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概论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10/06/wKhkGWW6MryAW5raAABMBzhekb4427.jpg)
![民族学概论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10/06/wKhkGWW6MryAW5raAABMBzhekb44272.jpg)
![民族学概论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10/06/wKhkGWW6MryAW5raAABMBzhekb44273.jpg)
![民族学概论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10/06/wKhkGWW6MryAW5raAABMBzhekb44274.jpg)
![民族学概论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10/06/wKhkGWW6MryAW5raAABMBzhekb442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民族學基礎第一節中國“民族”概念引入的時代背景一、危機:“天下體系”
“世界體系”中國的“天下體系”的“差序格局”:承認多樣性,並以不同的統治形式保持著多重天下的穩定和秩序;西方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只承認民族國家和民族國家的“絕對主權”,不承認“中間地帶”。危機之一:政治結構面臨挑戰西欧腹地面临巨大威胁危在四夷中国的藩属国——西欧诸国的“保护国”危機之二:經濟結構和文化基礎的破壞腹地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經濟體系間的相互依存關係遭到破壞;資本主義的文化、宗教對天下一統的儒家價值體系的衝擊。危機之三:疆域完整受到破壞掠奪和宰割中國領土;挑撥和策動分裂;二、觀念變化西方民族國家觀念不斷地挑戰中國的“天下體系”;天下主義認為,中國不僅在地理上為天下之中心,亦為文明之中心。“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環。其緣邊濱海而居者,是謂之裔;海外諸國亦謂之裔。裔謂之為邊也。”——清·乾隆《皇朝文獻通考》天下體系之外“夷”人與民族國家觀念編纂“萬國”輿地,國情著作,以瞭解“天下”體系之外的“夷”;1863年,W.A.P.Martin將惠頓(H.Wheaton)的《國際法要義》(Elementsofinternationallaw)譯成為文,中國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正式承認:“當今世界除中國之外還有許多民族國家”。“夷”、洋人的侵入,使中國士大夫們慢慢認識到,傳統中國“四夷賓服”、“萬方來朝”、“夷夏之辨”的觀念既不符合“華洋並列”、“中外聯屬”的新的天下觀念,中外民族關係亦無法實現逆轉。種族意識向民族意識的轉化“保種”是“中國中心”、“文化中心”觀念被“列國並立”的天下和西方文明戮穿的結果;知識份子為了建立新的認同依據,一度將“種族”作為確定集團成員身份的標準。“中國人種”的概念的模糊不清並不利於建立新的群體認同。“民族”一詞的引入漢語中的“民族”:最早見於1899年梁啟超的《東籍月旦》之中,但沒對其含義作解釋。三、“民族”的不同解釋梁啟超,1903年:民族最重要的特質有八:其始也同居一地;其始也同一血統;同其支體形狀;同其語言;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風俗;同其生計。孫中山,1924年:“血統、生活、語言、宗教和風俗習慣”五種力的作用。例:孫中山”民族”的作用(1924年1月27日演講)但中國的人只有家庭和宗族的團體,沒有民族的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中國,實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貧弱的國家,處國際中最低下的地位…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義,結合四萬萬人成一個堅固的民族,中國便有亡國滅種之憂.我們要挽救這種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義,用民族精神來救國.“民族”的不同解釋列寧:民族是人們在歷史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史達林,1929年: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個四個基本特徵的穩定的共同體。四、中國的民族概念1930年代後,中國共產黨人接受了史達林的民族定義,新中國成立後,成為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識別的理論依據。對史達林“民族”定義的態度民族識別中對其定義的靈活運用:共同語言的標準:參照語言標準的同時,還將民族其他方面特徵結合起來,綜合分析;共同地域標準的相對化;共同經濟生活與實際結合,參照使用;情境地認識到共同的心理素質問題。中國新的對民族的理解2005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之後,中央出臺了一個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若干決議。
