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题(解析)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文化是指萌生、发展、繁荣和传承于黄河流域的文化。由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气候和自然环境等不同,历史上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和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其中广义上的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中原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之交,生活于此的华夏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影响久远的华夏文明,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的政治模式、典章制度、伦理思想等都从中原地区传播开来,因此,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核心和代表。
黄河文明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础而产生的整个文化系统。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的起源都与大河有关,如尼罗河之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之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之于古印度文明,黄河文明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大河文明。在上述几种世界古老文明中,唯独黄河文明连绵不断从古到今,这就是黄河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最大的区别。
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挑战——应战”理论认为,文明的产生既不是靠种族的优越,也不是靠地理环境的良好,而是人们面对环境的不断“挑战”而进行成功“应战”的结果。按照这种理论,黄河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固然与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有关,更与这个文明的建构主体——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勇于战胜各种困难有关。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和气候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但黄河不定期泛滥也对人们的生存构成极大挑战。面对肆虐的黄河,中华民族更多的是相信自身的力量,与水患不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的治黄史就是一部治国史,中华民族与洪水灾害抗争的过程也铸造了独有的文化品格,形成了黄河文明包容性、辐射性和思想大一统性等文化特征。黄河文明在中原地区最早露出了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此后不断与周边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吸纳包容周边地区文化,并向周边地区辐射,逐渐形成大一统思想。秦汉以后,黄河文明的大一统思想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巩固,黄河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
(节选自杜学霞《中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的关系阐释》)
材料二:
在颂扬黄河文明的同时,人们也在反思黄河流域在历史上过度开发等生态破坏。表面上看,以经济为中心的过度开发带来了黄河自然生态的退化;深层分析,实为文化生态失衡的结果。
历史上,黄河的过度利用导致黄河水患频发。如明代开始固河道,由于沿河森林的大量砍伐,特别是黄河支流河域的森林砍伐,导致中游开始淤沙,河道抬高;同时,由于保证运河畅通是当时治理黄河下游的前提,黄河的分流、堵筑以及堤防修建并非按黄河自身的规律进行,因此造成黄河下游灾害频发。
此外,人口的快速增长等问题也使黄河不堪重负。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退耕还林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好转,但是,要真正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需要以史为鉴,采取民间自主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治理方式,这也意味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就政府而言,要避免简单化的行政政策。例如,牧区的简单私有化可能会破坏游牧文化本来蕴含的集体化的共生经济文化,导致牧场的资源紧张和生态破坏。就民间而言,历史上早就蕴含着丰富的治水用水智慧。例如山西历史上有数百座水神庙宇,在管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西介休的洪山泉属于汾河流域,最后汇入黄河。洪山泉源头的源神庙是周围48村的民间水管理组织的所在地,是民间社会管理水务的典范。再如,2016年,在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影响和支持下,当地德高望重的降央西然堪布发起成立“德迦环保学堂”,誓愿让德迦成为一个“零废弃社区”,食用有机食品,并时刻秉持利他之心。僧尼与牧民们承诺并从自身做起不再购买、使用任何塑料包装用品,家里的塑料制品换成了传统的木、布制品。在当地人心中,环保不是什么高尚遥远的词,而是一种与他们信仰和文化息息相关的尊重与关怀。
(摘编自张小军《黄河:不朽的大河文明》)
材料三: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这葵丘之盟在约三百五十年后经孟子提及,可是他也指出,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十一次之多,可见其重要性。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步道。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暨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系。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由此看来,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把地理的范围放宽,历史的眼光延长时,更是如此。
