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科技风险监管现状及优化建议探析15000字(论文)】_第1页
【我国金融科技风险监管现状及优化建议探析15000字(论文)】_第2页
【我国金融科技风险监管现状及优化建议探析15000字(论文)】_第3页
【我国金融科技风险监管现状及优化建议探析15000字(论文)】_第4页
【我国金融科技风险监管现状及优化建议探析15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金融科技风险监管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目录一、绪论 (1)(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1)2.研究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 (2)2.国外研究现状 (3)3.文献述评 (4)(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5)1.研究方法 (5)2.研究内容 (5)二、当前金融科技发展状况概述 (6)(一)金融科技的定义 (6)(二)金融科技的历史与起源 (6)1.FinTech1.0(1866-1967年):金融全球化 (7)2.FinTech2.0(1967-2008年):金融数字化 (7)3.FinTech3.0(2008年至今):金融移动化 (8)(三)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8)1.全球发展情况 (9)2.我国发展情况 (9)三、金融科技的风险状况 (10)(一)金融科技的风险特征 (10)1.金融科技风险的复杂性 (10)2.金融科技风险内生性 (11)3.金融科技风险的非平衡性 (12)4.金融科技风险的易变性 (12)(二)金融科技的风险种类 (13)1.技术风险 (13)2.管理风险 (13)3.系统性风险 (14)4.监管真空的风险 (15)(三)金融科技风险产生的原因 (16)1.信息不对称 (16)2.长尾效应 (16)3.金融科技自身的脆弱性 (17)四、我国金融科技风险的监管现状 (18)(一)我国金融科技监管发展现状 (18)1.金融科技监管加速完善 (18)2.金融科技监管模式不断丰富 (18)3.企业积极参与金融科技的监管创新 (19)(二)我国金融科技的监管挑战 (19)1.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19)2.分业监管制度与混业经营模式不相适应 (20)3.过于重视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 (20)4.监管方法单一落后且监管效果不佳 (21)五、防范金融科技风险的监管措施 (21)(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21)(二)转变监管方式,实现监管政策的协调统一 (22)(三)加强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国际间的互动 (23)(四)加强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24)参考文献 (25)TOC\o"1-3"\h\u一、绪论(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选题背景近些年,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金融效率的提高,丰富了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它深刻地改变了金融生态,重塑了金融格局,但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发生频率,暴露出监管手段不足和缺失的问题。金融科技不仅包含传统的金融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而且还包含一些由底层信息技术等非金融因素引发的信息技术风险,如金融科技生态下的新型监管存在缺陷,金融科技导致信息不清晰等,加之传统的“一元多头”式分业监管体系缺陷突出,监督技术的发展滞后,这都给金融监管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阐述了金融科技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然后具体分析了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和它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金融科技的监管状况,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完善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以期对金融业的发展有所帮助。2.研究意义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了金融创新的契机,许多长期游走于传统监管边缘的违法行为则难以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使金融风险持续扩散,影响了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加之信息不对称、长尾效应和金融科技自身的脆弱性,都使金融科技风险与其他风险之间的交叉性、关联性进一步加强。如果发生系统性风险,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本论文的选题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意义,从理论层面来看,有利于深化金融科技风险理论,加强对金融科技风险问题的研究。同时,也有利于更新人们对金融科技风险的观念,进一步增强金融科技风险意识,以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角度来看,有利于更好地应对金融科技风险的现实挑战,有效防范金融科技风险的不利影响。(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关于金融科技风险的研究主要包括风险种类和监管措施两个方面,其中,从金融科技的风险种类来看,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交易成本和组织效率上的优势促使传统金融“脱媒”转向新型金融“触媒”,金融科技应运而生。