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大学试题(历史学)-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历年考试高频考点试题附带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试析《洛迦诺公约》。2.围绕德国问题,英、法两国的外交政策有些什么样的调整?3.试析绥靖政策。4.试析法国大革命的国际影响。5.试评价拿破仑战争。6.试述拿破仑时期欧洲大国关系。7.试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8.20世纪20年代列强为促进欧洲安全作出了哪些努力?为什么均以失败告终?9.简述美西战争的起因、进程和结局。10.试述十月革命后的中苏关系。11.试析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形成与解体。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哪几方面?在地理范围上主要集中在哪几个地区?13.试比较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区别。14.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法国不断遭到欧洲反法联盟的打击。英国参加反法联盟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国家与封建主义国家的斗争B、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地的斗争C、支持欧洲弱小国家反对法国的侵略D、扩大英国在世界的影响15.俾斯麦体系为何会瓦解?16.试论孤立主义思潮对二战前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17.在土尔其、中国、印度的革命运动中,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及组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18.试析《非战公约》。19.试以现代国家关系理论分析18世纪的欧洲国际形势。20.什么叫总体战?试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21.试析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对战后世界安排的合作与冲突。22.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特征是()A、冲突对抗、零和博弈B、物竞天择、优胜劣汰C、相互尊重、合作共赢D、取长补短、绝对平等23.试析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国际关系特点(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国际局势)。24.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法国不断遭到欧洲反法联盟的打击。拿破仑的失败和维也纳体系的建立说明()A、当时拿破仑已遭到法国民众唾弃B、独裁帝国的体制已为时代所不容C、拿破仑的军事占领激起了欧洲各民族的觉醒D、当时欧洲的封建势力强于资本主义势力25.纳粹党在德国上台的原因。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试析德国崛起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2.试述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3.试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的国际形势与战争的起源。4.试述美、日崛起后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情况及特点。5.如何评价拿破仑时期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法国对外政策?6.试论塔列朗与维也纳会议。7.分析1848年欧洲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8.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关系的焦点始终围绕着大国关系的演变而变化,而大国关系时而对抗,时而合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转移。一战后到二战后英美关系发展的趋势是()A、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英国追随美国B、由互不干涉到积极争夺世界霸权C、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美英共同反共D、由互不干涉到共同掌握世界霸权9.法国败降对二战时国际关系的影响。10.欧洲国家在美洲、亚洲占据广大的殖民地,开始了殖民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在手工工场时期西方列强就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从根本上看这主要是取决于()A、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征B、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C、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D、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11.试析梅特涅与维也纳体系。12.简述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13.试析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地缘政治危机。14.近现代的国际关系格局或体系,实际上是一种不稳定的、充满矛盾的国际关系状态。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不同点是()A、确立了新的世界格局和统治秩序B、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C、是大国强国瓜分世界的殖民体系D、以大国军事和经济实力为基础15.苏联卫国战争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16.试分析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外交政策的变化。17.试析《门罗宣言》。18.民族国家是怎样起源的?民族国家是怎样起源的?19.德国的崛起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20.英、法在近代的外交发展战略有什么不同?21.从理想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角度分析国际联盟产生和失败的原因。2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和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23.试析列宁和平共处政策提出的背景,依据及其重大意义。24.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是什么?25.战后德国赔款问题最终为什么会不了了之?第3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试论美国建国前后的对外政策。2.试评析维也纳体系运作过程中大国的均势政策。3.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国政府果断调整对外战略,从“一边倒”转化为“两条件”的外交战略,即“两个拳头出击”,主要做法有()A、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B、继续奉行反美政策C、加强与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D、改善与日本的关系4.苏俄政府在热那亚会议前后如何利用了西方国家的矛盾而打破自身的孤立地位?5.试析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6.试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7.试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分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8.欧洲国家在美洲、亚洲占据广大的殖民地,开始了殖民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不平等的国际关系。下列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①服务于资本主义的体系 ②由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构成的体系 ③是一种不公正的体系 ④是一种互惠互利的体系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9.试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作用。10.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11.试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矛盾和斗争。12.如同“人生来本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世界政治中的主权国家也十分珍视国家“生来自由平等”,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加速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的步伐,但其进一步发展仍面临哪些阻碍因素()A、处理民主制度与行动能力的关系问题B、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因素C、冷战后美国加紧构筑单极世界的政策措施D、国际经济旧秩序13.试析国际联盟。14.试析德国对外扩张的特点。15.试论美英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协调。16.19世纪德意志和意大利两国在统一方式上有何异同点?17.试析维也纳体系。18.为什么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当时各国力量对比的反映?19.近现代的国际关系格局或体系,实际上是一种不稳定的、充满矛盾的国际关系状态。“中东危机”、“波黑战争”主要说明()A、社会主义遭到巨大挫折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强C、民族冲突和地区冲突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D、各国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20.试析威尔逊的“十四点”。21.试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22.