.袁行需认为,宣示义与启示义不同,欣赏诗歌,既要能理解其宣示义,也要能把握其中的启示义。

C.一般情况下,人们使用语言,都是一是一,二是二,但诗歌创作需通过“双关”达成诗的多义性。

D.某些词语在诗歌创作中被多次使用而具备了特定情韵,这就是情韵义产生的缘由,如“绿窗”一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旧诗背诵,朱自清持肯定态度,但对诗的“声调的好处不须背诵就可领略”的观点,朱自清则态度模糊。

B.一首诗艺术上的优劣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该诗启示义的有无,应调动多种手段尽可能多地增加诗的启示义。

C.材料一侧重从学诗门径的角度谈背诵在古诗理解上的好处,材料二侧重从创作的角度分析古诗多义性的特点。

D.中国古典诗歌的言外义与言内义不同,它不诉于言辞,未尝言传,需要读者根据行间某种暗示的方向去意会。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从情韵义的角度对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的一项是()

A.元稹《行宫》中“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句,诗只写到宫女说玄宗就结束了,至于她们身世如何,诗里没有交代。

B.苏轼被贬黄州,泛舟于赤壁,发出了“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的感叹,表述了对圣主贤君的渴盼。

C.南浦,南边的浦口,自屈原在《九歌·河伯》里用过后,诗人再写送别时便常用这个词,该词便染上了离愁别绪之义。

D.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既有阴晴的“晴”之义,又有爱情的“情”之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南宋蒋捷在亡国后有《虞美人》一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请结合材料,从言外义的角度予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秤匠

李笙清

①从我懂事的时候起,老镇上就有一个专门做木杆秤的铺面,招牌上写着四个大字“韦记秤店”,黑漆描金,古色古香。韦家祖籍四川,据说还是19世纪末逃荒来到我们这边的,就此在老镇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繁衍开来。

②韦家秤店是祖传的手艺,男女都传,但从不传于外姓。

③童年时,我经常到秤铺玩耍,韦老师傅一脸的白胡须。他的一个孙子狗娃跟我同年,关系十分要好,七岁就开始学做秤,屁股上没少挨爷爷的竹板。

④到了狗娃父亲这一代,韦家已经在周边好几个乡镇都有了秤店,挂的全是“韦记秤店”招牌,就像如今流行的连锁店一样,使用的都是韦家家传的纯手工制秤技艺。除了制秤,“韦记秤店”还修理各种秤具。由于信誉好,手艺精湛,质量上乘,生意特别红火。

⑤狗娃没念过什么书,但能说会道,头脑活络。

⑥“你可不要小看我们做秤的,这木杆秤可以说是咱们中国的‘国粹’呢!”每次喝了酒后,狗娃总会跟我唠叨关于秤的话题。在他的讲述下,我知晓了制秤是门纯手工活,看似简单,其实从选材、刨杆、打磨、打眼,到校秤、锥星、抛光、打蜡、上色,工序繁杂。秤碗谓之“权”,秤杆谓之“衡”,秤杆上的秤星,也有许多讲究,一颗星代表一两重,三颗星名曰“福、禄、寿”,解释为生意人欺人一两就会“失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无禄”,即没有官做,欺人三两则要“折寿”。狗娃侃侃而谈时,从不随意用手比划,这一点跟韦老爷子几乎一模一样,据说是韦家祖传的家训:手是用来做秤的,不能招摇。

⑦据说当年老镇上还有一家秤店,匠人也是外乡人,制秤手艺也不错,后来却经营不下去而转到外地做生意去了。究其原因,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店主一时贪图高利,给当地湖霸制造了一杆中间打空灌了水银的“黑心秤”,后来被渔民发现后殃及这家制秤店,结果只能卷铺盖走人了。

