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_第1页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_第2页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_第3页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_第4页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页共14页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内容摘要】在幼儿园,儿童告状现象十分突出,儿童的告状行为在一天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这是中国儿童独有的典型社会行为。由于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孩子的告状行为,这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儿童与教师发展之间的一种互动。本文研究采用科学观察的方法,观察告状型幼儿在团队活动中的相关表现,分析其同伴关系及师生关系,并根据其呈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制定一套符合其自身特点、园区环境的,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多样性的矫正方案。【关键词】中班幼儿;告状;告状行为;中班幼儿告状行为一、前言(一)选题背景众所周知,在幼儿早期,由于孩子的知识水平较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因此各种心理功能都不完善,尤其是认知能力处在早期发展阶段,因此幼儿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还很较差,对依赖性也比较高。所以,当幼儿对周围所产生的事物都无法处理得很完整、全面的,在幼儿周围和那里所出现的问题也就不可以很好的应对。于是,在实际生活中,大人特别是老师们则变成了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对象,而当孩子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通常会向教师告状。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现象,部分进行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显示,60%的幼儿园儿童每天都会向老师告状、投诉,每天投诉5次以上,这个在幼儿园每天都发生。孩子们以他们生活中高频率发生的事情而去追着老师并向老师告状,例如,我在工作生活中经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声音,“老师,xx拿了我的书”“老师,xxx把书扯坏了”“老师,xxx抢我的椅子”。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告状”在学龄前儿童中尤其常见,老师们被各种各样的告状弄得不知所措,对处理这些告状感到厌倦,有时,老师们难免会搪塞过去。这样的告状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体现的是儿童情感的继续发展。如果不能加以重视并进行调整,很有可能影响儿童自身及其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妨碍其品格与素养的健康发展。这让很多老师担心了,实际上,孩子的告状行为是早期社会认识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儿童在成人指导下形成正确是非观的重要过程。教师应该关注这种告状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其动机与类别,正确理解与孩子的敌对行为,科学地引导和教育孩子,并学习与儿童在这个告状过程中处理沟通困难和矛盾。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提高沟通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研究的目的近年来,儿童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中班儿童行为告状的表现和频率与他们成长的不同环境有关。教师对儿童告状形式的态度会影响到儿童、儿童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儿童个性和特征的形成。对学前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当正确关注学龄前儿童的告状行为,并及时加以矫正。本文主要经过此研究了解中班幼儿产生各种告状行为时的行为类型表现形式,依据产生告状行为的心理和生理要素,通过实例和观察研究,对儿童的告状行为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剖析。了解教师如何处理和处理儿童告状、如何正确处理儿童告状、如何运用合理的教育战略。2.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对师幼关系的发展有指导意义黄嫣.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黄嫣.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2.平均而言,每个人每天告状5次以上,庞大的数量和频繁的告状经常成为困扰我们教师的一个主要因素。老师们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中都会遇到很多幼儿告状的问题,消耗老师大部分的精力与耐心,可见孩子们进行频繁的告状行为会影响师幼关系。因此,本课题为教师处理幼儿告状提出有效性研究策略,能够有效缓解师幼关系。(2)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刘思月.教师应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刘思月.教师应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6:2.幼儿形成社会性格,对于其往后的社会发展而言有着重要意义。老师是孩子告状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有必要正确引导幼儿处理内心的矛盾,改变告状心理,从而促成其社会性的形成与发展。(3)对提高幼儿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工作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2.