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问题研究15000字】_第1页
【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问题研究15000字】_第2页
【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问题研究15000字】_第3页
【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问题研究15000字】_第4页
【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问题研究15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问题研究目录\t"标题4,1,标题5,1"12814摘要 I27638第1章绪论 17557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1选题背景 1128471.1.2研究意义 1252421.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7441.2.1研究内容 2142671.2.2研究方法 29968第2章文献综述 3294422.1过度劳动定义的研究 3194022.1.1国外相关综述 3326862.1.2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324892.2过度劳动成因的相关研究 464332.2.1国外的相关综述 4179862.2.2国内的相关研究 416649第3章

我国互联网从业者过劳问题的调查研究 6198763.1调查问卷的设计 6262853.1.1研究内容 6322433.1.2研究对象 6297463.1.3问卷调查的实施 6296143.1.4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分析 7192673.2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现状分析 931583.2.1被调查对象疲劳状态分析 9303683.2.2被调查对象工作状态分析 10247733.2.3被调查对象过度劳动预防分析 11208263.3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原因分析 1164773.3.1宏观环境 12125823.3.2劳动者自我防范意识 12273183.3.3企业加班制度 1383983.3.4劳动与自我实现 1320193第4章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原因分析 14106264.1政府层面 14105624.1.1社会劳动观念 141394.1.2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缺失 1499284.1.3劳动维权组织势弱沉默 14247624.2用人单位层面 14230634.2.1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淡薄 14125024.2.2绩效考核制度的限制 15314314.2.3企业内部劳资关系不和谐 15118644.3劳动者层面 15111754.3.1工作与生活关系失衡 15182184.3.2劳动维权意识不足 1526626第5章

改善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现状的对策建议 16251595.1政府层面 16307835.1.1积极引导科学的劳动观 1657405.1.2进一步立法保障互联网从业者的休息时间 1641825.1.3进一步强化劳动监察管理 1618485.2互联网企业层面 1738075.2.1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1793295.2.2完善绩效考核办法 17189035.2.3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1792855.3劳动者个人层面 18323305.3.1制定合适的工作-生活平衡 1863375.3.2加强对劳动法的法律意识 1825213结语 1916852参考文献 205721附录 22绪论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众多传统企业也在不断转入互联网大潮之中,用户数量也在急剧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2020年3月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9.04亿,行业从业者达1677万。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和从业人数都稳居世界第一。但整体上,我国互联网行业仍处于“野蛮生长”时期,互联网企业和从业者数量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16年9月,58同城被曝出员工工作时间为早9点到晚9点,一周上6天班的“996”工作制,在“996”的工作制度下,员工不能请假且没有任何补贴和加班费用。据调查,互联网作为“高精尖”领域的重要行业组成,普遍存在鼓励甚至强迫员工加班的惯例,这种现象在互联网初创企业中更为普遍。由于互联网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同时互联网企业运作模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互联网从业者无论是从事产品类、市场类、技术类、运营类、设计类还是职能类的工作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过度劳动现象。这种普遍存在的过度劳动问题不仅会对互联网从业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阻碍从业者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探究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1.2研究意义首先,通过针对互联网从业者这一群体的研究,可以从行业群体上充实我国对于过度劳动理论的研究。我国对于过度劳动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以往学者针对过度劳动研究的对象大多是针对劳动者整体,较少关注于某一类群体劳动者的工作特性,单独针对互联网从业者过劳问题的研究更加少,本文将充实和丰富针对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的研究。