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1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2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3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4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抹不去的乡愁

丁玲

①说起乡愁,就不能不说起小时候。

②因为穷,我很小就开始帮母亲干家务。那时候没有煤,烧的是麦草,拉风箱是每天必须要干的,姐姐身体弱,弟弟小,拉风箱自然就落到我头上,一只手拉不动,就两只手抱着拉,要是风箱收拾得不利落还得使劲拉,一顿饭下来,胳膊又酸又疼,还不敢吱声,因为母亲脾气不好。也是因为穷,父亲为了能让我们都吃饱肚子,每次磨面的时候都会多磨几遍,然后把前磨三遍的白面收起来,剩下的黑面收在一起,母亲做饭时半碗白面加一碗黑面和成硬面,用擀面杖擀成案板大的一张,切成面条,等锅里的洋芋煮烂的时候下进去,一年四季洋芋煮面条是吃得最多的。可那个年代也只有洋芋可以养活人,于是洋芋鱼鱼、洋芋饼子、洋芋饺子、烧洋芋、烤洋芋……母亲变着法儿给我们做洋芋吃,才让我们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不至于挨饿。

③还是因为穷,我要干许多活,养猪,放羊,割草,拔芨芨草,割麦子,打场……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活。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姐弟俩养一头猪,而我一人养一头,回去的时候还要捎带割一筐猪草。那时候的庄稼收完后是不犁地的,麦茬地便成了放羊的好地方。每天天不亮就被母亲叫醒的我,赶着羊群深一脚浅一脚地到了麦茬地里。那个时候鞋子早就被露水打湿了,好不容易等到太阳出来,我找个不长草的田埂学着父亲的样子点上一堆柴火,坐在火堆旁边烤火边烤鞋子,一会儿工夫湿透的鞋子就开始冒热气。这时的脚是最难受的,我于是干脆把鞋子脱掉放在火堆旁烤,两只手抱着脚捂着,要捂好长时间脚上才会有知觉。等到鞋烤干了,脚也捂热了,羊也吃饱了。

④这时还要去拔田埂上已经长饱的芨芨草,拔芨芨草可是个技术活,拔不好芨芨草会把手割破,为了回去少挨骂,我想尽了办法,终于找到了一个小窍门,从芨芨草的最靠近根部的地方下手,两只手上都要把劲用饱,找一个合适的角度斜着拔,这样不但快,而且芨芨草还不断。每天羊群回家的时候,我拔的芨芨草总是最多,看着别的孩子羡慕的眼神,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⑤人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为了能吃饱肚子,我们只能听父母的话不停地干活,那些受过的苦,受过的罪,在当时都不算什么,甚至根本没当回事。那么苦的日子,我们照样能活得很开心,三五个伙伴,夏天抓石子,跳方格,捉迷藏,偷偷去河坝里洗澡。冬天踢毽子,玩鸡毛信,木头传电,打尜尜……还有很多能说出来用字却没法打出来的游戏活动。

⑥从学校到回去的半路上有一个大坡,这个坡在冬天便成了我们的滑雪场。滑雪是个考验人胆量的游戏,通常是有几个胆大的孩子领头才能玩的。最前面的孩子双脚并拢先蹲下,后面的孩子也蹲下抱住前面的孩子的腰,以此类推越多越好。一切准备就绪后,站在边上看热闹的孩子用力往前一推,随着惯性抱在一起的孩子们尖叫着往坡底滑去,越滑越快,越快越危险,遇上弯道,后面没抱紧的孩子就会被甩出去,剩下的继续尖叫着往下滑,领头的孩子要反应敏捷,身体灵活,这样才能安全到达坡底,但等到坡底的时候十有八九都是人仰马翻的结果。有的孩子裤子扯破了,有些孩子一头扎进雪堆里满头满脸都是雪,鼻涕,眼泪,哭着笑着,手冻红了无所谓,脚冻疼了也不管。所有的这些童年旧事,几十年后依旧在脑子里记着,记着记着便成了乡愁,浓浓的乡愁啊!

⑦人就是这样,身边那么多人,记住的多是小时候的玩伴;每天那么多事,记住的总是那些童年旧事;顿顿那么多好吃的,难忘的却是小时候母亲做过的粗茶淡饭。

⑧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等长大后却发现:那些沟沟坎坎,低矮破旧的老屋,屋后的那棵大沙枣树,村口的涝坝、老仓库,新沟沿上的河白杨、芨芨草,都成了记忆深处永远也抹不去的乡愁。(选文有删改)

(1)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简要概括文中所写的四件事(请在横线上填上另外三件事)

①______

②______

③“我”找到了拔芨芨草的小窍门,每天拔的芨芨草最多。

④______

(2)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写的是的童年经历,有小时候母亲做的饭,有玩抓石子、捉迷藏等童年游戏,娓娓的叙述中隐藏着的喜怒哀乐。

B.自己擅长拔芨芨草,引来了别的孩子羡慕的眼神,心里感到高兴和自豪,这体现了“我”的虚荣心特别强,争强好胜。

C.有关“冬天滑雪”的场面描写充满童真趣味,让读者印象深刻,这得力于生动的叙述和画面感、镜头感的营造。

D.文章以“乡愁”为线索,选取真实而平常的生活片段,叙述转换自然,给人一种如水般舒缓、流畅的美感。

(3)文章开头言及“说起乡愁,就不能不说起小时候”,第五项开头却说“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这样表述是否前后矛盾?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谋出路的树

麦伽

①我家后院,有一棵蓝花楹树。而且,这棵树还总是歪着脖子。

②也不只是歪着脖子。刚从泥地里钻出来,它就往邪路上长。说得不好听点,它真是从脚后跟开始,就已经铁下心走上旁门左道。

③它那歪脖子越过篱笆墙探入邻居家的躯干,被时不时来鸡窝里偷食的袋貂当作栈道,轻易就从邻居家的后花园暗度陈仓,翻入我家后花园。继而登堂入鸡舍,不掏分文,大吃大喝。

④该树实在可恨。它若年幼,我会在其主干下撑根粗壮柱子,逼着它往栋梁之才的方向健康成长。但是,这棵蓝花楹树是前屋主栽种的,壮实得让我无可奈何。

⑤甚至,我猜想着,在前屋主建房子之前,它大概就在此落地生根了吧?它那身材,比我的腰还粗壮。显然,已经与它短兵相接过的春雨秋风,少则它也见识过二十余载了。

⑥因为歪,横看竖看都不顺眼。我又没胆偷偷将它一锯了之——私自砍伐树木,哪怕是种在自家院子里,那也是违法的。

⑦说起来,我也挺佩服这棵树那么歪,比45度还歪,竟能做到不摔倒在地。对于树来说,身子是歪的,根是正的,就足以稳如泰山。就算根不正甚至东倒西歪,那也不怕,只需根扎的足够深,也就够了。

⑧我家这棵蓝花楹树,之所以歪着身子长,会不会是一种无奈之下,自行琢磨出来的绝地生存之道呢?因为,那棵蓝花楹树的正上方,是两棵高大强壮、枝繁叶茂、对它来说简直是遮天蔽日的柏树。

