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致远高中2020学年第二学期5月阶段评估
高二语文
一、积累与应用(16分)
1.填空题。
(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2),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山川萧条极边土,。
(4),汀上白沙看不见。(《春江花月夜》)
(5)民之从事,________________
(6)孔子在《论语•里仁》里,表明对“贤”“不贤”态度的句子是“,,
(7)《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是“,,”.
【答案】(1).蝉蜕于浊秽
(2).皤然泥而不滓者也
(3).秦无亡矢遗镇之费
(4).胡骑凭陵杂风雨
(5).空里流霜不觉飞
(6).张若虚
(7).常于几成而败之
(8).见贤思齐焉
(9).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内立法度
(11).务耕织
(12).修守战之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蝉,蜕,秽,嚼,滓,遗,镀,陵,焉,耕。
选择题(每题2分,共4分)
2,《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
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子,运用熟语的能力。
题干句意为:爱护和尊敬别人的人必然被人爱护和尊敬,而厌弃和憎恶别人的人也必然被人厌弃和憎恶。
可以解读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
A.意思为要懂得感恩;
B.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C.对待朋友要讲诚信;
D.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强调要勇于回击对方。
只有B项涉及双方关系。
故选B«
3.下面四个选项中,不违反逻辑规律的一项是()
A.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B.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C.只有获得一等奖,才能参加决赛,小明参加决赛了,所以他已经获得了一等奖。
D.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小王是大学生,所以小王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A.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也不能同时肯定),违反排中律。
B.违者“一触即死”,自然不能再行法办,违背矛盾律。
D.两个“大学生”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同一,前者是“大学生”这个整体,后者指“大学生”中的一员。混
同为一,违背同一律。
故选C。
二、阅读(64分)
(-)(14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历史学家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一书里写道:“历史并不是一个文本,因为从本质上说它是非叙
事的、非再现性的。然而,还必须附加一个条件,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换言之,我们只
有通过预先的(再)文本化才能接近历史。”历史有没有“本质化存在”?答案是“有”,否则便陷入了
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不可知论。那么,谁掌握历史的“本质化存在”?基督教徒认为是“上帝之眼”,中
国老百姓则认为是“老天爷”。“上帝之眼”也好,“老天爷”也好,这两种说法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信
息,即在已经逝去的时空里,存在着一个可能遥远而难以企及但确实存在的客观历史。历史一旦走过“彼
在”的客观时空,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就只能通过各种转述和记忆进行信息比对,而历史的完全信息在一次
又一次的不同的转述和记忆中不断地''沙漏",同时也不断地“捡漏”。因此,对于历史的认知,如果不
是别有用心的话,后世之人的所有努力都是在尽可能地靠拢“彼在”,接近历史的真相。我的一个研究希
腊艺术的朋友说,希腊语中“历史”一词的词根“historia”原义,就是“调查”“寻找”“研究”,它
说明人类在早期对于历史真相及本原的认识就是清醒的。
②历史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这是新历史主义的一种观点。从逻辑上讲,不仅后世之人借由前世遗留
的各种叙述文本进入已逝的历史,即便是当其世者,接触和把握的信息也是局部的和零碎的,也需要借由
他人的叙述来了解现世的信息。那么,谁在叙述历史?谁在建构历史的不同文本?
