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终极冲刺卷(2)(解析)2023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终极冲刺卷(2)(解答版)
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解析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2023·福建漳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代中国,中华民族愈加接近于实现伟大复兴,这要求我们必须自觉保持文化的主体性,避免沦为西方文化的一个“他者”。中国的“被现代化”这一历史际遇,决定了中国文化存在着被消融的危险,也就是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迷失。诚如钱穆所说:“舍吾中华民族自身之意识,则一切无可言者。”文化自觉既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文化自信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文化自觉就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获得的自我意识,是一个民族借助“他者”文化这一中介对本位文化的反思性把握。这种把握可区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形式,前者表现为文化自卑,后者则表现为文化自信。可以说,文化自信不过是文化自觉的积极的和肯定的形式罢了。而唯有文化自信,才能谈得上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钱穆说得好:“唯有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然后可以复兴中国之民族。”完成这一使命,既需要文化自信作为必要准备,也为文化自信提供最根本的历史前提。
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相遇,中华民族获得了文化自觉的历史机缘,找到了一面折射自我形象的镜子。因为只有借助于一个外在的“他者”作为镜面来折射本位文化的自我形象,文化自觉才是可能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在文化上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变革的发展史。
应该说,摆脱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乃是我们民族一个多世纪以来所面临的一个最紧迫的历史任务。当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时,中国文化所遭遇到的强烈挫折感,使我们的文化自信遭受打击并影响深远。如今,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我们的自觉诉求时,文化自信就具有了格外特殊的重要性。在历史逐步展现过程中,文化自信必然获得日益深邃而丰富的内涵,获得愈加扎实的历史根基。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实际发展,既没有“全盘西化”,也没有全盘保存国粹;既不是“中体西用”,也不是什么“西体中用”,而是走了一条辩证扬弃的路子。这一极其深刻的文化变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恰恰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内涵之所在。
(摘编自商志晓《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启示》)
材料二:
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说社会学对中国来说只是“舶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中国本土没有社会学。现在我们说战国末期荀子创立的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人们可能感到很诧异,其实,早在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之初,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谭嗣同、刘师培等前辈就明确认为荀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社会学,可惜此说未能得到广泛承认。民国时期,不认可中国有自己本土社会学的观点,在学术界已被视为定论,在当时全盘西化思潮下作为“舶来品”的西方社会学一家独尊,中国不仅被认为没有社会学,就是所谓“社会思想”也被贬为农耕文明的遗存.是必须抛弃的落后的“包袱”。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学刚刚恢复之时,日本社会学家福武直所谓中国没有社会学的观点乘虚而入,影响很大,此后这一论调被当作权威之论很快占据了大学讲堂。这样一来,“中国本无社会学”的观点,竟被视为不易之论。积习成自然,人们不仅承认中国古代只有“社会思想”没有社会学,甚至心悦诚服地承认“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史前史’”。
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领军人物费孝通先生,在回顾总结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二十年的经验得失,展望其在21世纪的前途和使命的时候,一再提起荀子亦即中国社会学的起源问题,如此掌舵定向之人的振聋发聩之言,为什么竟然和者寥寥呢?