⑨这两棵柏树,都至少有15米的身高,光是每年落在我家车库顶上的枯枝败叶,用一辆五十铃车的拖斗也装载不完。假如人群中的小弟,能有个大哥罩着,日子自然会轻易许多。

⑩但,若是一棵树头顶上有个实力强大的老大哥罩着,日子就太难过了。要阳光没阳光,要雨露没雨露,简直比没爹没妈的孤儿还惨。

如果能到我家后花园来看一眼,你就会发现,那两棵参天的大柏树下,连杂草都没兴趣长出来。而那两棵参天大柏树,是后邻家的。

可蓝花楹树不是杂草,它既有骨气又有智慧。我猜,它被前房主栽下后,抬头一瞧,发现形势不对,

看不到阳光雨露,也无法仰望星空,就赶紧另谋出路了。

一棵树,能有啥出路呢?总不是深更半夜,偷偷从土里爬出来,单腿跳着去找个新家吧?如果不愿一死了之,它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使出最大力气,歪着身子,瞅准空子,往斜刺里突围——哪里有无遮无拦的天空,它就往哪里伸展枝叶。

就这么长啊长,最后长到谁也奈何不了它的粗壮,谁也不得不仰视它的高大时,也算是扬眉吐气了。

我家这棵歪着身子、挣扎着成长的蓝花楹树,春天一到,花开满树,足以把我们家后院,以及后邻家的院子,都明亮得如同塞满整个蓝紫色海洋。

(选自《文摘报》,有改动)

(1)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给下列选项排序______

A.两棵参天大柏树下的蓝花楹树只能另谋出路

B.春天一到,花开满树

C.蓝花楹树越过篱笆墙探入邻居家

D.我猜想,这棵蓝花楹在此扎根二十余载了

(2)本文语言既生动活泼,又亲切自然,请结合下面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一棵树,能有啥出路呢?总不是深更半夜,偷偷从土里爬出来,单腿跳着去找个新家吧?如果不愿一死了之,它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使出最大力气,歪着身子,瞅准空子,往斜刺里突围——哪里有无遮无拦的天空,它就往哪里伸展枝叶。

(3)下列对文章第段“有骨气又有智慧”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蓝花楹树在缺少阳光、雨露,连杂草都没兴趣长的环境下依然顽强生长,所以认为它是“有骨气”

的。

B.这棵蓝花楹树长到谁也奈何不了它的粗壮,谁也不得不仰视它的高大,从而扬眉吐气,也是“有骨气”

的表现。

C.“有智慧”是指这棵树被后院的柏树遮挡住,懂得报复,于是歪着身子长到后邻家的院子里。

D.采用拟人手法,赋予蓝花楹树以人的特点,表述了对这棵树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4)文中这棵蓝花楹树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从它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7.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百草园的月色

从上海到绍兴,经过八九个钟头的长途旅行,傍晚到达。安顿了下榻的处所,匆匆吃罢晚饭,赶到鲁迅先生的故园去观瞻,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一条宽阔的水泥铺就的街道,两排树荫浓密的法桐,这是“鲁迅路”。以先生名字命名的街道,路灯的亮光和两边大小铺栈的窗户的灯光交相辉映。

一方黑色的木板门,已经关死,没有门楼,似乎也没有什么装饰,仅仅就是在砖墙上安着这样一方黑色的木板门,这就是鲁迅先生世代的故居了。中国现代的思想和艺术的巨人,就在这窄窄的门洞里面诞生。

宅院狭窄、颇深,门房,过庭,天井,先生住屋,鲁母住屋,再后边是闰土父亲在鲁家帮工时的住屋,屋里有一个捣米的石臼。

后院里,就是那个被先生浓墨重彩描绘过的百草园了。

灰蓝色的天幕上,有一弯细细的金钩似的月亮,洒下一片朦胧的月光。一株高大的树干,浓密的枝叶,辨不清是“高大的皂荚树”,还是缀满“紫红桑葚”的桑树。草园里的花草,也辨不清哪儿是“碧绿的菜畦”,哪儿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的情态,更难以摘食“覆盆子”那“又酸又甜”的“像小珊瑚珠”一样的果实了。

月色朦胧。我们这一帮从南方和北方聚拢到一起的先生的学生,现在都散立在月色朦胧的百草园里的草地上,听一位据说是鲁(周)家同族后裔的中年人介绍这座故园的今昔。他说一口绍兴的地方话,真是叫北方人大惑莫解,几乎一个字也听不懂。朦朦胧胧的百草园,朦朦胧胧的树,朦朦胧胧的花草,朦朦胧胧的鲁镇的地方语言……

既然听不懂,我索性不听了,一个人到园子里去转悠。我心里似乎并不迫切要求听到介绍的话,只是想到这儿来走一走,看一看,站那么一会儿,有一次心理感受就满足了。

是啊,百草园,我早就熟悉了,早就背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散文,也就熟知这儿的一切了。“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在我心中印下的这幅动人的百草园的图画,掐指已近三十年了,今天晚上才得以漫步其境了。

时值初夏,夜气温爽,听不到蝉鸣,也听不见蟋蟀的叫声。我漫步在草地上,自然地记起学习这篇课文时的情景。

语文老师是一位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青年,热情极高,甘肃人,一口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却把课文朗诵得十分动人……我一边听着老师领读,脑子里却展开另一幅图画:刚刚收割过麦子的南坡上,田块层迭的坡地上,麦茬儿闪闪发亮,塄坎上和坟丘里,野蔷薇红的和白的花儿开得一片灿烂,野葡萄藤蔓一直攀援到枸树梢上去,酸枣棵子是山坡上最大的家族,那翡翠般的绿色或紫色的蚂蚱,总是藏躲在酸枣棵子最稠密的枝杈里。我和小伙伴们,头顶艳阳,脚踩枣刺,整晌整晌地捕捉那可爱的生灵儿,忘了吃饭,忘了时辰,直到渴得舌头搅不动,头上无汗可流,也顾不得到沟底去喝一口泉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生活如此富于意趣。

而当我从乡野跑到城市,坐在高楼明亮的教室里,听陇音普通话朗诵“百草园”的时候,才一下子戳开了记忆的窗户,唤起对我的百草园——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无限丰富有趣的依恋。

读先生的这篇课文的时候,尚在我的少年时期,人生的那个充满幼稚心理的时期,是极易与这篇文章的感情相吻合的。

当我漫步在向往了近三十年的百草园中时,已经是个顶透而须密的中年人了,而心境却一下子回返到了童年……

哦!我的向往中的南国的先生的百草园!