蔚赵春和徐剑刚(2017)在《监管科技RegTech的理论框架及发展应对》中认为金融科技体量大,发展快,存在技术依赖风险。杨春雨(2017)在《金融科技的发展与监管创新》中认为互联网支付、分布式记账和比特币等新的商业模式在改变人们习惯、提高运行效率的同时,产生了信息风险、系统性风险、监管真空风险。罗福周,陆邦柱,方永恒(2018)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研究》中研究了中国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对金融科技创新的环境进行了总结。从金融科技风险的监管措施来看,首先是利用信息手段进行风险控制,李颖(2018)在《金融科技内涵、趋势与路径》中研究中表明大数据风险控制可以有效控制金融科技风险。罗福周、陆邦柱、方永恒(2018)在研究中国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时,提出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用以服务企业与数据共享,将金融与科技紧紧连结到一起的建议。刘晓春(2018)在《以五个闭环突破金融科技瓶颈》一文中提到,要在金融科技与人之间建立一个闭环,然后利用“监管沙盒"进行风险控制,金融科技的繁荣发展也对金融创新的监管要求更高,为了有效防范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诸多风险,“监管沙盒”相伴而生。卢瑶瑞和赵华伟(2018)在《“监管沙盒”机制对我国金融创新监管的影响》中以“监管沙盒”为研究对象,阐释了“监管沙盒”的运行机制,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监管沙盒”的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在我国应用“监管沙盒”的可行性和潜在的风险,结合我国金融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监管沙盒”创新金融监管模式的政策建议。其次是利用国际合作进行风险控制。李杨、程斌琪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科技合作体系构建与金融外交升级》中认为中国监管机构应该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科技合作,与其他国家在金融科技监管上进行全方位合作,打击货币犯罪、降低金融业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维持区域经济环境稳定,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活动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金融科技风险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金融科技(FinTech)一词为英文FinancialTechnology合并后的缩写形式。这一名词由花旗集团董事长约翰·里德(JohnReed)在“智能卡论坛”(SmartCardForum)上提出。但实际上,金融科技这一概念早在70多年前就已经诞生,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始诞生,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金融行业的效率,金融服务开始进入电子化时代,被称为Fintech1.0;当到了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互联网技术把人们带入了互联网信息时代,互联网金融进一步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现如今始于2008年的金融科技又通常被学者们成为Fintech3.0。一些国外的金融科技理论主张科技是金融科技的核心,由于金融科技是一门新兴的行业,当前的业务模式还比较混乱,金融科技的各类业务模式在形态上呈现不同的差异。在金融科技风险的研究上,国外学者也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Alexander(1998)根据市场风险的严重程度,对风险进行了等级划分。Ca-ouette、Altman和Narayanan(1998)对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信用评级及信用风险度量的具体方法。波士顿联储和亚特兰大联(2008)年在《理解新型零售支付中的风险》一文中指出,与传统支付相比,新型零售支付有非现金支付的趋向,这导致五种风险的形成,即操作风险、欺诈风险、清算风险、法律风险、系统性风险。Collier指出,基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研究,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应当对借贷双方身份进行认证,并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3.文献述评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看出,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金融风险异化现象日益突出,各种新的金融风险逐步涌现,对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科技给金融业带来的巨大变革的情况下,金融风险结构和环境也都发生了改变,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相对滞后,监管能力与发展现实不匹配,如何实现及时有效的监管,在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中取得动态平衡,成为监管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1.研究方法1.1文献分析法对金融科技风险,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了吸收这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论题在研究过程中,对大量的文献资料做了鉴别和整理,以发掘出空白的领域,辅助本论文的研究。1.2比较分析法对于研究对象,本文在对传统金融风险与金融科技风险进行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形成了写作的具体思路,确定了论题的切入角度和论述的重点。