可见,所谓“中国本无社会学”已成“铁案”,即便费孝通这样德高望重之人也难以撼动。那么,人们到底为什么不接受荀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这一论断呢?原因可能很多,归结起来看,在过去,主要是文化自信问题——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国人的文化自信几乎丧失殆尽,觉得人家欧洲那么发达,到1838年才产生社会学这个学科,中国凭什么早在战国末期就能诞生这个学科?在今天,随着文化自信的逐步增强,则主要是认识问题。
(摘编自景天魁《中国社会学溯源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迷失,是中国现代化乃至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问题。
B.中国文化曾在一段时期里存在着被消融的危险,这决定了中国“被现代化”的历史选择。
C.东西方文明相遇使中华民族找到了自我形象,并借助西方文明进行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
D.中国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态,才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多处引用钱穆的话,目的是论证中华民族要完成伟大复兴,需要树立文化自信。
B.材料一基于对外在“他者”思想的存在与接受,提出了关于“文化自觉”的重要论断。
C.荀子的群学是中国古典社会学的观点一直得不到接受,根本原因是国人缺乏文化自信。
D.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然后纵向深入论述,最后又通过追问揭示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的一项是()(3分)
A.打破“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的局面,中国文化应改变文化传统处于守势的状态。
B.“走西方人的路”成为渗入国人深层观念中的某种成见,必须在某种层面上破除。
C.以“打倒孔家店”为旗帜的激进反传统取向,一时间甚嚣尘上,这需要国人警惕。
D.现代版的“西学东渐”迫使国人作山自己的选择,这有利于培养国人的价值观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系。(4分)
5.请你结合材料二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一中“当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时,中国文化所遭遇到的强烈挫折感,使我们的文化自信遭受打击并影响深远”这句话的理解。(4分)
1.A2.B3.D
4.①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觉包括文化自信。
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积极的和肯定的形式。
5.①当我们的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文化遭遇到的强烈挫折感,即使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已有社会学,也得不到认可;
②此后,又由于“全盘西化”思潮和日本社会学家的观点等的影响,中国没有“社会学”竟成定论;
③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国人想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学,可应和者很少。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决定了中国‘被现代化’的历史选择”主客倒置,应是中国“被现代化”的历史际遇决定了中国文化存在着被消融的危险;
C.“并借助西方文明进行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相遇,中华民族获得了文化自觉的历史机缘,找到了一面折射自我形象的镜子”,而“借助西方文明进行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于文无据;
D.“只有……才……”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这一极其深刻的文化变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恰恰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内涵之所在”,可见文中并未说“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与“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态”之间的关系。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B.“基于对外在‘他者’思想的存在与接受”无中生有,文中是说要“借助‘他者’文化这一中介对本位文化的反思性把握”,并未提及“接受”外在“他者”的思想。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D.“迫使国人作出自己的选择”带有个人主观性,不一定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本题要求阐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关系,检索材料一内容,围绕“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关系提炼答题关键信息。
依据“文化自觉既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文化自信本身”“唯有文化自信,才能谈得上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既需要文化自信作为必要准备,也为文化自信提供最根本的历史前提”等可概括为: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觉包括文化自信。
依据“文化自信不过是文化自觉的积极的和肯定的形式罢了”可概括为: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积极的和肯定的形式。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阅读题干信息可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很多人在学术问题上缺乏文化自信。在社会学的角度表现为,未能在社会学起源问题上坚持本国立场,未能及时建立中国社会学体系。
解答此题,应结合材料二具体内容,如“早在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之初……前辈就明确认为旬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社会学,可惜此说未能得到广泛承认”“民国时期,不认可中国有自己本土社会学的观点,在学术界已被视为定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史前史’”“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领军人物费孝通先生……一再提起荷子亦即中国社会学的起源问题,如此掌舵定向之人的报聋发聩之言,为什么竟然和者寥寥呢”等关键信息,围绕“社会学”在国人缺乏“文化自信”的情况下难以发展这一中心内容进行梳理整合,言之成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2023·山东济宁·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那年头,我五岁半。
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
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
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
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
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
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