试析华盛顿体系的实质。23.维也纳和会所设计的正统秩序和领土秩序,其地理范围是否包括美洲大陆和土耳其帝国?美国的崛起与土耳其的衰落,对维也纳体系产生了什么影响?24.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关系的焦点始终围绕着大国关系的演变而变化,而大国关系时而对抗,时而合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转移。巴黎和会上,英国既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争霸世界的图谋,又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A、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以便三国共同主宰世界B、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并主宰欧洲C、充分利用法美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D、维护欧洲安全,既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也反对美国介人欧洲事务25.美国对拉美的侵略和手段有哪些?与过去西班牙对拉美的侵略有什么不同?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⑴:洛迦诺公约是指1925年欧洲多国在瑞士洛迦诺签订的七项协议。协议在该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签署,并在12月1日于伦敦获得确认。一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 ⑵背景: 1925年2月9日,德国外长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为求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建议与她们确立根据1919年凡尔赛条约而定下的德国西部边界。因此,德国、英国与法国在该年之夏交换照会,开启协议之先声。 条约的主要签署国是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与意大利—前三国保证互不侵犯,而后两国则为此作保;如果前三国任何一者攻击另一国,所有其他签署国有责任保护被攻击国家。 德国与法国和比利时签署仲裁协定;又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仲裁条约,保证将任何纷争转交到仲裁法庭或是由国际联盟主导的常设国际法院审理。 法国也分别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条约,并承诺协助两国抵抗德国侵略。如此,新条约重新确认法国与两国分别在1921年2月19日和1924年1月25日签订的条约。 ⑶影响: 纵然东欧局势仍然紧张,洛迦诺公约被认为为1924年至1930年期间西欧各国关系之改善提供基础。公约之成功,可见于德国在1926年获得成为国际联盟第六个常任会员国的资格;以及盟军在1930年6月完全撤出德国西部的莱茵兰。作为维持世界和平、鼓励国际合作的首个正式机构,国联之能接纳德国者,诚然创造维持欧洲和平的契机。 然而,罗加诺协定明显地排除苏联于局外,仅仅令苏联因“西方之议和”而更感被孤立。1922年,苏联借拉帕洛条约与德国修好,然则西欧现下之举,无疑为拉拢德国而已。 1930年,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再度抬头,“罗加诺精神”宣告幻灭。在1934年,对于“东方罗加诺”之提议,德国反对确认东方边界;波兰则要求西方承认她在1920年从苏联得到的土地利益,故此未能达成任何协议。1936年3月7日,纳粹德国否定罗加诺协定,进驻原本为非军事区的莱茵兰。2.参考答案: 在处理德国问题上,英法之间出现了严重分歧。英国从当时的现实出发,为了传统均势利益,在心理上比较同情德国依然奉行已被“威尔逊主义”冲击得七零八落的“均势”外交手法,因此,外交政策发生了由惩罚德国向同情安抚德国甚至扶持德国的转变。 战后法国的外交政策是一种防御性的政策,由于国力衰弱和外交无能,在当时欧洲政治的现实面前步步退却,最后变成一个瘫痪的衰弱的国家而被迫听命于英国。3.参考答案: ⑴理解:绥靖政策是用弱小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去满足侵略者的贪欲,以求暂时缓和同侵略者的对抗,并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的一种政策。三十年代的西方民主国家,尤其是英国推行这种政策,并没有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而是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增长了战争危险,使得纳粹德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了使人类遭受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它是纵容侵略和促进战争的政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原因之一。 ⑵实质: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苏联。牺牲弱小国家,来安抚侵略者,维护自身利益。 ⑶推向顶峰:“慕尼黑阴谋” ⑷最大后果: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可谓二战爆发的催化剂。 ⑸直接后果: ①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从而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 ②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 ③西方大国的“自保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 ④使中欧国家对英法缺乏信任,有的投入了法西斯的怀抱 ⑤提高了希特勒的声望 ⑥加剧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使其转向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使希特勒有恃无恐,加速了二战的爆发。4.参考答案: ⑴政治上,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洲又一次政治革命,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拿破仑战争早期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 ⑵经济上,法国在18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推动了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发展。 ⑶思想上,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5.参考答案: 拿破仑战争处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那时正是欧洲封建主义走向崩溃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时代。拿破仑的时代和法国大革命是一脉相承的。拿破仑的政权无论是在形式上是执政府或帝国,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权,是为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因此,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虽然带有强制性、掠夺性和侵略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拿破仑战争还具有保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的性质,并把法国革命思想和革命制度推行到欧洲,起到破坏欧洲的封建秩序,动摇欧洲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创造前提的作用。拿破仑对历史的贡献也是不容抹杀的。 ⑴拿破仑战争的历史意义: ①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拿破仑多次击败“反法同盟”则是保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最后虽然拿破仑失败,但由于他在战争中的多次胜利,一次又一次挽救了革命中的法国,保护了革命的胜利的果实达十五年之久,使之得到了巩固。 ②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进一步摧毁了封建旧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秩序。那时,欧洲多半是一些封建君主专制的农奴制国家——德意志是由三百多个小邦组成的,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极端落后,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拿破仑战争使德意志由三百多个分裂的小邦合并成了三十多个大邦,为德意志民族统一创造了条件,这是历史上的时步现象。 ③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法国大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与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随着拿破仑的扩张传播到欧洲大陆,给予了那些封建国家里的人民以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拿破仑扶植了当地的资产阶级先进人士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从而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在欧洲各国人民当中生根发芽,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 ⑵拿破仑战争的历史局限: ①拿破仑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侵略欧洲各个地方,掠夺了所在地区的财富,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拿破仑战争侵犯了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掠夺和奴役了各国人民,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拿破仑采用以战养战的战争方针,他对于占领国大肆征收军事税,征用军事物资,加重了被占领国人民的负担。 ②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场反动战争。战争所到之处人民饱受奴役。 总之,在拿破仑战争中,法国人掠夺和侵占过他国领土,但是这些丝毫没有改变这些战争的根本历史意义,因为这些战争破坏和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专制制度。由此,历史经历了充满战争和悲剧的这一整个时代,大踏步的从封建主义向“自由的”资本主义前进。6.