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颐和园教学设计_第1页
小学语文-颐和园教学设计_第2页
小学语文-颐和园教学设计_第3页
小学语文-颐和园教学设计_第4页
小学语文-颐和园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

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读文章想画面、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移步换景写作方法并且尝试在习作中运用。

【重点难点】

学习移步换景写作方法并且尝试在习作中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以及例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完成自主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课前板书:颐和园。

师:同学们,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

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出示课件),编成了《世界遗产名录》。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颐

和园早在1998年就被列入其中。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看老师板书。注意“颐”

字左半部分的笔顺,一起来书空。(中间是个“口”,最后一笔是竖折)。

师:同学们对“颐和园”有了解吗?(比较少)

师补充介绍:(课件出示)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位于北京市

海淀区,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

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

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师:听完介绍,有什么感受?(颐和园是中国的骄傲)

带着感受,齐读课题。一一18颐和园(读出赞美和骄傲)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难读字词。重点指导读好“耸”、“堤”和“露”的读音。

师: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

大殿横槛耸立画舫远眺堤岸露出雕刻琉璃瓦

2、扫清词语障碍。

师:这里面有几个词不好读。

出示课件:横槛画舫琉璃瓦

师:谁能一次读对?(指名读)

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看,以上三幅图片就是它们的样子,谁能准确的认出它们?

生:第一幅图片是画肪。

师:对,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那第二幅呢?

生:第二幅图片是。横槛。

师:对,横槛在本课指的是横嵌在长廊上方的长方形栏板。最后一幅呢?

生:第三幅图片是琉璃瓦。

师:对,表面用琉璃烧制成,形状像半边粗竹筒,这就是琉璃瓦。

师:认识了它们,我们再来读一读(每个生词读一遍)。

生:齐读。(横槛画舫琉璃瓦)

3、结合课前预习,缕清课文顺序。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作者主要游览了哪些景点?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呢?

生:(按照游览的顺序)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h七孔桥

预设:学生如果说到排云殿。

师:同学们读读书,排云殿作者重点描写了吗?(没有)

师:学生边说,老师边贴板书(侧板书)。

手指板书:同学们,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游览的。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

一起去游览颐和园。

[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也为习作练习打下基

础。]

三、重点研读,感受颐和园之美。

1、学习“长廊”一段。

师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师:板画长廊。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长廊有什么特点?

预设一:体会长廊的长。

板书:长

从哪里读出它的长呢?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即引导学习。

(学生谈到二、三句,课件随机出示二、三句)

出示句子: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

273间。

师:谁能边想象画面边读?

课件出示长廊图片一一师:这就是长廊,数数,你能看清楚多少间吗?站在这,我们最

多能看到十间,这长廊一共有多少间啊?(273)再放眼望去,什么感觉?

(学生谈感受)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就是一一生:一眼望不到头。

同学们,1992年颐和园的长廊就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评为世界最长的长廊。带着你

的感受读一读吧。

师:作者就是通过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之长。除了长之外,长廊还有什么

特点呢?(长廊很美)

预设二:体会长廊的美:

生:我是从“绿漆的珠子,红漆的栏杆”还有“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

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长廊很美.

板书:美

师:(体会的不错)你能读出长廊的美吗?

生:有感情朗读。

师过渡:当年,慈禧派画匠到西湖去写生,然后将西湖美景全部画在了横槛上,几千幅

彩绘,各不相同,令人目不暇接!大家看:课件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这还仅仅是一条长廊吗?这更像是一条一一画廊。让我们再一

次读出它的美。

生:女同学来读。

师小结、过渡:通过学习第二自然段,我们感受到了长廊的长和它的美。走完长廊就到

了哪里?

(万寿山)说明长廊在哪里呢?

生:在万寿山脚下。(板画:万寿山)

师:抬头一看,便是佛香阁。佛香阁又在哪里呢?(说能结合文中的句子回答。)

生:佛香阁在半山腰。

师:佛香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2、学习“佛香阁”一段。

师:(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自学第三自然段,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佛香阁的特

点,写在书本的空白处。

生:边读边做批注。

生:我体会到佛香阁的高大(雄伟、壮观)。

师: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耸立”体会。)

师:结合预习,谁来说说耸立是什么意思?