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
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
瞅着眼热,但学不来。
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身后是处土院,堆着柴禾,码得整整齐齐,再过去是人家的东门,半敞着,也许有人正从门后监视,我不敢随便搬动柴禾。
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
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那人立马移开了。
《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由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起,既是为了借此“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自然引出下文,也为后文抒发情感张本。
B.文中对祖父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带进了戏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来陶醉其中甚至影响了学业。
C.“我”在南门被当头棒喝,在西南门的位置被别人抢占,挨到时门眼又被挡住,体现出“我”看戏过程的曲折与看戏的执着。
D.“我”幼时的愿望除了尽情看戏,还想买票送给穷人的孩子,说明“我”在穷困的处境中仍然能够推己及人,有善良的品性。
7.关于文中写看淮戏《秦香莲》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戏前“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既照应前文,又使下文顺利看戏的情节合乎情理。
B.“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表明“我”从小就受到了戏曲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C.具体介绍《秦香莲》剧情,说明“我”对此记忆犹新。也体现了“我”爱憎分明的性格。
D.看戏后“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
8.本文题目为“门缝里看戏”,文中对幼年时门缝里看戏的经历已记叙完整,为什么还要增加最后一段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9.散文与小说本是两种文体,但二者有许多共性。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说化。这篇散文运用了哪些小说的笔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6.B7.D
8.①照应开头重温《桃花源记》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圆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尾段记叙半个世纪后重看淮戏,强调了儿时门缝看戏对我的影响和我对戏曲的挚爱之情;③将对戏曲的热爱上升到对盐阜大地文化的热爱,体现了浓郁的乡愁,升华了文章主旨。
9.①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本文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我”幼年看戏的曲折经历。②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文章将“我”热爱戏曲、执着追求的个性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③大量运用描写手法。如母亲摸口袋的动作描写,从门眼看戏的细节描写,尽兴看戏后的心理描写等。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甚至影响了学业”错误。从“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可知,并没有影响学业。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错误,“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终于可以完整地看完一场戏。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结尾“半个世纪后……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开头“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知,照应开头重温《桃花源记》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圆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根据“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可知,尾段记叙半个世纪后重看淮戏,强调了儿时门缝看戏对我的影响和我对戏曲的挚爱之情;
根据“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可知,将对戏曲的热爱上升到对盐阜大地文化的热爱,体现了浓郁的乡愁,升华了文章主旨。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根据“那年头,我五岁半。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可知,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本文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我”幼年看戏的曲折经历。
根据“很想再看一次”“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可知,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文章将“我”热爱戏曲、执着追求的个性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
根据“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可知,大量运用描写手法。如母亲摸口袋的动作描写,从门眼看戏的细节描写,尽兴看戏后的心理描写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3·湖北·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徒,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C.矜,指怜悯,与李密的《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14.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3分)
10.BDH11.D12.D
13.(1)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士众多。”
(2)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
14.①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②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③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④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
“四年”是句外时间状语,其后停顿,即B处;
“晋饥”是主谓结构,结构完整,其后停顿,即D处;
“于秦”是“乞籴”的后置状语,“于秦”后停顿,即H处。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我难道只白白地杀晋君就算完了/白白地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无法再驱驰。
B.正确。
C.正确。怜悯;夸耀。两句的“矜”意思不同。句意: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不夸耀名节。