民族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人民共同體,一般來說,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和心理認同方面都有共同特徵,有些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宗教起著重要作用。小結:如何認識”民族”定義1、政治民族與文化民族2、定義中的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3、政治因素與歷史、文化因素各種概念和定義,不過是我們從現實中抽象中來幫助我們理解和分析客觀世界的工具。第二節、文化的概念及特徵民族學的建立,一個後果就是產生了一個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的概念——“文化”。
民族學/人類學它為什麼有這麼樣大的學科滲透力和思想的穿透力。關鍵在於文化概念。給人的一個新的定義,“人是文化動物”。文化定義舉要1871到1951年間,文化較嚴格的定義有161個。英國民族學家愛德華·泰勒的《原始文化》,第一次對文化下了定義。文化……是一個複合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其他任何能力和習慣。文化的內容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文化的功能正向功能:認識功能;社會功能負向功能:非整合功能文化的變遷變遷的動力:進化論:生物有機過程,考慮生物特徵和基因遺傳;傳播論:外來文化的傳播為動力;環境論:自然或社會環境是動力;小結:變遷動力是複雜的體系。變遷的機制創新:發現和發明傳播:直接接觸、媒介接觸、刺激傳播涵化:替代、附加、整合、創新、喪失、抗拒革命第三節、西方主要的民族學派一、單線進化論或稱古典進化學派。主要觀點:1、人類社會也是由簡單到複雜、低級到高級的演化過程;2、人類社會千差萬別的區別,主要是它們的發展速度不同,因而處於社會的不同階段;3、19世紀的歐洲已經發展到最先進的地位,其餘的尚處於不同的早期階段。二、代表人物及觀點1、泰勒的貢獻:英國人類學之父;文化的整體定義;學科的研究方法:比較法,遺存法和統計法;遺存法:遺存,是儀式、習俗、觀點等,它們被習慣勢力從它們所屬的社會階段帶入一個新的社會階段,於是成為這個新文化由此進化而來的較古老文化的證據和實例。萬物有靈論的提出。萬物有靈論是一種相信某種神靈能夠使物體具有生命現象的信仰,即信仰所有物體都有神靈和未來的存在。亦譯“泛靈論”。2、摩爾根:一個易洛魁印第安部落的養子,其名意為“裂縫間的橋”。主要貢獻:親屬稱謂和家庭進化;考察美洲土著;學術名著《人類家庭的血親和姻親制度》、《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古代社會》。《古代社會》中的社會進化觀點蒙昧時代低級:以野果和堅果為食中級:食用魚類和用火高級:發明弓箭野蠻時代低級:陶器中級:動物的馴養(東半球)灌溉法種玉米和使用土坯、石塊修房(西半球)高級:使用鐵器文明時代:文字的發明與使用古典進化論的貢獻1、強調自然與社會相一致的整體觀。進化論顛倒了基督教神學人是由上帝創造、異教徒是迷途羔羊、野蠻人是退化的異類的觀點。認為原始人是當代人的祖先,為人類的平等提供了依據。2、心理一致、人性普同、制度進化、技術積累、社會變遷,現在仍是學科的共識。古典進化論的不足1、材料不堅實;2、任意拆分材料拼湊追求理論或適應自己的框架;3、教條主義,簡化社會文化現象。二、傳播論傳播論,是民族學繼進化論之後的第二個重要的理論流派。傳播(diffusion)或作擴散,與communication的內涵非常不同,後者指兩個主體之間的對話、交流、含在平等的意思;而前者則指的一個主體向外部的擴散。主要觀點1、傳播論把人類社會文化的變化歸因於物質文化和習得行為從一直起源社會散播到其他社會。2、反對進化論的獨立發明說和平行發展說,認為傳播是歷史發展過程的主要內容。文化采借多於發明。3、從傳播角度重構人類文化史。傳播學派的兩個變體:泛埃及說和文化圈說英國的泛埃及說,代表人物為史密斯和佩裏。史密斯認為埃及是全世界最早出現文明的地方,在世界其他地方發現的高級文化現象都是由古埃及傳播過去的.佩裏進一步認為:古埃及人是航海民族,為尋求金屬珍寶而四處航行,在找到寶物之地停留或定居,傳播了如美術、宗教等創造發明的文化現象,並與當地土著居民的文化相混合,形成形形色色的文化。
德奧的文化圈說
代表人物:德國的格雷布納、奧地利天主教神甫施密特格雷布納:不論地理相距遠近,只要發現兩者文化相類似,可視為文化傳播或采借的結果,可劃歸為某一文化圈。各民族文化的相同性,有“形的標準”和“量的標準”。無論其為單獨物品還是整個文化上有關聯的物品或文化中的某種活動或全部文化均可作為比較。只有少數幾個地區才能創造和發展文化,並形成中心文化圈,其他文化都是從這一中心傳播或借用而來的。傳播論對人類學的貢獻提出了收集民族志材料的系統方法強調地理環境的作用;傳播論的不足將分散的文化要素機械組合來解釋文化和重構文化中的作法;忽略了文化自身的結構。三、美國的歷史特殊論美國的博厄斯:反對古典進化論和傳播論的主要觀點。提出文化區分析法,基礎是文化獨立論和文化相對論文化最小單位為文化特質;同一功能的系列相關特質構成一個文化叢結(畜牧的多種工具);關係密切的叢結構成一個文化類型(畜牧型文化);相同的文化叢結和文化類型在一定的空間分佈形成文化帶(畜牧文化帶);相同的文化帶構成文化區。