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学试题(社会学)-社会学概论历年考试高频考点试题附带答案_第1页
2024年大学试题(社会学)-社会学概论历年考试高频考点试题附带答案_第2页
2024年大学试题(社会学)-社会学概论历年考试高频考点试题附带答案_第3页
2024年大学试题(社会学)-社会学概论历年考试高频考点试题附带答案_第4页
2024年大学试题(社会学)-社会学概论历年考试高频考点试题附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大学试题(社会学)-社会学概论历年考试高频考点试题附带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什么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为什么说社会有计划的发展只有到了现代社会才有可能和必要?2.我国当代的家庭有哪些变化?3.目前我国社会阶层变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4.家庭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哪些?5.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阐述,可概括出物质生产方式的哪三大基本特征?6.社会学家提出了哪些功能理论?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是什么?7.简述福特主义的特征。8.简述合理的社会流动及其作用9.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有哪些?10.简述社区的四层含义。11.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哪些弊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阐述我国社会保障应如何发展?12.如何进行组织协调?13.偏差行动14.简述城市化及其动力。15.社会互动的深度16.简述实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17.简述偏差行为的负功能。18.组织决策19.什么是社会结构?有哪些主要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结构的出发点有哪些?20.举例说明角色扮演及过程21.简述社会控制的概念及特点。22.社会组织有哪些特征?23.简述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的含义。24.简述虚拟社区的特征。25.根据维系群体成员纽带性质的不同,社会群体可以分为哪些类型?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简述影响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2.当代中国社区服务的特点及意义。3.简述社会制度的构成。4.结合关系5.人的社会化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6.社区纵向格局7.简述学校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8.韦伯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9.我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哪些大的发展阶段?10.试述可持续发展。11.从历史上看,家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12.简述迪尔凯姆关于机械整合与有机整合的理论。13.简述非正式群体及其功能14.主流文化15.社会互动的向度16.简述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17.简述地位教育的特点。18.关于社会互动,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理解?19.简述社会变迁的定义。20.简述全球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21.社会学提出了哪些经典的社会类型范畴?22.简述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23.违规行为24.社会学的社会功能有()A、描述的功能B、解释的功能C、规范的功能D、推理的功能E、预测的功能25.简述社会角色的含义。第3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含义。2.试述科层制的特征并分析其优点和弊端。3.简述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4.简述人际关系理论为更新人们对组织管理的认识带来的突破性启示。5.简述我国当前的弱势群体问题。6.根据生命历程理论,个人在不同时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有哪些?7.什么是社会问题,它由哪些要素构成?8.角色社会化9.从个人和社会角度分析如何把握社会控制的“度”10.初级社会群体有哪些特点?主要功能有哪些?11.文化集丛12.现代社会学的利益群体范畴13.社会的基本功能是什么?14.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主要是因为什么?15.简述当前城镇化的特征。16.家庭类型17.论述社会研究的科学程序有哪些阶段。18.价值观念社会化19.简述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观。20.反叛2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2.文化反功能23.宏观控制24.什么是合理的社会流动,它对社会运行有何作用?25.社会发展为什么会出现“无主体”的困境?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社会发展方向、进程和后果的社会变迁形式。这种变迁是在规范化的统筹计划指导和管理下进行的,现代社会绝大多数的社会变迁都是一种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1)现代社会实现有计划变迁的可能性 在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有限性、经济交流与社会沟通的有限性和人类对社会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使人类对社会的发展缺乏整体的计划指导,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即现代社会以后: ①现代社会的组织化、管理体制的科层化、理性化与广泛参与性、教育的发展与人的现代化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提供了组织基础、制度基础、理性精神和人才基础。 ②现代社会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有目的认识社会与控制社会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社会科学提供哲学意义上的整体认识论和方法论。提供政策理论、制度理论、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提供现代科学方法论,提供技术方法和手段,如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对我们从整体。综合与普遍联系的角度去把握社会非常有帮助。 ③社会交流的扩大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使社会有计划发展的认识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已逐步达成共识。 (2)现代社会实现有计划社会变迁的必要性 ①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要求社会发展的有计划。 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需要必然要求社会发展的计划性。 ③经济与社会发展全球竞争的加剧,必然使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更加重视有计划的社会变迁。2.参考答案: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整体性的大变迁,当代中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家庭规模小型化。