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讲义(部编版) 记叙文之小说(一)(学生版+教师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讲义(部编版) 记叙文之小说(一)(学生版+教师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讲义(部编版) 记叙文之小说(一)(学生版+教师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讲义(部编版) 记叙文之小说(一)(学生版+教师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讲义(部编版) 记叙文之小说(一)(学生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讲义(部编版)记叙文之小说(一)(学生版+教师版)第一讲记叙文阅读之小说(一)

【知识梳理】

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一、情节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情节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在……情况下+谁(主人公)做了什么+有什么结果

题型(二):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提问方式:经常以“箭头”或“表格”的形式来呈现。

例如:根据提示,填充横线。(4分)

___→突遇暴雪→→发现黑点→→发现村庄

2.答题思路:

(1)根据___题干______和___提示句段落_________,确定___段落范围。

(2)注意____字数_______、_____词性______。

(3)注意____人称视角________的限制(谁做主语),注意有没有___人称___的省略。

题型(三):小说情节的作用

【情节角度】1.写出……情节

2.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3.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引发读者思考

6.呼应标题/开头/结尾/中间某情节

【人物角度】7.塑造人物……形象

【手法角度】8.运用了……手法+表达效果

【主旨角度】9.点明了……主旨

题型(四):插叙的作用。

1.补充插入……情节,

2.交代上文……原因

3.为下文……作铺垫\形成对比,推动情节发展

4.补充人物……形象

5.突出……主题

6.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二、人物

题型(一):人物形象概括

1.如何找全人物性格?

①从头到尾,找原文中写这个人物的形容词。圈出来

②每读完一个段落\一个行为,就概括出目标人物的一个特点(大胆概括)

③根据文章要表达的主旨,想一想人物最重要的特点\品质是什么

2.答题格式:

①形容词+相关情节概括

②必须写小标号

③联系文章内容,要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出相关情节,不可以直接引用原文内容,或者写自然段序号。

题型(二):如何判定文章中谁是主人公

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区分方法:

①篇幅长短

②题目提示

③最直接体现中心主旨(决定性)

题型(三):人称的作用

【第三人称】

1.不受时空限制

2.客观冷静

3.便于叙事、议论

【第一人称】

1.便于抒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抒发了……感情。

2.“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3.次要人物我来衬托主要人物的……品质,突出文章……主题

【第二人称】

1.便于抒情和情感交流,增强感染力

2.对非人类的写作对象用“你”,有拟人化作用

题型(四):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情节角度】1.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

2.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人物角度】3.塑造了本人……形象

4.衬托主人公……的形象

【环境角度】5.渲染……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

【主旨角度】6.点明……主旨

题型(五):两处加点词语有什么不同/人物心理有什么不同?

“双情法”:情节+情感

【活学活用】

例题一

小铁锤

张中杰

①“呯。”随着儿子猛烈地关上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下来。

②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的一身贼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

③“再不听话,我送你去当兵!”你咬牙切齿。

④“当兵就当兵!”儿子居然不屑一顾。

⑤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犹豫摇摆许久,你终于狠狠心,送高中毕业的儿子去当了兵。

⑥“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能翻过去?”听说新兵蛋子拉练最苦,你常常眼睛盯着天花板,彻夜无眠。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束。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了伙头兵。还有,他训练时因为紧张,手榴弹意外脱手,班长扑在他身上,受了点儿轻微伤。你听得汗毛直竖。当个伙头兵,能有什么出息?手弹爆炸威力很大,儿子真的没受伤?你焦虑不安,更加忧郁了。

⑦无尽的牵挂,促使你与丈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戈壁滩看望儿子。

⑧寒冬腊月,北风刺骨。你站在儿子面前时,儿子正在炊事班轧煤饼,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儿子高大了,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明显黑了瘦了,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你抚摸着儿子粗的手,心里隐隐作痛,又一次泪光闪烁。临走时你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换个岗位。

⑨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

⑩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壮年铁匠。胆小的你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见壮汉左手拉着呼呼作响的风箱,右手握着一把铁铲不断往蹿起的火苗上送煤块,红彤彤的杂铁块几欲烧成流质时,左手飞快地换了铁钳夹出来,右手早变戏法似的举起一把铁锤。有时他的儿子轮起大磅锤,与他的小锤形成黄金搭档,铿锵嘿呦,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

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乎乎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丢进水盆中“嗞啦”一声响,杂铁块竟神奇地变成了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

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邻家壮汉看你对打铁好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拃多长。学习疲倦时,你喜欢用这把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

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入大学,直到有了工作。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屉里。

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个月后,儿子的信来了。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伯,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你心里长出了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

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拥抱。儿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递到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原来,儿子利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

“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好奇。“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这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你惊喜地瞪大了眼睛。

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给你和丈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

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伤肋骨。儿子开车送舅舅去医院。舅舅让儿子坐车上等。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到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拍片、查结果,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

“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

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但最后,你幸福地笑了。泪眼蒙眬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

1.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过度的呵护不利于孩子成长:过多的管束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

2.“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前肥胖、懒惰,现在高大、结实,吃苦耐劳。

②原来性格叛逆,与父母对立,现在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孝顺谦和。

③之前任性、蛮横,现在明事理,守规矩,关爱他人。

④入伍前成绩平平得过且过,现在主动学习、努力进取、表现突出、事业有成。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3.“你”和“儿子”都在书信中引用了诗句,请说说他们各自的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你”引用《竹石》意在鼓励儿子要志向坚定,像竹子一样坚韧顽强地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儿子”引用诗句(《石灰吟》)的目的是向母亲表明自己有接受挑战和磨练的勇气和决心。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4.请简要分析文中10-13段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13段运用了插叙。

