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高二语文解析
1.B2.D3.A
4.①对比论证,如材料一将鲁迅的创作笔法同一般作家的创作笔法进行对比;
②举例论证,如材料一在论证笔法特点的时候,举了《阿Q正传》的具体内容为例;
③引用论证,材料一的尾段引用了鲁迅的名言;
④比喻论证,如“惊雷闪电式”“含金量”等;⑤假设论证,在材料一中,假设了如果由一般作家来写阿Q的故事,会产生的不同效果。
5.①选择无姓无名的乡村流浪汉“入传”,作为传主,颠覆了史传的体制。
②“正传”二字取自不入流的套话。
③具有嘲讽意味,暗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传”皆是“歪(不正)传”,讽刺了某些史家。
④采用元叙事手法,以小说内容写传统史传中的“序”,直接出面对史传的章法进行调侃,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置,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超越了其他作家”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一“倘若把阿Q的生活故事交给一般作家去写,也可能拉长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而这样做,则很难取得《阿Q正传》这样的社会效果与艺术效能”“鲁迅这种超越平庸的高技巧、大手笔,出自对精神胜利法的深刻认识与加以突出表现的艺术自觉”可知,应是超越了一般的、平庸的作家。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目的是对阿Q进行讽刺”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内容和标题之间的巨大差异或者说‘文不对题’,造成对标题的反讽和解构”可知,鲁迅这样做是为了“对标题的反讽和解构”,用虚构的小说文体以史传之名对史传文体进行解构,而目的不是对阿Q进行讽刺。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论证的是“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妙处。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句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辽阔的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从从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景物丰富繁丽,并不“少”而“简”。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倘若把阿Q的生活故事交给一般作家去写,也可能拉长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而这样做,则很难取得《阿Q正传》这样的社会效果与艺术效能。唯深于道者能浅言”分析可知,材料一使用了对比论证,将鲁迅的创作笔法同一般作家的创作笔法进行对比;
根据“《阿Q正传》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还在于鲁迅能够紧紧抓住小说最主要的东西——精神胜利法进行描述,与此关系不大的情节则大胆省去。各章之间大省略、大跳跃,又富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例如,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的开头一句”分析可知材料一使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在论证笔法特点的时候,举了《阿Q正传》的具体内容为例;
根据“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创作实践证明了鲁迅一贯坚持的创作原则:‘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素描、速写),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分析可知材料一使用了引用论证;
根据“独有这种短短的3万字的小中篇形式,能够获得惊雷闪电式的明快、深透的社会警醒效应”“形式虽简,‘含金量’却高”分析可知材料一使用比喻论证方法,如“惊雷闪电式”“含金量”等;
根据“倘若把阿Q的生活故事交给一般作家去写,也可能拉长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而这样做,则很难取得《阿Q正传》这样的社会效果与艺术效能。唯深于道者能浅言”分析可知材料一运用假设论证方法,在材料一中,假设了如果由一般作家来写阿Q的故事,会产生的不同效果。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如阿Q这样被剥夺了姓赵权利而且连名字也不甚了了的人更不可能入史。但鲁迅却将一个无姓无名的乡村流浪汉‘入传’,显然是‘有乖史法的’,颠覆了史传的体制”分析可概括为选择无姓无名的乡村流浪汉“入传”,作为传主,颠覆了史传的体制;
结合“鲁迅对庄严的‘史传’表现得非常不恭。比如这部传记的‘正传’居然取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且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相混”分析可概括为“正传”二字取自不入流的套话。
结合“鲁迅不但要取笑‘正传’,还要利用语词的正反联想特性,暗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传’皆是‘歪(不正)传’,指控那些崇奉‘秉笔直书’却将历史写成‘家谱’和谀辞的史家”分析可概括为具有嘲讽意味,暗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传”皆是“歪(不正)传”,讽刺了某些史家;