D.错误。这里指官员管理。句意:设置官吏,负责管理。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为了不被诸侯嘲笑”错误,由原文“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可知,应是为了秦国的利益;“河东郡”错误,由原文“秦始知河东之政”可知,应是河东。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御”,迎战;“视”,探视;“师少于我”,状语后置,秦军人数比我们少。
(2)“耻”,羞辱;“临女”,统治你们;“无乃……乎”,恐怕……吧。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可知,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
②由原文“合大夫而谋曰:……公子絷曰:……公孙枝曰:……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可知,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③由原文“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可知,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
④由原文“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可知,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会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卖给它。”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缪公说:“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国粮食,运粮车从雍地一直接连到绛地。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向晋国买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没有卖给秦国粮食,并派军队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队攻打晋国。
材料二:
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士众多。”惠公问:“什么原因?”韩简回答说:“因为你出奔逃亡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卖给我们的粮食,秦国对我们有三大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入侵。如今你又出兵出击,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斗士众多。”惠公说:“但如今我不出击,回去后晋国一定会受到轻侮。一介匹夫尚且不可轻侮,何况一个国家呢!”晋军溃败,惠公驾车的马陷入泥泞之中不能行进。惠公呼叫庆郑说:“快用车来载我逃命!”但也未能救出惠公,于是晋惠公被秦军俘获。秦缪公班师回朝,到达王城,召集大夫们谋划,说:“杀死晋君,与将晋君放逐出晋国,与把他带回秦国,与放他回国恢复他的君位,哪个处理方法对我们秦国更有利?”公子絷说:“杀死他对秦国有利。”公孙枝说:“不可以。我们已经让大国的卿士在战场战败蒙耻,又杀他们的国君来加重这种耻辱,这样晋君的儿子就会想着为父报仇,臣子就会想着为国君报仇,这种事即使不是秦国干的,天下人谁不憎恨呢?”公子絷说:“我难道只白白地杀晋君就算完了?我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为国君。”公孙枝说:“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倘若行不通,必定被诸侯取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取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激我却忘记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如果没有忘记,这是秦国第二次施恩而没有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缪公问:“那么该怎么办呢?”公孙枝说:“不如放他回去,和晋国缔结和约,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嫡子做人质,使他们父子交替住在秦国,这样秦国就可以不受祸害了。”因此让惠公回晋国,让子圉到秦国为人质,秦国开始管理黄河以东的政务。
材料三:
晋国又发生了饥荒,秦缪公又送给他们粮食,说:“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况且我听说唐叔受封的时候,箕子曾说过:‘唐叔的后代必定会强大。’晋国难道是可以随便打主意的吗?我姑且多树立德行,以等待有才能的人。”从这时起,秦国开始在黄河以东征收赋税,设置官吏,负责管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2023春·湖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龙吟曲陪节欲行留别社友①
史达祖②
道人越布单衣,兴高爱学苏门啸③。有时也伴,四佳公子,五陵年少。歌里眠香,酒酣喝月,壮怀无挠。楚江南,每为神州未复,阑干静、慵登眺。
今日征夫在道。敢辞劳、风沙短帽。休吟稷穗④,休寻乔木,独怜遗老。同社诗囊,小窗针线,断肠秋早。看归来,几许吴霜染鬓,验愁多少。
①《绝妙好词笺》云:“按梅溪曾陪使臣至金,故有此词。”②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早年任丞相韩佗胄幕僚。③苏门啸:阮籍曾登苏门山而长啸,以此喻高士情趣。④稷穗:出自《诗王风黍离》诗句“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门啸”和“歌眠酒酣”代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前者是仰慕高士的隐逸和狂放,后者是陪伴贵族子弟的豪奢生活。
B.“风沙短帽”指冒着风沙去往北方作万里之行,以“敢辞劳”三字,表述了自己是公务在身、不得不行的万般无奈意绪。
C.“同社诗囊”和“小窗针线”写出了两种情感,前者是写诗社朋友结社吟诗的友情;后者写妻子拈线缝衣伴读书的深情。
D.下阕的结尾以“吴霜染鬓”写久居江南而年华老去,“验愁多少”写两鬓白发见证了自己青春年华已经悄然流逝的愁情。
16.诗人抒情至深,常会表现为长歌当哭、泣极反笑甚至正话反说的深沉蕴藉。作为南渡名士,在词中是如何表现这般深情的?请结合本词上下阕的内容进行分析。(6分)
15.D
16.①上阕“阑干静、慵登眺”中的“慵”字面上是懒得登楼,实则是正话反说,“正说”即是因神州未复而不敢登眺。②下阕两个“休”字正话反说,预想此行必将引起的故国之悲,忍着不去吟出“彼黍离离,彼稷之穗”的诗句;③无论上阕的“歌眠酒酣”的豪奢,还是下阕“诗囊针线”的深情,都在反衬着词人的黍离之悲、沦陷之憾。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吴霜染鬓’写久居江南而年华老去”错,“看归来”的意思是等到从北方归来,表明后面所写的白发和愁情皆因陪使臣至金所致,是词人家国之愁深沉厚重的表现。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扣住“泣极反笑”“正话反说”来分析。
上阕“阑干静、慵登眺”,慵:懒。此处还渗有由于情绪恶而怕登高远望。字面上是懒得登楼,实则是正话反说。词人内心在为“神州未复”而感慨,国家江山尚未统一,词人忧国忧民,“慵登眺”实为不忍去看这惨败的景象:世道未平,朝廷却一派靡靡之相,实在令人叹息和遗憾。此句正是正话反说,“正说”即是因神州未复而不敢登眺。
下阕“休吟稷穗,休寻乔木”,曾经的自己甚至不愿登高远眺,今日却为公事冒漫天风沙出使金,不敢辞劳。一路北上,必然会看到曾经的故园,那残垣断壁、遗花残草可以不去看望,但是如果碰到南迁时遗留在故国的老人们,他们问起自己山河一统的事情,自己却无法诉说,只能满怀悲哀,忍着不去吟诵“稷穗”一诗了。两个“休”字正话反说,预想此行必将引起的故国之悲,忍着不去吟出“彼黍离离,彼稷之穗”的诗句;