①借对打铁过程的描写,说明杂铁块只有经过不断锤炼才能最终成器的道理。

②交代小铁锤的来历和它在“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③为下文写“你”用小铁锤鼓励儿子及儿子之后的变化做铺垫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5.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你”是主人公。

①小说用大量文字描写“你”在儿子成长过程中,教育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展现出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你”对儿子深沉的爱,塑造了一个“当代母亲”的典型形象。

②“你”见证了儿子由叛逆、幼稚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你”承受煎熬,学会反思,学会鼓励,实现了自我蜕变,引发读者对母爱的思考。

【示例二】“儿子”是主人公。

①小说用大量笔墨叙写“儿予”的变化,展现了“儿子”的成长历和蜕变的过程,望造了一个经过磨砺快速成长的独生子女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②小说通过“儿子”从青春叛逆到懂事明理的蜕变故事,表现了孩子需要在锤炼磨砺中成长的主题,引发读者对独生子女成长问题的思考。

【示例三】“你”和“儿子”都是主人公。

①“你”与“儿子”关系的转变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你”和“儿子”都在“小铁锤”的激励和鼓舞中获得成长,表现了当代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都需要经受磨砺才能成长的主题。

②“你”和“儿子”之间的故事引发读者对亲子关系和教育方式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例题二

春夜奇遇

汤素兰

①为给父亲扫墓,小林医生在清明节前一天回到了大山里的老家。父亲老林是乡村医生,在家里开了一家小小的“林氏诊所”。现在父亲过世七八年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还挂在院门外的墙上。七八年的风吹雨淋,铜牌上有的地方生了铜锈,有点暗淡了。

②小林每打开一道门、推开一扇窗,就好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小时候,父亲总是忙,白天给人看病,晚上也常常要接诊或者出诊。他记得,西厢的房子,外间是药房,里间的门大多数时候还挂着锁,父亲叮嘱他不要随便进去。有一天下午天快黑的时候,小林等父亲走远,便偷偷取出钥匙打开了里间的门。在昏暗中,小林看见一只长得像小鹿一样的动物,脑袋和一只眼睛包着棉纱、扎着绷带。小林打开门的时候,那个动物显然受了惊吓,发出一声响亮的叫声,一头撞翻小林,逃走了。父亲去世几天后,小林终于再次将这间神秘的房子打开,发现父亲竟然在这间昏暗的房子里装了无影灯,还有一张手术台,这让小林大吃了一惊。

③小林家的房子在村子西头最靠近大山的坡地上。西边靠山,只有上山的小路,并没有人来往。除了朝南的院门,父亲还在后院的西边院墙上开了一道小门,小门装了铜铃,铜铃上系着一根棕绳,棕绳一直拖到地上。小林不明白原因,他曾问过父亲:“拉铃不是得伸出手来吗?谁的个子会这么矮,矮到地上呢?”“以防万一吧。万一来的是个矮个子呢?”

④小林沿着山坡上的小路,朝父亲的墓地走去。一边走,一边在想:今年父亲的坟上,是不是又会有花环?来到父亲的墓地,小林果然又看见——不知道是谁,已经将一个用白梽木花和杨柳枝扎成的花环放在父亲墓碑前。父亲去世后,每一年清明节,小林都发现,总是有谁比他更早来给父亲扫墓。他一直不知道这个神秘的人是谁,但他很高兴看到父亲被人纪念。

⑤这一天,一场雨阻断了回城的路。小林只好在家里住一晚上。半夜里,小林好像听到丁零零的门铃声一直响个不停,小林迷迷糊糊地趿着拖鞋来到后院,打开小门。在朦胧的月光下面,他看见一只大穿山甲背着一只小穿山甲站在门口。大穿山甲看到小林,立即把两只前爪放在胸前,眼睛里流着泪,长长的嘴翕动着,急急忙忙地说话。小林竟然听懂了它的话:“啊,我家蜜宝有救了……”小林抬头看向屋后的大山,他分明感到在静寂的山岭间有无数双眼睛正在充满期待地注视着他,让他对自己能听懂穿山甲说话一点儿也不震惊。小林立即从车子后备厢里拿出急救箱,把穿山甲带到西厢里间。打开无影灯,给小穿山甲清理伤口,消毒,缝合。那只大穿山甲在手术台边上一边流泪,一边唠叨:“老獾爷爷还说,要是老林医生还在,这孩子或许还有救。当年黄麂的脑袋被猎枪打开花,还打瞎了一只眼睛,老林医生都将它救活了……”小林猛地一惊:“小时候看到的原来是黄麂呀!”穿山甲妈妈继续说:“每年清明节,它都代表我们大家去给老林医生上坟。”小林医生恍然大悟。手术结束后,他吩咐穿山甲妈妈:“回家以后要防止伤口感染,一周以后就可以拆线了。”“我到时再来找您,行吗?”穿山甲妈妈问。小林医生本能地点了点头。