其次,由于过度劳动问题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当中产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研究过度劳动问题时应当注重对不同行业和岗位进行相应的细化研究。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本研究主要针对互联网从业者,分析互联网从业者产生过度劳动的原因,可以对研究其他行业过度劳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1.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2.1研究内容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这一主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过度劳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相关学者的观点进行阐述。其次,通过对“西安市”互联网从业者的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得出互联网从业者的过度劳动现实状况,且对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的疲劳状态、工作状态进行分析。最后在数据分析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政府、互联网企业以及互联网从业者三个不同层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1.2.2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和分析,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对某类研究不断深化形成自我认识的过程。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类梳理,总结出过度劳动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在吸取现有研究精华的同时找寻研究当中的空白之处,并以此为方向展开研究。(2)问卷调查法。调查研究法主要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广大被调查者提出问题,通过实地发放的形式或网络问卷的形式来获取被调查者的回答结果。本文拟选取我国互联网企业比较集中的西安市,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各类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员工过度劳动现状,根据行业特性、以及职位特征,分析得出过度劳动对企业员工身心所造成的影响。第2章文献综述2.1过度劳动定义的研究2.1.1国外的相关综述日本学者将“过劳”称为“过重劳动”,1969年日本厚生劳动省认定了第一起“职业突然死亡”事件,后有学者在学术期刊上第一次提到“働きすぎ”(过度劳动)这个词汇,后被欧美学者普遍使用。起初,日本劳动科学研究所对工人的单调工作做了界定:单调工作具有重复化、单调化和简单化的特点,然而却对于任何一个生产流程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过度劳动”的研究,日本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上畑铁之丞(1989)是第一个提出“过劳死”概念的学者,他是这样定义过劳死的:“劳动者由于从事了过于繁重的工作,从而产生了生理上的病变,导致脏器和颅内出血以及一系列器官衰竭问题,最终失去生命特征”[1]。对于过劳状态的定义,学者齐藤良夫(2011)又进行了补充,他认为过度劳动状态是在工作或活动中产生的疲劳不能通过正常的睡眠活动和日常休息得到恢复,人体的分泌和神经调节发生了紊乱,恒常性的维持出现了不可逆的变化[2]。而西方对于过度劳动的研究则另辟蹊径,与日本选择的宏观方向不同,西方选择从企业管理的微观层面上来进行研究。在对外文文献的关键词搜索中,西方学者很少有overwork(过度劳动)和karoshi(过劳死)的研究,在有关过度劳动的研究中则对burnout和stress的研究最多。burnout从字面上表示燃尽,耗尽的意思(国内大多翻译为职业倦怠),表示一种结果和状态,但也有学者对此存在争论,他们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于持续超时的工作导致劳动者积极性降低,从而丧失了工作积极性,与周边劳动者保持距离,它表示一种过程。BeckmanChristineM(2020)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于自身的工作状态低迷,与组织的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丧失对工作的信心[3];Shirom(2014)则认为职业倦怠是员工压力工作下的一种结果和输出[4]。对这些学者的言论进行总结,可以发现职业倦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情绪枯竭、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情绪枯竭是指员工丧失积极性,做任何事情都无法打起精神;去人格化是指员工在组织中变得自闭和冷漠;低成就感是指对自身丧失信心,丧失了对工作的胜任感。2.1.2国内的相关综述国内学者对于过度劳动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认为过度劳动是由于超时超强度的工作所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疲惫状态,另一类认为过度劳动是与工作相关的超出正常时间和强度的工作状态。对这两类定义进行分析可以得知,一类定义倾向于出现的后果,另一类则倾向于工作的状态。所以下文以这两类定义作为两个维度对过度劳动进行界定。从第一个维度出现的后果上来看,孙波(2002)指出过度劳动应当对应超时和高强度工作下给劳动者带来的健康问题[5]。李乃文和张蕾(2007)对过度劳动所造成的危害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过度劳动在生理上会造成劳动者头痛和四肢无力,在心理上会造成劳动者健忘和失眠等症状[6]。薄萌(2008)则认为过度劳动对应的是一种亚健康状态,是由于不合理的工作任务量和时间安排导致的劳动者出现疲劳等一系列症状[7]。