从从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动率的加大、离婚率、晚婚率及婚龄人口未婚率的增加,尤其是长期、有效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户均人口迅速减少,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传统的“五口之家”的概念已不适应于中国了。 ②家庭核心化。核心家庭已在各种家庭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主干家庭仍有一定比例,而联合家庭则趋于消亡。 ③家庭功能的部分外移与重组。包括:生产功能的局部外移;生育功能的削弱;家庭社会化功能的部分外移;家庭抚养和赡养功能的部分减弱;休闲与娱乐功能的部分外移;情感交流功能的加强。 ④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变化。表现:追求婚姻自主性和独立性已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婚姻观的主流;自由民主、男女平等的家庭观念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⑤家庭问题的突出和日趋社会化。由于价值观念转换、社会生活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转型时期多种社会矛盾的交织,家庭问题明显增多并已成为社会性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离婚率持续上升;家庭暴力呈上升趋势;买卖妇女、拐卖儿童的案件居高不下;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老年空巢家庭的经济抚养和精神慰藉问题开始突出;青少年与妇女犯罪和家庭问题的联系加强等等。3.参考答案: 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变化是由于巨大的政治经济变动引起的剧烈的社会分化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例如农村的亦工亦农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城市的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厂长经理阶层等;二是阶层与阶层之间、阶层内部收入差距拉大,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和社会不平等的现象。随之阶层之间、阶层内部产生了一些冲突与矛盾。4.参考答案: 家庭未来的发展趋势有: (1)高离婚率、低结婚率。 (2)单亲家庭和继父母家庭的增长。 (3)生育率的下降。 (4)未婚同居者增加。 (5)单身户增加。 (6)妇女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 (7)性、婚姻、家庭和生育的分离。5.参考答案: 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6.参考答案: 1.社会有机体功能理论 受生命科学的影响,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最先把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类比,对社会功能进行了论述。孔德认为,生物有机体可以被分解为要素、组织和器官,对社会的分析也同样可以这样分析。社会有机体可以分为家庭、阶级或种族、城市与社区三个层面。孔德称家庭为社会真正的要素或细胞,称阶级种族为社社会真正的组织,称城市与社区为社会的器官。 在孔德研究的基础上,斯宾塞充分发展了社会有机体功能理论。斯宾塞以为,社会和有机体之间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生物有机体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结构的分化;结构的分化伴随着功能的分化,每一分化的结构都担负着一定的功能;结构和功能通过相互依赖实现整合;结构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整体总受其组成部分的系统过程影响;整体解体后,有机体和超有机体都能继续存在一段时间。有机体与超有机体除了以上相似之外,也有相异之处:关键程序不同,相对于有机体,超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较为松散;关联方式不同,相对于有机体,超有机体多用符号连接;在意识和自觉程度上,超有机体中所有单元都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而有机体中只有某一部分有这种性能。 依据对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的比较分析,斯宾塞发展了必要条件功能主义的思想,即为了适应环境,有机体和超有机体必须具备某些必要条件。比如,生物有机体为了生长发育,必须有一套营养摄取系统。社会为实现整合,就必须有权力机构,通过权力的运用,社会秩序得以维持。这种必要条件功能主义可以综合成四个方面:结构功能必须满足某种基本需要,比如获取和传输资源等;群体、社区、地区或整个社会都显示出同样的需求;满足这些基本需要是各层次系统的重要动因;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则社会越能适应环境。 必要条件功能主义使得对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的分析变得简单。人们只需要考察四种需要就能很好地分析有机体:不同部分整合的需要、维持系统各个部分的需要、生产和支配信息及物质的需要、政治调整和控制的需要。当系统很简单时,这些需要由系统中的要素就能满足;当系统变得复杂时,这些需要就必须由一定的结构满足。 迪尔凯姆继承了孔德的社会有机体功能理论。迪尔凯姆认为社会自身可被看做是一个实体,社会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但各个组成部分又不能被简单地还原。各个组成部分是完成整体基本功能和需要的必要条件。迪尔凯姆提出了生活会“常态”和“病态”的概念,认为社会的病态与常态是和整体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关的,整体需要得到满足社会就是常态,否则就为病态。所以,社会系统存在着一定均衡点,围绕着这个均衡点的功能得到了满足则社会就会正常运行。迪尔凯姆注意到了有机体功能理论中潜在的目的论的危险,即事件的功能就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对于这一点,迪尔凯姆虽然力图极力避免,但还是陷入了目的论的漩涡。 布朗与马林诺斯基都受到了迪尔凯姆的影响,但是他们也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不同观点。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功能主义的主要弊端就是其目的论的倾向。为了避免迪尔凯姆功能理论中的目的论,拉德克利夫-布朗用“存在的必要要条件"去替代"需要"一词。拉德克利夫·布朗这样做的理由是无须假定存在着普遍的人类或社会的需要,而什么是生存所必须的条件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于是结构分析与功能分析的基本逻辑就变成:社会组成部分最低程度的整合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功能是维持最低限度整合的过程;因此,可以用对社会整合的作用来说明社会具有的结构性。根据这种逻辑,布朗认为可以用社会结构对团结和整合的需求来解释文化要素,如宗族准则和宗教仪式时整合的作用。但拉德克利夫-布朗没有详细指出如何评估使社会系统存在下去的功能统一的必要程度以及检验这种假设所必须的操作步骤,所以其功能理论陷入一个同义反复:因为社会存在,所以它必定存在着最低限度的整合。 马林诺斯基的功能理论为了消除功能理论的目的论缺陷,重新引人了斯宾塞的研究方法,实现了功能理论的回归。马林诺斯基引入两个概念:一是系统层次,二是在各个层次上,需求复杂多样。系统有三个层次:生物的、社会结陶的和符号的。生物系统处于底层,社会结构处于中层,符号系统处于上层。结构和符号系统对社会学的分析是重要的。每个层次上都有基本的需要和生存39条件,这些需要和条件得到满足是社会结构整体和文化一致的前提。某一层次系统需要的满足必然制约着靠近它的系统层次需要的满足方式。马林诺斯基强调制度分析对于分析结构系统层次的必要性。在他看来,制度是满足必要条件的行动被组织成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模式。 2.默顿的功能理论 默顿的功能理论被称为经验主义分析的功能理论。默顿认为,宏大理论的建设必须以经验为基础。功能主义理论最大的缺陷是太过于宏观却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默顿认为功能主义应建立中层理论。中层理论既包含了定义清晰的操作化概念,又能对有限社会现象的关系进行论述。