生:高而突出地立着。(高高的立着)

师:同学们,佛香阁建在一座21米高的石砌台基上,加上自身高度41米,总共有62

米高(二十多层楼),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你有什么感受?

生:佛香阁十分高大、雄伟(美丽)。

板书:高大、雄伟

师:同学们,让我们将它的高大、雄伟、壮观读出来(指导读出气势)。

生:男生齐读(指名读)。

出示课件: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

是佛香阁。

师:同学们,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我们感受到了佛香阁的高大、雄伟。

3、学习“昆明湖”一段。

师: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在哪里?

生:昆明湖在万寿山下。

师:昆明湖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读一读文章第四自然段。

生:汇报特点以及相关的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

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比喻句。

①与以往的比喻句有什么不同吗?(一句话中两个比喻)

师:你很会读书,那只写一个比喻不行吗?

(学生谈理由,变红“静、绿”)

②两个比喻分别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两个特点。

板书:静、绿

师:这段话除了比喻句用的好,还有一个字用得也很好。写出了昆明湖“静”这一特点,

谁知道是哪个字?

课件出示:泡泡语“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用得真好。

师:它到底好在哪里呢?

(2)“滑”与“划”字。

师:两个字意思差不多,换成“划”字不行吗?

生:划船有波纹,而“滑过”没有痕迹。

师:是啊,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准确的用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湖的美。

生:体会朗读。

4、学习“十七孔桥”一段。

师过渡:同学们,在昆明湖的湖中心有个小岛,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

玩。(出示课件)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

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师总结:跟着作者的脚步,我们分别游览了世界上最长的长廊、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

上了高大雄伟的佛香阁、游赏了平静如画的昆明湖、还来到了昆明湖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十

七孔桥,颐和园真不愧为一一世界文化遗产(学生齐读)!

[意图:通过抓边读边想象、抓重点词句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

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四、领会写法,指向写作。

师:(手指板书)课文学到这里,我们再一次明确了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游览颐和

园的。唉,同学们,谁能说说作者是怎样将游览顺序写清楚的呢?

生:交流相关的句子。(第一处、第二处……)

课件:出示句子: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⑤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1、引导发现句子的特点。

师:这些是同学们找出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在句与句之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都是过渡句;这些句子就写出了作者的游览顺序(线路)。

2、引导学生体会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人在移动,景在变换。你们知道这种写法叫什么吗?(生猜)

师:这种写法叫移步换景法。(板书:移步换景)这种方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

快点把他记在你的语文书上。(学生记录)

师:文中作者是怎样移步?换了哪些景呢?

生:交流。随机变换课件(变红):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⑤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师:师: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很自然的将读者从一个景点引向另一个景点,而作者正是通

过这些关键词语让我们明白了作者具体的游览线路以及景点与景点之间不同的方位变化(标

注箭头)。

[意图: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移步换景法这一写作方法,为下面的实践与运用做好铺垫。]

五、迁移写作,读写结合。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下发的小例文。这篇文章写出了咱学校的校园美景。但美中不足

的是,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句过于简单。同学们能不能运用刚刚学过的移步换景的方法将这篇

文章完善一下?要求:写清楚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让读者明白景点的布局。

课件出示例文:

美丽的校园

我们的校园四季风景如画,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来到教学楼。教学楼的周身是由桔红色的瓷砖铺盖而成的,高大的教学楼在阳光的照射

下闪闪发光。

来到学校的小花园。花园中最显眼的就是两株高大的石榴树。石榴树的果实可爱极了,

在红色的表皮下藏着一排排晶莹的珍珠,它们有的涨红了脸,似乎很害羞;有的裂开了嘴巴,

露出来的珍珠像一排漂亮的牙齿,特别诱人。另外,小花园里还有一条木质长廊,供同学们

休息、阅读。

来到学校的大操场。眼前豁然开朗,这里是我们运动的乐园,跑道是用红色塑胶铺成的,

中间用白线分割开来,远远看去仿佛美丽的五线谱。跑道的中间是绿茵茵的足球场地,课余

时间我和我的小伙伴经常来这里踢足球,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笑。

我生活在这个学校快要5年了,在这里我感到很快乐,我爱我们美丽的校园!