(节选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黄土与中央集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文化即广义上的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代表,黄河文化的源头、核心和代表。
B.大量砍伐沿河森林、不按规律的分流、堵筑以及堤防修建等行为曾导致黄河水患频发。
C.黄河自然生态的退化看似是以经济为中心的过度开发,实则是文化生态失衡导致的。
D.降央西然堪布成立“德迦环保学堂”,利用自己的威望让德迦成为了“零废弃社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所以华夏文明应该是比黄河文明更高等级的文明。
B.虽然黄河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有着巨大的区别,但其实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的起源都是一样的。
C.汤因比的“挑战——应战”理论认为,文明的产生与种族、地理环境等无关,只与建构主体有关。
D.葵丘之盟虽然没有产生多大的实际作用,但是说明自春秋时期诸侯国已经有了治水互惠的意识。
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我国历史上早就蕴含着丰富的治水用水智慧的一项是()
A.汉武帝封禅途径黄河泛洪区域,亲见百姓受灾惨状,遂下决心兴修水利。
B.东汉王景对黄河进行大规模治理,获得“王景治河,千年无患”的美誉。
C.北宋王安石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赀、引汴发展淤灌等工程,创新不断。
D.清初治河大臣靳辅著有《治河方略》,首次提出東水冲沙法,寓浚于筑。
4.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如何解决黄河生态失衡问题。
5.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表现出黄河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展示出这一自然之河、精神之河的风采,是每个时代、每一名文艺工都在思考的问题。”请根据材料一,列举一个与黄河有关的文艺作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公粮
凡一平
八分玉米地横七竖八,在热气腾腾的山谷中,像烧煳了的一块馍。
山谷中的玉米全都横七竖八,跟他的八分玉米地一样。这是被暴风雨侵袭和山洪洗劫后的结果,未全熟的玉米被风雨和洪水接连侵犯,成片地倒下,而那些幸免于难的玉米,虽然竖立着,但枝秆和叶子也是被打得七零八落,像仗打完后活着站在阵地上的官兵,无不血迹斑斑或遍体鳞伤。经历过战争的顶牛爷,看着眼前的惨象,忍不住将玉米与生命做比对,或联想在一起。他欲哭无泪,心如刀割。
八分玉米地是顶牛爷合法拥有的地,是村委会在土地调整时,代表政府分给他的。之前他一分地都没有,因为历史和这样那样的原因。他当过国民党的兵,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到村里,地已经分光了。粉碎“四人帮”后包产到户那年,因为顶牛爷是单身,年纪已属老龄并纳入五保户之列,就没有给他分地。而顶牛爷拒做五保户,不领救济粮款,坚持要地。坚持了十年,在他七十岁的时候,终于得了一块地——就是目前的这块地。
这块国家的土地,使用需要纳税,就是要交公粮。顶牛爷从取得并耕种这块地的那年起,年年足额以粮抵税。他已经交了十五年的公粮了。
今年的公粮就在这块地里,从这块地里出来和出去,像往年一样。还有一年要吃的粮食,也要寄托在这块地里。在遭受暴风雨和洪水袭击洗劫之前,顶牛爷是这么认为的。
此时此刻,眼前的玉米地如此糟糕,像是腐烂了的一床竹席。收成是肯定大打折扣了,但争取时间,见好就收,把损失降到最低,顶牛爷是可以做到的,并且已经在做。
只见他抽完一支烟,喝了几口水后,站了起来。
他又一次进入玉米地,继续收玉米。
山峪中所有的玉米地,目前只有顶牛爷一个人在收玉米。其他的各家各户,都不见人影,就像他们不在乎收成一样。也或许他们仗着人口多劳力壮,全家出动一两天就收完了。但是他不行,他是单身户,只有一个人,而且老了。虽然能干活,但肯定慢好多。因此,他必须早下地。
他这么起早贪黑干了四天。
这天,八分地的玉米全部收完。约十六箩筐带苞叶的玉米集中倒在堂屋的地板上,堆成一堆,像座小山。苞叶被顶牛爷用双手撕开、拧断,扔在一旁。他重视每一苞经过他手上的玉米,慢撕细拧,小心轻放,像呵护每一只刚出壳的小鸡、小鸭。玉米的苞叶撕开后,水便渗漏了,从叶瓣和米粒缝里滴出来,濡湿顶牛爷的手。这些玉米的滴水让他手凉,也让他心凉。
今年的脱粒,玉米被水泡过,硬度不够,竹签会戳坏颗粒,造成饱满度削减。顶牛爷放弃了竹签的辅助,纯粹地用手脱粒。他先用指尖钩出一粒两粒,钩出一行来,然后顺着开出的沟缝,主要用拇指慢慢地捻,将米粒捻松动后,掰开、剥出。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很小心慎重,像拔牙一样,生怕把米粒破坏了。一包玉米在他手上,被他辗转操持,像一名玉匠抚弄一块玉石一样。他对待每一苞玉米都是如此。玉米终于全部脱粒了。
在交公粮这件事情上,顶牛爷是孤独的,这点他知道。他特立独行或我行我素,像山林中一只被排挤的猴子,更像是草场上一头不合群的牛。他这些年来上交的公粮,一直颗粒饱满,色泽明亮,不含水分和杂质,像是足金一样,让验粮干部十分满意。他的公粮成为上岭村各家各户的标准或者标杆。只要是谁家与他同去,验粮干部就拿他的做样板,参照取舍。一致的认可,不一致的否决、拒收。因此,村里大多数农户,都不愿意与顶牛爷一同去交公粮。
今年情况特殊,就是说十分糟糕。玉米减收,而且溃烂较多,要想像往年一样保质保量是不可能的了。但公粮却是必须保质保量的。仍然是在晒台上,顶牛爷在筛玉米。沉甸甸的筛子在顶牛爷手上,被他盘旋、转动,像一个使用中的石磨。小的和较坏的玉米粒从格子中盘下去,像泥沙俱下。留在筛子里为数不多的颗粒,饱满结实、干脆光泽,粒粒像是一个模淘出的金子。他整个选的过程,其实就像是在淘金。
交公粮的日子终于到了。一早,顶牛爷就把打包好的公粮挑出家门。但他发现,粮所冷冷清清,没有人来交公粮。远远看见粮所蓝干部。
蓝干部说:顶牛爷,你来做什么?
顶牛爷看着公粮,说:交公粮。
蓝干部说:今年起不用交公粮了,你不晓得?
顶牛爷惊愣,说:不晓得,没有哪个讲给我听。他转念一想,说,不会吧?人人都要交公粮的,光我一个不用交不好吧?
蓝干部以为顶牛爷耳背,大声说:所有人都不用交了。国家的政策出台了,取消所有的农业税,就是讲,所有种粮的农民,都不用交公粮啦!你把公粮挑回去吧,自己吃!
顶牛爷更惊愣了,说:为什么?
蓝干部说:国家富了,为了让农民更富,不需要农民再交公粮了。打多少粮食,好的坏的,都是自己的。你听明白了吧?