③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类叙述者:一类是建立在历史自觉建构意识之上的撰史修志者,他们通过拥有的
信息资源,撰写各种年鉴、年志、备忘录,我们通常所谓的“正史”便是指此一类;一类是以历史以及当
下现实的事件、人物为原型素材进行文艺创作的文艺家。对于后者来说,叙述是一种主观创造性行为,叙
述风格因为叙述主体的不同而差异性很大,不同的叙述风格形成不同的历史文本。叙述主体对于信息的取
舍剪裁尺度,完全取决于他的历史观。
④暂且不说民间修史和官方修史在视角、立场和趣味上的差异,即便同为官方修史者,即便是以客观
史实为依据的“正史”,在信息取舍时同样存在很大的腾挪空间。
⑤司马迁和司马光出身不同、抱负不同、遭遇不同,修出来的史书,即便就同一个史实判断也有差别。
同样是记述汉高祖刘邦在废不废太子刘盈一事上的态度变化,根据《史记•留侯世家》,刘邦见到“商山
四皓”拥戴太子刘盈,深受触动,让人找来宠妃戚夫人,对其解释无法废太子的原因:“我欲易之,彼四
人辅之,羽翼已呈,难动矣!”《史记》的这段话意在表明,“商山四皓”出场,促使刘邦知难而退,历
史因此获得转机。描写或者传播特殊人物的特殊人格和特殊力量,《史记》的这种传奇性叙述,被司马迁之
后的司马光否定了。官居宰相的司马光官场历练丰富,对于政治事件的判断更倾向于时势的计较和权衡,
因此,《资治通鉴》对刘邦态度的改变提出了三个事实力量:首先是诸位权臣包括太子师傅孙叔通等人竭力
反对易太子:其次太子生母吕氏家族势力强大;此外,众人也即民心都不看好刘邦打算改立的戚夫人的儿
子为新太子。今天,一些历史学研究者认为司马光虽然距离事件原发时间较司马迁晚,但是他的这种解释
应该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⑥司马迁和司马光基本上代表了两种历史文本的叙述风格:前者偏重于表达叙述主体对于历史发展逻
辑的认知,不一定俱按史实,用时髦的话说,是着重历史的软文本的叙述;后者偏重于史实分析和阐述,
偏重于对历史客观存在的陈述,着重历史的硬文本的叙述。不同的叙述形成不同的历史文本,也形成不同
的历史信息和历史认知。两种风格各有千秋,从审美的角度或有优劣之别,从认知的角度则各有所长。真
正聪明的历史研究者往往会将两者互鉴互文,从重合和落差处发现事实的真相和人心取向的雪泥鸿爪。
4.对第①段中所阐述的“历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是文本的另一种形式。B.历史有本质化存在的特性。
C.历史是确实存在的客观的。D.历史原义与还原真相有关。
5.对第②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确提出历史、文本、叙述三者的关系,建构了全文论述的基础。
B.承接上文对历史内涵理解,开启下文对文本叙述者及风格的论述。
C.强调当世者也需借助他人叙述了解现世信息,突出叙述者的重要。
D.段末两个问句,提出叙述者及叙述内容的不同,引发读者的思考。
6.以第④段为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7.依据第⑥段内容,分析以下两种文本不同的叙述风格。
文本一:卫青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敖为胡所败,亡七千骑;李广亦为胡所败。
胡生得广,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余里;广佯死,暂腾而上胡儿马上,夺其弓,鞭马南驰,遂得脱归。
汉下敖、广吏,当斩,赎为庶人。
文本二:胡骑得广,广时伤,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上
胡儿马,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匈奴骑数百追之,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
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答案】4.A5.C
6.本文是学术性议论文,语言严密。如第④段中关联词运用严谨,先用“暂且”撇开叙述主体的差异;再
用两个“即便”强调修史者的身份及修史依据的客观,由整体到局部排除造成差异的各种可能性,然而结
论用“同样”突出他们在信息取舍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的事实,由此得出的结论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7.文本一:偏重史实分析与阐释,陈述相对客观,读来更真实、更令人信服;如:对李广逃归的过程交代
得平实而简洁;对结局的表述也扼要明了,“当斩”一语表明该刑罚是按照律法而定。
