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1/2D/wKhkGWW3kFeAHnfaAAGt6yZCC7o800.jpg)
![旅游学概论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1/2D/wKhkGWW3kFeAHnfaAAGt6yZCC7o8002.jpg)
![旅游学概论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1/2D/wKhkGWW3kFeAHnfaAAGt6yZCC7o8003.jpg)
![旅游学概论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1/2D/wKhkGWW3kFeAHnfaAAGt6yZCC7o8004.jpg)
![旅游学概论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31/2D/wKhkGWW3kFeAHnfaAAGt6yZCC7o80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緒論學習目的與提要旅遊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的旅遊活動和旅遊業活動的產生、發展、結構及其相關的各種關係矛盾運動規律和影響的綜合性邊緣科學。本章主要介紹旅遊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國內外旅遊學研究概況、旅遊學的學科性質與體系和旅遊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對旅遊學的學科領域有一個初步瞭解。本章分四節來學習:第一節旅遊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第二節旅遊學的研究概況第三節旅遊學的學科性質與體系第四節旅遊學的研究方法第一節旅遊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一、旅遊學研究對象二、旅遊學研究內容一、旅遊學研究對象關於旅遊學研究對象的問題,國內外學者都進行過探討,一般都把旅遊現象作為研究對象。但因為對旅遊現象的性質認識不同,在旅遊現象具體表述上出現了分歧,因此,具體研究對象也就各有差異。旅遊學的研究對象是旅遊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本質、條件和各種關係的內在矛盾的運動規律,直接具體對象是旅遊活動和旅遊業兩方面。
人們將旅遊從單純經濟研究轉向作為一種綜合現象來研究,從而使旅遊學的研究對象有了準確的定位。二、旅遊學研究內容
(1)關於旅遊活動和旅遊業產生的歷史、條件及其本質屬性的研究。
(2)關於旅遊活動的三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研究。
(3)關於旅遊活動和旅遊業與社會、經濟、環境關係的研究。
(4)關於旅遊組織和旅遊政策法規的研究。
(5)關於旅遊學與其他學科關係的研究,尋求理論和方法的借鑒。
義大利人波迪奧於1899年發表的《關於義大利外國旅遊者的流動及其花費》一文,是理論上探討旅遊現象的首篇論文。
1927年,羅馬大學經濟學教授馬里奧蒂出版了名為《旅遊經濟學講義》的旅遊學專著,第一次對旅遊經濟進行了系統總結。世界各地,如德、法、瑞士、美國、日本等許多國家的學者也相繼開展了旅遊學的研究,產生了一批理論成果,逐漸構築起了旅遊學的基本理論框架。第二節旅遊學的研究概況一、國外旅遊學的研究狀況二、我國旅遊學的研究狀況一、國外旅遊學的研究狀況
1935年,德國的呂克斯曼發表《旅遊業概論》,英國的諾爾瓦勒出版《旅遊事業論》。
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旅遊業的快速增長,旅遊研究成果逐漸豐富,如美國倫德博格的《旅遊業》、日本田中喜一的《旅遊事業論》、津田升的《國際觀光論》和前田勇的《觀光概論》、英國克裏斯托弗•霍洛韋的《旅遊業》、南斯拉夫翁科維奇的《旅遊經濟學》等是代表性著作。1933年,英國的F.W.奧格威爾出版《旅遊活動》一書,主要研究了旅遊者的流動規律。
20世紀40和50年代,湧現了一批有影響的旅遊研究論著,如瑞士聖加爾大學亨澤克爾和伯爾尼大學克雷夫的著作《普通旅遊學概要》、義大利特羅伊西的《旅遊及旅遊收入的經濟理論》、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貝內克的《旅遊業基本理論》等。
1927年春創刊的《旅行雜誌》(於1954年停刊),是中國第一本旅遊雜誌,它為我國旅遊研究的開端搭建了平臺。
1978年國家旅遊局成立政策研究室,集中了一批專家和實際工作者,為我國制定旅遊業政策做研究準備工作。
20世紀30年代出版了中國的第一本旅遊學專著——江紹原的《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是我國最早的用現代旅遊觀點來探討古代旅遊現象的著作;二、我國旅遊學的研究狀況
1979年,北京大學陳傳康先生較早開始了對旅遊現象的探索,從地理學的角度對旅遊地理、旅遊資源、園林風景等作了闡述。經濟學界對旅遊進行了研究,出版了一批著作,如伍宇峰等的《旅遊經濟》(1981年)、鄧觀利等的《旅遊概論》(1982年)、楊時進等的《旅遊概論》(1983年)、黃輝實的《旅遊經濟學》(1985年)、顧樹保的《旅遊市場學》(1985年)、林南枝等的《旅遊經濟學》(1986年)第三節旅遊學的學科性質與體系一、旅遊學的學科性質二、旅遊學的學科體系
對旅遊學是不是一門學科、是哪一個層次的學科、旅遊學科的性質等存有爭議。由於旅遊學不成熟以及人們對這門學科的性質認識不深,一些人並不認為它能構成一個體系,形成一門學科,或者認為它只是某一學科的分支。
1998年之前,在我國國家教委劃定的本科專業學科目錄中,就沒有“旅遊學”這個學科名稱,只有“旅遊經濟”二級學科,這與人們把旅遊作為經濟現象、用旅遊經濟來取代旅遊學不無關係。1998年調整專業目錄時,又把旅遊經濟改為“旅遊管理”,隸屬於管理學下麵的工商管理專業。一、旅遊學的學科性質旅遊學研究旅遊活動這一綜合的社會現象,涉及許多相關學科,如經濟學、管理學、地理學、文化學、歷史學和社會學等,這些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給旅遊學提供了借鑒和幫助。同時,旅遊學也在發展中逐步地完善了自己的語言系統和研究規範。旅遊學的理論內容,體現了多學科綜合的特徵,它是在多學科的邊緣或交叉空間上產生的新學科,具有邊緣學科或交叉學科的性質。根據學科產生的條件和內容,可以認為,旅遊學是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二、旅遊學的學科體系旅遊學是一門綜合性邊緣學科,在對研究對象的深入探究中,通過借助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融合相關學科的某些知識,構建了旅遊學的理論體系框架。旅遊學綜合性體現在概念、理論、方法論三個層面上。這樣的一門綜合學科,與它的分支學科以及相關學科的交叉學科一起,構成了研究旅遊現象的綜合學科體系,即分支學科層。在這個體系中,包含著互相關聯的幾個分支系統,構成了旅遊學的最基本的內容。綜合層指旅遊學的基本理論本身,是旅遊學的最高層,由概念體系、理論體系和方法論組成。
1.概念體系
(一)綜合層學科的建立首先必須解決該學科的基本概念問題,概念體系是旅遊學的基礎。旅遊學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系統,這個系統來源於對旅遊現象的基本認識,也融合了相關學科的成熟概念。旅遊學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旅遊、旅行、遊覽等等。
2.理論體系理論體系即旅遊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它直接體現了旅遊學的學科內容,即由對象研究而產生的與對象相對應的理論。旅遊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構成便是由對旅遊學對象的研究及其任務的實施而形成的相關內容。一個學科有其自身的規律,學科與學科的研究方法有共同之處,也有各自的專有方法。旅遊研究方法論是構成旅遊學科體系的支撐系統。旅遊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綜合研究中,從其他相關學科借鑒而來的。
3.方法論
(二)分支學科層分支學科層是在對旅遊現象中具體對象的研究過程中,由旅遊學理論體系的擴展和深化而產生的分支學科,以及與其他學科交叉產生的分支學科所組成。在學科研究中,由於領域涉及面寬,存在著學科繼續細分的可能和必要。
1.旅遊經濟學旅遊經濟學是研究旅遊經濟活動過程以及這一過程中所反映的各種經濟現象、經濟關係及其規律的學問。旅遊經濟學是最早涉足旅遊學的領域,也是現代旅遊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從經濟角度來研究旅遊活動,揭示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活動的效應。旅遊管理學是旅遊學借鑒管理學的理論,研究旅遊現象而產生的分支學科,其任務是探討能夠使旅遊活動和旅遊業得以正常發展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它又分為兩個方向,即旅遊行業管理和旅遊企業管理。