顶牛爷点点头,像是明白了。他低着头,看着不再是公粮而是属于自己的粮食,既高兴又难为情,像看着一条独自捞到的无人分享的大鱼。
今天这个日子出大太阳,中午炽热的阳光直照空旷的粮所。
站在粮所中的顶牛爷,像一棵孤独的玉米。
选自《小说选刊》,2021年第5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成片倒伏的玉米,既体现出收成的艰难,也为后文顶牛爷用心准备公粮的情节做了铺垫。
B.面对受了灾的玉米地,顶牛爷欲哭无泪、心如刀割,因为玉米不仅是他的口粮,也是要上交的公粮。
C.小说插叙了村里大多数人不愿意和顶牛爷一起去交公粮的事情,突出了村民们思想觉悟方面的落后。
D.小说结尾通过人物对话,既简明地交代了农民不再需要交公粮的政策,又具有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7.关于文中顶牛爷给玉米脱粒、筛选玉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用大量篇幅,细致地描写了顶牛爷收获粮食的劳动过程,体现出劳动者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B.“玉米的滴水让他手凉,也让他心凉”,收成不好。口粮没有着落,也没有救济款,顶牛爷深感凄凉。
C.通过顶牛爷剥玉米时小心谨慎的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一个十分热爱庄稼的勤劳纯粹的农村老汉形象。
D.繁复艰辛的劳动过程与后文不交公粮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落差,情节富有张力,极具感染力。
8.从准备去粮所交公粮,到孤独地站在粮所,顶牛爷内心发生了一系列情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有经验的小说家在创作时总是善于选取,写人生中的一角、一段,却可以窥见整个社会。”请据此简要说明顶牛爷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反映的国家农村土地政策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子即位,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弟羲深以为忧,数涕泣谏止之,爽不听。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决。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以决之。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
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曹羲皆从。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
桓范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负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羲兄弟默默然不从。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爽乃通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己官,奉帝还宫。爽兄弟归家,懿发洛阳吏卒围守之。戊戌,有司奏:“黄门张当私以所择才人与爽,疑有奸。”于是收爽、羲、胜并桓范皆下狱,动以大逆不道,与张当俱夷三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司马懿诛曹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B.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C.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勃礼怨望/结刑五岁/
D.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钺,指符节与斧钺。古代出兵征讨时,授与将帅节钺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B.“过辞太傅懿”的“过”,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的“过”意思相同。
C.鹿角,一种防卫性工事,将带枝叉的树木削尖半埋入地围截敌人,形似鹿角。
D.黄门,原指宫禁,秦汉时宫门多漆成黄色,故名。文中则指出入黄门宦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懿能装善忍,故意在曹爽的心腹李胜面前制造自己行将就木的假象,还向他托付后事,以此来迷惑曹爽。
B.司马懿暗中密谋诛杀曹爽,趁其兄弟跟随皇帝外出之际,率兵占领了武库,并占据了他们的军营,弹劾其罪行。
C.曹爽得知司马懿奏章到了皇帝手中,因想不出办法而窘迫不安,就挟持皇帝到了伊水南边,派屯田兵保护自己。
D.桓范苦劝曹爽兄弟挟持天子向天下发号施令,曹爽兄弟并未听从。曹爽让皇帝下诏免去自己的官职,送帝还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
(2)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
14.曹爽最终被夷三族的原因在前文中已见端倪,请结合第一段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①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从居住环境写起,“茅檐”“蓬窗”表明寓所的简陋,暗示客居的萧条。
B.“常”点出鹃啼的频繁,啼声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
C.词人“孤梦”被“惊残”,“催成清泪”,可见鹃啼成了心理重负,深感无可奈何。
D.本词借物寓情,以环境的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啼声引发人生的感慨,结构谨密。
16.词中说鹃啼“不堪听”,白居易《琵琶行》中则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鹏啼血猿哀鸣”,同是鹃啼引发的情感,两者之间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一句,与其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意相似,都含蓄表述归隐田园是由衷之情。
(3)落叶有动态美,“落木”给人肃杀辽远之静。古诗中常用“落木”而不用落叶,意境更为开阔。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全民阅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马克思终生勤奋读书,视读书为生命,无论生活再贫苦困顿,都始终不忘读书,常废寝忘食,焚膏继晷,最后长眠于书桌上。毛泽东是一位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的把爱读书习惯保持了一生的坚持读书的楷模。他们都令人高山仰止。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读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读几页,郁闷时______;闲暇时翻几篇,工作一忙就忘到脑后。这样的读书态度,心猿意马,______,很难有所收获进益。有鉴于此,读书也要持之以恒,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______,方可读出收益,读出效果。
全民阅读,要加强引导,让大家多读好书,多读经典。人生如白驹过隙,书籍却浩如烟海。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我们就一定要多读经典,以便在有限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多读经典,于个人可以广见识、明事理、受熏陶,善莫大焉;对社会而言,则可教化民众,端正风气,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素质,对于我们正在打造的书香社会更是功德无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作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一轮“超级月亮”将于6月14日现身夜空,这也是本年度“第二大满月”。()当月亮和太阳处于地球两侧,并且月亮和太阳的黄经相差180度时,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最圆,被称为“满月”。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修立鹏介绍,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椭圆轨道要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椭圆轨道更“扁”一点,再加上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月球在近地点附近时看起来比在远地点附近时大一点。一个公历年中,通常会有12次或13次满月。如果满月发生时,①,这时的月亮看起来就会又大又圆,被称为“超级月亮”或“超级满月”。②,一年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满月发生的时间与月球位于近地点的时间最近时,就会出现年度“最大满月”。本年度“最大满月”出现在7月14日。修立鹏说:“14日入夜后,我国各地感兴趣的公众可留意夜空中的这轮大月亮,③,不需要借助任何器材。”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届时天气晴好,我国各地公众均可欣赏到一轮珠圆玉润的大月亮。
