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敬明看“80后”写作_第1页
从郭敬明看“80后”写作_第2页
从郭敬明看“80后”写作_第3页
从郭敬明看“80后”写作_第4页
从郭敬明看“80后”写作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从郭敬明看“80后”写作“80后”指的是一批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正在尝试写作的文学爱好者。“80后”文学的创作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末期,而“80后”后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则是在2000年以后。著名评论家白烨说:“‘80后’指的是1980到1989年间出生的学生,有时候他与一些概念相互替代或交叉使用,如青春写作、新概念写作。”“80后”这个概念看来并不十分准确,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概念来替换,因为“80后”呈献给大家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现在只能用这样一种年龄和年代的概念来概括。

2022年2月2日,北京少女作家春树的相片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成为第一个登陆该杂志的中国作家。同期杂志还把春树与另外一位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韩寒称作中国“80后”的代表。这一举动引起了人们对“80后”以及他们的写作行为与作品的关注,这一命名也给媒体和出版界带来一次冲动,他们看好命名后的巨大市场,期望在韩寒、郭敬明出版奇迹之后再创高峰。

一、“80后”崛起的条件

可以说没有网络就没有“80后”。网络成了“80后”这批少年作家宣泄、倾诉、表达欲望的平台。就像郭敬明所说的那样:“我的写作完全是一种个人爱好,在文学上也没有什么追求,只是一种生活习惯。”他们随意进入文学领域,不需要按照传统程序就可以达到他们发表作品的目的,博客成了他们无障碍地沟通、快速地阅读、反馈、创作的和自由成长的空间。

面对中国2.5亿少年儿童这个庞大群体的需求量来说,中国作家对这一年龄段的创作不但力量薄弱,而且供应量极少。1998年痞子蔡的长篇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折服了无数年轻的网民,迎合了他们青春的渴望,无数次的“亲密接触”由此发端,网络写作一发不可收拾。

二、“80后”的写作

著名评论家白烨在谈到“80后”写作时说:“这些给我印象最为突出的,一是他们天赋异秉的才情,二是他们天然自在的真率,这种真率在韩寒那里可能表现为偏执,在郭敬明那里可能表现为痞顽,在春树那里可能表现为坦实,在张悦然那里可能表现为纯真,但都是不掩不饰,不折不扣,真率地看生活,直截了当地写自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白烨对“80后”的爱护之情。”

郭敬明奉献给我们的文字多以感性文字,忧伤文字为主,素有“忧郁王子”之称。从成名作《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1995―2022夏至未至》一直到最近的《岛》系列中的写作,无论是在那个梦幻般瑰丽神奇的冰雪世界,还是在那些仿若昨日又遥不可及的花季时代,郭敬明都在用华美的文笔抒写着他那感伤的情愫。

在郭敬明的《梦》里,从顾小北的凝望,林岚的眼泪,火柴的自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淡淡的忧伤,当所有人物的结局展示出来以后,忧伤便达到了顶点,友情和爱情的灰飞烟灭,摆脱了大团圆的结局。

郭敬明将青春描绘成一幅哀伤的图画,喜欢把这种悲伤归结为宿命,笔下的青春总是充满了隐痛和遗憾,他将花样美好的青春撕成碎片掷向读者的时候,这种悲剧的审美,在极短的时间内攻占了读者的心房,青春是疼痛的,成长是痛苦的,这是“80后”共识的主题。

郭敬明说:“我是一个在感到寂寞的时候就会仰望天空的小孩,望着那个大太阳,望着那个大月亮,望到脖子酸痛,望到眼中噙满泪水。而我笔下的那些东西,那些看上去像是放在水中的幻觉一样的东西,它们也是真的。”以上所表达的都十分贴切地扣响了成千上万青少年的心扉,为青春期阅读提供了生理的、审美的愉悦以及成长的答案。

出生在80年代的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既没有经历肉体的折磨,也没有受到精神的打击,一出生便有着丰裕的物质,备受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注,但另一方面又承受着这些关注的目光背后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一半明媚,一半忧伤,对待生活消极又充满希望。

80年代出生的人,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浪漫的青春。更多的人认为“80后”是矫情的一代,不可否认有些人是在麻木的无病,但亦有些人在用文字记录下那些迷茫的生活与爱情。

同样,友谊也是这个年龄必不可少的,几乎每一部小说中都会有呼朋引伴的场景,每一位主人公都会有一个同性知己,他们之间没有利益交换,极少门第观念,虽然有时也难免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尔虞我诈”“派别之分”,但比起现实中的利害关系和功利目的,显然纯粹了很多。

张爱玲“出名要趁早”的话时时撩拨着少年们,他们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功成名就,可一旦真的功名在手,他们又本能地反感。他们也清醒地知道,他们的功名一部分是缘于媒体和书商炒作,除了功名之外,他们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以及文本的价值而得到文坛肯定,从而能走进主流文坛。

三、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80后”写作的单薄,内容的重复单调是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他们作品中存在着的内容重复、技巧贫乏、叙述平淡,使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与心理逆反。

在写作主题上,大多的郁闷和愤怒遮蔽了他们对美的视野发现,对生活他们多了埋怨,少了宽容。张悦然在《葵花走失在1980》里写道:“梦里我妈妈一直说,你不要乱跑,回家早些,我给你买刨冰回来。她太善良以致我懒得致谢。”这样的语言在“80后”写作中不乏见。生活中太多理所当然让他们忘记了感恩,太多关心个人的疼痛而漠视了别人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养的丰富,很多学生到了高年级便不再喜欢“80”后的作品,这一缺陷被评论家视为“80后”创作的最大硬伤,成为其不断发展的瓶颈。而如何突破这一瓶颈,从而创作出视野更为宽广、思想更有深度的作品,已经成为“80后”面前的最大课题。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80后”永远写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