歷史特殊論主要觀點1、文化現象極其複雜,是人與社會各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每一種文化的形成都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各種因素對文化特性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2、民族學的研究單位應是整體性的文化。3、強調細膩的經驗調查和文化的整體關聯性。歷史特殊論的最大貢獻1、明確了文化相對論在民族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2、各民族的文化價值是平等的,不可用高低等級進行劃分。歷史特殊論的局限長於經驗歸納,資料收集;短於理論方法的總結四、法國社會學派代表人物:塗爾幹、莫斯該派常被稱為“社會學年鑒學派”。塗爾幹的作品《宗教生活的初級形式》《社會分工論》《自殺論》莫斯的作品《禮物》:初民社會根據什麼原則獲得禮物的回報?禮物交換的意義?主要觀點1、社會不是簡單個體的總和,而是他們結合的體系。社會現象只能依據對社會本身的研究來解釋。2、社會獨立於個體並大於個體之和,因而能對個體形成強制。3、社會強制力來源於無形而有力的集體意識和集體表像。宗教是社會的核心形式。4、可以對社會現象進行實證研究。五、功能論推動民族學進入現實主義時代,奠定了民族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盛行於30——50年代。代表人物:馬淩諾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馬淩諾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
馬淩諾夫斯基的觀點、貢獻與不足基本需要產生文化,文化滿足需要,就是所謂的功能。同時,產生了文化驅動力,進而導致相關制度的產生。貢獻:參與觀察法不足:不能解釋文化變遷和衝突;無法解釋文化差異。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結構功能論深受法國塗爾幹的影響:功能:是整體內的部分活動對於整體活動的貢獻。如生物的每個器官在該有機體的一般生命中扮演著某些角色一樣。一切文化現象都有特定功能。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研究方法強調用歸納法進行研究,以自然科學研究法去調查。拉德克利夫-布朗的不足研究對象局限於某個小群體或部落,視他們沒有歷史的孤立對象,忽視了外部世界對這些群體的影響;無法解釋社會變遷現象。功能學派的貢獻強調文化整體;從書齋走向田野,從歷史轉到現實,轉向當代社會的研究;確立了現代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典範。功能學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及作品埃文思—普裏查德:《阿贊德人的巫術、神諭和魔術》;《努爾人》。表達了社會衝突的觀念。利奇《緬甸高地的政治制度》:社會過程:社會文化是不斷變遷的,在這之中,個人的行動作用相當大。六、新進化論背景:世界大戰後,非西方民族捲入世界大體系,西方國家的人們經歷了社會、文化危機,人們對未來重新思考。什麼是“新進化論”?一些民族學家提出修正、改進的文化進化學說。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柴爾德;美國的懷特、斯圖爾德,塞維斯、薩林斯等。柴爾德的觀點《人創造了自己》:考古學上的石器、青銅、鐵器時代;以及一之相應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化的三段說。試圖將摩爾根的進化論中的“蒙昧”、“野蠻”等民族中心主義色彩濃厚的描述中解脫出來。試圖樹立唯物主義的文化進化史觀。懷特的文化進化標準摩爾根:以食物和生產工具作為進化的標誌和衡量尺度;懷特的《文化的進化》:能量的獲取來作為文化進化的標準。文化的進步:每人每年利用能量的增長或利用能量的技術效率的提高。文化發展的公式:C=E·T。C=culture,E=energy,T=technology.斯圖爾德的觀點多線進化論;文化生態學:文化與生態環境不可分離,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互為因果。塞維斯的進化鏈根據社會組織複雜的程度將文化進化劃分為五階段:隊群、部落、酋邦、國家、工業社會。新進化論的要點1、引入了自然科學的概念和方法;2、文化變遷的動力上,古典進化論認為進化是由人類的心智決定的;新進論則從文化中的廣泛領域去討論,比如物質文化、能量、生態、遺傳等因素進行深入討論;3、強調文化進化的多線性和特殊性;4、重視具體的民族文化變遷的研究。七、結構主義代表人物:列維—斯特勞斯主要觀點:1、人有分類的天性;2、人是按照二元對立規則去尋找事物之間的區別性特徵;3、文化是符號體系;4、結構有深淺兩個層次,深層結構反映了人類的普同心性。八、象徵人類學將文化看成象徵符號加以探討的研究路數。代表人物:格爾茲、維克多—特納、道格拉斯維克多—特納的觀點強調特號的實用意義,即符號的用途,符號到底是如何在社會過程中作為積極力量來起作用的。代表作《儀式過程》。道格拉斯的觀點強調象徵與社會;代表作《潔淨與危險》對人類文化中的分類體系及象徵意義進行研究。一、導論:田野調查及相關知識1、田野調查(fieldwork),產生在西方現代學術界,指學者生活在異文化或本民族文化的研究對象群體中所進行的調查研究工作。又譯為田野考察、現場調查、實地調查。田野調查在民族學裏卻得到了完全不同意義上的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田野調查的經驗性調查的特徵:1、學會當地語言;