B.只要届时天气晴好,一轮珠圆玉润的大月亮均可被我国各地公众欣赏到。
C.届时只要天气晴好,一轮珠圆玉润的大月亮均可被我国各地公众欣赏到。
D.届时只要天气睛好,我国各地公众均可欣赏到一轮珠圆玉润的大月亮。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常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也有人说:放弃错的选择,才是最大的成功。
人生的道路上,你会遇到无数次选择,是坚持,还是放弃?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文化是指萌生、发展、繁荣和传承于黄河流域的文化。由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气候和自然环境等不同,历史上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和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其中广义上的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中原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之交,生活于此的华夏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影响久远的华夏文明,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的政治模式、典章制度、伦理思想等都从中原地区传播开来,因此,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核心和代表。
黄河文明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础而产生的整个文化系统。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的起源都与大河有关,如尼罗河之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之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之于古印度文明,黄河文明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大河文明。在上述几种世界古老文明中,唯独黄河文明连绵不断从古到今,这就是黄河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最大的区别。
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挑战——应战”理论认为,文明的产生既不是靠种族的优越,也不是靠地理环境的良好,而是人们面对环境的不断“挑战”而进行成功“应战”的结果。按照这种理论,黄河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固然与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有关,更与这个文明的建构主体——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勇于战胜各种困难有关。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和气候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但黄河不定期泛滥也对人们的生存构成极大挑战。面对肆虐的黄河,中华民族更多的是相信自身的力量,与水患不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的治黄史就是一部治国史,中华民族与洪水灾害抗争的过程也铸造了独有的文化品格,形成了黄河文明包容性、辐射性和思想大一统性等文化特征。黄河文明在中原地区最早露出了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此后不断与周边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吸纳包容周边地区文化,并向周边地区辐射,逐渐形成大一统思想。秦汉以后,黄河文明的大一统思想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巩固,黄河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
(节选自杜学霞《中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的关系阐释》)
材料二:
在颂扬黄河文明的同时,人们也在反思黄河流域在历史上过度开发等生态破坏。表面上看,以经济为中心的过度开发带来了黄河自然生态的退化;深层分析,实为文化生态失衡的结果。
历史上,黄河的过度利用导致黄河水患频发。如明代开始固河道,由于沿河森林的大量砍伐,特别是黄河支流河域的森林砍伐,导致中游开始淤沙,河道抬高;同时,由于保证运河畅通是当时治理黄河下游的前提,黄河的分流、堵筑以及堤防修建并非按黄河自身的规律进行,因此造成黄河下游灾害频发。
此外,人口的快速增长等问题也使黄河不堪重负。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退耕还林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好转,但是,要真正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需要以史为鉴,采取民间自主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治理方式,这也意味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就政府而言,要避免简单化的行政政策。例如,牧区的简单私有化可能会破坏游牧文化本来蕴含的集体化的共生经济文化,导致牧场的资源紧张和生态破坏。就民间而言,历史上早就蕴含着丰富的治水用水智慧。例如山西历史上有数百座水神庙宇,在管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西介休的洪山泉属于汾河流域,最后汇入黄河。洪山泉源头的源神庙是周围48村的民间水管理组织的所在地,是民间社会管理水务的典范。再如,2016年,在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影响和支持下,当地德高望重的降央西然堪布发起成立“德迦环保学堂”,誓愿让德迦成为一个“零废弃社区”,食用有机食品,并时刻秉持利他之心。僧尼与牧民们承诺并从自身做起不再购买、使用任何塑料包装用品,家里的塑料制品换成了传统的木、布制品。在当地人心中,环保不是什么高尚遥远的词,而是一种与他们信仰和文化息息相关的尊重与关怀。
(摘编自张小军《黄河:不朽的大河文明》)
材料三: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这葵丘之盟在约三百五十年后经孟子提及,可是他也指出,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十一次之多,可见其重要性。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步道。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暨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系。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由此看来,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把地理的范围放宽,历史的眼光延长时,更是如此。
(节选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黄土与中央集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文化即广义上的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代表,黄河文化的源头、核心和代表。
B.大量砍伐沿河森林、不按规律的分流、堵筑以及堤防修建等行为曾导致黄河水患频发。
C.黄河自然生态的退化看似是以经济为中心的过度开发,实则是文化生态失衡导致的。
D.降央西然堪布成立“德迦环保学堂”,利用自己的威望让德迦成为了“零废弃社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所以华夏文明应该是比黄河文明更高等级的文明。
B.虽然黄河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有着巨大的区别,但其实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的起源都是一样的。
C.汤因比的“挑战——应战”理论认为,文明的产生与种族、地理环境等无关,只与建构主体有关。
D.葵丘之盟虽然没有产生多大的实际作用,但是说明自春秋时期诸侯国已经有了治水互惠的意识。