参考答案:英国公开的反对拿破仑,普鲁士、奥地利、沙俄被法国打败过,被迫和法国签订盟约,但暗中和英国勾结,一有机会就和英国一起组织反法联盟打破拿破仑,西班牙刚一开始是法国的盟国,后来被法国占领了,葡萄牙一直保持中立。7.参考答案: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在极端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签订的。当时,苏联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局面。在西方,由于张伯伦绥靖主义的姑息和纵容,妄图把希特勒这股祸水东引,挑起苏德战争;在东方,日本帝国主义于1938年7月发动张鼓峰事件攻苏受挫后,又于1939年5月在诺门坎地区向苏联发动新的进攻。德、日两国法西斯正在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而英、法、苏莫斯科谈判却已走入死胡同,苏联面临着遭受日德法西斯东、西两面夹击而又孤立无援的危险处境。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政府为了保卫自身的安全,作出了重大的外交抉择,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它利用和扩大了帝国主义的矛盾,加强了苏联的战略地位,推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使苏联赢得了宝贵的二十二个月时间加强战备,这从反法西斯斗争的全局和长远利益来看,积极作用是主导的。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绥靖政策的破产,粉碎了英法挑动德国进攻苏联的阴谋。三十年代,整个世界面临法西斯的严重威胁,德、意、日法西斯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最危险的敌人。它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矛盾,是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要制止法西斯侵略,避免世界大战,唯一正确的途径只能是苏联和英、法等国家联合起来,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可是以张伯伦、达拉第为首的英、法资产阶级政府却竭力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企图挑起苏德战争,以此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缔结,“打破了张伯伦、达拉第等国际反动资产阶级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打破了德意日反共集团对于苏联的包围”。德国没有像英法绥靖主义希望的那样,首先进攻苏联,而是首先去进攻英、法及其盟国。“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后来,丘吉尔也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缔结,“标志着几年以来英、法两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手段的绝败”。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加深了轴心国之间的矛盾,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统一战线。当时,日军正在中国东北和外蒙交界处的诺门坎地区与苏军进行激战,日本认为苏德条约的签订是德国对《反共产国际协定》的背叛。日本政府向德国提出强烈抗议,并中断了和德国签订军事同盟的谈判。墨索里尼则认为德国此举是藐视意大利,使他受到了侮辱。佛朗哥则发表声明要在欧战中保持中立。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有: ⑴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⑵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⑶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⑷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⑸条约有效期为10年。 除互不侵犯条约外,苏德双方还签订了一份秘密附加协议书,其中规定: ⑴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在这方面,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 ⑵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双方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维持波兰独立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以及如何划界,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 ⑶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在该地区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⑷双方将视本协议书为绝密文件。 关于条约的后果: ⑴“有利”说。王芝认为苏德条约的签订“争取了对苏联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使苏联赢得了为战胜侵略者所必需的22个月的时间”,并使日本“在国际上更加陷入孤立”,“对苏联人民及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更有利”(王芝《条约有利于世界人民》)。李安启认为:“苏德条约的签订,不仅打破了英德勾结起来反对苏联存在的企图,而且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联盟约和战线,使苏军在军事上避免了两线作战”(李安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再研究》)。 ⑵“利大于弊”说。赵纯海在他的文章《也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中指出该条约利大于弊,应该予以充分肯定。高明振也认为:“我们既要看到苏德条约的积极作用,又要如实地分析客观存它的消极后果。但是两相比较,权衡利弊得失,尽管条约给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及苏联本身曾经暂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但……积极的作用是根本的,主导的”。 ⑶“弊大于利”说。薛龙根认为条约弊大于利、过大于功,尽管条约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多的备战时间,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它由此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如“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大大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威信”,“给国际共运造成了分裂,损害了各国党的威信,破坏了开始形成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使自己丧失警惕,使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薛龙根《过大于功弊大于利──也谈苏德条约》。 ⑷“不利”说。王斯德认为条约消极作用很大,理由是:“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苏联的手脚,不利于充分利用帝国主义矛盾,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模糊了苏联和世界人民的认识,不利于推动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王斯德上文)。黄宗祥、李昌德等人也著文指相似的观点。8.参考答案: (一)努力: 一、欧洲安全保障问题的提出 法国的外交政策以保持《凡尔塞条约》所规定的现状和为法国安全为核心——谋求英美以条约形式保证法德边界现状,建立联盟体系,在国联谋求集体安全。 二、《洛加诺公约》 1925年10月5日,德、比、法、英、意、波、捷,洛加诺会议。 《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相互保证条约》——《莱茵保安公约》,德国与比、法、波、捷仲裁条约;法国与波、捷克相互保证条约。 会议允许德国有保留条件地加入国联。 作用与影响:法国在欧洲的地位遭到极大削弱。不仅在德国违约时不能单独实行制裁,而且自身边界还要依赖英、意的保证,但这种保证却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措施。公约对德国的东部边界未予保证,从而严重打击了法国的同盟体系。一旦协约国从莱茵兰全部撤军,法国的安全将再次成为问题。德国摆脱了战败国地位,争取了与法国的平等,并为收复莱茵兰创造了条件,成功地拒绝对波、捷边界给予保证,为今后向东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作为《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恢政治大国地位的第一步。1926年9月,德国正式加入国联,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终于重新跻身于西方大国行列。英国成为法德之间的仲裁者,从而处于欧洲政治的支配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抑制法国、扶植并限制德国拉加大德苏关系距离的目的。 三、《非战公约》 法国利用各国人民对集体安全和持久和平的渴望,特别是美国的和平主义思潮,争取美国在某种程度上对法国的安全承担义务,巩固自己在欧洲的地位。 作用与影响:公约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能规定任何明确的责任,也不要求各国为此而作出任何实际的牺牲;既未涉及裁军问题,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只是一纸原则声明。列强还提出了保留条件,即拥有自己“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的权利。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互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四、《伦敦海军公约》 华盛顿会议后,各国把扩张海军的重点放在发展非主力舰上,尤其是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1927年2月,美国照会英法意日四国,倡议召开海军会议,讨论限制非主力舰的发展。美国意图把华盛顿会议上关于主力舰的比例推广到非主力舰上,以限制英日。 1927年6月30日,美英日三国在日内瓦召开海军会议。在裁减巡洋舰问题上美英分歧。受经济危机影响,美英就海军军备问题协调立场。1930年1月21日,五国海军会议在伦敦召开。4月22日《伦敦海军公约》。 (二)欧洲各国虽然签署了各个条约,但是未从根本上上解决问题,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签订。