从第二个维度工作的状态上来看,王艾青(2006)认为过度劳动是指劳动者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超出社会规定的劳动时间和强度的一种工作状态[8]。王丹(2011)则从另一个角度对过度劳动进行了界定,他认为过度劳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劳动周期内,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劳动者本身已经感到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这些疲劳感已经对劳动者的健康造成了影响,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劳动者不得不继续该强度劳动的一种状态。王丹丰富了王艾青对过度劳动界定的内涵,不仅指出了过度劳动的疲劳状态还指出了劳动者产生过度劳动的内在原因[9]。2.2过度劳动成因的相关研究2.2.1国外的相关综述依据工作规范的相关理论,劳动者的行为态度、期望及晋升和奖励机制对等都会促使其进行连续长时间工作(Jacobs&Gerson,2004),因为长时间工作的员工会更不可能被解雇、更可能得到同事的尊重和认可,甚至可能得到晋升或更高的权利[10]。根据人力资本理论,进行更多人力资本投资的劳动者工资水平更高,由于替代效应的存在,劳动者可能增加其工作时间以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此外,由于工作性质差异,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也存在差异,在专业性较强和管理类职业中,员工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工作(Ely&Meyerson,2010)[11]。加里·贝克尔(2008)分析了收入、报酬和工作生产率的变化对工作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会增加,而工作生产率的提高将导致劳动者工作时间的下降[12]。2.2.2国内的相关综述由于“过劳”是一个不同学科交叉研究的问题,因此对于“过劳”问题成因的分析,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李良进(2002)认为长时期重体力劳动、长时间加班、无休息日的工作等违反生理规律的劳动易导致病理性疲劳(即人体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等持续性疲劳),加之长年累月缺乏必要的休息,肌体受到严重损害,极易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速恶化[13]。王丹、汪杰锋(2006)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过劳死”的原因。首先,是成就动机过高。动机越高,需要越大,在较高动机的驱使下超时、超强度工作而不惜透支自身的健康甚至生命。其次,是心理压力过大。长期的心理压力会使身体进入衰落状态,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体力下降,并伴有抑郁情绪,最终可以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甚至引发“猝死”。再次,是严重的休闲缺失。这种缺失主要是人们心理上对时间的扭曲认识而造成的“心理时间饥荒”,即为了给自己赢得更多的休闲时间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忙碌[14]。王秀云(2006)则认为社会转型时期导致的生存压力过大和现代社会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才是“过劳”问题产生的原因。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压力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吸烟、酗酒、高脂和高胆固醇饮食、睡眠规律紊乱、缺乏锻炼、休息和闲暇时间很少或没有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会导致疲劳淤积,严重的可能导致“过劳死”的发生[15]。朱静(2005)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对“过度劳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首先,由于忽视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竞争压力企业轻易裁剪人员,造成员工工作紧张,工作压力增大;其次,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不佳,与员工沟通较少,不能帮助员工缓解工作上、生活上的压力,导致员工身心疲惫,产生“过劳”[16]。李兆良(2006)认为高校教师的职称、学历、岗位竞争等导致高校教师日常工作压力过大,迫使教师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生活状态[17]。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过度劳动问题的研究角度多样,观点丰富,但仍然没有就过度劳动的定义以及成因达成公认。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过度劳动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将继续依据王丹(2011)提出的关于过度劳动的内涵,即在“员工表现式定义”和“时间强度式定义”的基础上[9],主要从劳动者的疲劳程度和劳动者的工作状态切入,参照前人学者提供的不同视角对“过度劳动”的成因进行分析总结,依据其不同视角的成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2.3过度劳动改善建议的相关研究2.3.1国外的相关综述由于劳动法规宽松、雇佣形式多样化趋势的发展,法律基准严格化、增强现有法律效力、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督成为是日本学者们的共同诉求。森冈孝二(2006)认为,政府需要设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每天2小时加班上限标准,并且需要相应的出台限制工作时间、确保劳动者取得休息休假及年假的相关政策,增加劳动监督机构相应人员的数量[18]。鹫谷徽(2010)则根据相关提议指出,应当提高加班工资,针对带薪休假、深夜工作等内容进行更加细化的规定[19]。