哦!我的遥远的北方家乡的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

(1)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一步步引出百草园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2)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灰蓝色的天幕上,有一弯细细的金钩似的月亮,洒下一片朦胧的月光。(品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我和小伙伴们,头顶艳阳,脚踩枣刺,整晌整晌地捕捉那可爱的生灵儿(从词语使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3)阅读本文时,有同学提出将题目换为“心中的百草园”更能突显文章主旨,你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吗?为什么?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汪曾祺

①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②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诗并记》附会出来的。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不过如果要在中国选举出一个桃花源,这一个应该有优先权。这个桃花源在湖南桃源县,桃源旧属武陵。而且这里有一条小溪,直通沅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这样说的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③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荞头尤其好。我吃过的荞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荞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得了瘟疫,遍请名医,医治无效,有一个老婆婆说:“我会治!”她熬了几大锅擂茶,说:“喝吧!”士兵喝了擂茶,都好了。这种说法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我总怀疑,这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都城纪胜茶坊》载:“冬天兼卖擂茶。”《梦粱录茶肆》载:“冬月添卖七宝擂茶。”

④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用刘禹锡故实。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却无甚道士气,既没有一气三清的坐像,也没有着手掌放掌心雷降妖的张天师。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也与道教无关。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四旧”的红卫兵,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

⑤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如此而已。因此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是“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一番,这才满意。

⑥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无梁柱,云是明代所筑,似可信。亭后旧有方竹,为国民党的兵砍尽。竹子这个东西,每隔三年,须删砍一次,不则挤死;然亦不能砍尽,砍尽则不复长。现在方竹亭后仍有一丛细竹,导游的说明牌上说: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摸了摸,似乎有点棱。但一切竹竿似皆不尽浑圆,这一丛细竹是补种来应景的,和我在成都薛涛井旁所见方竹不同,——那是真正“的角四方”的。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兵椎碎了,剩下一些石头乌龟昂着头,空空地趴在那里。据说有一块明朝的碑,字写得很好,不知还能不能找到拓本。

⑦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就在碎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丁丁地斫治。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之民的风度。

⑧晚饭后,管理处的同志摆出了纸墨笔砚,请求写几个字,把上午吃擂茶时想出的四句诗写给了他们:

红桃曾照秦时月,

黄菊重开陶令花。

大乱十年成一梦,

与君安坐吃擂茶。⑨作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

(选自《湘行二记》,有删改)

一作“亡怀氏”,传说中我国远古时期部落名。相传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以的游踪为线索,其游踪是:下车吃擂茶——看桃花观——钻秦人洞——观赏方竹亭。

B.作为同题散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虚幻的,而本文所写的桃花源则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C.文章结尾说“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对年轻人的工作态度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D.“无怀氏之民的风度”在文中是淳朴自由、随意自然、率性而为,不受外物束缚的意思。

(2)本文是篇山水游记,在阅读文章时,有同学认为第③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请写出你的观点,并说说原因。

(3)本文语言雅俗共赏,以平时质朴为主,但也不乏典雅语言,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赏析。

(4)结合材料,从选材这个角度对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材料:

汪曾祺的散文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

——张延国《古今<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之比较——兼及汪曾祺散文的意义和限度》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17分)

包粽子

张金凤

①面前是一盆洗好的苇叶,还带着青绿,仿佛把水滨的芬芳带到了我的厨房。小城人习惯把这个季节里捆扎在一起的苇叶叫粽叶,它们从水滨植物一跃成为灶间的新宠,用来包端午节的粽子。但在我的老家山东胶州市铺集镇,粽叶另有所指。我们从小吃的粽子是用桲椤叶包的,那是一种长在山林的树叶子。所以,我刚进城工作时,并不认识也难以接受用这种苇叶包裹的三角形粽子。

②在童年时代,母亲包桲椤叶粽子时,我替她打过下手。那种四角折叠式的粽子比较简单。后来,我跟着婆婆学过用苇叶包粽子。顺叶子、打漏斗、装糯米、包扎成,一边念着口诀,一边艰难地实践,还没完全掌握技艺,我就逃开了。如今,买不到桲椤叶,我只好挑战来包高难度的苇叶粽子。

③我净手后端坐于米盆前,开始端详眼前的苇叶。按照记忆,取三四枚翠绿的苇叶,在左手掌上顺序排列。它们像拍照时摆的队形,一枚叶子要将一部分与另一枚重叠。顺好叶子,笨拙地在叶根部打一个弯,卷成一个底端封闭的锥形漏斗,用来装米。米装上后,顶端却盖不严。好不容易遮好顶端,下面又“哗啦”流出米来,真就成了“漏斗”。不是米不听话,就是苇叶太调皮,费了好大劲,总算包扎好一个粽子,一撒手,它却又“哗啦”一声松开了。于是只能重新开始。

④第一个粽子我拆过四五次才算包起来。听老人说,要把苇叶蒸一下才顺溜,但那苇叶的醇香就比原生态稍逊,我还是慢慢驯教这野马般的青绿苇叶吧。我包出来的粽子米少、皮厚、费料。有几次我已捆扎好了,却发现一个角还咧着嘴在朝我笑。我不想再拆开粽子,拆了也未必包得更好,索性又取一片苇叶,把那破口处反复缠绕,就像一个错综复杂的补丁。

⑤捆扎粽子的绳最经典的是马莲草,记得老家菜园边上就有一丛,公爹每年割来捆韭菜、油菜、葱等蔬菜。那马莲草在我看来就是兰花,叶子狭长,花是紫蓝色的,很有兰的韵味。我曾想,这么清雅的马莲草开在乡野,被割掉修长的叶子做捆扎之绳,真是可惜了。现在终于知道了它的好:将干马莲叶泡软,它就柔韧得跟丝线一样,不管怎么弯折,最后打几个结,它都不留空隙且不会断。醇香的糯米和黍米,被生于水滨的苇叶或者生于山岭的桲椤叶包裹,再被柔韧的马莲叶捆扎,经灶下柴火慢慢煮熟,香气弥漫,真是大自然馈赠的佳品。

⑥如今,苇叶与金黄的黍米、雪白的糯米一起,辗转在我的手中,慢慢地托起、包裹、扎紧,成就一个个粽子,成就人们以如此方式感恩岁月和自然的心意。

⑦我想起小时候跟母亲包粽子的场景。那时候她还年轻,我尚稚嫩。母亲边包裹桲椤叶粽子,边讲一些闲话,关于节气的,关于桲椤树的,关于黍米的,无非柴米油盐,但都很有趣。她曾经说:“今年米少,本来不够包粽子的,可是每年都包,一到这个时节就沉不住气,还是买些米添上吧。每年都给你八奶奶和婶娘送粽子吃,今年肯定还盼着呢。”婆婆身体还好的时候,也是每年包粽子,但每次吃粽子时,她却吃得很少。我劝她,也吃不了几个,就不必大费周章地包了。婆婆却说:“包给你们吃啊,我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媳、一大群孙子呢。”“买几个不就行了,市场上啥馅的都有。”“买来的是人家的味,我包的是自家的味。”想到这里,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尽管婆婆老了,眼睛也接近失明,但每个节令她都记得很清楚,前几天还问我,市面上是不是有卖苇叶的了。

⑧儿子被邀请来替我拍张包粽子的照片。在他的少年记忆中,有母亲坐在厨房包粽子的片段。当他进入梦境时,厨房还飘荡着煮粽子的清香,一缕混合着植物和米香的气息,钻进他的鼻息和梦中,那梦也该是香甜的吧?那一缕香味,将是他未来甜蜜的乡愁,将陪伴他走过漫长的人生路途。

⑨尽管我包出的粽子品相一般,但是,儿子不会在乎。他在给粽子“脱小褂”的时候还会说,挺好啊!眼睛近乎失明的婆婆也不会在乎,她享用这粽子的时候,脸上是满足的笑容。她也许会想,这么多年都吃不惯苇叶粽子的儿媳,也终于能包出苇叶粽子了。从此以后,儿子和孙子年年都能享受到自家包的苇叶粽子的清香了。

⑩夜已深沉,一锅“补丁”粽子还在炭火的余温中散发着香味。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6月8日,有删改)