1.3交叉学科研究法本论文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必须利用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因此本论文以经济学为研究的基础,结合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以当今时代金融科技迅猛发展为背景,阐述了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从而提出具体的监管措施。2.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对金融科技的历史起源、定义、发展现状、风险特征、风险种类等做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对目前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的监管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防范金融科技风险的监管措施。近些年来,金融科技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也广泛将目光投向金融科技,但是大多学者将视角停留在金融科技的内涵及发展方面,对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以及监管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空间,本文将关注点放在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层面,通过多角度分析研究来制定相关的监管政策,以此防范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的发生。二、当前金融科技发展状况概述(一)金融科技的定义金融科技主要是指通过合理地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推动金融业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的创新性业务模式。金融科技主要应用于金融行业的支付与清算、融资、保险、投资管理等方面。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也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风险,从而对金融机构的发展造成影响,周期性的、规模和范围比较大的金融风险甚至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二)金融科技的历史与起源现代金融科技的发展历史有150年左右,根据不同的发展重心和特点可以分成三个阶段:FinTech1.0、FinTech2.0和FinTech3.0CITATION邓辛19\l2052(邓辛,金融科技模式变革与业务创新,2019)。其中FinTech1.0和FinTech2.0均1.FinTech1.0(1866-1967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1866年世界第--条跨大西洋海底电缆的成功铺设,这让欧美的主要市场可以即时通信,将世界经济金融连成了一个整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受到了阻碍,但是通信加密技术和密码破解系统等科技却在战争的作用下快速发展。IBM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sCorporation)后来将这种破译代码的工具嵌入了早期的计算机中,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日后AI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1950年,美国出现了信用卡;1966年,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前身成立,创造了新的信用卡体系;1964年,美国施乐公司发明了电报的进阶版本——传真机。2.FinTech2.0(1967-2008年):金融数字化1967年,全球第一部自动取款机在英国巴克莱银行落成,标志着现代全融科技2.0的开端。同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制造出的手持金融计算器,使得金融业的运作更加高效便捷,提高了金融工作的效率。在支付领域,银行自动清算业务(BACS)、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和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陆续成立,为全球金融交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证券交易领域,1971年成立的纳斯达克(NAS-DAQ)实现了股票的自动报盘,降低了股票买卖价差,提高了场外市场的流动性。支付和交易系统的自动化同时也带来了风险。1974年,赫斯塔特银行因无力兑付美元清算命令而倒闭。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全球股市在道琼斯指数单跌的影响下先后大幅跳水。这些风险都促进了各国的监管者谋求合作机制,为金融科技的监管打下了基础。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1995年美国的富国银行率先利用万维网向客户提供网上账户核验服务,拉开了互联网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帷幕,也为此后的FinTech3.0打下了基础。3.FinTech3.0(2008年至今):金融移动化此次金融科技的发展,伴随着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传统金融界陷人僵局,金融科技却快速发展;金融危机的失业效应为金融科技提供了人才资源;金融机构试图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盈利能力;公众对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的不信任也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市场空间。2008年还见证了智能手机的革新。