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叠词示例与专训考点:1.王之涣《宴词》——叠词的表达效果2.赵师秀《约客》——叠词的内容效果3.卢纶《送李端》与李端《听夜雨寄卢纶》——叠音词4.李娟《秋渐深》——叠词与音韵美【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叠音词2.叠词与音韵美3.叠词的表达效果4.叠词的内容效果【考点示例】一、王之涣《宴词》——叠词的表达效果【考点解读】——点明景物的特点。2.叠词的手法效果——暗示人物(诗人和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文本宴词①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③,桃溪浅处不胜舟。【注释】①宴词:宴会上所作。②畎(quǎn):田间小沟。③催去棹(zhào):催促船儿离开。棹,长的船桨。问题这是一首写“离愁”的送别诗,诗中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悠悠”一个词则暗示了诗人一片
的深情。(1分)答案惜别(依依不舍)考点①叠词的内容效果——点明景物的特点。②叠词的手法效果——暗示人物(诗人和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译文长堤下,春水碧明一片悠悠,和漳河一起慢慢流;不要去理睬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赏析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诗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春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近了。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一为反衬。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诗人想象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二为想象。诗人写所想,化虚为实,借溪浅不胜舟形象地表达了离愁之重。三为借景抒情。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二、赵师秀《约客》——叠词的内容效果【考点解读】——视听内容的描写,嗅觉、味觉的描写,人的情感。2.景物有冷暖两种色调,暗示诗人内心的矛盾心理。3.动作性动词的内容效果——人的内心情绪。——紧密衔接。文本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问题1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答案①“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②“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③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考点①叠词的内容效果——视听内容的描写,嗅觉、味觉的描写,人的情感。②景物有冷暖两种色调,暗示诗人内心的矛盾心理。问题2简略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3分)答案①“敲”,敲击,一个动作,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生动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约客不来的怅惘无奈之情和敲棋自遣的寂寞孤独之感”),“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考点①动作性动词的内容效果——人的内心情绪。②连续动词的结构效果——紧密衔接。译文黄梅时节一个梅雨绵绵的夜晚,乡村的青草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这时已经是半夜了,朋友却没有如约到来,无聊地敲着棋子,灯灰震落在棋盘上。赏析首句“黄梅时节家家雨”,交待了当时的环境。黄梅时节乃是立夏后数日梅子由青转黄之时,江南多雨,俗称黄梅天。其时细雨绵绵,正所谓“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泄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仿佛“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心情异常恬静安祥。
“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古人的注意力从霏霏淫雨,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远远近近,此起彼伏的片片蛙声,正是这处处蛙声,烘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试想,如非心如止水,神游物外,而是焦灼烦躁,何以知微渺“虫声”今夜“新透绿窗纱”?
再看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我猜想,书中之所以得出“焦灼”结论,多半便依了这句。朋友过了夜半还不来,倘是你我,当然不免焦灼。但这是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之一,人称“鬼才”的赵师秀。赵师秀,字紫芝,又字灵秀,光宗绍熙元年进士,曾任上元县主薄,筠州推官。他虽寄身仕宦,但失意消沉,常与僧道同游山水之间,向往恬静淡泊的生活,甚至还想与陶渊明一样“归寻故园”(《九客一羽衣泛舟,分韵得尊字,就送朱几仲》)。他死后,江湖派巨子戴复古作《哭赵紫芝》,说他是“东晋时人物”。当不致于“有约不来过夜半”便焦灼不安吧?