曾几何时,也与那临安一带的豪门贵胄一起“歌里眠香,酒撼喝月,壮怀无挠”。在歌姬美妙的歌声中酣然入睡,酒意正浓时也曾喝月不落。那些繁华奢靡的生活虽历历在目,然而词人内心中却还在为“神州未复”而感慨。好友们因爱好一致而同结诗社,那诗囊里有多少志同道合的名词佳句;而家里面的亲人,每每坐于窗下细细地用针线缝制词人的衣裳,饱含多少浓情蜜意。好友情谊,家人情感,在这令人断肠的早秋里要一并离别,多么令人哀伤。无论上阕的“歌眠酒酣”的豪奢,还是下阕“诗囊针线”的深情,都在反衬着词人的黍离之悲、沦陷之憾。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3·广东·校联考模拟预测)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海纳百川”的道理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石钟山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明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
(3)古诗词中,“风”充满灵性,蕴含诗意,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一个常见意象,既有离愁、幽怨﹑伤感之风,也有自然、美丽、和谐之风,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溢”“度”“臆”“榭”“洲”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江苏·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城市的扩张,许多先民①的植物,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葛就是其中之一。
周人重视葛布的生产,《周礼》中就有专门负责葛的官职“掌葛”。不过,秦汉之后,葛的生产便逐渐②。()?简单来说,葛布没有丝织品轻,没有棉布柔软贴身,没有麻布洁白,而且制作成本又远高于其他织物,其不流行并不奇怪。
除了用葛纺布,()。从《周书》的记载便可发现,那时的人们便以葛的嫩叶制作葛羹。③,葛花菜与葛根粉仍为人们熟知。
此外,葛根晒干之后,也是家居常用感冒药葛根汤的原料。虽然葛根汤漆黑的汁液看起来难以下咽,却因其能强身健体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加了砂糖熬煮的葛根汤,略微黏稠又带点甘甜,对于孩童来说,即使没有生病,()。
18.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19.根据下面要求,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4分)
(1)在①③处各填写一个成语。
(2)在②处从“衰落”与“败落”中选一词填写。
20.请以转折复句的形式,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4分)
18.①葛布为何不再流行?
②古人还利用葛制作食物。
③也具有十足的诱惑。
19.(1)①司空见惯(习以为常)③时至今日
(2)②衰落
20.虽然葛布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葛作为一种食材依然在发挥其作用。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由后文“葛布没有丝织品轻,没有棉布柔软贴身,没有麻布洁白,而且制作成本又远高于其他织物,其不流行并不奇怪”可知,这是在解释葛布不再流行的原因,所以前面应是提问,可填:葛布为何不再流行?
②由“除了”可知此处应用“还”承接;由后文“葛羹”“葛花菜”“葛根粉”可知,这都是说的葛的食用,可填:古人还利用葛制作食物。
③由“即便”可知应用“也”承接,由“微黏稠又带点甘甜”可知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饮料”也很有吸引力,可填:也具有十足的诱惑。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1)①由后文先民对葛的利用可知,葛这类植物对于先民来说十分常见,可填“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③前面是《周书》记载的人们对葛的食用,再结合后文“仍为人们熟知”可知是强调到今天还在食用葛,可填“时至今日”。时至今日:意思是直到今天。
(2)②前面说“周人重视葛布的生产”,由“不过”可知这里形成转折,再由“其不流行并不奇怪”可知,葛的生产由兴盛逐渐败落了,可填“衰落”。衰落:事物由兴旺变得败落。
20.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和句式变换的能力。
第一段是说“葛”这种植物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第二段介绍了葛布不再流行,由此可概括出:葛布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三段介绍了葛的食用价值,“葛花菜与葛根粉仍为人们熟知”“葛根晒干之后,也是家居常用感冒药葛根汤的原料”,是说葛在现在仍然有其食用价值,在发挥作用,可概括出:葛作为一种食材依然在发挥其作用。
然后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连接,如用“虽然……但是……”,可表述成:虽然葛布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葛作为一种食材依然在发挥其作用。
(二)(2023·江苏·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除了吃春饼,这一天还要“啃春”,好像残冬是顽石一块,不动用牙齿啃噬它,春天的气息就飘不出来似的。我们啃春的对象就是萝卜,萝卜到了立春时,柴的比脆生的多,所以选啃春的萝卜需要费一番周折,既要看它的模样,又要看它是否丰腴,汁液是否饱满。很奇怪,嘴里就会荡漾着一股啃过春后才有的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清香的气味。立春一过,离清明就不远了。人们这一天会挎着篮子去山上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篮子里装着染成红色的熟鸡蛋,它们被上过供后,依然会被带回到生者的餐桌上,由大家分食,据说吃了这样的鸡蛋很吉利。而谁家要是生了孩子,主人也会煮了鸡蛋,把皮染红,送与亲戚和邻里分享。所以我觉得红皮鸡蛋走在两个极端上:出生和死亡。它们像一双无形的大手,一手把新生婴儿托到尘世上,一手又把一个衰朽的生命送回尘土里。所以清明节的鸡蛋,吃起来总觉得有股土腥味。
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3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啃春”引号的用法一致的是()(3分)
A.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
B.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C.包身工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D.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21.啃过春后,嘴里就会荡漾着一股清香的气味,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气息。
22.D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首先提取出句子的主干句:嘴里荡漾着气味。可加上一些简单的修饰语,改成:嘴里就会荡漾着一股清香的气味。
再看修饰语,“啃过春后才有的”,可变成状语“啃过春后”放在句子最前面;“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可在末尾加上“气息”,变成“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气息”。
调整顺序为:啃过春后,嘴里就会荡漾着一股清香的气味,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气息。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啃春”引号表特定称谓。
A.表示引用;
B.表示反语;
C.表示强调;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D。
四、写作(60分)
23.(2023·河北·行唐一中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3年3月,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人物,穷困潦倒依然不舍得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如今,很多大学生自我调侃是当代孔乙己,学历成为思想负担,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从而陷入困顿和苦闷中。
材料二:
人生漫漫,你我从不被定义!