⑥吃完早餐,小林便收拾好东西,发动了汽车。表婶问:“小林,你怕是要过年才回来了吧?”小林便说:“我下周末会回来呢。以后,我说不定每周末都回来。毕竟,开车也就两小时……”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大晴天,山下的溪涧里,茂密的春草染绿了溪水;山脚的水田里,成群的鸭鹅在尽情地嬉戏;山坡的松林中,无数的小鸟用婉转歌声赞美着融融的春光。当汽车快要驶出屋前的坡道、转入山坡下的村道时,从汽车后视镜里,小林看到一只小松鼠跳到院墙上,用尾巴擦着“林氏诊所”的铜牌,擦得铜牌在太阳下闪着铮亮的光。

1.本文的故事情节使用了铺垫和伏笔。请根据小说情节填空,完成下表。(3分)

铺垫或伏笔作用

①暗示老林救治动物。

家在村头,最靠近大山,西门无人来往。方便动物来去。

②为动物求治创造了条件

西厢里间有手术设备,小林是医生。③

【解析】

考查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①结合作用“暗示老林救治动物”可知,应找出能暗示老林救治动物的内容。结合文章第②段“有一天下午天快黑的时候,小林等父亲走远,便偷偷取出钥匙打开了里间的门。在昏暗中,小林看见一只长得像小鹿一样的动物,脑袋和一只眼睛包着棉纱、扎着绷带”,从“一只长得像小鹿一样的动物,脑袋和一只眼睛包着棉纱、扎着绷带”可看出这只长得像小鹿一样的动物被救治了,而结合第②段中的“他记得,西厢的房子,外间是药房,里间的门大多数时候还挂着锁,父亲叮嘱他不要随便进去”可知这是父亲锁着的房间,由此可暗示老林救治动物。据此可知此处应填逃走的黄麂包着棉纱、扎着绷带。

②结合文章第③段“父亲还在后院的西边院墙上开了一道小门,小门装了铜铃,铜铃上系着一根棕绳,棕绳一直拖到地上”和“以防万一吧。万一来的是个矮个子呢”为下文第⑤段“半夜里、小林好像听到丁零零的门铃声一直响个不停,小林迷迷糊糊地趿着拖鞋来到后院,打开小门。在朦胧的月光下面,他看见一只大穿山甲背着一只小穿山甲站在门口”做铺垫,正是因为地上的棕绳方便穿山甲拉门铃;此题中穿山甲深夜来到“林氏诊所”求救并得到教治,前文给这一情节做了铺垫,埋了伏笔;据此可知此处应填:后院西墙开小门,装门铃,系拖到地上的绳子。

③结合文章第②段“小林终于再次将这间神秘的房子打开,发现父亲竟然在这间昏暗的房子里装了无影灯,还有一张手术台,这让小林大吃了一惊”说明老林医生在自家西厢里间布置了手术设备,为下文第⑤段小林“把穿山甲带到西厢里间,打开无影灯,给小穿山甲清理伤口、消毒,缝合”做铺垫,说明是当年老林医生留下的手术设备为小林救治小穿山甲提供了医疗保障。据此分析,加以概括即可。据此可知此处应填:为穿山甲得到救治提供了医疗保障。

【答案】

1.①逃走的黄鹿包着棉纱、扎着绷带

②后院西墙开小门,装门铃,系拖到地上的绳子。

③为穿山甲得到救治提供了医疗保障。

2.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句话中“山下的溪洞里”“山脚的水田里”“山坡的松林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起到增强语言气势的节奏感的作用,表现了这里到处都呈现出春天的生机;“成群的鸭鹅在尽情地嬉戏”“无数的小鸟用宛转的歌声赞美着融融的春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鸭鹅”“小鸟”以人的特性,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这里的动物们以后又能得到救治的欢愉心情。

【答案】

2.①用排比句式充分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表达的气势和节奏感。

②用拟人手法赋予了动物以人的特性,生动形象。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山下的溪涧里,茂密的春草染绿了溪水;山脚的水田里,成群的鸭鹅在尽情地嬉戏;山坡的松林中,无数的小鸟用婉转歌声赞美着融融的春光。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查文章的首尾呼应。解答此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

结构上,首段“父亲老林是乡村医生,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小的‘林氏诊所’”和结尾段“小林看到一只小松鼠跳到院墙上,用尾巴擦着‘林氏诊所’的铜牌,他擦得铜牌在太阳下闪着铮亮的光”,都写到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小说结构完整;

内容上,小林医生回乡为父亲扫墓,引出了发生在此地的故事,老林医生“过世七八年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还挂在院门外的墙上。七八年的风吹雨淋,铜牌上有的地方生了铜锈,有点暗淡了”暗示“林氏诊所”已经七八年没有接待过病人了;小林救治完小穿山甲,在回去时对表婶说可能以后每周都会回来,“从汽车后视镜里,小林看到一只小松鼠跳到院墙上,用尾巴擦着‘林氏诊所’铜牌,擦得铜牌在太阳下闪着铮亮的光”则表明小林以后会回到“林氏诊所”,跟老林医生一样,救治这里的动物们,这是小林对父亲的诊所的继承,这也是文章的主题,由此可知还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答案】

①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

②首尾形成对比。开头写"林氏诊所"的铜牌"生了铜锈、有点暗淡",引出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也暗含着诊所传统的中断;结尾写"林氏诊所"的铜牌"闪众了着铮亮的光",凸显了小说主题,也预示着小林将继承诊所传统。