⑧韦家制秤一直以来恪守祖训家规,口碑在外,曾数次拒绝过“黑心秤”的制作,大有唐代诗人郑薰笔下“镜照分妍丑,秤称分重轻。颜容宁入鉴,铢两岂关衡”的高风。那时候使用木杆秤的多,粮行、渔行、山货行等都是使用很大的木杆秤,有些做小生意的则是使用小木杆秤,乡下农户上街卖菜和鸡蛋、鸭蛋则是使用较小的木杆秤,所以除了本地生意兴隆,许多外地商户也慕名而来,专门在“韦记秤店”订制大大小小的秤具。尤其是那家因制作“黑心秤”的店主离开后,“韦记秤店”更是成了老镇上唯一的制秤店铺。

⑨家乡小镇很古老,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一条大河穿镇而过,直通长江,南来北往做各种生意的人很多,如贩卖河鲜、绸缎、粮食、食盐的,留下一些大码头的痕迹。过去做生意大都使用木秤,主要有钩秤和盘秤两种。特别是乡村人家,几乎家家必备,小商小贩更是人手一把,朝夕不离。这样一来,信誉素著的韦家木杆秤就成了人们购秤的首选,不光称量准确,而且使用的材质上乘,秤纽灵活,秤钩美观耐用,秤盘形制多样,大小不一,秤量不差分毫。特别是渔行、粮行、煤行、盐行的大秤,需要精心丈量距离,要做到毫厘不差。

⑩我曾看过狗娃制秤,工序繁杂而精细。先要做好头小、腹胖、尾细的杆身,然后用“雷公钻”钻出几百个不到一毫米的秤星孔、装饰花案孔和阿拉伯数字,每个孔里嵌入铜丝、锡丝,用利刃刮断,然后敲实、打磨、抛光,直到秤杆光滑、秤星闪亮、秤花生辉的地步。

如今,先进的电子秤、磅秤逐步取代了已传承2000多年的木杆秤,但老镇集市上仍然有一些小贩在使用木杆秤。“韦记秤店”并没有被日新月异的时光湮没,在制作传统的木杆秤的同时,开始销售和修理各种各样的电子秤和磅秤,生意依然红火。每次返乡,看到挂在店里的那些木杆秤,就像看到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我的心里总会泛起几许怀旧的思绪。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我懂事的时候”写起,具体描写了秤店的招牌,介绍了韦家扎根老镇的历史以及制秤手艺传承的情况,给读者带来神秘感。

B.小说以老镇上百年老店韦记秤店的兴衰为线索串联人物故事,在大跨度的时空背景下,折射出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C.“每次喝了酒后,狗娃总会跟我唠叨关于秤的话题”,小说借狗娃引出制秤的过程,既令人信服,同时也突出了狗娃无比自豪的心理。

D.结尾写如今看到店里的木杆秤就勾起“我”怀旧的思绪,一方面表明木杆秤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⑨段插叙小镇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揭示了韦记秤店生意兴隆的根本原因。

B.第⑩段写狗娃制秤的过程,与上文狗娃讲述制木杆秤的内容相互照应,进一步突出了传统制秤工序的繁杂。

C.文章语言富有特色,“黑心秤”“卷铺盖走人”等口语化色彩浓重,浅显易懂;而“镜照分妍丑,秤称分重轻”等则内蕴深刻,发人深思。

D.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把回忆作为主要内容,主要通过“我”的亲眼所见将老镇中与秤匠有关的内容集中展现出来,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8.文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李笙清的这篇小说不算典型的小说,散文化特征明显,请结合文章分析其“散文化”特点的具体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①也。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文本二

悼公四年晋荀瑶②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帙之门。将门,知伯谓赵孟③:“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太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①安、平阳:分别为魏国、韩国都城。②荀瑶:即智伯。③赵孟:即赵襄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B.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C.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D.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地:即要求割地。此处“请地”与下文的“求地”意思相同,都有强行讨要的意思。

B.邑:此指城市,都城,与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邑”意思一样。

C.三版:“版”,本义为筑墙的夹板,引申为古代墙计量单位。文中“三版”取引申义。

D.骖乘:又作“参乘”。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骖参(一般为武士)在右侍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向韩、魏请地成功,而向赵襄子请地遭却到拒绝,故纠集韩、魏攻打赵氏,但韩、魏和赵氏并没有直接矛盾。

