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课件42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登泰山记》课件42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登泰山记》课件42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登泰山记》课件42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登泰山记》课件42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泰山记

姚鼐作者介绍题目解说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如:《小石潭记》写景,借凄清的景抒发作者被贬后的凄凉之情;《核舟记》状物,通过对核舟的介绍说明,赞扬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桃花源记》叙事、写景,表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议论,表明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登泰山记》写景、叙事,描写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汶(wèn)水

南麓(lù)

砌(qì)石磴(dèng)

徂(cú)徕(lái)晦(huì)日绛(jiàng)色

若偻(lǚ)

樗(chū)蒱(pú)石罅(xià)

膝(xī)盖重点字词读音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阳:山的南面。汶(Wèn)水:也叫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通称山涧。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课文探究1.开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作者鸟瞰泰山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1)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2)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3)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表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做好了铺垫。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齐河、长清:地名,都在山东省。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泰安:即今山东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为泰安府治所。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朱孝纯子颖:朱孝纯,字子颖。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蹬(dèng):石级。级:石级。知识链接天干甲乙丙丁戊wù己jǐ庚辛壬癸guǐ地支子丑寅yín卯mǎo辰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2022年12月19日用干支历表示:壬寅年壬子月丙午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Q:姚鼐为何要在年终岁末,万家团聚的日子去登泰山呢?姚鼐登泰山的背景是什么?【资料链接一】①乾隆三十八年,清延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②乾隆三十九年,《四库全书》完成,姥以“病羸”“养双亲”为由上书辞官,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之以商官厚禄,均被坚辞。③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除夕,登泰山。随后游灵岩,作《游灵岩记》④乾隆四十年元月,游完灵岩,返回京师,数月后南归故里。⑤乾隆四十一年,前往江苏扬州主持梅花书院。

少具壮志的姚鼐科举之途并不顺畅,乾隆二十八年(1763),六试礼部方中进士,这给“今者常参官中乃无一人”的家族带来了巨大希望,此后却一直浮沉部曹,久不得擢。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姚鼐先是被推荐为记名御史,后又荣入四库馆。正当升迁有望之际,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天,姚鼐毅然作别官场,借衰病养亲之名辞去刑部郎中及所任纂(zuǎn)修官,于岁末应朱孝纯之邀去山东游览,次年初回京即整理行装,举家南归。为何辞官?Q:姚鼐辞官的原因为什么?会是上述文段中说的这些原因吗?他辞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资料链接二】1.夫士处世难矣!群所退而独进,其进罪也;群所进而独退,其退亦罪也。天地万物之变,人世夷险、曲直、好恶之情态,工文章者,必快摘发露至尽。人匿其情久矣,而或宣之,宜有见恶者矣,况又加之以名称耶?———姚鼐《赠程鱼门序》2.纂修者竞尚新奇,厌薄宋、元以来儒者,以为空疏,掊pǒu击讪笑之不遗余力。先生往复辨论,诸公虽无以难,而莫能助也。将归,大兴翁覃溪学士为叙送之,亦知先生不再出矣……——姚莹《朝议大夫惜抱轩先生行状》3.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jí去,早匿于岩窔yào(1、室中东南角2、幽深3、喻深奥的境界。4、隐暗处。)。——姚鼐《游双溪记》4.门户难留百年盛,文章要使千秋垂。——姚鼐《增钱鲁思》表层:坚守宋学立场,与汉学派不睦,论争中孤立无援。深层:对官场的不适应,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环水:即中溪,俗称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东面南流。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道少半:路不到一半。中岭:即黄岘xiàn岭,又名中溪山,中溪发源于此。天门:泰山峰名。《山东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盘道百余,经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绝顶,高四十余里。”崖限当道者: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云:语气助词。几:几乎。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烛,动词,照。徂徕(cúlái):山名,在泰安东南。居:停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课文探究2.从作者由京师来泰山的路线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旅程的什么特点?由此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1)旅程特点:艰苦。“乘风雪”的“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历”“穿”“越”“至于”几个动词,把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与实际情况吻合,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2)天气恶劣,路途遥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来登山,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形象特点:风尘仆仆,不辞辛苦,登山的心情迫切。课文探究3.请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线。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是写泰山山顶雪后美景的名句,请赏析。由南麓登循中谷入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烛”(比喻)字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课文探究5.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试分析。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居雾”以静写动,写出了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整句话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二十九日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二十九日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晦:戊申:五更五鼓: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迷漫古时赌博用的“五木”,两头尖,中间平,立起来像山峰樗蒲:漫:天边。极:尽头,极点极天:名作状,像一条线奇异的,与众不同的异:线:一会须臾:通假字,同“彩”采: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观亭东门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迷漫,渐渐看见云中几个白点像“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色彩,一会儿变成彩色的。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摇动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纯红如朱砂泛指东面的海。东海:正赤如丹:红色绛:白色杂驳:皓:脊背弯曲。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偻: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摇动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在向日观峰鞠躬、致敬。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集中描写了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课文探究6.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突出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点?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的。(1)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3)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4)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5)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突出了泰山日出时的色彩鲜明、气势雄伟。修辞手法用比喻写色彩,抓住了时令特点。“白若樗蒲”“正赤如丹”比喻:“而皆若偻”拟人:不仅写出了日观亭西边诸峰的特点,更是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东岳大帝庙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碧霞元君:岱祠: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这里指乾隆登山时住过的宫室。行宫: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还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模糊或缺失漫失: 这天,看见道路中刻写的石碑。从唐显庆以来,那些远古的石碑都模糊或缺失了。偏僻不挡在路上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深青色古义:平整方正今义:数学名词平方:苍:通假字,同“圆”圜: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青黑色,大多平整方正,很少是圆形的。杂树很少,松树很多,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都是平的。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了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林,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平齐。第四段人文景观: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作用: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历史,丰富了游记内容。第五段自然景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