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准考证号姓名(在此试卷上答题无效)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4.01.29本试题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在文学领域,乡土小说正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贯串其中的基本问题是现代化对乡土和乡土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回应。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于“乡土性”,货孝通的解释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黏着在土地上”的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和礼俗社会的根源都在于“乡土性”。无论是从社会学还是从文学角度观察,“乡土性”都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呈现的。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化,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知识界、文学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自现代以来一直在探寻自身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它不能自外于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和经验;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脉络和特色,需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可以说,文学为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打开了辽阔的空间。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乡土就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纯粹的范畴;它也不是单单指涉一个确有所指的地点(故乡),而更多代表一种价值。无论是鲁迅笔下的S城,还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抑或是沈从文念兹在兹的湘西,都是作家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因为有了现代与乡土的时空落差,他们笔下的乡土在超时空的范畴中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正是因为置身现代时空又被现代文明所塑造书写乡土的作家才有了观照乡土的参照物。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使用了“侨窝文学”概念,所谓“侨窝”即寄身他乡。这个概念一方面指出了现代文学初期作家文化身份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也在叙事学层面确立了整个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的基本叙事模式,即“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即便鲁迅之后的乡土小说作家很少直接在小说中套用这种叙事模式,但以空间移动为表征的阶层流动和艰难的主体化过程,还是作为隐形的情结深刻地铭写在新文学作家的文化心理之中。在这样的叙事模式和文化心理中,乡村与城市成为种结构关系,城市无论是显现的还是隐形的,始终作为现代文明的参照物存在着。因此,鲁迅开启的乡土小说和塑造的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祥林嫂、阿Q等人物形象在文学的现代化叙事中具有经典意义。在现代作家那里,乡土主要指向两个意义层面:一是附属于整个系统性的启蒙工程,对乡土加以再现的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在价值判断上对“乡土性”的一种否定;二是以诗化形式实现作家浪漫主义、个人主义的自我确证诉求,乡愁便是对逐渐消失了的“乡土性”及其风物的一种回望和怀恋。其中,第一个层面将乡土视为亟待离去的空间、封闭静止的乡村是愚昧和贫弱的,而在乡土空间之外高悬着一个全新的、充满异质性的价值空间,因而离乡和进城成为乡村与城市结构关系的另一种呈现。从根本上看,这个价值空间是一个迥异于传统价值秩序的现代空间,其在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存在对深陷于传统的、闭塞的乡土空间的作家构成了极大吸引力。乡土的第二个意义层面由第一个层面延伸而来,投身于全新价值空间的作家虽然在理念的意义上接受了现代文化,但却很难在实际生活层面将抽象的价值经验化,于是他们转借浪漫主义的抒情形式来完成主体的自我认同,抵抗现代化的弊端,呈现出一种道德理想主义色彩。此外,左翼作家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春宝娘,其悲惨命运凸显出乡村阶级压迫的残酷。叶紫的《丰收》等小说,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农民命运的悲惨和抗争的悲壮,他塑造的立秋、福生等是乡土文学中颇具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左翼作家的乡土文学作品对阶级压迫和阶级反抗主题的呈现,成为解放区文学“革命叙事”的先声。乡土在上述两个意义层面之间不停切换,作家的主体化过程所依托的空间,就是这个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面目均已不再纯粹的乡土。这里的困境是,无论作家的主观意图如何,都无法将乡土从现代化或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剥离出来。因此,对乡土文化意义的再发现,不能置身于现代化进程之外,汲取、转换都是对乡土的重塑,这从一个方面表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乡土文学”的要求。(摘编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11月)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必须具备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特色,而且实现从传统乡村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更是它的必经之路。B.在“现代性”的烛照下,乡土文学对“乡土性”的认识和叙述,既可透视“乡土性”的幽暗,也能对“乡土性”有新的诠释。C.书写乡土的作家们置身于现代时空又被现代文明所塑造,这为他们展开现代化叙事创造了条件,也定位了他们的文身份。D.作为对“乡土性”的怀恋,乡愁是现代作家难以在异质化的城市空间里找到现代理念的自我认同而回望乡土世界的感表现。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乡土小说作家通过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作出审美反映开了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B.乡下人“黏着在土地上”,体现的是人与土地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所塑造的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为传统社会维系伦常关系的稳定性和坚固性。