文本二:偏重表达叙述主体的认知,不一定俱按史实。如:李广带伤制敌,射杀追骑的突出表现李广的勇
猛,反映出作者对李广能力的欣赏;对结局的“当斩”的原因“失亡多,为虏生得”的表述,表现了对其
折辱于刀笔吏的不平愤懑。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
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由文中“历史并不是一个文本,因为从本质上说它是非叙事的、非再现性的。然而,还必须附加一个条
件,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预先的(再)文本化才能接近历史”可
知原文认为虽然“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但“历史并不是一个文本”。所以A项错误。
故选Ao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C.第②段阐述当其世者了解现世信息的情况是为了证明“历史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这个判断。该段旨在
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而不是“突出叙述者的重要”。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特点的能力。
作答本题,关键是明确本文文体,本文是一篇学术性议论文,它的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严密”,答题时,
指出该特点后再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词语分析。如:“暂且”“即便”“同样”等。
第④段中关联词运用严谨,“暂且不说民间修史和官方修史在视角、立场和趣味上的差异”,先用“暂且”
撇开叙述主体的差异;“即便……即便……”,再用两个“即便”强调修史者的身份及修史依据的客观,
由整体到局部排除造成差异的各种可能性;“在信息取舍时同样存在很大的腾挪空间”,结论用“同样”
突出他们在信息取舍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的事实,由此得出的结论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作答时首先明确两种历史文本的叙述风格“前者偏重于表达叙述主体对于历史发展逻辑的认知,不一定俱
按史实,用时髦的话说,是着重历史的软文本的叙述;后者偏重于史实分析和阐述,偏重于对历史客观存
在的陈述,着重历史的硬文本的叙述”,然后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分析即可。
文本一:由“卫青至……公孙贺无……孙敖为……李广亦为……”等内容可看出偏重史实分析与阐释,陈
述相对客观,读来更真实、更令人信服;“广佯死,暂腾而上胡儿马上,夺其弓,鞭马南驰,遂得脱归”,
对李广逃归的过程交代得平实而简洁;对结局的表述也扼要明了,“当斩”一语表明该刑罚是按照律法而
定。
文本二:“广时伤……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李广带伤制敌,射
杀追骑的突出表现李广的勇猛,反映出作者对李广能力的欣赏。由此可知偏重表达叙述主体的认知,不一
定俱按史实。“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对结局的“当斩”的原因“失亡多,为虏生
得”的表述,表现了对其折辱于刀笔吏的不平愤懑。
(二)(13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篱笆墙
周仁聪
(1)三婆娘家姓刘,婆家姓王,嫁到王家后唤王刘氏。三公死得早,三婆守寡守了二十多年,是远近
皆知的最守妇道的人。对儿女要求也严,要他们规规矩矩做人,常说娃儿们要争气点儿,也不枉你娘为你
们守一辈子寡。
(2)三婆平常就背个背篓四处拾柴禾。这天,她走得好远好远,在一片围着竹篱笆墙的橘子林外,三
婆拾得了满满一篓柴。
(3)“刘姑娘,你是刘姑娘吗?”
(4)三婆一惊,几十年前曾听过的称呼又在耳边响起,她仿佛又回到了少女时代,那时村人和家人就
这么叫她。多么亲切!她甚至怀疑是否在叫自己,但篱笆墙内那个佝偻着腰身、掉了满口牙的老头确实正
笑呵呵地望着自己。
(5)“刘姑娘,不认得我了吗?我是你屋男人的大老表嘛。”
(6)三婆突然忆起,她和三公拜堂时,还是大老表点燃的鞭炮呢,闹房时他口口声声喊刘姑娘。
(7)三婆满是皱纹的脸忽地红了,她望着挂满枝头的橘子:“大老表,你还多康健喽。”
(8)“哎,人老了没事做,就出来帮儿女们守守这柑橘。你那当家的也死了好些年了吧……”
(9)”二十几年了……”
(10)“你也过得不容易呀!”