13.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给下列选项排序。()(4分)

A.回忆跟母亲和婆婆包粽子的情景B.儿子替“我”拍包粽子的照片

C.一家人吃粽子D.“我”买来苇叶包粽子

14.为什么说“我包出的粽子品相一般”?儿子和婆婆为什么“不会在乎”粽子的品相?(6分)

15.下列对第⑥段中加点短语“岁月和自然的心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传承千年,在文中粽子是爱国情怀的载体。

B.粽香深处是对家人幸福、安康的祈盼,这情意历经岁月沉淀芬芳馥郁。

C.柔韧的马莲是自然赠予的最佳捆扎粽子的材料。

D.生于水滨的苇叶或者生于山岭的桲椤叶带着自然的醇香,与米香交融,成就美食,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16.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段。(4分)

夜已深沉,一锅“补丁”粽子还在炭火的余温中散发着香味。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布谷声声

孙尤侠

①母亲人在城里,心在老家。今日有空,便陪母亲回老家。整个村庄静悄悄的,许久没见到一个人影,一排排红砖红瓦的小院,悄悄地掩映在高大的柳树下面。邻家菜园里,黄瓜一条条挂在瓜架上,似乎无人问津;一棵伸出院子的大桃树,有的红了,有的满是虫眼,有的掉在地上。

②突然,天空中传来布谷鸟接连不断的叫声。这久违的声音,穿越时空一般,那么亲切,又那么心酸。

③忆起童年,每每听到这声音,我总要拉着祖母一起寻它的影子。有一次,我拉着祖母问:“鸟儿说的是什么?”祖母说:“从前有个童养媳被恶婆婆折磨死了。一只灰色的鸟就在这家盘旋,喊着:‘拐拐拐谷’,吓得恶婆婆不敢出门。乡邻说这是小媳妇来喊冤了,就叫它‘拐谷鸟’。”在这青黄不接的时节,我老是饿,加上祖母的故事,不由得悲从心来。

④上小学时,我放学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割猪草。无边的田野是我们撒欢的地方。这时候,天空传来布谷鸟的叫声,大家就一起学布谷鸟叫。布谷鸟叫一声“拐拐拐谷”,我们就跟着叫一声“拐拐拐谷”;布谷鸟又叫一声“拐拐拐谷”,我们就再叫一声“拐拐拐谷”。田野里鸟叫声此起彼伏。鸟儿在云阁穿梭,我们挥舞着镰刀、篮子,跟着鸟儿奔跑。跑到很远的地方,直到布谷鸟停歇,我们也就坐在地上歇息,对着远方地平线上那火红的晚霞唱歌。

⑤上中学时,我在书本上学到关于“拐谷鸟”的知识,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它的学名叫大杜鹃,别名郭公、布谷,也叫子规。

⑥我喜欢“布谷鸟”这个名字,因为,布谷鸟是勤劳的象征。春天来了,布谷鸟催促人们“快快布谷”,人们便走向田间,开始播种;小满过后,布谷鸟在天空喊着“快快收割”。布谷鸟的叫声,增加了农人的紧迫感

⑦文人为了表述离愁别恨,更喜欢用“杜鹃”“子规”这样的名字。李白诗中有“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文天祥更有“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每每读到这样的诗句,我又会想起远去的祖母与祖母的故事,不由得悲从心来。

⑧眼前,空空荡荡的村庄异常寂静。布谷鸟在村庄上空叫了许久,没有人理会,也没有一群孩子出来呼应它,学它的声音。还记得成家后,这时节回娘家,村头总有一些大人孩子迎过来,有喊乳名的,有叫姐姐、叫姑姑的,连同布谷鸟的叫声,响成一片。如今,老家真如母亲说的,没几个人了吗?

⑨三叔几年前去世了,三婶一个人种点园地。三婶很知足,孩子们在外面过得好,她就安心地替两个儿子守着这个家。正想去她家看看,三婶拄着拐杖向我走来。三婶说,要拆迁了,以后没家可回了。这话让我心里一阵酸楚。如果没有家回了,以后要到哪里去寻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想到这些,我眼里噙满泪水,脑海中不觉浮出柳永的两句诗:“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⑩这一排排小院,这院子前前后后的菜园、果树,还有布谷鸟的叫声,原来都是那么亲切。它们就像是我的亲人,在静静地等我归来。

(原文有删改)

13.围绕布谷鸟,抒写了哪些生活见闻与感受?请通读全文,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我”的见闻“我”的感受

①悲从心来

小学时,和小伙伴们学布谷鸟的叫声②

③豁然开朗

回娘家,听到村民的问候与布谷鸟的叫声④

⑤酸楚忧伤

14.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结合你的理解,给下面的内容作批注。

(1)第④段画线句有何表述效果?请批注你的赏析。

布谷鸟叫一声“拐拐拐谷”,我们就跟着叫一声“拐拐拐谷”;布谷鸟又叫一声“拐拐拐谷”,我们就再叫一声“拐拐拐谷”。

批注:

(2)为何在第⑨段引用柳永的诗句?请批注你的理解。

想到这些,我眼里噙满泪水,脑海中不觉浮出柳永的两句诗:“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批注:

15.文章第③段和第⑦段两次提及“悲从心来”。请问两处“悲”的缘由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看法。

16.文章题为“布谷声声”,为何首尾反复写到老家的小院、菜园和果树?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江西省丰城市丰城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4题。(16分)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⑧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⑨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切的数目。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骨朵,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的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12.文中围绕“清塘荷韵”叙事、写景、抒情。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6分)

(1)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尝试着理清选文的思路。(2分)

种荷→①→②→祝荷

(2)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根据文意分点概括。(4分)

13.这篇散文标题为“清塘荷韵”,本应详写叶之神、花之韵,为什么要在第④~⑥段详写荷叶的生长?(4分)

14.与课文《春》一样,这篇文章的语言也体现了清新自然、典雅真挚的特点,请举例具体说明。(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抹不去的乡愁

丁玲

①说起乡愁,就不能不说起小时候。

②因为穷,我很小就开始帮母亲干家务。那时候没有煤,烧的是麦草,拉风箱是每天必须要干的,姐姐身体弱,弟弟小,拉风箱自然就落到我头上,一只手拉不动,就两只手抱着拉,要是风箱收拾得不利落还得使劲拉,一顿饭下来,胳膊又酸又疼,还不敢吱声,因为母亲脾气不好。也是因为穷,父亲为了能让我们都吃饱肚子,每次磨面的时候都会多磨几遍,然后把前磨三遍的白面收起来,剩下的黑面收在一起,母亲做饭时半碗白面加一碗黑面和成硬面,用擀面杖擀成案板大的一张,切成面条,等锅里的洋芋煮烂的时候下进去,一年四季洋芋煮面条是吃得最多的。可那个年代也只有洋芋可以养活人,于是洋芋鱼鱼、洋芋饼子、洋芋饺子、烧洋芋、烤洋芋……母亲变着法儿给我们做洋芋吃,才让我们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不至于挨饿。