2、不少於一個年度週期的居住時間;
3、參與觀察,即調查者不僅僅是旁觀的記錄者,而是長時間和地方人民生活在一起,參加田野點上所有日常生活與社會活動。
田野調查方法(一)一、調查課題的選擇二、調查方案和調查提綱的擬定三、調查前的準備工作四、調查的開始五、如何接近人民及選擇報告人六、關於學習語言七、關於參與觀察八、關於訪問九、材料的記錄和核實十一、實物標本的收集十二、調查成果的整理公佈和存檔如何進行田野調查沒有一個人能夠簡單、明瞭而又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英國人類學家埃文思·普裏查德在開始田野調查之前,曾向他同時代的著名人類學家請教田野調查的方法。美國保羅·雷林:“沒有一個人非常清楚田野調查該怎麼做。”英國E·韋斯特馬克:“與提供情況者的交談不要超過二十分鐘,因為,即使你有充裕的時間,他卻沒有。”哈登:“這非常簡單,只要一個人不論什麼時候的舉動都像紳士一樣。”著名埃及學專家弗林德斯·皮特裏:“不要因喝髒水而焦慮,很快就會適應的。”他的老師C·G·塞利格曼:“每晚服十粒奎寧,不要接近婦女。”馬林諾夫斯基對他說:"不要太傻"。
一、調查課題的選擇(一)田野調查的選擇分三大類型:1、全面調查,對一個小型社區進行全面的詳細的調查,2、問題調查,進行專題調查,進行理論思考,或是關注解決現實問題。3、過程調查。20世紀30年代前,全面調查流行,而後,從事問題調查和過程調查多了起來。調查課題的選擇(二)確定調查課題和對象是一個過程,首先要進行的就是在以上三類中進行選擇。起初,需要掌握前人對該地區、相關內容的主要研究成果。然後,要對在該地區工作的可行性有所瞭解,包括健康、安全、許可、調查是否恰當等內容。二、調查方案和提綱的擬定
方案主要內容:1、選擇調查地點和對象的理由、調查時間和預計的長度;2、調查課題及其理論意義或現實意義;3、前期準備和具備的條件;4、如何進行調查。三、調查前的準備工作(一)1、瞭解所去地區的地理情況,如該地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交通情況、物品供應等等。2、掌握前人調查研究成果。調查前的準備工作(二)3、調查隊伍的組成基本原則:根據課題性質決定;由一個有經驗的人類學家為領導;調查中最好有女性,便於調查婚姻或與婦女有關的問題。調查前的準備工作(三)4、裝備、物品的購置:這應根據調查地點的情況及時間長短而定。調查前的準備工作(四)1、如何進入田野調查點:一種方式是通過正式的行政體制進入,層層介紹。另一種是非正式的管道進入。田野調查前的準備工作(五)充分預料困難:吃什麼,住哪兒,語言交流、地方疾病、生活習慣的適應等等。四、田野調查的開始(一)1、選點和安排生活:選擇好調查的區域之後,還要確定自己的住宿問題。這個問題也關係到田野調查的成功與否。田野調查的開始(二)2、說明來意:儘快表明自己的身份,讓公眾瞭解你的來意,必要時可以出示相關的證件。避免因為誤碼解而導致當地人誤解。如何用通俗的、符合當地人語言習慣的話語來介紹,說明來意。而避免用學術語言或書生腔。田野調查的開始(三)3、熟悉環境。對自己所住的村落或社區,要儘快作一番考察,弄清位置的內外佈局。最好能畫一張草圖:標明自己住處、主要的區域、居民區、商店、學校、宗教建築、及河流、森林及內外交通情況。此外,要迅速熟悉當地的一些重要地禁忌、禁地、語言忌諱、問候方式及重要禮俗。田野調查的開始(四)4、到當地查閱、收集相關資料。這主要指的是除了當地而外,其他地方不能看到地資料。包括地方政府檔案、統計資料,基本情況等等,還有當地的家譜、當地人收集的民間文學,等等。在別人同意的前提下,應擇要複製。五、田野調查方法一、參與觀察法;二、訪談法;參與觀察法包括參與和觀察兩個內容。首先要注意調整心態,注意形象。剛到調查點的最初幾天、甚至幾個月,調查者會感到是村裏的“白癡”,或處於被村民暗中盯梢、反觀察的尷尬局面中。注意按照對象的時間表,隨著對象的行動節奏,安排調查活動。最好的方式,就是與調查的文化群體進行社會互動,使雙方進入一種自然交流的狀態。訪談法通過向調查對象提問或與之交談的方式來獲取資料。訪談對象,就常被稱為報導人。人類學家通過關鍵報導人來瞭解、研究社會。如何進行訪談訪談可以分為正式與非正式兩種。正式訪談可分為結構性訪談、非結構訪談和個人深度訪談。訪談的基本原則1、讓人明白來意,征得他人同意;2、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和計畫,保持一定靈活性;3、問題簡單準確,讓人易於理解和回答;4、訪談過程可先簡後難,從描述性問題入手,深入到解釋性問題;5、鼓勵對方用本地的概念和術語或分類原則;6、訪談中,少提示,少說多聽,訪談中表達調查才的興趣,鼓勵報導人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針對主題和調查者的興趣,盡可能談論報導人的觀點;7、一次訪談時間不宜過長,要靈活把握;8、在語言、表情、態度上要處處表現出對別人的尊重和關注,要注意訪談場合,尊重和遵守文化禁忌。六、材料的記錄1、影視記錄。圖片和音視頻。(派生出影視人類學、媒體人類學的分支學科)2、文字記錄:筆記,記錄報導人的談話、行為、調查者的相關看法;實錄:在參與觀察中記錄的重大事項的詳細進程和細節;原文:重要人物的口述自傳日記:調查者每天個人的生活和工作情況、印象和感想。七、材料的整理原則1、取捨原則:根據自己的調查目的,以及自己所用的理論方法,對所有的材料進行選擇;2、正確處理田野事實材料與理論敘述間的關係原則;3、妥善保存原則,方便存儲,查閱和傳播。