(11)三婆沉默不语,这么多年来,她一个妇道人家为拉扯儿女,多少辛劳奔波多少辛酸坎坷,却没
有一个人说过一句同情的话。三婆心里忽地一沉,眼泪盈满了浑浊的老眼。
(12)“进来坐会儿吧。”大老表站在篱笆墙里喊。
(13)“啊,不啦不啦。”三婆慌忙背起一背柴禾走了。
(14)“刘姑娘,你慢走……”大老表在身后喊。
(15)这一夜,三婆失眠了。那一声声“刘姑娘”喊得她好欢喜。她知道自己老了,孙子都比自己高
出了一头,但她好喜欢再听听那声声叫唤。
(16)第二天,三婆又去那里拾柴,隔着竹篱笆墙,三婆对大老表说:“你的橘子开始红了。”
(17)大老表说是开始红了,他又邀三婆进去坐,三婆慌忙背起半背篓柴禾走了。大老表又在后边喊:
“刘姑娘你慢走哇!”
(18)第三天三婆又去了,依然隔了竹篱笆墙芍大老表说:“你的橘子该卖好多钱哦。”
(19)大老表就咧开一口无牙的嘴笑,然后再请三婆里面坐,三婆又慌里慌张起来,背着还是空的背
篓走了。
(20)“刘姑娘你慢走哦。”三婆知道大老表依然要喊。
(21)以后的日子里,三婆天天去拾柴禾,几乎天天都愿意走得那么远,天天站在竹篱笆墙外和大老
表说上几句话。
(22)“你的橘子红了。”三婆说。
(23)“红了,下完枝就不再守了。”大老表说。
(24)三婆有几分怅然,但却不知为哪般。
(25)“吃几个橘子吧。”大老表伸手去摘,三婆从怅然中回过神,慌忙背上空背篓走了,这次大老
表却没有喊她慢走。
(26)三婆整整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她没有再去拾柴。
(27)她已好多天没有去那片柑橘林了。
(28)这天她终于忍不住,又背了背篓去那片橘林,林子里空空的,橘子已摘完。
(29)风飒飒地吹,三婆想哭。
(30)三婆望着那堵整齐严实的篱笆墙,心里蓦地升起一阵怒火,她发疯似的将那一根根竹片拔起背
回家,放在灶内,望着那燃旺的火渐渐变成瓦色的灰团。
8.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婆婚后就被人唤作王刘氏,这个称呼带有夫权意味;而大老表叫她刘姑娘,唤醒了蛰伏于她内心深处
的自我意识。
B.大老表对三婆是有好感的,但因为三婆毫无反应,便逐渐放弃了,这可以从他是否喊她慢走中看出。
C.大老表的桔子从开始变红,到红,写出了时间的演进:“下完枝就不再守了”的话语,隐含了大老表的
态度。
D.小说语言含蓄内敛,人物描写生动细腻,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细节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9.第11自然段划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0.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平铺直叙缺少波澜,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请对此加以评析。
11.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标题“篱笆墙”的含义。
【答案】8.B9.运用心理和神态描写,表现三婆渴望被人同情、理解、认同、关怀的心理。
10.示例:故事有无波澜不是判断作品感染力的唯一标准。小说在有限的篇幅内巧设人物冲突,展现人物丰
富的内心世界,形成情节的张力,虽然叙述平淡,但语言含蓄内敛,塑造人物形象很成功,增强故事的悲
剧力量,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如果认为作品缺少感染力,能够结合文本分析也可以。)
11.“篱笆墙”是起围墙作用的篱笆:有象征意味,“篱笆墙”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篱笆墙隔开了两
颗心,这墙是道德自守,也是自我压抑。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这可以从他是否喊她慢走中看出”分析有误,是否喊她慢走只是大老表表达自己对三婆态度的一个表
现,原文还有“刘姑娘你慢走哦”“下完枝就不再守了”这样耐人寻味的语言描写。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她“心里忽地一沉",表明三婆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眼泪盈满了浑浊的老眼”这是三婆为自己而流