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我国历史上早就蕴含着丰富的治水用水智慧的一项是()
A.汉武帝封禅途径黄河泛洪区域,亲见百姓受灾惨状,遂下决心兴修水利。
B.东汉王景对黄河进行大规模治理,获得“王景治河,千年无患”的美誉。
C.北宋王安石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赀、引汴发展淤灌等工程,创新不断。
D.清初治河大臣靳辅著有《治河方略》,首次提出東水冲沙法,寓浚于筑。
4.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如何解决黄河生态失衡问题。
5.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表现出黄河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展示出这一自然之河、精神之河的风采,是每个时代、每一名文艺工都在思考的问题。”请根据材料一,列举一个与黄河有关的文艺作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D2.D3.A
4.(1)要适度开发利用黄河,保持黄河自然生态平衡;(2)要控制人口增长,真正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3)要采取民间自主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治理方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4)解决黄河生态失衡问题,要有大历史观,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放长历史眼光,放宽地理范围。
5.《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创作于1939年。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利用自己的威望让德迦成为了‘零废弃社区’”错误,材料二“誓愿让德迦成为一个‘零废弃社区’”是“誓愿”,而不是“成为了”;“在当地人心中,环保不是什么高尚遥远的词,而是一种与他们信仰和文化息息相关的尊重与关怀”,可见,当地人有自己的信仰和文化,“利用自己的威望”也不准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所以华夏文明应该是比黄河文明更高等级的文明”错误。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是就二者的关系和影响而言,没有谁更高级的比较。
B.“虽然黄河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有着巨大的区别”错误,材料一“在上述几种世界古老文明中,唯独黄河文明连绵不断从古到今,这就是黄河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最大的区别”只是说在黄河文明连绵不断这点上,与其他古老文明有最大的区别,选项脱离了条件,扩大了范围。
C.“文明的产生与种族、地理环境等无关,只与建构主体有关”错误。材料一“按照这种理论,黄河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固然与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有关,更与这个文明的建构主体——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勇于战胜各种困难有关”并没有否定与其它因素的关系。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选项说汉武帝下决心兴修水利,只是认识道兴修水利的重要性,还没有谈到如何治水用水,也就不能证明蕴含着丰富的治水用水智慧。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二“黄河流域在历史上过度开发等生态破坏”“历史上,黄河的过度利用导致黄河水患频发”概括出:要适度开发利用黄河,保持黄河自然生态平衡。
结合“人口的快速增长等问题也使黄河不堪重负”“要真正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概括出:控制人口增长,真正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
结合“采取民间自主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治理方式,这也意味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就政府而言,要避免简单化的行政政策”“就民间而言,历史上早就蕴含着丰富的治水用水智慧”概括出:采取民间自主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治理方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
结合材料三“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由此看来,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把地理的范围放宽,历史的眼光延长时,更是如此”概括出:解决黄河生态失衡问题,要有大历史观,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放长历史眼光,放宽地理范围。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与黄河有关的文艺作品很多,诗词歌赋、小说、绘画、雕塑等,只要以黄河为题材都可以,注意阐释作品与黄河的关系,透过作品要表现黄河精神、黄河风采,进而展现民族精神品质。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公粮
凡一平
八分玉米地横七竖八,在热气腾腾的山谷中,像烧煳了的一块馍。
山谷中的玉米全都横七竖八,跟他的八分玉米地一样。这是被暴风雨侵袭和山洪洗劫后的结果,未全熟的玉米被风雨和洪水接连侵犯,成片地倒下,而那些幸免于难的玉米,虽然竖立着,但枝秆和叶子也是被打得七零八落,像仗打完后活着站在阵地上的官兵,无不血迹斑斑或遍体鳞伤。经历过战争的顶牛爷,看着眼前的惨象,忍不住将玉米与生命做比对,或联想在一起。他欲哭无泪,心如刀割。
八分玉米地是顶牛爷合法拥有的地,是村委会在土地调整时,代表政府分给他的。之前他一分地都没有,因为历史和这样那样的原因。他当过国民党的兵,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到村里,地已经分光了。粉碎“四人帮”后包产到户那年,因为顶牛爷是单身,年纪已属老龄并纳入五保户之列,就没有给他分地。而顶牛爷拒做五保户,不领救济粮款,坚持要地。坚持了十年,在他七十岁的时候,终于得了一块地——就是目前的这块地。
这块国家的土地,使用需要纳税,就是要交公粮。顶牛爷从取得并耕种这块地的那年起,年年足额以粮抵税。他已经交了十五年的公粮了。
今年的公粮就在这块地里,从这块地里出来和出去,像往年一样。还有一年要吃的粮食,也要寄托在这块地里。在遭受暴风雨和洪水袭击洗劫之前,顶牛爷是这么认为的。
此时此刻,眼前的玉米地如此糟糕,像是腐烂了的一床竹席。收成是肯定大打折扣了,但争取时间,见好就收,把损失降到最低,顶牛爷是可以做到的,并且已经在做。
只见他抽完一支烟,喝了几口水后,站了起来。
他又一次进入玉米地,继续收玉米。
山峪中所有的玉米地,目前只有顶牛爷一个人在收玉米。其他的各家各户,都不见人影,就像他们不在乎收成一样。也或许他们仗着人口多劳力壮,全家出动一两天就收完了。但是他不行,他是单身户,只有一个人,而且老了。虽然能干活,但肯定慢好多。因此,他必须早下地。
他这么起早贪黑干了四天。
这天,八分地的玉米全部收完。约十六箩筐带苞叶的玉米集中倒在堂屋的地板上,堆成一堆,像座小山。苞叶被顶牛爷用双手撕开、拧断,扔在一旁。他重视每一苞经过他手上的玉米,慢撕细拧,小心轻放,像呵护每一只刚出壳的小鸡、小鸭。玉米的苞叶撕开后,水便渗漏了,从叶瓣和米粒缝里滴出来,濡湿顶牛爷的手。这些玉米的滴水让他手凉,也让他心凉。
今年的脱粒,玉米被水泡过,硬度不够,竹签会戳坏颗粒,造成饱满度削减。顶牛爷放弃了竹签的辅助,纯粹地用手脱粒。他先用指尖钩出一粒两粒,钩出一行来,然后顺着开出的沟缝,主要用拇指慢慢地捻,将米粒捻松动后,掰开、剥出。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很小心慎重,像拔牙一样,生怕把米粒破坏了。一包玉米在他手上,被他辗转操持,像一名玉匠抚弄一块玉石一样。他对待每一苞玉米都是如此。玉米终于全部脱粒了。
在交公粮这件事情上,顶牛爷是孤独的,这点他知道。他特立独行或我行我素,像山林中一只被排挤的猴子,更像是草场上一头不合群的牛。他这些年来上交的公粮,一直颗粒饱满,色泽明亮,不含水分和杂质,像是足金一样,让验粮干部十分满意。他的公粮成为上岭村各家各户的标准或者标杆。只要是谁家与他同去,验粮干部就拿他的做样板,参照取舍。一致的认可,不一致的否决、拒收。因此,村里大多数农户,都不愿意与顶牛爷一同去交公粮。
今年情况特殊,就是说十分糟糕。玉米减收,而且溃烂较多,要想像往年一样保质保量是不可能的了。但公粮却是必须保质保量的。仍然是在晒台上,顶牛爷在筛玉米。沉甸甸的筛子在顶牛爷手上,被他盘旋、转动,像一个使用中的石磨。小的和较坏的玉米粒从格子中盘下去,像泥沙俱下。留在筛子里为数不多的颗粒,饱满结实、干脆光泽,粒粒像是一个模淘出的金子。他整个选的过程,其实就像是在淘金。
交公粮的日子终于到了。一早,顶牛爷就把打包好的公粮挑出家门。但他发现,粮所冷冷清清,没有人来交公粮。远远看见粮所蓝干部。
蓝干部说:顶牛爷,你来做什么?
顶牛爷看着公粮,说:交公粮。
蓝干部说:今年起不用交公粮了,你不晓得?
顶牛爷惊愣,说:不晓得,没有哪个讲给我听。他转念一想,说,不会吧?人人都要交公粮的,光我一个不用交不好吧?