一、民族學的引進和初步開展1、1903年,京師大學堂出版了《民種學》,是國內最早翻譯的西方民族學著作,本書作為京師大學堂人種學課程的教材和參考書。2、1926年,蔡元培《一般》雜誌上發表《說民族學》,對中國民族學的創立有重要影響。3、獨立學術機構的成立: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代表人物:傅斯年、顧頡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代表人物史祿國、李濟.4、民族學田野調查的啟動:1928年,中山大學的民俗學調查嘗試:鐘敬文調查到廣州的瑤族;1928年,楊成志1年零8個月的雲南調查;川邊調查:1928年,黎光明對阿壩地區的調查5、國外學術的譯介和學習吳文藻、楊堃等人對西方民族學的介紹。費孝通、林耀華等到海外求學。二、抗戰時及戰後的民族學1、西南研究:雲南:中研院史語所:昆明北郊龍泉鎮;後到四川李莊。西南聯大:陶雲逵到玉溪、峨山,新平、元江調查;雲南大學:呈貢魁閣時期,張之毅、田汝康、兼職:林耀華、李有義、許烺光、瞿同祖、胡慶鈞等。四川:成都華西壩:以民族與邊疆為內容的雜誌徐益棠、李安宅重慶:《邊政公論》西部其他地區:貴州:吳澤霖的苗族調查新疆:西北大學:邊政問題:“新疆十四個民族”、“新疆中蘇國界問題”等。2、田野調查的大規模開展邊疆族群的研究:西南邊疆教育,川康,康昌、青康旅行團,李安宅的藏傳佛教研究吳文藻的西北民族調查:川康文化考察:馮漢驥、徐益棠、於式玉、任乃強、林耀華、馬長壽涼山彝族研究:林耀華,馬長壽3、重要成果淩純聲《湘西苗族考察報告》費孝通《雲南三村》許烺光《祖蔭下》林耀華《涼山夷家》、《川康北界的嘉絨土司》徐益棠《雷波小涼山之羅民》田汝康《芒市邊民的擺》三、新中國成立與學科新定位1、院系調整與學科調整:民族研究2、蘇聯模式的影響人類學分民族學、語言學、考古學及(體質)人類學四支,並作為獨立學科發展。3、蘇聯的理論影響原始社會研究;經濟文化類型;“民族”的界定與識別;主要工作1、中國的民族識別:1950—1954年,啟動,少數民族達38個1954—1965年,深入,少數民族達54個1978年,恢復,1979年,基諾族識別為單一民族,民族識別工作基本結束,少數民族達55。民族識別的目的對國內民族情況不清;為制定民族政策。民族識別的依據客觀標準:靈活運用史達林的民族定義當地人的主觀選擇。2、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和語言調查1956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事務委員會組織進行“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以瞭解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形態。包括社會形態為核心的前期田野調查和以編寫史志叢書為核心的調查研究。最後形成了“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中國少數民族簡史、中國少數民族簡志、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語言調查,從20世紀50年代到今天,一直都在開展。總的成就:積累資料,培養人才。四、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科重建1980年,中國民族學研究會成立;1981年,中山大學複辦人類學;1983年,中央民族大學成立民族學系;1986年,格勒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培養的第一位人類學博士,在中山大學畢業。前十年,缺少支持;20世紀90年代後,人氣漸旺。1995年後,新一代學者成長起來。20世紀末,滲透到其他學科。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重要標誌之一,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徵之一;當前學術界流行的世界民族分類體系,從本質上講,是建立在語言譜系分類法的基礎上。語言譜系分類與民族分類民族分類是將世界各地民族按其接近程度進行劃分;鑒於語言的相似之處,民族學家按民族語言接近的原則將民族進行分類,稱為民族語言學分類方法。我國的民族分類中國56個民族分屬五個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亞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南島)語系和印歐語系。漢藏語系:華北、西北、東北、西南和中東南絕大部分地區;阿爾泰語系:東北、西北地區;印歐語系:新疆西部;南亞語系:雲南邊地;南島語系:臺灣。一、語言的產生語言的產生與人類起源與進化密切相關;人類對於語言產生的解釋:經歷了神話、生理和心理學、社會學及古人類學幾個階段;起源之一:神話說《聖經》:上帝造人及語言;“通天塔”與人類語言各異;起源之二:生理和心理說擬聲說;感歎說;勞動呼號說;歌唱說;遊戲說。以上諸說的理論基礎:人生而有情,情發而為聲,聲即是言,言為心聲。起源三:社會學的解釋“公約論”;口形論;手勢論;共同特點:語言出自人們對約定俗成的手勢或身體姿勢,由姿勢發展成有聲符號。點頭=肯定;搖頭=否定;起源說之四:古人類學人體機制與語言的產生:1、直接姿勢的確立:55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時期人已基本直立;2、大腦語言中樞的形成和發展;3、發音器官的完善。