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C.鲁迅使用的“侨寓文学”概念中的“乡土”,已经不单单指称一个确有所指的地点,而是像萧红吧!”的是体现出一种价值。D.第八段以柔石、叶紫等塑造的典型人物为例,凸显乡土文学阶级压迫和反抗的主题,从而使乡土文学具有了不同于“否定”和“诗化”的特别意义。3.结合文本相关内容,下列鲁迅作品中的“乡土”,其价值取向明显不同于其他三处的一项是(3分)A.《社戏》中的平桥村B.《祝福》中的鲁镇C.《阿Q正传》中的未庄D.《孔乙己》中的S城4.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乡土文学”的论述是如何逐步展开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5.文章结尾画线句揭示了乡土与作家主体化的关系,请以鲁迅或沈从文为例,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山居读书赵丰雪停了,太阳未出,山野阴沉。《幽梦影》里说:“映雪宜对高人。”①雪日独坐,雪衬天光,一灯如豆,晕染窗纸,忽友人裹雪而来,此为人生之境。白居易对雪夜饮酒情有独钟,一到下雪天呼朋引伴来喝酒。雪花漫天,明人张岱也喜不自禁,他到湖心赏雪,闲情雅兴与常人不同。烟水苍苍,白雪茫茫,天光水色,一叶扁舟,有一人早已在亭中煮茶。茶之禅意,与雪融合,可谓天上人间,清妙绝伦。我不善交友,可我亦有乐趣,心中念念有词:书是高人,高人是书。②在我的意识里,高人是一卷书。可以是线装书,纟典泛黄,即便是白皮书,若是高人所写,也会有书香萦鼻。于是那晚随手写下几句:映雪对高人,或会友,或品茗,或读书,或庭中树。包里装着《瓦尔登湖》,扶着一根枣木做的拐棍,小心翼翼地在山路的雪上行走,有种新生的感觉。山上的一切隐于中,唯剩下寒冷的风。足踩于雪,有种踏棉的感觉,似在白云上行走,③头有点晕,心有点飘。冬天,不宜上山,但午睡起瞥见窗外一片澄明,是几日来从未见过的亮色,于是包裹严实,携书出门,心想雪上读书,视野一片白茫,那会是什么感觉听清凉山上的五凤村离山口不远,村干部老张我很熟悉。他是“老三届”,算得上是读书人,懂读书人之脾性,将我安顿村子废弃的小学校,生了炉火,烧了热炕,与他家只隔了一条水泥路,饭点到了去他家吃饭。走不多远,一平坦之石卧在道旁,止步用拐棍挥扫它身上的积雪,坐下打开梭罗的书页。他带着一把斧子,运来一堆材料,建造一座小木屋。然后,他用斧子在瓦尔登湖畔林子里开辟出一片空间,种下豆子蔬菜,这是他生存的方式。他只是想证明,人们可以在只有很简单的食物、衣服和住所的情况下,过上充实的生活。他要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找一种有深度的生活,吸吮生活的精髓。这种生活超越了物质多非凹开门,怯吼了月心啊?”“……”到思想的独立、精神的富足之上。雪耀得晃眼,索性闭眼,想象着梭罗用斧子劈开的那片林地。他在种下豆子和蔬菜的同时也播种着自己的心灵,一种更自由的东西破土,生长,成为一棵大树。冬天的秦岭,感觉与其他季节全然不同,草木、巨石、流水、乌啼、雪山,交织出一个让人沉静的时空,在阅读中,不断激活着一颗冻僵的心灵。瓦尔登湖也有冬天,梭罗在那儿独居了两年零两个月,应当是过了两个冬天。他“经历了几场快乐的暴风雪,在火炉旁度过几个愉快的冬夜”。他走在厚厚的雪上,他走在那条从公路到小木屋大约半英里①的小道,两点之间的空白很大。有时,他“踏雪八或十英里,去和一棵山毛榉,或者一棵黄桦,或是松林中的一棵老相识践约”。阅读至此,我的身心得到激励,站起身拄着拐棍探索着山路,向大山的深处走去。可我毕竟不是三十岁左右的梭罗,走了不到一公里就大汗淋漓,折身返回。但毕竟有了山中踏雪的体验,有了那咯吱脆响的记忆,不会再遗憾什么。瓦尔登湖冬天也有动物,寒冷的冬季让世界变得寂静无声,但动物依然充满活力。梭罗写了猫头鹰、赤松鼠、黑顶山雀、狐狸、野兔、鹧鸪,他将动物拟人化,赋予了动物以灵性与哲学意义。在他看来,人只是大自然当中“普通的一员”,而并非世间万物的主宰,人应该尊重大自然及其他一切生物。五凤的冬天也有动物。一只兔子,傻乎乎地沿着小学围墙的墙根奔跑,我没有看清它的样子,只看见几行脚印淹没在山林中。用拐棍拨拉开墙根的积雪,发现了一根鲜活的紫羊茅,它的花期早已过去,但碧绿的叶茎还在。正在细查,一阵风起,摇晃下墙内树杈上的一团雪,正好砸中我的头顶,劈头盖脸落满一身,也淹没了那棵紫羊茅。仰头看天,竞生窃喜。④被雪块砸中,是一种缘分呢。扶棍踩雪,走近一处沟坎,看见野菊花正在那儿盛开、碎碎的花朵被雪覆盖。老张说山崖间还有蜡梅,我始终没有发现,但晓得蜡梅是在落雪的季节里初放,李商隐称蜡梅为寒梅,有“知访寒梅过野塘”的诗句,《姚氏残语》中又称它为寒客。大自然的神奇就在这里,无论再寒冷的季节,总有一些草木生存着,且以鲜绿的姿态呈现。傍晚逼近,我要去老张家吃饭,刚从石头上起身,雪又飘落下来,好大的雪片。无风,亦无声,我走到老张家门口,已成雪人模样。进门,老张喊媳妇拿把小笤帚过来扫我身上的雪,说我怎么没听见下雪声啊。我说雪落无声,这是好年景啊。老张诡秘一笑,说今晚让你开开眼界,吃顿梅粥。一听梅粥二字,脑子忽地想起杨万里诗云:“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山里人,自有吃货,山下人很难享受得到。山家清供,妙哉妙哉。(有删改)[编者注]①英里为英制单位,1英里=1.609344千米。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雪停了,太阳未出,山野阴沉”的描写,简洁明快,描绘雪后山野的阴沉,营造出静谧、冷清的氛围和背景。B.作者在山路的雪上行走,产生新生的感觉,这是把对雪天等自然元素的描绘与主观感受融合、使情感表达细腻而深沉。C,冬天是不宜上山的,可作者却要顶风踏雪,着意感受雪上读书的滋味,要像梭罗那样,在寻访中放飞自我、激活心灵。D.作者由吃梅粥联想起杨万里的诗,表现了对山居读书生活的热爱,在与古人以梅入粥的对比中流露出无缘赏梅的遗憾。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处四个语句连用四字句诠释古语,贴合语境且句式整齐、韵律和谐,颇有古诗意味。B.句子②语义上与前面文字紧密相连,以书论人,为后文深入写读书识梭罗做铺垫。C.句子③中“晕”“飘”描写踏雪的感受,与苏轼“冯虚御风”的感觉有几分相似。D.句子④中把自己被雪块砸中说成是“缘分”,表现作者此时处于物我两忘的境界。8.作者在自己的山居之旅中穿插大量筒幅描述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9.梭罗说,“我步人丛林……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这与《赤壁赋》中走进“赤壁”的苏轼相比,梭罗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世之为将者,务多其兵,而不知兵至三十万难用哉!前代以六十万胜楚,以四十万胜秦,惟王翦、项籍二人;而多多益坤者,独韩信能之,其众兵至三十万未有得志者。赵括以四十五万败于长平,汉初合五诸侯兵五十六万败于彭城,以三十万图于白登,王恢引三十二万伏马邑无功,王邑以百万败于昆阳,黄巾以百万败于寿张,苻坚以八十万败于合肥,隋以九十万败于辽东。其众愈多,其败愈毒,然犹有可委者曰“将不善”。若曹公,可谓善将矣,复以水军六十万,号称八十万而败于乌林,是岁战舰相接故为敌人所烧大众屯聚故疫死者几半。此兵多为累之明验也。以高祖之才,不过能将十万众,则水军六十万,当得如高祖者六人乃能将之。高祖岂易得哉,其败也固宜!曹公征下邳,擒关羽以归,礼之甚厚,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使张辽以情问之,羽叹曰:“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恩,终不可留。要当立效报曹公而去。”及羽破颜良,曹公知其必去,厚加赏赐,羽悉封还,拜书告辞,归先主于农军。左右请追之,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羽为曹公所厚而终不忘其君,可谓贤矣,然战国之士亦能之。曹公得羽不杀,厚待而用其力,可谓贤矣,然战国之君亦能之。至羽必欲立效以报公,然后封还所赐,拜书告辞而去,进退去就,雍容可观,殆非战国之士矣。曾公知羽必去,重赏以赆其归,戒左右勿追,曰“彼各为其主也”。内能平其气,不以彼我为心;外能成羽之忠,不私其力于己,是犹有先王之遗风焉。