B.张孟谈以“唇亡齿寒”离间韩、魏和智氏,而从前文肘击和踩脚看,韩、魏也早知如灭赵成功,将重蹈赵氏覆辙。

C.韩、魏、赵三家配合,张孟谈密谋厥功至伟,他不仅趁夜派人掘堤水淹,又让韩、魏出兵攻其两翼,终至全歼智伯。

D.据《左传》记载,智伯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曾因侮辱他丑恶胆小而交恶,这也是后来赵襄子想灭掉智伯的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

(2)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

14.上述两则历史材料中,司马光和《左传》都对智伯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请问两者的观点有何不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楚江怀古

马戴[注]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降,竟夕自悲秋。

[注]唐宣宗初年,原在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被贬为龙阳(今湖南省常德市)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一句写物,一句写己;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

B.颈联与李白的“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有相同的情致,都是“高华雄厚”之作。

C.诗人沉浮于湘波之上,不禁想起楚地古老的传说和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

D.此诗风格清微婉约,用词淡远而不艳抹浓妆,抒情细腻低回,含蓄蕴藉而不直露。

16.元朝诗论家方虚谷认为:“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请简要分析此诗所怀何人、所抒何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述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宋荣子看淡世间的荣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世人毁誉的牵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高门大户能传递往往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定于剥削的命运。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富家大族的传递变得极为困难,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这一切发生的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

B.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如同一个炒锅一样,贫富易位。

C.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如同一个炒锅一样,贫富易位,上下颠倒。

D.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贫富易位。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星汉灿烂,若出其里。B.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C.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①,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②,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知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访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定是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③。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记住回家的路》)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B.钟扬啊,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你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你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C.在阅读、观看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角色安排、演出形式以及剧作中渗透的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谈谈你对传统戏曲的认识。

D.人类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推进文明的进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形象力,驱动你不断追求,努力创新。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雍和宫限流了,杭州灵隐寺的十八籽手串限购了,西安广仁寺门口排出了一公里长队……旅游网站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寺庙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三倍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占到了预订人数的一半左右。随着年轻人中间兴起“寺庙游”热潮,“在上班和上进之间,年轻人选择了上香”这句充满戏谑意味的网络流行语,引发了大众的广泛讨论。

对年轻人“寺庙游”现象,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2.D3.C4.先针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提出宣示义和启示义两个新概念并对它们进行了阐释;再围绕启示义从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五个方面举例分析论证;最后进行总结。5.该词以听雨为线索,选取少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地点,串起了一生的经历。这三个时期的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可把变化的过程统统略去了,只是跳跃性地选了三个点来写,让读者在对比中体会其他的一切。以少年时的浪漫,中年时的飘泊,暮年时的凄苦与灰心来曲折地反映南宋亡国前后的时代气息,耐人寻味。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但诗歌创作需通过‘双关’达成诗的多义性”错。根据原文“所谓诗的多义性,就是说诗歌除了宣示义之外,还具有种种启示义。一首诗艺术上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启示义的有无”“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启示义,我大致分为以下五类: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这五类启示义,以它们依赖宣示义的程度,构成一个系列”,可知达成诗的多义性不仅仅通过“双关”。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但对诗的‘声调的好处不须背诵就可领略’的观点,朱自清则态度模糊”错。朱自清并非态度模糊,原文为“声调的好处不须背诵就可领略,仔细说也不尽然”,说明朱自清对诗的“声调的好处不须背诵就可领略”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B.“应调动多种手段尽可能多地增加诗的启示义”错。根据原文“一个读者欣赏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启示义的体会能力”,可知在诗歌创作上,并非诗的启示义越多越好,更多的是取决于对读者对启示义的体会能力。