了解到目前有些幼儿园属于大班额的教育状态。对40至45名幼儿的教育和管理只有两位教师和以为保育员,班级规模过大会导致幼儿之间产生更多的冲突和矛盾,告状越多。因此,通过对教师应对儿童告状行为策略的研究,为教师提供参考性的建议,使其加强班级管理、幼儿自我管理等能力,从而促使教师减少工作量和压力,还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技能。(三)概念界定1.中班幼儿我们了解到,幼儿指一周岁的幼儿已经度过了婴幼期,并进入了幼儿期。而中班幼儿主要是指4—5岁的孩子,该阶段的孩子们无论是在身体和神经发育上或是在心灵和智慧发育上,都出现了新的发展,独立性意识、表现力也有所增强。2.幼儿告状幼儿告状一般指3~6周岁的儿童,认为自己受到了伙伴的针对或欺负,以及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了冲突的过程,或者出现在某一情况下不能满足自己的集体要求或者老师对自己的特定规定时,因而进行的某种社会互动行为。袁丽娟,刘晶波.混龄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指导策略研究[J].幼儿教育,2014(12):9-13.对含义解析,我们通常能够发现,首先,从告状行为的主体主要为三至六周岁的孩子,而这种年龄的孩子依赖性较强烈,通过试错来解决问题。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更多的是关于他们自己的欺凌或他人的欺凌,不包含告状的含义。再次,从幼儿陈说的对象来看,多是向教师告状。袁丽娟,刘晶波.混龄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指导策略研究[J].幼儿教育,2014(12):9-13.3.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本文将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定义为:当儿童感到受到伤害或看到其他儿童的行为违背了学校教育及教师教育的要求,或其行为与集体其他同伴的行为有所出入时,主动向教师揭发,以借助教师的权威来干扰和抑制同伴行为。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7.(四)文献综述通过日常生活了解到,告状的方式也存在着一些的规律性。喜欢告状的幼儿在人际交往中时常有告状行为的发生,以致和其他学前儿童关系处理当从而会被别人的排斥,久而久之,它将会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影响着其人格与优秀品质的养成。也正是由于如此,人们往往认为,对学龄前儿童的告状活动应该合理地管理与控制。不过从另一种角度看,学龄前儿童告状行为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由于告状行为反映了学龄前儿童近亲社会的关系,也反映了学龄前儿童对社会行为规律的了解、熟悉程度,及其对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所以,学龄前儿童的告状行为对于他们的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心智发展也非常关键。识别这些告状的行为对于认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以及对于成功的学前教育实践和养育方式都很重要。本文从告状行为的类型来讨论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产生和管理。学者赵连娣在《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研究》当中指出,幼儿告状是以教师为客体的语言行为,往往在幼儿遭受同伴不公正对待,或做出违背集体规则的行为时产生。刘昕.浅议幼儿园中幼儿告状现象[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10):54.刘昕.浅议幼儿园中幼儿告状现象[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10):54.参考儿童告状行为的相关著作,仅有刘晶波在《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看到的东西》一书中,对儿童告状行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研究了儿童告状行为的概念界定、儿童告状的过程结构,两种困难情境下的告状、儿童告状的价值等。刘晶波对师幼互动的研究认为,它们是一种寻求帮助的行为,当他们被同伴的欺负或同伴的某一行为不符合学校的一般规则或教师要求时,就会向教师求助。刘晶波.幼儿告状行为分析[J].幼儿教育,1999(02):6-7.刘晶波.幼儿告状行为分析[J].幼儿教育,1999(02):6-7.韩晓认为,告状在学龄前儿童中非常普遍,与他们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幼儿的道德发展、休闲活动、认知发展和社会标准,以及其生活环境都会影响告状行为的产生。当其对社会认知不全时,孩子更有机会寻求成人的支持和信赖,显得“话多”。随着儿童长大,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社交经历,孩子的告状行为就会改变。到了中班阶段,儿童告状的情况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更加常见和普遍。并且随着幼儿性别意识的不断增强,儿童告状行为的性别差异性也会越来越明显,男生比女生更经常出现于告状,更经常成为“被告”。外向的儿童比内向的儿童更有可能成为告状的主角,对幼儿来说,为保护而引发的告状正逐渐成为告状的主要形式。由于幼儿难以分辨是非,没有形成有意义的评价体系,他们的告状行为需要得到规范和控制。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者之一,所以他们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引导幼儿的作用,以减少不必要的告状行为。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研究者们从多视角、多维度,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并深入探讨,研究幼儿告状的问题。其所得出的成果或宝贵经验,对于后续研究者划分幼儿告状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对幼儿告状的定义、类型与产生因素等的界定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但是,以上研究同样存在不足。其研究重点大多放在幼儿告状的成因与影响因素和教育策略上,而忽略了中班幼儿告状内容的研究与分析。借助以上研究,确立了本次研究的方向与理论指导。