吾尝论曹公曰:“是人能为善而不能不为恶,能为善,是以能享国;不能不为恶,是以不能取天下。”(节选自宋·唐庚《三国杂事·卷上》)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是岁A浅舰相接B收C为敌人所烧D达众E屯聚F故G疫死者H几半。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多、指增多、“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私”表示偏爱,两者用法相同。B、效、指功劳、成效、与《六国论》“斯用兵之效也”中的“效”字词义相同。C.左右、表示身边跟随辅助的人;与成语“左轴右弼”中的“左右”意思不同。D.各为其主、意思是各自尽忠于自己的主人,其中“主”应是指前文的刘将军。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上的将领都想要增加兵员的数量,但不知兵力多到三十万就难以指挥;实际上,将领能指挥超过这个数量的兵力并打胜仗的、只有王翦和项羽。B.赵括、王恢、王邑、苻坚等人和黄巾兵败的事实证明、如果将领不善于统兵作战,兵力越多,可能败得越惨,曹操兵败乌林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C.曹操俘获关羽后担心他不能久卧曹营,就派张辽以私人感情去试探他,在关羽杀了颜良后还重重赏赐他,这些都表现出曹操惜才、爱才的优秀品质。D.曹操放走关羽后告诫手下不要追杀,一方面表现出他能平定自己的怨气,不把彼此之间的恩怨记在心里的宽阔心胸,另一方面也说明他能做善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进退去就、雍容可观、殆非战国之士矣。(2)外能成羽之忠,不私其力于己,是犹有先王之遗风焉。14.在作者看来,曹操厚待关羽的所作所为,有些事是战国之君难以做到的。从文中看,这些事指的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和吴克明广文①赋梅辛弃疾谁咏寒枝入国风?广文官冷更诗穷。偶随岸柳春先觉,试比山樊②韵不同。十顷清风明月外,一杯疏影暗香中。遥知一夜相思后,铁石心肠也恼翁。[注]①广文:即国子监增开的广文馆,设博士、助教等职,常被看作清苦闲散的教职。②山樊:指山中茂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以问句形式开篇,表达了自己对能将寒梅咏入国风的友人的钦佩之情。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
B.颔联上句诗人将梅花与岸柳进行比较,形象地描绘了梅花迎春开放的景象。C.尾联中着一“恼”字,反衬出梅花冷峻、坚韧的品质及诗人对梅花的喜爱。D.全诗借物咏怀,以梅花的清雅韵致寄寓了愁肠百结的人生感慨和超然情趣。16.“十顷清风明月外,一杯疏影暗香中”两句是诗中的名句。有人认为其与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同为咏梅佳句,可谓异曲同工,各尽其妙。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说自己编写《史记》就是要用它“”,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从而形成家之言;写成之后还要把它“”,传给能了解自己的人。(2)《旧唐书·音乐志》中说:“琵琶:四弦,汉乐也。”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两句,证明了《旧唐书·音乐志》记述的准确性。(3)“春日的暖阳轻轻洒落在宁静的江面上,那悠悠流淌的春水仿佛被唤醒了生命,它潺潺地穿过青翠的草地,带着情思和缠绵,流向无尽的远方……”,小说《四月的花海》对春江景色的描绘,让夏华同学不禁想起古人诗歌的写景名句“,”。三、语官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要经历严格的选拔与刻苦的训练,一位航天员才能以最好的状态,飞向浩瀚的宇宙。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航天员,这些穿行于星辰大海的勇者,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拥有超凡的体能和心理素质,A,以应对太空探索中的各种挑战。①中国的航天员队伍同样经历了这样的选拔和训练过程。②2003年,自从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位叩响宇宙之门的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③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篇章。④截止目前,一共18位中国航天员成功逐梦九天,⑤太空一次又一次迎来中国人的身影。⑥即使有各种生命保障系统,⑦但太空是一个高真空高辐射高温差的环境,⑧航天员需要做很多训练才能适应,⑨同时还要学习大量的太空知识。⑩杨利伟用“艰辛”来形容训练生活。值得提的是,除了严格的训练,航天员能否“上天”,B。飞行乘组是根据每次飞行任务的特点需求,结合航天员队伍选拔训练实际情况,按照“新老搭配”等原则进行多方面的统筹评价后最终确定的。前期,因为任务间隔时间长,有些航天员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执行任务。他们用漫长的等待诠释着对航天事业的坚守与热忱。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19.文中第二段的文字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是的,就是从那个夜晚开始,她进入了奇妙的游荡。午夜星空明亮,没有月亮也没有云彩。严寒没有使她畏缩,反而令她大口地吸气。在从门口到街西碾盘那么短短一段路上,她竟觉得病全好了。万籁俱寂,清风拂面。干草叶儿在光秃秃的街面上滑动。一个大刺猬急急走来,她用脚一碰,它就球了。一切烦恼都忘记了。走到碾盘跟前,一只花猫从碾砣上弹起来。坐在上面,四周黑暗里都是活动的东西,小虫跑,小鸟扑梭,还有什么在呼呼喘气。这个活着的夜晚,只有人才是睡着的。难忘的九月啊,让人流泪流汗的九月啊,我的亲如爹娘的九月啊。肥一闭眼就能嗅到秋野的气息。那些伴着瓜蔓茂长的心事,沉甸甸地盖在泥土上。秋天里谁高兴得一声连一声说起了数来宝?谁发出了一阵又一阵农号?肥至今记得那匹小红马,记得矮壮憨人遭到不幸的那个下午……那时大家正在歇息,一匹小红马不知怎么跑到田里来——它在这个温暖的季节里又吃奶又吃豆棵,肥肥胖胖,毛色油亮。不少目光投注在它身上,看它在阳光下炫耀。这个小村庄的夜晚哪,有无数费解的东西。它们不管你知道不知道,都在那儿放着、扔着,蒙着一层厚厚的夜色……20.请简要分析文中叠音词“短短”“急急”的表达效果。(3分)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巧妙的修辞发挥了独特的表达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中,“球”和“弹”两个字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选择其中一个做出具体分析。(3分)(1)她用脚一碰,它就球了。(2)走到碾盘跟前,一只花猫从碾砣上弹起来。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世界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杰森·凯利(JasonKelly)说:“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我们必须确保人越来越像人。”孟晚舟也曾这样告诫她的儿子,“我不管你将来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和职业,但你一定不要选择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专业,因为人是竞争不过机器的”。是啊!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不能谨慎应对,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在不经意间创造了我们的替代者。