1、当堂完善。

生:小组交流一下。

师:巡视指导、点拨。

2、汇报交流。

师:适时评价。

[意图:''新课标”提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

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讲读《颐和园》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运用

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我设计了改写环节。进行这样的拓展训练,在读好原文、积淀语言、

悟得章法的基础上,延展运用、形成能力。让文本的语言材料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真

正与学生的已知经验相融合,真正达到心领神会的境地。]

六、作业布置。

出示作业要求:观察我们的校园,写一段话。

提示:学校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

写。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试着用比喻句,把景物写的更生动一些。

[意图:学生刚刚学习了移步换景这一新的写作方法,为了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解。我

设计了拓展阅读的环节,一是引导学生海量阅读,二是检查落实一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这一

写作方法的要领。从认知走向了实践。]

结语:这节课我们徜徉在颐和园内,尽情领略了颐和园的美,我们还学会了移步换景的

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能构将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让我们的文章条理更

清晰,语言更流畅。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向听课的老师说再见。生:老师再见!

七、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高大

长美

移步换景

【学情分析】

一、相关的已知领域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平时多渠道的信息途径,绝大多数都了解“颐和园”,有少部

分同学去北京时游览过颐和园,对颐和园的景色就有直观、切身的感受。没有去过颐和园的

同学通过课前上网查阅资料,看宣传片等对颐和园也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学习本课的相关知

识、经验基础。

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读课文后,能了解大意,初步想象到课文所描写的颐和园

景色,也能初步感受到景色的美丽和作者的赞美之情。经过对本单元《长城》的学习,学生

己经了解了《世界遗产名录》相关知识,初步感受到了我国世界遗产的魅力,激起了对祖国

世界遗产的热爱和自豪之情,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建造的艰辛。

学生已经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本册第一组已学习了“读文章,想画

面”的阅读方法;在本册第四组的学习中,学生还初步尝试了在比较阅读中了解课文在表达

上的不同特点。这都为本科的学习奠定了情感、技能和落实训练重点的基础。

二、相关的未知领域

颐和园的建筑背景资料是学生陌生的•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1886

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

地。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助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

势,又充满自然之趣。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

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学生对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建筑的了解基本是停留于表面,对''美”的感受,对历

史文化的丰厚、灿烂,对园林艺术创造性等认识、体会、不具体、不形象、不深入,这就影

响学生所产生的强烈赞叹与自豪之情,有待于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品读课文,细细欣赏,

“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对学生而言,他们能够认识到诸如按游览的顺序写游记,认识

到什么是比喻、数字说明等,但是不容易体会到这些表达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

三、相关的难知领域

一是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将''读文章,想画面”落到实处;二是切身体会这些景观中

所体现出的我国历史文化的灿烂、丰厚和艺术创造力;三是作者分别抓住了不同景物的哪些

特点,又是通过怎样的修辞和表达方法来描写的,这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精心设

计,引导学生感悟,习得方法;四是学生将学习本课感悟习得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

中去,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要在课后小练笔的指导上下工夫,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形成能力。

优点:

《颐和园》一课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尤为突出,而这一点也是学生习作的一个难点。

学生写到类似的游记时总是不会进行自然的过渡。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转换比较突兀,不够

自然。而学习了移步换景这一写作方法后,学生们能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运用

到自己的文章中。写作思路更加明确了,而且语言也更加准确、丰富了,文章也更加生动、

流畅了。

附学生习作:

美丽的校园

四年级二班邓卓琳

是我的学校,它坐落在外海西子花园这美丽的小区里。而且,我的学校也很美丽哦!