(1)旅遊行業管理,是把旅遊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部門來進行管理,是政府和旅遊組織對旅遊事業的宏觀管理。
2.旅遊管理學
(2)旅遊企業管理,是微觀的管理。任何一個行業都是由許多具體的企業組成的。
3.旅遊開發與規劃學無論是旅遊活動的發展還是旅遊業的發展,都離不開開發活動。開發活動涉及許多領域和部門,如旅遊資源、城市建設、土地利用、物資供應、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等,因而,為使旅遊開發活動能夠穩定、協調地發展,能夠卓有成效,還必須解決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旅遊規劃。旅遊既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旅遊活動和旅遊業的發展,必然對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產生廣泛的影響。
4.旅遊社會學旅遊活動離不開環境,旅遊與環境是共生關係,即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要發展旅遊,需要對環境進行保護;同時,環境保護也需要來自旅遊業發展所產生的經濟收入的支持,旅遊學對它們的研究形成了旅遊環境學分支。
5.旅遊環境學人類的旅遊活動、旅遊業、旅遊學都有其發展歷史,對它們產生和發展規律的探討,形成了旅遊史學的研究方向。
6.旅遊史學
7.旅遊科技一個學科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科技手段支持。第四節旅遊學的研究方法
1.從不同角度對旅遊的研究通常使用的幾種方法
(1)歷史方法。通過從發展的角度對旅遊活動和旅遊機構進行分析,尋找他們創新、發展或衰落以及旅遊興趣變化的原因。
(2)經濟方法。著重研究供給、需求、國際收支、外匯、就業、消費、發展和其他經濟要素。
(3)社會學方法。注重研究個人和群體的旅遊行為以及旅遊對社會的影響。
(4)地理方法。地理是一門適用面非常廣泛的學科,地理學家專門研究位置、環境、氣候、自然風光、社會經濟及其成因與規律。
(5)管理方法。以公司或景區為出發點,重點考慮一個旅遊企業所從事的管理活動,如規劃、研究、定價、市場和控制等。
(6)系統方法。它是研究旅遊所必需的方法。第一節早期的旅行活動一、人類的遷徙活動二、旅行的發展三、古代旅行
旅遊是屬於人類的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文化享受活動。而原始社會的人類的遷徙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生存的要求,更換生存環境,從而改善生存條件,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原始社會人類的遷徙活動的行為不屬於旅遊活動。一、人類的遷徙活動對於從事旅遊專業的人來說,旅遊史研究是一項重要的工作。通過對它的研究,可以總結過去,展望未來,指導現在。但是,在這之前,首先要確定旅遊活動的起點。人類旅遊活動從何時起,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定論,但是毫無疑問,旅遊並不是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的。旅遊是屬於人類的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文化享受活動。而原始社會的人類的遷徙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生存的要求,更換生存環境,從而改善生存條件,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種遷徙的行為不屬於旅遊活動。旅遊不是隨人類的產生而產生的,而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目前,很多學者都認為,今天意義上的旅遊活動是從古代的旅行發展而來的。與原始人類的遷徙活動相比,可以認為古代旅行是旅遊活動的萌芽時期。關於旅行活動的起源目前沒有統一的認識。二、旅行的發展李天元教授認為,旅行最早產生於原始社會瓦解和奴隸社會形成時期,旅行的動機主要是產品交換。霍洛韋提出,旅遊萌芽於奴隸社會的形成時期,最早可追溯到巴比倫帝國和埃及帝國時期。查爾斯等認為,旅行活動開始於西元前4000年,蘇美爾人發明了貨幣,其貿易發展標誌著現代旅行時代的開始。不同的學者對旅行起源的界定雖然有分歧,但是他們基本都認同古代旅行開始於奴隸社會的形成時期,而且最早的旅行活動都是從文明古國開始的。由此可見,古代旅行繁榮與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有很大的關係。同時,古代旅行的動機主要是貿易和宗教,尤其是貿易,也可以這樣認為,古代旅行的開拓者最早是從商人開始的。古代的旅行活動主要活躍在古文明的發祥地。三、古代旅行(一)西方古代的旅行活動西方古代的旅行活動主要活躍在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和巴比倫等地域,這和這些區域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西元前3世紀,希臘旅遊者開始外出旅行,前往藥神居住的聖地訪問。西元前5世紀,希臘的宗教旅行的發展最為突出。在西方古代的旅行活動中,資本主義的擴張、溫泉療養地的開發和“大遊學”等事件從不同方面進一步促進了西方古代旅行的發展。從17世紀初開始,“大遊學”(grandtour)成為文藝複興運動所預示的追求自由、渴望知識這一潮流的直接產物。1670年,“大遊學”一詞已經得到使用,參與這種活動的人要在一位導師的陪同下,花費3年或3年以上的時間,遍遊歐洲各大文化中心。中國旅遊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1世紀的夏王朝的商賈旅行,他們從許多方面創造了旅遊的條件,開拓了旅遊。(二)中國古代的旅行活動
1.夏商周時期(西元前21世紀—西元前841年)
2.春秋戰國時期(西元前841—西元前221年)遊學,遊說。
3.秦漢時期(西元前221—西元220年)
4.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元220—西元600年)
5.隋唐時代(西元518—907年)
6.宋元時期(西元960—1279年)
7.明清時期(1368—1911年)
(1)旅行活動的興起和發展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狀況有直接的關係,從整個古代時期來看,旅行活動主要繁榮在古代文明國家。
(2)古代旅行中商務旅行人數較多,一直處於主導地位。西方和中亞宗教旅行較為活躍。而在東方,帝王巡遊和文人旅行對社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三)古代旅行的特點
(3)古代旅行參加人數有限,消遣性旅行只限於統治階級及其附庸階層人士。
(4)旅行活動的範圍與交通工具有很大的關係,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馬車和船,速度較慢,所以決定當時的旅行僅是區域旅行活動。第二節近代旅遊的開端與發展一、產業革命對旅遊的影響二、旅遊的蒸汽機時代三、托馬斯•庫克與旅遊業的誕生
從整個世界的旅遊發展史來看,到19世紀中葉,旅遊活動才真正作為一個產業開始出現,而這種變化原因主要歸功於產業革命的影響。從18世紀中葉一直延續到19世紀中葉,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產業革命,它促進了交通方式的變革,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購買能力的提高,同時也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場,需求的發展刺激旅遊供給的發展。一、產業革命對旅遊的影響產業革命以發明和使用機器為主要特徵,它在生產領域和社會關係上引起了根本性變化,也為旅遊業的誕生準備了條件。蒸汽動力的巨大潛能逐漸地被發掘出來。從總體上來看,蒸汽時代的兩項技術對後來交通和旅行業務的增長產生持久的影響,其中一項就是火車的發明。二、旅遊的蒸汽機時代三、托馬斯•庫克與旅遊業的誕生