4.本文用了童话的手法,将动物拟人化,让动物能与人交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查拟人化写法的好处。拟人的写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采用拟人化写作手法,小林能与穿山甲对话,使得文章亦真亦幻,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小林与动物对话的方式,让人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动物的世界;把动物拟人化,第⑤段“啊,我家蜜宝有救了……”“他吩咐穿山甲妈妈:‘回家以后要防止伤口感染,一周以后就可以拆线了。’‘我到时再来找你,行吗?’穿山甲妈妈问。小林医生本能地点了点头”可知,通过小林与穿山甲对话,可以拉近小林与穿山甲的关系,引出下文小林救治小穿山甲的情节;把动物赋予人的特性,说明动物像人一样也是地球的主人,人类应与动物和谐相处,共同维护地球的生态文明,使地球成为人与动物共同的家园。

【答案】

①亦真亦幻,有趣味,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②形象地表达出人与动物之间平等友爱的关系,凸显小说的主题。

例题三

丑石

夏新祥

世人有玩邮票者、玩古董者、玩文字者。老墨和老白以玩石头为乐,因玩石头出名。

老墨和老白是一对挚友。

老墨开车到桃源茅草街去寻石,邀上了老白。

茅草街邻桃源境内沅水的一条支流。

河床很浅,清粼粼的水在石头间游走,时而高声喧哗,时而默不作声。石头遍布在河床里,大则似碗、碟、盘、笠,小则如卵、珠、米。其状无棱无角,乖巧圆滑。色多为白、黑,间以红、黄、蓝、绿、紫。

两人在小河的分叉处分手,各朝上游寻去。

到下午时,老墨只觅到几块可要可不要的石头,很有些沮丧。

老白却喜滋滋的。

你捡到好东西了?老墨问。

是个好东西。老白说。于是从背囊中取出一块石头,这石头大好比一个盘子,圆得像是用圆规画好后打磨而成。

老白把石头放进浅水里。石头乃玛瑙石,白色,质地像奶。润、绵、厚。不浮、不薄、不浅。其间黛黑的纹理,恰如国画大师勾点。一幅“独钓寒江”图浑然天成。

老墨看得有些呆了。

一路回城,老墨和老白都十分开心。老墨建议老白把石头养好后参加全国奇石展,定能获得大奖。

到城乡接合处,两人上了一趟厕所。老白出来时,看见老墨站在车边,脸都气黑了。老墨的车窗被人砸了!放在车里的两个包已经没了。

老墨报了警,警察二十分钟后赶到现场,拍照取证,录口供。

老墨把老白送到家,蔫蔫地去修车了。

两人一如既往地交流石头,提起那块丢失的“独钓寒江”石,不免摇头叹息一番。

两个月后的某一天,老白正在养石。老墨打电话给老白,老白,你过来看一下,我得到了一块石头,你肯定会惊奇。

老白立即打的到了老墨的“丑石斋”。

老白的确惊住了。

老墨说,老白,寻到这块石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惊呆了。

你在哪里得到的这块石头?

茅草街,就是我们上次寻石的那一条小河。老墨说。

世界上竟有如此相像的两块石头,这和双胞胎兄弟有区别吗!老白叹道。

老墨说,老白,这块石头让给你吧,就算你失而复得。

老白说,你舍得?

老墨说,你养我养都一样,你拿走吧。

老白就拿走了那块石头。他说,我肯定会拿它参展,一旦有了市价,我将把钱全部给你。

那块“独钓寒江”石果真得了大奖。专家评估,市价三十万。

老墨说,恭喜你,老白,你发了。

老白说,老墨,我说过的,我会兑现我的话。(A)

老墨说,老白,石头这东西,有价无市,要不你给二十万吧。老白就给了老墨二十万。

以后,两人一如既往地玩石。

有一次在河里寻石头时,老墨脚下一滑,掉进了一个深水潭。水底暗流涌动,老墨像被一只鳄鱼咬住,打了几个圈,就要被扯进潭底。将要没顶时,老墨喊,老白救我!

老墨最后被老白救了起来。老墨坐在岩石上,久久不发一言。

老墨已经七十岁了,要随儿子到深圳去定居。临行前,老墨把老白邀到家里喝酒,喝着喝着,老墨就哭了起来,泪水怎么都擦不干。老白说,老墨哥,可不兴太伤感啊!

老墨说,老弟,多谢你这么多年陪我玩儿,我对不起你。

老白说,别说那些话,我陪你玩,你不也在陪我玩吗?

老墨说,老弟,我这一屋的石头都送你吧!

老白说,你这些石头起码值二十万哪!我给你钱。(B)

老墨急了,老弟,别说钱,可千万别说钱!

其实,当年老白把“独钓寒江”石送展之前,要给石头换一个底座,老墨做的底座实在是太俗了。老白换底座时,发现石头的下面有一个丁字形口子,老白当时再一次惊住了。他在小河里寻得那块石头时,不小心掉在了地上,磕出了一个丁字形的口子,这口子和那口子竟然惊人地相似!