此外,在森冈孝二、川人博、鸭田哲郎(2006)等学者坚决反对政府导入“夏日延长工时制”、“白领例外制度”制度的同时,久本宪夫(2006)则以多种形式积极倡导政府加快实行工作分摊制度、正式员工多样化制度,制定颁布《过劳死预防基本法》[20]。2.3.2国内的相关综述针对过度劳动的改善对策,伍兴阶(2006)针对知识分子提出了“过劳死”的三级预防的理念:一级预防指“注意易发生理特征、过劳死发作前征兆并妥善处理”,二级预防指“从身心的调养开始,努力保持自我身体健康”,三级预防指“从劳动制度、医疗保障上杜绝过劳的发生”[21]。王丹(2011)则在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并建立了“三层过度劳动对策模型”,提出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者分别从过度劳动的预防、应对和后果处理等三个维度动态结合,分层次、分类别应对过度劳动[9]。王全兴、管斌(2001)较早地探讨了如何在我国没有认定“过劳”的专门法律的情况下处理“过劳死”事件,建议从规定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法律、关于规定劳动强度和劳动安全的法律出发,认定“过劳”事实,同时对比工伤保险法律规定明确企业责任,要求企业方支付工伤死亡待遇[22]。罗财喜(2005)认为不应将“过劳死”纳入职业病的范畴,而应将其纳入工伤范畴中,作为工伤死亡的一种特殊情况处理,并且认为“过劳死”是一种侵权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还应涉及用人单位的行政及刑事责任[23]。第3章

我国互联网从业者过劳问题的调查研究3.1调查问卷的设计3.1.1调查对象本文将调研范围选定在西安市,是因为西安市的互联网行业相较周围地区较为发达,高校众多。选取了高徒教育、网易、智联招聘、爱奇艺、小米、京东这几家互联网企业。3.1.2问卷调查的实施本次调查问卷的主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被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在基本信息的问卷调查部分,选取了性别、年龄段、工龄、最终学历、行业、企业规模、职位和税前收入共八项指标,旨在通过这些维度可以探究处互联网从业者的过度劳动是否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二)调查互联网从业者的过度劳动状况和程度。问卷的这一部主要调查了互联网从业者的日常工作的状况,然后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判定互联网从业者的过度劳动程度。(三)调查可能导致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的原因。本文从潜在的可能因素出发选取了12道题,为每道题设置了五个选项,分别是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这五个选项。(四)调查互联网从业者对过度劳动的预防现状。本文共选取了五道题,其中第一题和第二题为第三部分过度劳动调查原因中的第十一和十二题,具体的量表见表4.2。3.1.3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分析本研究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网络问卷,共收回200份网络问卷,通过后台筛选,排除非西安市互联网从业者77人,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23份。个人基本信息分析从性别来看,互联网行业对从业者性别并无偏见,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从年龄上看,互联网行业绝大多数为22岁—35岁之间,青壮年占比非常大。因为互联网行业属于高技术知识型产业,工作内容、工作效率要求的比较高,所以互联网行业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对从业者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从事互联网的多为青壮年劳动者。表3-1性别统计性别人数构成比男6351.22%女6048.78%总数123100%图3-1年龄统计图(二)学历及工作信息分析从学历水平来看,西安市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本科比例最大,超过被调查总数的50%,其次为专科以下学历,硕士及博士仅占10%左右;从工龄来看,绝大多数互联网从业者工龄都为1—5年,5年以上的仅占不到20%,可知该行业离职率比较高。因为互联网属于高技术知识行业,依旧与传统的知识型劳动者有着较大的区别,互联网行业对从业者要求往往高于一般知识工作者,这一群体的工作特点主要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专业性突出,互联网从业者从事相关职位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正由于专业性的存在,使得大量互联网从业者的工作替代性较小。第二、持续学习,互联网从业者对于持续学习的要求往往高于其他知识型工作者,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互联网从业者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跟进技术发展才能保证自身的专业性,从而让自身更加具有竞争力。团队协助,互联网产品的产业链联系紧密,需要各岗位的从业者不断地交流,共同努力,以完成复杂多样且频繁修改的互联网产品。图3-2学历统计图图3-3工龄统计图3.2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现状分析3.2.1被调查对象疲劳状态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符合被调查范围的123名互联网从业人员当中,自我察觉处于疲态状态的占绝大数,超过总数的一半被调查者的在这一部分选择了“比较符合”与“非常符合”,说明大多数互联网从业者的疲劳程度较高(见表3.1)。