C.“侧重从创作的角度”错,材料二只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特点,而非“侧重从创作的角度”。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词语的情韵是由于这些词语在诗中多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凡是熟悉古典诗歌的读者,一见到这类词语,就会联想起一连串有关的诗句。这些诗句连同它们各自的感情和韵味一起浮现出来,使词语的意义变得丰富起来。而这种种丰富的情韵义,是一般词典中难以包括的”,可知C项是属于从情韵义的角度对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的。

A.从言外义的角度分析的。

B.从象征义的角度分析的。

D.从双关义的角度分析的。

C.“该词便染上了离愁别绪之义”是从情韵义的角度分析。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论证的。

第一部分第一段,根据“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我提出两个新的概念:宣示义和启示义。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可知第一部分是针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提出宣示义和启示义两个新概念并对它们进行了阐释。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十一段,根据“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启示义,我大致分为以下五类: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双关义可以借助多义词造成。例如……”“词语的情韵是由于这些词语在诗中多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象征义专指那些用象征的手法派生出来的意义,有的附着在词语的宣示义上,有的并不在词语上,而在整个句子之中或整篇诗歌之中”“深层义隐藏在字句的表面意义之下,有时可以一层一层地剖析出来”“上述四种意义,或是诗歌语言所负荷的,或是诗歌语言所蕴含的,或是诗歌语言所指代的,可以总称之为言内义。然而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言外之义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可知第二部分从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五个方面举例分析论证了诗歌的启示义。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根据“以上所讲的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和言外义,构成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可知第三部分是对上文的总结,总结了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和言外义,构成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

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言外义的角度分析南宋蒋捷的《虞美人》一词。首选要弄明白言外义的含义,然后再从言外义的角度分析南宋蒋捷的《虞美人》一词。可参考文中所举的卢纶的《塞下曲》的例子来分析。

文中对言外义的阐述是“言外之义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言内义在字里,言外义在行间,诗人虽然没有诉诸言辞,但在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

由“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可知蒋捷的《虞美人》一词是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听雨的特殊感受。这是这首词直观呈现给读者的内容,结合最后一句“悲欢离合总无情”,在结合诗人的经历可知这首诗不单是写不同时期听雨的感受,还应该有更深层的指向。

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成淳十年(1274)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全诗艺术地概括了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这三个时期的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可把变化的过程统统略去了,只是跳跃性地选了三个点来写,让读者在对比中体会其他的一切。由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6.B7.A8.①揭示了木杆秤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了小说内容,使文章更富文化底蕴。②有关“秤砣”“秤杆”“秤星”的解读,照应下文“黑心店”的关门,凸显了做生意、做人都应诚实守信,突出了狗娃、韦老爷子恪守信义这一特点。③通过揭示传统木杆秤蕴含的文化内涵,体现小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精神的主题。9.①弱化故事情节,小说只是对狗娃向“我”讲述木杆秤制作、“黑心秤”等片段进行了叙述,文中事件相对零星、简单,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②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丰满,文章对“韦老爷子”“狗娃”虽有描写,但缺少丰富化和个性化的鲜明特征。③语言优美、生动,多种表述方式综合使用。文中综合使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议论、叙述等表述方式熔于一炉,使故事的讲述更加灵活多变。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B项,“小说以老镇上百年老店韦记秤店的兴衰为线索”说法错误,文中写了韦记秤店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而发展,并没有体现它的“衰”,也不是以此为线索的。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A.“小说第⑨段插叙……揭示了韦记秤店生意兴隆的根本原因”错误,“小镇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不是插叙,也不是根本原因。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再从句子本身的内容、小说结构、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等作答。