二、語言與民族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徵之一:1、語言是民族認同與區分的重要標誌;索緒爾:語言學同民族學關係很密切。語言史同種族史和文化史之間存在多種關係。這兩種總是混雜在一起的,彼此之間有多種的相互關照。……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常會在它的語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構成民族的正是語言。例:猶太人在2000年的時間裏散居於世界各地,成員保持著以希伯來語為核心的民族語言——意第緒語,成為保持民族認同的有力手段。2、語言中體現了民族的特性。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德國卡爾·威廉·馮·洪堡特(Karl
WilhelmVonHumbolat)語言是人類最古老的紀念碑。”意思即人類社會的歷史、文化都存在於語言之中。——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GottfriedWilhemLeibniz)3、語言中的民族社會生活英語中的fireplace(壁爐)\drawing-room(休憩室),反映了英國人家庭的房屋設施;漢語中的“家”。語言反映了民族的物質文化生活方式與環境。(選擇性注意)例哈薩克語中關於羊、馬、牛、駱駝等因性別、年齡不同而冠以專用的名稱,關於蔬菜的詞就少;景頗語中,“砍”的動作有特別豐富的詞,如砍、砍伐、平砍、橫砍、斜砍、齊根砍,等等;對旱地也有多種分類方式,如,正在耕的地、熟荒地、丟荒地、種了一年後丟荒地,等等。4、語言與民族文化與觀念語言中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觀念。例雲南昆明的彝族:妻子稱為“穿針婆”,直譯為“針穿母”;高黎貢山的獨龍族稱結婚為“買女人”;麗江納西語中的“夫妻”直譯為漢語為“妻夫”、“男女”為“女男”;在這種語言中,“男”與“小”是同義詞,“母”與“大”是同義詞。漢字的“安”?《說文》“靜也,從女在宀下”。5、語言與民族交往語言的借用、外來詞匯的進入,可以看到各民族的文化接觸和民族關係。漢語裏,漢代來自匈奴和西域的辭彙有:駱駝、猩猩、琵琶(匈奴)、葡萄、石榴、玻璃、苜蓿、菠羅、獅子(西域)例:藏語中的部分借詞與漢藏民族交往藏語中“滑石”讀為hasig,把玉石讀作“yu-si”,鐘乳石稱為grun-ru-si.表明這三個字不是同時代借用過去的。“筆”在藏語中讀為“pir”,這恰是古漢語很精確的對音,可以通過讀音反推出毛筆傳入西藏的大致時間。(至晚在七世紀)6、語言與民族歷史地名在辭彙中有較大的穩定性,地名在不同民族所使用;或者是民族遷移後,對地方重新命名,考證地名的來源能夠幫助我們推測古代民族的分佈、遷移及民族間的相互接觸情形。現代壯族聚居在廣西中部和西部,其古代分佈呢?兩廣壯語中最常見地名冠首字是:那、板、百、南等,它們的含義依次是“田、村、河口、水”。通過現代壯族聚居區與鄰近地區的地名比較,表明使用壯語的地方還包括四川、貴州、湖南三省的南部,同類地名在越南、老撾、泰國和緬甸的北部也有不少。雲南南部有個地方叫“磨黑”,是鹽礦。現為漢族居住。但漢族從不以“磨黑”稱鹽礦。而傣族則稱鹽礦為“磨黑”,表明歷史上這裏曾是傣族居住的地方。
例:地名與民族的遷移雲南那卡箐河,那卡為壯語成分,箐為苗族成分,河為漢語成分,表明此地先有壯人,後有苗,最後有漢人。許多民族喪葬儀式中的“送魂”,一般都要通過地名的回溯,去追溯民族可能的來源。許多民族的民間文學中,往往有對該民族遷移過程的描述,比如哈尼族。例:東幹文與東幹人的歷史他們將帶到中亞地區的漢語西北方言拼音化,使用38個斯拉夫字母拼寫東幹語。他們把飛機叫“鐵風箏”,把火柴叫“洋火”,把女孩叫“女子”或“女娃”,把村幹部叫“幫辦”等。(100多年前清代的西安方言)一、民族1、西方學界的“民族”:Nation,nationality,ethnicity,ethnicgroup,race,都可翻譯成為“民族”;中文中“民族”一詞難於涵蓋如此眾多的意義。Nation,NationalityNation,來源於拉丁文“natio”,原初意義為“種族”、“種”、出身或血緣紐帶;13世紀晚期,Nation的主要含義是與出生地、籍貫相關的血緣團體。古羅馬人用“natio”稱呼按籍貫聚居在羅馬城中的外國人。Nation由地緣、血緣向國家、人民、主權相聯系的概念演變過程這一過程,至今仍然沒有較清晰的答案。16世紀早期的英國,用來指稱教會議會精英派別的Nation, 含義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開始指代國家的人民(people)。Nation的現代含義,作為一個與人民、國家、主權密切聯繫的政治概念,在由18世紀法國大革命開啟的歷史新時期中得豐富和發展。一戰之前,Nation的使用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美國的易洛魁人聯盟被稱為6個“Nations”組成;19世紀晚期的英國,Nation仍不時用作race的同義詞。俄語中,“民族”同樣具有“種族”、“宗教”的含義。二戰後,Nation專指國家,其具有民族和國家雙重屬性的含義得到廣泛認可。Nationality作為Nation的衍生詞,具有國籍的含義,亦作為民族來使用,這個民族是指具有國家組織的民族。ethnicity,ethnicgroupEthnic,源於希臘文“ethnos”的形容詞“ethnikos”,14世紀時吸進英語辭彙,原意義是“非基督教的”、“非猶太教的”和“異教的”;ethnicity,ethnicgroup是相對較新的;20世紀60年代出現在普通英語辭典裏。