移动数据传输速度的加快,为FinTech3.0在移动终端领域的开拓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FinTech3.0阶段,金融科技的科技感得到不断强化。金融科技产业在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核心的驱动下,涉足支付结算、资产管理和信托等领域。“科技创新”正在代替“金融模式创新”,发展中国家有机会弯道超车。鉴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将这个阶段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的金融科技革命定义为FinTech3.5。亚非地区的金融科技得以高速发展的原因有:(1)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不如发达国家发展完备,给了金融科技发展的机会。(2)亚非地区的中产阶级群体庞大,为金融科技在技术难点上的突破提供了人力资源。(3)发展中国家可能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对数据的保护和竞争机制的约束不够严格的问题。对于公司而言,花费在应对政府监管上的成本减少,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打磨产品,攻克技术难关。(三)金融科技发展现状1.全球发展情况近年,阿里巴巴、亚马逊(Amazon)、Facebook、谷歌、腾讯(Tencent)等科技巨头纷纷进军金融领域,通过点对点形式为消费者提供支付、信用贷款、融资、投资货币市场基金(保险)等服务,相关领域的金融科技发展十分迅猛。毕马威(2019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由科技巨头发起的金融科技行业投资大幅增长,全球总投资额达到1118亿美元,较2017年同比增加1.2倍,其中全球并购、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的总投资增长了一倍以上。超大交易包括Vantiv以128.6亿美元收购Worldpay,蚂蚁金服创纪录的140亿美元风投融资,以及私募股权公司百仕通(Blackstone)对Refinitiv的170亿美元投资。分布式记账、云服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正在对各种金融业务进行测试,以使其更快、更强大,成本更低。2.我国发展情况尽管科技巨头服务世界各地的用户,但业务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亚洲、太平洋和北美地区。其在东南亚、东非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业务扩张较为迅速,其中在中国的扩张速度最快,中国的金融科技业务发展和规模在全球遥遥领先。在信贷领域,WilliamCDudley,KlaasKnot(2017)在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信贷市场,2015年共有356家科技平台,信贷规模达到997亿美元,超过第二、三位的美国(343亿美元)和英国(41亿美元)之和。在支付领域,除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已完全融入消费者日常支付清算外,2018年香港支付宝(AlipayHK,蚂蚁金服与长江和记黄埔的合资企业)和环球电(globalTelecom)运营的GCash提供香港特别行政区与菲律宾之间的汇款服务,实现区块链跨境汇款秒付。在投资领域,国际清算银行(2019)在其最新一期的2019年度经济报告中指出,支付宝用户的余额宝货币市场基金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拥有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1500亿美元)的资产和大约3.5亿客户。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科技已经深入到了金融领域。在金融科技市场上,金融企业和科技企业已不再有明显的区别,金融业务提供方、技术供应商和金融科技方案提供方相互融合,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去中间化,而且是整个金融体系的重构和替代。三、金融科技的风险状况金融业与生俱来就和风险相伴,科技的发展并没有也不会使风险销声匿迹。金融科技在对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造成颠覆性的革命的同时,其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具有与传统金融风险不同的风险特征和风险种。(一)金融科技的风险特征陈红和郭亮(2020)在《金融科技风险产生缘由、负面效应及其防范体系搭建》一文中,对金融科技风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们将金融科技风险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复杂性、内生性、非平衡性以及易变性。1.金融科技风险的复杂性金融科技的发展减少了金融交易成本,提升了金融交易效率。同时,金融交易所具有的远程化、网络化、实时化等特点突破了以往的跨界障碍,打破了金融风险传递的范围限制,加速了金融风险的传播,使金融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在金融科技的背景下,金融服务方式更加虚拟,业务边界逐渐模糊,营商环境不断开放,这使得传统金融风险呈现出较大外溢效应。尽管金融科技促使整个金融系统的资金流量和流速都显著提升,但是一旦处理得不当,风险传导速度就可能加快,带来巨大的损失,科技发展并不会消除金融风险。金融科技增加了金融机构和科技型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金融行业的复杂性。部分第三方科技企业在科技风险管理方面的缺陷和漏洞,有可能导致金融交易数据泄露,促使相关风险向金融机构传递和蔓延,增加金融系统性风险。金融科技作为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在新技术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时候,不确定性风险自然存在。例如,在金融数据是否充分,以及数据质量是否可靠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大数据得出的结论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除了新科技技术不成熟带来的不确定性外,金融科技所形成的交易网络复杂化也远远超出人们的认知范畴。