从画线句子本身,写了秤中蕴含的学问及讲究;联系上文“这木杆秤可以说是咱们中国的‘国粹’呢”,可知画线句的内容揭示了木杆秤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效果上丰富了小说内容,使文章更富文化底蕴。从结构上,“秤砲谓之‘权’,秤杆谓之‘衡’”,“生意人欺人一两就会‘失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无禄’,即没有官做,欺人三两则要‘折寿’”,照应下文“店主一时贪图高利,给当地湖霸制造了一杆中间打空灌了水银的‘黑心秤’,后来被渔民发现后殃及这家制秤店,结果只能卷铺盖走人了”,而“韦家制秤一直以来恪守祖训家规,口碑在外,曾数次拒绝过‘黑心秤’的制作”,凸显了做生意、做人都应诚实守信,更突出了狗娃、韦老爷子恪守信义这一特点。从主旨上,传统木杆秤蕴含的文化内涵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粹”的体现,而狗子谨遵制秤的原则,正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也是小说所传达的主题。表面只是保留制秤手艺,实际上是发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精神。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文体特征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需先明确作品的文体特征,再根据题干要求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分析。题干要求分析这篇小说“‘散文化’特点的具体体现”,需要理解小说散文化的特点。小说的散文化是以广义的散文体式和非韵体语言抒情,在抒情的主导下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韵味浓郁,形式自由,灵活多变的新风格。在小说内容的构成上,它的情节叙事因素明显淡化或弱化,不过分地刻画人物;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采取兼小说与诗歌力一炉的写法,讲究一种笔致自然,言近目远,韵味悠然的诗的语言规范。所以分析本文散文化特征时可以从这几个特点进行分析。

从弱化故事情节的特点上,前面几个自然段写了“我”对“韦记秤店”的认识和狗娃向“我”讲述木杆秤的制作,对“黑心秤”的情节也是简单叙述等,可见情节零散,不注重传统的小说情节的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发展、结局的完整叙事特点,但也都是围绕着制秤展开,有点像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从散文化不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看,文章开始有部分对“狗娃”的描写,笔墨不多,而且也只是通过讲述制秤表现他头脑活络而已,人物不典型。对韦老师傅的描写也是通过“我”小时候的印象一笔带过,更谈不上什么人物形象。从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上看,引用唐代诗人郑薰的诗句,采用如“看到挂在店里的那些木杆秤,就像看到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的比喻修辞手法;表述方式上,前半部分叙述“韦记秤店”的故事,后面三段则主要对制秤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议论,穿插说明秤的地位,倒数第二段又通过叙述“我”的所见照应前文狗娃所说的制秤过程的复杂,集说明、议论、叙述等表述方式熔于一炉,使故事的讲述更加灵活多变。

10.C11.B12.C13.(1)智伯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军队前去攻打赵氏。赵襄子于是跑到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率领本郡国士兵包围了晋阳并且引水淹灌晋阳城。

(2)智伯不肯改悔,赵襄子因此憎恨智伯,最终灭亡了他。14.司马光认为,才华胜过德行,让自己沦为国家的乱臣贼子,引发众怒,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左传》认为,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等是智伯失败的原因。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悼公四年,晋国的智伯领兵包围郑国,还没有到达,郑国的驷弘说:“智伯刚愎而好胜,我们及早向他表示软弱无能,他就可以退走了。”

“帅师”与“围郑”为动作和目的关系,不宜分开,排除BD;

“未至”前有“围郑”的说明,无须赘述“郑”字;“郑驷弘”可理解为“郑国人驷弘”,因此这三个字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B.“邑:此指城市,都城”“与苏洵《六国论》……意思一样”错误,联系上文来看,此处加点的“邑”,指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也叫“采邑”“采地”“封邑”“食邑”等;后面“安邑”的“邑”才是指“城市、都城”。因此此处的“邑”也和苏洵《六国论》的“邑”意思不一样。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他不仅趁夜派人掘堤水淹”错误,由“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可知,是赵襄子“趁夜派人掘堤水淹”,不是“张孟谈”。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帅”,率领;“甲”,军队;“走”,逃跑,跑到;“以”,让,率领。

(2)“悛”,改悔;“惎”,憎恨;“遂”,最终,于是;“丧”,使动用法,灭亡。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

由“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可知,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是因为他的才华胜过了他的德行,“无德”最终导致他引发众怒,最后沦为国家的乱臣贼子。

由“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可知,《左传》认为智伯不肯改悔,导致赵孟憎恨,最终灭了他。智伯贪婪而刚愎自用,最终被韩、魏与赵氏合谋灭亡。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智伯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送给智伯一块有万户居民的土地;智伯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这两块地方,赵襄子不给。智伯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氏。赵襄子跑到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用国人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滋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妨害呢!”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赵襄子派兵趁夜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为救水患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大败智伯军队,智伯被杀,又尽数诛灭智伯族人,只有辅果得以幸存。

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统称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德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来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智伯吗!