的泪。由原文语境“你也过得不容易呀!”这是大老表表达对她的同情,“三婆沉默不语,这么多年来,
她一个妇道人家为拉扯儿女,多少辛劳奔波多少辛酸坎坷,却没有一个人说过一句同情的话”可知,三婆
听到大老表表达对她的同情后产生对自己生活和命运如此强烈的触动,表明她内心渴望被人同情、理解、
认同、关怀。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篇小说通过对三婆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严格要求女儿、勤俭持家、渴望得到
别人的同情、恪守妇道的这么一位农村妇女的形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三婆拾柴时遇到大老表,与大老表
之间经过简单的几次交流,主要展现三婆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表明她渴望被人同情、理解、认同、关怀的
丰富的内心世界。虽然情节简单,但人物形象鲜明,人物语言含蓄内敛,“刘姑娘你慢走哦”“红了,下
完枝就不再守了”这样的语言极耐人寻味,尤其是小说结尾“三婆望着那堵整齐严实的篱笆墙,心里蓦地
升起一阵怒火,她发疯似的将那一根根竹片拔起背回家,放在灶内,望着那燃旺的火渐渐变成瓦色的灰团”,
预示着三婆渴望别人的理解,渴望消除隔阂的愿望,人物的悲剧性激发读者的同情心,极富感染力。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熟悉文本内容,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对于“篱笆墙”的含义,首先从题
目的表层含义上看,结合”一片围着竹篱笆墙的橘子林”,“篱笆墙”就是起围墙作用的篱笆;理解词语
深层含义,结合小说反复多次强调三婆“隔着竹篱笆墙”“依然隔了竹篱笆墙对大老表说”以及结尾“婆
望着那堵整齐严实的篱笆墙,心里蓦地升起一阵怒火,她发疯似的将那一根根竹片拔起背回家,放在灶内,
望着那燃旺的火渐渐变成瓦色的灰团”可知,在本文中是指“三婆”心中的篱笆,这堵篱笆墙阻挡了“三
婆”和别人交流,拆篱笆墙,预示着三婆渴望别人的理解,渴望消除隔阂的愿望。由此可以看出“篱笆墙”
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同时也是三婆成为受人尊敬的女人和令人悲哀的女人的道德自守、自我压抑
的思想壁垒。
(三)(8分)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栽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人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12.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相同?()
A.李白的《将进酒》
B.陆游的《书愤》
C.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D.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13.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雨”一联写雨过天晴,蝉声欢快,诗人病后登亭,思归之念油然而起。
B.“病来”一联以把盏不知满足写归思之深,以登楼凝睇的形象写归思之切。
C.“鸦带”一联写诗人登亭看到的迟暮之景,用绵延的秋草暗喻别情。
D.“故园”一联即景抒情,写诗人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的落寞与感伤。
14.同是多病之身,杜甫《登高》中是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贺铸却把酒不知厌,结合所学知识,试简要分
析二者的异同。
【答案】12.B13,C
14.不同:
《登高》中,久客他乡、艰难穷困、愁苦衰老,使诗人心灰意冷,本想借酒浇愁,却偏偏因病不能喝酒,
这反而更增添了愁烦.