最后一句“闲敲棋子落灯花”。我不知道前人是怎么理解“闲”字的。我是这样想,“闲敲”之“闲”,应当仿佛我们偶凭小几,百无聊赖,适见案头笔墨,于是顺手拿过,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笔涂去,一如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之意趣。赵师秀也便这样坐于灯前,遥等客人不至,百无聊赖,适见局中棋子,于是顺手拈起,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手敲去,何来焦灼之感?【考题对接】一、卢纶《送李端》与李端《听夜雨寄卢纶》——叠音词送李端①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李端与卢纶同为“大历十才子”,在乱世中结下深厚友谊。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衰草”落笔,凸显送别时景象衰败,如此描写加重了离愁别绪。B.颔联写诗人送别之路遥远,想象着与李端的重逢是在下一年的暮雪之时。C.颈联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写诗人回忆往事,感叹身世,有百感交集之慨。D.这首诗感人至深,描绘了一幅在严冬送别友人的图景,于萧瑟中见沉郁。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自堪悲”三字用词浅近却不平淡,为本诗定下深沉感伤的基调。B.颔联“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烘托心境,给人以阴冷和重压的感觉。C.“多难识君迟”一句融合了感世、伤怀,于惜别之中增添了悲凉之感。D.“风尘何处期”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友人才能风尘仆仆地从外地回来呢?3.同样写友情,《送李端》与《听夜雨寄卢纶》这两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听夜雨寄卢纶李端暮雨萧条过凤城,霏霏飒飒重还轻。闻君此夜东林宿,听得荷池几番声。一、卢纶《送李端》与李端《听夜雨寄卢纶》【答案】1.B【解析】B.“想象着与李端的重逢是在下一年的暮雪之时”错。颔联上句写送别,看友人渐行渐远,身影消失在远方路的尽头,融进天边的阴云里;下句写归人,写自己回归时已是暮雪纷飞。两句都是写此时送别,不是想象未来的重逢。2.D【解析】D.“意思是什么时候友人才能风尘仆仆地从外地回来呢?”错。“风尘”不能理解为“风尘仆仆归来”,应是“世事纷争,风尘扰攘”。尾联是希望下次早日相会。但想到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不知何时才能相会。3.同为写友情,两首诗在抒情方法上《送李端》以直接抒情为主,《夜雨寄李端》以借景抒情为主。《送李端》首联写送别,“离别自堪悲”的感慨脱口而出,直写送别之悲,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颈联抒写送别后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写身世之悲,写时代之悲。人生少孤,社会动荡,饱经漂泊困厄,再写与故人离别,诸多不幸叠加,更增加离别的悲凉。尾联“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诗人遥望远方,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即便是期望早日再会,但不知何时才能相会。未来难期之悲为送别更增添了无限悲凉。《夜雨寄李端》首二句连用“萧萧”“霏霏”“飒飒”三个叠音词,不仅将夜雨描写得十分形象,营造了雨丝连绵、天地相接、寒意充满空间的气氛,而且那重重叠叠的音节,给人以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恰切地表达出了离愁别绪充溢心怀的状态。后二句写寺院独宿,枯荷听雨的意境,十分凄美,融合着对朋友的惦念和关怀。【解析】本题考查小说分析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同为写友情,两首诗在抒情方法上《送李端》以直接抒情为主,《夜雨寄李端》以借景抒情为主。《送李端》首联写送别面对遍地衰草,不禁发出了“离别自堪悲”的感慨。“离别之悲”写得平直、刻露,脱口而出的,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颔联写送别情景,望着故人远去长路,怅然若失,转身回归大雪纷飞,孤寂难耐。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颈联送别友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人生少孤已属大不幸,又何况天宝动乱,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人生不幸,叠加挚友分离,更增加离别的不舍和境遇的悲凉。尾联“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诗人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远去,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即便是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不知何时才能相会。斯人已逝,未来难期,这为送别更增添了无限悲凉。《夜雨寄李端》写得情感气氛很浓,景象意境很美,很见韵味。首二句连用“萧萧”“霏霏”“飒飒”三个叠音词,不仅将夜雨描写得绘形绘声,十分形象,造成雨丝连绵、天地相接、寒意充满空间的气氛,而且,那重重叠叠的音节,读来非常自然地给人以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恰切地表达出了离愁别绪充溢心怀的状态。后二句写寺院独宿,枯荷听雨的意境,十分幽美,诗情画意两浓。下层从对方落笔:“闻君此夜东林宿,听得池荷几番声?”东林,原指建于晋朝庐山的东林寺,后世以“东林”泛指寺院。作者不言思念对方,彻夜难寐,反而问对方几番听风听雨。此乃以己之情,推想对方之意。在“闻君”的问话之中,不仅表现出对朋友的切切关怀,更表现了彼此相知的深挚情感。【译文1】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我们的离别本就令人伤悲。远去的路延伸到云天之外,我归来在傍晚雪花纷飞时。少年孤苦漂泊他乡恨过早,多难之时与你结识又太迟。向着你去的方向空自流泪,世事纷繁哪还有见面之期?【赏析1】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颔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有悲凉回荡之势。尾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不知何时才能相会。"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译文2】暮色茫茫,风雨萧萧,凄风夹着密集的雨点,时急时缓,使京城显得更加冷落萧森。听说您今夜寄宿在东林,您也几番听得风动池塘,雨打莲荷的声息了吧!【赏析2】“暮雨萧条过风城”,句意为:日暮时分下起了濛濛细雨,夜里刮起了一阵风,把雨儿吹过了长安城。诗人起句点题,叙写“夜雨”。这里,称雨为“暮雨”,可知夜雨是从黄昏时开始下起来的。萧条,意即散漫飘流的样子。“霏霏飒飒重还轻”,句意为:风声飒飒,夜雨密密麻麻,时重时轻,时断时续。