进了大门,一眼就看到了严肃庄重的升旗台。每当升国旗时,我心里就想:“我一定要

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复兴中国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绕过升旗台,就来到了充满知识的教学楼。在那里,我们可以快乐地学习,与同学们

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教学楼的后方,就是美丽的后花园。春天,那里的树木绽放出嫩绿的芽,似乎每一片

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夏天,那里的月季花开了,它们互相争论:谁最美丽?黄

中带白的月季花说:“黄色代表光明,没有光你们谁都活不了,所以我最美丽!”话音刚落,

红色的月季花高傲地说:“红色代表富贵、优雅,所以我最美丽!”说着说着,它们渐渐长大

了…秋天,那些树换上金黄的新装,树叶慢慢凋落。我像是一片小枫叶,感觉自己那么渺小

、卑微。冬天,那里白雪皑皑、白茫茫一片,那里的小雪人就像在欢迎我的到来…

怎么样?这就是美丽的校园。但现在有个别同学往地上扔果皮纸屑、乱吐痰。我们要阻

止这些坏习惯,让我们创建一个美丽、干净、和谐的校园吧!

学生不但学会了移步换景,还能举一反三。将此方法延伸拓展,根据视野的转移变换

景点。同样是写的十分精彩,如《我爱秋天》。

我爱秋天

四年级二班张馨月

有人喜欢那绿油油的春天,有人喜欢那火辣辣的夏天,有人也喜欢那白茫茫的冬天,而

我更喜欢金灿灿的秋天。

那一望无际的蓝天,衬托着像棉花糖似得白云,在微风的吹拂下,它展现出千变万化

的姿态。它有时像一只温顺的小绵羊,有时像一只凶猛的大老虎。再看那白云下面远处的森

林,像是披上了一件黄衣裳,一阵风吹过,叶子就离开了大树,像一群蝴蝶在翩翩起舞,又

像下了一场黄色的落叶雨。

目光再往下移,看到那波光粼粼的湖水,湖水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湖边的树木,映

出了天上的白云,映出了一副秋天的画卷。秋风吹皱了湖面,水中的一切都模糊了起来,

似乎又变回了画家的调色盘,汇集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在我们的脚下,湖水的旁边,是一片金色的草地,像给秋天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

你看,在那草丛中,有一朵正开放的小花,好像一阵风就能把它吹到似得,但是,它只是摇

一摇,然后又挺立在微寒的风中,这真是“荷尽已无晴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我爱秋天!

不足: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

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

阅读教学只重内容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我

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我现在

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

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的时间仍然不够充裕,反馈较少。

学生课下的练笔多数学生学会了移步换景的的写作方法,但是仍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

好。过渡衔接还是比较简单,不够流畅。

【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1、从思想内容上看

(1)展现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优美画卷。《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

景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优美画卷。作者在描述中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和标志性

的景观,依次介绍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这几处景观,其中

重点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及湖中的十七孔桥。

这篇课文之所以有这样强烈的感染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颐和园别致的风光吸引游客。

颐和园景色的特点是又大又美,园中长廊画卷五彩缤纷,万寿山头风景如画,昆明湖上烟波

浩渺,十七孔桥的狮子也是姿态万千,这些美丽的景物在作者的描绘下汇成一幅长长的瑰丽

画卷。作者正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笔下才有流淌不尽的文字,才让读者实实在在的感受到

颐和园独特的风景之美。

(2)表现了凝重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劳动人民的园林创造艺术。1998年12月2日,

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所以,《颐和园》一课,不仅让读者领略了园中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卷,细细品味,

更能感受到其凝重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文中对长廊的描写: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

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一句是对长廊的描写,不仅形象直观地写出了长廊的长、间数多、还特别凸显了长廊上彩

绘的丰富多样,色彩艳丽,各不相同。作者之所以突出长廊的长,是因为长廊在1992年被

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并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长廊之所以闻名的第一大特

点,也是颐和园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景观。

而作者之所以描写其横槛上的彩绘,正是因为长廊彩绘就像一个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的许多传奇典故和文化内涵。长廊以精美的绘画著称,又称“画廊”,

廊上的每根构梁上都会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

典故等,画中的人物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在这些彩绘所描述的故事中,时间跨度从中国

的三皇五帝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绵延数千年之久,其历史之长、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

为当今世界少有的。在长廊漫游,如同走进一座建筑别致的历史博物馆,不仅能观赏到精妙

的中国传统彩绘艺术,还能领略到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再如,文中第三自然段对佛

香阁有这样的描写: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

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这是描写佛香阁的句子,介绍了佛香阁的地理位置,从外部整体描绘了佛香阁的外部特

