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川端康成作品的物哀意识 - 以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为例_第1页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的物哀意识 - 以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为例_第2页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的物哀意识 - 以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为例_第3页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的物哀意识 - 以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为例_第4页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的物哀意识 - 以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舞女》和《雪国》为例摘要“物哀”是日本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日本人民的精神价值导向渗透在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这种意识不仅对日本本土文化影响深远,对很多日本作家的艺术构思和写作风格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川端康成作,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强烈的“物哀”意识。本文试图通过《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作品,从人物性格、人物构建、小说情节、意象设置等多个方面对川端康成的“物哀”意识进行分析,探究川端康成的物哀观以及体现在其作品中的“物哀”意识。ABSTRACT"WuAI"isanimportantconceptoftraditionalJapaneseaesthetics.AsthespiritualvalueorientationoftheJapanesepeople,itpermeatesthedailylifeoftheJapanesepeople.Theconsciousnessof"WuAI"notonlyhasaprofoundimpactonthelocalcultureofJapan,butalsohasasubtleimpactontheartisticconceptionandwritingstyleofmanyJapanesewriters.YasunariKawabataisaleadingfigureinmodernJapaneseliterature.HisworksaredeeplyrootedinJapanesetraditionalculture,andcontinuetoinheritandcarryforwardthetraditionalbeautyofJapan.Manyofhisworksreflectastrongsenseof"materialsorrow".ThispaperattemptstoanalyzeKawabataYasunari's"WuAI"consciousnessfromthecharacter,characterconstruction,novelplot,imagesettingandotheraspectsthrough"thedancerofIzu"and"snowcountry",toexploreKawabataYasunari's"WuAI"conceptandthe"WuAI"consciousnessembodiedinhisworks.KEYWORDSThingsaresad;YasunariKawabata;TheDancingGirlofIzu;Snowcountry;前言在日本传统美学中,“物哀”是一个重要理念,并且作为日本人民的精神价值导向潜移默化的深入在日本人民的思想之中,“物哀”意识不仅对日本本土文化影响深远,也影响着很多日本作家的艺术构思和写作风格。川端康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强烈的“物哀”意识。本论文试图通过《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作品,从人物性格、人物构建、小说情节、意象设置等多个方面对川端康成的“物哀”意识进行分析,探究川端康成的物哀观以及体现在其作品中的“物哀”意识。1“物哀”的内涵物哀论”:“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1]人能够与所触之物产生审美通感,可为其喜亦可为其悲,便是“知物哀”。“物”不仅可以是抽象的事物,人,也可以是自然万物,。“哀”是一个美学范畴,具有很强的精神性,日文中“哀”不同于汉语的哀伤,哀伤只是“物哀”的一种情绪,日文中的“哀”应解释为同情、感动、悲哀、可怜、有趣、美等等。“物哀”是一种美的理念,是不能用理性和感性去判断的,是要用心和直觉去感受的,在感受中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淡淡的情感,中间还夹杂着一层或欣喜或悲伤的情愫。“物哀”常常是表现心中所孕育出的“瞬间之美”,可能短暂,但是在短暂的时间内产生了很多的情绪,即在瞬间消失的瞬间感觉之时,在此时此刻所孕育出[2]日本人是极重视心灵的,对于他们来说,那些不经意间捕捉到的美以及瞬间之美才是永恒的,这种永恒的美就是物哀美,而那些现实的东西只是东西而已。,也是川端康成创作的理念之一。在日本传统文化思维的些带着遗憾的美,就是物哀文化的精髓。2“物哀”在情中的体现“物哀”的理念被分为很多层,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首先是男女恋情产生的哀感。川端康成对日本“物哀”传统的继承在他的多个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前期的作品,“物哀”意识在作品中已经初露端倪,小说通篇的笔调具有一种纤细韵味的诗意,以极强的感受性,深刻地表现着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活动,散2.1《伊豆的舞女》朦胧恋情与“物哀”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用了大量文字表现“我”和舞女自然含蓄又带着淡淡的哀愁的感情。甚至直到“我”要离开,两人分别之际,“我”坐上回东京的客船,“我”和舞女都未向彼“物哀”,这里的哀是个人的,只有淡淡的悲伤,缺乏抗争和不满,更多的是一种对于人生无常,宿命必然的体悄悄产生了,在“我”眼中,这个坐在角落的女孩是恬静、可爱、纯洁的,为了多看几眼这位名叫薰子的舞女,馆中,“舞女从楼下端茶上来,她刚在我的面前跪坐下来,脸就臊红了,手不停地颤抖,茶碗险些从茶碟上掉下来,于是她就势把它放在铺席上了。茶碗虽没落下,茶却撒了一地。澜的表现,这一短暂的、微妙的变化描绘了纯洁的少女见到心爱男子的画面。在这部作品中,川端康成把这段感情处理得极其克制,因此川岛和薰子之间的爱情看起来才更加纯粹美好,比如那些温柔的对视,那些以下棋、读书等冠冕堂皇的借口,都是少男少女之间互动的小心思,仿佛一切都心照不宣地明朗于心。在忧郁、苦恼的生活中,他们从对方处得到了温暖,萌生了一种半带甘美半带苦涩之情,这种爱如烟似雾,作品的“物哀”意识就体现在这种若明若暗的带有苦涩的忧愁之中。[4]在令人心旷神怡想却认为无果的爱情虽然是悲的,但也是存在美的,就恰恰是这样的不完美的结尾体现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意“我”用书包当枕头,躺了下。”[5]人生的悲剧、遗憾也许都在这咸咸的泪水中。