老白相信,老墨所说的对不起应该是“独钓寒江”石这事。

1.文中加点的两个“惊住了”的意思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个“惊住了”指的是老白感到非常惊奇,世间竟有如此相似的两块石头,就和双胞胎兄弟一样。

第二个“惊住了”指的是老白发现了“独钓寒江”石的丁字形的口子,确定了这块石头就是自己当年“失窃”的石头,被老墨算计朋友的这种不齿行为所震惊。

【评分】每个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写的都是老白要给老墨钱的情节,这两次老墨的心理有何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次,老墨为自己成功地“得到”了老白二十万元钱而窃喜。第二次,老墨满怀愧疚,他想真诚地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赎罪。

【评分】表现2分,感情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3.本文以“丑石”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丑石”为题,一方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欲望;另一方面暗指老墨虚伪、见利忘义的丑陋德行。

【评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4.小说人物“老墨”和“老白”的命名也很有意思,请结合人物特点或文中的描写,写下你的发现。(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墨:墨亦是黑,但墨比黑要文雅一些,老墨也可以引申为老黑,这一名字暗含着作者对文中老墨厚黑行为的讽刺;老白:白在文中代表着真诚、大度、厚道、以德报怨等品质。与黑形成鲜明的对比。文中对老白发现的“独钓寒江”石进行了细致描写:“石头乃玛瑙石,白色,质地像奶。润、绵、厚。不浮、不薄、不浅。”这些描写也衬托了老白的美好品质,石如其人。

【评分】每个人物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例题四

薯叔

吴昌勇

①初逢薯叔,是冬日一个傍晚。

②我去接女儿下课。风呼呼吹着,梧桐叶在街面上打着旋。尽管我不停跺脚,但扫过地面的寒风依然从裤筒里灌进来。

③“怕是要落雪喽!”我回过头,循声望去,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叔,双手缩进棉衣的袖口,拉低的毛线帽盖过眉骨,坐在一个街边铺子中,旁边是一个烤红薯的炉子。

④“冷,真冷呢。”我走进铺面,站在他的炉旁,身上仿佛暖了一点。

⑤烤红薯的炉子不高,烤熟的红薯密密匝匝地放在炉面上,能嗅到一股淡淡的焦香。

⑥“等人吧?要不要来个烤红薯?”我点点头,更多的是想用红薯暖暖手。

⑦“红心的,甜着呢。”大叔没有称,直接从炉沿上取下一个热乎乎的红薯递给我,“尝尝薯叔的手艺。”

⑧“薯叔?”见我不解,他爽朗地笑起来,“这条街上都这么喊我。”

⑨我低头摩挲着红薯,感受从手心传来的暖意。不一会儿,接连来了几个主顾,薯叔忙开了。大家离开时,都回头喊一声,“薯叔,天冷,早点回去。”薯叔回一句,“路上慢点,回家趁热吃。”

⑩炉子里的炭越烧越旺,通红的火光映着薯叔消瘦的脸庞,一双戴着黢黑手套的大手,不停地翻动着炉子里的红薯。

仿佛一见如故,薯叔话多了起来,竹筒倒豆子般给我聊起他的经历。他刚刚过完五十岁生日,从乡下进城已经五个年头。之所以干起这个营生,跟一段往事有关。

薯叔年轻时在外地打工,有一年乘汽车回家过年,买票时却发现,藏在棉衣里的路费不翼而飞。他悻悻地走出站口,碰巧遇见一个卖红薯的外乡人。

“我也不顾脸面了,就和那位大哥搭话,让他借我一程路费。”薯叔回过头笑着问我,“你猜大哥咋说的?”

我话还没有出口,薯叔又接了过去。“万万没想到啊,那位大哥看我也是从农村出来卖力气的人,二话没说先招呼我吃个红薯。”薯叔说,“我一下子心里安稳了。”

接下来,薯叔不仅填饱了肚子,还顺利借到了路费。

第二年秋天,薯叔扛着一蛇皮袋子红薯到车站找到那位好心大哥。他说,自己不能吃昧心食,得知恩图报不是。“我拿出自家烤的土酒,在大哥家里喝得烂醉呢。”薯叔顿了顿,“打那之后,我也开始烤红薯。”

半个多小时的讲述里,我知道除了在家种红薯的老伴儿,薯叔还有一双儿女。几年前,儿子考进省城一所重点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大部分都是薯叔烤红薯挣来的。那晚我离开时,他又将一个红薯塞给我女儿。我要付钱给他,他连忙推拒:“自家种的,不值钱,让娃暖暖手吧。”走了老远,回过头,薯叔还在笑着和我招手。

又见薯叔,是一年之后的年关,我下班后往家里赶,突然听到有人跟我打招呼,“小伙子,过年回老家不?”我扭过头,正是薯叔。

不长时间的寒暄,我努力帮他打开一个心结。薯叔的儿子大学毕业,在城里找了份不错的工作,还处了称心的对象,想接他和老伴儿去省城过年。“怕给娃子丢脸呢,怕别人知道他有一个烤红薯的爹呢。”薯叔摇摇头,脸上的笑容倏然隐去。我一个劲宽慰薯叔,去吧,过年在一起就图个热闹,年轻人不会嫌弃这个家,更不会嫌弃您。

年后的春天再见到薯叔,烤炉换作了水果摊,他正拿着保温杯喝白米粥,人瘦了一圈。老伴坐在他身旁,不停地重复着:“慢点喝,慢点喝,别呛着。”

看见我,薯叔强打起精神招呼。他告诉我,过年去了省城,查出自己胃里长了个东西。我顿时心头一紧。“但是手术很成功。”看我面色凝重,薯叔补充道。拍着他的肩膀,我一时无语。大妈眼圈红了,低着头:“医生让他休息,孩子也让他休息,他就是不听。”