文本二

悼公四年,晋国的智伯领兵包围郑国,还没有到达,郑国的驷弘说:“智伯刚愎而好胜,我们及早向他表示软弱无能,他就可以退走了。”于是就先守在南里以等候晋军。智伯攻进南里,又攻打桔帙之门。晋军将要攻打城门,智伯对赵孟说:“攻进去!”赵孟说:“主人在这里。”智伯说:“你面貌丑恶而缺乏勇气,为什么成了太子?”赵孟回答说:“因为我能够忍受耻辱,也许对赵氏宗族没有害处吧!”智伯不肯改悔,赵孟因此而憎恨智伯,最终灭了他。智伯贪婪而刚愎自用,所以反被韩、魏与赵氏合谋灭亡。

15.B16.①诗人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滨,触景生情,追慕屈原。②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仰慕、缅怀之情。③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伤忧苦之情。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B.“与李白的‘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有相同的情致,都是‘高华雄厚’之作”错,颈联描绘的虽是比较广阔的景象,但它的情致与笔墨还是清微婉约的。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由“楚江”“楚丘”可知,诗人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滨,触景生情。“云中君”,云神。屈原《九歌》有《云中君》篇,此处亦兼指屈原。诗人沉浮于湘波之上,不禁想起楚地古老的传说和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故所怀之人是楚国屈原。

首联,秋风遥落的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露气迷茫,寒意侵人。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曲微婉地透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情怀。

颔联,入耳的是洞庭湖边树丛中猿猴的哀啼,照眼的是江上漂流的木兰舟。

颈联,黄昏已尽,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从广阔的洞庭湖上升起,深苍的山峦间夹泻着汩汩而下的乱流。曲反衬出诗人远谪遐方的孤单离索,深深映照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缭乱彷徨。

尾联“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点明题目中的“怀古”。夜已深沉,诗人尚未归去,俯仰于天地之间,沉浮于湘波之上,他不禁想起楚地古老的传说和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

全诗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又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伤忧苦之情。

17.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已往、谏、潦水、誉之、沮。

18.A19.C20.改为: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首先根据前文“汉代传到唐代的”,是从朝代角度按照时间顺序说的,可知后文也要跟朝代,据此排除D。“如同一个炒锅一样”是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是把五代的极度混乱的局面比喻成炒锅,所以“如同一个炒锅一样”要紧承“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据此排除BC。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社会”比喻为“一锅原子粥”。

A.夸张,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

B.“去天不盈尺”是夸张。

C.比喻,“一苇”喻指小船。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夸张。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高门大户能传递往往几百年”语序不当,应该改为“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二是“安定于剥削的命运”搭配不当,应该改为“安于被剥削的命运”。

21.D22.①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②逃避一切压力③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例句中的“你”指包括“我”在内的任何人。

A.表示第二人称代词,即对话的对象,此处指代“祥林嫂”。

B.表示第二人称代词,即对话的对象,此处指代“钟扬”。

C.表示第二人称代词,此处指谈话的对象,或者要回答这个问题的人。

D.人称代词,指包括“我”在内的任何人,同例句相同。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参照后文“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可知,要填的句子需对应“也充满着压力”而谈“机会”,可以填入“这个世界充满机会”;又因后半句有“也”,故要填写关联词“既”。从而推断①处可以填入“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之类的内容。

第二处,与前文“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相照应,要填的句子对应“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推断②处可以填入“逃避一切压力”之类的内容。

第三处,结合后文的“这个家”可知,此处要写到“家”;再结合前文“心中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