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湖南省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湖南省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湖南省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湖南省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时量:75分钟分值:100分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6课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50分1.2000年10月,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万多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以及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这说明我国()A.早期文明集中于南方地区 B.原始农耕文化领先世界C.小农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 D.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2.西周末期的世卿世大夫,鲁有三桓,晋有六卿……故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这种贵族集团,古人称之为“巨室”,所谓“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世卿世大夫()A.导致礼崩乐坏的出现 B.是周朝集权制的威胁C.使国家治理存在隐患 D.促进了士族集团崛起3.孟子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墨子笔下的舜是个农夫、陶工、渔民,因贤能受到尧的赏识推举:庄子则称尧杀害长子,舜流放母弟,“不足以为德”,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彼此之间攻讦不断 B.迎合统治阶级需要C.追求理想化的政治 D.秉持不同政治立场4.秦朝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员,是朝廷派遣下来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命官”,只能行使君主授予的有限管理权,君主的意志通过各级政府官员渗透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这揭示出郡县制()A.体现出君主集权扩张的本性 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D.有利于实现地方的自主发展5.《盐铁论》中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尝其费,”汉武帝针对此问题采取桑弘羊的建议()A.盐铁专营 B.均输平准 C.统一货币 D.设刺史酷吏6.武则天临朝称制后,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她首创了殿试,同时大量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另外,派人去各地搜罗人才,积极提拔寒微之士,这些做法的根本目的是()A.完善科举制度 B.巩固统治基础 C.促进社会公平 D.践行尚贤主张7.唐代前期,租庸调制的主要纳税对象是农民,中后期的两税法不仅把几乎全国人户作为纳税对象,且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据此可知,两税法()A.体现了纳税相对公平 B.减轻了农民纳税负担C.抑制了土地兼并速度 D.以人丁为主进行征税8.宋初,统治者确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二府体制。后来。宋太宗将这一体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这一改变()A.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特点 B.促进了行政效率的大大提高C.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9.元朝时期。蒙古人取名时,采用了汉人的字、号,道德观念上接受了汉人的习俗;汉人也接受蒙古文化影响,学习掌握蒙古语言文字,使用蒙古名字。材料反映了()A.蒙古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B.政府接受汉族文化C.汉人完全接受元朝统治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10.《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官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A.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B.具有最高决策权C.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D.承担了宰相的职能11.明朝后期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专制帝王是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等思想主张,这反映了思想界()A.强调主观能动性 B.提倡个性自由反专制的倾向C.出现了三教合一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12.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世家,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她们否定“内言不出于闻(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明清女性文学的发展从根本上反映了()A.社会转型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B.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C.商品经济和市镇经济的发展 D.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发展13.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沈括编著《梦溪笔谈》 ④宋应星编著《天工开物》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①④14.1840年,以英国女王为代表的主战派,以九票之优势,通过了议会审议,发动了对华战争。终于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清朝被迫开埠通商。这表明鸦片战争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是英国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的要求C.是英国对华政策的必然结果 D.让清政府的天朝上国观念完全瓦解15.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出现两个纲领性文件,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下列有关两者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前者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②后者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私有制③两者都顺应了农民的要求,都能调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④两者都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6.在清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用“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当时()A.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 B.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C.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 D.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17.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对上述历史事件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B.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C.均主张“中体西用” D.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18.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士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白天,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在各个主要街道上游行,对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那些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这反映了当时“剪辫”()A.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 B.实现了社会上的移风易俗C.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D.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19、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昌祥毛巾打出广告:救国不尚空谈,请大家喝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国货。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香烟名为“新受国香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这()A.说明了中国民族意识的完全觉醒 B.彰显了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精神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支持20.中共在某一次大会通过的宣言中提到“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A.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目标C.掌握了全国军队的领导权 D.对中国国情形成理性认识21.据统计,1925年4月,广东全省有22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入会农民达21万余人:至1927年5月,全国各地农会会员达到一千万以上,并在武汉成立了全国农民协会。这一变化表明()A.中国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日益壮大 B.国共合作成为了农民的普遍共识C.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D.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热情22.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改选后党外人士担任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这个举措()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适应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利于开明绅士主导敌后抗日政权 D.旨在解决根据地的困难2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首相丘吉尔评论中国战场的一次会战说:“诸君如忆及日军之活跃,即知中国抵抗敌人至五年之久,并予敌人以打击,为如何不可思议之事。”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此次大捷。”这场会战()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是中国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C.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标志着中国抗战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24.下表为1953-195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据此可推知()年平均增长速度(%)中国苏联美国英国西德法国日本1953-1957年18.011.63.63.810.17.915.0A.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得到较好地贯彻 B.大跃进促进了中国工业呈高速发展趋势C.一五计划使中国经济总量超越西欧日本 D.一五计划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底子很薄弱25.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提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这一转变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A.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 B.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政协会议的职能发生转变 D.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明清时期)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材料二中国历来就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多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个国家法律与组织系统能容许它聚集的财富已经到达最高程度。——摘编自[英]亚当·斯密《国富论》(首次出版于1776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亚当·斯密认为当时中国经济存在什么现象?并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10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开辟敌后战场,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在消灭了大量敌人的同时,自己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是在长期艰苦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中坚力量。——摘编自曲青山《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材料二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绝大部分工业建立在沿海地区。这种畸形布局,使上海和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受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工业内迁计划。机械和纺织工业在西南西北的发展,成为战时后方工业的中坚。重庆、昆明、桂林、西安、宝鸡、兰州、汉中、衡阳、邵阳等城市,都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中心。——摘编自张宪文《试论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经济战略的转变》材料三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发起全面侵华的标志,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意义。(8分)28、阅读材料,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