(路遥)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作为一个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青年学生,请给四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学历与就业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长衫困不住当代青年
未来的我:
您好!当四年后大学毕业时,相信自己将不会被“孔乙己的长衫”所禁锢。作为新时代青年中的一员,我相信长衫困不住当代青年,学历不会成为我人生的枷锁。
落魄的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被人嘲笑,固执地将读书人的身份进行到底。长衫很好地展示了这位50多岁的落第文人的迂腐。这和当代年轻人的整体形象相去甚远。我觉得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情况下才能得以体现。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读书获取学历,可以丰富灵魂,提升能力,扩充格局,让人们以书本知识为起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给自己设置条条框框,让学历成为束缚手脚的“长衫”。
不久前,一则标题为“我:毕业5年,存款5000。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的视频登上热搜。视频中的两位主人公均为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面对镜头自我调侃着各自毕业后的“高开低走”。我觉得她们并不是没有机会取得别人眼中的成功,而是辗转之后,选择理想与现实二者之间的平衡。我欣赏她们的理性和智慧,为她们点赞。
哲学泰斗伏尔泰曾说:“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唯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四年后的我可能也会自嘲,但自嘲一下是为了舒缓压力,为了更好地前进,但不要沉溺其中。管理好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逆境,才能厚积薄发。
在求职的过程中,学历不能成为我的束缚。我们求职要求专业对口,是因为不能放弃大学四年所学专业,而要用它开创事业,造福社会;但是不能将高学历当做要求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的条件。如此说来,影响我们求职的不是这件“长衫”,而是我们内心不正确的择业观。就像北大高材生李雪琴,选择做一名脱口秀演员,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正是因为她摆脱了“孔乙己的长衫”,有着自己的职业选择,敢于突破,敢于追求,如果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也将勇敢面对,拥有开拓进取的勇气。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代表着生机勃勃的开始。经济正在复苏,就业形势正在逐渐改善,我相信我们青年一代将会有更广阔的平台、更多样的机会和选择。一时的困难不等于一生的失败。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止步不前!
未来的我,长衫困不住前程,勇敢面对吧!加油!
此致
敬礼!