在金融科技助推下,由于移动网络易于传播、扩散的特点,加之部分金融科技企业技术实力有限、信息安全保护有限,金融科技企业网站被黑客侵扰,可能带来企业数据与客户信息泄露。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会对地区、行业金融安全与稳定产生影响。由此带来的风险处置期的次生风险也不容忽视,由于金融科技引发网络安全风险涉及面广、交叉性和传染性强,对金融稳定存在很大的威胁。2.金融科技风险的内生性 风险是任何金融市场必须面对的问题,金融科技虽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创新,在现有金融市场中的运用降低了金融交易双方的成本,但并未改变金融业务风险的实质属性,传统金融交易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风险仍存留于相关的金融科技业务中,金融科技的发展只能改变风险的传播速度和传递途径。与此同时,金融科技是一个新事物,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发展过程中,金融科技业务的结构安排和程序编码较为复杂,导致金融科技业务的信息技术潜在风险和操作风险更加突出,风险结构也更加复杂。新旧风险叠加,会使风险的处置难度更大。金融科技相关业务模式更加注重“网络效应”和“尾部效应”,风险沟通更加复杂、快速和广泛。一旦发生实质性风险,风险的跨区域、跨市场传播速度更快、更复杂,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的处置与控制难度。3.金融科技风险的非平衡性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的不协调和不平衡,往往导致金融监管滞后。同时,众多异质性的市场主体增加了金融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机制下,两极分化现象在金融行业出现,大型金融科技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用户的行为偏好、金融偏好及生物信息等数据,为其客户拓展、授信决策、风险控制等提供海量决策基础,成为模型不断迭代升级的重要依据。此类竞争优势赋予了大型金融科技平台过于集中的资源配置权力,逐步在特定业务领域形成市场垄断,进化成为金融科技寡头,操纵金融市场交易,从而直接影响到了金融市场的公平高效运转。4.金融科技风险的易变性科技创新放大了当前监管模式的缺点,监管措施更新速度与金融科技的发展速度不匹配。科技应用模糊了金融与技术的边界,为穿透式监管及统计带来难度。目前的监管框架尚未将大型金融科技企业纳入监管范畴,暂无穿透科技的有效制度工具。对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监管机构较难识别技术“黑箱”及其背后隐含的金融风险,难以清晰界定风险的责任主体,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和业务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金融监管措施严重滞后,难以准确监测数据流和识别风险本质,现有的监管制度可能面临重大挑战。(二)金融科技的风险种类1.技术风险各种新兴技术融入金融领域,技术自身带来了许多风险,这些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科技建立在互联网通信网络和相关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其信息技术风险更加突出。数字加密技术一旦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或破解,短时间内就会造成金融业务及金融数据瘫痪,对经济产生巨大危害。二是目前金融科技尚处于发展初期,技术成熟度有待提升,软件设计中可能会存在兼容、容错、连接等缺陷,信息网络设施设备、云服务器硬件设施存在数据存取、传输等安全性风险。三是随着金融技术与金融业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数据资源成为核心竞争力,但更多的数字信息意味着更多的噪声。在借助现有大数据和现有算法建立的信用风险模型的准确性有待检验的情况下,数据一旦发生泄露或丢失,个人隐私及机构或公司的财务安全会受到极大威胁。2.管理风险金融科技在为人们提供日益便利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使得管理风险日益凸显,犯罪分子更容易进行非法和犯罪活动。首先,金融技术随时随地、无人值守、无纸化的特点增加了客户识别的难度。此外,金融科技管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旦发生刑事案件,很难及时准确地进行案件处理,追查。其次,新兴金融技术公司对洗钱风险防范的认识相对薄弱,其投资资源和实力有限。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仅在资金监控和预警方面缺乏专业的风险分析,管理和防控水平,而且在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中也缺乏这种专业水平。交易报告也缺乏管理。第三,任何市场实体都非常重视维护声誉。尽管金融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风险信息的获取速度,但声誉风险的性质决定了难以有效地预先防范。因此,传统的声誉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事后处理上。但是,与传统的金融市场不同,在金融技术的特殊作用下,声誉风险的迅速传播将给其监督和处置带来更大的困难。3.系统性风险金融科技生态中的金融业务跨界融合嵌套,金融交易链条不断延伸,使得多重风险交叉融合,一旦触发风险导火索,系统性风险便不可避免。首先,金融科技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加速了金融业、技术公司和市场基础设施运营商的整合,但也增加了这些机构之间风险的相关性和复杂性,并加快了风险传递的速度。同时,这将使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更加趋同,增强“羊群效应”和系统性风险,并扩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其次,金融技术在金融机构中的应用可能会转移部分银行业务,这对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构成了巨大挑战。