1841年,庫克在擔任南米德蘭戒酒協會秘書的時候曾經為協會會員組織過一次由萊斯特到拉夫伯勒的遠足旅行。為了接近大自然,在觀光中解脫,庫克把會期安排在鐵路沿線的幾個重鎮上。數次的旅遊活動使庫克看到旅遊業蘊藏的無限商機,於是他成立了一個旅遊服務處,代客人安排交通工具。當經營旅遊代理業務稍具規模後,他便辭去了傳教士的工作,專門負責經營旅遊業務。到1855年,庫克已將他的營業範圍擴展到歐洲大陸,為當年的巴黎博覽會組織了第一批包價旅遊。此後,他在1851年又成功地組織了倫敦參觀博覽會的出遊活動,這次博覽會一共接待過300萬參觀者。第三節現代旅遊的發展一、現代旅遊發展的戰後背景二、現代旅遊發展的主要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結束了長期戰爭局面,各國經濟開始持續穩定地發展,交通穩步改善,旅遊業也得到快速的發展。與以前相比,世界旅遊業更具有社會性的特點,旅遊隊伍由社會的上層人士逐步擴大到平常的百姓人家,旅遊活動真正成為一種大眾性活動,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現代旅遊發展的戰後背景從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在北卡羅萊納州的上空開始了第一次空中飛行以來,飛機與旅遊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在飛機發明的早期,其主要是用於戰爭,但不久也開始轉向民用,導致包機旅行的出現。海濱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健有很大的關係。在英國,直到18世紀初,那種海水與健康有關的說法才為人們所接受,於是英國海濱旅遊地開始興起,如斯卡伯勒城、布賴頓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全球經濟穩定持續地發展,旅遊活動首先在發達歐美國家流行起來。(一)飛機在旅遊業的應用(二)海濱度假的興起汽車所帶來的靈活性是公交服務設施望塵莫及的,所以很多度假者都選擇乘私家車出行。隨著私人交通工具——汽車的普及,人們開始積極地改善公路狀況。1920年,美國建立全國的公路網。同時,汽車旅行者的出現產生了最早的汽車旅客旅館,後來演變為現在的汽車旅館。(三)私人汽車和度假旅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高速增長,人們生活水準日益提高,旅遊活動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綜觀現代旅遊的發展歷程,現代旅遊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即增長的持續性、旅遊活動的普及性、競爭的激烈性和旅遊需求的多樣性。二、現代旅遊發展的主要特徵自20世紀50年代起,世界旅遊活動的發展持續不衰。在20世紀60年代,全世界國際旅遊者人數平均每年遞增9%。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世界經濟高速增長,社會財富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有經濟能力參與到旅遊活動中來,從而使旅遊活動在世界上大多數地區演變為一種社會性活動。旅遊者隊伍日益擴大,這將促使世界旅遊業持續穩定地增長。(一)增長的持續性(二)旅遊活動的普及性國際旅遊是服務貿易的重要部門,國際旅遊收入相當於世界貨物與服務出口收入的8.1%,大大超過了汽車、化工、食品及石油等產品的出口收入。今後旅遊業的競爭將不僅表現在企業之間的競爭,更重要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面對經濟全球化潮流,旅遊業在推進標準化的同時,個性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傳統的包價旅遊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旅遊業的發展,新興的自主遊、自助遊將逐步超過包價旅遊的發展,從而領導世界旅遊的潮流。(三)競爭的激烈性(四)旅遊需求的多樣性第四節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一、中國旅遊業的產生和近代旅遊二、中國現代旅遊
中國近代旅遊是指1840年到1949年這段時間的旅遊。在古代旅遊時期,中國旅遊在世界上是有代表性的,處於領先地位,而近代中國旅遊卻落後於西方國家。一、中國旅遊業的產生和近代旅遊(一)中國近代旅遊的社會背景近代中國城市化速度慢、水準低,大工業機器生產遠遠落後於西方。中國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受外來資本的剝削和控制,在這種社會、經濟背景下,旅遊發展緩慢。
1923年8月,經當時交通部批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總經理陳光甫在其銀行內創辦了旅行部,負責辦理旅遊業務。這是第一家由中國經營的旅行社。(二)中國旅遊業的產生
隨著中國旅行社經營的成功,我國還先後出現了一些類似的旅遊組織,如鐵路遊歷經理處、公路旅遊服務社、現代旅行社、航空訊美空遊、中國汽車旅行社以及浙江名勝導遊團等。(三)中國近代旅遊的特點
1.旅遊方式多樣化,內容更豐富
2.出境旅遊者明顯增多3.入境旅遊者逐步增加
4.旅遊規模有限二、中國現代旅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旅遊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50多年來,我國的旅遊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自1978年以來,我國實現了由旅遊資源大國向亞洲旅遊大國和世界旅遊大國轉變的歷史性跨越。我國的旅遊事業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聯系,經歷了幾個階段。(一)起步初創階段(1949—1963年)(二)開拓發展階段(1964—1966年)(三)曲折發展階段(1966—1977年)第一節旅遊的概念、本質與特點一、旅遊的概念二、旅遊的本質三、旅遊的特點一、旅遊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旅遊組織關於旅遊的定義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概念性定義或稱理論性定義(conceptualdefinitions);另一類是技術性定義或稱實踐性定義(technicaldefinitions)。(一)在國際上比較有影響的旅遊概念性定義
1811年英國出版的《牛津詞典》對“旅遊(tourism)”的解釋是“離家遠行,又回到家裏,在此期間參觀遊覽一個地方,或幾個地方”。這是對旅遊定義的最早描述。英國薩裏大學的伯卡特(Burkitt)和梅特利克(Medlik)在合著的《旅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TourismPastPresentandFuture)中認為:“旅遊是指人們到其正常生活和工作以外的目的地的臨時和短期的運動,以及他們停留在這些目的地上的一切活動”,並且指出:“旅遊發生於人們前往和逗留在各種旅遊地的流動,是人們離開他平時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暫時前往一個旅遊目的地運動和逗留在該地的各種活動。”
《中國百科大辭典》中“旅遊學”部分指出:“旅遊是人們觀賞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的旅行遊覽活動。包含人們旅行遊覽、觀賞風物、增長知識、體育鍛煉、度假療養、消遣娛樂、探親獵奇、考察研究、宗教朝覲、購物留念、品嘗佳餚以及探親訪友等暫時性移居活動。從經濟學觀點看,是一種新型的高級消費形式。”從概念上說,旅遊是人們在自由支配時間內,出於移民和就業以外的原因,離開常住地到異地的旅行訪問和暫時停留,並由此引起的現象和關係的總和。(二)我國學術界關於旅遊的一些代表性的定義(三)世界旅遊組織關於旅遊的技術性定義世界旅遊組織於1991年6月25日,在加拿大渥太華召開了“旅遊統計國際大會”,會上通過了一系列決議。對旅遊所下的定義是:“旅遊是指人們為了休閒、商務或其他目的離開他們的慣常環境,去往他處並在那裏逗留連續不超過一年的活動。”旅遊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旅遊的主體,即旅遊者;旅遊客體,即旅遊資源;旅遊的媒介,即旅遊業。(四)旅遊要素二、旅遊的本質(一)旅遊的本質人們對旅遊活動本質的認識和理解是存在爭議的,一些人認為旅遊是經濟活動,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是社會文化活動,還有人認為是社會經濟活動或社會經濟文化活動。我們通常所說的旅遊,即大多數人所進行的消遣旅遊活動從本質上說是社會文化活動。旅遊活動是人的活動,其本質屬性體現為文化特徵。1.旅遊是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旅遊是人的活動,而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旅遊活動是需要一定社會經濟條件的,人類文明發展到奴隸制社會才出現了旅遊活動。
4.旅遊是綜合性社會活動,對經濟和社會產生深刻影響(二)對旅遊現象的認識2.旅遊活動是人的文化活動和審美實踐
3.旅遊是人的高層次消費形式