蓝干部以为顶牛爷耳背,大声说:所有人都不用交了。国家的政策出台了,取消所有的农业税,就是讲,所有种粮的农民,都不用交公粮啦!你把公粮挑回去吧,自己吃!
顶牛爷更惊愣了,说:为什么?
蓝干部说:国家富了,为了让农民更富,不需要农民再交公粮了。打多少粮食,好的坏的,都是自己的。你听明白了吧?
顶牛爷点点头,像是明白了。他低着头,看着不再是公粮而是属于自己的粮食,既高兴又难为情,像看着一条独自捞到的无人分享的大鱼。
今天这个日子出大太阳,中午炽热的阳光直照空旷的粮所。
站在粮所中的顶牛爷,像一棵孤独的玉米。
选自《小说选刊》,2021年第5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成片倒伏的玉米,既体现出收成的艰难,也为后文顶牛爷用心准备公粮的情节做了铺垫。
B.面对受了灾的玉米地,顶牛爷欲哭无泪、心如刀割,因为玉米不仅是他的口粮,也是要上交的公粮。
C.小说插叙了村里大多数人不愿意和顶牛爷一起去交公粮的事情,突出了村民们思想觉悟方面的落后。
D.小说结尾通过人物对话,既简明地交代了农民不再需要交公粮的政策,又具有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7.关于文中顶牛爷给玉米脱粒、筛选玉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用大量篇幅,细致地描写了顶牛爷收获粮食的劳动过程,体现出劳动者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B.“玉米的滴水让他手凉,也让他心凉”,收成不好。口粮没有着落,也没有救济款,顶牛爷深感凄凉。
C.通过顶牛爷剥玉米时小心谨慎的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一个十分热爱庄稼的勤劳纯粹的农村老汉形象。
D.繁复艰辛的劳动过程与后文不交公粮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落差,情节富有张力,极具感染力。
8.从准备去粮所交公粮,到孤独地站在粮所,顶牛爷的内心发生了一系列情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有经验的小说家在创作时总是善于选取,写人生中的一角、一段,却可以窥见整个社会。”请据此简要说明顶牛爷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反映的国家农村土地政策变化。
6.C7.B
8.①先是为今年的公粮没有往年公粮质量好而感到不安。但他还是精心筛选,选出最好的粮食上交给国家。②对粮所的冷清感到疑惑。③误认为国家照顾自己,只让自己不交公粮而感到不好意思。④当得知政策改变,所有人都不用交公粮时,感到高兴与难为情。
9.①解放初期,因为顶牛爷回村晚没有分到土地,反映当时是将土地分给个人,是土地私有制。②改革开放后,土地分给个人经营,但顶牛爷因为是五保户而没有分到土地。反映改革开放后是将土地承包给个人经营,但五保户不分给土地。③在顶牛爷的坚持下,他终于分到了土地,他认真上交公粮。反映当时土地分给个人经营,但需要交公粮。④顶牛爷想上交公粮而被拒绝,反映当今社会,在国家富裕后,国家取消农业税,不再需要上交公粮。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突出了村民们思想觉悟方面的落后”分析错误。应是突出顶牛爷对上交公粮有着高度的责任心。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口粮没有着落,也没有救济款,顶牛爷深感凄凉”分析错误。“玉米的滴水让他手凉,也让他心凉”是为了突出顶牛爷为今年的公粮质量不及往年而感到内心不安。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小说中“今年情况特殊,就是说十分糟糕。玉米减收,而且溃烂较多,要想像往年一样保质保量是不可能的了。但公粮却是必须保质保量的……留在筛子里为数不多的颗粒,饱满结实、干脆光泽,粒粒像是一个模淘出的金子。他整个选的过程,其实就像是在淘金”可以看出,因为今年的庄稼遭受水灾,粮食质量差,顶牛爷先是为今年的公粮没有往年公粮质量好而感到不安。但他还是精心筛选,选出最好的粮食上交给国家。
从小说中“一早,顶牛爷就把打包好的公粮挑出家门。但他发现,粮所冷冷清清,没有人来交公粮”可以看出,在应该交公粮的日子,粮所却冷冷清清,顶牛爷对这种状况感到疑惑不解。
从小说中“顶牛爷惊愣,说:不晓得,没有哪个讲给我听。他转念一想,说,不会吧?人人都要交公粮的,光我一个不用交不好吧?”可知,在蓝干部告诉他不用交公粮后,他误认为国家照顾自己,只让自己不交公粮而感到不好意思。
从小说中“顶牛爷点点头,像是明白了。他低着头,看着不再是公粮而是属于自己的粮食,既高兴又难为情,像看着一条独自捞到的无人分享的大鱼”可知,当得知政策改变,所有人都不用交公粮时,顶牛爷既感到高兴,又感到难为情。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小说中“之前他一分地都没有,因为历史和这样那样的原因。他当过国民党的兵,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到村里,地已经分光了。”可知,解放初期,因为顶牛爷回村晚没有分到土地,反映当时是将土地分给个人,是土地私有制。
从“粉碎‘四人帮’后包产到户那年,因为顶牛爷是单身,年纪已属老龄并纳入五保户之列,就没有给他分地”可知,改革开放后,土地分给个人经营,但顶牛爷因为是五保户而没有分到土地。反映改革开放后是土地是集体所有制,将土地承包给个人经营,但五保户不分给土地。
从“而顶牛爷拒做五保户,不领救济粮款,坚持要地。坚持了十年,在他七十岁时候,终于得了一块地——就是目前的这块地”“这块国家的土地,使用需要纳税,就是要交公粮。顶牛爷从取得并耕种这块地的那年起。年年足额以粮抵税。他已经交了十五年的公粮了”可知,在顶牛爷的坚持下,他终于分到了土地,他认真上交公粮。反映当时土地分给个人经营,也就是需交农业税,在此为需要交公粮。
从“国家的政策出台了,取消所有的农业税,就是讲,所有种粮的农民,都不用交公粮啦”“国家富了,为了让农民更富,不需要农民再交公粮了。打多少粮食,好的坏的,都是自己的”可知,顶牛爷想上交公粮而被拒绝,反映当今社会,在国家富裕后,土地分给个人经营,取消所有的农业税,不再需要上交公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子即位,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弟羲深以为忧,数涕泣谏止之,爽不听。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决。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以决之。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
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曹羲皆从。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
桓范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负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羲兄弟默默然不从。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爽乃通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己官,奉帝还宫。爽兄弟归家,懿发洛阳吏卒围守之。戊戌,有司奏:“黄门张当私以所择才人与爽,疑有奸。”于是收爽、羲、胜并桓范皆下狱,动以大逆不道,与张当俱夷三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司马懿诛曹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B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C.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勃礼怨望/结刑五岁/
D.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钺,指符节与斧钺。古代出兵征讨时,授与将帅节钺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B.“过辞太傅懿”的“过”,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的“过”意思相同。
C.鹿角,一种防卫性工事,将带枝叉的树木削尖半埋入地围截敌人,形似鹿角。
D.黄门,原指宫禁,秦汉时宫门多漆成黄色,故名。文中则指出入黄门的宦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懿能装善忍,故意在曹爽的心腹李胜面前制造自己行将就木的假象,还向他托付后事,以此来迷惑曹爽。