为了提高金融服务的吸引力,金融技术公司为降低客户门槛而采取的措施将引入更多高风险客户,并增加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第三,传统金融机构要受到资本充足率和存款保险制度的监管约束。即使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它们也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然而,在金融市场中,随着金融技术的引入,作为连接资金出借方和需求方的在线借贷平台,由于缺乏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严格资本监管和缺乏足够的资本金,经济可能存在风险。由于风险保护机制弹性较弱,此时平台的故障可能会触发市场链反应。第四,金融科技公司使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来降低运营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人工检查,不可预测的金融市场风险传递渠道可能会包含新的风险,而金融科技公司本身已经成长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组织。尽管金融技术行业的总体规模小于传统机构投资者控制的市场份额,但金融技术公司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有可能引发无法低估的金融系统性风险。4.监管真空的风险金融科技带来的业务创新、工具创新等可能导致监管滞后、监管真空。首先,金融科技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区域,市场和产品边缘分布的发展趋势,使金融技术风险呈蜘蛛网状出现,风险转换渠道更加便捷、顺畅,导致传统金融监管方法失灵。当金融科技市场的风险计量方法和经验不足时,金融科技市场的风险具有比传统市场风险更大的危害性。其次要提高监督的有效覆盖面和监督的专业能力,监管机构专业资源的分配效率和知识结构的更新速度将影响监管机构识别潜在风险和监管措施的有效性。再者,权力分散化和金融脱媒也为资本水平低或资本不受管制的技术公司提供了更多进入金融市场的机会,增加了交易双方之间的风险,提供了风险监测的难度。最后,金融科技业务资格门槛相对较低,这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承受能力。特别是在金融技术法律体系不完善的框架下,这种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增加,容易出现“监管套利”和“监管缺口”。(三)金融科技风险产生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根据KFC(Know-Your-Customer)原则,市场参与者在进行交易时需要获得全方位更详细的信息,然而在金融科技时代,传统的信息披露要求很难起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作用。首先,市场主体会采取选择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将风险转移给交易对手,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其次,一些资质较差的市场参与者忽视高回报背后隐藏的高风险,在其风险承担范围之外从事金融交易,容易产生逆向选择风险,一旦经济形势下滑时,则会发生“跑路”“关门”等现象。第三,金融科技的信息化及数字化特征可能会加大金融风险的负外部性,一旦出现风险状况,各市场参与者对交易对手的风险状况就无法准确把握,容易选择不当的方式处理风险,从而导致一系列不利影响。此外,由于市场交易者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即使面对正常披露的信息也未必能准确理解,此时风险难以难免,比如接口、算法和代码等的开放仍然难以对金融科技风险进行有效防范。2.长尾效应现代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拓宽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范围,使普惠金融得以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在为长尾客户提供基本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长尾风险。相对而言,传统的金融机构和市场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适当性管理工作机制均较为成熟,投资者的投资与其风险等级大体上是匹配的。然而,金融科技领域在系统完善的适当性管理和风险管理机制方面相对缺乏,分散小额的经营模式使金融风险管理面临较大的挑战。此外,长尾客户的专业投资决策能力相对不足,个人的投资决策会收到从众心理影响而导致群体的非理性投资,当整体经济形势恶化时,最先遭受损失的是风险承担能力较差的投资者,此时长尾风险快速传播,容易诱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3.金融科技自身的脆弱性金融科技的创新本身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也会导致风险发生。首先,现行法律法规跟不上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当出现新的金融创新产品时,无法及时调整法律法规以适应新的监管环境。其次,金融技术创新产品与服务管理部门的发展不适应。数字化,移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虽然提高了金融系统的效率,但也导致了不同金融行业边界的逐渐模糊,我国的“一行两会”分业监管服务体系难以适应金融产品的创新,当存在监管空档时,有可能导致整个金融领域的动荡。最后,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与金融体系不兼容,在创新发展与监管之间,监管总是滞后的。当前金融科技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内部组织仍然存在一系列体制机制不完善之处,科技在金融领域的不当运用和监管滞后等问题比较严重,金融制度不能适应金融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需求。四、金融科技风险的监管现状(一)我国金融科技监管发展现状1.