旅遊是人類滿足高層次需要的一種活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受社會經濟多種因素的影響,旅遊活動的形式、內容和規模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不同,但旅遊活動的基本特徵卻是一致的。以上對旅遊概念的各種表述不盡相同,但對旅遊現象的綜合性、文化享受性、活動的異地性和暫時性、往返的流動性等特點基本取得了共識。三、旅遊的特點旅遊活動和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自然的要素都有聯繫,涉及經濟社會的諸多方面,多要素構成的複雜關係反映了旅遊活動具有綜合性特點。(一)綜合性(二)文化享受性旅遊活動的目的和形式多種多樣,遊歷名山大川、體驗奇風異俗、欣賞音樂舞蹈、品嘗美味佳餚、遍訪名勝古跡都是人們旅遊的目的,旅遊者期望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都有所收穫。(三)異地性旅遊是旅遊者離開常住地,到異國他鄉進行的精神文化活動,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人們長期在一個地方生活,對日常所見的環境會感到平淡乏味,希望到異地獵奇探新,進行文化交流和生活體驗,而旅遊活動則能實現人的這種需要,異地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俗風情可滿足他們的願望。所以,異地性是旅遊的特點之一。旅遊是旅遊者在異地短時期的活動,他們離開常住地一段時間又返回常住地,是一種不同於在常住地的活動形式。所以,暫時性是旅遊的特點之一。(四)暫時性(五)流動性旅遊活動是暫時的異地活動,旅遊者離開常住地一段時間又返回常住地,這就決定了旅遊活動的流動性。第二節旅遊者的界定一、旅遊者概念性定義二、國際旅遊者技術性定義三、國內旅遊者技術性定義四、旅遊者的統計標準
旅遊者就是為了某些目的離開常住地到異國他鄉旅行和訪問的人。一、旅遊者概念性定義
1937年,國際聯盟專家統計委員會(theCommitteeofStatisticsExpertsoftheLeagueofNations)對“國際旅遊者”或“外國旅遊者”定義為:旅遊者是“離開自己的居住國,到另一個國家訪問至少24小時的人”。為了消遣、娛樂、家庭事務和健康方面的原因而出國旅行的人;(2)為參加國際會議或作為各國公務代表而出國旅行的人;(3)為商務目的而出國旅行的人;(4)在海上巡遊過程中停靠登岸訪問的人員,即使其停留時間不超過24小時。二、國際旅遊者技術性定義(一)國際聯盟統計專家委員會的定義特別界定下列人員是旅遊者:(二)羅馬會議的定義
1963年,聯合國在羅馬召開國際性旅行和旅遊會議,會議對上一定義作了修改和補充,就各國對旅遊者的統計口徑作了新的規範,並提出了“遊客(visitor)”這一總體概念。在“遊客”下分為兩類,一類是過夜旅遊者,即稱為旅遊者(tourist),另一類是不過夜的當日往返者,稱一日遊遊客或遊覽者(excursionist)。(三)世界旅遊組織的定義規定下列人員可以作為國際遊客計算:(1)為了娛樂、醫療、宗教、家庭事務、體育活動、會務、學習或過境進入另一國家者;(2)外國輪船船員或飛機機組成員中途在某國短暫停留者;(3)停留時間不足1年的外國商業或公務旅行者;(4)負有持續時間不足1年使命的國際團體雇員或回國進行短期訪問的旅行僑民。國際遊客(入境遊客)指來我國探親訪友、觀光、度假、就醫療養、購物、參加會議或從事經濟、文化、體育、宗教活動的外國人、華僑、港澳臺同胞。根據遊客在我國停留的時間不同,分為國際旅遊者(入境旅遊者)和國際一日遊遊客(入境一日遊遊客)。凡在我國旅遊住宿設施內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國人、華僑、港旅遊住宿設施內過夜的外國人、華僑、港澳臺同胞稱為國際一日遊遊客或入境一日遊遊客。其中,國際一日遊遊客包括乘坐遊船、遊艇、火車、汽車來華旅遊在車(船)上過夜的遊客和機、車、船上的乘務人員,但不包括在境外(內)居住而在境內(外)工作,當天往返的港澳臺同胞和周邊國家的居民。(四)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定義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的本質區別就在於是否跨國界,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差異。對國內遊客的界定一般參照羅馬定義,以求國際間統計數字的可比性。
1984年世界旅遊組織對國內旅遊者做了規定:“任何以消閒娛樂、度假、體育活動、商務、公務、會議、療養、學習和宗教為目的,而在自己定居的國家內,不論國籍如何,對某個目的地所進行24小時以上,1年以內旅行的人,均視為國內旅行者。”(一)世界旅遊組織的定義三、國內旅遊者技術性定義
國內旅遊者也被分成了國內旅遊者(domestictourist)和國內不過夜遊覽者(domesticexcursionist),後者指在目的地逗留不足24小時的人。一些國家根據自己的國情和理解,作出了有關國內旅遊者的定義,下麵列出幾個有代表性的定義(二)有關國家的定義旅遊者是指為了出差、消遣、個人事務或者出於工作上下班之外的其他任何原因而離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里(1英里=1.609千米)的人,而不管其在外過夜還是當日返回。1.美國對國內旅遊者的定義2.加拿大對國內旅遊者的定義3.英國對國內旅遊者的定義4.法國對國內旅遊者的定義旅遊者是指到距離其所居住地邊界至少50英里(1英里=1.609千米)以外的地方去旅行的人。基於上下班以外的任何原因,離開居住地外出旅行過夜至少一次的人。(三)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定義關於國內旅遊者,我國國家統計局做了規定,國家旅遊局作了修改和解釋。國內遊客是指任何一個為休閒、娛樂、觀光、度假、探親訪友、就醫療養、購物、參加會議或從事經濟、文化、體育、宗教活動而離開常住地到我國境內其他地方訪問連續停留時間不超過6個月,並且在其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過所從事的活動獲取報酬的人。國內遊客包括在我國境內長住1年以上的外國人、華僑、港澳臺同胞。國內遊客分為國內旅遊者和國內一日遊遊客兩類。國內旅遊者是指我國大陸居民離開常住地在境內其他地方的旅遊住宿設施內至少停留一夜,最長不超過6個月的國內遊客;國內一日遊遊客是指我國大陸居民離開常住地10千米以上,出遊時間超過6小時,不足24小時,並未在境內其他地方的旅遊住宿設施過夜的國內遊客。旅遊者數量的統計是旅遊統計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這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進行旅遊規劃、制定旅遊政策、實施管理措施、開展旅遊經營活動和配套建設旅遊設施都有重要的參考作用。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基本上是依據羅馬會議提出的旅遊者定義,但在實際應用中圍繞著人們外出的時間、距離,各國的規定卻又不完全一致,對旅遊者統計的標準存在著差異。四、旅遊者的統計標準對旅遊者統計的標準在統計上的差異可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海關邊防對有關入境者的統計為標準,如西班牙、中國等;另一類是以飯店等旅遊接待設施的有關統計為標准,例如英國、法國等。但由於入境者和飯店等接待的人員的情況錯綜複雜,由此產生的統計數字往往不符合實際情況。因此,一些國家又採用綜合計算方法,即將海關的入境統計、飯店設施的接待統計、主要旅遊區的接待統計綜合考慮,最後計算出區域旅遊者的數量。第三節旅遊者形成條件一、客觀條件二、主觀條件一個人要實現旅遊活動、成為旅遊者是需要一些條件的,既包括經濟社會的外在條件,也包括個人心理的內在因素。概括地說,要成為旅遊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收入、時間、家庭等條件,以及旅遊者的心理動機等主觀因素。經濟收入水準、餘暇時間以及其他一些客觀因素,是人們外出旅遊的外在條件,而人們主觀上具有外出旅遊的動機,是旅遊者形成的內在驅動力。旅遊活動是一項消費活動。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需要食、住、行、遊、購和娛六大消費,其中前3項消費為基本旅遊消費,在旅遊活動中這些是不可或缺的,旅遊者要想在這些方面削減開支比較困難;而後3項消費為非基本旅遊消費,它具有很大的伸縮性,旅遊者要想在這些方面削減開支相對比較容易。一、客觀條件旅遊是人們到異地以求知、享受、娛樂為目的的行為。因此,有可知、有可樂、有可觀、有可享的對象是旅遊者形成的重要客觀條件。這種對象是旅遊地的旅遊資源及服務設施和服務,構成為對旅遊者的吸引條件,其主體應是旅遊資源。各地旅遊資源等吸引因素的差異是旅遊者產生的外在動力,如果沒有差異,人們是不會外出旅遊的。(一)旅遊吸引因素(二)經濟收入
餘暇時間指的是人們除去工作和生活時間以外,可用於自由支配從事娛樂、消遣、社交或其他自己所感興趣的活動的時間,亦稱自由時間或可自由支配時間。餘暇時間是決定人們能否成為旅遊者、旅遊活動能否實現的又一重要的客觀條件。人生時間可分成工作時間、生活時間和餘暇時間這三個部分。(三)餘暇時間
1.每日餘暇時間
2.每週餘暇時間
3.公共假日