B.司马懿暗中密谋诛杀曹爽,趁其兄弟跟随皇帝外出之际,率兵占领了武库,并占据了他们的军营,弹劾其罪行。
C.曹爽得知司马懿奏章到了皇帝手中,因想不出办法而窘迫不安,就挟持皇帝到了伊水南边,派屯田兵保护自己。
D.桓范苦劝曹爽兄弟挟持天子向天下发号施令,曹爽兄弟并未听从。曹爽让皇帝下诏免去自己的官职,送帝还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
(2)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
14.曹爽最终被夷三族的原因在前文中已见端倪,请结合第一段简要概括。
10.D11.B12.C
13.(1)“司马公只是剩下了几口气的躯壳,形体与灵魂已经分离,不值得忧虑。”所以曹爽等不再提防。
(2)曹子丹是个有才干的人,没有想到生下了你们兄弟几个,却像猪和牛一样!我哪里料到今天因为你们而整个家族被诛灭啊!
14.因为曹爽①骄奢无度,僭越礼法;②一意孤行,不听劝谏;③偏听偏信,徇私枉法。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曹爽相信了清河国的说法,说地图已经不能用了,孙礼上疏辩解,言辞直率而激烈。曹爽大怒,弹劾孙礼心怀怨恨,判了他五年徒刑。
“信清河之诉”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BC;
“不可”修饰“用”,中间不拆开;且“怨望”的主语为“礼”,中间不断开,排除A。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B.到,拜访;看望。句意:拜访太傅司马懿向他辞行。/祖母来看望我。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曹爽得知司马懿奏章到了皇帝手中”错误,根据原文“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可知,司马懿的奏章到了曹爽的手里。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形”,身体;“足”,值得;“设备”,提防。
(2)“佳人”,有才干的人;“豚犊”,像猪和牛一样;“图”,料想;“坐”,因为。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可知,曹爽骄奢无度,僭越礼法;
根据“弟羲深以为忧,数涕泣谏止之,爽不听”可知,曹爽一意孤行,不听劝谏。
根据“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可知,曹爽偏听偏信,徇私枉法。
参考译文:
太子即位,授予曹爽、司马懿侍中,持节钺代表皇帝出行。大将军曹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都和皇帝类似;家中充斥着宫廷才有的珍玩,又私自将明帝的才人当做歌舞伎乐。其弟曹羲非常担忧,屡屡流泪劝谏,曹爽不听。原先,清河国和平原国为了地界争论不休,历时八年都不能解决。冀州刺史孙礼请求用朝廷所藏的明帝封平原王时的地图比对,来判定边界。曹爽相信了清河国的说法,说地图已经不能用了,孙礼上疏辩解,言辞直率而激烈。曹爽大怒,弹劾孙礼心怀怨恨,判了他五年徒刑。
冬季,河南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拜访太傅司马懿向他辞行。司马懿叫两名婢女服侍,他拿衣服,衣服掉落;指着嘴巴说口渴,婢女进粥,司马懿不拿杯子直接饮用,结果粥都流出来洒在胸口。李胜说:“大家都说明公旧病发作,没想到身体已经这样了!”司马懿装作半天才缓过气来的样子说:“年老病重,生死不过是早晚的事。这一别恐怕不再相见,就把小儿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托付给你了。”李胜回去后,告诉曹爽说:“司马公奄奄一息,身体和神魂分离,已不足为虑了。”因此曹爽等不再防范司马懿。
太傅司马懿暗中与其子中护军司马师、散骑常侍司马昭谋划如何除掉曹爽。嘉平元年(249年)正月,皇帝谒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与弟中领军曹羲都随侍在侧。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关闭城门,带兵占领武库;召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的职务,占据曹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占据曹羲营。然后向皇帝上奏曹爽罪恶。曹爽看到了司马懿的奏章,城里的信息又不通,十分窘迫不知所措,安排皇帝的车驾夜宿伊水南,伐木制成鹿角以作防御,征发屯田兵数千人护卫。
桓范劝曹爽兄弟带天子至许昌,征发四方的军队以增强自己的实力。曹爽迟疑未决,桓范对曹羲说:“此事昭然若揭,你是读书人还不明白吗?你们现在和天子在一起,挟天子号令天下,谁敢不听!”大家都默不做声。桓范哭道:“曹子丹是个有才干的人,没有想到生下了你们兄弟几个,却像猪和牛一样!我哪里料到今天因为你们而整个家族被诛灭啊!”曹爽于是把司马懿的奏章转交给皇帝,请皇帝下诏罢免自己的官职,然后奉送皇帝回宫。曹爽兄弟回到家里,司马懿立即派出洛阳官吏和兵士将曹家团团围住。戊戌,主管官员上奏:“宦官张当私自将挑选的才人送给曹爽,怀疑他们之间有勾结。”于是抓捕曹爽、曹羲、李胜和桓范一起入狱,弹劾他们大逆不道,与张当都被夷灭三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①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从居住环境写起,“茅檐”“蓬窗”表明寓所的简陋,暗示客居的萧条。
B.“常”点出鹃啼的频繁,啼声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
C.词人“孤梦”被“惊残”,“催成清泪”,可见鹃啼成了心理重负,深感无可奈何。
D.本词借物寓情,以环境的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啼声引发人生的感慨,结构谨密。
16.词中说鹃啼“不堪听”,白居易《琵琶行》中则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鹏啼血猿哀鸣”,同是鹃啼引发的情感,两者之间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15.B16.本诗表述了诗人因为杜鹃鸣叫引起的思乡之情;白诗表述了诗人因为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意象情感、结构的能力。
B.“啼声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错误,由“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可知,应该是“莺燕无声”反衬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鹏啼血猿哀鸣”写诗人在谪居之处早晚听不到其它的乐声,听到的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这些声音都使人思绪万千,愁眉不展。诗人通过谪居之地偏僻,环境简陋,表述了诗人因为被贬引起的忧愁愤懑、痛苦无奈。
本诗中,“故山犹自不堪听”写诗人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词人客居他乡,听到杜鹃的哀鸣,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更引发了思乡的愁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一句,与其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意相似,都含蓄表述归隐田园是由衷之情。
(3)落叶有动态美,“落木”给人肃杀辽远之静。古诗中常用“落木”而不用落叶,意境更为开阔。如“______,______”。
①.载舟覆舟②.所宜深慎③.云无心以出岫④.鸟倦飞而知还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覆,慎,岫,倦,萧,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全民阅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马克思终生勤奋读书,视读书为生命,无论生活再贫苦困顿,都始终不忘读书,常废寝忘食,焚膏继晷,最后长眠于书桌上。毛泽东是一位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的把爱读书习惯保持了一生的坚持读书的楷模。他们都令人高山仰止。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读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读几页,郁闷时______;闲暇时翻几篇,工作一忙就忘到脑后。这样的读书态度,心猿意马,______,很难有所收获进益。有鉴于此,读书也要持之以恒,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______,方可读出收益,读出效果。