默顿的操作方法是用功能主义的特定范式来阐述中层理论。默顿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功能主义假性假定。假默顿认为功能主义理论有三个问题的假定,即功能一致性假定、功能普遍生假定、功能不可或缺性假定。功能一致性忽略了社会整合类型、方式、程度、范围以及社会系统各部分中既存事件的各种影响。功能普遍性假定忽视了社会事件不单单具有正功能,而且还具有负功能、显功能、潜功能。功能的不可或缺性忽视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种类型的“功能替代物”的存在。 从经验分析出发,默顿提出了自己的功能分析方法。默顿的功能分析坚持认“纯粹描述”个体和群体行动开始,通过研究行动意图、顺从倾向和越轨动乱来说明行动模式所发挥的功能情况,通过研究一些潜在模式的作用来了解行动模式的潜功能。这样:功能分析就能解决行动模式所发挥功能的均衡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对行动模式所发挥的功能做了全面考虑,解决了早期功能主义理论存在的问题。7.参考答案: 1.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形成的流水线作业及其相关的工作组织,大规模生产极高地提高了标准化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2.劳资双方从劳资双方关于工作过程控制权的斗争转变为保障就业权和工资决定的斗争。最终形成了劳资集体谈判制度为核心的劳资关系新形式。 3.专项化机器的投资和低技能工人相结合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通过加速资本周转来降低高资本有机构成对利润率的影响,促进了企业之间从向一体化过程,从而在主要行业形成了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8.参考答案: 第一,有利于形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社会分层结构,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分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合理社会流动可以增加社会成员改变自身地位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的发展; 第二,有助于拓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界面,增进不同社会接触之间的相互了解与相互联系,加强社会整合,缓解社会冲突,从而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三,合理社会流动加强了个人才能、成就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联系,因而能够有效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精神,促使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社会系统注入强大的活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9.参考答案: 第一,个人条件。个人条件又可分为先赋条件和自获条件。 第二,社会条件。社会条件主要是制度条件和文化条件,具体体现为就业制度和职业声望观念。10.参考答案: 1)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 2)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3)社区共同生活的人们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它活动; 4)社区存在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11.参考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先后建立了城镇、乡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保障制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上保障了城乡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下逐渐形成的,它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暴露出了明显的不足之处。 其主要表现为: (1)社会保障事业的社会化程度低,国家和企业负担沉重,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2)社会保障事业覆盖面小,不适应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3)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参与社会保障的义务观念淡薄。 (4)管理体制不顺,立法滞后,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些问题表明,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改革。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总体上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需要与可能相结合。 (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3)城乡有别,区域有别。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应该是: (1)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坚持机会均等与效率优先相结合。 (3)实行社会化统一管理。 (4)建立多渠道、多类型的社会保障体系。12.参考答案: (1)组织冲突和组织协调是组织运行过程中两个突出的方面,组织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进行组织协调,化解组织冲突,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组织冲突包括组织内部冲突和组织外部冲突两类。 (3)组织协调是及时处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避免矛盾和问题的激化和恶化,预防和解决组织冲突。 (4)怎样进行组织协调呢?首先要增加沟通和了解,加强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思想、信息、感情方面的交流,避免或减少误会,增加各方的相互信任感;其次要进行及时的各种利益的协调;第三是需要积极开展公共关系工作。13.参考答案: 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14.参考答案: 所谓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的一个历史进程。它包括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3个方面: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社会生活向城市性状态转变,城市生活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的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经济发展。首先是农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准备了基础。近代以来工业化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近现代工业要求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依托,要求便捷的交通、运输及商业服务,这些只有在城市中才能实现。因此,近现代大工业大多兴建于城市,这导致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 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及社会管理机构的完善,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城乡差别,城市中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吸引了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提供了现实条件。