4.帶薪假期除了旅遊吸引、收入水準、餘暇時間等客觀條件之外,旅遊者的形成還會受到其他一些客觀因素的制約。(四)其他客觀條件主要指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社會環境以及治安狀況等方面。社會環境安定、政治觀點相近的國家和地區能吸引旅遊者,而政治、經濟、社會治安等各方面處在不穩定狀態的地區,旅遊者就會望而卻步。旅遊客源地與旅遊目的地之間的距離、交通狀況以及國際旅遊中的旅遊入關簽證、服務效率等會影響旅遊者前往該地。1.旅遊目的地的社會條件2.旅遊目的地的可進入性3.旅遊者的身體狀況及家庭的人口結構一個人要出去旅遊就必須具有一定的體力,否則可能難以成行。旅遊者實現的客觀條件時,是假設人們有旅遊的意願。如果人們沒有這種意願,即使客觀條件具備,也不能產生旅遊行為。另一方面,客觀條件也會對旅遊需要和動機產生影響。旅遊需要是人們參與旅遊活動的內驅動力,旅遊需求產生旅遊動機,動機是需求的表現形式,動機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旅遊動機的產生往往具有心理的、生理的、社會的和經濟的多重原因。以下從旅遊需要和旅遊動機方面討論旅遊者形成的主觀條件。二、主觀條件(一)旅遊需要和旅遊動機旅遊是在物質生活得到基本滿足以後產生的對精神文化享受的需要,人們想要瞭解異地,感受新奇的東西,需要通過旅遊來實現。很顯然,旅遊是在人們基本的物質生活資料得到滿足後才產生的純屬於精神方面的需要,是一種超脫一般生理需要的高級需要形式人們對旅遊活動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這就決定了旅遊動機的多樣性。對於旅遊動機如何分類,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方法。中國學者屠如驥將海外來華旅遊者的動機歸納為:①求實的動機,追求旅遊產品的實際使用價值,核心是“實用”和“實惠”;②求新的動機,追求旅遊的趨時和新穎,核心是“時髦”與“奇特”;③求名的動機,通過旅遊顯示自己的聲望、地位,核心是“顯名”與“炫耀”;④求美的動機,追求旅遊產品的欣賞價值;⑤求勝的動機,通過旅遊,滿足爭強好勝的心理;⑥求趣的動機,通過旅遊,滿足個人的特殊愛好;⑦求知的動機,通過旅遊,追求知識,擴大眼界;⑧求情的動機,通過旅遊,訪古尋友,追宗歸祖,滿足人際交往的感情需要;⑨求健的動機,通過旅遊,達到健身、防病、強體的目的。(二)旅遊動機的類型為了身心健康而產生的動機,即通過與身體健康有關的旅遊活動,如度假休息、娛樂消遣、海灘休閒、溫泉療養等,來消除身體疲勞、心理緊張和不安,以達到擺脫環境污染、調節生活節奏、恢復或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4.觀光探險方面的動機1.身心方面的動機2.文化方面的動機3.家庭事務方面的動機
5.社會方面的動機為了社會地位和聲望方面而產生的動機,即出於個人發展的需要,通過參加一些高層次的學術活動、追求業餘愛好的聚會、專業性參觀考察、宗教人士的宗教朝拜等旅遊活動,以使個人得到承認,受到賞識、尊重以及獲得聲譽,同時,在旅遊中廣交益友,或者實現個人的追求等。
6.公務商務方面的動機旅遊動機的形成受許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既有來自人自身的因素,又有來自外部的客觀環境的因素。概括地說,影響旅遊動機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幾種:(三)旅遊動機的影響因素
1.個性特徵因素在影響旅遊動機形成的諸多因素中,人的個性特徵起著主要作用。
2.人的自身客觀條件旅遊動機是一種較為廣泛地社會動機,它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生活環境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旅遊動機除了受人的個性心理特徵影響之外,還會受到自身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客觀條件的影響。
3.社會因素人的社會階層對旅遊動機也產生很大影響。第四節旅遊者的類型一、觀光型旅遊者二、娛樂消遣型旅遊三、文化型旅遊者四、度假、保健型旅遊者五、差旅型(商務公務型)旅遊者六、家庭及個人事務型旅遊者七、宗教朝覲型旅遊者八、購物型旅遊者旅遊者類型劃分與旅遊類型劃分相似,根據不同標準劃分方式各異。比較常見的分類標準有:按是否跨越國境國界的標準,將旅遊者劃分為國際旅遊者和國內旅遊者兩類;按旅遊者所及地理區域範圍為標準,分為洲際旅遊者、環球旅遊者和世界旅遊者三類;按旅遊者的組織形式,分為團體旅遊者和散客旅遊者兩類;按旅遊費用的來源將旅遊者分為自費旅遊者、公費旅遊者和獎勵旅遊者三類。觀光型旅遊者是指以欣賞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活動內容的旅遊者。這類旅遊者,就是傳統的“遊山玩水”的旅遊者,是最常見、最普遍的旅遊者。一、觀光型旅遊者這類旅遊者具有以下特點:(1)出遊的季節性強。(2)
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選擇自由度大。(3)
對價格較為敏感。(4)
重遊率低。娛樂消遣型旅遊者是以娛樂、消遣求得精神放鬆,消除緊張,享受臨時變換環境所帶來的歡愉為主要目的的旅遊者。二、娛樂消遣型旅遊者娛樂消遣型旅遊者具有以下特點(1)在外出旅遊的季節性以及在旅遊目的地的選擇等方
面基本與觀光型相同。(2)娛樂消遣型旅遊者在乎價格,但追求物有所值,一般
花費較高。(3)重遊率較高。只要旅遊產品內涵豐富,能滿足精神愉悅的目的,並且物有所值,他們會故地重遊,甚至反復光顧。文化型旅遊者是指為追求精神文化的滿足,以文化交流為活動內容的旅遊者。他們到異國他鄉去瞭解傳統文化,探訪文物古跡,交流文學、藝術、建築、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成果,從而領略異域文化的新奇,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文化型旅遊具體包括歷史文化旅遊、民俗文化旅遊、區域文化旅遊等形式。三、文化型旅遊者(1)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這類旅遊者對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一般具有較高的文化水準,其中不乏專家學者。(2)具有某方面專長或對文化具有特殊的興趣。文化是無形的,如果缺乏一定的知識或沒有濃厚的興趣,則難以享受文化旅遊。文化型旅遊者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3)對旅遊線路的科學性比較敏感,可能會多次到一個地
方旅遊。度假旅遊者是指以度假休閒為活動內容的旅遊者;醫療保健型旅遊者主要指的是通過參加一些有益於身體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旅遊活動,以達到消除疲勞,增進身體和心理健康,治療慢性疾病等目的的旅遊者。醫療保健型旅遊也是以度假旅遊形式外出,在旅遊目的地居留一段時間。四、度假、保健型旅遊者(1)收入較高,旅遊消費較多。這類旅遊者主要是經濟發達國家的一些旅遊者以及發展中國家的一些收入較高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他們大多收入較高,消費能力強,為了獲得體力和精力的恢復,願意花費較多的錢獲得高層次的享受。度假、保健型旅遊者具有以下特點(2)對服務品質要求高。(3)一般停留時間較長,重遊率比較高。差旅型旅遊者是出於工作方面的需要而外出的旅遊者,其主要目的是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如經商、參加會議和展覽等。五、差旅型(商務公務型)旅遊者(1)社會地位高,消費能力強,消費水準高,對價格不太敏感。一方面,這類旅遊者一般具有較高的身份、地位,如企業家、專家、學者和公務員,其本身收入較高;另一方面,這些人有的由所在單位出資,有的單位為了自己的形象,要求其工作人員外出消費要達到一定的標準。差旅型旅遊者具有以下特點(2)對服務品質要求高。(3)一般停留時間較長,重遊率比較高。(4)出行不受季節性影響,對目的地的選擇沒有多大自由。家庭及個人事務型旅遊者指的是以探親訪友、尋根問祖、出席婚禮、參加開學典禮或節慶活動等涉及處理家庭和個人事務為目的而出行的旅遊者。這類旅遊者比較複雜,具體特點也要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六、家庭及個人事務型旅遊者(1)對價格較為敏感。該類旅遊者具有以下特點(2)外出季節性較弱。(3)這類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往往很少利用旅遊地住宿以