在人工智能的崛起中,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谁,我们想成为什么。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8页(共8页)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答案详解1.【参考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检索提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文中的信息和内容要点、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解题思路】A项,是对原文第一段“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和原文第三段“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自现代以来一直在探寻自身的现代化道路……需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转述,符合原文意思。B项,“在‘现代性’的烛照下,乡土文学对‘乡土性’的认识和叙述,既可透视‘乡土性’的幽暗,也能对‘乡土性’有新的诠释”是对原文第二段“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和原文第三段“知识界、文学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的整合转述,符合原文意思。C项,是对原文第六段“正是因为置身现代时空又被现代文明所塑造……这个概念一方面指出了现代文学初期作家文化身份的基本属性”“在这样的叙事模式和文化心理中⋯⋯始终作为现代文明的参照物存在着”的整合转述,符合原文意思。D项,“乡愁是现代作家难以在异质化的城市空间里找到现代理念的自我认同”错误,根据原文第七段“投身于全新价值空间的作家虽然在理念的意义上接受了现代文化”可知,现代作家已经在理念的意义上接受了现代文化,因此选项说“现代作家难以在异质化的城市空间里找到现代理念的自我认同”与原文表述明显矛盾。属于曲解文意。故选D项。2.【参考答案】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作出合理推论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思路】A项,由原文第一段“贯串其中的……回应”可知,A项正确。B项,“乡下人‘黏着在土地上’,体现的是人与土地的共生关系”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费孝通的解释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这体现的是人对土地的依赖,而不是一种“共生关系”。C项,由第五段“它也不是单单指⋯⋯呼兰河”和第六段“使用了‘侨寓文学’概念,所谓‘侨寓’即寄身他乡”可知,C项正确。D项,由原文第八段内容可知,D项正确。3.【参考答案】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的能力。【解题思路】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鲁迅笔下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体现社会洞察力的场景。这些“乡土”在鲁迅的作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他深入揭示中国社会现象和人性的重要载体。A项,在《社戏》中的平桥村,鲁迅表达了对童年和乡土记忆的怀念。其中,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平桥村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主要是乡土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以及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深深怀念,所体现的更多的是对逐渐消失了的“乡土性”及其风物的回望和怀恋,体现的是第七段所说的“以诗化形式实现⋯⋯回望和怀恋”。B项,在《祝福》中的鲁镇,鲁迅展示了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约束和制约,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个人命运的残酷影响。鲁镇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主要在于揭示封建社会的冷漠和无情,以及封建礼教对个人命运的干预。C项,在《阿Q正传》中的未庄,鲁迅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精神奴役的批判,通过《阿Q正传》的内容可知,鲁迅深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精神奴役和“精神胜利法”的普遍存在。未庄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主要在于对封建文化下人们精神状态的揭露和批判。D项,在《孔乙己》中的S城,鲁迅揭示了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叙述,鲁迅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S城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主要在于对封建社会腐朽思想及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批判。B、C、D三项中的“乡土”体现的是第七段中所说的“在价值判断上对‘乡土性’的一种否定”。4.【参考答案】①文章从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出发,引出乡土小说作为审美反映的重要性;②接着通过解释“乡土性”的含义和分析具有“乡土性”的作品阐述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③然后通过探讨现代作家对“乡土”“否定”和“怀恋”的两种价值和审美取向,并指出乡土在现代化叙事中的方式和作用;④最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乡土文学”的要求,为乡土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需要整体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梳理行文的逻辑脉络,归纳概括提炼关键信息要点。文章从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这一大背景出发,引出乡土小说作为这种社会变革的审美反映的重要性。这不仅为乡土小说在文学领域中的位置提供了依据,也为其后续的论述奠定了基础。文章接着通过引用费孝通关于“乡土性”的解释,对“乡土性”的含义进行了深入探讨。这里主要从人与土地的关系、乡村社会的秩序以及文学中的国民性等方面展开。此外,文章通过对鲁迅、萧红、沈从文等作家笔下的乡土进行解读,进一步阐述了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即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然后,文章转向现代作家对“乡土”的两种价值和审美取向:一是对乡土的“否定”,认为封闭的乡村是愚昧和贫弱的,需要离去或改造;二是对逐渐消失的“乡土性”及其风物的“怀恋”,表现为一种乡愁和对传统的回望。这两种看似矛盾的价值取向其实都是现代作家对乡村与现代城市之间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和审美表达。