当下的我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通过对鲁迅小说中孔乙己的介绍,凸显“失意书生”尴尬的处境:孔乙己的长衫象征着读书人的身份地位,不愿意脱下长衫代表着他不愿放下自己的尊严和身份。“长衫”就像年轻人心里的枷锁,内卷所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又让自己放不下学历身段,就像孔乙己放不下长衫。
材料二引用路遥的名言,意在说明人生之路漫长,有很多机遇,不要轻易被定义。人这一生能做什么工作、适合做什么工作都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没有人从出生后就被定义长大后必须要从事什么工作,即使有,可能也不是自己擅长的、喜欢的。因此还需要不断的尝试,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定义和标签,给未来的自己多留一些机遇和可能。
具体看来,当今的大学毕业生一边是现实的“内卷”,一边是读书人的尊严。他们不愿放弃自己的学历去从事一些对文凭要求较低的工作,或者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所以他们也不愿脱下自己的长衫。但现实是,拥有高学历的学生很多,但并不是取得了较好的学历,毕业后就都能够找到与自己学历相匹配的工作,能够拥有更高收入。因此联系社会现实,面对漫漫人生路,强调年轻人不要被“学历”定义了自己,而要善于另辟蹊径,脱下“长衫”,努力寻找发光机会,实现人生的价值。如果一直陷入孔乙己脱不下长衫这种思维中,就会让自己不断的内耗。与其故步自封,不如放下学历身段,选择适合自己或者自己喜欢的工作,人生会迎来更广阔的前景。努力奋斗的渠道并不只有一种,实现价值的道路也并非只有一条。
写作任务是作为一个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青年学生,给四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谈谈对学历与就业的认识。行文构思时,要辩证看待这件“长衫”,思考要不要“脱”,何时“脱”,何时“不脱”,“脱”了之后应该怎么办,不“脱”又该如何。其实本次作文就是要青年有正确的择业观,正确看待学历与择业的问题,妥善处理学历与择业的矛盾。比如,首先当遇到求职问题时,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定位。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以提高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其次,要改变心态,克服面子问题。要意识到在求职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这是正常的。不要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完全与求职结果挂钩。要学会接受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再次,在求职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寻找机会,不要轻易放弃。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充满信心和勇气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地实现职业目标。
立意:
1.脱下“长衫”,合理就业。
2.学历不等于脱不下的“长衫”。
3.勇敢就业,不做“当代孔乙己。”
4.长衫困不住当代青年。2023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终极冲刺卷(2)(原卷版)
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解析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2023·福建漳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代中国,中华民族愈加接近于实现伟大复兴,这要求我们必须自觉保持文化的主体性,避免沦为西方文化的一个“他者”。中国的“被现代化”这一历史际遇,决定了中国文化存在着被消融的危险,也就是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迷失。诚如钱穆所说:“舍吾中华民族自身之意识,则一切无可言者。”文化自觉既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文化自信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文化自觉就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获得的自我意识,是一个民族借助“他者”文化这一中介对本位文化的反思性把握。这种把握可区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形式,前者表现为文化自卑,后者则表现为文化自信。可以说,文化自信不过是文化自觉的积极的和肯定的形式罢了。而唯有文化自信,才能谈得上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钱穆说得好:“唯有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然后可以复兴中国之民族。”完成这一使命,既需要文化自信作为必要准备,也为文化自信提供最根本的历史前提。
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相遇,中华民族获得了文化自觉的历史机缘,找到了一面折射自我形象的镜子。因为只有借助于一个外在的“他者”作为镜面来折射本位文化的自我形象,文化自觉才是可能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在文化上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变革的发展史。
应该说,摆脱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乃是我们民族一个多世纪以来所面临的一个最紧迫的历史任务。当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时,中国文化所遭遇到的强烈挫折感,使我们的文化自信遭受打击并影响深远。如今,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我们的自觉诉求时,文化自信就具有了格外特殊的重要性。在历史逐步展现过程中,文化自信必然获得日益深邃而丰富的内涵,获得愈加扎实的历史根基。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实际发展,既没有“全盘西化”,也没有全盘保存国粹;既不是“中体西用”,也不是什么“西体中用”,而是走了一条辩证扬弃的路子。这一极其深刻的文化变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恰恰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内涵之所在。
(摘编自商志晓《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启示》)
材料二:
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说社会学对中国来说只是“舶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中国本土没有社会学。现在我们说战国末期荀子创立的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人们可能感到很诧异,其实,早在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之初,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谭嗣同、刘师培等前辈就明确认为荀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社会学,可惜此说未能得到广泛承认。民国时期,不认可中国有自己本土社会学的观点,在学术界已被视为定论,在当时全盘西化思潮下作为“舶来品”的西方社会学一家独尊,中国不仅被认为没有社会学,就是所谓“社会思想”也被贬为农耕文明的遗存.是必须抛弃的落后的“包袱”。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学刚刚恢复之时,日本社会学家福武直所谓中国没有社会学的观点乘虚而入,影响很大,此后这一论调被当作权威之论很快占据了大学讲堂。这样一来,“中国本无社会学”的观点,竟被视为不易之论。积习成自然,人们不仅承认中国古代只有“社会思想”没有社会学,甚至心悦诚服地承认“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史前史’”。
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领军人物费孝通先生,在回顾总结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二十年的经验得失,展望其在21世纪的前途和使命的时候,一再提起荀子亦即中国社会学的起源问题,如此掌舵定向之人的振聋发聩之言,为什么竟然和者寥寥呢?