结合“《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元叙事手法的采用,将传统史传中的‘序’直接代之以小说的内容,而且出面对史传的章法进行调侃,将传主置于被解剖而不是受庇护的客体位置,从而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置,使二者平等对视,甚至以更高角度来俯视,这样就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分析可概括为采用元叙事手法,以小说内容写传统史传中的“序”,直接出面对史传的章法进行调侃,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置,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
6.B7.C
8.①交代人物身份。从“大少爷”绰号可知丁一山出身没落大户人家,从小受到传统教育,有一些文人气质,大敌当前,投笔从戎,显出勇于报国的责任感。
②交代人物关系。从“最足以表示出他的大少爷气味的是他得信最多”可知其与王举人家的关系,其与未婚妻的通信,与老郑对他们的关系的认可,都表明了丁一山是处在真实人物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物。
③体现人物性格。从他愿意接受“大少爷”绰号可知他和战士们没有情感隔阂,同袍同泽,共赴国难的大义精神。他对未来丈人附逆投敌后不再在信中提及,表现出和汉奸势不两立的民族正义感。
④暗示作品主题。他的忠勇报国的行为给“大少爷”挣来一点“光辉”,表现了在大敌当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不同家庭背景的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社会现实。
⑤推动情节发展。“大少爷”丁一山对文城情况很熟悉,他主动请缨前往文城侦察敌情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9.①景与人同,用景物来暗示人物的形象特征。采用拟人写法,把最想象成,“会抵抗暴力的武士”,“成为绝不屈服的战斗员”,显出了战士们的抗敌意志。
②景与境同,用景物来渲染战场的环境。采用比喻写法,用比喻手法“仿佛是一些利剑似的插入文城敌人的心中”,既展现了庄稼割尽、适合打仗的秋天景象,也表现了战士们立志消灭敌人的决心。
③景与事同,用景物来交代战争的具体场所。描写的景物,多和战场形势结合起来,如写文城周围的山川地形、老郑家附近的松林,为将来战事的发生提供了真实具体的场所。④景作转换,用景物描写改变小说的节奏。写景和叙述穿插,在叙述内容转换时,借助景物描写过渡,舒缓小说的节奏,扩展小说的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本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展现了英雄群像”错误,从“右纵队自文城附近渡河,再向西;左纵队自文城先向西,而后再渡河,敌人分南北两路进攻大山脚下的我军”可见,“左右纵队”是文城敌军,不属于“英雄群像”。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
C.“老郑对枪响听而不闻”错误,不是“对枪响听而不闻”,而是不确定是否有枪声。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词语作用的能力。
“大少爷”是丁一山的绰号,而他得此绰号的原因,是因为“原本是位衰落了的大户人家的少爷”“在他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还保留着一些少爷气”,这交代了他的身份;而作为一个颇有“少爷”气息的人,他能够在国难当头时投笔从戎,可见他拥有报销国家的责任感。
从“在初一得这个绰号的时候,他心中时时感到不大舒坦。及至被大家叫惯了,而且看清大家丝毫无恶意,他也就不大理会了”可见他这个人平易近人,与战士们能够同仇敌忾,融洽相处,体现出他的人物性格;而他“自从他的岳丈附逆,他的信中永没提及那个老人一个字”,可见“大少爷”的出身并不影响他热爱国家民族的感情,他怀着强烈的民族正义感,即使对方是自己最爱的未婚妻的父亲,也绝不妥协。
从“他决不想再做少爷,也丝毫没有以身家做人的意思”“以他的勇敢、忠诚和知识,他给‘大少爷’挣来一些光辉,使喊他的人不能不表示出亲热与尊敬”可见,无论是他还是一同从军的人们,都同仇敌忾,没有了阶级身份的隔阂,表现了在大敌当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不同家庭背景的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社会现实。
从“在朋友中,最足以表示出他的大少爷气味的是他得信最多,写信最多。他用邮票之多,每每教勤务兵惊讶”“这里住着王举人的佃户老郑,和老郑的儿子,儿媳妇。丁副队长嘱咐老郑帮忙他的朋友,假若他们也走到这里来。他又再三嘱咐老郑,切莫说出他自己与王家有亲戚的关系”等可见,他的“大少爷”绰号也交代了人物关系,他经常给未婚妻写信,并请未婚妻家的佃户老郑给自己的队员帮忙,这样的人际关系刻画出他是处在真实人物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物。
从“在途中,他把文城城内的形势告诉了大家,并且本着他在抗战前对文城的认识,说出哪里可以隐避,和哪里应当作为联络的中心”“他请示石队长:‘我愿意最先进城,看看情形。下午两点钟,咱们在东门外松树林里相会。‘得队长的许可”可见,他作为“大少爷”,对于文城情况很熟悉,所以会主动请缨侦察敌情,从而推动了情节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它仿佛已经不是山,而是一个伟大的会放射与接受炮火的,会发出巨响与火光的,会坚决抵抗暴力的武士”“偶尔有几座木筏子的河,也正像西边的大山,时常发出火光与炮响,成为决不屈服的战斗员”的描写,把景物拟人,实际上是借景物来写我军战士们永不屈服的战斗意志,景物描写也同样是人物刻画。
“地上连荞麦也割净了,西山的远峰极清楚地给青天画上亮蓝的曲线。山峰高插入云,也仿佛是一些利剑似的插入文城敌人的心中”,此处的景物写山峰如利剑,实际上是写我军战士如利剑一般插入敌人中心,景物描写与战场环境一致,渲染了气氛,烘托出战士们消灭敌人的决心。