霏霏,形容雨雪之密。《诗经·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飒飒,风雨声。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诗:“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此句中“霏霏”是写夜雨之貌,照应上句“萧条”;“飒飒”表示夜里刮起了风,照应上句之“过”字。重还轻,意即夜雨时急时缓,正好与夜里起风相呼应。因为诗人是“听”雨而非“看”雨,故只能从雨打屋顶树叶等物所发出的声音的轻重缓急的变化来感知雨的大小,这又正切题中“听”字。可见诗人遣字用词之精妙周密。诗人夜闻雨声,也暗示了他辗转在床,难以成眠,思绪万千。“闻君此夜东林宿”,句意为:听说你此夜宿于僧寺禅房之中。东林,原指庐山东林寺,此泛指僧寺。诗人辗转难眠,于是想起友人来。这里,“闻”字暗承题中“听”字,显见了友人夜宿僧寺他都知晓,暗含着他对友人一举一动的关注之情。而友人宿于寺中,可见友人之雅洁,又知其是漂泊异乡之人,时李端也是客居长安,二人同为天涯沦落人,可谓患难之交。此句虽不言情,而朋友真情却溢于言外。“听得荷池几番声”,句意为:长夜漫漫,思念友人,难以入睡,不时传来雨打荷叶之声。番,一作“度”。此句,“几番声”乃“听”之所“得”,且照应上句“重还轻”。几番声,表示夜雨时断时续,同时,它还暗示了诗人夜里几番睡去,又几度醒来,似睡非睡,苦苦思念着友人。这正是上句“闻君”之思的延续。而此句既是诗人自己说的,又似出自友人之口,可见诗人思念友人;几乎与其融为一体了。这首诗看似结构疏散,实则字字设伏,处处呼应,交为互文,结构紧密,且涵蕴深刻丰富。全诗虽诉友情,却无“情”、“思”、“念”等字,而情义自见。诗中仅有的是飒飒风声,萧萧雨声,风吹雨打荷叶声,触物及人,一切皆在不言中。全诗淡着墨痕,貌似浅白平淡,然久品愈觉其甘,回味绵长。二、李娟《秋渐深》——叠词与音韵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渐深李娟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通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地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的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④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桠上蹲着几只斑斓的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⑦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⑧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日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日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地叫什么名字,地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⑩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深的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最美文》2013年第10期卷首语)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运用巧妙的比拟总起全文,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节气与植物的依存关系。B.第②段关于《红楼梦》中袭人名字的联想意在抒发作者沉醉在花香中的情怀C.第⑥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意在强调深情朴素的情感会穿越时空成为永恒。D.第⑦段关于幼年采摘蒲公英的回忆主要是为了突出作者无法回归故园的悲伤之情。2.下列本文的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④段用了以静衬动的手法,刻画出了秋天树林中那种静谧而又不失生机与活力的状态,展现了作者沉浸于自然之中的喜悦之情。B.第⑨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呼应上文写树的内容,引出下文关于人生和文字要删繁就简的人生感怀。C.文章结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简单纯净的人生和文字比成“秋天里的一棵树”,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D.本文题为“秋渐深”,作者借秋意随时间推移而渐浓,告诉我们无论是为文还是为人,都是一个随时间推移渐渐发展的过程,由繁入简、由粗而精。3.请赏析文章第②段划线句的语言特色。4.有人评价李娟的散文“带着原生态的青春,有着青草般的鲜美气息,充满对世界的童真”,请结合文章内容,从选材与语言两个角度加以说明。二、李娟《秋渐深》【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无法回归故园的悲伤之情”错误,第⑦段依据“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可知,作者表达了对童年、亲人、故园这三者的思念之情。故选D。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A.“用了以静衬动的手法”错误。结合“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等分析,以动写静,刻画了秋天的静谧自然,表现了作者陶醉于自然的喜悦之情,突出了作者敏感细腻的情怀。故选A。3.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瓣比作星星,把花香伴着虫鸣比如流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瓣之多,花香袭人。②运用叠词,具有音韵美,如“细细”写出了落花的形态,“潮潮”写出花香如流水般涌进的特点。③长短句相结合,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务分包合同的解除与赔偿问题解析
- 废除房屋买卖合同声明
- 集体土地流转合同修改
- 饲料产品供应合同
- 劳动雇佣协议书
- 风机购销合同风险管理
- 工程试验劳务分包合同
- 短期贷款借款合同范本范
- 混凝土工程设计合同模板
- 粮油购销合同的履行防范
- 《极致挑逗:双人共抚全图解120招》读书笔记模板
-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全国行政区划代码
- 班主任带班育人方略ppt
- Unit 3 Its a pineapple Lesson 13 (说课稿)-2022-2023学年英语四年级上册
- 广电和通信设备调试工(高级)理论考试备考题库(重点500题)
- 英语词根词缀博览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成都锦城学院
- 中华全国总工会
- DB65T 3743-2015警用地址信息编制规则
- 非政策性退补1
- 中级主管护师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