农村的推力与城市的拉力相结合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15.参考答案: 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我们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感情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几方面来分析互动的深度。16.参考答案: 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通常包括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斗争和人际交往等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积累是一个以教化和互动为前提、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实现的过程。17.参考答案: 偏差行为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如果各种偏差行为大量出现,无疑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妨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偏差行为的负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1)干扰正常社会生活秩序。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18.参考答案: 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19.参考答案: 社会结构一般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 社会的主要结构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上层建筑、阶级和阶层结构、人口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 (1)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三个方面。 (2)社会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结构之上的意识形态和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结构包括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3)阶级和阶层结构是社会学分析社会结构的重要范畴。虽然阶级和阶层的涵义在不同的社会学家那里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基本涵义都是指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标准被分为不同的层面。 (4)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具有不同性质的人口的构成关系。人口的性质可以分为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因此人口结构相应的有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文化教育结构等。 (5)民族结构是指社会的民族成分、分布状况和发展程度。 (6)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各种类型的家庭及其内部的恒定关系。家庭结构是人类社会最稳定的社会结构之一,与其他各种社会结构具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有很多出发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心理。这种出发点主要受心理学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中,他把人类的心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组成部分,三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人类的各种行为模式。格式塔心理学也把人类的心理看成是具有结构的。从心理结构出发分析社会结构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结构与人类的心理结构密切相关。以心理结构作为研究社会结构的出发点又分为两种,一是认为心理结构反映社会结构,比如迪尔凯姆;二是认为社会结构反映心理结构,比如列维-斯特劳斯。 (2)形式。从这种出发点研究结构的主要代表是齐美尔。齐美尔注重挖掘个体和群体互动中的永恒互动形式,而忽略互动中的内容或互动性质。这些永恒的互动形式就是人类行为的潜在模式,也就是社会结构。齐美尔强调:"尽管从目的性和一般意义来看,社会群体最为变幻莫测,不过,群体内部个体成员之间仍然具有同样的行为模式。我们在国家、教区、反叛者群体、经济团体、艺术学校甚至家里,都能发现优越与卑从、竞争、劳动分工等不可胜数的相同特征。无论这些联系的旨趣相距多大,但对旨趣的认识形式却可能是相同的。" (3)行为。人类的互动过程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结构。从行为结构出发研究社会结构的社会学家们认为,人类行为与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方面的奠基人是米德和舒茨。米德认为,个体具有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行动能力。个体的行动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①角色认知,即认清自己需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②角色调整,即根据自我感知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以应付不同的情景。 ③角色参与,根据自己习得的行为模式,积极参与角色互动。米德认为,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解读与个体的反思性衡量,社会结构得到有效建构和维持。舒茨强调外在规范对社会个体的约束,规范、价值、信仰和角色规定行为的经验和路线。 (4)需求。持这种出发点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结构是人类需求结构的反映。人类需求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类需求的不断发展,将导致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观就是以需求为出发点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的需求导致了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生,而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需要人们以一定的关系结合起来,于是各种社会结构就产生了。20.参考答案: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 第二,培养角色意识 第三,时间角色规范和表现角色行为21.参考答案: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则主要指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特点: (1)普遍性 (2)规范性 (3)多重性22.参考答案: 社会组织有如下的特征: 第一,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 第二,非情感的关系; 第三,规范的互动形式; 第四,复杂的组织结构。23.参考答案: (1)所谓阶级是指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 (2)所谓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3)社会分层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24.参考答案: (1)交往具有超时空性。 (2)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 (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 (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25.