随着情节发展,有着不同的景物描写,如文章开头对于文城周围大山、河流、收割干净的平原的描写,是大的战争环境描写;而丁一山前去文城侦察时,又写了文城东门外的松树林、松林西端的人家、树林东边近河等环境,从而让景物随着战事变化而变化,为将来战事的发生提供了真实具体的场所。
景物描写在文中还有过渡的作用,如刚开始写山与河,通过对山河如战士般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大山的脚底下,现在,有我们的一军人”“河北边,在文城的东北约五十里的王村,驻着我们的一旅人”,介绍完敌我双方形势后,又描写战场景物,并过渡到战事的变化和进展上,用景物描写改变了小说的节奏,作描写和叙述之间的转换,从而舒缓节奏,丰富内容。
10.D11.C12.C
13.(1)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全,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不要重视有才智的人了。
(2)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14.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韩庚子听取了段规的建议,魏宣子听取了赵葭的建议。而知伯没有听取知过的建议,最终失败被擒。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其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的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
“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破赵”与“三分其地”为连动结构,其间不宜断开,排除AC;
“亲之”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于是”的意思。句意:于是派使者送给知伯一座拥有万户人家的城邑。/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B.动词,说;名词,言词,意思,含义。句意:不要再说这些了。/你的卜筮结果,卦象没有不吉的言词。
C.“两句中‘阴’含义不同”错误,含义相同,都是“暗中”的意思。句意:知伯于是暗地里和韩、魏结盟将要共同进攻赵国。/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
D.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知过见知伯不听从他的意见。/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错误,于文无据。根据原文第三段“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可知,“阴约三军”是指秘密订立军事盟约,并不是张孟谈向他们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闻”,听说;“存”,使……保存;“安”,使……安定;“贵”,重视。
(2)“乱”,混乱;“翼”,从两边;“将”,带领;“犯”,进攻;“禽”,通“擒”,活捉。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根据“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复,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可知韩康子能听取段规的劝谏。
根据“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宣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可知魏宣子能听取赵葭的劝谏。
根据“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可知韩康子、魏宣子能听取张孟谈的劝谏。
根据“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可知知伯不能听取知过的劝谏,最终失败被擒。
综上分析可知,韩康子、魏宣子和知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听取别人建议。
参考译文:
知伯率领赵、韩、魏三国的军队征讨范氏和中行氏,把他们灭掉了。休整了几年之后,知伯便派人到韩国去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打算给他,谋臣段规劝谏韩康子说:“不能不给。知伯为人,贪得无厌而且凶狠固执,他来索要土地,如果我们不给,他一定会对我们韩国出兵。您还是给他吧。给他之后,他会更加贪婪,还会到别的国家去索要土地,别的国家不给,他必定会向这个国家出兵;这样的话韩国就可以免受灾祸之苦,而等待形势的变化。”韩康子说:“好吧。”于是派使者送给知伯一座拥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魏国索要土地,魏宣子不打算给他。大臣赵葭劝谏说:“您不如给他。”魏宣子说:“好吧。”于是也派人送给知伯一座拥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赵国,要求得到蔡和皋狼两地,赵襄子没有给他。知伯于是暗地里和韩、魏结盟将要共同进攻赵国。
三国的大军突然袭击晋阳城,于是战争开始。过了三个月也没能攻下晋阳城,于是把军队散开包围晋阳城,并决开晋水灌入城内。三军包围晋阳城三年,城中百姓在高处搭棚架居住,吊起锅来煮饭,钱财和粮食快要用完了,士兵疲倦病弱。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匮乏,城中力量用尽了,人们都很疲困,我守不住了。想开城投降,你看怎么样?”张孟谈说:“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全,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请您放弃这种打算,不要再说这些了。我请求去见韩国、魏国的国君。”赵襄子说:“好。”