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乡土在上述两个意义层面之间的切换,以及这种切换如何影响作家的主体化过程和创作,且无论作家的主观意图如何,都无法将乡土从现代化或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剥离出来。这也意味着对乡土的认知和叙述始终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的。最后,文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乡土文学”的要求,强调了乡土文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文章的论述过程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从大的社会背景到具体的文学作品,再到现代作家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表达,最后到乡土文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和未来发展方向,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论述体系。5.【参考答案】示例一:①鲁迅在《祝福》等小说中描绘颓败、落后的乡土社会,这是他对现代文明和个体价值的深刻认知以及对封建礼教和个体精神困境的“否定”,是他在“离去一归来—再离去”的叙事模式中不断探寻和确认自我主体性的结果。②同时,他的小说中也充满了对乡土的怀恋,这是他对童年、故乡和传统文化的回望,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和确认自我文化身份的结果。③这种“怀恋”与他对乡土的“否定”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其主体性的复杂内涵和丰富张力。示例二:①沈从文的《边城》展现了他对乡土社会的深深怀恋。他笔下充满自然美、人情美的湘西,是他对乡土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珍视的体现,表达了他对乡土社会的深厚感情,也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②作品也通过描绘湘西的淳朴民风和都市文明之间的冲突,表达了他对现代文明侵蚀乡土社会的担忧。③他对乡土社会的深入怀恋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是他在现代化进程中试图寻找和确认自我文化身份的结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整篇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对文本材料准确理解、分析、综合并最终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鲁迅或沈从文的主体化进程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先明确题干所给的关键信息,即文章结尾画线句“乡土在上述两个意义层面之间不停切换,作家的主体化过程所依托的空间,就是这个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面目均已不再纯粹的乡土”这句话,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通过处理和表达与乡土、现代等复杂关系,逐渐形成和塑造自己的独特主体性的。然后结合文本材料明确两种主要的表现,并以此为依据结合两位作家的具体作品展开分析即可。比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阿Q这一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束缚下的个体精神困境。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体现了当时乡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和自轻心理。这种揭示体现了鲁迅对乡土社会的深刻反思和理解。而在《祝福》中,鲁迅通过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描写,进一步揭示了乡土社会中的封建礼教对个体的摧残和压迫。在《故乡》中,鲁迅则深情回望了童年时的故乡,通过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乡土社会的深深怀恋。这种怀恋体现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乡土社会的深厚感情。而在《社戏》中,鲁迅通过描绘童年时的社戏场景,进一步表达了对乡土社会的怀恋之情。因此,鲁迅的作品体现了他在处理和表达与乡土、现代等复杂关系中的主体化进程。他一方面深刻揭示了乡土社会的颓败和落后,另一方面又深深怀恋着乡土社会的美好。这种揭示和怀恋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鲁迅乡土小说的复杂内涵和丰富张力。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展现了对乡土社会的深深怀恋,而《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和她的爱情故事,以及湘西边地的淳朴民风和都市文明之间的冲突,表达了沈从文对现代文明侵蚀乡土社会的担忧。这种担忧来自他对乡土社会的深入理解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也是他在现代化进程中试图寻找和确认自我文化身份的结果。沈从文的作品体现了他在处理和表达与乡土、现代等复杂关系中的主体化进程。6.【参考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题思路】A项,由第一段“雪停了……阴沉”可知,A项正确。B项,由“扶着一根枣木做的……在白云上行走”可知,B项正确。C项,由“冬天,不宜上山……会是什么感觉呢?”可知,C项正确。D项,“在与古人以梅入粥的对比中流露出无缘赏梅的遗憾”错误,作者进山途中虽然没有看到梅花,却能在老张家里喝到梅粥,由“山家清供,妙哉妙哉”可知,这无疑是出乎意料的喜悦,引述诗句说明自己也能有古人一样的口福,并没有“流露出无缘赏梅的遗憾”,而是展示了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和享受。7.【参考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关键语句,理解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奥妙的能力。【解题思路】A项,①句连用四字句诠释古语,句式整齐,具有古诗意味,A项正确。B项,由“止步用拐棍挥扫……书页”可知,B项正确。C项,“冯虚御风”是无所凭借,能驾风飞翔,与③句相似。故C项正确。D项,“被雪块砸中说成是‘缘分’……物我两忘的境界”错误,从作者所表达的自己阅读以及与自然的相处看,他已经把自然与人看成了一种“平等的关系”,被雪团砸中,毫不介怀,表现的是一种乐观、随遇而安的心态,并没有表达“物我两忘”。8.【参考答案】①使梭罗关于自然、简单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赞歌与作者山居读书的体验相契合,进一步凸显自已对自然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在内容上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②与作者的个人体验和感悟深度融合,避免了单一叙述带来的单调乏味,在结构上形成了文本的内在逻辑;③通过引用经典文学作品,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赋予作品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通过对文本结构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文中重要句段的分析理解,分析文本中特定材料作用效果的能力。