本次研究将重点研究中班幼儿告状的内容,实际分析问题以提出幼儿告状的应对策略,并思考行之有效的有助于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方略。(五)研究对象及方法在幼儿园,幼儿告状是一种社会普遍的现象,因此,本文通过利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类型的表现形式及其心理、生理因素进行研究。经由本次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中班幼儿不同类型的告状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1.研究对象测试对象:来自广西桂林市某幼儿园的23名中班幼儿,其中女孩10名,男孩13名。2.研究方法(1)文献法在对线上及线下多渠道的相关文献,包括但不限于研究专著、学位论文、期刊文章、特定图书等的收集与整理中发现,关于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与类型、幼儿教师对儿童告状的行为反映等这方面的研究数据非常丰富。通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找到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点,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2)观察法自然情境下的观察是本研究中使用最广泛、最突出的研究方法。为了能够达到我们了解幼儿园中班告状行为的目的,研究者采用直接观察法在桂林市A幼儿园中班收集资料进行观察,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晨检和晨间接待、晨间活动、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午餐、午睡、午点和离园都在观察范围内。(3)案例法案例法是一种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儿童保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发现问题并得出解决方案的方法。在这个课题中,案例分析法和观察法是相互补充的,共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观察法主要是收集关于儿童告状行为的类别以及影响告状行为的因素的统计数据,而案例分析法则是利用实际的告状案例来深入分析告状行为的原因、发展特征和趋势以及教师对告状行为的反应。二、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一)中班幼儿告状的内容1.幼儿语言单一案例1在如厕过程中,老师指导小朋友们有序排队,在排队时,突然听到了彤彤大声说:“老师,小丁同学不听话,插队”。接下来,陆续听到有其他小朋友跟老师告状说:“老师,小丁同学插队”。幼儿告状语言单一是幼儿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时期是幼儿的表象思维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所经历过的事情,幼儿告状停留在案例1所示的简单语言表达阶段。这侧面说明幼儿告状的一定特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低,告状词汇量少,表达经验不足。并且,如果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负面性的言语或否定性表达,当应对问题时,他们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解决,没有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与活动环境有关案例2在自由活动中,小朋友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在选择玩具的期间,有几个小朋友跟老师告状,“老师,我想拿铃鼓”“老师我也想要铃鼓”“老师铃鼓我先拿到的”“老师,他抢我的铃鼓”。案例3在游戏活动中,各个小朋友都在欢乐的玩着积木垒高游戏,此时,灿灿加入了其他小朋友一起垒高,与此同时,晨晨跟老师说:“老师,我不想和他一起玩,他会把我们垒高的积木弄塌的”。自由活动时小朋友会产生较多告状行为,因为他们都想拿到各自想要的东西,但由于区域位置、材料有限,而小朋友们又急于想拿这些乐器玩,所以会使局面有点混乱,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因而引起了他们的告状行为。3.教师角色缺失案例4午休结束后,老师们正忙着帮小朋友穿衣服、梳头发,这时,彤彤跑来告诉老师:“老师,程程在洗手台边上玩水呢。”当时,老师很随意地说了声:“嗯,老师知道了。”教师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权威对象,幼儿会对教师的依赖性很高,对于儿童来说,解决生活中小矛盾和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助解决。在幼儿园,幼儿经常告状,老师就像法官、侦察员一样,思考和审议他们的“案件”,有时在几分钟内会处理十几个的“案件”。这种告状行为可以让教师能够在没有时间顾及每个幼儿的情况下及时了解到一些没有得到关注的幼儿的情况,然而这也使得也让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感到头疼,因此在幼儿向老师告状过程中,教师时常会对其冷漠处理或者是敷衍了事,甚至表现出厌恶等消极反应。教师的这种表现会打击师生的正常情感沟通,并阻碍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二)中班幼儿的告状类型中班幼儿如此的爱告状,然而他们的告状行为背后的动机,才是其告状行为类型的关键所在。郑荣珍,王雪专,郑国诜.中班幼儿在园与在家的告状行为及其应对策略——以德化县金锁幼儿园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5):113-119.随着我国幼儿在心理、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在告状行为上呈现出由无是非辨别型告状到有一定是非辨别型告状的趋势。郑荣珍,王雪专,郑国诜.中班幼儿在园与在家的告状行为及其应对策略——以德化县金锁幼儿园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5):113-11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班告状往往因不同幼儿园教学的差异性,表现出不同类型,其类型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检举型”“试探型”“表现型”“寻求帮助型”“受侵犯型”,具体表现为:检举型:指幼儿从道德发展出发,揭发其他伙伴不良行为,以维护教育规则或抑制不道德行为的告状行为。