表3-1疲劳状态统计表题目\选项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S2 思考问题时,思路模糊易中断6.5%8.13%8.13%41.46%35.77%S3 变得事事操心,不踏实5.69%8.94%15.45%42.28%27.64%S4 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4.07%13.01%9.76%34.15%39.02%S5 睡眠质量差(失眠、多梦、易惊醒)5.69%11.38%11.38%42.28%29.27%S6 头疼、胸闷、耳鸣、目眩、心悸,医学检查无明显异常4.88%13.01%14.63%36.59%30.89%S7 在学习和培训期间,注意力难以集中7.32%9.76%8.13%39.84%34.96%S8 做事易出差错,大脑反应迟钝8.13%11.38%12.2%39.84%28.46%S9 工作时有很强的睡意袭来5.69%8.13%10.57%39.84%35.77%S10 在所处工作团队中变得消极不主动6.5%12.2%8.94%30.89%41.46%S11 不满足坐立,全身疲惫,想要躺下休息3.25%14.63%13.82%34.15%34.15%S12 变得不想运动,运动后感到非常疲惫并且难以恢复4.07%11.38%17.89%30.89%35.77%S13 和以前比较,更易疲惫5.69%5.69%19.51%32.52%36.59%3.2.2被调查对象工作状态分析图3-4周加班时间统计图图3-5深夜工作情况情况统计图从被调查者每周平均加班时间上看,绝大多数的劳动者每周都会进行超过10小时的加班,加班10小时以下的也占到46.34%。由此可以推断出:加班对于互联网行业已经呈现常态化,加班现象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从深夜(22时至翌日5时)仍在工作的情况上看,仅有13.82%的被调查者从未有过深夜22时至翌日5时还在工作,其余的86.18%都有过在该时间段工作的经历,其中44.72%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经常在这个时间段工作。由此可以推断互联网行业由于其行业特色,工作时间大都在人们的休息下班时间,特别是交流娱乐类与互联网媒体类。因此,互联网从业者的工作时间大多与其他行业不统一,实行的是综合工时制,例如:线上教育类工作工作时间大都为13:00—22:00,中间会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3.2.3被调查对象过度劳动预防分析图3-4周体育锻炼时间从图3.4可以直观的看出,被调查者大多数人每周的锻炼时间不足2小时,仅有不到30%的被调查者每周参与体育锻炼超过了4小时,这反映了互联网从业者人群对体育锻炼的严重缺乏。

第4章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原因分析4.1宏观社会层面4.1.1社会劳动观念表4.1造成过度劳动的原因数据分析表序号问题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R2社会倡导一个热爱工作,敬业的人应当勤劳刻苦4.07%8.13%11.38%40.65%35.77%R6员工间竞争很激烈,少工作就会落下2.44%10.57%11.38%41.46%34.15%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间,为了大力发展经济,整个社会的劳动观念往往都在宣扬“多劳多得”。如表4.1所示,在被调查者群体中,超过70%的人员认同当前“多劳多得”的社会劳动观念,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又鼓励了一波又一波互联网从业者发力工作,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学习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劳刻苦、勇于奉献等文化,劳动者甘于奉献,刻苦勤勉,习惯默默付出,当企业需要时,自愿主动加班,同时不惜以身体健康为代价。因此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于劳动者而言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的,社会的价值走向、行业的风气最终还是会影响到劳动者的本身。4.1.2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缺失表4.2造成过度劳动的原因数据分析表序号问题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R8法律和相关机构缺乏对过量工作的合理监管4.88%9.76%6.5%44.72%34.15%“过劳”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然而我国对“过劳”的研究正处在“成长期”,“过劳”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过劳”研究还有待加强,现有研究集中在“过劳死”的救济补偿等方面,形成了“以救济为导向的理论模式”。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引领,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我国现行立法既未明确“过劳”的定义,也没有规定“过劳”的相关认定标准,更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对“过劳”进行救济,“过劳”的法律治理尚未纳入法治体系。劳动者长期“过劳”,需要反思我国在劳动基准法、劳动安全健康法、工伤保险法等法律规范上存在的诸多问题。4.1.3劳动维权组织势弱沉默表4.3造成过度劳动的原因数据分析表序号问题不知道没有举行过一次一/三次三次以上R12近半年工作里,我所在的企业有举行过职工代表大会34.07%18.13%21.38%10.32%16.1%R13近半年工作里,我所在的企业工会与管理层有过协商或谈判38.44%17.57%11.38%22.54%10.07%我国《劳动法》明确劳动者“八小时工作制”的基本权利,为何众多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公然漠视法律?如表4.3所示,被调查者所在的企业的劳动维权组织大都没有认真履行其职责,甚至有很大比例的被调查者根本不清楚所在企业是否举行过职代会或工会活动,这样的维权组织和没有有何区别呢。而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过劳”侵权成本太低,保护劳动者权益法规仍笼统、滞后,工会等劳动者维权组织势弱沉默,劳动监察部门手段不够强硬,社会保障制度严重缺失,在整个社会强资本弱劳工的现状下,自身权利屡受侵害的劳动者只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数”。4.2用人单位层面4.2.1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淡薄表4.4造成过度劳动的原因数据分析表序号问题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R5日常工作里,规定下班间后所有人都习惯性的加班7.32%6.5%15.45%34.96%35.77%R9企业出台相关规定限制员工加班用人单位防止过劳采用的措施40.65%38.21%12.2%4.07%4.88%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便是要倡导以人为本,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组织和企业并不多见,尤其是在离职率普遍较高的互联网行业。