于是张孟谈暗地里会见韩国和魏国的国君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知伯率领你们两国进攻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赵国亡了接下来就轮到你们了。”韩、魏二君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知伯为人,内心粗暴而又不讲仁爱,我们的计谋还没有成功就会被他知道,那么灾祸必然降临,该怎么办呢?”张孟谈说:“计谋出于你们两位之口,只进入我一个人的耳朵里,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两位国君立刻与张孟谈秘密联合三国军队,约定好日期,当天晚上,张孟谈返回晋阳城。张孟谈把这事报告给了赵襄子,赵襄子对着张孟谈拜了两次表示感谢。
张孟谈去朝见知伯出来,在军门外遇见了知伯的大臣知过。知过进去拜见知伯说:“韩、魏二君大概将会叛变。”知伯说:“不会这样的。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赵国土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了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知过见知伯不听从他的意见,就离开不再见知伯了。
赵襄子派张孟谈会见韩、魏的国君说:“约定今天晚上杀了守堤的官吏,放水去淹知伯的军队。”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魏的军队从两边夹击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15.C16.①运用了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是虚写;两岸枫叶纷纷飘落,是实写,虚实结合,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诗歌的意境。②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用秋风萧瑟枫叶飘落的寂寥、凄清的环境烘托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惆怅。③选取意象“枫叶”,枫叶呼应“秋月”的时节特征,诗人借枫叶飘落的萧瑟之景,表述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由古及今”错,诗句由“望”到“忆”引发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是虚写;两岸枫叶纷纷飘落,是实写,虚实结合,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诗歌的意境。
尾联写景,属于以景结情,满天枫叶飘落纷纷,诗人以萧瑟、凄凉的秋景烘托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枫叶落纷纷”中的“枫叶”是秋天的典型景物,呼应了上文“秋月”的意象,“秋月”代表怀人,而像“谢将军”和袁宏道那样的知音可遇不可求,一个“空”字写出世无知音的寂寞;因而诗人只能在纷纷飘落的枫叶中寂然离去,借枫叶飘落的萧瑟之景,表述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17.①.亦余心之所善兮②.虽九死其犹未悔③.空里流霜不觉飞④.汀上白沙看不见⑤.锦瑟无端五十弦⑥.一弦一柱思华年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犹”“猱”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示例:①锦上添花/如虎添翼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③绵延起伏
19.在绚烂的“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黑色的“BEIJING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表述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
20.示例:“冬梦”“飞跃”会徽被誉为多种文化元素合璧的典范,会徽设计融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苍劲朴拙的中国剪纸与匠心独具的现代艺术风格为一体,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会徽曾让汉字大放异彩”可知,此处是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也会因汉字大放异彩,可填“锦上添花/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在锦上面再绣上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如虎添翼:好像老虎增加了一对翅膀,比喻得到了有力的帮助,势力更加强大。
②此处形容会徽的线条生动逼真地刻画了运动员的矫健身姿,可填“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活灵活现:形容描绘生动,神情逼真,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
③此处与“重峦叠嶂”并列形容线条像山,据此可填“绵延起伏”。绵延起伏:山势高下延伸不绝。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缺少主语,去掉“让”。
搭配不当,“显示……承诺”应改为“表述……承诺”。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提取句子主干:“冬梦”“飞跃”会徽被誉为多种文化元素合璧的典范。