张瑞,杨阳.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3(01):119.张瑞,杨阳.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3(01):119.案例5当小朋友们玩积木结束后,灏灏仍在继续玩,并没有按照要求及时收拾,于是晨晨看到后告诉老师:“老师,灏灏还在玩具没有收拾。”在案例5中,该幼儿为做到公平选择告状,这说明她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和正义感,并愿意遵守规则,一种道德责任感正在形成。这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幼儿通过将他人的行为与教师通常讲授的行为规则和道德标准进行比较来获得道德经验。它标志着幼儿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晨晨试图向老师求助,通过告状来指出矫正他人的不好行为,表明她正在不断发展解决一定社会问题的能力。但同样也要认识到,幼儿对于问题情境的判断还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他们的道德判断还处在发展阶段。如果幼儿能够建立起一套自我评价系统,那么,他就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别人的行为。试探型:指的是当同伴违背相关规则后,幼儿主动向教师或家长揭发其他幼儿的不当行为,并通过此方式试探教师或家长态度的告状行为。郑荣珍,王雪专,郑国诜.中班幼儿在园与在家的告状行为及其应对策略——以德化县金锁幼儿园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5):113-119.郑荣珍,王雪专,郑国诜.中班幼儿在园与在家的告状行为及其应对策略——以德化县金锁幼儿园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5):113-119.案例6幼儿正在户外活动,灿灿骑小单车骑了一会儿,就开始离开小单车,并找其他东西玩。辰辰看到后,随后向老师打起了小报告:“老师,灿灿不骑自行车玩其他东西去了。”而在户外活动前,老师已经宣布“只能玩自行车,其他的没请玩”等规定。在案例6中,辰辰已经掌握了游戏活动的基本规则,表明他已建立了相应的认识与判断能力。辰辰告状的目的是要向老师们再次验证游戏活动的规则,同时他也期待着老师能对“被告”的实际情况有所说明,如果发现教师没有回应,他将很有可能也成为不遵守规则的人之一。表现型:指幼儿自身表现的强烈欲望,轻视或打击同伴,试图吸引他人认可和关注,通过表扬自己进行告状来获得心理满足。案例7在手工活动结束后,老师要求小朋友们把桌面上的纸张拿去垃圾桶丢掉,而此时只有小奕一人行动起来并跟老师说:“老师,我已经把剪出来用不到的纸张丢去垃圾桶啦,他们都没有丢。”在案列7中,小奕的这种告状行为说明儿童告状行为存在一定的主观倾向性。有一定研究表明,幼儿生来就有一种倾向,即我想成为一个“好孩子”。当他们觉得同龄人的行为“不妥”时,就会告诉老师表以达自己的意见,从而获得教师的关注与认可,提高自己在教师心目当中的形象与地位。寻求帮助型:指幼儿向教师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并维护自己行为的告状行为。郑荣珍,王雪专,郑国诜.中班幼儿在园与在家的告状行为及其应对策略——以德化县金锁幼儿园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5):113-119.郑荣珍,王雪专,郑国诜.中班幼儿在园与在家的告状行为及其应对策略——以德化县金锁幼儿园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5):113-119.案例8中班阅读区图书种类丰富,有一些是幼儿从家里带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的,其中一个读书名称叫《奥特怪兽绘本》广受大家喜爱,所以小朋友们在餐后都会拿起一本书来进行阅读。此时,小武气冲冲的跑来告状:“老师,东东不让我看《奥特怪兽绘本》,我先拿到的这本书。”东东在旁边哭着说:“我从家里带来的这本书。”随即我说:“你们两个人一起阅读这本书好不好呀”东东说:“这是我的书我不想给他看。”在东东讲话的同时我发现东东椅子上有一本书,是由其他小朋友带来的,我借此机会说:“那你不让其他小朋友看你的书,其他小朋友还会把书给你看吗?你认为你应该怎么做?”东东想了想说:“那我和小武一起看吧。”在案例8中,小武的告状是寻求成年人的帮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因理解能力不足而面临各种问题,包括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当冲突产生后,小武主动求助于老师,让老师来进行调解,学会解决关系冲突。受侵犯型:当幼儿们彼此发生冲突时,因自己受到同伴人身攻击或口头侮辱时产生不满情绪而向教师告状。郑荣珍,王雪专,郑国诜.中班幼儿在园与在家的告状行为及其应对策略——以德化县金锁幼儿园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5):113-119.郑荣珍,王雪专,郑国诜.中班幼儿在园与在家的告状行为及其应对策略——以德化县金锁幼儿园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5):113-119.案例9在玩建构游戏时,灿灿由于自身玩具用完不够,去抢了晨晨的玩具,并想要占为己有,当晨晨想要抢回属于自己玩的那一份玩具时,灿灿伸手打向了她,自己动手想打回去又打不过,由此,晨晨哭着跑过去老师那里告状。在案例9中,晨晨是因受到灿灿的侵犯感到不满而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能够对这个问题及时解决,并对灿灿进行一定的处罚。儿童告状行为的产生一般有诸多原因,所以我们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先分析幼儿告状行为是哪一种类型,教师也应区别对待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告状行为,并再对其给予新的指导。当告状是完全合理的,并且应该是合理的时候,当然,老师应该主持正义,对于那些欺负弱小的孩子进行批评,给予受欺负的孩子安慰和保护,并以此形成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的告状不是为了维护对错原则,而是为了得到表扬老师或者引起他人注意、希望的到他人承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对儿童的告状与尊重善与恶的原则无关,而是为了在这种情况下得到老师或其他人的赞美。教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肯定他的优良表现,鼓励他并让他加以发扬,但是教师盲目地为原告辩护和批评被告的孩子,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孩子对错观念的形成,同时给孩子错误的引导。