“我要给孩子凑月供呢。他们不嫌弃我,说有我这样的爹不丢人。他们前些日子还回来陪我卖水果呢。”说到孩子,薯叔又露出了笑容。

春天过后,我没有再见到薯叔;秋凉了,路过那条街,也没有看见薯叔。冬天时,我再来到薯叔的铺子,关着门,依旧没有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我有薯叔的手机号码。想打过去,但手又缩了回来。跟附近的商贩打听才知道,薯叔的儿子把他接到省城去了,薯叔要抱孙子了。

冬天最冷的时候,我感冒了,在诊所打点滴,百般无聊,就发了朋友圈。突然一声手机提示音,薯叔的微信头像跳动一下。“小伙子,我是薯叔,你咋感冒了,天冷多穿点。我又开始烤红薯了。你有空过来,吃几个烤红薯,暖暖身子……”

我知道,那个热情的薯叔又回来了。我告诉护士,把我的点滴调快一点儿,我要去见一个老朋友,他在等着我!

1.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将表格补充完整。(4分)

薯叔的聊天内容薯叔的感受

生活状况,家里种红薯靠卖烤红薯谋生①

②愉快遗憾

薯叔身体不适,儿子要他去省城过年③

④释然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表格的两列,分别由“薯叔的聊天内容”与“薯叔的感受”的事件和心理感受构成。可从文中相关段落摘抄词句或概括回答。当薯叔告诉“我”生活状况,家里种红薯靠卖烤红薯谋生时,“语气中流露出知足和骄傲”由此可知①的答案。

由薯叔的感受“愉快遗憾”,可知薯叔的聊天内容为“生意不错。儿子今年春节不回来,定对象了,准备在省城买房呢。春节加班,可以多挣点钱,他妈不让他回来。打个电话,都平安,就行了”,概括得知②处答案。

由“薯叔身体不适,儿子要他去省城过年”“我正迟疑呢”,可知③处答案。

“我要给孩子凑月供呢。孩子也不容易,大城市压力大。我不想拖累他们。他们不嫌弃我,说有我这样的爹不丢人。他们前些日子还回来陪我卖烤红薯呢”“说到孩子,薯叔又露出了释然的笑容”,由此可得知④答案。

【答案】

①知足和骄傲

②儿子春节加班,可以多挣点钱,不回家过年

③迟疑

④要给孩子凑月供,得到孩子的理解,继续卖红薯

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薯叔这一人物的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塑造。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文章开头薯叔主动打招呼并给“我”一块烤红薯,结尾处关心“我”感冒,还有文中他与别人关系的融洽,待人的热情,可见他是个热情随和的人。薯叔四处打工,烤红薯供孩子上学,生了病了不休息,可见他是个勤劳能干、质朴无华的人。

【答案】

热情随和。如,主动招呼并给我红薯,关心我的感冒,待人亲切,和人关系融洽。勤劳质朴。如,烤红薯供孩子读书、生活,生病也不休息。

3.从词语运用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春天过后,我没有见到薯叔;秋凉了,路过那条街,仍没有看见薯叔;冬天时,我又来到著叔的铺子,关着门,依旧没有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春天过后”“秋凉了”“冬天时”,运用标志季节转换的词句,表达出“我”对薯叔的关爱之情。再如句中“没有见到”“仍没有看见”“依旧没有看到”,属于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作者盼望见到薯叔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薯叔的关怀之情。

【答案】

“词语运用”示例:“春天过后”“秋凉了”“冬天时”,强调了“我”很长时间没见到薯叔,体现了“我”对薯叔的挂念之情。

“修辞方法”示例:“没有见到”“仍没有看见”“依旧没有看到”,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我”不愿薯叔出事的心理,表现了“我”对薯叔的呵护关爱。

4.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②运用第一人称写“我”与薯叔的相处过程,能更清晰地刻画出薯叔的人物形象,更能使读者自然地代入故事情节,使体会更加真切。第一讲记叙文阅读之小说(一)

【知识梳理】

小说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情节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情节

题型(二):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提问方式:经常以“箭头”或“表格”的形式来呈现。

例如:根据提示,填充横线。(4分)

___→突遇暴雪→→发现黑点→→发现村庄

2.答题思路:

(1)根据________和__________,确定___。

(2)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注意的限制(谁做主语),注意有没有_________的省略。

题型(三):小说情节的作用

题型(四):插叙的作用。

4.补充人物……形象

二、人物

题型(一):人物形象概括

1.如何找全人物性格?

2.答题格式:

题型(二):如何判定文章中谁是主人公

题型(三):人称的作用

【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题型(四):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题型(五):两处加点词语有什么不同/人物心理有什么不同?

