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单元导言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一、中国历代官员选拔制度1、先秦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俞正燮《癸巳类稿》思考1:依据材料指出西周-春秋世官制有何特征?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思考2:依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和趋势。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危机(春秋时代)的猛烈冲击之后,西周那种旨在维护血缘贵族统治的“任人唯贵”“任人唯亲”的陈腐观念就越来越暴露出它的落后性与腐朽性。战国时代,各流派的思想家亦纷纷反对“唯贵”“唯亲”的旧观念,主张“任人唯才”“任人唯贤”。

——据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战争胜负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关键……战国时代用人的特点是人才需求量大,对人才能力要求明确,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能否迅速为国家和君主创造利益。

——秦国利《春秋战国时期人才价值观的演变》主要原因:尚贤思想兴起,争霸战争的需要趋势:由看重血缘向看重能力转变官制:举荐制(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

军功爵制(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2、秦朝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韩非子·定法》思考:军功爵制的使用对秦朝的选官制度有何影响?促进阶层流动,促进官僚政治的出现秦朝官制:①重法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②中央直接任命和考核3、汉朝汉初选官沿袭秦制,重在军功,故“公卿多起于屠贩”。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中央集权国家的不断完善和巩固,武帝时“吏多军功”的局面已不适应地主阶级政权的需要,军功地主已开始没落,官吏出自“任子”或“贤选”的办法,已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因此,武帝时出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以强化中央集权制政治的需要,开始推行“以儒取士”的察举制,并逐步发展成为完善的选官制度。——王震亚:《论汉代的察举制度》,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萧何酂侯沛主吏掾周勃绛侯织薄曲樊哙舞阳侯屠狗夏侯婴汝阴侯沛厩司御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察举制的历史背景。汉初原有选官制度已经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汉朝官制:①察举制

推行者:汉武帝含义:先考察后推举,自下而上标准:乡里的舆论评价(德)和为官能力(才)内容:a.常科: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孝廉、茂才等b.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②积功劳为官、征辟察举标准实施结果西汉才、德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东汉前期乡举里选

(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东汉后期门第族望被察举人成为举荐人的门生、故吏;累世公卿局面形成;后期“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两汉察举制演化表思考4: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察举制。3、汉朝积极:促进了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消极:1.民意无法体现,具有封闭性(《史纲》上)2.东汉后期,察举制已被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4、魏晋南北朝回忆:曹丕为什么推行九品中正制?目的是什么?原因:东汉末年政治社会动荡,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察举权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史纲(上)》目的: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思考1:依据纲要上内容归纳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有何区别?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颁行君主选拔流程选拔标准汉武帝(西汉)魏王曹丕(东汉末)由下向上举荐,中央考察任命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资品,吏部授官道德、才能初期:家世、道德、才能后期:家世魏晋之际,寒门升上品已非易事。西晋时,品第高卑的依据主要是家世,“状”,即德才的作用已不大。从而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状态。南北朝时期,崔、卢(北方)、王、谢(南方)子弟,胎毛未干,“已拜列侯”;未离襁褓,已被“冠带”。只要有一个“高贵”的出身,也就是凭借门第和父、祖的官爵,就可以“平流进取,坐致公卿”。因此,他们做官不仅不需要竞争,甚至连起码的道德文化素养、政治统治之术也不必要去学习和具备。——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第3版)思考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效果。4、魏晋南北朝积极(前期):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消极(后期):后期只看家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成为维护门阀士族特权的工具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和用人特点:

重法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学习聚焦P30】)5、隋唐——两宋思考1:根据课本内容,归纳科举制的特点有哪些?分科考试自主投考以成绩作为依据考试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背景:南北朝以来,因为战乱,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科举制的发展创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内容:1.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2.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

其中明经和进士最受重视程序: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

还需吏部选拔后才能正式任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发展完善宋代规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制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范围:面向全社会开放发展:1.公平竞争:“糊名”“誊录”2.地域平衡:南北分卷,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对南方不公平)影响:“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5、隋唐——两宋思考2:根据表格及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两宋科举制的演变特点。特点:地位越来越高

考试程序越来越公平

录取人数越来越多

录取人员的阶层越来越平民化【学思之窗】P32

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借由中央任命,加强了中央集权。《隋书·刘炫传》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思考3:阅读材料,谈谈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什么影响。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6、元朝——明清科举制的发展元朝选官:1.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2.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科举制,但仍时断时续特点: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不高明清1.考试人员:a.国子监b.府、州、县学的学生,称为“秀才”2.命题范围:四书五经3.考试文体:八股文4.考试等级:a.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举人”b.会试: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举行(春试/春闱),举人考中者称“贡士”c.殿试: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称“进士”5.地域平衡:南北卷制问题: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的公平性问题作用:巩固明朝统治【历史纵横】P32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思考1:南北录取人数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如何看待其作用?思考: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本质又是什么?本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①选拔标准:

由血缘到家世门第到学识才能(趋向客观)②选拔方式:

由世袭到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开、公平)③选拔形式: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系化④选官权力:

从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⑤选官基础:

由权贵到社会中下层(日益扩大)——《中外历史纲要(上)》思考:结合纲要上册所学以及教材P33“进士题名碑”图片及P32“历史纵横”内容,归纳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利和弊。利: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扩大统治的基础,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扩大了用人范围,加强了中央集权弊: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科技发展

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二、中国历代官员管理制度官员考核:上计制县: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

情况汇集到郡郡: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思考1:何为上计?思考2:如何监督?中央:地方:御史大夫监御史1.秦朝A.官员考核制度官员考核:上计制2.汉朝官员考核:上计制1.秦朝A.官员考核制度中央:地方:思考:如何监督?官员考核:上计制2.汉朝官员考核:上计制1.秦朝3.魏晋南北朝官员考核:曹魏、西晋、北朝制定的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4.隋唐——两宋官员考核:a.隋唐:①考核部门:尚书省吏部②考核对象:九品以上官员③考核方式: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

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④考核标准:品德、才能⑤考核结果: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b.两宋:制定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A.官员考核制度官员考核:上计制2.汉朝官员考核:上计制1.秦朝3.魏晋南北朝官员考核:曹魏、西晋、北朝制定的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4.隋唐——两宋a.隋唐:尚书省吏部b.两宋:制定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5.元朝——明清官员考核:(1)明朝——考核方式:

①考满:1)内容: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a.初考:官员任现职满3年b.再考:官员任现职满6年c.通考:官员任现职满9年2)结果:称职、平常、不称职3等,

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②考察:1)内容:a.朝觐考察:外地官员三年一次b.京察:京官六年一次2)职责: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不作为(2)清朝——考核方式:考课制度

①京察:京官三年一次

②大计:外省文官三年一次

A.官员考核制度B.官员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1.秦朝3.隋唐——两宋刺史制度概况: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立刺史1名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特点:品级不高,权力很大职能:史纲(上):监察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

选必1:代表皇帝巡行郡国

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影响: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监察:a.隋唐:①中央:(1)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

(2)官职名称:御史大夫②地方:(1)监察区:道(全国有10道)

(2)设置者:唐太宗

(3)监察方式: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b.两宋:①中央:(1)监察制度:台谏合一

(2)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

(3)职能: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

谏官拥有御史的监察权

②地方:监察区:路(四监司)2.汉朝B.官员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1.秦朝3.隋唐——两宋2.汉朝隋唐:a.中央:御史台b.地方:道两宋:a.中央:台谏合一b.地方:路(四监司)4.元朝——明清监察:

元朝:①中央:御史台

②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朝:①监察机构:都察院、六科,合称“科道”

②职责:a.都察院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