本诗中,诗人因为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即使病后初愈,仍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
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内心抑郁又无处倾诉的矛盾和痛苦之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诗歌的体裁有哪些,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
和古体诗,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
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
的诗)。据此分析,这首诗歌属于七言律诗。
A.李白的《将进酒》属于古诗体:
B.陆游的《书愤》属于七言律诗;
C.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属于古诗体;
D.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诗,属于古体诗。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用绵延的秋草暗喻别情”错误,这里写的是荣而复枯的秋草,其中暗喻的是失意之恨。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不同:
贺诗“病来把酒不知厌”,意思是病愈之后饮酒不知满足。贺铸当时患有肺病,又滞留他乡,故使诗人最
受煎熬的是怀乡病。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
得不借助酒力排遣。所饮之酒,实在是满含辛酸强咽下的苦酒。
杜诗“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
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更增添了愁烦。
相同:
贺诗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颈联从
忆想回到现实,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
约虽然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
杜诗《登高》首联写景,渲染悲凉气氛,凄凉之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颔联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
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抒发了身世飘零,
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尾联,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
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所以杜诗在情感主旨上则更显丰富复杂。
故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内心抑郁又无处倾诉的矛盾和痛苦之情。
(四)(16分)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节选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泯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
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
卫、中山之君也:锄梭棘矜,非钻于钩戟长镂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
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紫大,比权量力,则不
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峭函为
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鬼,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过秦论(下)》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循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
弓戟之兵,锄橙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
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
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
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泰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
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
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
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承解诛疲以令国君,不患不得意于
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要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
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
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
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
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
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
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日:“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
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选自《新书》,有删改)
15.解释加点的字。
(1)晶粮而量从()(2)非领于钩戟长钱也()
(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4)唐八州而朝同列()
1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不敢弯弓声报怨序八州顾朝同列
B.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C.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馋谄之蔽明也
1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位/山宋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B.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C.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D.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18.译成现代汉语。
(1)一夫作难而七庙黑,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
19.下列对选文(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吞井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打造武器。然而陈涉凭着凡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
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都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尚可的辅佐之臣,也难避免秦朝的败亡。
C.秦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险要的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D.秦朝丢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之道,所以不能长治久安。
【答案】15.(1).“影”像影子一样
(2).锋利
(3).衡量
(4).使……排序16.B17.D
18.(1)一个戍卒起事而国家毁灭,自己也死在他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的原因,是什么呢?
(2)知晓盛衰道理,明白权势的事情,做到取舍有序,顺应时事变化。19.B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赢粮而景从”意思是: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景”,同“影”,名词用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2)“非精于钩戟长钱也”意思是: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钻”,锋利。
(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繁大”意思是: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紫”,衡量。
(4)“序八州而朝同列”意思是: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序”,使动用法,使……排序。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
B两个“于”均是介词,在;
C.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第二个“以”,介词,把;
D.第一个“之”,代词,这;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故选Bo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借使”,假设连词,“假如”“倘若”的意思,不可断开,排除AB;
“庸主之材”,“庸主”作“材”的定语,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C。
本句译为: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山东地
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作难”,发动叛乱,起事;“七庙”,泛指帝王祭奉祖先的宗庙,此处指国家;“骐”,毁灭;“为”,
表被动。
(2)“察”,了解;“审”,明辨;“宜”,适当。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都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尚可的辅佐之臣,也难避免秦朝的败亡”错误。原
文为“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意思是:
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山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
文中的表述是假设的情况。
故选B(.
参考译文:
(-)《过秦论》节选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
贫家子弟,是泯、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
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
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
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靖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
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靖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
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
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
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
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
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靖山、函谷关作为自
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二)《过秦论(下)》
秦朝兼并了诸侯,山东有三十多个郡,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
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
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桥梁封
锁不住了,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篱笆一样的阻栏都没有遇到。
于是山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得此机会,就凭着三军的众多
兵力,在外面跟诸侯相约,做交易,图谋他的主上。大臣们不可信用,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
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山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
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穆公以来,一
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再说天下各
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在这种时候,贤人智士会聚,有良将指挥各国的军队,有贤相沟通彼此的计谋,
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
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德高望众而位居王位者的
德行。他们的交往不亲密,他们的下属不亲附。名义上是说灭亡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他们看
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
扶助疲困,那么凭着能对大国发号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是他们尊贵
身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
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
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
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
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
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
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
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
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
以不能长久。
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
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
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
家安定。
(五)(12分)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送孙正之序
王安石
①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口口。
②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讪®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
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时乎杨、墨②,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乎释、老@,己不然者,韩愈氏
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
其于众人也卓矣。
③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大裙檐如,坐而尧言,起而舜趋,不以孟、韩为心者,果异于众人
乎?