中班儿童的告状行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在中班中,儿童有了一定的社会互动能力,与“抢玩具”相关的冲突逐渐减少;关于“吸引成年人关注”和“捍卫荣誉”的纠纷和告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我们稍加关注就会发现,中班幼儿向老师揭发的往往是跟他们无关的事情。比如:哪些孩子侵犯了别人的财物安全,哪些孩子不遵守活动纪律,哪些孩子干扰别人的游戏等等。三、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一)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有关中班幼儿告状属于该时期幼儿的普遍行为,性别差异性并非其决定性因素。在观察及分析过程中,不难发现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往往受道德所驱动。皮亚杰提出,中班幼儿处在前运算阶段,其道德发展方面还处在他律道德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往往受外部价值标准的影响与限制。并且这一阶段的儿童会格外重视游戏规则,认为其具有不可违背性,哪怕还不能彻底内化,主要是从物质后果的角度来判断行为,并从自身最大的利益为出发点思考是否遵守规则(通常是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尊重规则),而不会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特别是当同伴的行为违背了教师制定的规则时,不论同伴行为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主观目的,他们都很容易产生幼儿告状行为。(二)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所处活动环境有关在不同活动环境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自由活动时告状行为越多,游戏活动时告状行为越少。中班幼儿阶段,活泼、好动是这一年龄阶段的特征。而在自由活动时间,当他们处在空间十分有限的活动室中,或活动室外的楼道与走廊中,他们往往只能无所事事地消极等待。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打发时间、寻找乐趣,幼儿们无意识地、不自觉地“干扰”同伴。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性质恶劣的打人事件,从而进一步衍生为幼儿告状行为。有限空间中摩擦的产生,也是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因素之一。(三)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的认知及社会性发展水平有关大多数的幼儿告状行为往往由攻击性行为所引发。一部分幼儿因认知能力有限,无法正确区分同伴的行为性质,会将玩耍与挑衅相混淆,因而诱发攻击性行为告状。中班幼儿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前运算阶段,思维带有不可逆性、刻板性,以自我为中心,尚未获得物体“守恒”概念,因此只能根据自身的认知进行判断,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还不能从客观角度、或从他人的视角去分析理解事件。所以在判断情境上很容易产生偏差,误解同伴的行为,并作出攻击性反应,进而导致同伴的告状行为。四、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一)引导孩子,培养道德感幼儿是幼儿园教育的主体,是生活、学习、活动的承受者。当老师在给班级制定规则,明确活动规范的时候,就应要引导小朋友们主动地投入到活动规定的编制当中。教师应采取冷静的心态处理因幼儿同伴不符合规则而引起该幼儿的告状行为。而通过对同伴行为动机的认识,对于幼儿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估能力,也应当有目的地提升他们的认知层次。同时可以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讨论什么行为属于合理行为、什么行为又属于不合理行为。在主动讨论与分析的过程中,幼儿也会逐渐掌握正确的行为判断标准,并学会关注行为背后的动机,建立完善的道德评判机制。(二)提供安全健康、充足的活动空间面对自由活动中频发的幼儿告状行为,教师要充分反思,及时调整日常工作安排。有意识的减少非必要的自由活动,为幼儿提供健康的活动环境,在保障活动空间的同时,合理时间管理,避免幼儿因环境、时间等因素诱发告状行为。(三)教师引导儿童学会处理好同伴关系中班儿童的认知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迅速得到提高,同伴关系的范围扩大了,儿童之间的互动增多了,兴趣相投的儿童常常在一起玩并逐步建立起初步的同伴关系。郑名,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38-39.另一方面,儿童的依赖性更强了,在解决哪怕是很小的问题时容易发生冲突,总是试图向成人寻求帮助。同时,儿童无法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感受,因为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经常因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不一致时而陷入冲突。在冲突情况下,大多数教师鼓励儿童求助于教师来解决问题,这往往导致儿童无法提高他们的互动技能,并采取更多的告状行为。郑名,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38-39.因此我们了解到,许多幼儿的伙伴关系不良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大多来源于交际技巧的欠缺,因此,教师应在处理幼儿告状行为问题时需要指导孩子学习交际,要将重点放在儿童语言培养上,要引导他们用礼貌性的话语,发展良好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相关问题开展主题活动,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剖析人际关系矛盾的内部原因,引导孩子们在孩子身边争抢、招惹等问题上讨论如何化解,使学生掌握非暴力性冲突化解的方法,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们自主解决社会交往问题。