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拿《非战公约》、《伦敦海军条约》来说,不过是列强在当时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背景下的粉饰太平之作。9.参考答案: ⑴起因:南北战争之后,美国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189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首位。在北美大陆,美国通过西进运动,已经将其领土扩张到了太平洋沿岸。由于其雄厚经济实力的拥有和海外贸易的需要,美国开始提出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要求。 ⑵进程:1898年,美国战舰“缅因”号驶入古巴哈瓦那港,并发生了突然爆炸。美国以此为借口,对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战争主要在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同时进行。开战后,美海军部副部长西奥多·罗斯福辞去职位,组建志愿军第一志愿骑兵团前往参战。 ⑶结局:1898年10月,美国和西班牙在巴黎签订了《巴黎和约》。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权利,由美军占领;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和关岛让给美国;西班牙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将菲律宾群岛让给美国。 美西战争是一场典型的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战争,标志着美国的崛起,说明美国开始从美洲走向世界,从此摆脱了孤立主义而向世界扩张。美西战争的重要结果是美国占领了菲律宾,远东的格局因此大为改变,美国以此为立足点大大推进了其在亚洲和中国的殖民事业。10.参考答案: 十月革命前的沙俄是个对外侵略成性的国家。自鸦片战争以来,沙俄同其他列强勾结,利用武装侵略和外交讹诈等卑鄙手段,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鲸吞中国东北、西北地区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试图与中国政府就建交进行谈判,经过一系列波折,1922年7月26日,苏俄任命越飞为全权代表使华。8月15日期,双方正式在北京进行谈判。苏俄希望在两次对华宣言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两国建交。中国方面则要求苏俄军队从外蒙撤走,并以此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此外,北京政府还希望中东铁路及利益无偿归还中国。双方在外蒙问题和中东铁路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在中俄谈判中,北京政府提出苏俄放弃蒙古独立并从蒙古撤兵,但苏俄借口其国家安全需要,不同意中国的要求。而中东铁路方面,十月革命后,苏俄将中东铁路沿线的军警、司法等权力均交还中国,但不愿意完全放弃中东铁路的行政权,而只提出中东铁路由两国共管。在这种情况下,谈判因此陷入僵局。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成立,这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当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也已同苏联建立了贸易和经济关系。为了发展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关系,尤其是解决与中国建交问题,苏联政府于1923年9月2日派出了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赴华继续谈判。1924年3月14日,双方拟定了《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暂行管理中东路协定》等草案,准备报呈各自政府签署。但就在这时,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等人认为草案既未声明取消苏联与外蒙古的条约,又未明确苏联军队应无条件从外蒙古撤军,因而拒绝承认草案有效。直至1924年5月21日,北京政府才正式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协定》。11.参考答案: ⑴背景 德意志统一后,为了巩固统一的成果,孤立法国,俾斯麦处心积虑营造了大陆同盟体系,力图建立欧洲新秩序。俾斯麦建立大陆联盟体系的构想是:此体系以德国为中心,孤立和打压法国,避免法国和俄国联合两面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已取得的势力和地位。为此,俾斯麦拉拢俄国,阻止俄法接近,拉拢奥地利,阻止俄国向西南欧扩张,极力促成英俄在世界各地的对抗。 ⑵形成 为了实现这一结盟体系,俾斯麦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1878年柏林会议后,在五年的时间里,俾斯麦通过1879年德奥同盟、1881年德俄奥三皇同盟、1882年德意奥三国同盟以及德奥罗同盟等同盟建立起一个一个以德国为核心,包括德、奥、俄、罗等国在内的复杂的结盟体系。为了进一步牵制法俄力量,阻止两国结合,俾斯麦又通过《三国同盟体系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基本上完成了俾斯麦体系的调整,进而促使俾斯麦体系的最终完成。在这二十多年期间,俾斯麦操纵这几个相抵触的联盟,并设法在灵活运作过程中抵消固有矛盾,成功维持了俄奥两个敌对盟国对德国的向心力,从而保持了德国的外交弹性。凭借这一反复的联盟体系,俾斯麦既维持了欧洲的均势,又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国,防止反德国的同盟的出现。 ⑶内在矛盾及最终解体 俾斯麦对于体系的构想是美好的,但俾斯麦结盟体系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俾斯麦凭借着个人高超的外交手段在欧洲国家间纵横捭阖,但其促成的对德国的有利的均势是脆弱的、不稳定的。欧洲国政的基本矛盾,如法德矛盾、奥俄矛盾等都没有解决。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只是一种拖延问题的权宜之计,这就注定了其结局。随着威廉二世的继位、俾斯麦的下台,德国的对外战略开始实行“新路线”政策。新路线认为德国应该正视俄国的敌意和法俄结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与俄国结盟,转而全力加紧与英国的联系以抗衡法俄。1894年,法俄同盟成立,标志着俾斯麦结盟体系开始瓦解。此后,欧洲国关开始了以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相互对峙为主导的局面,而一战的爆发使俾斯麦结盟体系彻底瓦解。12.参考答案: (1)原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卷入了战争之中,为宗主国出钱、出力、出兵、出物资,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对宗主国极为不满; ②战争结束后,战胜国经济陷入困境,变本加厉地压迫和剥削殖民地; ③战争期间,殖民地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壮大起来; ④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亚非拉的传播;苏俄政府还对土耳其等国的民族运动提供了道义和物质上的援助。 (2)在地理范围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区:中东地区,包括土耳其、巴勒斯坦和北非;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包括中国、印度、朝鲜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拉丁美洲地区,涉及墨西哥、尼加拉瓜、阿根廷等中南美洲。13.参考答案: 两次大战在国际政治经济背景、战争爆发的特点、交战双方的情况,战争的性质、进程和结局方面有很大不同。 一战时是资本主义处于主导地位,二战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使世界矛盾错综复杂。一战前的两个帝国主义集团基本上势均力敌,二战前,英法面对法西斯集团退让。 二战发生的原因: 一,凡尔赛和约的内在缺陷导致和失效。 二,传统的国际关系均势原则遭到破坏。集体安全原则难以发挥效用。 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四,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空前加剧。 从法西斯势力发动战争角度看,二战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从反法西斯的角度看,二战是解放的、正义的。英法等国起初为维护霸权地位,带有帝国主义性质,但它们属于非军国主义、非法西斯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主要力量,其战争逐步具有保卫祖国、恢复民族自由的性质。14.参考答案:B15.参考答案: 一、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保加利亚亚历山大大公力图摆脱俄国控制,保俄关系紧张。1885年9月,东鲁米利亚爆发反土起义,自行宣布与保加利亚合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1881-1894)不能容忍一个不听命于俄国的统一的保加利亚的存在,要求列强施加压力,迫使亚历山大大公解散保的合并。1885年10月,君士坦丁堡会议,俄国建议恢复《柏林条约》规定的现状。俾斯麦支持俄奥合作。 1886年8月,俄利用保国内亲俄势力发动政变,废除亚历山大大公。但保摄政当局在英奥支持下对俄进行抵制。1887年7月,保另立斐迪南为保加利亚大公,俄失去对保的控制。奥同英抵制俄在保恢复控制的努力,使两国关系恶化。俄将奥视为它在巴尔干扩张的主要障碍,奥则认识到三皇同盟根本不足以遏制俄的扩张野心。俄奥在巴尔干扩张利益的对立性注定了俾斯麦强求俄奥合作的努力将归于失败。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未续,俾斯麦体系重要一环脱节。 二、法德关系危机和1887年《三国同盟续约》 保加利亚危机期间,俾斯麦担心法国趁机进攻德国。为吓阻法国,俾斯麦采取加强德国军事力量的威胁手段。俾斯麦决定加强德奥意三国同盟关系,以确保德国的安全。意也有意续订三国同盟条约以获益。1887年2月10日,《三国同盟续约》。通过《三国同盟续约》,意在条件允许时若主动对法开战,将得到德国的援助,这使得三国同盟演变成具有侵略性的军事同盟。 三、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 俾斯麦构建结盟体系的重要考虑:希望通过英意和英奥之间的协约联系,将英国也拉入到牵制法俄的路线上来。英意在地中海存在着遏制法国的共同利益,英奥在巴尔干问题上也存在遏制俄国的相同立场。如果英国加入反法俄阵营,德国就可以在地中海和近东调动起足够力量对付法俄,同时又赋予德国与法俄交往时更大的回旋余地。 英虽与法俄有利益矛盾,但不信任德国。首相索尔兹伯里洞察俾斯麦想把对抗法俄的责任推至英国身上而自己坐收渔人之利的意图。他认为英国的政策是既要反对法俄的扩张野心,又要避免卷入与法俄的冲突。