及其他服務設施。(4)這類旅遊者對目的地沒有選擇自由,往往因時間緊迫,對交通工具也不會太挑剔。宗教朝覲型旅遊者,是指以宗教朝覲為活動內容的旅遊者。他們的活動包括宗教人士的雲遊、朝聖,也包括非宗教人士到宗教聖地拜神求福,對宗教建築、宗教環境和宗教儀式的觀光,欣賞宗教音樂的旅遊活動。這類旅遊者是特殊的旅遊群體。七、宗教朝覲型旅遊者宗教朝覲型旅遊者具有以下特點(1)宗教聖地是這一類旅遊者的目的地。(2)對這類旅遊者的接待服務特殊,多根據宗教教義的規定進行,整個過程具有莊嚴肅穆的氛圍,使他們獲得精神上的歸屬感。(3)宗教朝覲具有時間性。第一節旅遊業概述第二節旅行社第三節旅遊飯店第四節旅遊交通第五節旅遊景區第六節旅遊購物業第一節旅遊業概述一、旅遊業的概念二、旅遊業的構成三、旅遊業的特點旅遊業是構成旅遊活動的三大要素之一——旅遊媒介。旅遊業是使旅遊者完成旅遊活動的重要保障,目前旅遊業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被譽為“朝陽產業”。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旅遊業將越來越壯大,越來越充滿生機和活力。旅遊業是以旅遊者為對象,為其旅遊活動創造便利條件並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務的綜合性產業,它是連接旅遊者(旅遊主體)和旅遊資源(旅遊客體)的重要紐帶。
人們的旅遊活動主要包括(旅)行、遊(覽)、住(宿)、(飲)食、購(物)和娛(樂)6個環節,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需要許多相關的經濟部門來提供相應的服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分工明確,為旅遊者的旅遊過程服務的相關經濟部門就會在國民經濟中形成與旅遊相關的產業,亦即為旅遊業。旅遊業的定義可概括為:旅遊業就是以旅遊資源為依托,以旅遊設施為條件,以旅遊者為對象,為旅遊者的旅遊活動、旅遊消費創造便利條件並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務的綜合性產業。一、旅遊業的概念旅遊業的構成是指旅遊業內部的企業類別或經濟部門構成,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一個經濟部門,與第一、二產業的經濟部門,以及與第三產業的其他經濟部門相比,其產品涉及面廣。旅遊活動需要涉及交通運輸業、餐飲業、旅館業、商業和娛樂業等多項產業提供的服務,這些旅遊服務在旅遊產品的前提下統一起來,為旅遊者提供服務。在構成旅遊業的各類企業中,又可劃分為直接旅遊企業和間接旅遊企業。對旅遊業構成的一般看法是建立在直接旅遊企業這一基礎上的,而較為全面的看法則既包括直接旅遊企業,也包括間接旅遊企業,同時還包括支持發展旅遊的各級旅遊組織。二、旅遊業的構成旅遊業的生產過程就是旅遊企業為旅遊者在旅行期間的食、住、行、遊、購、娛等方面提供服務的過程。旅遊者的旅遊活動能夠順利完成需要交通、住宿、餐飲、金融、通信、商業娛樂和景區等一系列的企業提供相應的服務。這些企業按照傳統的產業劃分標準,又分別屬於若干獨立的行業,它們是以“為了滿足旅遊者的需要”這一產品為紐帶而聯繫在一起,形成的一個集合體。由於旅遊業的綜合性,旅遊業的發展需要依託相關行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①旅遊業的生產和發展依託於旅遊資源。②依託其所處的區位條件。③旅遊業的發展需要依託於區域經濟的發展。④旅遊業的發展要依託各有關部門和行業的通力合作與協調發展。(一)旅遊業的綜合性三、旅遊業的特點(二)旅遊業的依託性旅遊產品主要是為旅遊者提供滿足其需要的服務。雖然旅遊產品中包含某些有形產品的因素,但就一次完整的旅遊活動或旅遊經歷而言,旅遊者對旅遊的需求仍是一種為了滿足精神上得到享受的要求。所以,旅遊產品中除了有形的商品外,無形的服務更重要。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優雅的環境、清新的空氣、潔淨的水體其本身也是旅遊資源和旅遊吸引力的重要的構成部分。旅遊環境影響遊客的旅遊體驗水準和體驗品質,從而也影響旅遊產品的品質。因此,旅遊業的發展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都有苛刻的要求,旅遊業的發展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改造環境。(三)旅遊業的服務性(四)旅遊業的環境密集性旅遊業的敏感性是指旅遊業的生產和發展對各種自然、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因素的變化反應明顯,各種因素的微小變化都可能引起旅遊業的波動。現代旅遊是一種跨國界、跨地區的交往活動,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有著不同的社會制度、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因此,國際旅遊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國際旅遊既有人員、文化的交流,又有經濟交往。經濟交往中,要求旅遊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要遵循國際交換慣例;人員、文化的交流中,既要尊重各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還要重視促進各國人民增加瞭解,增進友誼。(五)旅遊業的敏感性(六)旅遊業的涉外性第二節旅行社一、旅行社的定義和類型二、旅行社的性質和作用三、旅行社的基本業務四、中國的旅行社
旅行社是旅遊業四大支柱之一,在旅遊業中居於核心的地位。旅行社雖然在規模上較其他旅遊企業小,但對旅遊業發展所起的作用卻非常重要。我國2001年修訂的《旅行社管理條例》定義旅行社是“有營利目的,從事旅遊業務的企業”,“所稱旅遊業務,是指為旅遊者代辦出境、入境和簽證手續,招徠、接待旅遊者,為旅遊者安排食宿等有償服務的經營活動。”一、旅行社的定義和類型(一)旅行社的定義(二)旅行社的類型我國按照經營業務範圍,將旅行社分為國際旅行社和國內旅行社兩類。
1.我國旅行社的分類在西方國家,旅行社根據其業務特點可分為三類。1)旅遊批發商(TourWholesaler)2)旅遊經營商(TourOperator)3)旅遊代理商(TravelAgent)
2.西方國家旅行社分類(一)旅行社的性質旅行社是應旅遊活動的需要發展起來的,它誕生於旅遊活動商品化、社會化和逐步大眾化的時期。從旅遊活動實現和旅行業務關係看,旅行社是仲介性旅遊企業。它通過為旅遊者代理旅行業務來獲取收益,是溝通旅遊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中間商,從事的是旅遊產品的流通環節,不屬於生產型企業。(二)旅行社的作用旅行社聯繫了旅遊者和各種旅遊企業,是旅遊業產生和發展的標誌,在旅遊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二、旅行社的性質和作用1.旅行社是旅遊業的支柱產業之一2.旅行社是連接旅遊供給和旅遊需求的紐帶3.旅行社方便了旅遊者,促進了旅遊業按照旅行社工作內容,旅行社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業務三、旅行社的基本業務旅行社對於旅遊者來說是銷售者,對於旅遊企業來說則是購買者。旅行社向各有關旅遊企業購買,通過設計組合,向旅遊者銷售旅遊產品。因此,旅行社重要的業務必須是採購。旅行社作為仲介機構,必須和客戶(旅遊者)、社區、相關旅遊企業以及政府和其他社會機構(如保險公司、金融機構),還有兄弟旅行社建立良好的公共關係,並開展行銷活動,這些就是旅行社的外聯業務。(一)外聯及採購業務旅遊產品設計是否科學,組合是否合理,對旅遊者的吸引力和滿足程度是不同的。必須根據旅遊者不同的需要,進行旅遊產品的設計和組合,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群。旅遊產品的組合不僅要考慮旅遊線路的距離、費用、時間以及產品的豐富性、獨特性等,還要考慮遊客體力能否接受。(二)組合和設計旅遊產品旅行社需要開展旅遊行銷活動。旅行社必須時刻掌握市場動向,瞭解旅遊者需求的變化,摸清市場競爭狀況,以組合出特色旅遊產品。針對潛在的旅遊市場,開展宣傳促銷,激發旅遊興趣,促使潛在旅遊者成為現實的旅遊者。旅行社必須時刻維護自己的信譽,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創造品牌效應,促進旅行社持續發展。(三)行銷宣傳和資訊服務旅行社與眾多旅遊企業有著廣泛的業務聯繫,通過自己的旅遊資訊系統方便地與各有關企業聯繫。旅遊者加入旅行社組織的旅行團,旅行社則為旅遊者代辦諸如辦理護照、簽證、訂票、訂車、訂房、訂餐、辦理旅行保險、保管和托運行李等繁瑣手續。旅行社也為自由行遊客聯繫交通、住宿等,減少遊客外出旅遊辦理手續的麻煩。(四)代辦旅行手續在旅遊者旅遊過程中,旅行社提供全面的服務。如派出專職陪同人員以保障遊客旅遊活動的正常開展,如給予導遊服務,或者與地接旅行社接洽,與相關旅遊企業接頭,使採購的旅遊產品傳遞給旅遊者,確保旅遊者按合同獲得相應服務。在旅遊結束時,還要做好售後服務,回訪旅遊者,徵詢旅遊者意見,處理旅遊者的投訴等。(五)提供接待服務中國的旅行社業經曆了萌芽、發展到成熟的過程。20世紀早期即有外國人在中國設立旅行機構。1923年,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設立旅行部,1927年更名為中國旅行社。1.