点和其在阳光下的样子。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颐和园中万寿山前山的建筑群是全园的

精华之处,而41米高的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也是颐和园的象征。

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当时,慈禧太后在此烧香礼佛,这里也是皇室举行重

要仪式和庆典的地方,所以作者的描写中突出了它的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以及

那金碧辉煌、闪闪发光的琉璃瓦,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气宇轩昂、高大巍峨和其独有的恢

弘富丽的皇家气势。

颐和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

所以,在《颐和园》一文中,我们处处能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如,长

廊彩绘绘画之精美,内容之丰富,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绘画技艺,让

游人叹为观止。而且,长廊的彩绘技法采用的是苏式彩绘,其色彩具有鲜明饱满的特点。因

为长廊处于一个有丰富色彩的山水自然环境中,用对比强烈的浓墨重彩来层层描画,才能体

现皇家富丽堂皇的气派,达到鲜明醒目的装饰效果,从中也可见绘画者的智慧和高超技艺。

再如,对十七孔桥的描写: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是一出叫人过目不忘的景点,造

型十分优美,为园中最大石桥。这句话就介绍了十七孔桥,写出了桥的得名,桥上的石柱雕

刻的小狮子,尤其突出了狮子的姿态各不相同。这样描写,一方面让读者了解了十七孔桥的

样子,和狮子多而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石柱上都

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只,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

凝神观景,个个雕刻的惟妙惟肖,所以在作者的描写中,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中国古代雕刻艺

术的高超境界和工匠精湛的技艺和创造力。

(3)抒发了作者对我国历史文化和园林艺术创造的赞美之情。

《颐和园》一课,抒发了作者对这一皇家园林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

对园林所承载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和造园艺术的赞美、自豪之情。这篇写景游记写的景是美的,

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被“世界遗产”的美激荡起来的浓

浓深情。远眺长廊,作者感叹“这条长廊好长呀,一眼望过去,好像没有尽头。”步入长廊,

作者忘情地说“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踏上十七孔桥“没有两个狮子

的姿势是相同的”这些语句实实在在地表达出作者心灵深处对颐和园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可

见,作者的写作过程,就是对喜爱颐和园这种独特情感的流露过程。

2、从语言表达上看

(1)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

课文按照“总一一分一一总”的顺序分为三个结构段。作者先从“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

丽的大公园写起,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句,按游览顺序作具体的描绘。

文章的末段“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与

首段的“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遥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

心。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2)按照游览顺序记叙。

作者在课文第2至5自然段移步换景,按地点转换顺序展开描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

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

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

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

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这种抓特点按一定顺

序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对园中的各处景点,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记叙的,文中二、三、四、五自然段的第

一句,清楚地写出了作者的游览顺序: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同时,作者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如“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

“登上……站在……”、“从……下来……”、"走过……”可以进一步表现作者的游览顺序,

起到前后过渡连接的作用。

(3)抓景物特点。

有人说,优美的文章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美,是可以和诗歌媲美的,《颐和园》就是这样

的佳作。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画

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坏境,写出了长廊不仅长而

且美。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重点写了佛

香阁的高大巍峨,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重点描写的从高处俯瞰昆明湖的景色。写昆明湖中的景色:分明介绍了长堤、湖心岛,重点

写了十七孔桥。为了展现颐和园的画卷之美和各种景观的特点,作者还运用了多种表达方法,

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优美形象。示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

是佛香阁。“耸立”的意思是高而突出的立着。佛香阁建在21米的方形石砌石基上,阁本身

高41米,共62米,借助插图可以看出,整个建筑高出了万寿市顶,成为颐和园的中心制高

点,有统领全园的突出位置,所以“耸立”一词用得极其准确,写出了佛阁的高大巍峨。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这是一大比喻句,并且一句话中连用了两个比喻,分别用镜子和碧玉凸显了昆明湖的两

大特点一一静、绿。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比喻,但也有相同之处,无论是镜子还是碧玉,两种

物体表面都很平滑,可以进一步让我们感受到昆明湖的静,两种物体都闪光有光泽,也可见

昆明湖水面波光闪闪的美丽景色,作者这两个比喻用得十分恰当,让读者有如临其境的感受。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是以动衬静。一个“滑”字(而不是“划”)