③还是因为穷,我要干许多活,养猪,放羊,割草,拔芨芨草,割麦子,打场……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活。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姐弟俩养一头猪,而我一人养一头,回去的时候还要捎带割一筐猪草。那时候的庄稼收完后是不犁地的,麦茬地便成了放羊的好地方。每天天不亮就被母亲叫醒的我,赶着羊群深一脚浅一脚地到了麦茬地里。那个时候鞋子早就被露水打湿了,好不容易等到太阳出来,我找个不长草的田埂学着父亲的样子点上一堆柴火,坐在火堆旁边烤火边烤鞋子,一会儿工夫湿透的鞋子就开始冒热气。这时的脚是最难受的,我于是干脆把鞋子脱掉放在火堆旁烤,两只手抱着脚捂着,要捂好长时间脚上才会有知觉。等到鞋烤干了,脚也捂热了,羊也吃饱了。

④这时还要去拔田埂上已经长饱的芨芨草,拔芨芨草可是个技术活,拔不好芨芨草会把手割破,为了回去少挨骂,我想尽了办法,终于找到了一个小窍门,从芨芨草的最靠近根部的地方下手,两只手上都要把劲用饱,找一个合适的角度斜着拔,这样不但快,而且芨芨草还不断。每天羊群回家的时候,我拔的芨芨草总是最多,看着别的孩子羡慕的眼神,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⑤人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为了能吃饱肚子,我们只能听父母的话不停地干活,那些受过的苦,受过的罪,在当时都不算什么,甚至根本没当回事。那么苦的日子,我们照样能活得很开心,三五个伙伴,夏天抓石子,跳方格,捉迷藏,偷偷去河坝里洗澡。冬天踢毽子,玩鸡毛信,木头传电,打尜尜……还有很多能说出来用字却没法打出来的游戏活动。

⑥从学校到回去的半路上有一个大坡,这个坡在冬天便成了我们的滑雪场。滑雪是个考验人胆量的游戏,通常是有几个胆大的孩子领头才能玩的。最前面的孩子双脚并拢先蹲下,后面的孩子也蹲下抱住前面的孩子的腰,以此类推越多越好。一切准备就绪后,站在边上看热闹的孩子用力往前一推,随着惯性抱在一起的孩子们尖叫着往坡底滑去,越滑越快,越快越危险,遇上弯道,后面没抱紧的孩子就会被甩出去,剩下的继续尖叫着往下滑,领头的孩子要反应敏捷,身体灵活,这样才能安全到达坡底,但等到坡底的时候十有八九都是人仰马翻的结果。有的孩子裤子扯破了,有些孩子一头扎进雪堆里满头满脸都是雪,鼻涕,眼泪,哭着笑着,手冻红了无所谓,脚冻疼了也不管。所有的这些童年旧事,几十年后依旧在脑子里记着,记着记着便成了乡愁,浓浓的乡愁啊!

⑦人就是这样,身边那么多人,记住的多是小时候的玩伴;每天那么多事,记住的总是那些童年旧事;顿顿那么多好吃的,难忘的却是小时候母亲做过的粗茶淡饭。

⑧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等长大后却发现:那些沟沟坎坎,低矮破旧的老屋,屋后的那棵大沙枣树,村口的涝坝、老仓库,新沟沿上的河白杨、芨芨草,都成了记忆深处永远也抹不去的乡愁。(选文有删改)

(1)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简要概括文中所写的四件事(请在横线上填上另外三件事)

①______

②______

③“我”找到了拔芨芨草的小窍门,每天拔的芨芨草最多。

④______

(2)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写的是的童年经历,有小时候母亲做的饭,有玩抓石子、捉迷藏等童年游戏,娓娓的叙述中隐藏着的喜怒哀乐。

B.自己擅长拔芨芨草,引来了别的孩子羡慕的眼神,心里感到高兴和自豪,这体现了“我”的虚荣心特别强,争强好胜。

C.有关“冬天滑雪”的场面描写充满童真趣味,让读者印象深刻,这得力于生动的叙述和画面感、镜头感的营造。

D.文章以“乡愁”为线索,选取真实而平常的生活片段,叙述转换自然,给人一种如水般舒缓、流畅的美感。

(3)文章开头言及“说起乡愁,就不能不说起小时候”,第五项开头却说“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这样表述是否前后矛盾?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7.拉风箱是累人的活,“我”拉一会儿工夫胳膊就又酸又疼。

秋冬季节早晨,放羊会打湿鞋子,“我”的脚冻得失去知觉。

从学校回家路上的大坡成了“我们”的滑雪场,滑雪游戏既刺激又危险。

B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那时候没有煤,烧的是麦草,拉风箱是每天必须要干的,姐姐身体弱,弟弟小,拉风箱自然就落到我头上,一只手拉不动,就两只手抱着拉,要是风箱收拾得不利落还得使劲拉,一顿饭下来,胳膊又酸又疼,还不敢吱声”,①概括为:拉风箱是累人的活,“我”拉一会儿工夫胳膊就又酸又疼。结合“那个时候鞋子早就被露水打湿了,好不容易等到太阳出来,我找个不长草的田埂学着父亲的样子点上一堆柴火,坐在火堆旁边烤火边烤鞋子,一会儿工夫湿透的鞋子就开始冒热气。这时的脚是最难受的,我于是干脆把鞋子脱掉放在火堆旁烤,两只手抱着脚捂着,要捂好长时间脚上才会有知觉”,②概括为:秋冬季节早晨,放羊会打湿鞋子,“我”的脚冻得失去知觉。结合“从学校到回去的半路上有一个大坡,这个坡在冬天便成了我们的滑雪场。滑雪是个考验人胆量的游戏,通常是有几个胆大的孩子领头才能玩的”,④概括为:从学校回家路上的大坡成了“我们”的滑雪场,滑雪游戏既刺激又危险。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CD.正确;

B.有误,“这体现了‘我’的虚荣心特别强,争强好胜”理解有误,这其实是一种童真的自然流露。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内容上,开头“说起乡愁,就不能不说起小时候”引出下文,原文“因为穷,我很小就开始帮母亲干家务”“还是因为穷,我要干许多活,放猪、放羊、割草、拔芨芨草、割麦子、打场”“每天羊群回家的时候,我拔的芨芨草总是最多,看着别的孩子羡慕的眼神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是对童年旧事的回忆;原文“可那个年代也只有洋芋可以养活人,于是洋芋鱼鱼、洋芋饼子、洋芋饺子、烧洋芋、烤洋芋,母亲变着法儿给我们做洋芋吃,才让我们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不至于挨饿”是对母亲做过的粗茶淡饭的回忆;原文“我们照样能活得很开心,三五个伙伴,夏天抓石子、跳方格、捉迷藏、偷偷去河坝里洗澡。冬天踢毽子、玩鸡毛信、木头传电……还有很多能说出来用字却没法打出来的游戏”,是对小时候的玩伴的回忆。从原文“等长大后远离家乡却发现,那些沟沟坎坎,低矮破旧的老屋,屋后的那棵大沙枣树,村口的涝坝、老仓库、新沟沿上的河白杨、芨芨草,都成了记忆深处永远也抹不去的乡愁”,可知小时候的这些回忆,是离乡后触发乡愁的凝结点。而结尾的“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是因为小时候不识愁滋味,虽然受苦受罪,但依然过得很开心,小时候的苦与长大后离家的愁相比较,小时候是快乐的,是没有乡愁的,长大后离家了才有了乡愁。结构上,结尾段“那些沟沟坎坎,低矮破旧的老屋,屋后的那棵大沙枣树,村口的涝坝、老仓库,新沟沿上的河白杨、芨芨草”是对前文回忆小时候的内容的总结,而最后一句“都成了记忆深处永远也抹不去的乡愁”与开头“说起乡愁,就不能不说起小时候”相照应,是对长大后的乡愁与“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的进一步解释说明,首尾呼应。据此分析可知,文章开篇“说起乡愁。就不能不说起小时候”与结尾“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前后并不矛盾。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人就是这样,身边那么多人,记住的多是小时候的玩伴;每天那么多事,记住的总是那些童年旧事;顿顿那么多好吃的,难忘的却是小时候母亲做过的粗茶淡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和议论的表述方式,突出强调了“记住的多是小时候的玩伴”“记住的总是那些童年旧事”“难忘的却是小时候母亲做过的粗茶淡饭”。“小时候的玩伴”“童年旧事”“小时候母亲做过的粗茶淡饭”都是乡愁的触发点,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