由表3.4可知,被调查者所在公司已经形成了不成文的加班文化,互联网从业者作为一个普遍学历较高,专业性较强的群体,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常常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在企业内得不到晋升的机会只能通过跳槽来满足自己。4.2.2绩效考核制度的限制表4.5造成过度劳动的原因数据分析表序号问题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R3分配给我的工作量很大,时间很紧,不加班做不完8.13%6.5%14.63%39.02%31.71%对于互联网行业而言,KPI是众所周知的“万恶之源”。对于劳动者自主性加班行为,对其最合理的解释便是绩效考核的限制。根据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绩效考核标准的设定应当“加把劲可以够到”,即具备一定的挑战性。而绩效考核往往和员工的薪资相挂钩,当员工达不到绩效考核标准时便会得不到满额薪酬,这是所有员工都不想面对的。互联网企业对于绩效考核标准的设立常常违背了“可以够到”的原则,通过加大绩效考核规定的任务量来诱导员工自主性的加班。然而如表4.5所示,百分之七十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分配给的工作量过大,不加班做不完。为绩效考核设立过高的标准和任务量不仅会造成员工的过度劳动,还会使得员工在获取绩效的同时忽视了工作的真正目的,从而病态地将一切任务指向获取绩效上。4.2.3企业内部劳资关系不和谐对于任何企业的劳动者来说,在与企业发生劳动冲突时,进行劳动仲裁和诉讼的过程中劳动者都属于弱势群体,企业往往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表4.3数据显示,百分之五十的被调查者表示企业没有举行过职工代表大会以及工会协商活动,由于互联网从业者之于互联网公司显而易见为弱势群体,所以当他们不得不通过超时劳动,加班来完成工作时,企业没有提供一个可以协商的平台,反而任由此现象滋生,必然会激化内部关系,这不仅会让互联网从业者继续处在过度劳动的状态之中,还会给企业带来大量的劳动纠纷。4.3劳动者层面4.3.1工作与生活关系失衡表4.6造成过度劳动的原因数据分析表序号问题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P1近一年工作里,我注意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32.17%23.32%9.74%12.49%22.28%从表4.5中可以看出,长期处于过度劳动的互联网从业者大多已经注意到生活和工作的失衡,开始注重改善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员从业者超长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使其缺乏生活中可支配的时间,一方面则看出此类员工明显感受到了工作中的压力,试着在生活中找寻平衡。4.3.2劳动维权意识不足表4.7造成过度劳动的原因数据分析表序号问题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R10我了解劳动法对加班和超时工作的规定劳动法普及率13.33%25.53%18.13%15.69%27.32%从表4.7可知,依旧有38.86%的被调查者对劳动法律法规不是很清楚,劳动者缺乏依法维权意识,维权方式简单,不能依法、合理、有序维权。劳动者证据保存意识相对淡薄,导致举证能力不足。这些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注意搜集并保存有关劳动用工方面的证据,一旦双方发生纠纷很难就有关事实进行举证,常常在仲裁和诉讼中陷入被动局面。

第5章

改善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现状的对策建议如今互联网相关软硬件产品和服务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我国的互联网从业者对构建整个互联网服务和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功不可没,正是他们的工作和创造为我们带来了良好的互联网环境,为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奠定了相关基础。毫无疑问,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最核心部分,对于互联网企业更是如此。互联网从业者与互联网企业的关系,如同船桨对于船一般重要,互联网企业这条船只有为互联网从业者匹配比较科学合理的工作任务,才能平稳的前进。当然对于互联网从业者自身而言,应该寻找相应的办法来改善自身过度劳动的状况,寻求健康合理的工作生活之道。5.1政府层面5.1.1积极引导科学的劳动观热爱一份工作,认真对待一份工作不等于鼓励加班和超时工作。所以国家和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劳动者合理的分配工作时间,培养和谐的工作观念,要把这种宣传落实到地。此外,不仅要正面宣传正确和谐的工作观念,也要从反面对过度劳动的危害进行宣传,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宣传效果,从观念上改变互联网从业者对于工作和加班的看法。5.1.2进一步立法保障互联网从业者的休息时间首先从我国对于劳动的法律性质上来看,劳动是既权力也是义务,它是二者的统一,劳动者有选择劳动的权力也有需要劳动的义务。加班作为企业延长劳动者劳动的一种形式,它虽然受到我国劳动法的限制,并且体现出劳动的权利性质,但这种限制仅仅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监管层面上进行的。这种限制并不能制止员工自愿性加班的行为,进而对防止员工过度劳动的保护十分有限。而自愿性加班的行为就与劳动的义务性质有关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种自愿性加班的行为是劳动者对劳动义务性的过度解读。所以在相关立法中应该加强对企业中出现过量自愿性加班行为的处理办法,让广大过劳者有法可依。5.1.3成立过度劳动检测小组,丰富劳动监察大队职权对于预防过度劳动的而言,普及和推广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成立官方机构,定期地通过发布科学的过度劳动测量数据,来达到预警的效果。