参考答案: 按照维系群体成员纽带的性质不同,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三类: ①血缘群体-指依据血缘关系或生理联系而结成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氏族、部落等具体形式。 ②地缘群体-指依据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包括邻里、老乡等, ③业缘群体-指依据职业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包括各种社会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文化教育和艺术组织等。业缘群体的形成与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相联系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业缘关系占据了主要地位。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1)人类资本 (2)社会网络 (3)社会制度 (4)社会偏见2.参考答案: 所谓社区服务,就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服务活动。与其他的经营性服务,及西方国家的社区照顾或社区福利政策相比,我国的社区服务具有自己的许多特色: ①区域性与功能性相结合 ②福利性与经营性相结合 ③群众性与组织性相结合 ④情感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社区服务对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方便居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优化社区环境,促进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渠道,推动经济发展;此外,社区服务还具有完善城市功能,搞好城市管理;密切党群关系,净化社会风气等其他功能。3.参考答案: 1)社会价值观; 2)社会规范体系; 3)权威与地位结构; 4)社会机构与设施。4.参考答案: 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5.参考答案: 个人条件: 1、人有较长的生活信赖期。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人有语言能力。 4、人类具有思维能力。 社会条件: 1、家庭。 2、学校。 3、同龄群体。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播媒介。6.参考答案: 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会的联系。7.参考答案: 在现代社会中,将儿童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架桥梁,毫无疑问,属于学校。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的影响便取代家庭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作为社会化机构,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而这种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塑造在现代社会中是无以替代的。现代社会的正规教育时间,一般长达9年至16年,在这期间,学校除了向学生传播各种知识与技能,在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还会充分利用学校来为自己培养接班人,引导和鼓励学生尊重既有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力求向学生传授长期以来形成的情感和价值规范。其次,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的、完整的结构,它是社会的雏型。实际上,每个学校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微型社会,有其独特的地位、角色、文化、价值标准、传统甚至仪式或礼节,儿童在这里扮演着学生、同学、朋友等各种社会角色,并在课堂里和其他公共场合与老师、同学、校长等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互动。所有这些,都对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规范合乎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8.参考答案: 韦伯理论中的社会人分层的标准有:经济标准,社会标准,政治标准。韦伯赞同马克思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但起关键的经济因素不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否,而是一个人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经济能力。韦伯事实上直接把收入当做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韦伯所说的社会分层的社会标准是社会声望,即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中所得到的评价的尊敬。韦伯认为,社会声望因素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是独立于经济因素的,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并不一定拥有较高的社会声望。社会分层的政治因素,韦伯看作是权力,他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在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9.参考答案: 我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大阶段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是在旧王朝体制下探索资本主义发展取向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时期。 第二个大阶段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是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加深的时期,国家的实效统治断裂,现代化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被挤压在一条窄缝中继续地进行。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趋于边缘化。 第三大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9年改革开放。这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实现了以工业化为内容的现代化。 第四大阶段是从1979年至今。这是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在这一阶段上,中国的工业化开始逐步进入罗斯托等人所说的“起飞”阶段,以工业化为内容的现代化进程得到更进一步的推进。10.参考答案: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 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 1、从人与自然的矛盾来看 (1)人类的产生,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认识关系、改造关系、价值关系。人类对自然的这种认识、利用和改造,又严格地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会对自己造成危害、破坏,因而或早或迟会受到自然的处罚和报复,反过来危害人类自身。 (2)工业社会一方面使人类发掘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对自然的空前破坏。