(1)①拉风箱是累人的活,“我”拉一会儿工夫胳膊就又酸又疼。②秋冬季节早晨,放羊会打湿鞋子,“我”的脚冻得失去知觉。

④从学校回家路上的大坡成了“我们”的滑雪场,滑雪游戏既刺激又危险。

(2)B

(3)不矛盾。①“说起乡愁,就不能不说起小时候”是因为对小时候的玩伴、童年旧事、母亲做过的粗茶淡饭记忆深刻,这些是离乡后产生乡愁的触发点;②“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是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长大后才发现,小时候的点滴都值得怀念;③文章前后这样表述,在结构上形成前后呼应,首尾圆合紧凑。

(4)排比修辞手法,议论的表述方式,强调了“小时候的玩伴”“童年旧事”“小时候母亲做过的粗茶淡饭”都是乡愁的触发点,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选文写了“我”小时候的几件事:小时候帮母亲烧火、拉风箱;吃母亲做的洋芋饭;到麦茬地里放羊、烤鞋捂脚、拔芨芨草;放学路上同小伙伴在大坡上滑雪。抒发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眷恋之情。

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解析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解析。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谋出路的树

麦伽

①我家后院,有一棵蓝花楹树。而且,这棵树还总是歪着脖子。

②也不只是歪着脖子。刚从泥地里钻出来,它就往邪路上长。说得不好听点,它真是从脚后跟开始,就已经铁下心走上旁门左道。

③它那歪脖子越过篱笆墙探入邻居家的躯干,被时不时来鸡窝里偷食的袋貂当作栈道,轻易就从邻居家的后花园暗度陈仓,翻入我家后花园。继而登堂入鸡舍,不掏分文,大吃大喝。

④该树实在可恨。它若年幼,我会在其主干下撑根粗壮柱子,逼着它往栋梁之才的方向健康成长。但是,这棵蓝花楹树是前屋主栽种的,壮实得让我无可奈何。

⑤甚至,我猜想着,在前屋主建房子之前,它大概就在此落地生根了吧?它那身材,比我的腰还粗壮。显然,已经与它短兵相接过的春雨秋风,少则它也见识过二十余载了。

⑥因为歪,横看竖看都不顺眼。我又没胆偷偷将它一锯了之——私自砍伐树木,哪怕是种在自家院子里,那也是违法的。

⑦说起来,我也挺佩服这棵树那么歪,比45度还歪,竟能做到不摔倒在地。对于树来说,身子是歪的,根是正的,就足以稳如泰山。就算根不正甚至东倒西歪,那也不怕,只需根扎的足够深,也就够了。

⑧我家这棵蓝花楹树,之所以歪着身子长,会不会是一种无奈之下,自行琢磨出来的绝地生存之道呢?因为,那棵蓝花楹树的正上方,是两棵高大强壮、枝繁叶茂、对它来说简直是遮天蔽日的柏树。

⑨这两棵柏树,都至少有15米的身高,光是每年落在我家车库顶上的枯枝败叶,用一辆五十铃车的拖斗也装载不完。假如人群中的小弟,能有个大哥罩着,日子自然会轻易许多。

⑩但,若是一棵树头顶上有个实力强大的老大哥罩着,日子就太难过了。要阳光没阳光,要雨露没雨露,简直比没爹没妈的孤儿还惨。

如果能到我家后花园来看一眼,你就会发现,那两棵参天的大柏树下,连杂草都没兴趣长出来。而那两棵参天大柏树,是后邻家的。

可蓝花楹树不是杂草,它既有骨气又有智慧。我猜,它被前房主栽下后,抬头一瞧,发现形势不对,

看不到阳光雨露,也无法仰望星空,就赶紧另谋出路了。

一棵树,能有啥出路呢?总不是深更半夜,偷偷从土里爬出来,单腿跳着去找个新家吧?如果不愿一死了之,它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使出最大力气,歪着身子,瞅准空子,往斜刺里突围——哪里有无遮无拦的天空,它就往哪里伸展枝叶。

就这么长啊长,最后长到谁也奈何不了它的粗壮,谁也不得不仰视它的高大时,也算是扬眉吐气了。

我家这棵歪着身子、挣扎着成长的蓝花楹树,春天一到,花开满树,足以把我们家后院,以及后邻家的院子,都明亮得如同塞满整个蓝紫色海洋。

(选自《文摘报》,有改动)

(1)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给下列选项排序______

A.两棵参天大柏树下的蓝花楹树只能另谋出路

B.春天一到,花开满树

C.蓝花楹树越过篱笆墙探入邻居家

D.我猜想,这棵蓝花楹在此扎根二十余载了

(2)本文语言既生动活泼,又亲切自然,请结合下面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一棵树,能有啥出路呢?总不是深更半夜,偷偷从土里爬出来,单腿跳着去找个新家吧?如果不愿一死了之,它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使出最大力气,歪着身子,瞅准空子,往斜刺里突围——哪里有无遮无拦的天空,它就往哪里伸展枝叶。

(3)下列对文章第段“有骨气又有智慧”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蓝花楹树在缺少阳光、雨露,连杂草都没兴趣长的环境下依然顽强生长,所以认为它是“有骨气”

的。

B.这棵蓝花楹树长到谁也奈何不了它的粗壮,谁也不得不仰视它的高大,从而扬眉吐气,也是“有骨气”

的表现。

C.“有智慧”是指这棵树被后院的柏树遮挡住,懂得报复,于是歪着身子长到后邻家的院子里。

D.采用拟人手法,赋予蓝花楹树以人的特点,表述了对这棵树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4)文中这棵蓝花楹树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从它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7.CDAB

C

(1)本题考查文章思路分析。C项内容在第③段,D项内容在第⑤,A项内容在第段,B项内容在第段。故正确解析:CDAB。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根据“一棵树,能有啥出路呢?总不是深更半夜,偷偷从土里爬出来,单腿跳着去找个新家吧?如果不愿一死了之,它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使出最大力气,歪着身子,瞅准空子,往斜刺里突围一哪里有无遮无拦的天空,它就往哪里伸展枝叶”可知,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蓝花楹拟人化;“使出最大力气,歪着身子,瞅准空子,往斜刺里突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棵树‘自谋出路”的过程;同时,“一棵树,能有啥出路呢”“总不是深更半夜,偷偷从土里爬出来,单腿跳着去找个新家吧”,以两个问句,代替树自问自答,引出下文关于“树自谋出路”的方式的叙述,语言既幽默,又亲切自然;根据“就这么长啊长,最后长到谁也奈何不了它的粗壮,谁也不得不仰视它的高大时,也算是扬眉吐气了”可知,表述对蓝花楹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有智慧”并非指蓝花楹树懂的报复,而是指这棵蓝花楹树被遮挡住,瞅准空子,往斜刺里突围——哪里有无遮无拦的天空,它就往哪里伸展枝叶,懂得找突破。