【解题思路】作答时,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从文本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结构上,作者通过穿插描写瓦尔登湖畔梭罗的生活细节,将梭罗的思考与自己的体验相结合,形成了文本的内在逻辑和连贯性。这种安排使得文章在叙述上更加丰富和多元,避免了单一叙述可能带来的单调和乏味。在内容上,描写瓦尔登湖畔梭罗的生活有助于深化文章的主题。梭罗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代表了人类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追求,这与作者山居读书的体验相契合,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自然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同时,通过引用梭罗的生活和思考,作者也提出自己对生活本质和人类存在的独特见解,从而引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此外,引文与作者的个人体验和感悟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文学享受。通过引用经典文学作品,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宽广的文学世界,这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学价值,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和深度。综上所述,作者在山居之旅中穿插描写瓦尔登湖畔梭罗的生活内容,在结构上形成了文本的内在逻辑和连贯性,在内容上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并引发了读者的深入思考。这种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和文学才华。据此分析作答即可。9.【参考答案】①苏轼走进“赤壁”,展现了一种超脱、豁达的生命感悟。(1分)苏轼认为,尽管生命短暂,但人可以通过建功立业、留下精神遗产等方式超越生命的有限性。(1分)同时,他也强调要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不要过分执着于功名利禄。(1分)②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则感悟出了一种更加自然主义、个人主义的生命观。(1分)梭罗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摆脱世俗的束缚和纷扰,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1分)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追求会让人失去自我和内心的安宁。(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命题意图】本题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观察文本,考查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解题思路】作答时,首先要明确苏轼在《赤壁赋》中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作为课内经典篇目,考生应该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认识到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描绘赤壁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功绩来表达的生命哲学,强调的是一种超脱、豁达和顺应自然的生命观。其次要深刻认识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对生命哲学的深刻反思和感悟,梭罗则在《瓦尔登湖》中通过记录自己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经历和对自然的观察来阐述自己的生命哲学,他更注重自然主义、个人主义和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两者虽然都关注自然和人生,但在表达方式和思考角度上有很大不同。另外,题干中梭罗的言论所体现的生命哲学包括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简朴生活、注重个人内在成长和精神生活,以及保持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等方面,也需要考生精细审题,精准把握。最后,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从自然与人的关系、个人内在成长的重要性以及保持独立思考的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注意在阐述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文本内容,使回答既有深度又有广度。10.【参考答案】BDF【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包括实词的理解、句式的运用、文意把握、文言语感等。【解题思路】“故”字作副词,常用于句首,引出下文的结果,B处应断开;“为……所”是被动句式,“烧”是“战舰相接”的结果,D处应断开;“疫死者几半”是“屯聚”的结果,故F处应断开。11.【参考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关键词语以及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解题思路】A项,“务多其兵”中的“多”字,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增多”,“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私”,也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偏爱”,两者用法相同;B项,“要当立效报曹公而去”中的“效”字,意思是“功劳、成效”,《六国论》“斯用兵之效也”中的“效”字也是“功劳、成效”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C项,“左辅右弼”是指在自己左右辅助的人,与文中“左右”的意思相同;D项,“各为其主”意思是各自尽忠于自己的主人,结合前文的“吾受刘将军恩”可推知“主”应该指的是刘将军。12.【参考答案】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归纳和综合分析能力。【解题思路】A项,由“世之为将者⋯⋯项籍二人”可知,A项正确。B项,“将领不善于统兵作战,兵力越多,可能败得越惨,曹操兵败乌林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错。由“兵多为累之明验”可知,曹操兵败是兵力多成为累赘的明显例证。由“若曹公,可谓善将矣”不能得出“如果将领不善于统兵作战,兵力越多,可能败得越惨”的推论。C项,由“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厚加赏赐”可知,C项正确。D项,由“左右请追之,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和“曹公知羽必去……不以彼我为心”可知,D项正确。