可见,所谓“中国本无社会学”已成“铁案”,即便费孝通这样德高望重之人也难以撼动。那么,人们到底为什么不接受荀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这一论断呢?原因可能很多,归结起来看,在过去,主要是文化自信问题——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国人的文化自信几乎丧失殆尽,觉得人家欧洲那么发达,到1838年才产生社会学这个学科,中国凭什么早在战国末期就能诞生这个学科?在今天,随着文化自信的逐步增强,则主要是认识问题。
(摘编自景天魁《中国社会学溯源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迷失,是中国现代化乃至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问题。
B.中国文化曾在一段时期里存在着被消融的危险,这决定了中国“被现代化”的历史选择。
C.东西方文明相遇使中华民族找到了自我形象,并借助西方文明进行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
D.中国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态,才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多处引用钱穆的话,目的是论证中华民族要完成伟大复兴,需要树立文化自信。
B.材料一基于对外在“他者”思想的存在与接受,提出了关于“文化自觉”的重要论断。
C.荀子的群学是中国古典社会学的观点一直得不到接受,根本原因是国人缺乏文化自信。
D.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然后纵向深入论述,最后又通过追问揭示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的一项是()(3分)
A.打破“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的局面,中国文化应改变文化传统处于守势的状态。
B.“走西方人的路”成为渗入国人深层观念中的某种成见,必须在某种层面上破除。
C.以“打倒孔家店”为旗帜的激进反传统取向,一时间甚嚣尘上,这需要国人警惕。
D.现代版的“西学东渐”迫使国人作山自己的选择,这有利于培养国人的价值观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系。(4分)
5.请你结合材料二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一中“当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时,中国文化所遭遇到的强烈挫折感,使我们的文化自信遭受打击并影响深远”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2023·山东济宁·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那年头,我五岁半。
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
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
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
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
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
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
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
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
瞅着眼热,但学不来。
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身后是处土院,堆着柴禾,码得整整齐齐,再过去是人家的东门,半敞着,也许有人正从门后监视,我不敢随便搬动柴禾。
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
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那人立马移开了。
《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由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起,既是为了借此“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自然引出下文,也为后文抒发情感张本。
B.文中对祖父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带进了戏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来陶醉其中甚至影响了学业。
C.“我”在南门被当头棒喝,在西南门的位置被别人抢占,挨到时门眼又被挡住,体现出“我”看戏过程的曲折与看戏的执着。
D.“我”幼时的愿望除了尽情看戏,还想买票送给穷人的孩子,说明“我”在穷困的处境中仍然能够推己及人,有善良的品性。
7.关于文中写看淮戏《秦香莲》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戏前“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既照应前文,又使下文顺利看戏的情节合乎情理。
B.“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表明“我”从小就受到了戏曲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C.具体介绍《秦香莲》剧情,说明“我”对此记忆犹新。也体现了“我”爱憎分明的性格。
D.看戏后“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
8.本文题目为“门缝里看戏”,文中对幼年时门缝里看戏的经历已记叙完整,为什么还要增加最后一段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9.散文与小说本是两种文体,但二者有许多共性。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说化。这篇散文运用了哪些小说的笔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3·湖北·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徒,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C.矜,指怜悯,与李密的《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殖场建设安全施工合同
- 车辆租赁合同纠纷
- 养殖场板房施工协议
- 投影仪租赁担保合同
- 城市排水管网改造需求书
- 文化旅游区地平施工合同
- 矿山配电房新建施工合同
- 养老机构设施维护管理手册
- 私立医院医师聘用合同书
- 油气田水平井导向钻进施工合同
-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
- YY/T 0331-2024脱脂棉纱布、脱脂棉粘胶混纺纱布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 健康科普品牌案例分析报告总结
- 2024-2030年中国福建省加油站行业投资潜力分析及行业发展趋势报告
- (高清版)DZT 0274-2015 地质数据库建设规范的结构与编写
- 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协议书
- 航空模拟驾驶体验飞行技术
- 人像摄影教程ppt
- 生活中的物理-完整版课件
- 道路护栏采购项目供货、运输方案
- 校园垃圾收集清运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