故选:C。

(4)本题考查蓝花楹树的精神品质以及启示。精神品质:根据“说起来,我也挺佩服这棵树那么歪,比45度还歪,竟能做到不摔倒在地。对于树来说,身子是歪的,根是正的,就足以稳如泰山。就算根不正甚至东倒西歪,那也不怕,只需根扎的足够深,也就够了”可知,蓝花楹树有顽强的生命力;根据“一棵树,能有啥出路呢?总不是深更半夜,偷偷从土里爬出来,单腿跳着去找个新家吧?如果不愿一死了之,它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使出最大力气,歪着身子,瞅准空子,往斜刺里突围一哪里有无遮无拦的天空,它就往哪里伸展枝叶”可知。蓝花楹树有不服输的劲头.坚韧、勇敢、有骨气的品质;根据“可蓝花楹树不是杂草,它既有骨气又有智慧我猜,它被前房主栽下后,抬头一瞧,发现形势不对,看不到阳光雨露,也无法仰望星空,就赶紧另谋出路了”可知,蓝花楹树有生存的智慧,懂得在困境中改变自己,谋求出路。启示:蓝花楹身处困境,依然坚韧、勇敢、有骨气,并用自己生存的智慧,困境中改变自己,谋求出路;我也明白了,身处逆境时,不要一味地垂头丧气、退缩害怕,应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积极勇敢面对困难,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找准突破口,努力走出一条新的路,直到战胜困难。

解析:

(1)CDAB。

(2)示例:句中赋予这棵蓝花楹树以人的特点,写他“使出最大力气,歪着身子,瞅准空子,往斜刺里突围”,生动有趣的写出了这棵树“自谋出路”的过程;同时,以两个问句,代替树自问自答,引出下文关于树“自谋出路”的方式的叙述,语言既幽默,又亲切自然。

(3)C

(4)示例:这棵蓝花楹树有顽强的生命力(不服输的劲头、坚韧、勇敢、有骨气);有生存的智慧,懂得在困境中改变自己,谋求出路。启示我身处逆境时,不要一味地垂头丧气、退缩害怕,应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找准突破口,努力去走出一条新的路,直到战胜困难。

本文记叙了蓝花楹树发现自己没有好的生存条件时,它懂得努力改变方向歪着脖子追寻阳光,追寻自己的广阔天地,最后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春天一到,花开满树。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文章启示我们:身处逆境时,也应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找准自己的方向,朝着这个方向脚踏实地努力前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解析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解析。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7.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百草园的月色

从上海到绍兴,经过八九个钟头的长途旅行,傍晚到达。安顿了下榻的处所,匆匆吃罢晚饭,赶到鲁迅先生的故园去观瞻,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一条宽阔的水泥铺就的街道,两排树荫浓密的法桐,这是“鲁迅路”。以先生名字命名的街道,路灯的亮光和两边大小铺栈的窗户的灯光交相辉映。

一方黑色的木板门,已经关死,没有门楼,似乎也没有什么装饰,仅仅就是在砖墙上安着这样一方黑色的木板门,这就是鲁迅先生世代的故居了。中国现代的思想和艺术的巨人,就在这窄窄的门洞里面诞生。

宅院狭窄、颇深,门房,过庭,天井,先生住屋,鲁母住屋,再后边是闰土父亲在鲁家帮工时的住屋,屋里有一个捣米的石臼。

后院里,就是那个被先生浓墨重彩描绘过的百草园了。

灰蓝色的天幕上,有一弯细细的金钩似的月亮,洒下一片朦胧的月光。一株高大的树干,浓密的枝叶,辨不清是“高大的皂荚树”,还是缀满“紫红桑葚”的桑树。草园里的花草,也辨不清哪儿是“碧绿的菜畦”,哪儿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的情态,更难以摘食“覆盆子”那“又酸又甜”的“像小珊瑚珠”一样的果实了。

月色朦胧。我们这一帮从南方和北方聚拢到一起的先生的学生,现在都散立在月色朦胧的百草园里的草地上,听一位据说是鲁(周)家同族后裔的中年人介绍这座故园的今昔。他说一口绍兴的地方话,真是叫北方人大惑莫解,几乎一个字也听不懂。朦朦胧胧的百草园,朦朦胧胧的树,朦朦胧胧的花草,朦朦胧胧的鲁镇的地方语言……

既然听不懂,我索性不听了,一个人到园子里去转悠。我心里似乎并不迫切要求听到介绍的话,只是想到这儿来走一走,看一看,站那么一会儿,有一次心理感受就满足了。

是啊,百草园,我早就熟悉了,早就背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散文,也就熟知这儿的一切了。“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在我心中印下的这幅动人的百草园的图画,掐指已近三十年了,今天晚上才得以漫步其境了。

时值初夏,夜气温爽,听不到蝉鸣,也听不见蟋蟀的叫声。我漫步在草地上,自然地记起学习这篇课文时的情景。

语文老师是一位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青年,热情极高,甘肃人,一口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却把课文朗诵得十分动人……我一边听着老师领读,脑子里却展开另一幅图画:刚刚收割过麦子的南坡上,田块层迭的坡地上,麦茬儿闪闪发亮,塄坎上和坟丘里,野蔷薇红的和白的花儿开得一片灿烂,野葡萄藤蔓一直攀援到枸树梢上去,酸枣棵子是山坡上最大的家族,那翡翠般的绿色或紫色的蚂蚱,总是藏躲在酸枣棵子最稠密的枝杈里。我和小伙伴们,头顶艳阳,脚踩枣刺,整晌整晌地捕捉那可爱的生灵儿,忘了吃饭,忘了时辰,直到渴得舌头搅不动,头上无汗可流,也顾不得到沟底去喝一口泉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生活如此富于意趣。

而当我从乡野跑到城市,坐在高楼明亮的教室里,听陇音普通话朗诵“百草园”的时候,才一下子戳开了记忆的窗户,唤起对我的百草园——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无限丰富有趣的依恋。

读先生的这篇课文的时候,尚在我的少年时期,人生的那个充满幼稚心理的时期,是极易与这篇文章的感情相吻合的。

当我漫步在向往了近三十年的百草园中时,已经是个顶透而须密的中年人了,而心境却一下子回返到了童年……

哦!我的向往中的南国的先生的百草园!

哦!我的遥远的北方家乡的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

(1)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一步步引出百草园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2)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灰蓝色的天幕上,有一弯细细的金钩似的月亮,洒下一片朦胧的月光。(品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我和小伙伴们,头顶艳阳,脚踩枣刺,整晌整晌地捕捉那可爱的生灵儿(从词语使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3)阅读本文时,有同学提出将题目换为“心中的百草园”更能突显文章主旨,你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吗?为什么?