于是人们开始反思自工业文明以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引起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3)人们必须寻求一种使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道路,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然而人口高速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短时间内不可调和。 2、从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矛盾来看 (1)人与人的矛盾,比之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现得更为尖锐和复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地域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矛盾,种种矛盾常常表现为不同形式的战争。 (2)究其原因,有观念上的不同与尖锐对立,更深层的是由于利益分配、财产占有、资源环境的掠夺等造成的利益冲突。 (3)人类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中,不只有局部对局部的矛盾,还存在着市场主体的局部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的矛盾。 (4)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不平等与利益冲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意义是深远的。 1、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 2、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3、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利,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 4、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5、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11.参考答案: 家庭的演化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进化的过程,历史上大致经历了四种家庭形态: ①血缘家庭。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式。出现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是一种氏族内部按辈分划分的婚姻形式,即年龄相近的青壮年兄弟姐妹相互通婚,排斥了上下辈之间的婚姻关系。 ②普那路亚家庭。人类历史上第二种家庭形式。有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命名并把它作为群婚家庭的一种典型。这种家庭形式出现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它已经开始在家庭内部排除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而实行两个集团之间的群婚。人类的婚姻形式也由以往的内婚制转变为外婚制。 ③对偶家庭。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是由群婚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过渡的一种择偶式的家庭形式。这种家庭由一对配偶在对偶婚的形式下结合而成,所生子女归母亲所有。 ④一夫一妻制家庭。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这种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与家庭形式的确立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并适应于整个文明时代。12.参考答案: 机械整合规模小,社会分工和角色分化较少,家庭是社会最重要的单元,个人之间的或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占统治地位,人的行为主要受习俗以及传统所控制,社会的同质性很强,变化缓慢,社会成员被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带有社圣性的集体意识联系起来,社会运用约束性法律惩罚一切越轨行为。 有机整合规模大,有大量而复杂的劳动分工,社会角色高度分化,经济的,政治的,教育的等社会组织取代了家庭的核心地位,在人际交往中占统治地位的非个人的、不具感情色彩的次级关系,社会异质性强,社会成员之间在分工基础上产生了相互依赖的关系,原有的集体意识被削弱,个性、个人意识发展起来,社会用恢复性法律调整人与人的关系。13.参考答案: 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是指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非正式群体有正、负两方面的功能。 正功能表现为:对个体来说,⑴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 ⑵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 ⑶情绪反映充分表露; ⑷提供独立的机会。 对管理工作来说: ⑴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 ⑵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 ⑶提供工作满意感。 非正式群体的负功能: ⑴目标冲突;⑵逆从行为问题;⑶抵制变革;⑷遥言问题。14.参考答案: 一定社会地位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15.参考答案: 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16.参考答案: (1)价值观与价值判断; (2)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 ;(3)组织设置; (4)权力体系。17.参考答案: 1.地位教育与一个时代的现实生存条件没有必要的联系,接受某种教育是出于表现社会地位的需要。 2.地位教育是获得上层社会地位的手段之一。 3.地位教育有较为强烈的排他性,对于某一个阶层是一种权利,而另一个阶层是遥不可及的18.参考答案: 第一,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体和群体)之间。社会互动是一个关系性范畴,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形成社会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离群索居的人不能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互动。 第二,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信息交流,或者互动双方不理解,互动就无法进行。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在一起并不一定必然发生社会互动关系,只有他们互相传递信息,产生了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互动才发生。 第三,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交往,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使跨时空的信息传播成为可能,大大拓展了社会互动的时空范围和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信件、电话、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手段进行交流与互动。 第四,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景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互动依赖于互动双方对交往情境的理解,在相同文化和社会情境中,一般都会有约定俗成的互动模式和规则。 第五,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例如,班级中,同学常一起交流,一起旅游,班级和谐,会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尽管社会互动一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网络和社会结构中进行的,但是人们在互动的基础上,又会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复杂的社会网络。