旅行社設立的條件四、中國的旅行社①有固定的營業場所;②有必要的營業設施;③有經培訓並持有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上人民政府旅遊行政管理部門頒發的資格證書的經營管理人員;④有符合規定的註冊資本和品質保證金。(一)旅行社業的發展(二)設立旅行社的規定2.旅行社設立程式申請設立國際旅行社,應當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管理旅遊工作的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審核批准;申請設立國內旅行社,應當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旅遊工作的部門申請批准。旅行社同其設立的分社應當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財務、統一招徠和統一接待。旅行社設立的分社,應當接受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旅遊工作的部門的監督管理。外國旅行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常駐機構,必須經國務院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外國旅行社常駐機構只能從事旅遊諮詢、聯絡、宣傳活動,不得經營旅遊業務。3.旅行社分社設立4.外國旅行社在中國設立常駐機構
1993年10月,國家旅遊局發佈了《關於國家旅遊度假區內開辦中外合資經營的第一類旅行社的審批管理暫行辦法》,我國旅行社行業的對外開放正式開始。外商投資旅行社的註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人民幣400萬元。中外合資經營旅行社的註冊資本最低限額可以進行調整,調整期限由國務院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對外經濟貿易主管部門確定。外商投資旅行社各方投資者的出資比例,由國務院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對外經濟貿易主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確定。(三)外商投資旅行社1.發展歷程2.設立條件3.申請程式
設立外商投資旅行社,由中國投資者向國務院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交國內申請設立旅行社應當提交的檔和符合以上規定條件的證明檔。國務院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60日內對申請審查完畢,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決定。予以批准的,頒發《外商投資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審定意見書》。外商投資旅行社可以經營入境旅遊業務和國內旅遊業務,但不得設立分支機構,不得經營中國公民出國旅遊業務以及中國其他地區的人赴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旅遊的業務。4.經營範圍
2003年6月12日,國家旅遊局和商務部聯合發佈第19號令公佈了《設立外商控股、外商獨資旅行社暫行規定》。在中國有關入世承諾規定期限之前的過渡期內,外資將可依此規定在中國境內設立外商控股、外商獨資旅行社。設立外商控股旅行社的境外投資方的條件:①是旅行社或者是主要從事旅遊經營業務的企業;②年旅遊經營總額4000萬美元以上;③是本國(地區)旅遊行業協會的會員;④具有良好的國際信譽和先進的旅行社管理經驗;⑤遵守中國法律及中國旅遊業的有關法規。(四)外商控股和外商獨資旅行社1.設立條件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方可在經國務院批准的國家旅遊度假區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西安五個城市設立控股或獨資旅行社。每個境外投資方申請設立外商控股或外商獨資旅行社,一般只批准成立一家。2.設立程式和其他規定第三節旅遊飯店一、飯店的概念二、飯店業的發展三、飯店業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四、飯店的分類五、飯店的等級六、現代飯店集團七、飯店業的發展趨勢八、我國飯店業的發展一、飯店的概念飯店是依託服務設施向旅遊者提供住宿、餐飲、購物和娛樂等項服務的企業。一般將由國家旅遊局授權掛牌的星級飯店,統稱為旅遊飯店,其他則屬於比較經濟型等級的住宿業,通常被稱為社會旅館。世界飯店業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大致可分4個階段:簡易客棧時期、大飯店時期、商業飯店時期和現代新型飯店時期。(一)簡易客棧時期這種大飯店又稱豪華飯店,是19世紀末發展起來的,飯店的外部裝飾、內部設備、娛樂設施和烹飪方式都比較講究,服務周到、講究禮節、盡力滿足賓客的要求,主要專為富有特權階層的人士服務。這種簡易的客棧大約出現在西元前600年左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飯店業發展歷史中最漫長的階段。二、飯店業的發展(二)大飯店時期商業飯店出現於20世紀初,這個階段旅館的服務對象普及到社會各階層,注重為商業活動提供方便,在價格上力求以廉取勝,面向大眾,增添了大量的公共設施場地及通信工具,以吸引投宿者。當時著名的代表人物首推被稱為現代飯店管理之父的美國飯店業大王斯塔特勒(E.M.Staeles)。(三)商業飯店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新型飯店,即現代飯店時代,建造規模巨大,內部設備豪華,提供多方面、多層次的現代化服務,使飯店成為包含多種服務設施的綜合體。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經濟的繁榮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準,各種目的的旅行遊覽形式越來越多地顯出局限性。於是新型飯店在商業飯店的基礎上相繼出現。(四)現代新型飯店時期(一)飯店是旅遊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旅遊飯店建成後,向客人提供服務可以創造利潤,交納稅金,為國家積累建設資金,特別是可以為國家賺取大量的外匯。現代旅遊飯店是一個以向旅遊者提供休息、住宿和餐飲服務為主的多功能的場所,旅遊飯店是重要的旅遊基礎設施。一個國家或地區旅遊飯店數量的多少和規模的大小,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旅遊接待能力的重要指標,反映了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準和旅遊業發展水平。旅遊飯店在旅遊業中起著基礎作用,所以說旅遊飯店是旅遊業的基礎設施。三、飯店業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二)飯店是旅遊創收的基地現代旅遊飯店功能多樣,除能提供基本的食宿之外,一般還附設有會議室、多功能廳、咖啡廳、舞廳、酒吧、健身房、康樂廳等。(三)飯店是重要的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場所旅遊飯店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特點,旅遊飯店的發展不僅可以創造直接就業機會,還會給農業、食品加工業和水、煤、電、氣等行業帶來間接的就業機會。(四)飯店在促進地區發展和創造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按飯店的目標市場劃分如大型飯店、中型飯店、小型飯店。如商務旅館、度假飯店、會議飯店、旅遊飯店等。四、飯店的分類(二)按飯店的規模劃分如國有飯店、外資飯店、合資飯店等。(三)按飯店的經濟類型劃分如豪華飯店,高檔、中檔、低檔飯店,一至五星級飯店。(四)按飯店等級劃分(五)按飯店的地理位置劃分如獨立飯店、連鎖飯店等。如城市飯店、度假地飯店、海濱飯店等。(六)按飯店的管理方式劃分如汽車旅館、鐵路酒店、機場飯店、港口飯店等。(七)按與交通工具的關係劃分如綜合飯店、公寓旅館等。(八)按飯店設施及服務範圍劃分飯店集團則是以飯店企業為核心,以經營飯店資產為主體,通過產權交易(包括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資本融合、管理合同、人員派遣以及技術和市場網路等制度制約而相互關聯的企業集團。現代飯店集團是指直接或間接控制兩個以上的飯店,並以相同的店名、店徽、統一的經營程式、管理水準、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和服務標準聯合經營的飯店企業集團,也被稱為連鎖飯店或聯號飯店。為了控制飯店產品的品質,維護旅遊目的地的對外形象和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各國都很重視對飯店等級的評定工作。許多國家主要根據飯店的建築、裝飾、設施、設備及管理、服務水準等情況把飯店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旅遊者在住宿時,可以根據飯店不同的等級進行選擇。各國對飯店等級的劃分不一,有的劃分為四個等級(如法國),有的劃分為五個等級(如荷蘭、英國)等。五、飯店的等級六、現代飯店集團現代飯店集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逐漸發展起來的飯店經營方式。在20世紀50年代,國外聯號酒店蓬勃發展,特別是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一些國家。隨著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許多大的旅館聯號應運而生,並從某一國家內的旅館聯號,逐步走向世界,向海外發展。(一)現代飯店集團的發展現狀