然后让其余修饰语单独成句,“因融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苍劲朴拙的中国剪纸与匠心独具的现代艺术风格为一体”这一状语去掉介词“因”,并添加主语“会徽设计”,改为“会徽设计融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苍劲朴拙的中国剪纸与匠心独具的现代艺术风格为一体”。
“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的”这一定语改为“会徽设计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
最后,根据逻辑关系,适当增删词语,连贯表述即可。
21.①我不仅学会了下棋
②也作用在下象棋上
③独立生活后我变了
22学生时代我爱好下棋,但棋艺不高;工作后,我懂得通盘考虑,棋艺进步很大。
本题考查学生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后文关联词是“而且”,因此前文是“不仅”,前文说一直看下象棋,后文说“而且懂得了下棋规则以外的规矩”,因此空缺处填写“我不仅学会了下棋”一类的句子。
第二处,前文说“我懂得了细心去做每一件事,懂得了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后文说“过去我总会以杀掉对方有生力量为制胜的主攻方向”,可见是的转变使得下象棋时的主攻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填写“也作用在下象棋上”一类的句子。
第三处,前文说“过去我总会以杀掉对方有生力量为制胜的主攻方向”,后文说“我”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结束学生时代的我来到北方工作,开始了独立生活”造成的,因此填写“独立生活后我变了”一类的句子。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的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根据“学生时代,我一直保持着闲时下象棋的爱好……那时候的我棋艺并不算出色,只是挂点小彩头赌一碗方便面而已,经常会输得一塌糊涂”概括为:学生时代爱好下棋,但棋艺不高;
根据“我的棋艺真正突飞猛进的时候,是在参加工作以后……这种转变,也作用在下象棋上。过去我总会以杀掉对方有生力量为制胜的主攻方向,独立生活后我变了,变得会通盘考虑哪些子可以丢、哪些子必须保护好,从以前不假思索落子逐渐变成慎重布局、以大局为重,以前浮躁焦虑的心性逐渐变得沉稳平和”概括为:工作后,懂得通盘考虑,棋艺进步很大。
23例文:
善假于物
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人类首次用望远镜成功求索了追寻百年的黑洞真容。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正确处理人类发展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显得愈发重要。而这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言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古人穿越千年的智慧来对待科学技术,以我之拙见,那便是,善假于现代之科技,为我们,也为子孙后代们造福。
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言以蔽之,这句话就是说任何事物的价值与作用于人类而言都是相对的。在我看来这尤其体现在科技上。便利出行的汽车,带来了大气污染的烦恼;对话世界的互联网,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问题:丰富生活的荧屏光线,摧毁了无数人的眼睛。
似乎这真的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塔楼之诗》中所说的:“总是使人间变成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曾试图将其变成天堂。”难道只有彻底摈弃现代科技才是我们的生存之道吗?恐怕未必,我们自古以来便有铸剑为犁的哲理,也有道法自然和谐共生劝勉,更有“祸福相依”的先人智慧。又如在当今,拥有摧毁世界力量的核能,也能被人类和平开发利用;新能源汽车正让我们的天空越发的湛蓝;墨子号量子卫星可通过加密钥匙让信息运输绝对安全。“合则留,不合则去。”再加上一颗直面困难的坦然之心或许是对待现代科技的最佳态度。
当然,如何处理与现代科技关系的问题不仅仅止步于留与弃,更关乎如何守住伦理道德底线。众所周知的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严重违反伦理道德和科研诚信,在国内外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也正好反映了易中天先生在《当代中国最缺什么》一文中所指出的“在我看来,当代中国人最缺底线。”(“如果你问中国当下的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而这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守住伦理道德的底线,善假于器,方能让科技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让我们重温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名,善假于器去杀死庸碌的情怀,照亮前方的黯淡,时常带着怦然心动如往昔般的感觉,不做纵容的悲怆与哭喊,一起拥抱科技新时代。
君子使物,不以物使。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既有事实的陈述,又有观点的表述。以科技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对于科技的认识和看法。