19.参考答案: “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20.参考答案: (1)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贸易。 (2)在政治方面,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3)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 (4)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太乐观。21.参考答案: 1.孔德的社会三阶段理论 孔德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神治的社会,社会活动以战争为主。其次是重视人权、法制的社会,社会活动中战争仍存在,工业活动不断发展。最后是工业社会,社会活动中工业处于支配地位。孔德认为,人类社会的三种形态的更替不是顺次出现的,而是交叉进行的。 2.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滕尼斯依据社会结合关系的不同,将社会划分为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社会结合关系的区别标准是其中所包含的集合意志。滕尼斯把集合意志划分为自然意志和本质意志、理性意志和选择意志。代表自然意志、本质意志的社会结合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就是礼俗社会,代表理性意志和选择意志所构成的社会就是理性社会。 3.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社会迪尔凯姆根据社会分工的不同,将社会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种社会。在机械团结的社会中,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成员在道德和思想方面是同质的。社会个体受传统的支配,没有个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机械关系,社会的整合是建立在思想和道德同质基础上的。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中,社会分工发达,社会成员在道德和思想方面是异质的。社会分工导致传统力量的衰退,社会个体个性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机关系,社会整合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 有的社会学家以社会生存方式为标准把社会区分为:狞猎或采集的社会、畜牧的社会、初农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22.参考答案: “三农”问题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 开成“三农”问题的原因有: (1)长期的偏向工业、偏向城市的发展战略,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固化,工农差距扩大。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各种矛盾的制约。 (3)农业投入不足,难以完全满足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4)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 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赋予农民国民待遇。 二是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计划生育政策。 三是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四是加速政治体制改革。 五是实行行政区划改革,促进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加快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 六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土地规模经营。23.参考答案: 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24.参考答案:A,B,C,E25.参考答案: 社会角色的含义: (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 (3)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4)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第3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一)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二)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2.参考答案: 一、科层制的特征 1、所谓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2、作为理想类型,科层制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科层制组织通过对组织各项工作的细致分工赋予每个职位以特定的权力,使占有职位的个人能够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以及拥有的权力。这些责任和权力都以组织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组织中的各个职位遵循层序原则规定等级体系,上级可以监督下级,下级服从上级命令并接受上级审查。但因为上下级各有固定权限,因此这并不意味着上级有权越俎代庖而把下级负责的事务揽入自己职责范围。也就是说,原则上,上级只能督办但不能代劳。 (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组织的内部活动和对外活动都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来进行,并保存公文档案。组织运行中产生的各种规章动议、决议、指示、法令都用文字固定下来。由此产生的一个后果便是办公机关的形成并逐渐成为组织的核心。组织要求任何成员都必须分清办公和办私的界限。这一要求最终使组织的办公场所和私人宅第分隔开来。 (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职务的分工使职务工作成为专业工作,需要专门的培训。组织在招聘人员时就是按照职位所需的专业技术的标准来录用。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组织成员达不到足够的专业资格,就要被解除职务。这不仅适用于下级职位,而且适用于高级职位和组织领导。 (5)照章办事。 科层制组织要求其成员在处理事务时完全按照组织制定的规则行事,不看人行事,不掺杂任何个人的好恶爱憎,个人的情感因素不得干扰组织事务的处理。 二、科层制组织的优点和弊端 1、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相比较其它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 2、一般认为,科层制组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一系列问题。 (1)形式主义。科层制强调组织成员应严格照章办事,然而过度的照章办事也会产生形式主义的弊端,即组织成员将把照章办事本身视为首要的甚至唯一的行动准则,而真正的组织目标反而不被人重视。 (2)繁文缛节。科层制强调组织各部门和成员之间的各种交涉应具有正式性,通常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或特定的仪式来进行,由此会产生繁文缛节的弊端。过多的公文往来和举行仪式不仅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在很多情况下还将大大降低组织的工作效率,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3)用人困境。科层制虽然强调依才能录用职员,但同时按规章给予晋升的机会,这就会产生源于“彼得原理”的用人困境问题。所谓“彼得原理”是指个人的晋升往往依据其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而非依据此人是否具有所将晋升的那个职位的能力。