13.【参考答案】(1)这种进退去留、从容大度的表现令人十分欣赏,大概不是战国时的士人所能做到的。(“就”“雍容”“殆”各1分,句意1分)(2)在外能成全关羽的忠诚美名,不把关羽的力量看作自己私人的,这实在是还存留着春秋先王的遗风啊。(“成”“私”“犹”各1分,句意1分)14.【参考答案】①曹操知道关羽一定会离开,②但还是给予重赏,③并下令属下不要追,让他回到刘备身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筛选能力、观点归纳能力。【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需要仔细阅读文本内容,结合题干要求筛选提取文中关键信息。比如,“曹操厚待关羽的所作所为”,可从曹操知道关羽“心神无久留之意”,但还是“厚加赏赐”;在关羽“拜书告辞,归先主于袁军”时,命令手下“勿追也”等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结合下文对曹操的评价:“曹公得羽不杀,厚待而用其力……战国之君亦能之……曹公知羽必去,重赏以赆其归,戒左右勿追,曰‘彼各为其主也’”可知,“战国之君难以做到的”,就是“曹公知羽必去,重赏以赆其归,戒左右勿追,曰‘彼各为其主也’”。最后梳理总结,分条作答即可。【文言译文】世上作为将领的人,致力追求增加自己的兵员(数量),但不知道兵力多到三十万就难以调遣指挥了!以前能以六十万兵力战胜楚国的,以四十万兵力战胜秦国的,只有王翦、项羽二人;能让众多的兵力发挥作用的,只有韩信能做到,他统率过三十万的兵力,没有能打败他取得成功的人。赵括统率四十五万兵力在长平战败,汉初(刘邦)统率五个诸侯国的兵力共五十六万在彭城战败,统率三十万兵力在白登被围因,王恢统率三十二万兵力埋伏在马邑而无功,王邑统率百万兵力在昆阳战败,黄巾军统率百万兵力在寿张战败,苻坚统率八十万兵力在合肥战败,隋朝统率九十万兵力在辽东战败。兵力越多,败得越惨,但还可以归咎于“将领不善于统率”。像是曹操,可以说是善于统率了,但(他)统率水军六十万,号称八十万却在乌林战败。那年因战船相连,所以被敌人烧掉,大军聚集一处,所以因瘟疫而死的几乎占了一半。这就是兵力多成为累赘的明显例证。凭高祖的才能,最多只能统率十万兵力,因此水军六十万,应当有六个像高祖那样的人才能统率。像高祖那样的人难道容易找到吗,他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曹操征讨下邳,俘虏了关羽,(回来后)对他的礼遇十分优厚,但察觉他心神中没有长久留下的意思,便派张辽以私人感情去试探他,关羽叹息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我受刘将军的恩德,终究不能留下。我一定要为曹公立下战功才离去。”等到关羽杀了颜良,曹操知道他一定要离开,重重赏赐了他,关羽把赏赐的财物全都封存起来返还,留下书信告辞,回到刘备所在的袁绍军中。(曹操)身边的人请求追杀他,曹操说:“他(关羽)也是为其主人效力,不要去追杀。”关羽被曹操厚待却终究不忘自己的君主,可称得上贤良了,但战国时的士人也能做到。曹操得到关羽不杀他,厚待他并任用他出力,可称得上贤明了,但战国时的君主也能做到。至于关羽一定要立下战功报效曹操,然后封存返还所受的赏赐,留下书信告辞而去,这种进退去留、从容大度的表现令人十分欣赏,大概不是战国时的士人所能做到的。曹操知道关羽一定要离开,用重赏来赠送他离去,并告诫身边的人不要追杀,说“他(关羽)也是为其主人效力”。(曹操)在内能平定自己的怨气,不把彼此之间的恩怨记在心里;在外能成全关羽的忠诚美名,不把关羽的力量看作自己私人的,这实在是还存留着春秋先王的遗风啊。我曾经评论曹操说:“这个人能够做善事却不能不做恶事,能做善事,因此能够享有国家;不能不做恶事,因此不能取得天下。”15.【参考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歌的主要思想及思想表达方式的理解与把握的能力。【解题思路】A项,“谁咏寒枝入国风?广文官冷更诗穷”表达了诗人对吴克明的敬重与钦佩。B项,“偶随岸柳春先觉”,诗人以自己偶然间看到岸边的柳树与梅花相较。C项,“铁石心肠也恼翁”表现了梅花的清冷及韧性,突出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D项,“以梅花的清雅韵致寄寓了愁肠百结的人生感慨和超然情趣”曲解诗意。诗人以梅花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现了梅花的坚韧、冷峻与清雅,没有“寄寓”“愁肠百结”。16.【参考答案】①在内容上,都表现了梅花的清雅韵致和高洁品质。辛诗通过写景展现梅花超尘绝俗的韵致和品质;而陆词则通过细节,强调了梅花即使遭遇不幸也要保持坚贞的品质。②在手法上,辛诗通过大与小、明与暗的对比,凸显梅花孤高自傲、清新脱俗的品格;而陆词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表现梅花无意争春、甘受凋零的高洁和坚贞。③在情感上,辛诗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和对友人的钦佩之情;而陆词则表现了梅花孤高寂寞的心境和对遭受摧残的不满情绪。(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在基本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形象化理论话语的能力。【解题思路】本题以辛弃疾诗句和陆游词句为设题情境,要求理解比较分析两句话的妙处以及不同点。首先,深入解读题目。从内容上来看,两处咏梅佳句都是在描绘梅花,答题方向可从以下方面展开:①注意分析咏梅佳句的内容题材:辛诗中的“清风明月”“疏影暗香”和陆词中的“香如故”,都是在强调梅花的清新、孤高、坚韧的品质。②集中探讨采用的艺术手法:辛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十顷”与“一杯”,“清风明月”与“疏影暗香”,通过大与小、明与暗的对比,凸显梅花的品格;陆词则使用了细节描写及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梅花的高洁和坚贞。③关注诗人借梅花意象所寄寓的不同情感:辛诗侧重表达对梅花的喜爱和对友人的钦佩之情;而陆词则更深入地描绘梅花的心境,表达梅花的孤高寂寞,以及对遭受摧残的不满情绪。作答时,要结合咏梅佳句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也要注意对比内容、艺术手法和意境情感上的异同。【诗歌鉴赏】首联“谁咏寒枝入国风?广文官冷更诗穷”体现了诗中的梅花不再是自然景物,而是被赋予了人的品质和情感,成为了诗人自我表达和情感寄托的载体。既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深深喜爱,又借梅花自况,抒发了仕途失意、大才未尽的感慨。颔联“偶随岸柳春先觉,试比山樊韵不同”,既用柳树和梅花进行了生动的比较,又用“春先觉”形象地描绘了梅花迎春开放的景象,使得梅花的形象栩栩如生。颈联“十顷清风明月外,一杯疏影暗香中”,语言清新淡雅,意境深远,将梅花的香韵和风月的清华融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的超然情趣和梅花的清雅韵味。抒发深沉复杂的情感。尾联“遥知一夜相思后,铁石心肠也恼翁”,诗人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遥知一夜相思后”,诗人设想梅花在经历了一夜的相思之后,也会感到烦恼和困扰。“铁石心肠也恼翁”,这里的“铁石心肠”是对梅花冷峻、坚韧品质的生动描绘,“恼翁”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梅花的深深喜爱和怜惜之情。此两句以情语作结,使得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17.【参考答案】(1)究天人之际藏之名山(2)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3)示例一: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示例二: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示例三: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示例四: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3)若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亦可]18.