考生要把握好题干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过程:我们先来看一下材料,题目给出了三则材料,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前两个材料属于同类,都是近年来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隐忧,第三则材料的着眼点,从更为广大更高的角度指出了解决这一隐忧的办法:爱。要写好这道作文题,我们需要对科技有自己的思辨,清晰地认识到科技的益处和弊端分别在哪里,并提出正确对待科技的方式方法。构思行文的过程中,可以紧紧围绕剖析科技的利弊和如何对待科技进行表述和论证。本次作文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①携手科技共建美丽家园;
②携手新科技,展望新生活;
③美好生活,科技为帆;
④创新科技成就美好生活;
⑤科技兴则民族兴。
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一爱因斯坦
只有有效地继承人类知识,同时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拿到手,我们再向前迈出半步,就是最先进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学家。一温伯格
天才跟科学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一斯宾塞
科学家的成要是全人类的财产,而科学是最无私的领域。一高尔基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硕果,展望科学的未来,人类将高举科学的火炬登上宇宙的天堂。一霍金
1969年7月21日2点56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25年后,人类登月的奇迹首次以实物形式出现在上海。上海体育馆举办了“太空时代”展览会,吸引了5万观众观看了月球车、登月舱、月球岩石、月球探测器等。曾在月球上留下脚印的美国宇航员尤金·舍南特应邀来上海。
从根本,上看来,科学革命就是从“经验的东西向着实验的东西转变”。一美杜威
首先题目化用了《劝学》中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既能够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也非常契合材料中人类和科技的关系。前两段辩证地指出科技的利与弊,第三段开始说明“科技是把双刃剑”,也引出下文正确对待科技的态度和做法。
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江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模拟测试
语文试题
姓名:分数:
卷I(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极为普遍又极难名状的精神现象,如果用理论形式研究和表述,足可写成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倘若把阿Q的生活故事交给一般作家去写,也可能拉长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而这样做,则很难取得《阿Q正传》这样的社会效果与艺术效能。唯深于道者能浅言。独有这种短短的3万字的小中篇形式,能够获得惊雷闪电式的明快、深透的社会警醒效应,并透发出鲁迅那种特有的举重若轻、迅速见效的艺术风格。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表现出轻灵、跳跃、活脱的艺术特色。《阿Q正传》的“简单”正表现了鲁迅高超的概括能力。用现在的新词汇来说,这是一种“深奥的简洁”。
《阿Q正传》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还在于鲁迅能够紧紧抓住小说最主要的东西——精神胜利法进行描述,与此关系不大的情节则大胆省去。各章之间大省略、大跳跃,又富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例如,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的开头一句“在未庄再看见阿Q出现的时候,是刚过了这年的中秋”,既与第五章末尾阿Q“已经打定了进城的主意了”一句自然衔接,又把阿Q进城的大段过程轻轻一笔省略掉了。如果是别的作家来处理,很可能将阿Q这段由帮工到被迫给盗窃团伙充当小角色的曲折经历,当作至宝大为渲染,写成颇带传奇色彩的故事。然而,这样写只能是猎奇而已,篇幅纵然拉长到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品位却大大降低了,而且必定会淹没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刻画,丧失了作品最珍贵的思想价值。
鲁迅的处理方式与这种平庸写法迥然不同,开头省略的阿Q进城经历,仅在后来追叙阿Q向人们做自我吹嘘的情景时就交代清楚了。这样,只用一小段就取得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补足了这段空缺;其二通过阿Q不高兴再给举人老爷家帮忙的述说,凸显了他酸葡萄式的精神胜利法;其三通过人们由“肃然”“可敬”到“叹息而且快意”,再到“不帮忙是可惜的”的心理变化,写出了众人的精神胜利法。鲁迅这种超越平庸的高技巧、大手笔,出自对精神胜利法的深刻认识与加以突出表现的艺术自觉。
《阿Q正传》这种轻灵,跳跃、活脱的艺术特色背后,隐含着厚重、沉稳,执着的思想内容与文化意蕴,所以绝不显得浮飘。其篇幅虽短,分量却重;形式虽简,“含金量”却高。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创作实践证明了鲁迅一贯坚持的创作原则:“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素描、速写),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
(摘编自张梦阳《〈阿Q正传〉以少胜多的艺术》)
材料二:
鲁迅首先在《阿Q正传》的第一章“序”中,对中国文化中的崇高文体“史传”进行了莽撞无礼的冲撞。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史传”是崇高的文体。这些“传”不但等级森严,如皇帝用“本纪”、大臣用“列传”,而且血缘意识浓厚,如家传,家谱专叙家族衍传,族祖行状。同时,这些“史传”都被帝王将相所垄断,一般升斗小民根本无缘入“传”,如阿Q这样被剥夺了姓赵权利而且连名字也不甚了了的人更不可能入史。但鲁迅却将一个无姓无名的乡村流浪汉“入传”,显然是“有乖史法的”,颠覆了史传的体制。而且,鲁迅对庄严的“史传”表现得非常不恭。比如这部传记的“正传”居然取自“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且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相混。鲁迅不但要取笑“正传”,还要利用语词的正反联想特性,暗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传”皆是“歪(不正)传”,指控那些崇奉“秉笔直书”却将历史写成“家谱”和谀辞的史家。《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元叙事手法的采用,将传统史传中的“序”直接代之以小说的内容,而且出面对史传的章法进行调侃,将传主置于被解剖而不是受庇护的客体位置,从而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置,使二者平等对视,甚至以更高角度来俯视,这样就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
在《阿Q正传》第二章以后,鲁迅采用了“文不对题”的解构策略。他一方面使用传统历史话语拟定章题,从第一章“序”到第二章“优胜记略”到第三章“续优胜记略”,再到“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和“大团圆”,描述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王朝崛起史。这套王朝史的话语,具有神圣不可冒犯的威严。但是,小说标题下填充的,却是阿Q所遭受的无数次的失败直至走向死亡的内容。内容和标题之间的巨大差异或者说“文不对题”,造成对标题的反讽和解构,内容中的个人史瓦解了标题中的王朝史,而结合文体情况,实际上是虚构的小说文体以史传之名解构了史传文体。
(摘编自方维保《鲁迅与阿Q形象新解读——以堂吉诃德的二重极化为视角》)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把精神胜利法这种极为普遍又极难名状的精神现象用理论形式表述出来,写成的学术专著应该会很厚重。
B.《阿Q正传》以简短的小中篇形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警醒效应,并体现出鲁迅特有的艺术风格,超越了其他作家。
C.鲁迅在创作《阿Q正传》时敢于抓主放次,虽然使各章在叙述内容时出现大省略、大跳跃,但其内在联系却依然紧密。
D.这部轻灵,跳跃,活脱的作品因具有厚重、沉稳、执着的思想内容与文化意蕴,既避免了浮飘感,也拥有高“含金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鲁迅《阿Q正传》的写作方法上的独特性,但侧重点不相同。
B.鲁迅借阿Q之口简要交代进城的经历,却有“一石三鸟”的作用,可见“简”有时可以胜“繁”。
C.鲁迅将传主置于被解剖的客体位置,平视甚至俯视传主,以此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
D.鲁迅在使用传统历史话语拟定的章题下填充阿Q的个人失败史,目的是对阿Q进行讽刺。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
B.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
C.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郑燮)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4分)
5.鲁迅《阿Q正传》第一章“序”是从哪些方面解构史传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发①
老舍
不要说高梁与玉米,就是成熟最迟的荞麦,也收割完了。平原变得更平了,除了灰暗的村庄,与小小的树林,地上似乎只剩下些衰草与喜欢随风飞动的黄土。近处的河流与铁道,和远处的山峰,都极明显的展列着,仿佛很得意地指示出这一带的地势。
这是打仗的好时候。
大山在西边。我们不要说出它的名字吧,因为它仿佛已经不是山,而是一个伟大的会放射与接受炮火的,会发出巨响与火光的,会坚决抵抗暴力的武士。山下有向东流的一条不很大,也不很小的河。河的北边,无论是在靠近山脚,还是距山一二百,甚至于好几百里的地方,都时常有我们的军队驻扎。我们的军队时时渡过河去杀敌;敌兵也不断地渡过河来偷袭。这条浑黄,没有什么航船,而偶尔有几座木筏子的河,也正像西边的大山,时常发出火光与炮响,成为决不屈服的战斗员。
大山的脚底下,现在,有我们的一军人。
河南边,铁路东边,是被敌人攻陷的文城。
河北边,在文城的东北约五十里的王村,驻着我们的一旅人。
文城的敌军,望见远远的西山,便极度不安地想起山下的一军人——他们必须消灭这一军人,才能逐渐的“扫荡”山里的军队;他们只有消灭了山下与山上的军队,文城和其余的好多地方才能安安稳稳地爬伏在他们的脚底下,他们怕和恨西边的大山,正好像小儿在黑暗中看见一个丑恶的巨人一样。
同时,我们的驻在文城东北王村的那一旅人,就像猎户似的,不错眼珠地,日夜监视着文城的敌人。只要文城的敌马一往西去,他们便追踪而至,直捣敌人的老巢。
地上连荞麦也割净了,西山的远峰极清楚地给青天画上亮蓝的曲线。山峰高插入云,也仿佛是一些利剑似的插入文城敌人的心中。
右纵队自文城附近渡河,再向西;左纵队自文城先向西,而后再渡河,敌人分南北两路进攻大山脚下的我军。王村的一旅接到紧急命令,以先头部队两营渡河南进,相机袭击文城和车站。由全旅选派的便衣队首先出发。他们的任务是:一,要混进城去,探听敌情;二,要把旅长给城内维持会会长——王举人——的劝告书送达;三,要在城内散布开,以便里应外合,克复文城;四,假若攻城不得手,他们便到车站上破坏交通,并毁坏堆栈。
任务是艰巨的,可是三十二条好汉的脸就像三十二面迎风展动的军旗那样鲜明,壮丽,严肃。他们似乎不知道什么叫作危险,而只盼着极快地混进城去——一到城里便好似探手到敌人心脏里去,教敌人立刻死亡!