金融科技监管加速完善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监管政策对其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为了提升各主体的金融科技风险管理水平,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均进行了大量的监管政策部署,而且全国各级金融机构也紧随其后,不同力度地拓展了金融科技监管政策与实践,加速了我国金融科技监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央行在2020年1月14日向社会公示了2020年第一批金融科技监管试点应用,标志着中国版“监管沙盒”的正式实施,迈出了我国创新金融科技监管模式的第一步。此外,各省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纷纷出台了金融科技监管政策以规范金融科技产业发展。2.金融科技监管模式不断丰富由于金融科技发展加速了金融脱媒,导致金融监管对资金的流动性和投向监管难度显著增加,在金融科技监管机制不完善的环境下,传统金融监管和金融科技发展之间的矛盾越发明显,对新科技监管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金融科技监管力度,并在传统金融机构、数据服务商及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支持下,加速了金融科技监管模式创新,在多领域实现了监管科技服务。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金融科技监管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包括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和大数据比对技术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市场交易进行监控,防止洗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3.企业积极参与金融科技的监管创新我国金融科技监管发展时间较短,存在起步晚、基础薄弱等发展障碍,但在政府的利好政策推动下,许多大型科技企业积极探索,培育良好的产业生态圈,直接加速了我国金融科技监管的试点应用。如2015年蚂蚁金融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反洗钱系统,通过样本分析归纳可疑犯罪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模型,当系统监测数据和模型匹配时,会自动报警,并最后由人工分析后提交有关监管部门。腾讯公司则先后与北京和深圳签署了合作协议,利用自身技术创建大数据监管平台,防范互联网黑产风险,为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二)我国金融科技的监管挑战1.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第一,我国在金融科技监管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各种监管机构在确定具体业务流程时缺乏参考标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一体化运作平台。与此同时,我国尚未对金融科技进行特别的监管安排,并且存在明显的真空区。一些监管规则与现行法律存在冲突和漏洞,时滞明显,无法适应甚至直接限制金融创新的发展。第二是缺乏明确详细的法律规范约束。在金融科技缺乏数据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数据一旦泄漏,不仅会侵犯消费者的信息和财产权,而且也无法保护互联网用户的财务权利,也将难以对网络金融欺诈等相关犯罪行为进行定罪和判决。第三,随着金融科技公司的飞速发展,其业务已逐步扩展到各个领域,跨境金融业务涉及多个子公司和部门,综合业务较为复杂。制定相关法律制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2.分业监管制度与混业经营模式不相适应混业经营是规模经济和金融体系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产物的必然选择,是金融深化和效率提高的集中体现。当前,由于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原因,我国的分业监管体系与混合经营的发展趋势极为不兼容。具体而言,我国的监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到了计划经济思想和“强调发展而忽视监管”的影响,引发了市场细分,监管套利等现象的出现,对金融市场秩序和资源配置效率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缺乏统一监管的前提下,对同一种金融产品的监管竞争容易演变为对监管标准降低的竞争,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损害了监管有效性和金融稳定,容易引起不同行业之间的监管套利。尽管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与监管有关的制度,并建立了诸如“一行两会”之类的监管模式,但这种分业监管制度显然与我国金融机构的混合业务模式不兼容,这很容易滋生监管套利,也已成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最大的结构性风险。然而,如何使相关监管机构对金融科技这一综合平台的进行同步监管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3.过于重视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区块链技术,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特征,我国传统的集中监管理念已无法适应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当前,金融科技进入快速发展期,传统的先发现问题再制定对策的监管思路和监管体制偏离了金融科技的发展特点,在政策规则制定、监督、实施等环节上,金融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无法及时有效发现和解决金融科技带来的新风险、新问题。同时,金融监管部门没有及时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直到情况恶化,才会介入,此种方式极易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4.