他主张与意奥只订立一种不承担明确援助义务的协定,并将范围界定在维持地中海地区的现状。1887年2-3月,英意奥以互相交换照会的形式达成了第一次《地中海协定》。12月,三国又以照会形式达成了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德国虽没有参与这两个协定,但通过其盟国意奥的参与而间接地实现了与英国的非同盟性联合。但由于协定条款规定了英国承担义务时的模糊性,又揭示了英德合作的有限程度。 俾斯麦希望与俄国订立协定,获得三皇同盟所规定的俄国杂法德战争时采取善意中立的保证。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也有意从德国那里获得其在巴尔干和海峡问题上的支持。 1887年6月18日,《再保险条约》。 自三皇同盟终结后,俾斯麦借助《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实现了对其结盟体系的调整,而其目标就是要牵制法俄的力量,阻止法俄结合,确保德国在欧洲大陆占据支配地位。但调整后的结盟体系仍很脆弱。首先,法德、俄奥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矛盾,俾斯麦对此始终未能解决。由于德奥间存在同盟关系,一旦俄与德关系再恶化,它就极有可能寻求与法国联合。其次,英国态度暧昧。英国虽与法俄在殖民扩张上有矛盾,但它宁愿信奉自身实力也不愿依靠大陆结盟。俾斯麦如不能很好地处理与英国的关系,其大陆结盟体系的前景仍是未知数。最后,结盟体系深深打上了俾斯麦个人的烙印,反映了他联合奥意、拉拢俄英、孤立法国的策略思路。这一思路有待于德国政府继续通过卓有成效的外交去实践。但自威廉二世(1888-1918)上台后,俾斯麦与之政见冲突不断。1890年3月,俾斯麦被迫辞职。新内阁的政策措施开始与俾斯麦拉开距离。此后,英德矛盾不断上升,法俄不断靠拢,结盟体系遂趋于瓦解。16.参考答案: 19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抬头,其原因之一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美国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国内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上。二是国内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由于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及希望德国、英法、苏联三种力量相互牵制,美国可以从获取政治经济利益的战略考虑出发,推行中立政策。 1935年8月31日,中立法案:“两国或两个以上外国之中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战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 美国通过中立法的目的是避免战争,从短期来说,目的达到。但在国际局势紧张复杂的情况下,这种独善其身的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绥靖政策。它的后果和英法绥靖政策一样,纵容了德意日的侵略扩张。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最终也无法避免战争。 1936年2月,美国修改中立法,增加两条: 一,禁止贷款给交战国; 二武器禁运不适用于拉丁美洲。 1937年1月,美国对西班牙内战双方实行武器禁运。1937年4月,国会修改中立法,三个特点:一是不确定有效期,二是明确了发生大规模内战的国家适用于中立法;三是提出“现购自运”,即美国可以同交战国进行非军火贸易。条件是须付现款,且不得由美国船只运输。永久中立法有利于佛朗哥集团,它可以得到德意的支援。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罗斯福没有对中日实施中立法,原因是中日之间没有宣战。但罗斯福认识到孤立主义在损害美国利益。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发表“检疫隔离”演说。他利用帕奈浩事件,说服国会拨款重整海军军备。17.参考答案:在土尔其、中国、印度的革命运动中,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及组发挥了领导的作用,使革命运动取得了成就。18.参考答案: 《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或《巴黎非战公约》。1927年由法国外长A.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F.B.凯洛格倡议,1928年8月27日由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波兰、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爱尔兰、新西兰、美国、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1929年7月25日生效。至1933年,共有63个国家批准或加入。 主要内容: 公约包括序言和3条正文。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 《非战公约》是在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缔结的。它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高涨的和平主义倾向。1927年4月,法国外长A.白里安为纪念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0周年,向美国国务卿F.B.凯洛格倡议:美法立即缔结废弃战争的协定,以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美国政府对此表示欢迎,同时建议该条约不应只限于美法两国,而应包括主要大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该公约在美法两国提出的条约方案基础上签订。 意义: 《非战公约》的意义在于: ①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普遍性国际公约的形式,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而在此以前,西方传统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一向主张,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是合法的,主权国家有诉诸战争的绝对权利。 ②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德日主要战犯(危害和平罪)的重要法律依据。 ③公约是宣示性的国际文件,无有效期限的规定,已成为一项国际惯例。它所反映的关于限制战争的基本原则,为其后的《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文件所继承,从而推进了宣布侵略战争违法的历史进程。 公约的缺陷在于:首先,它笼统地使用“战争”一词,而未明确区分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其次,它使用“废弃战争”一词,而未使用当时一些国际文件已经使用的“禁止使用武力”,这就使侵略者有可能以不宣而战为手段或借口它所进行的武装侵略不是“战争”而开脱罪责。第三,公约的拘束力因美、英、法等国的保留而受到削弱。美国的保留是,维护门罗主义为其国防体系的一部分权利;英国的保留是,世界上某些区域的“幸福和完整”,对于英国的和平与安全具有特殊和重大利益关系,因而保卫这些区域不受攻击须视为一种自卫措施;法国则保留在其同盟国遭受攻击时给予支持的权利。这些保留超出了自卫权的范围,是帝国主义国家强权政治的表现。 《非战公约》在国际法和战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并没有起到制止侵略战争的作用。《非战公约》得以签订的原因是: ⑴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暂时缓和了列强的矛盾冲突 ⑵各国实力对比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⑶一战之后人民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得到发展 ⑷各国政府也普遍推行和平主义外交。19.参考答案: ①18世纪的欧洲基本上都是几个国家为联盟。是国家集团之间的冲突。以英法的冲突最为激烈!还有普奥,以及奥法,和俄普之间的冲突。1756-1763年爆发的7年战争可谓是18世纪最重要的战争; ②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基本矛盾是王权国家之间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矛盾,为此欧洲在18世纪经历四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北方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通过在战争和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国际条约,以及人文学者对国际关系探讨和深思,18世纪的一系列战争最终推动了现代国家观念、国际社会以及一系列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准则、国际行为规范乃至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这些要素,对于将来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一体化进程,都具有根本的规范意义。20.参考答案: (1)总体战,又称全面战争,是指一个国家动员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摧毁另外一个国家参与战争能力的军事冲突型态。总体战的实践古已有之,但在19世纪中后期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2)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经济上,一战后德国利用英法矛盾和美国的经济扶植,再次超过英法;日本利用"一战"期间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获得的利益,迅速发展起来。政治上,德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过程中,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经济大危机中更是建立了极权统治--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则继续发展了民主政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再次改变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且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二战爆发的历史原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战胜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受压制国家一直希望能改变这一政治格局。