7.(1)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结合“从上海到绍兴,经过八九个钟头的长途旅行,傍晚到达。安顿了下榻的处所,匆匆吃罢晚饭,赶到鲁迅先生的故园去观瞻,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一条宽阔的水泥铺就的街道,两排树荫浓密的法桐,这是‘鲁迅路’”“路灯的亮光和两边大小铺栈的窗户的灯光交相辉映。一方黑色的木板门,已经关死,没有门楼,似乎也没有什么装饰,仅仅就是在砖墙上安着这样一方黑色的木板门,这就是鲁迅先生世代的故居了”“宅院狭窄、颇深,门房,过庭,天井,先生住屋,鲁母住屋,再后边是闰土父亲在鲁家帮工时的住屋,屋里有一个捣米的石臼。后院里,就是那个被先生浓墨重彩描绘过的百草园了”内容分析,文章按照的行踪路线一步步引出百草园。先写从上海经过八九个钟头到绍兴,再写从下榻的处所出发经“鲁迅路”到鲁迅故居,一路描写“街道”“法桐”“路灯的亮光”“窗户的灯光”“黑色的木板门”“宅院”“门房”“过庭”“天井”以及鲁迅故居的“住屋”,最终定格在后院的百草园。这样既准确交代了百草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空间感和画面感极强。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①“灰蓝色的天幕”“金钩似的月亮”“朦胧的月光”从色彩与感官角度来描绘百草园,营造出一片静谧、祥和的景象,结合后文“我心里似乎并不迫切要求听到介绍的话,只是想到这儿来走一走,看一看,站那么一会儿,有一次心理感受就满足了”句可知,衬托出初至百草园时内心的喜悦,使人读之心情恬淡、舒适。

②“顶”“踩”“捕捉”是动词,结合“脑子里却展开另一幅图画:刚刚收割过麦子的南坡上,田块层迭的坡地上,麦茬儿闪闪发亮,塄坎上和坟丘里,野蔷薇红的和白的花儿开得一片灿烂,野葡萄藤蔓一直攀援到枸树梢上去,酸枣棵子是山坡上最大的家族,那翡翠般的绿色或紫色的蚂蚱,总是藏躲在酸枣棵子最稠密的枝杈里”句可知,是“我和小伙伴们”采摘酸枣的动作,结合“忘了吃饭,忘了时辰,直到渴得舌头搅不动,头上无汗可流,也顾不得到沟底去喝一口泉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生活如此富于意趣”句可知,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喜欢和怀念。

(3)本题考查题目的理解。

示例一:不同意,题目“百草园的月色”是来到百草园后所见到的景象。朦胧的月光勾起对年少时期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场景的回忆,推动追忆自己心中的百草园。月色在文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因此不能更换。

示例二:同意,正如鲁迅的百草园一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儿时的乐园。文章借鲁迅的百草园引出自己儿时的“百草园”,表述了对儿时快乐生活的怀念之情。而且文章很大一部分都在讲述自己的“百草园”,因此可以更换。

解析:

(1)文章按照的行踪路线一步步引出百草园。先写从上海经过八九个钟头到绍兴,再写从下榻的处所出发经“鲁迅路”到鲁迅故居,一路描写“街道”“法桐”“路灯的亮光”“窗户的灯光”“黑色的木板门”“宅院”“门房”“过庭”“天井”以及鲁迅故居的“住屋”,最终定格在后院的百草园。这样既准确交代了百草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空间感和画面感极强。

(2)①“灰蓝色的天幕”“金钩似的月亮”“朦胧的月光”从色彩与感官角度来描绘百草园,营造出一片静谧、祥和的景象,衬托出初至百草园时内心的喜悦,使人读之心情恬淡、舒适。

②“顶”“踩”“捕捉”是动词,是“我和小伙伴们”采摘酸枣的动作,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喜欢和怀念。

(3)示例:不同意,题目“百草园的月色”是来到百草园后所见到的景象。朦胧的月光勾起对年少时期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场景的回忆,推动追忆自己心中的百草园。月色在文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因此不能更换。

选文回忆了百草园的生活和乐趣,表述了对百草园生活的喜爱和怀念。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汪曾祺

①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②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诗并记》附会出来的。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不过如果要在中国选举出一个桃花源,这一个应该有优先权。这个桃花源在湖南桃源县,桃源旧属武陵。而且这里有一条小溪,直通沅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这样说的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③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荞头尤其好。我吃过的荞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荞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得了瘟疫,遍请名医,医治无效,有一个老婆婆说:“我会治!”她熬了几大锅擂茶,说:“喝吧!”士兵喝了擂茶,都好了。这种说法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我总怀疑,这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都城纪胜茶坊》载:“冬天兼卖擂茶。”《梦粱录茶肆》载:“冬月添卖七宝擂茶。”

④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用刘禹锡故实。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却无甚道士气,既没有一气三清的坐像,也没有着手掌放掌心雷降妖的张天师。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也与道教无关。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四旧”的红卫兵,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

⑤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如此而已。因此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是“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一番,这才满意。

⑥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无梁柱,云是明代所筑,似可信。亭后旧有方竹,为国民党的兵砍尽。竹子这个东西,每隔三年,须删砍一次,不则挤死;然亦不能砍尽,砍尽则不复长。现在方竹亭后仍有一丛细竹,导游的说明牌上说: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摸了摸,似乎有点棱。但一切竹竿似皆不尽浑圆,这一丛细竹是补种来应景的,和我在成都薛涛井旁所见方竹不同,——那是真正“的角四方”的。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兵椎碎了,剩下一些石头乌龟昂着头,空空地趴在那里。据说有一块明朝的碑,字写得很好,不知还能不能找到拓本。

⑦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就在碎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丁丁地斫治。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之民的风度。

⑧晚饭后,管理处的同志摆出了纸墨笔砚,请求写几个字,把上午吃擂茶时想出的四句诗写给了他们:

红桃曾照秦时月,

黄菊重开陶令花。

大乱十年成一梦,

与君安坐吃擂茶。⑨作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

(选自《湘行二记》,有删改)

一作“亡怀氏”,传说中我国远古时期部落名。相传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以的游踪为线索,其游踪是:下车吃擂茶——看桃花观——钻秦人洞——观赏方竹亭。

B.作为同题散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虚幻的,而本文所写的桃花源则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C.文章结尾说“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对年轻人的工作态度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D.“无怀氏之民的风度”在文中是淳朴自由、随意自然、率性而为,不受外物束缚的意思。

(2)本文是篇山水游记,在阅读文章时,有同学认为第③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请写出你的观点,并说说原因。

(3)本文语言雅俗共赏,以平时质朴为主,但也不乏典雅语言,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赏析。

(4)结合材料,从选材这个角度对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材料:

汪曾祺的散文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

——张延国《古今<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之比较——兼及汪曾祺散文的意义和限度》

7.C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BD.正确;

C.有误,“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不是对年轻人的工作态度提出委婉的批评,而是突出其“无怀氏之民的风度”,表现出武陵人淳朴自由、随意自然、不过分追求功利的生活态度。

故选:C。

(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首先确定答题区域,文章第③段,对其内容进行细读,勾画出关键语句。通过“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得知,对擂茶很感兴趣,交代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吃擂茶;

“茶叶、老姜、芝麻、米,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藠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藠头尤其好。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