监管方法单一落后一是当前我国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融资和数字货币方面,其他行业的金融科技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监管实践中,监管的主体、责任和标准等还不够明确。二是监管手段和发展力度与金融科技的发展严重不匹配,应对措施不完善,监管配合机制不健全,协调配合不佳,导致监管真空和盲区不断扩大。现行监管体系评价、监管方法和风险评估与金融科技创新不相适应,存在滞后现象。同时,我国金融监管模式较为单一,不够灵活,以资本充足率为主导的监管体系特征与金融科技行业不相匹配。五、防范金融科技风险的监管措施(一)建立健全金融科技法律体系根据国家的主要政策指导方针和金融发展的实际需要,完善金融技术监管政策,实现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首先要弄清金融科技的定位。金融科技的基础是金融,其根本目标是实现普惠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加快金融技术领域的创新步伐,树立金融科技监管理念,进一步明确金融监管职能部门的监管原则和职责分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和服务创新;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层次融资担保系统,覆盖政策性金融机构和政府,中央和地方,以及担保和保险。其次建立健全监管法律制度和规范,形成金融科技体制保障机制。近年来,我国发布了一系列与互联网有关的规章制度,有效地规范了金融科技的运行,为金融科技的稳健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仍然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金融科技认证、市场准入和退出等实施规则,建立数据和信息互连机制,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信用评估技术和评估模型,有必要尽快制定金融数据标准,完善信用报告机构,让金融科技发展逐步走上法治化轨道。逐步建立涉及政府监管、市场指导和监督、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参与的法律体系,确保对行业参与者和消费者的高度透明,增加金融科技的违法成本,并将金融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二)转变监管方式,实现监管政策的协调统一尽管我国的金融市场政策和体制机制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但可以改进高层监管设计,整合金融改革试点制度,并在有效机制的基础上采用渗透性原理加强金融科技监管,使金融科技的监管走上精细、独特、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监管层面,首先,监管机构应将监管技术应用于金融科技合规管理的全过程,并通过收集风险数据,分析和预测数据模型类型,监控支付交易以及识别客户等方式来实现对金融机构的实时监控;使用模式识别和智能研究结果来帮助金融科技公司制定行业监管计划和步骤,以确保遵守金融科技发展的合规性;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平衡创新和法律监管,并消除监管机构和被监管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修复网络漏洞,有效监督和防范系统风险。其二是加强对金融监管技术适应性的维护,确保监管的基本条件和人工智能的功能发挥。建立健全完整的金融信息统计监测系统和监管信息系统,提高数据收集和管理的质量,实现与金融机构的互联互通,信息高度共享,设定监管门槛,避免风险扩大。其三是加大对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明确金融科技风险监管的责任范围,加强许可证管理。让一些科技水平较高的银行首先尝试,鼓励相关银行在系统,组织和流程方面加速创新,并适度放松监管容忍度,在风险预防和创新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减少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增加透明度,并实现监管政策的协调和统一。(三)加强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国际间的交流互动通过新技术应用研究和先进技术进出口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与国外监管机构的互联互通机制,促进金融科技风险在世界范围内有效管理、跨境业务监管协调等。积极与相关国际机构共同探索构建多位一体的跨境金融科技监管信息交换和政策对话机制,构建跨机构、跨国界的监管合作机制和制度环境,防止金融科技创新风险在国际间扩散,积极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引导和帮助企业把握政策导向,了解和解决金融科技企业的真正监管需求,建立内部协调机制。在“许可证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先试点后申请许可的方式,鼓励探索金融创新产品或服务,评估其市场价值和潜在风险,拓展监管视野。此外,促进创新与风险预防之间的动态平衡,既要体现金融监管的一般性和公平性,又要体现金融科技时代的适应性和包容性。要加强监管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监管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消费者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互动机制。金融科技行业内部可自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使金融科技从业者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把握金融科技风险最新动态,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四)加强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金融科技基础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面加强和巩固主要金融科技基础设施。改善信息数据治理和价值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