由此会造成能力不充分的人不恰当地占据了较高的职位,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行动能力。 (4)人情味欠缺。科层制要求组织成员在办事过程中应去除个人的思想情感对组织事务的干扰,避免由人的主观性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但是过度强调这一点,往往使组织成员在工作中感到缺乏人情味,个性不能体现,成员彼此之间疏离和冷谟。而这将会挫伤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既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组织的发展。 (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科层制强调组织规章制度的稳定性,但组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规章制度的改变往往滞后,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调节和适应能力。3.参考答案: (1)涂尔干:《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创办《社会学年鉴》。 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②个人与社会③功能分析 (2)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①理解社会学②社会行动类型③理想类型④科层制(官僚制)4.参考答案: 1.人际关系理论要求组织管理应该重视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认为生产效率取决于社会规范而不是生理能力 2.人际关系理论强调组织成员群体身份对组织管理的影响,认为组织成员通常不是以个人身份而是以非正式群体的身份参于到组织的活动中来 3.人际关系理论要求组织管理重视人际沟通,认为组织领导和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都会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行动效率和组织成员的积极性5.参考答案: 我国弱势群体具有下述特征:物质生活趋于贫困或相对贫困状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不能有效表达和维护自身权益。我国弱势群体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制度性歧视、整体性淘汰这样的一些社会排斥方式造成的。弱势群体普遍存在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满情绪,妥善处理弱势群体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参考答案: (1)儿童及幼年时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作为社会化生物性基础的动作、语言、思维、推理等各项能力的发展;二是学习基本生活知识的技能,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建立基本的人际关系,以及能够作出最基本的善恶区分和道德与价值判断,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基础,从而为进一步社会化奠定基础。其中,生物性基础的发展是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儿童及幼年时期也是个人一生生物性基础发展的主要时期。 (2)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第一,自我身份与角色的区分和探索;第二,由依赖逐步走向独立。 (3)成人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具体来说,婚姻家庭角色的学习和适应,以及职业生涯的调整与发展是成年社会化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 (4)在老年期,社会化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即接受和适应生理上的老化、角色转换以及面对死亡。7.参考答案: 社会问题是指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包括三条:社会性、紊乱性和破坏性。 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由四个要素构成: ①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 ②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 ③这种失调引起了多数的注意; ④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8.参考答案: 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9.参考答案: 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德、布鲁默和戈夫曼。 该理论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认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只有通过人际间的互动才能得到解释,而人际互动是以运用符号解释并确定相互间行动的意义为媒介的,社会是个人借助符号互动的产物。该理论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的主观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的影响。10.参考答案: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有: (1)规模小。 (2)经常持久、直接的面对面互动。 (3)不能替代的人际关系。 (4)浓厚的感情色彩。 (5)靠习俗伦理维持的群体控制。 (6)多重角色。 主要功能有: (1)、初级社会群体的正功能。 (2)初级社会群体的色功能。11.参考答案: 功能上相互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他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12.参考答案: 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权利系统中的利益地位相同,社会需要和利益相同的社会人群。13.参考答案: (1)整合的功能:指将社会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是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社会也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条件。社会还为人类交往提供了规范,使人类互动能合理地、得体地进行。 (3)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的生命短暂,人类一代代更替频繁,而社会则使长存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第一积累和发展。14.参考答案: (1)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不同。 (2)社会性质不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本质的区别)。 (3)外部环境条件的不同(早在19世纪末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建立以它们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15.参考答案: 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超过部分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 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出现了“世界城市”和“城市群”。 3.知识经济、科技、物流、信息、通讯和其它活动领域不断创新提升了城镇化内涵。 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价值观念的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