培养学生对冲突事件反省的态度,有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四)教师引导孩子用宽容的心去包容别人李娜.大连市L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D].李娜.大连市L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以积木游戏为例,不同孩子的有限表现有好有差,每当他搭高楼时都会倒塌,同组的孩子会很气愤并和老师告状。这时,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尊重,要理解不同人在不同游戏中的表现各有不同,要给到别人尝试的机会,而非指责、排斥。再如,有些孩子很喜欢去破坏其他小朋友搭的房子,干扰其他人的游戏进程,孩子们纷纷气愤不已,并向老师告状。这种时候,我们要和搞破坏的孩子进行沟通,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引导他向其他小朋友道歉。同时,也要引导其他小朋友去原谅他,给予他改正错误的机会。以身作则比言传身教更重要,教师应该要在生活中让幼儿体会到宽容的乐趣。(五)教师创造交往的机会,并引导幼儿解决问题鼓励儿童更多地参与同龄人的社会活动。面对同伴间的冲突,教师应保持冷静,认识到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正常部分,并能够迅速、仔细、耐心地管理和纠正不适当的行为。教师还需要利用各种游戏情境,引导儿童解决冲突,以帮助儿童发展特定的交往技能,并与他们的同伴建立积极的关系。韩晓.浅谈幼儿的告状行为[J].中国校外教育,2012(08):154.韩晓.浅谈幼儿的告状行为[J].中国校外教育,2012(08):154.(六)总结幼儿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儿童的告状,只要老师认真观察,不难发现爱告状的孩子总是有着迷人的地方(比如关心别人,有一定的正义感等等)。任何时候,教师都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孩子,认真聆听他们的诉求,不能粗暴对待。事实上,适当的教育引导也有助于教育效率的提高。教学过程中,当我们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时候,要充分关注儿童的活动需要以及心理需求,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简言之,作为一名学前教师,面对不同的幼儿告状行为,要一视同仁,予以尊重和理解,而不是漫不经心地处理。在研究儿童的告状类型时,应注意正确捕捉儿童的告状行为,正确处理儿童的告状行为。其次,要积极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引导儿童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与习惯,当纠纷产生时,学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解决,这同样能够减少告状行为的产生。黄嫣.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黄嫣.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34.参考文献1.专著、学位论文、报告[1]王梦亚.学前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与应对策略[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20.[2]黄嫣.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3]卢静.新手教师应对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2.报刊文章[4]高楚菲.幼儿“告状”行为及其指导策略[J].清风,2021(06):23.[5]戈依琳.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成才之路,2021(07):38-39.[6]沈天承.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探究[J].知识窗(教师版),2021(01):81.[7]项歆.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应对策略——以某幼儿园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04):29-31+37.[8]李多.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对策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01):96-97.[9]郑荣珍,王雪专,郑国诜.中班幼儿在园与在家的告状行为及其应对策略——以德化县金锁幼儿园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5):113-119.[10]冯雅晶.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观察研究——以S市N幼儿园为例[J].长江丛刊,2020(22):139-140.[11]于唯佳.浅谈如何应对幼儿告状行为——中班幼儿告状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22):45-46.[12]倪莹.浅析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J].好家长,2020(36):95.[13]任天阳.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J].新智慧,2020(08):114.[14]徐文,吴艳鸿.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类型、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2):44-50.[15]谢光姑.基于社会性培育的幼儿告状行为的引导[J].教师,2020(03):126-127.[16]林菁,张慧.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应对策略的研究[J].幼儿教育研究,2020(01):54-59.[17]王霞.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引导策略[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19(11):16-19.[18]保利军.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9(7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