(1)帶資管理。(二)現代飯店集團的幾種管理方式(2)委託管理。
(3)
特許經營。(4)
聯銷經營。(5)
顧問諮詢。現代飯店集團在經營管理、資金、技術、人才、材料採購和設備設施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實力和優勢。所以現代飯店集團通過品牌戰略、網路行銷、專業化管理、先進的服務理念和管理模式,不斷拓展其發展空間,促進了世界飯店業的發展和管理水準的提高。(三)現代飯店集團的優勢
(1)
品牌優勢。(2)
行銷網路優勢。
(3)
管理系統優勢。(4)
成本優勢。(5)
融資優勢。(6)
人才優勢。從長遠經濟效益的出發點上出發,集團化將有效使用現有資產、資金及其他資源,如管理知識、運作標準、市場行銷、預定網路、品牌認可、經考驗論證過的人力資源管理,培訓、採購、高技術等體系,特別是現在是電子商務時代,飯店集團化優勢更為明顯。所以經營形式集團化,是未來飯店業發展的趨勢。飯店集團化的發展趨勢同時也促進飯店經營管理的專業化。七、飯店業的發展趨勢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飯店管理者不斷成熟,他們已經走出了自身從業經歷和經驗的局限,走出了對西方飯店管理模式的崇拜和單純的模仿,正在依靠東方文化特有的智慧,加上對科學管理知識的孜孜以求,構築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飯店管理理念。(一)經營管理理念現代化、人性化(二)經營形式集團化、專業化從旅遊企業在市場上運作的角度來說,第一層次的競爭是價格的競爭,這是最低層次,也是最普遍的競爭方式;第二層次的競爭上升到品質競爭,這種競爭方式是旅遊企業長期的競爭方式。由於飯店產品的同一性和標準性,飯店產品具有較強的操作規範和品質標準,因此飯店最高層次的競爭便是品牌競爭。國際飯店的發展一直是致力於追求服務產品的標準化和規範化。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國際飯店業在提供標准化和規範化的服務方面有了較高的水準,但同時也使得飯店產品沒有特色,所以飯店產品的發展趨勢大體上是兩個轉變:第一個轉變是從統一化轉向多元化。第二個轉變是從標準化轉化為個性化。飯店產品另外一個發展趨勢是綠色化。(三)服務產品多元化、個性化、綠色化(四)市場競爭品牌化、差異化我國飯店集團化發展初見成效。目前,全國共有110餘家飯店管理公司,管理飯店700餘家,星級飯店集團化程度達7.2%。在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上公佈並表彰的中國飯店業集團20強,雖然數量僅占管理集團的17%,但管理的飯店房間總數占連鎖化管理的60.49%。八、我國飯店業的發展從1978年至今,中國飯店業走過了發達國家飯店業近百年的歷程。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後勃發的入境旅遊和20世紀80年代末期興起的國內旅遊的推動下,中國飯店業迅速成長,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產業規模。我國飯店業經曆了萌芽階段、起步階段、高速發展階段、回落階段和恢復上升階段。(一)我國飯店業的發展歷程(二)我國飯店集團化過程第四節旅遊交通一、旅遊交通的界定及其構成二、旅遊交通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三、現代旅遊交通主要方式及其特點旅遊交通是服務於旅遊活動的交通運輸形式,是提供旅遊服務的重要條件,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旅遊業發展的主要標誌。沒有旅遊交通,現代意義上的旅遊活動將難以實現。一、旅遊交通的界定及其構成(一)旅遊交通的界定旅遊交通的構成與公共交通一樣,由旅遊交通線路、旅遊交通運載工具、旅遊交通站點及輔助設施三個“硬體”與旅遊交通管理“軟體”系統組成。1.旅遊交通線路旅遊交通線路是供旅遊交通工具行駛的載體,如公路、鐵路、索道、運河、河流、湖泊、海上航線和航空線路等。(二)旅遊交通的構成2.旅遊交通運載工具旅遊交通運載工具可分為現代旅遊交通運載工具、傳統旅遊交通運載工具和特殊旅遊交通運載工具。3.旅遊交通站點及輔助設施旅遊交通站點是旅遊交通運輸工具的停靠點。4.旅遊交通管理系統旅遊交通管理系統是計畫、指揮、調度和監控交通運輸的系統。(二)交通有時也是旅遊活動的形式,是旅遊吸引因素旅遊交通是旅遊業的重要支柱,在旅遊業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沒有現代旅遊交通就沒有現代旅遊業。旅遊往往要跨越比較大的距離,甚至要跨越國界和洲際,沒有旅遊交通,旅遊者就不能實現或難以實現外出旅遊的願望。二、旅遊交通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旅遊交通是旅遊業存在和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旅遊是旅遊者離開常住地到異地的活動,那麼旅遊者外出旅遊時,首先要解決從常住地到旅遊目的地的空間移動問題,沒有交通運輸,長距離的空間移動是難以實現的。旅遊交通的多樣化可以豐富旅遊活動的內容。旅遊者領略沿途的美景,乘坐從未乘坐過的交通工具,更可為旅遊活動增添色彩。(四)交通可以促進旅遊地的興起與發展除徒步或騎自行車等特殊旅行方式外,人們借助交通工具時,一定會支付相應的費用,旅遊交通消費是旅遊者旅遊活動開支的主要組成部分。(三)交通收入是旅遊業收入的重要來源旅遊資源是旅遊地崛起的重要條件,而沒有旅遊交通,旅遊地的興起和發展也是不可能的。世界許多發達國家是旅遊發達的目的地,一方面與其客源豐富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其交通通達分不開。
水路運輸包括內河運輸和海洋運輸兩種形式,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運輸方式。旅遊交通方式很多,根據線路位置分為空中、地面、水上交通,根據運載工具可劃分更多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端面外圆磨床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矿渣微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防锈切削液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雷贝拉唑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转移印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网络传真软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母猪宝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塑胶型喷胶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一类医疗器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静电烘漆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体检科运营可行性报告
-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 北京市丰台区市级名校2024届数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设立项目管理公司组建方案
- 薪酬战略与实践
- 答案之书(解答之书)-电子版精选答案
-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课件(上)01总绪论
- GB/T 22085.1-2008电子束及激光焊接接头缺欠质量分级指南第1部分:钢
- 上海中心大厦-介绍 课件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解读课件
- 地理微格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