據考證,ethnicgroup是為了與race相區別的,前者是研究人類文化差異所用的,後者是研究人類體質的變異所用的概念。Race這是生物學意義來看的,主要用來區分人類生理特徵和遺傳特質差異的概念。人類不同種族間的相互通婚以及人們在區分種族時的主觀性,使得種族的界限並不是涇渭分明,對種族的分類通常模糊不清,並與各種社會、族群因素交織。二、種族與民族的關係種族主要是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物科學研究的對象,民族則指的是人類的社會文化群體,這主要是社會科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研究的對象。理論上講,一個種族或種族類型包含了若干民族,或者是一個民族中包含了若干個種族。種族主義源於近代歐洲.種族主義將人的體質與人的個性、智力、文化之間有因果關係,並認為一些種族天生就比其他種族優越,而這種優劣之分還可以遺傳,不僅是體質,而且還包括文化特質。種族主義在現時代的表現:種族偏見、歧視和隔離;20世紀70年代後,種族一詞在公眾及研究中變得非常敏感。全球性的種族隔離世界社會的實際結構:1、主要由白人組成的少數人口處於富裕的一端,而主要由有色人種組成的多數人口處於貧窮一端;2、兩個群體的社會整合,因膚色、經濟地位、政治界限和其他因素的存在而極端困難;3、經濟又是相互依賴;4、白人組成的、富裕的少數人口所擁有的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權力,大得不成比例。民族與地域環境的關係人類的社會文化特點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一直是民族學關注的中心問題之一。民族與地域環境的關係大體有兩種觀點:一、決定論:環境決定論或文化決定論;例:希波克拉底的體液決定人的體質和個性。柏拉圖、亞裏斯多德r氣候與政體;代表學派:人類地理學或稱文化地理學。二、互動觀點:民族文化與環境之間,是對話關係,互動關係,兩者的重要性要因時因地而論。代表學派:美國斯圖爾德的文化生態學;美國馬文·哈裏斯的文化唯物論。例:坎爾井社會區域的特點水權重於土地權;村落長條形;地主(水主)住宅在出水口附近,其餘住戶的社會地位高低按水口遠近排列;村落居民的社會地位劃分與井有關系;習慣法和習俗,也與井有關;坎爾井的減少與當地社會組織和傳統文化的影響。一、生態環境的含義生態環境,不僅包括自然地理條件,即不僅指地形、氣候、水文等條件,還包括植被情況、動植物的種群和結構,人類居住及其活動情況,文化的接觸和交流,以及上述諸因素的互動現象。二、文化適應的對象不同地區的環境確實限制了生物的種類,從而也限制了人類的活動;但解釋不了為何在相似或相近的環境,人們會採取完全不同的方式,或者在不同的區域採取相同的方式。生態環境與文化適應相似的環境可能產生差異性:例:吐魯番地區:維族善經商,漢族善種地,文化特點不同;鄯善縣達朗坎鄉英坎大隊:維族918人,漢族491人,外出經商125人,維族110人,漢族15人。維族是世居於此的農民,漢族是1958年從江蘇省遷來的青年,他們並不會務農,是在當地維族老人的指導下學會種地的。為什麼維族農民比漢族農民更喜好和善於經商?(一)對資源的適應任何環境對於供養生物的能力都的限度,這稱為供養力。供養力的大小取決於食物資源的數量和品質。例:非洲博茨瓦納卡拉哈裏沙漠的居民改變社會組織適應環境。100平方英里只能維持41人;水穴間距離100平方英里;每穴正常時一年僅供30人飲用。當地居民以小群居住,而無法形成固定社會組織;例:美洲印第安人對主食玉米的適應:玉米與堿及營養成分的關係:人類學家對51個部落的調查,印第安人在調製食物的過程中,得到糾正。中美:磨玉米粉前用石灰煮;北美:草木灰。(二)對其他人群的適應任何一個社會不會孤獨存在,都與周圍社會有著或友好、交換或敵對、競爭的關係。例:漢藏之間的茶馬貿易與適應環境;藏北與南亞的鹽糧交換;古代從事畜牧的彝族先民與從事農耕的濮人先民綿延數百年的戰爭;個案:馬來西亞砂勞越第四區Baram河流域的民族、生態與交換關係Baram最上游高山的Punan族,山田燒墾和上山打獵;中下游居住的則有Kayan和Kenyah兩族,最下游則是典型的馬來人(Malays),他們是依河邊或海岸而居;最後是居住於市鎮內,大都業商的華僑。明中期後,華人最喜歡最上游高山上的燕窩,只有Punan人能采,並成為當地男人的生計方式,Kayan和Kenyah人作中間人,與最上面的Punan人形成主雇關係,與下游馬來人形成親戚夥伴關係。Kayan和Kenyah人從馬來人手中取到瓷器、錢器及珍貴金銀珠玉飾品,馬來人將燕窩賣給華僑。Punan燕窩Kayan和KenyahMalays華人Baram河城市下游瓷器、錢器及珍貴金銀珠玉三、生態與我國的民族文化民族學所提供的人類生存文化類型主要有:狩獵、採集類型、斯威頓耕作類型(刀耕火種)、畜牧類型、農業類型、工業文明類型;北方和西北遊牧兼事漁獵文化區:北方草原的蒙古族,哈薩克族、部分藏族和裕固等民族,儘管服飾、帳幕等的形式各有特點,宗教也有所不同,但都具有畜牧文化的共性。黃河中下游旱地農業文化區中,中游以仰紹文化及河南龍山文化為代表,後來發展為夏文化。下游以青蓮崗文化、大汶口文化及山東龍山文化為代表,後來的發展應為商文化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越文化。居住環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分佈在平原低地和靠近江河湖海、水道縱橫的地區,甚至居住在山區和雲貴高原上的越人,也沿著較低平的河谷平壩居住,創造出相應的文化類型—稻作文化。