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在德国人民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战胜国意大利因英法没有履行大战前的承诺而不满;华盛顿体系使日本在军事、中国问题方面受到压制。因此,德、意、日三国都迫切希望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经济大危机是二战的导火线 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打起了贸易壁垒战,严重依赖美国的德国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都无法通过自身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借助原有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疯狂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4.法西斯国家蓄谋发动侵略战争,是二战爆发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193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和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这些事件充分说明德、日、意法西斯国家蓄意发动战争是二战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5.英、法、美"祸水东引"战略以及"绥靖政策"和苏联的"祸水西指" 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英、法、美等国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既得利益,同时出于对社会主义苏联本能的仇视,尽可能将法西斯"祸水东引",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满足法西斯国家扩张欲望。这种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为打破英法"祸水东引"战略,在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失败后,苏联采用了"祸水西指"的方法,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种中立自保的措施进一步促使了大战的爆发。 6.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失败 二战爆发前就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尽管进行了抵抗,但由于这些国家不是力量过弱、便是战略失误,又未能及时得到大国援助,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的境地,被法西斯国家各个击破,未能形成国家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21.参考答案: 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安排的考虑(合作): ⑴要求战败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赔偿给协约国造成的损失,名正言顺的掠夺战败国。 ⑵在反苏问题上达成一致。 ⑶在处理战败国领土问题上,有限的承认民族自决权,重建一批民族独立国家。 ⑷为保护战胜国既得利益,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战胜国的目的: ⑴美国最为跃跃欲试,想法颇多。战争成就了美国经济,也刺激了美国的政治野心。美国企图依仗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谋求扩大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逐步建立世界霸权。 ⑵英国由于利益分布广泛,意图比较复杂。首先要尽一切努力,掠夺德国殖民地;其次,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再次,在东亚地区利用美日矛盾,维护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 ⑶法国的打算比较集中和单一。围绕严厉制裁和防范德国展开。一是最大限度地制裁德国,甚至要求肢解德国,二是要谋求建立防范德国的安全体系。通过实现这一目标,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 ⑷日本的图谋比较现实和具体,它对欧洲的争夺没有胃口,而只想把从德国手中夺取的中国山东和太平洋上的那些岛屿变成自己的既得利益,巩固在中国扩张的地位。 在战败国已经被彻底击败的条件下,它们心中考虑的除了制裁德国的直接目的外,更主要的是怎样使自己获利更多,以及建立一个更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关系格局。 由于战胜国目的的多元性,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列强之间几乎对每一个问题都有争执,其中最主要也是争吵最厉害的有以下几个: ⑴国际联盟问题。和会第一天,列强就为先讨论什么问题而陷入了激烈的争吵。威尔逊坚持要先解决国际联盟问题,以通过对国联的控制来操纵对战败国的处置和瓜分殖民地,从中获取更大利益。而英、法等国已经占领了大量德国、奥匈、土耳其的领土和殖民地,它们都想让会议及早讨论和确认它们占领的领土,使之“合法化”,因此英、法显然不会同意美国的主张。 ⑵对德和约问题。对德和约问题是和会的中心问题,也是和会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其中包括德国边界问题、赔款问题、殖民地问题和裁减军备问题等。 ⑶阜姆问题。巴黎和会上,意大利提出了它的领土要求,即要求英法兑现1915年伦敦密约中的承诺,以及获得亚得里亚海的重要海港阜姆和达尔马提亚沿海地区。英、法和美国出于不同原因都拒绝了意大利的要求。直到巴黎和会闭幕,关于阜姆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⑷中国山东问题。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理应收回战败国德国所占据的一切领土和权益。然而中国的正当要求与日本觊觎中国领土的野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日本根据“二十一条”和与英、法、俄等国的密约,要求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胶州湾租借地、铁路和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虽然中国代表驳斥了日本的无理要求,但英、法、美三国从本国利益出发,都站到日本一边,拿中国主权作了交易,同意了日本的要求。 ⑸“俄罗斯问题”。“俄罗斯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对付十月革命和它所引起的欧洲革命浪潮。战胜国之间关于如何处理与苏俄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系列的斗争后,谈判的建议占了上风。但列强并不是真的要与苏俄实现和平,而是借着“和平”的旗号支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武装力量伺机反扑,推翻苏维埃政权。 列强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争吵和讨价还价,终于就上述主要问题暂时达成妥协,拟定了对德和约。22.参考答案:C23.参考答案: 普法战争结束后,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国由于战败削弱,丧失了克里米亚战争以来欧洲霸主的地位。一度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和意大利都实现了统一。一个在人口资源、军事实力和经济潜力方面在欧洲占据相对优势的德国的崛起,成为列强关注的焦点。欧洲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对德国的潜力和政策趋向感到不安。 对俄国的影响:因为德皇威廉一世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存在着舅甥关系,俄国在普法、普奥战争中保持“善意中立”,以及1871年,俾斯麦帮助俄国在是年召开的伦敦会议上取消了1856年的《巴黎条约》对黑海“中立化”的规定,完全恢复了克里米亚战争前俄国在黑海上的主权,并确认了海峡对一切外国军舰封闭的原则,所以德俄之间依然存在着传统的王朝友谊。 对德国的影响:首先,德国的统一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使德国仅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便一跃而成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和军事大国。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除了德国统一这一因素外,还有阿尔萨斯和洛林提供的自然资源,法国的赔款所提供的资金,加上世界正处于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德国经济很快发展起来。 其次,德国统一,其综合国力强大,使德国在欧洲政治格局中占有更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形成了新的政治和军事的不平衡,为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这样看来,一战与普法战争确实存在某种必然联系。 对法国的影响:普法战争使法国一蹶不振,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的欧洲霸主地位,欧洲均势遭到破坏。 六十年代,法国的工业生产总值还据世界第二位。但战后,由于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丧失了重要的自然资源;对德国的巨额赔款加深了政府和人民的负担,经济发展失却了动力;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已经落在美国、德国之后,居世界第四位。 对英国的影响:法国的过分削弱,德国的过分强大都不符合英国的利益,因此英国被迫开始调整在欧洲大陆的政策,实行扶法抑德的政策。 对奥匈帝国的影响:奉行接近德国的政策,加强对巴尔干地区的统治。24.参考答案:D25.参考答案:⑴从历史上看,德国是一个封建残余浓厚、军国主义盛行的国家。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实行了严厉的惩罚,激化了德国国内的复仇主义情绪。这些是德国产生纳粹党政权潜在的历史原因。⑵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德国,使由于一战的战败已经完全丧失殖民地、金融力量薄弱而又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德国经济濒于总崩溃的边缘,中下层民众和统治阶级对当时政府无能日益不满,当时的政府事实上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⑶纳粹党是一批狡黠奸猾的政治骗子,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在蛊惑人心的欺诈宣传下,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政党,得到中下层群众的支持,到1932年已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在议会选举中,是唯一能够战胜共产党和社会党、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有组织的力量。