对于不同的岗位应当科学的设计不同的测量标准,最终通过过度劳动检测机构在官方媒体发布的各岗位过度劳动数据,可以对各行各业进行过度劳动指标的预警和提示。5.2互联网企业层面5.2.1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在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可以提升企业员工的满意度,更好的激励员工投入工作,增加工作的效率,减少工作情绪上出现的问题,从而获得更多间接性的经济价值。因此互联网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用人观念,充分的尊重每一位员工,通过直接性、间接性的员工关怀获得员工在工作上的回报。5.2.2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员工绩效考核制度是一门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理论性的员工工作评估学。员工工作绩效考核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绩效考核评估知道员工的日常工作水平,发现员工工作的亮点,了解员工现有的不足与潜在的能力,通过内部培训,员工与组织可以获得共同发展。科学的认知员工绩效考核的意义,是深化与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的重要条件。互联网企业应当不断完善具有企业特色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减少员工的加班行为,让绩效考核能够真正的达到发挥激励员工积极进取的作用。5.2.3构建和谐的企业内部关系我国目前劳动力供大于求,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劳动者自然为弱势群体,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构建和谐的内部关系,企业必须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切实保障员工享有国家规定的各项权利,还应当遵守《工会法》,切实保障员工应享有各项权利。因此互联网企业应当构建和谐的企业内部关系,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休息权力,预防过度劳动,防止劳动纠纷的产生。5.3劳动者个人层面5.3.1制定合适的工作-生活平衡事实上对于任何人而言,生活与工作都是同等重要的,生活对工作的调节作用也很突出的。重视生活则可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释放被压抑的烦躁情绪,再次以饱满度热情重新投入工作状态中。因此互联网从业者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应当学会享受生活,提高生活的品质,减少过度劳动发生的可能性。5.3.2加强对劳动法的法律意识无论如何,就现今而言,劳动法依旧是保障广大劳动者权益的首要选择。作为已有的国家立法,它在多个方面上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法律支持,让劳动者真正的有法可依。通过对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对劳动法规了解情况的分析可以得知,仍有不少被调查者对于劳动法规不甚了解,这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导致他们出现严重过度劳动危险原因。因此当互联网从业者自身感受到一定程度的过度劳动症状时,应当要学会使用劳动法来保障自身的权益。平日里对自身的加班记录等资料多留心,在遇到劳动纠纷时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结语对于互联网行业而言,技术与算法的不断进步让人们不断开拓新的视野,每一次软硬件技术的更新换代都将为互联网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本文首先对过度劳动的过往研究进行了梳理,从过度劳动的理论基础出发,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做了综述。通过对过往研究的总结,又对过度劳动的定义、成因和改善建议进行概况,通过“工作状态”和“疲劳状态”的两个方向,为下文中对过度劳动调查以及分析研究打好了基础。接着通过对互联网从业者群体调查问卷的分析探究了互联网群体的过度劳动现状,并且通过理论与数据的结合总结出导致过度劳动产生的原因,为下文中提出过度劳动对策建议提供了相关依据。最后针对宏观社会、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从业者分别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通过总结和反思,本文写作有几点的不足之处较为明显。第一、在对互联网从业者的调查上,由于笔者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导致调研的范围存在着一些问题:选择的互联网企业不具有普遍性,未能覆盖各种企业规模,尤其是忽视了一些初创团队企业,这对论文的严谨性有一定的影响;其次,则是在样本数量上,由于是通过任职的亲友在相关企业中传递,所以最终样本数量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第二、由于笔者自身的所学专业并非法学、医学等相关专业,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提及改善和缓解过度劳动的相关对策时,未能较好的从法学、医学等专业提出科学的相关建议,使得本文提出的对策体系不够健全。

参考文献[1]上畑铁之丞.過労死過労自殺をめぐる日米比較[J].労働の科学,1896(06):343-346.[2]齐藤良夫.軋む社会-教育·仕事·若者の现在[M].東京:河出書房新社,2011.[3]BeckmanChristineM.,MazmanianMelissa.DreamsoftheOverworked:Living,Working,andParentingintheDigitalAge[M].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20-07-03.[4]SullivanTA.GreedyInstitutions,Overwork,andWork-LifeBalance[.J].SociologicalInquiry,2014,84(1):1-15.[5]

孙波.给予生命最大关注一一关于“过劳死”的法律思考[P].法制日报,2002.