南方尚有山地耕獵文化區,包括部分滇黔山區、湘桂山區及武夷山區的苗、瑤、舍等民族,墾殖山田,輔以狩獵,部分低平地區間種水稻,創造出獨特的文化。康藏高原,農作及畜牧文化區,以藏族為主創造出獨特的藏文化。西北則有經河西走廊至准噶爾和塔里木兩大盆地邊緣的綠洲的人工灌溉農業區兼事養牲業文化。西南山地火耕旱地農作兼事狩獵的文化區,海南島五指山區的黎族和臺灣的高山族,也都有各自特有的文化創造。四、生態與民族社會發展的教訓內蒙古:適宜胡麻、甜菜,改種小麥;西藏:適宜青稞、豌豆、油菜;後來強調小麥,甚至冬小麥;甘肅:以夏糧的小麥為主,後大量種玉米和高粱;南方的民族地區:推廣雙季稻;北方牧區:“牧民不吃虧心糧”,草原開荒與沙化;西南林區:砍伐天然林。五、生產環境與生產方式:遊牧不同環境中的人類如何以不同方式維持自身生存。依據生存所需食物和基本生活資料的不同途徑,分為遊獵(打獵、採集)、遊耕(刀耕火種)、遊牧和精耕農業等,並認為這些生計方式是不同族群對於各類生態環境文化適應的成果。而這種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也帶來了不同的社會文化關係。現象:一般人的理解,遊牧生產,相對於定居的農業而言,是相當落後的,是要逐步淘汰的生產方式。遊獵遊獵:包括捕獵和採集。1萬年前,曾廣泛存在於南極大陸之外的整個世界;20世紀初,此種生活方式瀕臨絕境。遊耕俗稱“刀耕火種”。刀砍而非用刀耕作。這長期被指責為浪費土地和“不經濟”的落後習俗。這些都需要重新評價。民族學的調查表明,這是人類適應熱帶和亞熱事業林地生態環境的最佳產食方式之一,它可以避免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中因單一固定種植所帶來的水土流失,病害、土壤退化等問題。思考:如何評價當代遊獵民族的生產方式當代遊獵民族並不是智力低下或停滯不前的民族,他們的古老生產方式仍能適應環境。流動性;低能量的收支:當代一袋土豆=製造肥料+農藥+耕地+施肥+除草+收穫+運輸;狩獵:能量=蘊藏於他們肌肉中的能量。多種資源的利用
一種資源的過度利用例:非洲南部布須曼人感染生病少,寄生蟲少,消化不良少,無現代人久坐不動,過量脂肪,精煉食物引起的疾病。中國遊獵的鄂倫春人(20世紀初)的定居化、農業開發、“水濕地”改造、“禁獵轉產”,由於轉變速度太快,獵民沒有心理準備和技術準備,文化中斷現象頻生,不同達成新的文化適應,於是該族中酗酒和非正常死亡等社會問題很嚴重。一、物質文化概念物質文化是民族學研究中提出的概念,主要表現為“技術”文化,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映,它包括人類在生產、生活及精神活動中所採用的一切物質手段和全部物質成果。二、物質文化的內容1、生計方式與生計類型2、生產工具和技術文化3、飲食文化4、交換與商業文化5、服飾文化6、交通與文化行為7、建築與居住格局物質文化與進化論的思想密切相關。同時,在進化論和唯物主義思想影響下,物質文化在社會主義國家得到重視。蘇聯曾將“考古學”改為“物質文化史”。三、理解物質文化的幾種視角民族學的視野:物品作為物質器物(歷史、質地、製作與功能)、物品作為符號和象徵物;物品裏的文化意義。例一:衣服的分析衣服表現為具體的衣料、樣式、花色、搭配等特質的外在內容,它們服務於衣服一系列功能。對人的功能:保暖、性別、地位;對社會而言,技術和商業行為。保暖:物品;性別:象徵;服裝:身份與等級:社會意義。例二:服飾與禮儀制度:“五服”斬缞:極粗生麻布為喪服,不縫衣旁及下邊。齊缞:用次等粗生麻布,縫衣旁及下邊。大功:用粗熟布為喪服。小功:用稍粗熟布為喪服。緦麻:用稍細熟布為喪服。袒絻: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親屬為袒免親,袒是露左臂,絻是用布從項中向前交於額上,又後繞於髻。
例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西双版纳──晶莹剔透的“绿宝石”》听课评课记录
- 小学二年级口算练习题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口算练习题一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听评课记录5.3.1 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
- 七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 商业营销策划项目合作协议书范本
- 建筑智能化工程框架合作协议书范本
- 商用精装房屋租赁协议书范本
- 锅炉及附属供热设备安装施工合同范本
- 汽车挂靠租赁协议书范本
- 九宫数独200题(附答案全)
- 中考数学试题(含答案)共12套
- 健康养生,快乐生活课件
-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新商业、新链接、新物流》配套教学课件
- 物联网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表
- MDD指令附录一 基本要求检查表2013版
- 骆驼祥子1一24章批注
-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2021年胃肠外科规培出科考试试题及答案
- 人美版高中美术选修:《绘画》全册课件【优质课件】
- FANUC数控系统面板介绍与编程操作参考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