⑷纳粹党是垄断资产阶级、容克地主和国防军均认可纳粹党,从各方面支持纳粹党当权。与此同时,各资产阶级政党对群众的影响已严重削弱,缺乏有能力、有远见、能够吸引群众的政治领导人。⑸工人运动的分裂也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在德国,虽然左派力量是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都是德国议中的大党,可是,两党互相仇视,由来已久。实际上,当时无论共产党还是社会民主党,都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性,两党都认为在具有悠久的工人运动传统的德国,法西斯主义不会取得胜利。他们对德国工会分裂的严重后果也认识不足,社会民主党工会、保守党工会、共产党工会、基督教工会,没能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因而也就未能阻止纳粹分子攫取政权。这样,在1932年的政府危机中,骗取了中下层民众支持的纳粹党,被统治阶级推上了权力中心,得以上台执政。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最终结束了德意志在政治上的长期分裂的局面,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把德国的历史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德国的统一是经由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所建立的政权是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在政治、经济上保持了大量残余。它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在以后成为欧洲军国主义的堡垒、世界战争的欧洲策源地。 ⑵、德意志统一使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国由于战败遭到削弱,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的欧洲霸主地位。一个在人口、资源、军事实力和经济潜力方面在欧洲占据相对优势的德国的崛起,成为列强的焦点。欧洲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对德国的潜力和政策趋向感动忧虑不安。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维也纳体系意在维持德意志分裂的状态),标志着支配欧洲政治大国的移位和新的国际格局的出现。2.参考答案: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是指1772~1795年间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瓜分波兰的事件。从17世纪开始,波兰开始走向衰落,而在18世纪时,波兰的领土开始遭到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三个邻近国家的瓜分,瓜分一共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而第三阶段的进行导致了波兰的灭亡。 ⑴.背景: 16世纪波兰已发展成东欧的封建强国,领土面积居欧洲第三位,包括现今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大片土地。然而从17世纪中叶起波兰走向衰落,农奴制强化,封建割据严重;“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议会选举产生,外国人有资格竞选)致使王位频繁更迭,外国人为王者不乏其数,1572—1795年总共11位国王中有7名外国人;“自由否决权”制度(议会决议只要有一人反对便不能通过)使波兰无法实行有效统治,从17世纪中叶起约100年间召开的55次议会上,有48次未作出任何决议。政局混乱的混乱使波兰国力衰弱,成为强邻争夺的对象。俄普奥三国对波兰领土的野心 当时东普鲁士尚在波兰王国境内,普鲁士急于打开通道使东普鲁士与勃兰登堡连成一片。俄国视波兰为自己通往西欧的障碍。北方战争后,成为波兰的最大侵略者。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继承了削弱波兰的政策。而且俄罗斯帝国为了继续与奥斯曼帝国作战争夺黑海的出海口,急于打开波兰通道。奥地利帝国在与普鲁士的领土争夺中已失去西里西亚,不能坐视普鲁士继续扩张,也要求参与瓜分波兰。 ⑵.直接原因: 1763年10月,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三世病故,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迫使波兰议会选举亲俄贵族S·A·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新国王,加紧控制波兰。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部分波兰贵族掀起爱国革新运动,以便加强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独立,结果引起外国的干涉,导致波兰陷入被瓜分的危机之中。 ⑶.瓜分经过: ①.第一次瓜分(1772) 1764年4月,为反对波兰和土耳其,俄国、普鲁士结成同盟。1767年6月,俄军入侵波,次年二月,波兰部分贵族领导抗俄武装斗争。10月为防止俄国向巴尔干扩张,土耳其对俄发动战争。1771年7月,奥地利与土耳其订立军事同盟。普鲁士也拒不履行《俄普同盟条约》。为摆脱外交上的困境,俄国放弃独霸波兰的计划,同意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提出的瓜分波兰的主张。同时普鲁士为联俄制奥,俄国为推翻土奥联盟,都同意奥地利参与瓜分。1772年8月,俄、普、奥三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波兰的条约。 根据条约,俄国占领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以及部分拉脱维亚,面积9.2万平方千米、人口130万;普鲁士占领瓦尔米亚、除格但斯克市以外的波莫瑞省、除托伦市以外的海尔姆诺省、马尔博克省,面积3.6万平方千米、人口58万;奥地利占领克拉科夫省、桑多梅日省的南部和加里西亚大部,面积8.3万平方千米、人口265万。 波兰议会最终在1773年9月18日被迫承认条约。此次瓜分条约令波兰失去211,000平方公里领土(30%领土)和超过400万人口(三分之一的人口)。 ②.第二次瓜分(1793) 18世纪80年代,波兰中小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又一次掀起爱国革新运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波兰爱国者受革命影响希望收复失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于1791年通过《五·三宪法》。波兰的改革运动,遭到了邻国尤其是俄罗斯的敌视。1792年,俄军进入波兰。10万俄军长驱直入波兰,占领华沙,波兰战败。普鲁士借口防止法国大革命蔓延,也进军波兰。1793年1月23日,俄、普两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协议。 根据条约,俄占白俄罗斯(包括明斯克)、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大部、立陶宛一部,面积25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普占格但斯克和托伦两市、大波兰地区的几省、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5.8万平方千米、人口110万。瓜分完成后两国通知奥地利这一既成事实,奥地利未得到任何好处。 ③.第三次瓜分(1795) 波兰被两次瓜分后,面临着最后灭亡的危险。1794年3月24日,波兰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波兰人民在克拉科夫举行民族起义,屡胜俄军,4月占领华沙和维尔塔,建立革命政权,公布农民解放宣言。11月,俄军在普、奥配合下,将起义镇压下去。俄普奥三国为了铲除波兰剩余势力所带来的动荡,决定以“将独立的波兰彻底抹去”的方式解决问题。1795年10月24日三国代表再次签订瓜分条约,将剩余的波兰联邦国土全部瓜分。 根据条约,俄占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库尔兰、沃伦西部、西乌克兰大部,面积12万平方千米、人口120万;奥占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地区和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4.75万平方千米、人口50万;普占其余的西部地区,其中包括华沙和马佐夫舍的余部,面积5.5万平方千米、人口100万。至此,波兰被瓜分完毕。 ⑷.影响 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俄国在后两次瓜分中均起了关键作用。俄普奥三国的欧洲大国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经历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之久。许多波兰的诗人、政治家、贵族、作家、艺术家被流放,成为19世纪的革命者。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也成了波兰浪漫主义定义的一部分。3.参考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了谋求各自的优势,大国间的军备竞赛螺旋式上升。欧洲进入了危机频繁的阶段,欧洲传统的国际关系均势格局已经逐渐削弱,新的国际政治结构必将取而代之。 (2)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永恒规律,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则引起了帝国主义国家间实力地位的变化,从而产生战争爆发的最深刻的原因。4.参考答案:美国和日本崛起后,面对世界殖民地几乎被欧洲列强瓜分殆尽的情况,就有了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要求。为此,美国挑起了美西战争,使自己获得了有利的远东海军基地: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以便于自己参与瓜分中国:实施了“金元外交”和“大棒外交”,加强了对拉美的控制。日本则在与英国结成同盟的基础上,进行了日俄战争,使之在远东的势力大增。5.参考答案: 拿破仑的对外政策,是他国内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为法国大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1)拿破仑的外交政策前期,主要是他同反法同盟的斗争。虽然已经暴露明显的争霸性质, 但反干涉主义仍然是其外交政策的主要倾向; (2)后期的霸权主义已经暴露无遗:最重要表现是实际取消普鲁士的民族国家的独立、大陆封锁战争、和对西奥俄的侵略战争。