【活学活用】

例题一

小铁锤

张中杰

①“呯。”随着儿子猛烈地关上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下来。

②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的一身贼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

③“再不听话,我送你去当兵!”你咬牙切齿。

④“当兵就当兵!”儿子居然不屑一顾。

⑤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犹豫摇摆许久,你终于狠狠心,送高中毕业的儿子去当了兵。

⑥“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能翻过去?”听说新兵蛋子拉练最苦,你常常眼睛盯着天花板,彻夜无眠。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束。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了伙头兵。还有,他训练时因为紧张,手榴弹意外脱手,班长扑在他身上,受了点儿轻微伤。你听得汗毛直竖。当个伙头兵,能有什么出息?手弹爆炸威力很大,儿子真的没受伤?你焦虑不安,更加忧郁了。

⑦无尽的牵挂,促使你与丈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戈壁滩看望儿子。

⑧寒冬腊月,北风刺骨。你站在儿子面前时,儿子正在炊事班轧煤饼,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儿子高大了,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明显黑了瘦了,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你抚摸着儿子粗的手,心里隐隐作痛,又一次泪光闪烁。临走时你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换个岗位。

⑨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

⑩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壮年铁匠。胆小的你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见壮汉左手拉着呼呼作响的风箱,右手握着一把铁铲不断往蹿起的火苗上送煤块,红彤彤的杂铁块几欲烧成流质时,左手飞快地换了铁钳夹出来,右手早变戏法似的举起一把铁锤。有时他的儿子轮起大磅锤,与他的小锤形成黄金搭档,铿锵嘿呦,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

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乎乎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丢进水盆中“嗞啦”一声响,杂铁块竟神奇地变成了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

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邻家壮汉看你对打铁好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拃多长。学习疲倦时,你喜欢用这把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

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入大学,直到有了工作。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屉里。

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个月后,儿子的信来了。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伯,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你心里长出了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

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拥抱。儿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递到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原来,儿子利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

“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好奇。“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这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你惊喜地瞪大了眼睛。

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给你和丈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

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伤肋骨。儿子开车送舅舅去医院。舅舅让儿子坐车上等。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到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拍片、查结果,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

“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

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但最后,你幸福地笑了。泪眼蒙眬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

1.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你”和“儿子”都在书信中引用了诗句,请说说他们各自的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分析文中10-13段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例题二

春夜奇遇

汤素兰

①为给父亲扫墓,小林医生在清明节前一天回到了大山里的老家。父亲老林是乡村医生,在家里开了一家小小的“林氏诊所”。现在父亲过世七八年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还挂在院门外的墙上。七八年的风吹雨淋,铜牌上有的地方生了铜锈,有点暗淡了。

②小林每打开一道门、推开一扇窗,就好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小时候,父亲总是忙,白天给人看病,晚上也常常要接诊或者出诊。他记得,西厢的房子,外间是药房,里间的门大多数时候还挂着锁,父亲叮嘱他不要随便进去。有一天下午天快黑的时候,小林等父亲走远,便偷偷取出钥匙打开了里间的门。在昏暗中,小林看见一只长得像小鹿一样的动物,脑袋和一只眼睛包着棉纱、扎着绷带。小林打开门的时候,那个动物显然受了惊吓,发出一声响亮的叫声,一头撞翻小林,逃走了。父亲去世几天后,小林终于再次将这间神秘的房子打开,发现父亲竟然在这间昏暗的房子里装了无影灯,还有一张手术台,这让小林大吃了一惊。

③小林家的房子在村子西头最靠近大山的坡地上。西边靠山,只有上山的小路,并没有人来往。除了朝南的院门,父亲还在后院的西边院墙上开了一道小门,小门装了铜铃,铜铃上系着一根棕绳,棕绳一直拖到地上。小林不明白原因,他曾问过父亲:“拉铃不是得伸出手来吗?谁的个子会这么矮,矮到地上呢?”“以防万一吧。万一来的是个矮个子呢?”

④小林沿着山坡上的小路,朝父亲的墓地走去。一边走,一边在想:今年父亲的坟上,是不是又会有花环?来到父亲的墓地,小林果然又看见——不知道是谁,已经将一个用白梽木花和杨柳枝扎成的花环放在父亲墓碑前。父亲去世后,每一年清明节,小林都发现,总是有谁比他更早来给父亲扫墓。他一直不知道这个神秘的人是谁,但他很高兴看到父亲被人纪念。

⑤这一天,一场雨阻断了回城的路。小林只好在家里住一晚上。半夜里,小林好像听到丁零零的门铃声一直响个不停,小林迷迷糊糊地趿着拖鞋来到后院,打开小门。在朦胧的月光下面,他看见一只大穿山甲背着一只小穿山甲站在门口。大穿山甲看到小林,立即把两只前爪放在胸前,眼睛里流着泪,长长的嘴翕动着,急急忙忙地说话。小林竟然听懂了它的话:“啊,我家蜜宝有救了……”小林抬头看向屋后的大山,他分明感到在静寂的山岭间有无数双眼睛正在充满期待地注视着他,让他对自己能听懂穿山甲说话一点儿也不震惊。小林立即从车子后备厢里拿出急救箱,把穿山甲带到西厢里间。打开无影灯,给小穿山甲清理伤口,消毒,缝合。那只大穿山甲在手术台边上一边流泪,一边唠叨:“老獾爷爷还说,要是老林医生还在,这孩子或许还有救。当年黄麂的脑袋被猎枪打开花,还打瞎了一只眼睛,老林医生都将它救活了……”小林猛地一惊:“小时候看到的原来是黄麂呀!”穿山甲妈妈继续说:“每年清明节,它都代表我们大家去给老林医生上坟。”小林医生恍然大悟。手术结束后,他吩咐穿山甲妈妈:“回家以后要防止伤口感染,一周以后就可以拆线了。”“我到时再来找您,行吗?”穿山甲妈妈问。小林医生本能地点了点头。