【参考答案】A还需接受长期且严格的训练B还需要等待契机(每空2分,若有其他答案,意思准确、逻辑一致、符合要求亦可酌情给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在准确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判定需要补写的内容,并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解题思路】材料的核心观点是航天员“上天”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和漫长的等待。作答时综观全文,把握核心观点,结合上下文提示语和相关信息进行补写。A处,上文说航天员“不仅需要拥有超凡的体能和心理素质”,用“不仅”一词交代了航天员要具备的身心素质,故A处要补充航天员能力素质的其他要求,才能与下文“以应对太空探索中的各种挑战”的要求相一致。再结合下文“中国的航天员队伍同样经历了这样的选拔和训练过程”可知,A处可填写“还需接受长期且严格的训练”之意的句子。B处,结合前文“除了严格的训练,航天员能否‘上天’”以及下文都是围绕航天员“上天”需要等待时机这一话题展开可知,B处可填写“还需要等待契机”之意的句子。19.【参考答案】语句:②“自从中国航天史上”修改为“中国航天史上”。语句:④“截止目前”修改为“截至目前”或“到目前为止”。语句:⑥“即使”修改为“尽管”。(每处2分,找出语病且修改正确得2分,修改不正确不得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发现语言表述问题并进行修改的能力。【解题思路】文中一共有三处表述不当:②句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应删除介词“自从”,使“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位叩响宇宙之门的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作“揭开”的主语。④句语义混淆,不合逻辑,“截止”表示到一定期限为止或停止,是行为的结束,后面不能带时间宾语;“截至”表示截止到某个时候,侧重于表达到这个时间点是一个阶段,行为没有结束,后面必须带时间宾语。文中只是对目前以来这一阶段的数据统计,航天员进入太空的行为并未结束,因此只能用“截至目前”或“到目前为止”。⑥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关系,即在某种情况下,尽管出现了某种情况,也不会影响主句的结果,它所引入的是假设性的情况,而“有各种生命保障系统”是中国航天员“一次又一次”“逐梦九天”的常规性配套设施,是真实存在的,此处应该使用表示对事实的让步,也就是使用在某种情况下,尽管出现了某种情况,也不会影响主句结果的“尽管”。20.【参考答案】①“短短”通过重复音节,强化了“更短”的意思,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距离的有限;②“急急”意思是形容刺猬行走的急促样子,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刺猬的匆忙和紧张。(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重叠带来的语义变化的把握能力。【解题思路】叠音词是通过重复音节来强化词语的意思或表现某种状态。这种重复可以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当前的描述或情境。具体来看,“短短”这个词强化了“更短”的意思,在文中用来描述从门口到街西碾盘的距离之短,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这段有限的距离。“急急”形容刺猬行走的急促形态,能够感受到刺猬的匆忙和慌张,展现刺猬快速走过的场景。结合语境,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1.【参考答案】①句中用于形容物体重量感的“沉甸甸”被用来形容“心事”,打通了物体的重量感与心事的沉重感,通过通感使内容表达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②瓜蔓的茂长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成长,与文中提到的九月、秋野等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时间、记忆和成长的主题。③巧妙地运用隐喻手法,把心事隐喻为“沉甸甸地盖在泥土上”的有形存在,突出了心事的重量、深沉及其形象感。④这句话通过情感与自然的融合,将心事与自然元素相互映衬,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慨,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和共鸣力。(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鉴赏修辞表达效果,增强对语言规律把握的能力。【解题思路】作答时,首先要理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及其在文本中的具体作用。文中主要运用了通感和隐喻的修辞手法,构建了一种深邃而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作者运用“沉甸甸”这一本应形容物体重量的词汇来描述“心事”,巧妙地实现了物体重量感与心事沉重感之间的通感。这种通感的运用,使得文本的描述更为生动、活泼,充满了新奇感,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 测试卷附答案(精练)
- 六年级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3篇)
- 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设备安装及验收检测合同
- 设备销售合同纠纷
- 诚信翻译服务合同
- 课后地理的思考
- 责任在心女婿的宣言
- 购物首选淘宝质保
- 购车转让协议书合同
- GB 17353-2024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防盗装置
-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地理试题卷(含答案及解析)
- GB/T 1984-2024高压交流断路器
- 2024年执业医师考试-医师定期考核(人文医学)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院前急救技能竞赛(驾驶员)理论考试题库大全-上(选择题)
- 道法认识生命(作业)【后附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2024)
- 9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 第2课时 守法不违法 (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 陕西省汉中市(2024年-2025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人教版小升初模拟(上学期)试卷(含答案)
- 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三册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Reading and Thinking教学设计
- 三方代付工程款协议书范本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