6.30[19]

[6]李乃文,张蕾.“过劳”与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4)[7]薄萌.透析“过劳”的背后[J].科学教育家2008.(6):97-98[8]王艾青.过度劳动及其就业挤出效应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

8-42

[9]王丹.中国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问题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7[10]Jacobs,Jerry&KathleenGerson(2004).TheTimeDivide:Work,FamilyandGenderInequality.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1]Ely,Robin&DebraMeyerson(2010).AnOrganizationalApproachtoUndoingGender:TheUnlikelyCaseofOffshoreOilPlatforms.ResearchinOrganizationalBehavior,30,3-34.[12]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13]李良进.警惕“过劳死”现象[J].社会,2002(5):31-33[14]王丹,汪杰锋.对“过劳死”现象的心理学分析[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6):159-160[15]王秀云.“过劳死”现象及其防范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5):62-63[16]朱静.从人力资源管理透视“过劳死”[J].中国外资,2005(7):52-53[17]李兆良,陈大伟,高燕,冯晓黎.高校中青年知识分子“过劳死”引发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6(1):12-14[18]森杠孝二,川人博,田哲郎.『これ以上けますか?―労働時間規制撤を考える』.岩波ブックレットNo.690,2006。[19]久本宪夫.「行可能な労働時間政策を求めて仕事と労働時間」.社会政策学会『きすぎ—労働·生活時間の社会政策』所,2006,15:48~61。

[20]鹫谷徽.日本劳動時間問題一長時間劳動上劳動のサスティナビリティ」[J].労務理学会,2010,19:43~59。[21]伍兴阶.知识份子过劳死原因及三级预防措施[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09):572-573.[22]罗财喜.论知识分子过劳死的法律性质及劳动法的完善[J].经纪人学报,2005(01):70-73.[23]王全兴,管斌.关于“过劳死”的法律思考[J].律师世界,2001(05):10-11.[24]李克勇,赵乾魁,黄沪涛,张雪涛,刘武忠,王祖兵.中国、日本和韩国“过劳死”认定基准概述[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9,37(05):500-506.[25]朱丹,何云峰.工作时间规制:劳动价值保护的视角[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9(03):4-11.[26]石建忠.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国外经验、中国现状和研究展望[J].人口与经济,2019(02):105-118.[27]蒲田田.健康人力资本视角下过劳对收入的影响[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8.[28]杨河清,王欣.新常态下我国过度劳动法律规制问题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54(05):71-77.[29]郭凤鸣,曲俊雪.中国劳动者过度劳动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劳动经济研究,2016,4(01):89-105.[30]孟续铎.劳动者过度劳动的成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附录: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状况调查问卷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近年来互联网距离生活越来越近,互联网从业者人数亦在不断增加,与之而来的加班与过劳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您,给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负担。我们正在做意向关于互联网从业者过度劳动状况的研究,想邀请您用几分钟时间帮忙填写这份问卷。本卷采取匿名制,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研究,题目选项无对错之分,请您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谢谢您的帮助。第一部分基本信息单项选择:请您填写以下基本信息您的性别:A男B女您所处的年龄段:A22岁以下B22岁-28岁C29岁-35岁D36岁-45岁E45岁以上您的工龄为:A1年以上B1-3年C3-5年D5年以上您的最终学历:A大专及以下B本科C硕士D£博士您所处的行业细分:A基础性服务类B商务应用类C交流娱乐类D互联网媒体类E共享经济类您所处的企业规模:A50人以内B50-100人C100-200人D200-400人E400人以上您的职位是:A技术类B运营类C管理职能类D产品类E其他_____您的税前月收入为:A6000元以下B6000-10000元C10000-15000元D15000以下第二部分过度劳动影响因素调查(Reasons)单项选择:请您根据最近一年(入司不足一年从入司开始算起)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在下列选项中选择符合您情况的选项。R1 我愿意在工作中实现自我,即使加班也无所谓自我实现A非常不符合B比较不符合C一般符合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R2 社会倡导一个热爱工作,敬业的人应当勤劳刻苦A非常不符合B比较不符合C一般符合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R3 分配给我的工作量很大,时间很紧,不加班做不完A非常不符合B比较不符合C一般符合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