⑥吃完早餐,小林便收拾好东西,发动了汽车。表婶问:“小林,你怕是要过年才回来了吧?”小林便说:“我下周末会回来呢。以后,我说不定每周末都回来。毕竟,开车也就两小时……”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大晴天,山下的溪涧里,茂密的春草染绿了溪水;山脚的水田里,成群的鸭鹅在尽情地嬉戏;山坡的松林中,无数的小鸟用婉转歌声赞美着融融的春光。当汽车快要驶出屋前的坡道、转入山坡下的村道时,从汽车后视镜里,小林看到一只小松鼠跳到院墙上,用尾巴擦着“林氏诊所”的铜牌,擦得铜牌在太阳下闪着铮亮的光。

1.本文的故事情节使用了铺垫和伏笔。请根据小说情节填空,完成下表。(3分)

铺垫或伏笔作用

①暗示老林救治动物。

家在村头,最靠近大山,西门无人来往。方便动物来去。

②为动物求治创造了条件

西厢里间有手术设备,小林是医生。③

2.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山下的溪涧里,茂密的春草染绿了溪水;山脚的水田里,成群的鸭鹅在尽情地嬉戏;山坡的松林中,无数的小鸟用婉转歌声赞美着融融的春光。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本文用了童话的手法,将动物拟人化,让动物能与人交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例题三

丑石

夏新祥

世人有玩邮票者、玩古董者、玩文字者。老墨和老白以玩石头为乐,因玩石头出名。

老墨和老白是一对挚友。

老墨开车到桃源茅草街去寻石,邀上了老白。

茅草街邻桃源境内沅水的一条支流。

河床很浅,清粼粼的水在石头间游走,时而高声喧哗,时而默不作声。石头遍布在河床里,大则似碗、碟、盘、笠,小则如卵、珠、米。其状无棱无角,乖巧圆滑。色多为白、黑,间以红、黄、蓝、绿、紫。

两人在小河的分叉处分手,各朝上游寻去。

到下午时,老墨只觅到几块可要可不要的石头,很有些沮丧。

老白却喜滋滋的。

你捡到好东西了?老墨问。

是个好东西。老白说。于是从背囊中取出一块石头,这石头大好比一个盘子,圆得像是用圆规画好后打磨而成。

老白把石头放进浅水里。石头乃玛瑙石,白色,质地像奶。润、绵、厚。不浮、不薄、不浅。其间黛黑的纹理,恰如国画大师勾点。一幅“独钓寒江”图浑然天成。

老墨看得有些呆了。

一路回城,老墨和老白都十分开心。老墨建议老白把石头养好后参加全国奇石展,定能获得大奖。

到城乡接合处,两人上了一趟厕所。老白出来时,看见老墨站在车边,脸都气黑了。老墨的车窗被人砸了!放在车里的两个包已经没了。

老墨报了警,警察二十分钟后赶到现场,拍照取证,录口供。

老墨把老白送到家,蔫蔫地去修车了。

两人一如既往地交流石头,提起那块丢失的“独钓寒江”石,不免摇头叹息一番。

两个月后的某一天,老白正在养石。老墨打电话给老白,老白,你过来看一下,我得到了一块石头,你肯定会惊奇。

老白立即打的到了老墨的“丑石斋”。

老白的确惊住了。

老墨说,老白,寻到这块石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惊呆了。

你在哪里得到的这块石头?

茅草街,就是我们上次寻石的那一条小河。老墨说。

世界上竟有如此相像的两块石头,这和双胞胎兄弟有区别吗!老白叹道。

老墨说,老白,这块石头让给你吧,就算你失而复得。

老白说,你舍得?

老墨说,你养我养都一样,你拿走吧。

老白就拿走了那块石头。他说,我肯定会拿它参展,一旦有了市价,我将把钱全部给你。

那块“独钓寒江”石果真得了大奖。专家评估,市价三十万。

老墨说,恭喜你,老白,你发了。

老白说,老墨,我说过的,我会兑现我的话。(A)

老墨说,老白,石头这东西,有价无市,要不你给二十万吧。老白就给了老墨二十万。

以后,两人一如既往地玩石。

有一次在河里寻石头时,老墨脚下一滑,掉进了一个深水潭。水底暗流涌动,老墨像被一只鳄鱼咬住,打了几个圈,就要被扯进潭底。将要没顶时,老墨喊,老白救我!

老墨最后被老白救了起来。老墨坐在岩石上,久久不发一言。

老墨已经七十岁了,要随儿子到深圳去定居。临行前,老墨把老白邀到家里喝酒,喝着喝着,老墨就哭了起来,泪水怎么都擦不干。老白说,老墨哥,可不兴太伤感啊!

老墨说,老弟,多谢你这么多年陪我玩儿,我对不起你。

老白说,别说那些话,我陪你玩,你不也在陪我玩吗?

老墨说,老弟,我这一屋的石头都送你吧!

老白说,你这些石头起码值二十万哪!我给你钱。(B)

老墨急了,老弟,别说钱,可千万别说钱!

其实,当年老白把“独钓寒江”石送展之前,要给石头换一个底座,老墨做的底座实在是太俗了。老白换底座时,发现石头的下面有一个丁字形口子,老白当时再一次惊住了。他在小河里寻得那块石头时,不小心掉在了地上,磕出了一个丁字形的口子,这口子和那口子竟然惊人地相似!

老白相信,老墨所说的对不起应该是“独钓寒江”石这事。

1.文中加点的两个“惊住了”的意思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写的都是老白要给老墨钱的情节,这两次老墨的心理有何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丑石”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小说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