④予官于扬,得友曰孙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也。
夫越人之望燕,为绝域也。北辕而首之,苟不已,无不至。孟、韩之道去吾党,岂若越人之望燕哉?
,予未之信也。,予亦未之信也。
⑤正之之兄官于湿,奉其亲以行,将从之,先为言以处予。予欲默,安得而默也?庆历二年闰九月十
一日。
【注释】①讪:同“屈”。②杨、墨:杨: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墨:墨瞿,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政
治家。③释、老:即佛教与道教。
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焉尔B.也哉C.矣乎D.之邪
21.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即使穷困潦倒也要坚定志向改变世俗。
B.孟子和韩愈因为学术素养深厚而成为君子。
C.君子与众人的区别在于坚定志向不从时俗。
D.君子要超越众人使自己能在当世显露出来。
22.简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23.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的两个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日得志于吴君②以正之之不已
③而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④而不至焉
A.①④/②③B.①③/②④
C.②③/©@D.②④/①③
24.作为赠序,本文具有很强的议论色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20.A21.C
22.批评不以孟韩为心的公卿贵族,与上文以孟韩为代表的君子形成对比,同时引出下文对孙正之的褒扬与
勉励。23.D
24.文章将君子与众人,圣人之道与时俗好恶对照来写;列举孟轲、韩愈的事例;引用越人望燕的比喻;联
系孙正之的立身行事,步步深入进行论述,阐明了真正的君子不随时俗改变自己,并且会引领世俗走向圣
人之道。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意思是“自己认为对的就坚持自己的见解,他并不是自私自负
的表现,是因为圣人之道在里面”,此处“在”后需要宾语,四个选项中,只有“焉尔”可以解释为“这
里”“里面",故排除BCD三项。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
A.“君子即使穷困潦倒也要……改变时俗”错误,文中说的是“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意思是
“他们得到君主的信任时,就立即改变世俗而让人们走向圣人之道”,并非是“穷困潦倒时”。
B.“孟子和韩愈因为学术素养深厚而成为君子”错误,选项强加因果,语段中无法看出孟子和韩愈成为君
子是因为“学术素养深厚”,而且第二段中“学术修养深厚”是君子得到君主信任时可以改变世俗让人们
走向圣人之道的原因。
D.“君子要超越众人使自己能在当世显露出来”错误,选项说法无中生有,文中说的是“使真正的儒家学
说能够在当世盛行”,而不是使“君子”显露出来。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然后找到第三段,理
解其意思,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
“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大裙檐如,坐而尧言,起而舜趋,不以孟、韩为心者,果异于众人乎”,
这段话是说“唉!我看现在的世道,带着高高的圆顶帽子,穿着飘动的宽大衣裙,坐下来就谈论尧的语录,
站起来就模仿舜的动作,却不把孟、韩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和普通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作者对那些
“带着高高的圆顶帽子,穿着飘动的宽大衣裙,坐下来就谈论尧的语录,站起来就模仿舜的动作”的公卿
贵族进行批评,与第二段所写的君子形成对比,由引出下文对孙正之的褒扬和勉励。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
容分析作答。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推断能力。
浏览第四段可以发现,这段文字是说孙正之坚持孟韩的思想;分析四个句子可以发现,这四个句子是说孙
正之求学和得志,按照逻辑顺序来看,应是先说求学,再说得志,即②在前,①在后,这就排除AB两项;
④“而不至焉”意思是“学不到孟、韩学问”,与前面“苟不已,无不至”的类比连接,故放在前面,
与②相连,说明孙正子求学不止,定会学到孟韩的学问;③“而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意思是“真正的儒
家学说不在当时盛行起来”,这是说孙正之得志后必然会推行儒家学说,故放在后面,与①相连,排除C
项。