全民阅读,要加强引导,让大家多读好书,多读经典。人生如白驹过隙,书籍却浩如烟海。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我们就一定要多读经典,以便在有限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多读经典,于个人可以广见识、明事理、受熏陶,善莫大焉;对社会而言,则可教化民众,端正风气,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素质,对于我们正在打造的书香社会更是功德无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作用。
18.①束之高阁②一曝十寒③水滴石穿
19.毛泽东是一位坚持读书的楷模,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把爱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生,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
20.构成:“人生的短暂”为本体,“白驹过隙”为喻体,把“人生的短暂”比喻成“白驹过隙”;“丰富的书籍”为本体,“大海”为喻体,把“丰富的书籍”比喻成“大海”。
作用:形象生动地形容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知识却是无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来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应该多读经典。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文“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读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知,高兴时读几页,那么郁闷时就扔在一边不读,所以应该用成语“束之高阁”。意思是: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比喻搁置不用或扔在一边不管。
第二空,结合上句“心猿意马”和下句“很难有所收获进益”可知,此处语境是在说时而勤奋,时而懈怠,没有恒心,所以应该用成语“一曝十寒”。意思是:比喻时而勤奋,时而懈怠,没有恒心。
第三空,结合上句“读书也要持之以恒,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可知,此处语境是在说读书要像水滴一样,不断地滴,坚持不懈,所以应该用成语“水滴石穿”。意思是:水滴不断地滴,可以滴穿石头;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难能的功劳。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题题干要求把长句子改成较短的语句,先抓出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按一定逻辑关系排列的短句。
先抽出句子主干“毛泽东是一位坚持读书的楷模”,再将附加成分“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的把爱读书习惯保持了一生”抽出来,将它变成4个短句子“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把爱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生”“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构成:句子“人生如白驹过隙”中“人生的短暂”为本体,“白驹过隙”为喻体,把“人生的短暂”比喻成“白驹过隙”;句子“书籍却浩如烟海”中“丰富的书籍”为本体,“大海”为喻体,把“丰富的书籍”比喻成“大海”。
作用:结合“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我们就一定要多读经典,以便在有限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可知,形容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知识却是无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来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应该多读经典。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一轮“超级月亮”将于6月14日现身夜空,这也是本年度“第二大满月”。()当月亮和太阳处于地球两侧,并且月亮和太阳的黄经相差180度时,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最圆,被称为“满月”。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修立鹏介绍,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椭圆轨道要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椭圆轨道更“扁”一点,再加上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月球在近地点附近时看起来比在远地点附近时大一点。一个公历年中,通常会有12次或13次满月。如果满月发生时,①,这时的月亮看起来就会又大又圆,被称为“超级月亮”或“超级满月”。②,一年少则一两次,多则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学校家具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婴儿洗护用品市场运行动态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女性洗液行业市场营销模式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多型腔热流道管坯模具境外融资报告
- 2024年标准简易个人鱼塘承包合同模板版B版
- 梅河口康美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语言程序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微专题定量测定型实验突破策略-2024高考化学一轮考点击破
- 吕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学科专业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某科技公司与某航空公司关于机载娱乐系统的合同
- 模具开发FMEA失效模式分析
- 聂荣臻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奠基人之一
- 材料化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乳品加工工(中级)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教材循环利用》课件
-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证明材料
- 2023水性环氧树脂涂层钢筋
- 湘少版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 12 第二课时(Part CPart D)》课堂教学课件公开课
- 国开《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管理》形考任务2-配置本地帐户与活动目录域服务实训
- 环保设施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配位化学-本科生版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兰州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