对化装、入城、埋伏、袭击……他们都是老内行。只要还有中国人的地方,他们便能钻进去;像只要有风便能放起风筝那么简单而有把握。
副队长中尉丁一山虽然已经从军二年,却还像个学生。他原本是位衰落了的大户人家的少爷。在胆量上吃苦耐劳上,他是个顶好的军人——要不然他也不会被派为副队长。但是,在他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还保留着一些少爷气。他决不想再做少爷,也丝毫没有以身家做人的意思;可是,不知不觉地在像一定神或一微笑的小动作上,他老遗露出一点他的本色。
因此,他在军队中的绰号便是“大少爷”。
在初一得这个绰号的时候,他心中时时感到不大舒坦。及至被大家叫惯了,而且看清大家丝毫无恶意,他也就不大理会了。久而久之,以他的勇敢、忠诚和知识,他给“大少爷”挣来一些光辉,使喊他的人不能不表示出亲热与尊敬。
在朋友中,最足以表示出他的大少爷气味的是他得信最多,写信最多。他用邮票之多,每每教勤务兵惊讶。他的信,十封倒有八封是寄往文城的。文城的王举人——现在的维持会会长——曾经教过他的书,而王举人的女儿,梦莲,是他的未婚妻。他的信都是写给梦莲的——自从他的岳丈附逆,他的信中永没提及那个老人一个字。
从王村一出发,丁副队长的脸就是红的。他异常地兴奋。偷入文城,除了职分上的任务而外,他还要去看看他所爱的人,而他所爱的人的父亲却是汉奸!把所有的主意都想过了,他想不起怎样处理这件事才好。
在途中,他把文城城内的形势告诉了大家,并且本着他在抗战前对文城的认识,说出哪里可以隐避,和哪里应当作为联络的中心。
在大家打尖休息的时候,他请示石队长:“我愿意最先进城,看看情形。下午两点钟,咱们在东门外松树林里相会。”得队长的许可,他揣起几个馒头,快步如飞地向文城走去。他所提到的松树林是在东门外,离城门大概有五里地。松林的西端有个人家,孤零零的从松枝下露出点黄色的茅草屋顶。树林越往东越靠近河岸。假若看见树再渡河,过了河便可以跑入松林去隐藏起来。丁副队长便是走这条路的。到了树林的西端,他在那孤零零的人家门外耽误了两三分钟。这里住着王举人的佃户老郑,和老郑的儿子,儿媳妇。丁副队长嘱咐老郑帮忙他的朋友,假若他们也走到这里来。他又再三嘱咐老郑,切莫说出他自己与王家有亲戚的关系。
老郑让他喝水,他不喝;让他吃东西,他不吃;让他看一看郑家娶来不到一年的儿媳妇,他摇头。就好像有什么鬼怪追着他似的,他连一句客气话没说,便急急地跑去。
老郑莫名其妙地呆呆地望着王宅的姑老爷的后影。他呆立了许久。在他刚要进屋里去的时节,他仿佛听到远处响了两枪。
注解:①选自老舍创作于1943年的中篇小说《火葬》第一部分,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以简练的语言将抗战时期文城附近的敌我态势作了介绍,交代了故事发生背景。
B.选文由“一军”“一旅”“左右纵队”到便衣队“三十二人”,由大到小地展现了英雄群像。
C.选文具体地介绍了全旅和便衣小分队的作战任务,给读者以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D.选文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中国人民不可侮、誓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民族情感。
7.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助于老郑的心理活动描写,再次强调了丁一山王宅准女婿的特殊身份。
B.“呆呆”“呆立”写出了老郑的善良和淳朴,也表现了他对丁一山的担忧。
C.“仿佛”二字写出了老郑对枪响听而不闻,反映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摧残。
D.最后一句不交代枪声的来源,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后来故事的期待。
8.选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到“大少爷”绰号,试作分析。(8分)
9.景物描写对作品的人物刻画、主题表述、情节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任选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贪),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宣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赢。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
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春秋后期,晋国内乱,主要有六家卿族,分别是知氏、韩氏、赵氏、魏氏、范氏和中行氏。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土和军队,经常相互攻打,其中知氏实力最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B.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C.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D.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于知伯”与“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苏武传》)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B.“勿复言也”与“体无咎言”(《诗经·卫风·氓》)两句中的“言”字含义不同。
C.“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苏武传》)两句中的“阴”含义不同。
D.“知过见君之不用也”与“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
B.三国之兵围攻赵国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献城投降,张孟谈不同意他这样做。
C.张孟谈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后,不仅向其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D.知伯顺利向韩、魏索要了土地,盲目自信,不能明察形势,且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知伯最终兵败的重要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
(2)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14.韩庚子、魏宣子二君,和知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诗阅读(共2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不讲究对仗,信笔写来,妙笔天成。写景疏朗有致,抒情含蓄不露。
B.首联直接点明“牛渚夜泊”之景,诗人文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通讯行业营业员岗位总结
- 幼儿园工作总结点亮孩子未来的希望
- 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岗位总结
- 2024校园消防安全应急预案(34篇)
- 减资协议书(2篇)
- 别墅区住宅租赁协议(2篇)
- 全民读书心得体会
- Unit1TeenageLife(词汇短语句式)-2025届高三人教版英语一轮复习闯关攻略(解析版)
-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分层作业)(解析版)
-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 眼镜店年终总结及计划
- 汽车行走的艺术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一年级新生家长会课件(共25张课件)
- 广东省东华高级中学2025届高一上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GB/T 22081-2024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控制
-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闵行区华东师大二附中九年级(上)月考数学试卷(10月份)(含解析)
- 心理健康教育(共35张课件)
-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目录(一至六年级上册下册齐全)
- GB/T 44271-2024信息技术云计算边缘云通用技术要求
- 工业项目投资估算及财务评价附表(有计算公式)
- 2024-2030年中国Micro LED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市场前景趋势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