故选D。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色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作为赠序,文章第四段“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也”肯定了孙
正之的德行才华,又以“苟不已,无不至”“以正之之不已,而不至焉”“一日得志于吾君,而真儒之效
不白于当世”对孙正之进行勉励。作者在文中除了对孙正之进行赞许和勉励之外,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如文章二、三段写君子、众人,写圣人之道和时俗好恶,列举孟子韩愈的事例阐述真正的君子会坚持自己
的儒家之道,并引领时俗走向圣人之道。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作答。
参考译文:
时俗流行什么就认为什么是对的,这种人是普通人;自己认为对的就坚持己见,这种人是君子。自己
认为对的就坚持自己的见解,他并不是自私自负的表现,是因为圣人之道在里面。
君子穷苦困窘的时候,却不愿意让自己屈从时俗,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认为时俗能胜过圣人之道。所以
他们得到君主的信任时,就立即改变世俗而让人们走向圣人之道,这是轻而易举的,这是因为他们的学术
修养很深,他们的志向非常坚定。时俗都崇尚杨朱、墨子的学说而自己认为这些学说不对的,只有孟轲;
时俗都崇尚佛家及老庄学说,而自己认为这些学说不对的,只有韩愈。像孟、韩二人,可以算得上学术修
养深而且志向坚定,不认为时俗能胜过圣人之道呵。可惜他们不被君主信任,使得真正的儒家学说(儒者
的作用)不能够在当世盛行起来(显示出来),但是他们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很杰出了。
唉!我看现在的世道,带着高高的圆顶帽子,穿着飘动的宽大衣裙,坐下来就谈论尧的语录,站起来
就模仿舜的动作,却不把孟、韩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和普通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在扬州做官,交了个朋友叫孙正之。他奉行古人的学问,又擅长写古文,我知道他能够把孟、韩的
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而不动摇。越她的人看燕地,觉得那是绝远的地方,但是只要驾着马车向北出发,只
要不停,肯定能走到。孟子、韩愈的学说和我们的距离,哪里有越地人看燕地的距离那么远呢?凭借孙正
之的求学不止,如果学不到孟、韩的学问,我不相信。如果有一天他得到君主的重视,而真正的儒家学说(儒
者的作用)不在一时盛行起来(显示出表),我也不相信。
孙正之的哥哥在温州做官,带着他们的母亲一起上任,正之也将要跟着去,动身前他先写了篇文章来
激励我。我打算沉默,沉默得了吗?(所以就写了这篇序。)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
二、(70分)
25.按要求写作。
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有时,我们又被告知“不要想太多”。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不要想太多
有时候,凡事不要想太多,就是放过自己。
生活中,很多人总是过于敏感。别人很平常的一句话,就会想着对方是否在针对自己,从而心情沮丧;
领导对自己严厉一点,就会想自己是否有什么事情得罪了对方,从而焦躁不安……
可是,这个世界上,你哪有这么多存在感。当你以为别人是在针对你的时候,也许只是因为别人就是
在很正常的就事论事。俗话说:“世上本无事,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微纳光子学器件封装技术-洞察分析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护理策略探讨-洞察分析
- 采购合同风险评估软件3篇
- 采购合同和采购订单的绿色采购实践3篇
- 采购合同的风险控制措施3篇
- 采购合同管理的艺术与实践3篇
- 采购战略合同的市场分析3篇
- 采购合同管理的信息共享3篇
- 采购合同管理规范3篇
- 采购合同管理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3篇
- 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含解析
- 2024北京东城初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 高等学校学生公寓服务指南-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 2024老师聘用合同范本
- 2025高考数学复习必刷题:概率与统计的综合应用
- 狐假虎威第二课时说课稿
- 合同法-006-国开机考复习资料
- 山东师范大学形势与政策期末复习题
- 2024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DB52T 1767-2023 酱香型白酒基酒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 江苏省南京市田家炳中学2025届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