总之,拿破仑的外交政策始终贯穿着两个特征:一是外交政策的两重性和进步性;二是靠战争机器来进行。拿破仑的外交政策是连贯的,又有发展的变化,反干涉主义和霸权主义两个方面相互消长。6.参考答案: 塔列朗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著名外交家,为法国资本主义革命的巩固做出了极大贡献。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曾在连续6届法国政府中,担任了外交部长、外交大臣,甚至总理大臣的职务。 1814年9月,维也纳国际会议召开,战败的法国并没有因为战败而无所作为。圆滑的塔列朗联合诸小国代表,反对大国垄断对重要问题的处理,并利用四大国之间的矛盾,企图拆散反法联盟,恢复法国在大会中的大国身份。他还提出了所谓的“正统主义”的原则,意图恢复和维护1789年之前的欧洲君主统治秩序。但“正统主义”原则还包含恢复旧的领土秩序的含义,实际上是谋求阻止欧洲领土发生不利于的变化,特别是不能让普鲁士吞并萨克森王国而变得更强大。 维也纳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为了剥夺其他国家的发言权,俄、英,奥,普4大国企图合伙把维也纳会议控制在它们手里。为此,这4国先在伦敦开会商量办法。这对一心想重新跻身于大国之列的法国是十分不利的。但是6月伦敦会议首先把四大国相互间的重重矛盾暴露了出来。俄国一心要吞下拿破仑留下的华沙大公国,普鲁士十分垂涎德意志境内资源丰富工业发达的萨克森王国;英国则竭力反对俄国更强大,奥国也不愿俄、普两国再扩张。4国在伦敦未能达成协议。塔列朗在巴黎一直注意研究伦敦会议的消息和文件,决定利用矛盾取得法国要取得的东西。最重要的两条,就是防止俄国吞并波兰,摧毁普鲁士鲸吞萨克森的计划。 接着,塔列朗又开始在4大国中寻找盟友。由于英国在欧洲的传统政策是使欧陆各大国势均力敌,彼此对立,以便它充当仲裁者的角色,从中渔利。同时,它又特别反对俄国过分扩张。所以,塔列朗决定先同英国接近。维也纳会议前,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到巴黎同塔列朗会谈,同意法国摧毁俄国吞并波兰的计划。英法这次会谈,成为后来维也纳会议上塔列朗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1814年9月23日,法国使团到达维也纳。塔列朗马上开始鼓动如簧之舌,在反法同盟各国之间进行挑拨离间,设法搞垮这个同盟,他看到:失去拿破仑这个共同敌人的同盟者,从第1天起就互相咬起来了;而且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又有1个共同感受到的威胁:涅瓦河上的巨熊正企图代替刚被囚禁的塞纳河上的狮子称霸欧洲。所以他们都需要同法国拉关系。这是可以好好利用的。 塔列朗的第一个目标是设法挤进4大国会议,首先,他向4国宣布:同盟国与法国既已签订和约,维也纳会议的文件上就不该再出现“同盟国”的字样。10月1日大会开幕前各国所做的一切,对法国说来,都不存在。这个声明打乱了4大国的计划,伦敦会议的决定无法拿出来了。其次,塔列朗又提出了在维也纳会议上起了决定作用的所谓“正统主义原则”。塔列朗利用这个头等封建的、头等君主专制的原则,来捍卫资产阶级的法国。这个原则,他在上半年已经用过,使没有武力保卫自己领土完整的法国免于被瓜分;现在它又可以用来遏止普鲁士和俄国的扩张野心了。 塔列朗在维也纳会议上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是为波兰和萨克森问题同亚历山大进行的斗争。他为此费尽心机,全力以赴。法、奥都认为,萨克森王国是它们在东方和北方的一个缓冲国,它的存在是很重要的。所以塔列朗首先鼓动奥国出来反对侵犯萨克森,并扬言法国有200,000军队,有时还说有400,000,暗示自己对抗俄、普的野心还是有实力作后盾的。为了把波兰从沙皇手里夺下来,10月3日和23日,塔列朗同亚历山大两次交锋,展开激烈的舌战。但是亚历山大寸步不让,狂言“我有200,000人在波兰,让他们试试把我赶走吧!”24日,梅特涅又同亚历山大大吵了一场,也没有结果。11月14日,普鲁士干脆侵入萨克森,想造成既成事实。一时间,各国关系十分紧张:巴伐利亚,奥地利开始讨论作战计划,法国也准备命令军队进入战场,亚历山大则正式宣布他要任意处理波兰问题。社会上纷传战争即将爆发。 俄、普两国的贪婪,绐塔列朗造成了破坏旧反法同盟、建立新反俄普同盟的时机。12月25日,他试探着向卡斯尔累建议成立英奥法同盟,当时后者还下不了决心。可是没过几天,局势又进一步紧张了。在12月30日的会上,俄国大使声称非照俄国的方案办事不可。卡斯尔累当场提出抗议,次日,他余怒未息地前来拜访塔列朗。这时,塔列朗又提出建立英法奥同盟。卡斯尔累立即表示同意,并提出由他来起草条约的草案。草案被塔列朗和梅特涅接受了。1815年1月3日晚,3国代表签了字。这是个秘密防御同盟条约。英、奥、法3国宣誓一致行动,保证巴黎和约的实施,3国在它们中间的任何一国受到攻击时,有责任立即互相支援;法,奥各出兵150,000,并配备相应的大炮辎重;英国如不能提供规定的士兵人数,则要为每个士兵付出20英镑;设立军事委员会,万一俄军进攻西欧,要订立联合军事计划。条约上签名的顺序是:塔列朗,梅特涅,卡斯尔累。 于是,从这天以后,在召开4国会议时,梅特涅和卡斯尔累就坚持要请塔列朗也参加会议。1月11日,塔列朗终于挤进了4国会议,被正式邀去参加4国讨论每个问题的会议,从此,4国会议变成了5国会议。而在5国会议上,总是3票对2票,问题就好解决了。由于亚历山大蛮横地占住华沙大公国不放,法、英、奥3国代表最后只得让步,但他们不肯在萨克森问题上再遭失败了。尤其是卡斯尔累,此时他正接到被召回国的调令,在英国反对党和舆论的攻击下,他不愿毫无成就地回去,所以坚持不让普鲁士得到整个萨克森。2月9日,大家终于找到了一个妥协方案:萨克森国王留下包括来比锡和德累斯顿等28座城市在内的1,300,000人口的地方,另一半有720,000人口的较贫困的地区加上波兰的土恩则划给了普鲁士。卡斯尔累原想把多而富的一半划给普国,而塔列朗坚持把这多一半留给萨克森王。梅特涅支持他。塔列朗胜利了。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斗争,塔列朗的胜利的确不小。会后,法国重新成为强国之一:各大国保证遵守巴黎和约,法国保住了1792年的领土完整;英,俄、奥、普4国反法同盟瓦解,而有利于法国的法、英、奥反俄、普的同盟秘密成立了;塔列朗挤进了4国会议,使决定国际问题的会议不能不听到法国的声音;法国东北部仍保有一个较强的缓冲国萨克森,使法国的世仇普鲁士未能因鲸吞整个萨克森而变得更强大。当然,这些成绩不能全记在塔列朗个人的名下。但是他施展外交手段,充分利用各大国间的矛盾,改善了法国的处境。他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7.参考答案: 1848年欧洲革命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摧毁了反动的神圣同盟和维也纳体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它锻炼了法、德等国的无产阶级以及革命群众,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后来欧洲工人运动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这场革命在很多地方均告失败,却动摇了中欧的保守势力基础,奥地利的首相,保守主义者梅特涅被迫下台,新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通过一些较自由的政策,如扩大地方自治及保证各族平等,维持帝国统治。面对奥地利本土的不满,皇帝于1849年3月4日颁布宪法,承诺组织一个保障帝国统一、民族平等及代议制的国会,亦会废除封建制度、建立市政组织及改革司法制度在捷克问题上,为舒缓捷克的独立情绪,奥地利政府便作出退让,如和所谓的老捷克派(即士绅及中产阶级)合作,允许捷克人组成波希米亚议会,捷克语取得与德语对等的地位,捷克人有自己的大学及中学,且可在政府中担任公职,匈牙利王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成为了帝国直辖区,享有一定程度的政治自由。在1850年,普鲁士国王也成立了宪法,回应失败了的民间革命并决心要成立一个团结北方德意志邦国的联盟,以回应民族主义的诉求。创立复兴报的加富尔也在1852年成为萨丁尼亚-皮埃蒙特王国的首相,采行自由主义政策,并有着扩张以一统北意大利的雄心。故此,1848年革命虽然失败,却为1860年代奥地利帝国日益自由化、意大利及德意志两国统一奠下重要基石。8.参考答案:A9.参考答案: ⑴欧洲格局的根本变化: 由于法国沦亡,英国危殆,彻底打破了欧洲各国之间原来力量对比的平衡,改变了整个格局:由原来德国、英法、苏联三足鼎立的态势,变为德国、苏联两强对峙的格局。 这就急剧地引起苏德关系的变化。 在这之前,苏德双方维持了暂时的、不巩固的同盟关系(即使是策略手段也好)。法国败降之后,使希特勒面临重大的战略抉择:是西攻,还是掉头东进? 法国的迅速败降,使希特勒战争的初期胜利处于巅峰,希特勒本人无论对英国还是对苏联都作了错误的估计,都低估了这些对手的抵抗决心和作战实力。对英国,他认定它们必然会承认“一败涂地,绝无希望”,因而几乎不需要再经过一场严重的战争,只须略施压力,就会就范,就可以听从他所给予的条件妥协求和,然后和他一起进攻苏联;对苏联,他更是严重低估了其军事力量,1939~1940年小小的芬兰曾经成功地挫败了苏军的初次入侵,肯定助长了他的错误判断和看法。正是这样,使希特勒在1940年7月中旬,在英国一再表示继续作战的决心,诱和不成,不得不下达入侵英国的第十六号指令,想以战逼和的同时,又作出了征服俄国的决定。 法国迅速败降之后出现的新局面,同样使苏联震动。苏联当时认为,在希特勒下一步行动中,英国只可能有两条出路:媾和或者失败。无论哪一种,其结果都意味着希特勒能从西线腾出手来,挥师东进,而无须再顾虑两线作战的威胁。战争危险显然已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20以内口算练习题大全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2024年中考数学适应性考试试题含答案
-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运营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儿童文学与儿童剧创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畜牧微生物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理工学院《导游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历史学综合素质指导》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物理】《弹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 高考物理模拟测试题(含答案)
- 《陆上风电场工程概算定额》NBT 31010-2019
- 原油脱硫技术
-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各册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汇总一览表合集单元目标能力点
- 工程项目收入情况统计表
- GB/T 29490-201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 GB/T 14436-1993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
- 湖南省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址医疗机构名单目录
- 《中外资产评估准则》课件第6章 英国评估准则
- FZ∕T 63006-2019 松紧带
- 罐区自动化系统总体方案(31页)ppt课件
- 工程建设项目内外关系协调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