小说的最后,随着轮船驶入大海,一段朦胧的青春之歌就此戛然而止,在读者看来“我”与舞女皆对对方有意,但是当时社会对舞女的偏见造成两人身份地位的差距,让“我”和舞女都只能把这份感情放在心里,不曾向对方表达。纯真的恋情与无言的结局、小说前半部分纤细的幽美的恋情与后半部分沉默的悲伤交融互汇,这个从有到无的过程中,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无常的哀感,这种哀感就是川端康成在作品中表达的“物哀”。就像川端康成提倡的“悲与美相通”的理念一样,悲从属于美,美又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淡淡的遗憾和哀愁,在这样的复杂的情感中,遗憾超越了悲和哀,情感升华为一种具有诗意的美,就是在这种从有到无的过程之中,让人在遗憾的悲哀感叹之中中获得了深沉而永恒的沉寂之美,这就是日本传统的物。2.2《雪国》中的徒劳与“物哀”在读《雪国》时,一股淡淡的无可奈何的忧愁之感油然而生,这种感觉主要是通过对人物、情节的描写所发散她无人傍身,可是她仍然要热烈优雅地生活,要井井有条地过。虽然在岛,但驹子不为别人的眼光而活,她只在意自己的生活过得有生有色。悲哀,这就是川端康成“物哀”意识的一种表现。他来到雪国寻找灵感,却耽误了一个女人的爱情,见证就笼罩着一层虚幻循,其实是世事无常。的痛苦,而是浅浅淡淡的悲哀,是一种自“虚无”中寻觅到的永恒的美。3“物哀”在景中的体现》通过细腻在感伤、含蓄、虚无、淡雅、纯朴和细腻的笔调中,突出地描写人物淡淡的失意、无奈、孤独、虚无和感伤的情绪,这些在不经意间产生的情绪都表现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意识。3.1《伊豆的舞女》之“雨”罩着淡淡哀伤的纯洁的爱情世界,也能体会到川端康成的“物哀”意识。来表现的。小说中多次出现“雨”这一富于情感色彩的意象。自然景物所透露出的淡淡的忧伤是自从开篇就显露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正在这么想的时候,阵雨已经把茂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来. ”[7]向我追来的雨,似乎是在鼓舞和推动着我去会见舞。当二十岁的少年因为大粒的雨点躲进茶馆,再次遇见休。在东方传统的文学意象中,雨和泪总是相关联的,通过雨,人物的心灵与自然交融在一起女无言的朦胧的思慕,就像雨雾之宁静缥缈;“我”对舞女缠绵难舍的依恋,又如同细雨的连绵不绝。“我”与舞女的这段感情可能也要在天亮之后戛然而止了,“被雨洗净的秋夜分外空明”,秋天下过雨后总是寒了物哀美。、下棋拼杀嬉笑的午间以及别离的黄昏,一切哀愁又美的着。遗憾与忧伤,弥漫在净土的一草一木中,随着时光平缓地走去。忧伤,绵延不绝。这3.2《雪国》之“山”凉的情绪,便是真情流露,这种真情流露就是感受到了“物哀”。川端康成用细腻逼真的自然描写,塑造了“雪国”清寒的幻境世界,借雪和山两个重要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他的“物哀”意识。《雪国》采用冬天作为时间背景,自然景物描写用的手法极尽细腻,其中有许多片段描写到山,在山和雪的融合中,迎面而来的虚无雪景,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示出生命的颓败美感。“雪国在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山上还在雪国,月色也是别有特色……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唯一的景色。[8]月色随着时间渐渐淡淡,但月光照耀在高峭的山上,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油然而生。”由于内心的孤独与精神的空虚,岛村决定踏上前往雪国的旅程,然而此时此刻,面对这空寥的月色,无疑会加深内心的孤独感。在川端康成笔下这些景物描写中,浸染着岛村的个人意识,从而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和孤寂之感,这就是川端作品中流露出的独特的“物哀”意出的一种浅淡哀愁并夹杂着虚无的意蕴,其中也包含捉摸不定的哀感和美感,这种描写方式也和川端康成提出的现的“物哀”意识的真髓。4结语《伊豆的舞女》透过清美,体现日本的“物哀”文化。《雪国》则更进一步,通过塑造岛村、叶子、驹子等人物,进入到了生活的深层川端康成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传统文学基础,一脉相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在川端康成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独。这两部作品都以卓越的感受力,表现了物我同悲伤、同喜乐、同爱怜、同感动的情绪,这就是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物哀”意识。参考文献[1](日)本居宣长.日本哀物[M].王向远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2](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M].叶渭渠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散文集[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3.08.[5]何乃英.川端康成小说艺术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M].叶渭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张芸.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J].文学教育,2011(7).[9]孟玮.《伊豆的舞女》中的哀美魅力[J].外国文学研究,2011(9).[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6).[11]王晖.论《雪国》的“东方式”虚无思想[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4).[12]赵艺瞳.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物哀”美学[J].北方文学,2017(24).[13]林亚斐.《雪国》:虚无美的唯美建构——川端康成的审美理想摭谈[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14][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戴爽.川端康成小说《雪国》浅析[J].大观,2015(4).[16]仝艳艳.川端康成小说中的“物哀”理念探析[J].小说月刊,2014(2).[J].船山学刊,2007(3).[18]李娇.论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悲与美——以《伊豆的舞女》为例[J].2011(1).[19]吴娟.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J].艺文天地,2013(3).[20]陈永岐.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美感体验与救赎目[J].作家,2015(24).[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教育,2015(2).[22]侯越明.从《雪国》中经典女性形象看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女性美[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3).脚注[1](日)本居宣长,《日本物哀》[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