用词准确,颇有趣味,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

了湖水的静。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画是相同

的。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

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这两句话分别是对长廊和十七孔桥的描写,但在内容和表达上也有相同之处:两段话都告诉

我们画和雕刻都是各不相同;画多和雕刻多都能衬托出景观的长;都运用数字来做具体描写。

长廊展现了我国古代的绘画艺术,而石桥展示的是雕刻艺术,这两处建筑都淋漓尽致地体现

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二、教材位置

1、人文专题的位置

《颐和园》是四年级上册的第18课,位于第五组,本组的人文专题是:“观赏我国的‘世

界遗产'”,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我国灿烂、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学

生以前学习过很多写景的课文,但本组和以往写景的课文有所不同,以往所学习的有关课文,

大都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感受的是一种自然之美。而本组课文描写的三处景观都是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著名景观,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表现了中华

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使学生在观赏景点之美丽壮观,

感受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艺术创造力的同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增强自觉保护文

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2、训练重点的位置

本组提出了“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这一训练重点。所谓“表达方法”就是作者根据表

达思想观点、感情的需要,采用的诸如: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等的方法,大到谋篇布局,

小到遣词造句。

“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这一训练要求,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提出:如,在本册第一组就

提出了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第二组提出了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第三组提出了体会童话的

特点,第四组提出了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等。本组的这一训练重点承接了前面的学

习,是对前面所学的提升和发展。

“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这一训练重点在《颐和园》一课中有明确的要求,从课后思

考题“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和“长

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我要找出描写这些景物

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可以看出,本课所承担的具体任务主要是侧重于引导学生感受并

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和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按照游览顺序和抓住景观特点来写

的写作方法,是我们常用的、最基本的做游览活动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可以使文章脉络清

晰,有条理,可以清楚、具体地展现景点的风貌,记录游览的过程。落实好本课的这一训练

重点,不仅领悟到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还能积累相关习作知识,为本课的

课后小练笔,本单元的习作练习和今后练习写景或游记类的习作打下基础。

另外,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还要注意落实“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的要求,这是本册第

一组提出的“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这一训练重点的实践与发展。

3、课后思考练习题

◊颐和园的景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我要有感情地多读几遍,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

来。

这一练习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丰富自己的语言。学生可在欣赏和背诵将颐和园的美丽和作者优美生动的语言“印”在心中。

◊我们来讨论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这一练习,是提示学生注意表示游览顺序的语句,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知道作者

按游览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观。这不仅是理清课文脉络的学习,也是进一步了解按游览顺序

记叙的方法及其好处。

◊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我要找出描写

这些景物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作者写长廊时,突出长、间数多、美的特点,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说明。写万寿山时突

出其景色壮丽,从山下看、山上看两个角度来写,而且具体形象,如,写佛香阁,突出高大

的特点,用了“耸立”等准确的词语来表现;写排云殿突出占地面积大的特点,通过“一排

排”准确的描写来体现,还有黄、绿、朱红可感受古色古香的美。写昆明湖时,作者用了生

动的比喻,用“镜子”和“碧玉”比喻昆明湖水的静和绿,还用一个“滑”字衬托昆明湖的

静。

这一练习,目的是在了解各景观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进而体会这样写的作用、效果。这是落实“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这一要求的重点练习。

◊小练笔: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这是读写结合的练习。《颐和园》一课的主要写法有三点:一是按游览的顺序写,二是

抓住景观的特点写,三是运用诸如比喻、数字、说明等表达方法。本练习,目的就是让学生

在习作实践中尝试运用这些方法,体会其好处,为本练习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

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读文章想画面、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学习移步换景写作方法并且尝试在习作中运用。

【重点难点】

学习移步换景写作方法并且尝试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以及例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完成自主学习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评测练习】

小练笔。

(一)观察我们的校园,写一段话。

提示:学校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抓住景物的特点

来写。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试着用比喻句,把景物写的更生动一些。

(二)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三)写《颐和园》导游词。

经过实验,发现前两个设计更具体,实用。所以最终保留了前两个小练笔。

【教学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先写长廊

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

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接着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

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

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

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

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

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

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

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